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夏枯草治疗失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医林采英》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50
颗粒名称: 半夏、夏枯草治疗失眠
分类号: R249.76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本节记录了半夏、夏枯草在治疗失眠临床上的结果,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体会、典型病例。
关键词: 医论 夏枯草 失眠

内容

失眠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笔者使用半夏、夏枯草治疗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0岁以下6例,21~40岁21例,41岁以上23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17例,1~6个月者7例,一年以上者26例,最长者达18年。每天只能睡2个小时以内者4例,2~3小时者15例,4~5小时者31例。其中门诊治疗38例,住院治疗12例。单纯性失眠者32例,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18例。
  二、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服用半夏、夏枯草各15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
  三、治疗结果
  服药3剂后,每天睡眠能保持在8个小时以上,停药后观察一个月未复发者,为治愈;服药3~6剂后,每天睡眠增加4个小时以上,停药后观察半个月未复发者,为显效;服药6剂后,每天睡眠能增加2个小时以上者,为好转;服药6剂后,睡眠仍不能增加者,为无效。
  根据上述疗效标准,治愈30例,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四、典型病例
  陈某某,女,54岁,198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心烦性急,夜寐不酣,头晕耳鸣,健忘,神疲乏力,口干津少,纳呆,五心烦热,小溲色黄,已10年。经西药镇静安定,即药稍愈,停药如日。转中药壮水制火,滋阴清热,安神定志,取效欠佳。辰下舌尖红,脉细数,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用半夏、夏枯草各15克,水煎服,每天1剂,3天后患者睡眠转正常,唯口干,五心烦热,再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半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五、体会
  正常人的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当夜晚卫气从阳分进入阴分,阴阳之气趋于协调时,便能入睡。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影响到卫气由阳分进入阴分就会引起失眠。《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类经治裁·不寐论治》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寤,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由此可见,失眠的根本原因是由卫气浮散于外,而营阴孤立于内,阴阳阻格不通所致,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把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
  李时珍认为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而半夏为“五月半夏生”,夏至多在农历五月间,这时正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开始发生变更时候,半夏是得到了初生的阴寒之气后才开始生长,便知半夏得阴而生。近贤朱良春认为半夏能“交通阴阳”。可见夏枯草察受大自然的阳气,能使浮散的卫气外出,故银翘散在小儿传染病上应用较广。
  凡是外感热毒所致的传染病证,若专用清热解毒性偏寒凉的药物,则热毒不但不能驱除,反会伤脾,使毒邪深入不解而加重病情,故外感热毒致病,病邪未入里时,必须使用辛凉清解之剂,必要时配合使用清热解毒之品。
  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只要致病因素相同,在机体上反映出来的证候相同,即可用同一药或同一张处方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广泛性和正确性。
  使用本方的临床指征一般为发热微恶风寒,肌肤出疹,口渴,咳嗽,喷嚏流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在风关。笔者临床实践体会到用药关键在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即可运用本方随证加减,不必诸证俱备。

知识出处

医林采英

《医林采英》

出版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话精选等,包括: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连菖蒲汤治疗口腔溃疡、荆防汤治疗外感风寒、鼻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按摩疗法治疗面瘫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