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诗文中的地域印记及其精神归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99
颗粒名称: 刘克庄诗文中的地域印记及其精神归宿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3
页码: 98-111
摘要: 本文描述了刘克庄诗文中的地域印记及其精神归宿今福建省莆田市),这里是他面对的第一空间,这一生于斯、长于斯的空间赋予其气质,塑造其品格,影响其思维,刻画其记忆,乃其生命之根,对他的文学之影响尤为深刻。莆田的文化传统、风物山川、名胜古迹、习俗语音,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刘克庄的创作,这些因素与他的文学生成和精神嬗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莆田在刘克庄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空间。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研究

内容

晚宋文学家刘克庄长期里居家乡莆田,其文学具有极强的地域印记。
  莆田作为实存空间,其本身隐性的人文传统与地域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克庄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称作“莆体”。作为象征空间,刘克庄又不断地赋予莆田以意义,也不断地向莆田索求意义,自然山水中的“乌石山”和“徐潭”象征意义的变化即反映出刘克庄心态转变的轨迹,是其精神之映射。而地域物产荔枝,也在刘克庄笔下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刘克庄文学中的故乡、青春、放逐、归隐等主题在莆田不断地演绎,这影响到其诗文的题材选择、意象塑造、主题表达和风格形成。
  地域环境与文学生成之间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先哲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关论述蜂出不息,不胜枚举。地域对文学之影响,是文学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于宋犹然①。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出生于福建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这里是他面对的第一空间,这一生于斯、长于斯的空间赋予其气质,塑造其品格,影响其思维,刻画其记忆,乃其生命之根,对他的文学之影响尤为深刻。莆田的文化传统、风物山川、名胜古迹、习俗语音,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刘克庄的创作,这些因素与他的文学生成和精神嬗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莆田在刘克庄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空间。

附注

①宋代文学中的地域差异,可参看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七章第一节,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见(宋)陈谠:《莆阳比事序》,(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宛委别藏本。 ②(宋)蔡襄:《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蔡襄集》卷二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09页。 ③李俊甫为莆田人,《莆阳比事》七卷,约成于嘉定六年(1213年),刘克庄岳父林璨有跋。所谓“莆阳”,据卷一“闽分八郡,莆有三邑”条,大抵指兴化军,包括但不限于莆田县,此外还有仙游、兴化二县。 ④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6437页。 下文所涉宋人诗歌,若无特别说明,均据《全宋诗》,不再出注,仅列篇目与页码于文中。 ①(宋)丁度:《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贡举条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详参陈鸿儒:《后村词韵杂谈》,《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另如 刘晓南《宋代福建诗人用韵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纪的闽方言若干特点》(载《语言研究》1998 年第1期)一文亦可参看。 ③详参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36页。 ④(明)何乔远:《闽书》(第一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48页。 ①相关诗文系年,若无特别说明,均据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年。不一一出注。 ②刘克庄三十一岁在金陵人李珏江淮制置幕,上书论政、志在边陲,是其理想最为昂扬 的时期,也是他后来常常提及之盛年往事。如《去春》:“去春烽火照江边,曾草军书夕废眠。 万里旌旗真属命,一丘耕钓且随缘。偶然谢客元非病,间亦寻僧不为禅。尚有惜花情味在, 铜瓶终日玩芳妍。”这首诗作于他三十四岁,时归里近一年,诗即表现出伤逝之主题。 ①见王水照:《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323页。 ②王水照指出:“环境对于学术文化、文学创作的影响,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构成环 境的人文的、自然的或两种交融的诸要素中,区域的人文性文化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常是最直 接、最显著的。”见《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一文,《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③(明)何乔远:《闽书》(第一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7~578页。 “正字”,原作“正宇”;“徐铎”,原作“许铎”,据文义改。 ④关于徐夤的材料,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十论析详尽,可参。见傅 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9~300页。 ①刘克庄著,钱仲联笺注,《后村词笺注》,1980年,第71页。下文所引刘词作均据此, 仅列页码于文中。 ②刘克庄于淳祐九年所作《徐潭即事二首》有“一窗看设囊萤几,四壁惟安梦蝶床”等 句,已透露出其在徐潭有草堂,故精舍选址筹建,当在淳祐九年左右。淳祐十一年,刘克庄有 《求宸翰奏札》云:“去家三里有小精舍,山多古木,取庄周语曰樗庵,乞赐臣‘樗庵’二大字。” (《全宋文》第327册,第331页)此“樗庵”即“徐潭精舍”。 ①(清)孙枝蔚《溉堂集》后集卷三《为吴介兹题节霞阁》:“争墩不是先生事,只似徐潭住 后村。”见《清人别集丛刊·溉堂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79年,第1356页。 ②见《复初斋诗集》卷十六,《徐潭结习图为筠楼侄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54册, 第499页。页. ①(明)邓庆宷:《闽中荔支通谱》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第81册, 第459页。 ②(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8页。 ③《买陈紫》诗题下注云:“癸亥冬用钱二十万买丹荔一株,旧券云陈紫也。乙丑夏着 子,形魁梧而味甘滋,为赋是诗。”(见《全宋诗》第36609页) ①本文所言“现实意象”与“历史意象”并非严格的意象分类,而只是一种表述策略。本 来我们也无法真正地将意象作出整体性的划分,正如陈植锷所言“诗人的创作千差万别,意 象的创造千变万化,实际上很难有一种分类方法能将一切诗歌意象囊括无遗。”(见陈植锷 著:《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44页。) ②《闽中荔支通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第81册,第437页。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侯体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