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64
颗粒名称: 中西医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本节记录了中西医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结果介绍。
关键词: 医论 中西医 支气管炎

内容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小儿的常见病。笔者以中西医不同的方法治疗90例患儿。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住院患儿,符合1994年7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随机分2组。中药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为2个月~5岁,平均12.8个月。病程在3天以内者9例,4~10天者30例,10天以上者6例,平均6.4天。体温在37.5~38.5℃者20例,38.5℃以上者8例。西药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为2个月~4岁,平均年龄12.6个月。病程在3天以内者9例,4~10天者33例,10天以上者3例,平均5.9天。体温在37.5~38.5℃者19例,38.5℃以上者7例。
  二、治疗方法
  中药组以大陷胸丸加减[葶苈子(布包)、杏仁、桑白皮、大黄(后入)],半岁以下患儿取上药各3克,半岁至1岁患儿取上药各4克,1~2岁患儿取上药各5克,4~5岁患儿取上药各6克,每天1剂,水煎服。西药组以青霉素、氨苄西林、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异丙嗪糖浆、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沙丁胺醇、氨茶碱口服,庆大霉素雾化吸入。
  三、治疗结果
  经3天治疗,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腹胀消,体温降至正常,喘息平,听诊时两肺哮鸣音消失者,为治愈;腹胀见消,体温降至37.5~38.5℃,喘息减轻,听诊时两肺哮鸣音偶闻及者,为好转;体温、喘息和其他症状未见改善者,为未愈。根据上述疗效标准,中药组痊愈34例,好转9例,未愈2例。西药组痊愈7例,好转21例,未愈15例。
  四、典型病例
  蔡某某,男,9个月,1987年8月6日初诊。患儿咳嗽6天,气喘急3天,伴发热烦躁不安,厌食,在当地医疗站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查体见:体温38℃,气喘,烦躁不安,鼻翼翕动,口唇红,咽部轻度充血,双肺弥漫痰鸣啰音及喘鸣音,心音强,心率140次/分。胸部透视可见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大便3天未通,胸腹胀满,舌苔薄白腻,质红。指纹紫红在风关。西医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痰热内壅。治宜清上泻下。方用大黄(后入)、杏仁、桑白皮、葶苈子(布包)各4克,水煎服。2剂后,便泻3次,喘息平,腹胀消。再服1剂后,体温正常,咳嗽止,能吸乳,肺部痰鸣音、湿啰音消失出院。
  五、讨论与体会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类似中医所说哮喘。林老选择90例分成2组进行比较观察,经3天治疗,结果可见,中药组治愈率为75.5%,好转率为20%,未愈率4.5%,总有效率为95.5%;西药组治愈率为20%,好转率为46.7%,未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6.7%。经统计学分析,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
  该病中医认为是痰火所致的实证。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袭肺,肺失宣降,肠腑不通,浊气上攻,咳喘更甚。在治疗上急宜清上泻下。葶苈子泻肺中实热,大黄、杏仁通其腑气、降其肺气,使太阴肺热随阳明胃肠邪热下行而去,达到恢复肺气肃降之权,退热平喘的目的。
  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肺娇胃弱,大陷胸丸中芒硝苦寒、甘遂有毒,故去掉,代之以桑白皮清泄肺热,协同葶苈子发挥效力。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