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宝宝暑热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936
颗粒名称: 防治宝宝暑热证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本节介绍了宝宝暑热证发病的症状。
关键词: 医论 莆田 暑热

内容

夏季来临了,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疾病——暑热证,常随着气候转热而发生,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汗闭、多饮多尿,由于发病都在夏季,故称“夏季热”,病在婴幼儿,所以又称“婴幼儿夏季热”。
  此病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体质稚弱,调节体温的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暑热的侵害,尤其是营养不良、佝偻病及麻疹、腹泻后的小儿更易发生,虽然秋凉以后,上述症状会自然消退,但第二年夏季仍会复发,甚至连续多年。
  发病的症状,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气候越闷热,体温也越高,一般在39℃左右,甚至可超过40℃,同时汗液分泌少,甚者可无汗,而多饮多尿也更明显。有的小儿一昼夜饮数十杯水仍不解渴,尿数十余次,又清又长,病程缠绵持久,并可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消瘦等症状。所以中医也称为“疰夏”。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抗病能力降低,并发病也较多,严重的可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要及时进行防治。
  民间早有一些治疗婴幼儿夏季热的单方,如用蚕茧、红枣各20只,煎汤代茶,可减轻多饮多尿的症状;或用鲜藿香、鲜佩兰各15~30克,煎汤代茶,有清暑湿退热的作用,这些方剂对症状轻的小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症状较重的小儿须用党参、石膏各15克,知母6克,粳米10克,甘草3克,或太子参、竹叶、知母各6克,石斛、麦冬、荷梗各9克,黄连1.5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甘草3克,每天1剂,水煎服。症状更严重的可用附子、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桑螵蛸各10克,黄连3克,磁石30克,蛤蚧粉15克,白莲须5克,煎汤,分次服用。平时要注意小儿的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并可用鲜藿香、鲜青蒿煎汤代茶,防止暑热的伤害。对已患过本证的小儿在次年夏季来临之前,最好能移居凉爽的地方,以防再发。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