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工”刘克庄的宦海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91
颗粒名称: “一代宗工”刘克庄的宦海人生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1
页码: 22-32
摘要: 本文描述了刘克庄的宦海人生在他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任过地方官,也任过朝官。虽宦海沉浮,六起六落,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及对百姓疾苦的申诉,却始终痴心不改,至老不衰。时人称他为“一代宗工”
关键词: 莆田 地方 人物研究

内容

“一代宗工”刘克庄的宦海人生林祖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福建兴化军(今莆田市)人刘克庄因是南宋江湖诗派的领袖而著名,宋理宗称赞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①。他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任过地方官,也任过朝官。虽宦海沉浮,六起六落,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及对百姓疾苦的申诉,却始终痴心不改,至老不衰。时人称他为“一代宗工”②。
  一、家族显赫
  刘克庄(1187—1269),小名镇,学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县城北后村(今属莆田市荔城区)人。“少有异质,日诵万言,为文立就”③。
  “幼颖异,出语惊人,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未尝起草,弱冠以词赋魁”④。他生书香门第,长官宦之家。刘氏家族显赫,人才辈出。正如《后村大全集》所云:“刘氏自两翁(刘夙、刘朔)起家,三世登科第者八人(刘夙、刘朔、刘弥正、刘起晦、刘起世、刘宬、刘希仁、刘希道),五入馆(刘夙、刘朔、刘弥正、刘克庄、刘希仁),一持橐(刘弥邵)。”①(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②(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五,《墓志铭》。
  ③(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④(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五,《墓志铭》。
  刘夙(1124—1171),字宾之,刘克庄祖父。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吉州司户参军,建州、临安府、绍兴府教授,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兼国史院编修官,著作佐郎,荆湖北路安抚司参议官,衢州知州。官终温州知州。著有《春秋解义》《注汉书》《续博古编》《史记正误》等。
  刘弥正(1157—1213),字退翁,号退斋,刘夙长子,刘克庄父亲。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历任潮州司户参军,监镇江府榷货务茶场,临川知县、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太常丞兼左曹郎官,提举转运淮东,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左司郎中,太常少卿、国史院编修,起居舍人。官终吏部侍郎。著有《退斋遗稿》《奏议》等。
  刘克逊(1189—1246),字无竞,号西墅,刘克庄之弟。以父荫补承务郎,历任海口镇监、沙县丞、古田县令,江西安抚司干官,临安府通判,邵武知军,潮州、泉州知州,提举福建市舶司,太府寺丞。官终工部郎官。
  刘克刚(1199—1254),字处和,刘克庄二弟。以父遗表恩入仕,历任长溪东尉、潮州推官、泉州录事参军,通直郎、沙县知县,静江府通判,监左藏西库,文思院提辖,福州、新州、循州知州,福建安抚司参议官。官终惠州知州。
  《广东通志》评他:“清约多才,修弊起废,以病卒于官,人士思之。”刘克永(1207—1262),字子修,刘克庄三弟。他幼自聪慧,入小学诵诗解其义,长益勤奋自励,然郡试辄不利,挫于场屋,慨然废举子业。退而求志,于所居后陇之西辟一小斋,斋中空无他物,惟藏书如山,日夕卧起枕籍于斋中。读书之余,著有诗集《刻楮集》存世。
  刘弥邵(1165—1246),字寿翁,号习静,刘夙季子,刘弥正之弟,刘克庄叔父。“一持橐”者,即没有任何功名和爵位的人,刘弥邵是也。著有《易稿》《汉考》《读书日记》《小记》《杜诗补注》等。
  刘宬(1195—1247),字孟容,刘夙之孙,刘弥邵之子,刘克庄堂弟。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任罗源、青田知县。官终宣教郎、古田知县。著有《易稿》《汉考》等。《兴化府志》评他:“居官能以儒饰吏事,而于厚风俗、崇教化,尤加之于意,故所至皆有治绩云。”刘朔(1127—1170),字复之,刘夙之弟,刘克庄叔祖父。绍兴三十年(1160年)甲科进士,历任温州司户参军,宣议郎、福清知县,秘书省正字。官终福建安抚司参议官,著有《易占》《图经注》《唐书注》等。《兴化府志》载:“(刘)朔与其兄(刘)夙皆为时望所推。夙挺特,不以色假人,朔则济以和易。
  至于轻禄位而重出处,厚名义而薄势利,尽言于朝,尽心于官,饬廉隅,公是非,殆不相让云。”刘起晦(1162—1205),字建翁,刘朔长子,刘克庄堂叔父。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历任福清县主簿,监建康府榷货务,贵溪知县,江西安抚司机宜,秘书省正字兼益王府教授。《宋元学案》载:“蔚有时望,识者谓其材行不忝于其父云。”刘希醇(1185一?),字孟传,刘朔之孙,刘起晦之子,刘克庄叔堂兄。官至枢密院编修官。
  刘起世,刘朔次子,刘起晦之弟,刘克庄堂叔父。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官至迪功郎、广东海南县尉,赠正议大夫。
  刘希道(?一1221),字志学,刘朔之孙,刘起世长子,刘克庄叔堂兄。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次年即卒。
  刘希仁(1187—1272),字居厚,刘朔之孙,刘起世次子,刘希道之弟,刘克庄叔堂兄。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历任建阳县簿,古田、安吉知县,监左藏西库,镇江、临安府通判,文思院提辖,司农簿、丞,秘书郎,南剑州知州,江东提举,湖南提刑兼转运判官、兼摄府事,潮州知州,户部郎官,司封郎中,泉州知州,淮东运判,直秘阁。官终中大夫。
  刘希谦,号免庵,刘朔之孙,刘起元之子。官至秘书少监。
  二、宦海沉浮
  刘克庄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任过地方官,也任过朝官。虽宦海沉浮,六起六落,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及对百姓疾苦的申诉,却始终痴心不改,至老不衰。
  嘉定二年(1209年),后村以郊恩补将仕郎,调靖安(今江西靖安)簿。嘉定九年(1216年)春,他赴真州(今属江苏仪征)任录事参军。次年二月,被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僚。当时正是南宋王朝与金国两度签订和约,遭受屈辱,而蒙古贵族崛起于漠北,野心勃勃,企图攻金谋宋的年代。可是朝廷的统治者却昏庸透顶,士大夫多沉醉于西湖歌舞,偏安一隅。刘克庄初入仕途,但早怀报国之心,有从军立功壮志。因此,他指点关河,驰骋疆场,为帅司诸贤中的得力干员。然而,权重谋疏的制帅李珏却没能采纳他“抽减极边戍兵,使屯攻边,以壮根本”①的策略主张,贸然出击,致使金兵围困滁州,饮马长江,遭受重大损失。为此,他等滁州围解之后毅然辞幕归里,获准返回原籍“主南岳祠明道宫”。
  嘉定十二年(1219年)三月,刘克庄怀着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怅然离幕归里。多年以后,他仍为壮志未酬而耿耿于怀,每念及此尤感慨万千。正如他在《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中所写道:“同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
  宝庆元年(1225年),克庄以宣教郎知建阳(今福建建阳)县。在任职的三年间,他体恤民情,政绩优异,曾出现“圄空讼少,吾民不识水旱”的景象。
  然而,时值奸相史弥远把持朝政,培植亲信,罗织罪名排斥异己,大批贤臣志士有志难伸,甚至受到打击迫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宝庆三年(1227年)九月,史弥远党羽李知孝、梁成大和莫泽以刘克庄《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②之句,诬陷其诮诋权相史弥远,并“以谤讪摭其罪”③。幸亏福建同乡、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的竭力辩释,谓文字不可罪人、明时不可杀士,才使他幸免于这场“文字狱”,但最终还是被罢官。这个未成立的冤案却在此后一再被重新提起,使刘克庄屡起屡废,仕途深受影响。
  当建阳百姓得知刘县令要遣返乡籍时,扶老携幼涌上街头,送者达数里。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奸相史弥远病死,诗禁才解除。在家闲居的刘克庄高兴之余作了一首《病后访梅九绝》之一云:“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④以诗来表达自己因“咏梅获罪”的愤慨。
  端平元年(1234年),理宗皇帝亲政,重新起用真德秀等一大批曾遭受贬斥的官员。九月,刘克庄因老师真德秀的推荐,被授以宗正簿北上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官,这是他第一次入朝。次年,刘克庄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七月,在首次轮对中,面对皇上和满朝文武官员,他慷慨陈词:“服天下莫若公,今失之私;镇天下莫若重,今失之轻。”又直陈弊政:“权臣坏朝纲,开边衅,兵骄楮贱、贪饕侥倖之俗不可回。诸贤起而当之,天人未应,①(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二十八。
  ②(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三。
  ③《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④(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
  愿坚凝初意,无使邪说摇正论。”同时,痛言“苕川之事,出于迫胁,向止议其罪,不原其情;近虽复其爵,未雪其冤”,就“苕川之复”济王竑招冤一案提出谏言。①为此,刘克庄遭宰相魏了翁嫉恨,指使吴昌裔上疏弹劾,刘克庄再次被罢官,返回原籍主管玉局观,是年他已50岁了。
  嘉熙元年(1237年)春,刘克庄重新起用,改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任上,他礼贤下士,宽以待民,颇有政声,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公在郡,一以崇风化、肃纲纪、防故家、礼名贤为先务,因宽得众,郡以最闻殿中”②。可是仅数月,又被殿中侍御史蒋岘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弹劾,与邑人方大琮、王迈同日被罢官。对于袁州革职,刘克庄愤愤不平。他在《一剪梅·袁州解即》写道:“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③词人以自嘲的口气叙述袁州任上两袖清风,来去匆匆的经历,同时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公。罢官离任,仕途遭挫,本是宦海浮沉中令人不快之事,何况刘克庄此次是第三次被罢黜。但他这首罢官之作却实在写得潇洒轻松。
  嘉熙三年(1239年),刘克庄擢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任职期间,他“一意访求民瘼,泽物洗冤,效广信贪守,黥南康黜胥皆有奥扰者,公论称快”④。次年,他升任广东转运使兼市舶使。在粤两年时间,刘克庄“奉给、例券,皆却不受。买田二百亩,以赡仕于南而以丧归者”⑤。
  给那些身受不幸,经济陷入困境的清廉官员以一定的经济资助。为此,“南人刻石纪之”。然而没有想到,御史金渊以“清望自拟,恃才自炫”为由,诬陷其沽名钓誉,不久再遭罢黜。
  淳祐六年(1246年)八月,理宗皇帝赏识他的才气,特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崇政殿说书、暂兼中书舍人。十一月,权相史嵩之请归祠服阙,也就是请求退休。理宗“御笔除职予祠,令克庄行词”⑥。史嵩之从嘉熙三年(1239年)为相,前后8年,上蒙蔽君主,下抑塞群臣,奸权误①(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
  ②(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二十三,《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③欧阳代发:《刘克庄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第24页。
  ④(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二十三,《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⑤(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⑥(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国,实为大恶。刘克庄曾经弹劾过其误国罪行,如今面对皇帝,依然刚正不阿,拒绝为史嵩之草制诰词。他在上疏中说:“嵩之有无父之罪四,无君之罪七,旧相致仕,合有诰词,今臣行嵩之之词,未知为褒为贬。”①尽管皇上再三规劝,但克庄还是坚持到底,始终不为其作制。结果可想而知,殿中侍御史章琰以“不合奏审,直实欺君”为理由,上疏弹劾,刘克庄第五次被罢官。
  淳祐十一年(1251年),刘克庄被召进京,先后任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兼崇政殿说书,史馆同修撰,起居舍人和侍讲。后来因为极力阻止史宇之担任工部侍郎,被御史“郑发疏褫职,寝新命,提举明道宫”②。
  景定元年(1260年),理宗重新起用刘克庄,历任秘书监,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史馆同修撰,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权工部尚书兼侍讲。
  景定五年(1264年),刘克庄“除焕章阁学士,守本官致仕”③。咸淳五年(1269年)正月二十九日卒,年八十三,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
  一代文宗悲逝,百姓为之恸哭,不少士大夫和旧交不远千里临奠吊唁致哀。据史料记载,刘克庄卒后,“莆之士大夫皆挥泪以相吊,有方敛而往枕尸以哭者,有既殡而往拊棺以哭者,莫不尽哀。又数日,则泉南之南,闽北之北,吊唁往来,交驰于道。又数月,则四方交旧与凡得铭得序得跋得诗之友,不远千百里而来。力不能来,亦以书至,盖不知其几?皆曰:斯文无所宗主矣,吾侪无所质正矣,后进无所定价矣。茫茫宇宙,人物何限,其能擅一世盛名,自少至老,使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虽前乎耆旧后乎秀杰之士,亦莫不退逊而推先,卒至见知于人主者,古今能几人哉!公虽得名得寿得禄,而爱公者犹以用公未尽为恨,是岂私所好耶!吁!若公者,可谓千载之士矣!”④由此可见,刘克庄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也可看出其作为文化领袖的崇高地位。
  尽管刘克庄一生官途坎坷、屡遭挫折,但这不仅磨炼他的思想和意志,而且开拓他诗词创作的广阔天地。他给后人留下传世之作《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其中诗四千五百余首,词二百余阙,诗话四卷。
  ①(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②(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③(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列传五。
  ④(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二十三,《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三、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诗坛上激昂悲壮的爱国声音逐渐减弱,而吟风弄月、应酬赠答之作则日益流行。代表当时诗坛动向的,是所谓“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是指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永嘉(今属浙江温州)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
  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他们不满江西诗派的诗风,推重晚唐贾岛和姚合的诗体,且以五律为主要诗体。虽然诗歌内容以抒发个人情感、吟咏田园为主,很少反映现实社会,但“四灵”的创作,为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受到同时代一大批江湖诗人的推崇和效法。江湖诗人以杭州书商陈起刻印《江湖集》诗集而得名。在他的周围,吸引了一批江湖诗人,进一步促进了江湖诗风的普及。而在江湖诗人不断扩展活动规模之时,更出现了一位领袖人物——刘克庄。
  潜夫的诗初学晚唐,颇受“四灵”的影响,后倾向陆游,自成一家。在江湖诗人中,刘克庄不仅创作成就最高,而且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理论。
  他喜欢指导青年,奖掖后进,因而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同时,他又不满足于对“四灵”亦步亦趋,而是带动一批江湖诗人,开拓创作领域,使得江湖诗风不断得到深化。这样,以“四灵”为先驱,以陈起为声气联络,以刘克庄为领袖的江湖诗派,便正式以一个群体的面目出现,成为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力量。
  江湖诗派是一个以江湖游士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属于这一诗派的江湖游士,则是由下层知识分子构成的社会阶层。江湖诗派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据专家统计,江湖诗派的成员,多达138人。①这样一大批诗人,是在宋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文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在文化史上,也常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江湖诗人因社会地位低下、有不少生活恶习、诗格纤狭卑陋而遭后人所不齿,刘克庄又是江湖中人,且是江湖诗派的领袖。因为①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有这种因缘,所以人们的思维定式是:只要是江湖派诗人,其成就必定不高。
  其实,刘潜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看出江湖诗派的局限,并以其理论对当时诗坛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有不少忧国爱民的作品传世。
  同时,克庄有很多超越江湖派的地方。首先,他的社会地位远不是江湖派诗人所能比肩的,他祖上几代为官,他自己也是很早做地方官,后又长期做朝官,阅历丰富,见识会大不一样。其次,他没有江湖派中人那些诸如乞讨、投靠、要挟等生活恶习,这种不同取决于他与江湖派众人的社会地位之悬殊。再次,他的诗歌风格无江湖诗恶习,在当时就以“建大将旗鼓语”著称。即使有缺陷,也是后人所言稍显粗豪,而非江湖之纤弱。最后,他的诗学思想中不少观点是有意针对江湖派诗人的弊端而发。至于他的作品种类之丰富、文学思想之全面、文坛领袖地位之长久更是一般江湖诗人所没有的。
  南宋最大的诗派是江湖派,宋代以前的任何诗派都没有江湖派那样庞大的作家队伍,而且活动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刘克庄作为江湖派的领袖和最有号召力的人物,和江湖派诗人一起带来中国诗坛的变化:一是发展到江湖诗派时,中国诗歌创作才真正算走向普及化、作家身份下层化。以往诗坛虽也有少量平民诗人,但有地位的士大夫诗人居多。大量读书人被沦为社会底层,在宋代末年是最为突出的。二是由以往诗歌的关心群体变为关心个体,由以往的关心天下到关心天下兼及关心自身,由关注政治变为关注个体生命,由关注身外变为关注内心世界,总之,由政教性变为文学性。
  刘克庄一生写下5000多首诗,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他的诗,最应引起注意的是那些不忘北宋故国,不忘收复失地的诗篇。他在世时,诗文就有很高的声誉,正如江湖诗派另一重要诗人戴复古《寄刘潜夫》所云:“八斗文章用有余,数车声誉满江湖。”他去世后,洪天锡在《后村先生墓志铭》中写道:“江湖士友,为四六及五七言,往往祖后村氏。于是前、后、续、新四集二百卷,流布海内,岿然为一代宗工。”①清代闽人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赞道:“南宋人诗,放翁、诚斋、后村三家相当。”②由此可见,刘克庄在南宋诗坛地位之重要。
  ①(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五,《墓志铭》。
  ②(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清稿本。
  四、江湖诗祸
  宋代以文治国,重用士子,但同时对文人士子的思想控制却非常严密。
  有宋一代,文祸迭起,300年间北宋有“乌台诗案”,南宋又有“江湖诗祸”,这一桩桩文字狱牵进去不少人,其中就有南宋著名的诗词大家刘克庄。
  刘克庄不仅名列江湖派,而且是这一诗派的重要人物。江湖诗派是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湖诗人又大多数是政治上失意或没有地位、浪迹江湖、隐遁山林的文人。从政治地位上说,刘克庄是很特别的。
  江湖诗祸的直接起因是济王废立之事。那是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宁宗病死,权臣史弥远便伪造宁宗遗诏,“遂矫诏废竑为济王,立昀为皇子,即帝位”。为了说明赵昀即位的“合法性”,史弥远宣称:宁宗去世前,即已“诏以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赵昀即位,是为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盗潘壬、潘丙、潘甫谋立济王竑,竑闻变,匿水窦中,盗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其身。.....竑乃遣王元春告于朝而率州兵诛贼。
  弥远奏遣殿司将彭任讨之,至则盗平,又遣其客秦天赐托宣医治竑疾,谕旨逼竑死,寻诏贬为巴陵郡公”。①史弥远擅权废立,谋害济王的行径,激起了朝臣的不满和反对。济王死后不久,真德秀、邓若水、胡梦昱、魏了翁等人上奏指斥史弥远。面对这种情况,史弥远指使时人称为“三凶”的言官李知孝、梁成大和莫泽对他们相继进行弹劾,接着罢官,一时“名人贤士,排斥殆尽”②。
  就在朝廷上下对史弥远的一片讨伐声中,以及史弥远大肆迫害富有正义感的朝臣之时,一部由杭州书商陈起编集刊刻的,反映早期江湖诗派创作成就的大型诗歌总集《江湖集》问世了。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周密《齐东野语》、方回《瀛奎律髓》等材料记载,这部集子中收有刘克庄《黄巢战场》《落梅》二诗,曾极《春》诗,以及陈起的一首诗(或作敖陶孙诗),言官以为它们“指巴陵及史丞相”,“哀济南邸而诮弥远”,因此,曾极、陈起、敖陶孙等人或被流配,或被贬斥。刘克庄本来也逃脱不了“押归听读”的命运,只是因为福①(元)脱脱:《宋史·理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建同乡、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从中说情,才使他幸免于这场“文字狱”。
  其实,这一事件完全是个冤案,我们不妨看一下获罪的《落梅》诗:“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勘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首诗,据方回说,写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①与发生在宝庆元年(1225年)的济王之事根本没有直接关系。言官李知孝等人的诬陷,完全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有个人私怨的因素。
  据叶适的《故吏部侍郎刘公(弥正)墓志铭》记载,当开禧北伐之际,刘克庄父弥正“始入朝,兵祸起有萌。擅国者名使议铁钱,实以边事付之”。可见,刘弥正是开禧北伐的支持者,并受到韩侂胄的信任。后史弥远矫诏诛韩,执掌朝政,韩的支持者自然要受到排斥。刘克庄虽然是新进晚辈,但由于这一层关系,史弥远不免要将其视为异己。因此,他的活动引起了特别的注意,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这个未能成立的冤案却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被重新提起,使诗祸的余波绵绵不绝,也使刘克庄的仕途深受影响,屡起屡废。
  端平元年(1234年),刘克庄作《病后访梅九绝》,第一首说:“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宝庆元年至端平元年,刚好十年。绍定元年(1228年),刘克庄解任建阳,次年通判潮州,甫上任,李知孝与梁成大即指使御史赵至道“以嘲咏谤讪”之罪名弹劾他,以此论罢,主管仙都观。由此可见,史弥远对宝庆元年刘克庄侥幸得免还是耿耿于怀的。一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刘克庄都是郁郁不得志。
  所谓“累十年”,正是刘克庄的真实处境。
  嘉熙元年(1237年),因老师真德秀的推荐,刘克庄知袁州。这年六月,临安大火,连烧民房50余家。朝野上下多人上书指出这场大火乃是济王含冤所致。这显然又触动最高统治者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于是,侍御史蒋岘以“鼓煽异论”的罪名,弹劾刘克庄等人,结果又遭罢职。15年后,又有人重提梅花的旧话,攻击刘克庄。淳祐十一年(1251年)十月,刘克庄迁起居舍人兼侍讲。在向理宗皇帝讲故事时,他历叙抗蒙战争的历史教训,认为必须先求固本,不可轻率用兵。这一见解,被言官郑发说成有畏敌意,因而受到①(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
  外放的处分。郑发论刘克庄观望畏进,是非曲直姑且不论,但他在弹劾刘克庄之时,偏偏又指出梅花旧话。即使刘克庄在《落梅》一诗中真有“哀济邸”之意,也与抗蒙之事毫无关系。郑发将二事并提,无非是想告诉宋理宗,刘克庄这个人并不忠诚。历史无情,20多年后,江湖诗祸的余波仍在,这也是一代文宗刘克庄所始料不及的。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祖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