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在临床上的应用举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73
颗粒名称: 五苓散在临床上的应用举隅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3
页码: 54-56
摘要: 本节记录了五苓散在中枢性尿崩症、顽固性盗汗、急性黄疸性肝炎等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 医论 应用 五苓散

内容

笔者用五苓散治疗中枢性尿崩症、顽固性盗汗和急性黄疸性肝炎亦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举隅于下。
  一、中枢性尿崩症
  黄某某,女,8岁,1990年11月20日初诊。其父代诉,患者多饮多尿已半年余,经某医院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但多方求治未见其效,且症状加甚,每夜要喝2热水瓶开水,喝了就小便,日尿量5000毫升以上。初能饮食,近来已不能进食物,仅靠喝水维持生活。精神不振,烦渴,口干,咽燥。晨尿比重小于1.06,查血电解质、血糖、肾功能、尿糖均属正常,舌苔白厚,质淡,脉沉稍细数。本症属湿阻中焦,脾气不升,致津液不能气化固摄,直趋膀胱,治宜健脾化湿,佐以补肾固摄。方取张仲景五苓散加味:茯苓、猪苓、泽泻各9克,桂枝6克,白术、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山茱萸各10克,滑石12克,茵陈15克,每天1剂水煎服。7剂后,稍能纳食,饮水量减半,夜能入寐,精神大振,药已中病机。照上方续服5剂,纳增,口已不渴,小便正常,查尿比重已正常。停药观察1个月,病情无反复。
  [按]本案表现以烦渴引饮的多尿不禁为特点,属消渴病范畴。
  主要是下消,即肾消,而肾消为五脏不和,肾阴肾阳俱亏。可观前医亦以肾阴肾阳双补法,却未能取效,而忽略了湿困中焦所致脾气不升,津液不能化气,以五苓散、滑石、白术、茵陈健脾去湿,再加调补肾之阴阳的山茱萸,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故取效甚捷。
  二、顽固性盗汗
  林某某,女,37岁,1985年6月10日入院。患者以全身浮肿半年,近一星期加甚收住本院内科。查尿常规见蛋白(+),红细胞偶见,上皮细胞(+),透明管型1~2,颗粒0~2,血压90/70mmHg。经青霉素,氢氯噻嗪,安体舒通,泼尼松和健脾补肾、利水消肿的中药治疗后,小便检查3次均属正常,但因夜汗于7月3日邀余会诊。主诉近10天来,每夜卧时汗出如洗,刻下见头昏,神疲乏力,畏寒,渴不欲饮,饮食不振,大便稍干,小便短少,形体肥胖,脸色苍白,舌苔白腻,质淡红而胖嫩,脉迟缓。拟病后诸虚,卫气不固,以益气固表,扶阳敛阴止汗的玉屏风散、牡蛎散、芪附汤等施治了18天均告罔效。思其舌苔白腻,应水气为患,湿阻膀胱,气化失调,予通阳化气利水一试,方取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9克),水煎服3剂后,出汗大减,再服3剂而告终。
  [按]盗汗历代医家多责其虚,而本案使用益气固表,敛阳止汗,扶阳等治疗无效。思其原因,患者由于服了大量的激素后出现假象,真象被掩盖,仅舌苔白腻明显,湿热内蕴,内外之湿互结,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迫汗外出,白日卫气固表,汗无从泄,入夜卫气行阴,湿热迫蒸而汗出,故用五苓散后膀胱得以气化,水湿下行,湿热自消,盗汗亦除。
  三、急性黄疸性肝炎
  曹某某,男,10岁,1980年4月20日初诊。
  其家属代诉,一星期来小便黄,全身皮肤及巩膜逐渐出现黄色,纳呆,经肝功能检查见胆红素浓度36mg/dl,谷丙转氨酶230u几,麝絮(+),肝在胁下一横指,触痛,质软,舌苔白稍腻,舌质淡红,脉弦缓。拟脾湿热,湿郁发黄,处方以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山楂、麦谷芽各6克,桂枝3克,水煎,每日服1剂。半个月后诸症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3个月后复查亦属正常。
  [按]急性黄疸性肝炎,因湿热郁蒸,气化失职,以致小便不利,湿热无以排泄而成。在治疗上,张仲景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理论。笔者以五苓散起利水清热祛湿的作用,使湿毒从小便排出,达到治愈。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