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巷无人一国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810
颗粒名称: 空巷无人一国狂
其他题名: 从刘克庄诗词看南宋莆田杂剧百戏
分类号: K825.6
页数: 3
页码: 224-226
摘要: 描述了刘克庄诗词看南宋莆田杂剧百戏莆田杂剧、百戏的精彩表演,使观众如狂,如醉、如痴:“一国若狂孰醉醒”“恍然堕在化人境”(卷43《观社行,用实之韵》)。“游女归来寻坠珥,邻翁看罢感牵丝”(卷21《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三首》),“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卷10《田舍即事十首》)。戏场拥挤,妇女们沉浸在剧情中,连挤丢了耳环也不觉得,归来方才发现;饱经风霜的老翁从戏中痛感官场的沉浮、世态的炎凉;观众甚至不以山河分裂为忧,却只是为虞姬的悲剧而感伤。为“荔蕉”(意为祀神)、“致福”、“求福”(卷43《观社行,用实之韵》、《再和》、《三和》),为自娱、娱人、祭神、娱神,尽情地欢歌载舞奏乐嬉戏,万众同乐。这是辛苦劳动之余获得的暂时休息和娱乐,这是南宋莆田人民盛大的狂欢节,一幅绚丽多彩的空巷无人一国狂的杂剧和百戏文化图卷。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研究

内容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作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以下所引,见于此集仅注卷数、篇名),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赋闲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他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自古以来,福建的民间风俗是喜热闹、爱看戏。早在唐、五代,古籍中就有不少关于福建百戏活动的记载。到了南宋,福建的杂剧、百戏演出在民间定期举行。每逢节日,城乡一般都有演戏有活动。元宵节莆田城中不仅是花灯烟火照耀通宵,而且鼓乐杂剧喧阗,“处处笙歌杂诵谣,盍簪一笑共今宵”(卷26《和居厚弟一首》),“梨园部里奏云和”(卷26《又和宋侯三首》)。惹得平素懒于入城的“庞公”,也“偶逢节序尚牵情”,“且随儿女看优棚”(卷26《灯夕二首》)。清明是中国传统的扫祭先墓的时节,莆人纷纷上山踏青,为祖墓除草添土,烧香焚纸钱,而且也演戏,“宁复斗鸡陪戏社”(卷9《寒食清明二首》)。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此节莆人在祭祖及普渡的同时,几乎村村都演戏,演戏之多为全年之最。
  除了年节演戏之外,在刘克庄的笔下更多的杂剧、百戏演出是在社日或庙会。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社日》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五戊为秋社。”社日之时,各里社挨家挨户摊派敛财,延请梨园演戏:“纷纷诛贿及骗户(当为编户),往往求福□朽珠。”(卷43《三和》)庙会期间,“巫祝讙言岁事详,丛祠十里鼓箫忙”;“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卷21《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鼓箫声声,延绵十里,优戏喧闹,不觉达旦。
  —从刘克庄诗词看南宋莆田杂剧百戏南宋莆田的杂剧百戏演出是相当普及的,几乎是无处不在。当时里社遍及莆郡各地,从各里社摊派敛财演戏可以看出,民间已蔚然成风。杂剧百戏演出的地点往往选择交通发达、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四达衢”(卷43《三和》)、“相呼入市看新场”(卷22《无题二首》)。正如同时代陈淳在《上傅寺丞论淫戏》中所说的:“闽南漳州地区于秋收之后,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北溪大全集》卷47)从《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可以看出,庙宇也是杂剧、百戏经常演出的地点。演出时,往往是临时搭台,俗称“棚”。这就是刘克庄作品中多次提到的“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棚空众散足凄凉”(卷22《无题二首》)。当时在莆田城内,可能已有较为固定专供演出的“戏场”。“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卷21《即事三首》),从现戏人数之多,不难想象戏场规模之大。而在乡村,则常常因地而宜,田间路旁空旷高地即可成为戏台,“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谈西都”(卷43《再和》)。更有甚者招摇过市,边游行边演出,“冠盖幢幢有许忙,直从墟市到球场”(卷21《又三首》)。
  南宋时期,莆田地区杂剧、百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剧目丰富多彩。刘克庄笔下,有“市优”(卷10《田舍即事十首》)扮演人戏;有“郭郎线断事都休”(卷22《无题二首》的提线傀儡;有音乐舞蹈表演“砑鼓”(同上)、“小儿队”(卷21《又三首》);有“身在半天贪进步,脚离实地骇傍观,愈悲登华高难下,载却寻橦险不安”(卷23《绳技》),动作高难惊险的绳技、爬竿;还有“膈膊鸡犹金爪距,勃跳狙亦衮衣裳”(卷21《即事三首》)的斗鸡耍猴。从《田舍即事十首》《神君歌十首》《再和》《三和》等诗作中我们可以知道宋代莆田杂剧、百戏的题材相当广泛,有历史剧周武王摄政、西门豹治邺、霸王别姬、东汉故事、西晋故事、夜夺昆仑隘、传奇昆仑奴献宝、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等。
  宋代莆田出现了初具规模、有相当水平的地方杂剧形式,这就是以唱、念、做、舞蹈结合在一起,有精美化装和服装、乐器伴奏,能表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演出。唱腔,高亢激越:“哇淫奇响荡众志”(卷43《再和》;有群众喜闻的俚歌俗曲“村乐”“蛮讴”(卷23《神君歌十首》),也有来自唐宋大曲的雅乐“衮”调(卷190《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还有外来声腔“吴歌”“楚谣”(林光朝《艾轩集》卷1)。念白,悠扬顿挫,怒斥巧辩,折服众人:“呵斥佞幸惊侏儒”“湅翻辩吻矜群愚”(卷43《再和》)。做功、舞蹈,逼真生动,滑稽戏谑,轻曼优美:“效牵酷肖渥洼马”“亦如曼倩负逸气”(同上)。甚至连化装、服装也形象分明,真假难辨,恍如历史的再现:“狙公加之章甫饰,鸩盘谬以脂粉涂”(同上);“宝珠似得于佗冢,卉服疑来自越裳”(卷21《又三首》);“狙里周公服,优幪孙粟冠”(卷23《神君歌十首》)。居然“无论騃儿女,神亦被渠瞒”(同上)。“棚上鼓笛姑同乐”(卷43《观社行,用实之韵》),台前的精彩表演,唱、念、做、舞的疾徐缓急、抑扬顿挫,必须根据台后的鼓点指挥、笛管的伴奏。正如《宦门子弟错立身》所曰:“我舞得、弹得、唱得,折莫大擂鼓吹笛。”台前台后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其乐融融也。
  莆田民众喜戏之、歌之、舞之,锣鼓一响,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平民百姓扶老携幼:“儿女相携看市优”(卷10《田舍即事十首》),“不与遗毫竞华发,且随儿女看优棚”(卷26《灯夕二首》),“牵衣况复幼吾幼”(卷43《观社行,用实之韵》)。仕宦豪门则盛装彩驾,带着娇妻美妾,前呼后拥:“鲜妆袨服出空巷,钿车乡毂来塞涂;展乌丝栏拥小玉,设锦步障盛绿珠”(同上)。倾家倾城而出,“空巷无人尽出嬉”(卷21《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人山人海,”昨日人趋似堵墙”(卷22《无题二首》)。南宋莆田“民多遂末少重本”(卷43《三和》)。演戏时观众云集,“挥金犹粪土”(卷43《再和》),正是兜售商品招揽生意的好时机,“花篮果担更嗷呼”(卷43《三和》)。“酒肉如山鼓笛噪,尘土不见四达衢”(同上),豪饮狂欢,鼓笛喧天,万头攒动,车水马龙,尘土飞扬,淹大街通衢。这唱白声、鼓笛声、喝彩声、叫卖声、猜拳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融汇成一曲观戏交响乐。
  莆田杂剧、百戏的精彩表演,使观众如狂,如醉、如痴:“一国若狂孰醉醒”“恍然堕在化人境”(卷43《观社行,用实之韵》)。“游女归来寻坠珥,邻翁看罢感牵丝”(卷21《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三首》),“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卷10《田舍即事十首》)。戏场拥挤,妇女们沉浸在剧情中,连挤丢了耳环也不觉得,归来方才发现;饱经风霜的老翁从戏中痛感官场的沉浮、世态的炎凉;观众甚至不以山河分裂为忧,却只是为虞姬的悲剧而感伤。为“荔蕉”(意为祀神)、“致福”、“求福”(卷43《观社行,用实之韵》、《再和》、《三和》),为自娱、娱人、祭神、娱神,尽情地欢歌载舞奏乐嬉戏,万众同乐。这是辛苦劳动之余获得的暂时休息和娱乐,这是南宋莆田人民盛大的狂欢节,一幅绚丽多彩的空巷无人一国狂的杂剧和百戏文化图卷。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宝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