胃力康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964
颗粒名称: 胃力康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4
页码: 203-206
摘要: 本节介绍了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而且是比较难治的上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笔者近来采用胃力康颗粒(泸州宝光药业有限集团公司生产)治疗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医论 胃力康颗粒 食管炎

内容

是临床上常见的,而且是比较难治的上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笔者近来采用胃力康颗粒(泸州宝光药业有限集团公司生产)治疗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90例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符合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性疼痛,反酸、咽下困难;胃镜检查可见食管齿状线模糊,食管下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51岁。病程6个月至5年。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力康颗粒,每天3次,三餐前半小时空腹冲服10克,一个半月为1疗程。
  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3型治疗。肝胃郁热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热感或灼热疼痛,嗳气、吞酸、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每于情志不畅时诱发,或加重。舌苔黄,质红,脉弦数。治以疏肝清热,和胃降逆。方用小柴胡汤、代赭石汤加减。痰瘀结胸型表现为胸骨后灼热疼痛,痛甚时向颈、胸放射,咽下粗硬食物时胸中哽噎疼痛,咽后常有痰滞之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常自疑有恶变,舌苔黄腻,脉弦滑或细涩。治以清热涤痰,化瘀散结。方用四七汤、小半夏汤加减。脾虚邪实型表现为胸骨后灼热隐痛,吞咽困难,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口干咽灼,舌质淡暗,舌边有瘀点,脉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化瘀散结。方用玉女煎、四君子汤、二陈汤加减。以上各方,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一个半月一疗程。
  两组均在疗程结束后1周内复查胃镜。
  三、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病灶恢复正常者,为治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病灶有所改善者,为好转;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均无变化者,为无效。
  根据上述疗效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4-1),对照组各型疗效(见表4-2)。
  五、讨论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胃郁热,痰瘀结肠,脾虚邪实。由于肝与胃的特殊关系,木郁则土壅,胆输不利,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胃逆胆汁,因而发生本病。所以在对照组40例中肝胃郁热型18例予舒肝清热,和胃降瘀治疗;痰瘀结肠型12例予清热涤痰,化瘀散结治疗;脾虚邪实型10例予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化瘀散结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0.25%。
  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抗反流屏障被破坏,酸性胃内容物反流并滞留食管,食管黏膜防御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用胃肠促动力剂,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以及抗酸药或质子泵抑制剂,如铝碳酸镁、奥美拉唑等。在服药期间效果尚可,停药后容易复发。
  根据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于中医的胸痛、结胸、噎隔、吐酸等范畴,其病位在食管,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一般认为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脾胃本虚,肝气横逆,胃失和降,热瘀搏结胸中是基本病机。病程短者多为实证,病程长者,常虚实夹杂,故临证时在遵循辨证治疗原则基础上,不论何型,都应着重于理气和胃降逆,清热化瘀散结。胃力康颗粒是由经典名方柴胡舒肝散和左金丸加减化裁而成。柴胡舒肝散出于《景岳全书》,有舒肝行气,和血止痛之效。左金丸载于《丹溪心法》,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胃力康颗粒的主要成分有柴胡、枳壳、川黄连、莪术、大黄、木香等。柴胡具有舒肝解郁之效,可明显降低胆汁中胆酸,胆色素及胆固醇浓度,减少胆酸对胃黏膜的损害。大黄清热泻下,促进胃排空,有效减少胆汁反流,从而减少对胃黏膜损害。枳壳、木香行气宽中,除胀止痛,促进胃肠正向运动,减少胆汁反流。川黄连具有清热健胃的功能。莪术具健胃祛瘀滞的功效。总之胃力康颗粒集舒肝行气,化瘀散结,泄热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中取得98%的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分型施治。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