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中医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84
颗粒名称: 带下病的中医治疗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2
页码: 73-74
摘要: 本节记录了带下病的中医治疗结果介绍。
关键词: 医论 带下病 中医

内容

民间常有“十男九痔,十女九带”之说,说明带下病在女性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带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泛指妇科的经、带、胎、产等病,因为这些病都发生在束带以下部位。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另一种是专指从阴道内流出的黏性分泌物,即白带。如《妇科证治》中说:“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而下,即所谓带下也。”女性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在月经前后,或妊娠初期,阴道可排出少量无色透明湿润而无异味的分泌物,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有轻微的带下,对身体影响不大,但过多或日久不治,就会妨碍健康,对月经和孕育也有影响,不能忽视。
  发生带下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亦有因感受湿毒而起者。在证候分类上,因带下的颜色不同,历代医家有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及赤白带、杂色带等名称。根据临床观察,以白、黄、赤白为常见。此外还有崩。如见到杂色带者应考虑是否有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要进一步检查,以求确诊。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结合临床见证,佐以疏肝固肾、清热解毒。此外如年老体虚、带下淋漓,证为虚脱者,又须于补肾培元中重用人参、黄芪、龙骨、牡蛎之属以补气固涩。
  属脾虚带下者,带下清稀色白或淡黄绵绵不止,面色■白或萎黄或形体肥胖,乏力倦怠,面浮肢肿,便溏,舌体胖,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缓而弱。方以党参、茯苓、白术、淮山药、陈皮各10克,荆芥、车前子各6克,薏苡仁12克,炒白芍、柴胡各9克。带多不止者加椿根皮、海螵蛸、金樱子各12克;脘闷纳呆者加砂仁、枳壳、鸡内金各6克,焦山楂9克。
  属肾虚带下者,带下清冷,量多,终日淋漓不断,夜间尤甚,小腹有冷感,四肢不温,舌质淡,舌苔白,脉沉迟方以菟丝子、潼蒺藜、桑螵蛸、川续断各12克,肉桂、附子各3克,肉苁蓉9克,桑寄生、鹿角霜、黄芪各15克。如白带多而不止者加牡蛎30克,金樱子15克;尿频者加缩泉丸;便溏者去肉苁蓉加炒白术9克,肉豆蔻7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
  属湿毒下注者,带下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方以黄芩、黄柏、黄连各15克,赤芍、白芍、猪苓、白术、薢、牡丹皮各12克,茵陈、椿根皮各20克,连翘、银花各18克,土茯苓、赤小豆各30克。如阴部肿痛瘙痒、流黄水者,可外用苦参、百部、鹤虱、蛇床子、雄黄、黄柏、枯矾、甘草等煎水趁热熏洗。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