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荆芥在临床上的应用举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69
颗粒名称:
荆芥在临床上的应用举隅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3
页码:
48-50
摘要:
本节记录了荆芥在顽固性血尿、不明原因的水肿、冻疮等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
医论
应用
荆芥
内容
荆芥味辛,性微温,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感冒、风疹或麻疹透发不畅、疮疡初起有表证,以及衄血、便血、崩漏等。笔者用于治疗血尿、不明原因的水肿、冻疮亦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举隅于下。
一、顽固性血尿
顾某,男,4岁,1988年3月21日初诊。其父母代诉,患孩血尿已月余,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见其效,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红细胞(+)。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稍数。给予八正散加茅根、大小蓟、地榆、仙鹤草、藕节医治半个月,仍可见肉眼血尿,后因舌苔白厚,转以四苓散加活血止血,并配合西药止血,又治疗1个半月。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于5月下旬,转院治疗又1个月,查不出出血原因。转回门诊。由于患孩血尿4个多月,脸色稍苍白,疲乏,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弦缓。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属湿热蕴结下焦,治宜清化下焦湿热,仍取四苓汤加味: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6克,石韦20克,茅根10克,荆芥2克。3剂后,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再服3剂,小便转正常。半个月后,因感冒,又出现血尿,照上方再服2剂,即转正常。随访10年,未出现血尿。
[按]本例经4个月治疗,血尿不止,实属顽固。后按焦德树所说,荆芥兼能清血分伏热,有理血止血作用。在原方四苓汤基础上加荆芥2克即获效。其后相继遇到多例止血不止的血尿,在辨证的基础上加荆芥2~3克,亦效。
二、不明原因的水肿
李某某,女,18岁,1988年10月5日就诊。患者自诉全身水肿半年余,多次小便检查,均属正常。服氢氯噻嗪后,小便增加,水肿稍退,停药后又肿。曾服五皮饮、赤小豆炖鲤鱼,取效不佳。眼睑及双下肢中度浮肿,小便检查正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缓。给予大黄4.5克,荆芥9克,2剂水煎服。1个月后,因感冒前来再诊,得知服2剂后水肿全消。
[按]荆芥、大黄二味为《普济方》中的倒换散,专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论久新。荆芥、大黄为末等量,每温水服10克。如小便不通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荆芥减半。笔者取其通小便之义,以荆芥9克,大黄4.5克,水饮从小便排出。其后每遇到不明原因的水肿者,即以此方,多能取效。因大黄为峻泻药,虽只有4.5克,但对脾胃虚弱者亦能引起腹泻。若服后,每日泻下3次以上应停止使用。
三、冻疮
黄某某,女,15岁,1987年1月20日就诊。患者于每年冬季气候寒冷时,手指和足趾均出现红肿硬结痛痒难忍,夜间尤甚,严重时局部破溃经久不愈,常影响睡眠和学习。用红花油外擦,冻疮膏外敷,未见好转。给予荆芥15克,水煎汤1000毫升,每晚温洗1次,每次15~20分钟。煎洗1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再煎洗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第2年于冬季气候变寒冷之前再煎洗2次,未见复发。
[按]清代陈士铎说:“冻疮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肤冻死,忽遇火气,乃成冻疮。”本病多见于素体虚弱,阳气不能布达四肢,遇严冬季节,寒气侵袭,致寒凝血滞,经脉不通,血行受阻,使局部产生红肿,痛痒异常,甚则破溃,经久不愈根据《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的治则,笔者采用荆芥辛微温,具有消疮解表之功效,煎洗后能驱散肌表之寒,使血液循环增强而达到痊愈。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