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克庄“取民易,予民难”的民本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96
颗粒名称: 试论刘克庄“取民易,予民难”的民本思想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3
页码: 75-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刘克庄“取民意,予民难”的民本思想、包括了国难显忠臣、强国先富民、知稼穑之难、等等描述。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研究

内容

一、国难显忠臣
  有宋一代,国弱而民穷,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的战争接连不断,百姓长期处于贫弱而负重状态。可喜的是,儒者忠敬、民者孝义、武者勇毅,市民社会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忠义文化和孝亲精神,思想上维持着较好的正量状态,国难显忠臣,族困出英豪,国家上下、民族百姓多能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处于兴亡之秋,国家上下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保证。
  刘克庄,作为南宋知名的文人、儒官、爱国诗人,我们从他所撰写的文章中也可以略见其有宋一代文人思想家固有的“正义”感和“爱国”之心!
  二、强国先富民
  国强当以民富为前提,民富则国强,民富则国富,国强则民强;反之,民弱则国弱,民穷则国穷,国穷则民弱。
  国难当头,民当倾力以赴国难,不计生死,更不计财富,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国家和人民是一体之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国家,民何以为生?没有人民,国何以能存?国是民之靠山,民是国之基础。人民是国家生存的基础,百姓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国之不存,民成亡国奴。国在则家在、民在、人在。
  刘克庄诗云:“令尹留方寸、吾民受一分”;“役民如犬马,国破作降俘”。
  三、知稼穑之难
  刘克庄关注民生,我们可在其诗作中略见一斑,比如刘克庄在其《谢奕楙除直宝谟阁知漳州》一文中说:清漳佳郡,俗淳而事简。...庶乎知稼穑之难与民生之不易者.....夫烈祖紫云楼之言及朕训廉戒贪之诏,尔盘杅几杖间,不可斯须离也。能如是,则毋负朕临遣之意。
  我们在刘克庄替皇帝写的文章中,很容易看到了刘克庄的爱民之心:
  (一)赞俗淳而事简
  在《谢奕楙除直宝谟阁知漳州》一文中,刘克庄首先肯定了漳州环境和生态的美,同时又赞赏了漳州乡村习俗的“淳”和“简”,淳即朴实、忠厚、忠信,“简”即简朴、单纯、诚信。我们可以仔细地分析一下刘克庄所赞赏的漳州民风之“淳”与“简”。
  《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个安详和谐、温馨幸福的乡村社会,先需要乡民百姓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力。而这又要以乡民百姓具有较高尚的德行和较好的道德意识为前提。
  乡民们能严于律己,朴实而不欺,真诚而不虚,真心实意,坦诚相待,心怀善良,心胸坦荡。与人交往,“简”而不杂私心、恶意,“淳”而不藏祸心,待人以“淳”,实以待人;交人以“简”,真心相对,淳简立而社会和,百姓安,生活和谐,而民族、国家也才有希望。
  (二)知民生之不易
  文中述及百姓,多怀怜悯之心,“知稼穑之苦与民生之不易者”,待民如子,必先知民之苦,不知民苦,何以爱民如子。爱护百姓,必先知民之不易,不知难,何以爱惜百姓。知难与不易,以民苦民难为心,是官吏能廉洁奉天,为百姓服务,照顾百姓利益的前提。
  依宋明心学“心即理”思想,及王阳明所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或“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此评刘克庄之“知稼穑之苦”之心,则能清楚看到,刘克庄应先有“民本”之心,后,方有爱民、护民之语。无“心”,则“语”不出,“行”不至,爱民之念也无从谈起。
  关于“心”,在《大学》“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是后面“修齐治平”的前提,也是前面“格致诚正”的最终结果,“正心”是《大学》“八目”的关键。
  刘克庄深知此“心”法,因此十分强调官吏得先“知”民之苦及不易,唯此方能做到为官“训廉戒贪”,造福一方,惠及大众,养成清官之德行。
  (三)训廉戒贪
  宋代自太祖赵匡胤就提倡“爱民”,对百姓负有“抚养”之责!在刘克庄文章中提到“紫云楼之言”,指的就是赵匡胤与赵普在紫云楼下的一对君臣对话:宴近臣。紫云楼下,上因论及民事,谓赵普等曰:“愚下之民,虽不分菽麦,如藩侯不为抚养,务行苛虐,朕断不容之。”普对曰:“陛下爱民如此,尧舜之用心也。”紫云楼也是宋朝廷开科取士时皇帝殿试的地方,据记载,乾德四年(996年)宋太祖亲试制科举人:乾德四年五月二十七,帝于紫云楼下召陶榖、窦仪等同试贤良直言经学优深科郝益、姜涉等文理疏略,不应策问,赐酒遣之。
  皇帝在紫云楼里,与在朝为官的和即将上任举人面叙谈心,疏论为官之道、行政之法、治民之术,而无论是道、法、还是术,都离不开“民心”。唐太宗之“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论,时时提醒经五代更替而来的宋朝皇帝,民心向背,就是朝廷兴亡的晴雨表。
  如何赢得民心,如何留住人心,一个最关键的就是为官一方,为民服务的“官员”,和执法一地,服务于“官”的“吏员”必须清正廉洁!不扰民、不侵民,更不能害民、整民、逼民,要待民如子,以“慈”待民,为官一方则有“抚养”一方百姓的责任,当爱护和保护百姓,如遇“苛虐”百姓,朝廷是定不能轻饶,当严法苛治。
  宋代官吏廉洁自律,最典型的是开封府的包拯,他不仅自己铁面无私,奉公守法,刑不避亲,杀不避戚,而且还要求家人廉洁。包公还有“戒廉家训”,要求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四、官为民母
  刘克庄在另一篇《知漳州洪天锡除直宝谟阁依旧任》指出:尔由前御史牧清漳,其未至也,皆以薄淮阳之疑。其既至也,躬细务而不流于清谈,举大纲而不事于小察。士曰:“吾得严师矣!”民曰:“吾得慈母矣。”
  (一)民得慈母
  刘克庄这段文字是对洪天锡的肯定,同时也表明刘克庄对“民得慈母”的民本思想。为官一域,当为民“慈母”,从这个名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克庄心中,官对民应有的态度,即“慈”。
  (二)士得严师
  相对而言,文中刘克庄对“士”则以“严师”标题,对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士”人,则(1)先以“严”,从行为、道德、法律和思想等各方面予“士”以严格要求,进德不能放松!严格要求。(2)再则以引导以“师”,即教育、教导,从思想上、观念上,认识人指导、教育“士”,灌输给“士”人以正确的作为和理念。
  五、取民易,予民难
  刘克庄还有一篇关于漳州税法的文章:《漳州代输丁钱》,附全文如下:民年二十至六十输丁钱,自五季始。罢之自祥符始,独漳、泉、兴化钱先折米,不克罢。蔡公襄、龎公籍踵使闽,俱条其害,议格不行。龎公后相皇祐,竟奏减三郡所输有差。未几米复为钱。
  端平元年,赵侯以夫建言:“丁钱宜罢久矣,顾岁额万千缗,隶于漕,守不得专,而况民以全镪输,官以半楮发,此官不欲罢也。年甲付吏手,縻费等正钱,此吏不欲罢也。官吏规近获,民被长患,深可嗟闵。以夫尝会州家常赋外,有废刹租利钱,所入不下丁口之数,旧日以充橐装篚实者。今朝廷大明好恶,表廉黜贪,贿道永绝,请以此钱为民代输。”安抚使眞公某、大漕袁公某,闻而击节,上于朝曰:“漳州此举可为分符守土者法。”诏可其奏。侯俾余记之。
  余惟取民易,予民难。陈洪进创立之赋,循袭三百余年,中更贤牧守何啻数十公,而不能革,岂以为既取而不可复予欤?至侯乃本先贤遗意,去漳民痼疾,亦会天子方用儒相,力行仁政,而连帅、部使者皆以德选,故侯所请,朝奏而暮报也。使侯而不遇此时,虽请不得达,虽达不过下其事有司。彼桑大夫固不主贤良文学之议,而为观察使者,未必通阳城、元结之意,又不过非笑以为迂阔而已。夫因不必因之法,误也,然因之以至如此之久,余以是知取民之易也。革不容不革之弊,宜也,然革之必待如此之时,余以是知予民之难也。
  始侯下车,邻寇猝至,四封告警,诸道之兵会于漳,调度繁兴,应之裕如,生禽其渠槛以献。劳赐吏士,费以千万,民不知敛,而犹有余力及斯事,然则世之谓郡县空乏不可复措手者,其果然欤?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刘克庄,忧民之所忧,苦民之所苦,体现出刘克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和“关怀百姓”的高尚品德。文中刘克庄对官吏的腐败的愤怒和对百姓疾苦的怜悯,溢于言表。
  刘克庄分析了为什么“取民易”的原因。
  (一)民不知敛
  首先是“民不知敛,而犹有余力及斯事”。弱势的百姓,心善而不知“敛”,实亦无力反对,更无力抵抗。淳朴的百姓,对以其传统的对朝廷的信赖,对于官府的一切索取都是“有求必应”,守法如常,在自己力所能及,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生存的,仍有吃奶之“余力”的情况下,也都会如数缴币纳钱的。这是“取民易”的根本原因,即民风淳朴,民心善良,民德高尚。
  管子曰: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大概意思是: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东西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的商品收购起来。民间物资有余就要低价卖出,故君主应该以低价收购;民间物资不足就要高价买进,故君主应该以高价售出。用低价收购,用高价抛售,君主不但有十倍的盈利,而且物资财货的价格也可以得到调节后的稳定。
  按管子的治国理念,知“敛”(即如何收敛财富,如何取富于民,求财于民的方法?)的应该是人君,即当权者、统治阶级。管子认为:人君与在取之于“民”的时候,必须根据“民”之“余”与“不足”,权衡“敛”取。“民有”则可以比较大胆地“敛”取(收购民货,使民货得售出,不至于货贱而伤农),反之“民不足”时,则当反哺于“民”,“散”国财以使民“足”(即民求之不得,则愿高价求货,这时管子的治国之策,并非低价“赠”民,而是顺应自然,顺民之“重”,即顺民愿“高价购买”之意,仍按市场供求货,开仓放货),以高价出货,以满足民之需,同时也能使国得“财富”,这就是治国理财之“平”衡之道。
  刘克庄在此文本中的“民不知敛”,则从同情和怜悯百姓的角度,为百姓说话,赞扬百姓的善良和纯朴。“民”在与“君”(国家)交往中,“民”一直心存善意,心念国家,心忠于朝廷,信赖朝廷不害民,相信官府一定非到万不得已,不妄加“敛”,民亦不知,地方官府竟会得用民对官之“信赖”,不顾民苦,不知民瘼,“敛”民之财富。民一味相信“官府”的正确、理所应当和理所当然,而正是因“信”而每能在地方官府之“一呼”声中而“百应”之,此民之善而官之恶矣!刘克庄在此对善良的百姓的“怜爱”之心,“慈顾”之意,已溢于言表矣。由此亦足见刘克庄有“爱民”之初心及“忧民”之心念。
  (二)官吏近获
  在刘克庄心中,“取民易,予民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官吏规近获”!保持原来的“钱”有利可图,而贪利而不愿放弃旧规,此为官吏之不善,谋利而不爱民,谋私而害众。
  官和吏在这个取之于民的“敛”(原本这是正常的国家税收行为,是百姓的义务,依法“敛”民,是正常的)钱中,都能从中得利。从官吏视角分析,官与吏都能从纳钱中渔利,能官与吏提供了官逼民交、吏强民纳的原动力,属于物质层面上的利益刺激,因此,官与吏在道德操守上,便让位于物质利益,于是就不顾百姓地疯狂敛取。这是促进官吏积极征收,使民不得不交的原因之一。而从百姓视角解释,受官与吏之强与逼,再加上百姓习惯性的对官信赖及对官府暴力的恐惧和守法、尊法的观念,触发了百姓对纳钱的应然、理然思维,最终形成“民易取”的“温馨”“和谐”“合作”“安定”的官民和平共处的大好局面。
  在这个所谓“大好的”局面中,刘克庄看到了官与吏的贪婪和对百姓的暴敛,体谅到了百姓的困难和不易。从百姓、平民的视觉,替弱势的百姓、平民代言,申诉他们应有的利益,这种“爱民”之思想,应为“分符者守土者法”,也应为后世官吏学习的榜样,至今仍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值得万古称颂,万代传扬。
  (三)镪全楮半
  关于官吏近获,地方官吏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顾百姓困难的原因。
  刘克庄在《漳州代输丁钱》一文中,有做具体的分析。
  刘克家在文中引用了赵以夫的论述:“民以全镪输,官以半楮发,此官不欲罢也。年甲付吏手,縻费等正钱,此吏不欲罢也。”在刘克庄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漳、泉、兴化(莆仙)三地自五代陈洪进开征“输丁钱”以后的300多年间,历经数任有为的地方官争取,虽曾折米交纳,但这份属于百姓的“两税”之外的额外“负担”却未曾取消,有宋一朝仍一直保留征收而未废,即使是当朝(宋)其他各地相关制度已经取消的情况下,前述漳泉兴化等地的“输丁钱”仍然催征不变。
  为什么“变不了”,刘克庄文中以为这与地方“大官”可以获得巨额的利益,“小吏”也一样可以从中获得不少的好处!即保留旧法能既对“官”有利,又对“吏”有益,大官和小吏都能得到好处。征收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地方官吏们自然不可能主动或轻易在放弃。官吏的贪婪,不思民众疾苦,体会不到百姓的艰难,不以民心为心,所以“输丁钱”一直被保留下来。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刘克庄同样具有这种为官美德和忧国爱民的民本思想。
  六、本先贤遗意
  刘克庄在《漳州代输丁钱》一文中分析了来漳州为官的知府赵以夫为什么能在此时此刻免除源自前代(五代)已经保留了300多的输丁钱的原因。
  (一)以“先贤”为本
  一方官员,首先得有“爱民”之心,这是为政的前提和基础。“爱民”之应是官员的本意、起心动念的善心、为民请命的初心,非此无以为民除弊。赵以夫正因为能“本先贤遗意”,才有后续的善德、善政,为民排忧、替民解难。
  古人以德治国,以法辅之,德治为先,法治辅之。为官一方,自然当以“德”为要,先从自身出发,以“先贤”为“本”,本立则未正,心正则行端,义正则事顺。官之一切行为的根本都在于为官者之“心”。“心”基以“贤”为基,以“贤”为本,以“贤”为指南。如果不能“本”以“贤”,则赵以夫不可能采取“去漳民痼疾”的行动。无起动之“心”,则无起动“行”。
  (二)以“民痼”为心
  “民”本思想,就是以民苦为苦,以民痼为痼,体察民瘼。官唯有心于民,再知民苦,方能真正解民于危难之中,为民急而急,为民难而难,进而先民之忧而忧,后民之乐而乐,以民为先,先民后官。不以官为本,而以民为本,官为民之用,民为官之本,当官当为民做主,当官当解民之疾。
  (三)爱国诗人
  刘克庄被后人称为“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以爱国与豪放艺术见称。
  《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是刘克庄写给他友人陈子华赴边抗金的词作,表现了他渴望收复中原的拳拳爱国之心: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沁园春·梦孚若》的上半部分写梦境,下半部分写梦醒后之悲切,表现了刘克庄报国之心和真诚伟大的爱国情怀: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日,慷慨生哀。
  《玉楼春·戏林推》前写都市生活,后劝莫忘“西北有神州”,心中有国,时刻记挂着北方大好河山和国家的兴亡: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七、天子仁政
  刘克庄在《漳州代输丁钱》一文中,分析了知府赵以夫之所以能最后解决300多年来一直没能解决的漳州“输丁钱”的问题,除赵知府本人的本“先贤”和知“民痼”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廷营造出来的大环境。
  国家兴亡,一要靠百姓支持,自下而上;二要靠官吏爱民,居中勤力;但更重要的是第三条,即要靠朝廷,自上而下,以权、势向下推动,通过改革,改变、改善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朝廷,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和领导机关,必须有明确而坚决的态度,即起“用儒相,力行仁政”,通过自上而下的人员调动实现权力和权利的重新分配,当然,这种变动,自然会使一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产生较大的改革阻力,同时也会因为改变的效果不确定,使一部分官僚惧怕改革、害怕改变,从而选择保守、中立甚至倒退,以经验主义、稳定主义在现实中主张保持现状,维持不变。
  朝廷仁政的力行,将极大地鼓励着地方官僚遵行朝廷政策,推动地方原有的不合理制度的变更和改变。刘克庄时代,正好朝廷推行仁政力度很大。
  以至于“连帅、部使者皆以德选”。德为先,因此德政得以推行。
  而有朝廷的支持再加上地方官吏根据百姓需要而勇于改革,相关的治理主张便比较容易顺朝廷改变之潮流而得到支持,进而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刘克庄在文中认为,如果没有朝廷“行仁政”,即“不遇此时”,没有遇到好时期、好皇帝。而地方官僚的改革或仁理(管理),即使请示到朝廷,也无法到达皇帝之手,而即使到皇帝之手,也会因为皇帝不以为然,或不以为事,只可能“下其事有司”,即把相关事项交代下属去办而已,成不成,往往是不确定的。显然,刘克庄认为,无朝廷“仁政”则地方“仁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得不到朝廷的认可和支持。
  八、因不必之法,误也
  刘克庄指出:“夫因不必因之法,误也;然恩之以至如此之久,余以为取民之易也。”在刘克庄心中,为什么先朝不善之“敛”,到本朝仍被坚持使用,首先如此“因法”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如此之“误”敛,即能持续300多年,主要原因就是“取民之易也”。
  刘克庄深刻地理解了百姓的善良和守法,对百姓没有任何抗拒地遵地方官吏之“敛”,深深地同情。就刘克庄的这篇文章而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宋漳州百姓是相当守法、忠诚和善良的。民不疑官,民信官而不疑,因此,官收即交,官取即予,官索即送,官要得输,官说啥给啥,官定啥是啥,多么善良的百姓啊!综观中国的历史,也许正是自春秋战国时起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处于底层的老百姓对于官府的索取几乎是有求必应的,“忠信”“仁义”:“忠”则指对上忠诚不疑;“信”则指对下守信不欺;“仁”则面向一般平民百姓,则以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互相帮助;若按墨家,其“爱”则更广,“兼爱”之义,则更扩大到社会全体,并不限于由亲而远,无有亲疏之异;“义”则用于社会群体,面对亲之外人群关系,中国人追求“最恰当的公平、公正、公义、公心、公德、公明”,大义可以灭亲,这就是平衡了近亲族与远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关系,为社会大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温馨的、幸福的大家庭、大社会、大天下!刘克庄感叹百姓之善的同时,又转头对官之不善做了强烈的批评。从“取民易”角度,对官吏的“无耻”做了对照批判。这是刘克庄的“民本”思想,“爱民”观点,“亲民”观念,值得当代官员和管理者借鉴和学习。
  九、革不容之革,宜也
  刘克庄的思想是“与时偕行”的,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是主张应该变革的。所以他主张改革。
  然而有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改革,却被拖延了300年之久,刘克庄仍从“民本”角度出发,指出,这是官吏不能主动让利于民的缘故。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是必然的,但是从古至今,改革的阻力总是巨大的,每一次的再小的改革都会面临既得利益者的阻碍。
  在刘克庄眼里,某项理应变革的不合理社会制度,之所以变革不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受不利者太善良,没有形成必要的抵抗力量,因此,让一种不合理的制度一直保存着,未能自下而上的变革。实际上,一项不合适的制度的矛盾,如果激发到必须自下而上才能改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平民革命”(农民起义)或“帮派轮替”,这里流血和动荡就在所难免。二是受益者太贪心,不愿意让出多得的利益,贪得无厌,因此一直保持着不合理的制度存在。
  一般情况下,这里的改变,如果能自上而下实行,则是朝廷明君善政时期,是自上而下的既得利益者的自愿让利,这是在统治者看到了社会问题并意识到社会不合理的情况下,做出的主动变革,这种变革一般是上层阶级一派对另一派的斗争,其结果往往是以一派胜而有派败而确定改革成功与否。
  综观中国大历史,几乎大部分大规模自上而下的变革,无论成功与否,主持变革者都会受到巨大的冲突,甚至要付出生命,如先秦时期的商鞅、宋时的王安石,都一样,前者最后付出了生命,后者下场也不好。但可喜的是,所有的社会变革,就整体而言,却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社会发展方向提供了实际有效的社会实验的经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客观上都是值得赞扬的,包括王莽改制、袁世凯复辟帝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反面的实践教材,某种意义上说,同样是有意义的。
  十、丝毫要及民
  刘克庄的民本思想,这其许多诗文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送方阜高赴衡州法掾》
  仕不论高下,丝毫要及民。君其守三尺,古有活千人。
  岳树侵云杪,江蓠满水滨。楚芳饥可荐,切莫叹清贫。
  细细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不得不感慨,在宋代莆仙籍高官中,相比于像北宋的蔡京,南宋的刘克庄的精神境界就高出许多,至少我们从刘克庄的诗文中看到了刘克庄高尚的“民”本思想和清廉心结。
  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官无论大小、职位无论高低,既然出来当官就应该一点一滴,一丝一毫总想着老百姓,想到“民”,想到普罗大众,想到受你管辖、遵从官府的一般“民”众。刘克庄认为,当官不可以是为了发财,当官并不是求财,为官一方,应该造“富”百姓,造“福”百姓,即“及民”,而万万不可“叹清贫”,即不要埋怨当官没钱,当官“清贫”。应该说,在刘克庄眼里,当官“清贫”是正常的,如果能因功受赏,因此,得富,这才是意外之福。显示,在刘克庄眼中,当官只有造福一方百姓才是首要的,而为官者自身的私家贫与富,则不应该是为官者考量的问题,更不应该成为为官的目的。
  《送真舍人帅江西八首》之八
  身已为民与世疏,的无一步离村居。
  昨朝出郭迟公至,废了窗间数叶书。
  “身已为民与世疏”,这句诗,描述刘克庄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的实际状态。为了百姓疾苦,他与世人疏远了,牺牲了个人的爱好和生活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服务的繁忙公务中去。“的无一步离村居”,勤于公务,一直就呆在小村庄里的居所里,一步也没离开过小村庄。拳拳“勤政”“爱民”之为,跃然于诗文之中。
  《田舍即事十首》(之二)
  村落争看乌角巾,略谈北事向南人。
  百年只有中州乐,世世无为塞下民。
  “谈北事”“中州乐”,“塞下民”,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刘克庄此处似在“江湖”,但一样胸怀天下,忧国家之成败,一心想北定中原,收复国土,爱国之心、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奏议召对札子》(二)
  臣既妄议时务于前矣,深惟使事有当复于上者,其一曰:“恤贫民”。
  兵兴以来,濒江之人,困于和籴,困于军需,困于浮塩,困于抛买,困于招军....
  臣愿陛下选拔帅守监司,常用明治乱知大体之人,守令循良者擢之,贪残者斥之。民心爱戴而不贰,则天命眷顾而不释矣。
  刘克庄的“民本”思想,在其奏章中也能找到许多。上引刘克庄的奏议,就明确的主张朝廷应该充分的“恤贫民”。对民之“困”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刘克庄鲜明的“民本”思想和“爱民”观念。
  《七言三首》(二)
  古来春日宽书下,定有尧言发德音。
  两向红云傍畔立,最知圣主爱民心。
  “爱民心”,上至朝廷下到官吏,在行使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应该保持着“爱民”之心。唯此,朝廷以及地方官员的统治方能长治久安。刘克庄诗中,强调“德音”和“民心”,而德音是道德宣传和道德宣示,只有心中先“德”,口中才有可能发出“德音”,而行动也才有可能是“行善德”。民心身背,民是国家的基础,朝廷如果没有“爱民心”,则不可能行善政,而不行善的结果必定是国破朝亡。
  刘克庄的“民本”思想的源流和脉络,源于传统的儒家“民为重”的传统观念。加上刘克庄出自民间,靠考科举,凭自己的才学赢得了官职,来自于民,仍不忘民之难,处处为民请命,替民说明,为民谋利,解民之难,其高尚的“为民”。刘克庄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夹杂关他强烈的爱国情结,为刘克庄的“民本”思想增添了内容,也体现了刘克庄特有的爱国情结和爱民善念。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建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