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56
颗粒名称:
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5
页码:
18-22
摘要:
本节记录了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的介绍,内容包括理论依据、鼻针穴位的分布规律、鼻针穴位的适应证、鼻针的取穴方法和针法、鼻针的临床应用举隅。
关键词:
医论
应用
鼻针疗法
内容
鼻针疗法,即是在鼻部上取穴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辨证施治简单,取穴方便,具有止痛、镇静,消炎和解痉的作用。现将鼻针的疗法及临床应用浅述如下。
一、理论依据
1.鼻为肺之窍,乃是呼吸之门户。五脏之气,均达于鼻,与五脏六腑有表里关系,六腑之气亦间接达于鼻。在内肺为五脏的华盖,在外鼻为五官的华壁。
2.《灵枢·五色篇》说:“明堂者鼻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说明鼻在全身中是占重要位置,与五脏六腑有内外联系的。
3.鼻与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与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与督脉,“其脉运行于头项背后正中线,能够总督一身的阳经。”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络,十二皮部以及若干络脉与孙脉等,它们是相互贯串,交叉穿插地构成营卫气血的循行系统。正如张景岳所说的,经脉好像大地上的江河,而络脉好比原野的溪涧。因此鼻的经络和周身的经络是相沟通的。
二、鼻针穴位的分布规律
根据彭静山教授的经验把鼻看作一个人的整体,面朝里背向外,盘腿坐在面部中央一样。面穴位的分布主要根据人体背坐的各部来划分成九个穴位点(如图)。
1.降压点分上下两点,上点即印堂穴,下点即素骼穴(如图中1、2两点)。
2.颈点即在鼻骨上端的两侧各一点(如图中3两点)。
3.肩点相当于额骨鼻突之中段(泪骨之鼻侧)左右各一点(如图中4两点)。
4.肘点相当于额骨鼻突之下段(鼻翼外上1厘米)左右各一点(如图中5两点)。
5.腰点相当于鼻骨下端之中一点,鼻翼上方左右各一点(如图中6三点)。
6.胃肠点相当于鼻尖上1.5厘米处中央一点,鼻翼内侧上左右各一点(如图中9三点)。
7.阑尾点相当于鼻翼外侧中段左右各一点(如图中7两点)。
8.膝点相当于鼻翼下左右各一点(如图中8两点)。
9.神志点相当于鼻翼点上0.5厘米处之中央位置(如图中10一点)。
三、鼻针穴位的适应证
鼻针对各种疼痛有明显解痉止痛作用,如头痛、腰痛、扭伤、颈项痛、肩背痛、上下肢关节疼痛、胃痛、急慢性阑尾炎痛。还有镇静安神及降压作用。
1.降压点能使血压迅速下降,亦可解除头昏目胀,两太阳穴处痛,视力模糊,心悸,亢进等,并具备使低血压上升的双相调节作用。
2.颈点对于颈项痛,肩背痛以及扭伤所致的斜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
3.肩肘点对于肩胛痛,肘腕关节间以及上肢软组织酸痛有良好止痛作用。
4.腰点对于腰痛、腰酸有显著效果。
5.胃肠点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疼痛,能使疼痛迅速缓解或消失。
6.阑尾点对急慢性阑尾炎有消炎止痛作用。
7.膝点对臀部及下肢关节疼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8.神志点适用于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所引起的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疲倦。
四、鼻针的取穴方法和针法
因鼻针刺激性强,在针之前要预先做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取卧位后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穴位处附近平均用力点压,出现小坑处是穴,或用经络测定仪找穴。找准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2号50毫米的针刺,降压上下两点均用45。角斜刺,针尖向上,其余一概直刺,不可穿透鼻软骨。针刺入后有强烈的酸麻痛复合感觉,以病人难以忍受、流泪目、打喷嚏取效最佳,但因刺激力强,应以病人能适应为度。若针后无任何感觉,可将针拔出后改变方向再刺,但不宜反复连续调整。留针时间5分钟至1小时,一般以症状消失为度。留针期间每5分钟轻轻地行平补平泻手法一次,针的旋转角度不超过15°。每病一般只取一个穴位点即可。
五、鼻针的临床应用举隅
1.黄某某,男,39岁。4天前帮驾驶员启动汽车发动机时扭伤腰部,经推拿,针刺睛明穴、腰扭伤穴、合谷穴透后溪穴等治疗,并服活血化瘀止痛功效的中药三剂无效,现不能直腰和屈膝,背伸肌紧张,步行需要人扶,脊柱各轴位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前屈后伸为显,不能下蹲,咳嗽时疼痛加剧,经以上法鼻针腰点三点5分钟后,患者能下床。直腰步行,可以上下蹲。留针15分钟,腰部疼痛基本消失,第二天即上班工作。
2.肖某某,男,32岁。大腿疼痛已半月,经抗菌消炎止痛西药、活血化瘀中药及针灸等治疗,疼痛未见好转。摄片、抗链球菌溶血素0,血沉、血常规检查均正常,左脚不能着地,大腿转动疼痛难忍,经鼻针膝点两点10分钟后,疼痛消失,步行回家。
3.陈某某,女,52岁。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10年余,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偏头痛。”初每年一发,近两年来每月发作两次,痛时颞部呈搏动性疼痛,入夜尤甚,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甚感痛苦,经鼻针神志点隔日一次,两次后疼痛消失,时过半年未见复发。
4.郑某某,男,36岁。上腹部剧烈疼痛诊为急性胃炎,经中西药治疗3天未能见瘥,患者胁肋胀满痛,嗳气频作,恶心呕吐,纳差,小便短赤。经鼻针胃肠点三点15分钟后,诸症消失大半,能进流质饮食,次日再针,上腹疼痛基本缓解。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