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刘克庄的思想渊源与文化根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95
颗粒名称: 略论刘克庄的思想渊源与文化根基
分类号: K825.6
页数: 8
页码: 67-74
摘要: 本文阐述并讨论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的思想渊源、文化根基等。着重探讨刘克庄思想受大理学家朱熹的学术思想精髓之影响,再从历史传统上的儒学与道学方面,审视刘克庄人品风格及文化意义。从其身处于历史的“道学独尊”特殊背景,探索他的整个儒与道思想观念、从学经历、师承道路、成长途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进一步论述刘克庄在诗词创作中的文学精神世界和不凡的智慧人生。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研究

内容

本文阐述并讨论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的思想渊源、文化根基等。着重探讨刘克庄思想受大理学家朱熹的学术思想精髓之影响,再从历史传统上的儒学与道学方面,审视刘克庄人品风格及文化意义。从其身处于历史的“道学独尊”特殊背景,探索他的整个儒与道思想观念、从学经历、师承道路、成长途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进一步论述刘克庄在诗词创作中的文学精神世界和不凡的智慧人生。
  刘克庄是继南宋叶适、真德秀之后,执掌晚宋文坛的一代宗主。我们研究他的文学艺术、学术特点和诗学成就,必须得从其思想渊源及文化根基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否则无法透彻了解他的文学特色和其对历史的影响。
  南宋时,理学在朱熹去世后被立于学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嘉定初,史弥远利用“开禧北伐”战败之机,阴谋诛杀权臣韩侂胄而登上丞相宝座。同时也对以朱熹为首的道学采取了与韩截然相反的态度。史弥远上台后为了笼络人心,采取朱门弟子刘熻的建议起用道学人士。从那时直到南宋末年,朝廷尊崇道学的大局基本未变。那么随着理宗的登基,道学的地位得以巩固。宝庆三年(1227年),诏奖朱熹及所撰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特赠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端平元年(1234年),诏进士何霆编类朱熹解注文字,有补经筵,授上文学。熹熙元年(1237年),诏以朱熹《通鉴纲目》下国子监,并进经筵。淳祐元年(1241年),诏以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并祀文庙,黜王安石从祀。
  同时九州大地处于学术文化繁荣时期。道学独尊的局面已然形成:“通天下读朱文公之书,尊文公之道,其始生之乡,侨居之理,宦游之邦,与乾淳诸老盍簪倾盖、讲贯切磋之处,往往肖其像,庋其书,聚成学之士敬事而传习焉。”那么,理宗也由此获得了“理”这一庙号。孝宗帝对待学术思想一反高宗时打一派树一派的做法,允许各学派自由发展,创造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学术环境。“诸儒彬彬辈出,正国家一昌明之会”,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学风朴茂,文风淳实。理宗时期,学风流于浮夸矫狂,甚至佛、道等方外人士亦违其本旨而耽嗜名利,“江湖谒客”遍布社会各个领域。
  刘克庄活跃于文坛之际,正是道学由大盛而独尊的时期。那么道学独尊的历史环境既是他诗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他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他不可避免地处于主流文化的中心,在那其身处思想独尊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人能成为文坛的领袖人物。事实也是如此,他一生交游多为当时的名流大儒,中年前后还有师事晚宋道学代表真德秀的经历。这样的学术背景既奠定了他文坛宗主的地位,又使他的思想与诗学有意无意地以主流价值体系为参照。另一方面,道学独尊引发的种种现实问题,诸如士风的“饕墨”和学风的虚伪矫狂,也成为以斯文自任的刘克庄的忧患和批评的内容。晚宋有识之士在批评当时的士风学风时。经常会引用南宋政治最为清明、学术最为繁荣的乾淳时期作对比,以寄托他们的追求和理想。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审视视角在刘克庄的思想行为和诗学批评中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回应。他不仅在思想行为上与道学派大异其趣;与道学的空谈性理,贬抑事功,非诋史学相比,他热心政事,表现出卓越的吏才,精通史学,每欲引史鉴今,佐王之业;对道学之流弊也不乏直接的批评,而且在诗学思想上,也表现出与道学一脉迥异的感情色彩。如与当时道学代表真德秀的选诗分歧,以及反映在诗学批评上的折中与开放的特点等等。刘克庄的诗学批评无疑也应该包含他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且他虽以文学名家,却“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因此诗学批评或许也是他解决思想学术问题甚至现实问题的一个易于言说的语境。其然,诗人人品论与以往单纯论人品不同,能够真正把诗品与人品结合起来。“世教”“礼教”“美刺”等诗教观既反映了儒家诗教的演化,同时也超越其演化。“自然”美学观纠正了道家以来所形成的极端自然观,形成合理的人工与自然相互补充的自然美学思想。在风格学上,宋人以其丰富、明确、具体的风格理论,超越了前人单调、含混、笼统的风格意识。那么刘克庄又在全面兼容、合理轩轾、恰当适度上超越了其他宋人的学术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克庄的诗学批评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与道学的冲突上,而很可能具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学术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鉴于上述诸方面的研究分析,探究刘克庄的思想渊源及文化根基,通过厘清刘克庄与南宋学术各派别的关系,鲜明地凸显其思想底蕴和学术旨趣。
  同时结合晚宋道学独尊的特殊语境,最终揭示刘克庄诗学的本来面貌及其历史意义。循着这一思路探寻刘克庄的学术渊源,展现出来的正是一幅极为宏阔的南宋学术画卷。刘克庄所浸染者远不止同时代的名流大儒,也不止盛行于晚宋的程朱理学之一脉。他的学术源头正在南宋学术最为繁荣的乾道、淳熙年间。显然,淳熙学术中以郑樵史学、朱氏理学、永嘉事功学、陆氏心学、吕氏婺学与史学、五峰南轩湖湘学著称于世。与此同时,以林艾轩(林光朝)的理学和莆田方氏的文献学为一脉的学术史虽被忽略,但与刘克庄的关系更为密切,影响也更为深远。对刘克庄而言,他的精神核心的文化圈当然是他的家学和幼年师承——即著称于隆乾期间的艾轩理学与郑氏史学的熏陶、感染;其次是莆田地方的浓厚学术氛围,如林氏之文学、方氏之文献学、陈氏之经学等,对他一生文学思想的影响至为深远。
  毋庸置疑,刘克庄家学和幼年师承对他个人思想渊源基础的影响之根深蒂固,这也是刘克庄学术底蕴的核心部分。他自称“艾轩弟子,湘乡门人”,正是对这一事实的最好概括表达。后来他虽然师事大儒真德秀,却将其学术源头锁定在家学和幼年师承的核心部分——莆田大理学林光朝、大史学家郑樵和陈氏经学等等。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也颇为人称道,无疑的成为刘克庄早期学习的典范和一生追慕的楷模。被众学者称之为“南夫子”林光朝,是南渡后在东南倡导理学的开山人物。他自称“起家单远,为学阔流,有十上举子之劳,而两从公车之召”。也就是说,在南宋理学的文脉传承中,林光朝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林光朝在外从师求教后返莆,开门收徒于黄石水南东井之“红泉义学”。刘克庄的祖父、叔祖率乡人师事之,南方学者皆师艾轩先生。在朱熹开门授徒发生影响以前,林光朝的理学是八闽地区影响最大的一支。林光朝虽然源出伊洛,但是思想和作为却似乎与程门弟子及后来的朱熹有些不同,他在坚持儒家义理的基础上,体现出博大宽容和素朴务实的思想态势,即“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其一,他的思想直承《六经》,别无旁骛;其二,对儒,即家经典的诠释,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其三,认为道存乎太虚,认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包含了真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观念,深刻地表现出“中庸”一面。刘克庄的祖父辈皆从师于林光朝,幼小的刘克庄必将得到家学,骨髓里接受家庭的传统教育,传承林光朝的学术思想,乃是毫无疑问的。其间,刘克庄曾回忆:二君生于丁丑,与余先君齐年,余敬事之。公私试必联案,炉亭客舍,夜语常达晓。凡故家遗俗逸事,诸老先生旧闻,所之入人肝脾,长人智识,余终身诵之不忘。非特笔砚间治丐膏馥而已。
  文中“二君”是指刘克庄父亲刘弥正好友方其义和方阜鸣两位,他们又是刘克庄早年的师友。“故家遗俗逸事,诸老先生旧闻”。说的是莆田前辈人物的光辉历史,其中包括莆田的方氏、陈氏、郑氏和龚氏,还有周氏、黄氏等名门望族。殊不知,刘氏与林氏有姻缘关系,因此就不愁家学的失传或走样,也可以理解刘克庄的家学与其幼年师承在内容上是一致性。刘克庄的老师除了季叔刘弥邵之外,还有林成季、林简子、方泽孺、柯梦得、刘榘等。
  其中两位林氏乃是林艾轩的嫡传。
  作为家学与幼年师承的主要内容,林光朝学术奠定了刘克庄思想基调。
  他的思想、行为、文章、诗学等对刘克庄的影响至为深远。这些都可以从刘克庄的辞章,尤其是诗文里可找到印迹。一是对佛道之非辨之如青天白昼,即醇儒思想的确立。艾轩的思想使刘克庄始终坚持儒家的伦理取向。同样,刘克庄对道教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他在二首诗里表达了坚定的思想立场,诚为佐证。诗曰:浪迹遍齐洲,曾从剑侠游。尚嫌秦政臭,肯要郅支头。
  客礼朝三殿,儿嬉弄五侯。吾犹看不破,何况道家流。
  二世无仙则已,有必属斯人。丹熟将分友,云游每念亲。
  小窗时读易,静室夜修真。符篆皆余事,题诗亦出尘。
  二是非无蚍蜉之撼、含沙之射,而未尝恨其人:忠恕思想的形成。据载,林光朝主于仁恕、宽容博大的思想与言行对刘克庄亦影响至深。林氏的“推贤服善”受到刘克庄由衷的赞美。刘克庄在朝被冤枉,受排挤情况下,毅然以宽大的胸怀泰然处之。并且以同样的胸襟思想反映在他的诗学思想上,表现为兼容并蓄的批评原则,正如其诗作《圣贤》中所言:圣贤自牧极卑谦,后学才高胆力兼。
  悔赋不妨排贾谊,谤诗遂至劾陶潜。
  取人最忌规模狭,绝物常因议论严。
  君看国风三百首,小夫贱隶采何嫌。
  一三是“精粗融液,颠未贯穿”:不执一端的中庸思想的形成。林光朝以中庸为天下定理的思想在刘克庄的精神世界中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首先表现在他对《易》的融会贯通的理解,同时也表现在他的诗学方面。他说:“文学不可过清也,过清则肖乎癯,‘仁义之人,其言霭如’,未尝癯也;不可过峻也,过峻则立乎独,‘德不孤,必有邻’,未尝独也。清峻不已,其幽必至于绝物,其远必至于遁世。”四是“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积极人仕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林光朝“因仕行道”的作为和对日用常行的重视无疑也是刘克庄追慕的目标。其家族里的二刘可表一世的言论风节更对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激励作用,所以他选择的人生道路与道学派的讲廉退、尚隐逸迥异其趣。相反,表现出对政事的极大兴趣和卓越才能。在道学廉退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不无自责的口气正是他热心政事,欲“因仕行道”,有所为于国家的心理写照。
  在刘克庄知建阳县时,他为了管理好一方政事,竟“平生嗜好,一切禁止,专习为吏”,而且处事有言,剖决如神,被誉为“真才吏,为文名所胜”。在他54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时间大约14年,先后四次被罢官,五次被阻新命。
  五是“捻髭人尽嗤吾拙,歃血谁当豫此盟”:文学基础的奠定,林光朝对刘克庄最大的影响恐怕还是在文学上,其道德文章成为刘克庄早期学习的典范,也影响他一生文学观念和文学行为的重要因素。首先是诗风的摹仿,林光朝的七律诗颇有李商隐意韵,而刘克庄学诗大概也是从李商隐入手,但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端倪。此外,还走上转益多师的途径,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提升自己。当然,刘克庄本身治学极其严谨,励志成学,在文学实践中甚为重视文字的锻炼。他自称:“窗下残书千遍读,卷中一字几回更。
  捻髭人尽嗤吾拙,歃血谁当豫此盟。”其晚年犹云:“百年不觉蟠双鬓,一字谁能断数髭。”追源溯流,这一切应始于林艾轩的文学主张和成就对他的深刻影响。
  在刘克庄幼年师承中,湘乡先生(即郑厚)和林光朝也是同等重要的。
  说到郑厚亦必须说到其从弟郑樵,兄弟两人在史学修养上是等同的,有着共同的学术修养和造诣。郑樵的思想学术,也是刘克庄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郑氏的思想影响于刘克庄,因为郑氏学问渊博,尤长于《易》;其次是史家气魄感化了他,还有史家的宽容博大,物我同一的思想教化了他;再次“湘乡文律,如石鼓泥蟠”。郑氏的诗学思想主张,应该发乎真性情,另外要有兼容并包的文学诗美观,还得在对仗的工致之外,纵意用典,触手成篇,波澜壮阔,文脉共通,一气呵成。那么,刘克庄与郑氏学术的渊源关系密切。
  一是“余为童子时,方抄诵二郑遗文,欲与方驾”。可见,少年的刘克庄勤读于二郑诗文,还攻读欧阳修、曾巩、李泰伯等文学名家作品。此外,二郑也是刘克庄祖辈世交,学术上的濡染和认同社会更加深刻。二是“借异书,续微言”:与郑氏后学的交往,就是郑寅和郑侨(状元)。众所周知,郑氏家学渊源,素以儒起家,以史名家,经史并重。那么郑侨“不言党,不私好恶”“孝友端重”;郑寅“端重博洽”,皆是醇儒风范,深重地影响了刘克庄。其他的郑氏家族后裔之学者,也为刘克庄所看重称好,甚至还有许多郑氏文友至交,潜移默化,感染了刘克庄,力助他进步成长。反过来,二郑的学术对刘克庄的影响有根有梢。一方面,郑厚逸迈超群的文采成为刘克庄着力追摹的对象;郑厚对诗歌“哀乐之真,发乎情性”的认识也成为刘克庄一生倡导的诗学原则;郑厚兼容并蓄的诗美观在刘克庄的诗学思想也有相同的印现。另一方面,刘克庄不仅文学成就卓著,而且精于史学。郑樵的“稽古之勤,记诵之富”,为学之实应该是激励他成就史学的最原始的动力,而郑樵宏大的史学著作也很可能是奠定了他“史学尤精”的学术基础。另外,郑樵“会通”的史学思想也可以在刘克庄讲求融会贯通的诗学理念中找到端倪。一句话,二郑的学术主要影响了刘克庄的道德精神和文学风范——诗学理念和史学修养。
  当然,在莆田这个文化浓郁、人才辈出的地方,刘克庄何止拜受林光朝、郑厚及郑樵,还接受了林彬之、林秀发、林时、林德遇、林傅、林光世等林氏家族文人学士影响,不可胜书。同时,还有方信孺这位纵逸天才,奔放性情,凛然正气的著名学问家,深刻地影响着刘克庄。刘公在其《道中读方孚若题壁有感用其韵》诗中,对方信孺表达了一种英姿勃发的豪情和深厚的敬仰。
  诗云:淮雪江风裂面寒,往来万里一征鞍。
  三千客谩兽弹铗,十九人谁肯捧盘。
  自古英才多顿挫,即今世运当艰难。
  空余败壁龙蛇字,黄鹄高飞不复还。
  刘克庄的方家诗友还有方大琮、方大东、方蒙仲、方公权、方清孙、方世京、方翥、方耒、方壬、方之泰、方审权、方濯等等,后来方氏与刘氏成为姻缘关系,其密切程度不可言喻。那么,堪称莆田第一大姓的陈氏家族,既是诗书世家,也是名门望族,出过榜眼陈俊卿,官居宰相;状元陈文龙及陈瓒(民族英雄),名扬四方。陈俊卿之子陈宓,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不一而足。
  陈氏的许多文人亦是刘克庄早年的诗友,如陈宿、陈增、陈垣等等。显而易见,陈家对刘克庄的影响不可低估。
  南宋历史上的“遍参”之宋代学术风气的一大特点,在这点上,刘克庄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甚至以更为积极的思想态度和更为广泛的兴趣汲取其文化滋养,除了程朱理学之外,于南宋其他学术派别如永嘉事功学、陆氏心学、五峰南轩湘湖学、吕氏婺学等,刘克庄有着不同程度的泛观广接:“诸方善知识,亦颇遍参。”刘克庄祖父刘夙和叔祖刘朔曾二度为官温州,勤政爱民,颇得永嘉学者敬佩,与事功学派关系密切。特别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集大成者的叶适,刘克庄直接学习叶适文章。刘克庄称“余儿时见龙泉作陈仲石埋辞,爱其高雅如擅弓、榖梁、条畅如荀卿子,至老诵之不忘”。因为叶适“文章雄赡,才气奔逸”。之外,刘克庄亦推崇叶适的诗歌,尝言“水心(叶适)大儒,不可以诗论人,其赋《中塘梅林》........二篇兼阮、陶之高雅,沈、谢丽密,韦、柳之精深,一洗今古诗人寒俭之态矣”。叶适对刘克庄的奖掖推许奠定了他早期的文学地位。那么叶适的推重和期望必然对刘克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使他立志斯文。此番褒扬之推许也使刘克庄名声大振,为其后来执掌晚宋文盟奠定了坚定的精神基础。叶适卒,刘克庄有诗挽之。诗曰:“....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与此同时,刘克庄还与叶适高足陈韡关系非同一般,两者取长补短,获益匪浅。从中进一步汲取叶氏的学术思想与文学精神。
  刘克庄与陆氏门人也有往来,其自称“余生晚........不及见象山先生,识其高弟杨慈湖焉、袁洁斋焉”。转益多师,精益求精。其间,刘克庄还结识了江湖诗人曾极(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侄孙),两人志同道合。交往之中曾氏对刘氏的影响主要在诗歌和博学两方面。同时,刘克庄与江西鄱阳汤氏一门四人关系甚笃。有诗为证:忆昨桃包返故乡,意君束带侍明光。
  一书似坐穷为禁,百计无如去最长。
  蚁穴梦残何足记,蟆陵愿在莫须偿。
  即今台阁多收召,定有名公雪孝章。
  还有,刘克庄与妻兄林氏诸君有着密切的往来,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林公遇、林瑑、林环、林公选、林公奕、林公水及林庆等,无论是在学识上,或且诗学上,尤其在诗文创作方面皆带有隐约之风,刘与林同一机杼。
  总之,刘克庄好学深思,积学储宝,并且善于发现人才,广交天下有识之士,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学富五车,学究天人,学以致用,终成一代文学宗师——江湖诗派领袖。
  众所周知,深受世人公认的朱熹学问精深,弟子甚众,除了莆田方氏与陈氏门中受学朱熹门下,刘克庄早年官游和中年在朝时期,也曾经结识了不少朱门高弟。此外,刘克庄与程朱理学一派有密切的交往。具体讲,刘克庄曾与朱熹嫡传黄榦、高弟杨楫、李方子、李燔、潘柄、陈孔硕、傅伯成等,尤其师事真德秀,还有真西山等影响甚深。因此说,刘克庄的学术思想是多元化的,其诗学根基也是儒与道相交融的,广纳四方优良之物,去粗存精。当然,少不了与莆田儒与文并重、醇实朴茂的学风影响密不可分。刘克庄的思想渊源、文学风格与文化根基,正好是莆田南宋时代的代表人物,且是南宋各学派学术旨趣的整合之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显然更倾向于“伦理的、社会的、情意的”传统儒家思想,并且试图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南宋各学派学术的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成就了刘克庄的南宋文坛领袖的崇高地位。当然,亦影响了他的政治和品格思想。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大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