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情怀何时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90
颗粒名称: 忧国情怀何时休
其他题名: ——浅谈刘克庄诗词艺术的主色调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17-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刘克庄的忧国情怀何时休的一、优国土沦丧、忧民生凋敵、忧军队涣散。等
关键词: 莆田 地方 人物研究

内容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生于莆田望族之家,卒于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享年83岁。后村先生乃高洁饱学之士,素有满腔报国之志,兼怀一身才学之气。他从23岁以荫补官起步,历任主簿、县令、编修、通判、太守、提举、提刑、中书舍人、知府、转运副使、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直至龙图阁直学士。然而由于身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南宋中晚期,刘克庄走上了一条艰辛坎坷的人生道路,在奸权当道的宦海生涯中,屡遭陷害贬黜。
  与仕途曲折多舛相比,刘克庄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确立了他在宋代文坛上的耀眼地位,获得了“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的崇高评价。他一生著述极丰,宋理宗夸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现存《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其中诗48卷5000多首,词5卷258首。他的诗词以爱国豪放著称,早年追江湖诗派,晚年趋向江西诗派,其风格与刘过、刘辰翁并称辛派词人“三刘”。
  由于国势日渐衰微和个人抱负难以施展,他诗词中的爱国思想多表现为忧国情怀。
  (一)忧国土沦丧
  刘克庄诗词的代表作是《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当时刘克庄为建阳县令,陈子华是刘克庄好友,任江苏仪征知州,路过建阳,刘置酒招待作此词送别。全词是: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刘克庄当时36岁,正值壮年,为国运衰败痛心不已,借词作一吐心中块垒。上阙从北望沦陷的国土入题,想到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将如何结局,联系太行山区百万农民武装归入抗金名将宗泽帐下。这本是一件好事,朝廷却不予重视,视若握蛇骑虎一般危险和难受。劝陈子华不要辜负京东百姓厚望,学习唐代大将郭子仪仅带领数十骑突入敌营,使敌官兵跪拜投降,称郭子仪“真吾父也”,在谈笑之间平定了齐鲁战局。下阙以两河国土丢失造成萧瑟不堪,用东晋祖逖领兵破敌的历史拷问如今不用人才,任凭怯弱无用的书生如车中新娘子般不敢露面,只好眼睁睁看着栋梁之材的“塞鸿”流失。
  宋代初建时,皇帝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强大,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到了北宋后期,腐败之风滋生蔓延,国力日衰,金人乘机南侵,北方领土大片丢失,以至被迫迁都临安,国势一蹶不振。刘克庄这首贺新郎词生动叙述了这段历史。而对于造成国土沦陷的深层原因,刘克庄在《赠防江卒六首》中做了揭露和剖析。其中第六首绝句是这样写的:一炬曹瞒仅脱身,谢郎棋畔走符秦。
  年年拈起防江字,地下诸贤会笑人。
  短短四句,边用典边议论,第一句用赤壁之战证明只要树立敢打必胜信心,吴蜀虽弱,却可战胜号称有83万的曹魏兵马,第二句用淝水之战为例,证明战略决策正确,东晋宰相谢安仅用8万兵力,仍然打败了号称百万之众的前秦苻坚军队,这两例都是北方强敌南侵,处于防守的一方敢打敢拼而取得胜利。诗的后两句说当前朝廷虽然年年加固江防工事,但由于卖国投降派当权,主和声音圧倒主战声音,所以军无良将,兵无斗志,每战必败。这样的话,当年的周瑜、谢安倘若地下有知,也会笑掉大牙。
  (二)忧民生凋敝
  刘克庄一生关心民瘼,同情民众疾苦,特别是战乱造成的苦难生活。他早在20岁时创作了《北来人二首》,以北方人从金人统治下南逃口述的语气诉说沦陷区人民的悲惨遭遇。
  第一首是: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诗中首联描述宋都城汴梁被占后人们忧伤而致白发频添。颔联用“残石马”和“泣铜驼”表达帝陵失守而荒芜衰败,使先帝在九泉之下还蒙受屈辱。颈联则用强烈对比反映国人坚信敌人难以久占,希望关于边境丢失的消息只是讹传而已。尾联写京师妇女虽然境况凄凉仍保持着旧日的时尚装束,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第二首是:十口同离仳比,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这首比上一首更加悲惨,以北来人身份叙述一家十口逃难南方,在战祸中亲人相继丧命,只剩孤身一人,勉强住在荒庙里种菜糊口度日,身上还穿着离家时的金人衣服。而在南方看到当权者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没有一丝重振山河的图强之举,想到自己将老死闽地,心中是何等哀痛欲绝。
  以上两首反映的是从北方沦陷区背井离乡的北来人逃难生活,那么南方富庶之地民众的生活又如何呢?刘克庄在另一首诗中选取特定历史镜头。
  《戊辰即事》: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公元1206年宋将韩侂胄出兵攻金失败而归,宁宗皇帝为了乞和就把韩杀了,把头颅送往金廷,签下屈辱的《戊辰和议》,规定宋朝每年向金邦增纳白银三十万两,细绢三十万匹。青衫是当时读书人穿的一种衣服,和议之后,细绢进贡金廷,连文人都穿不上青衫了,何妨普通百姓。诗的后两句语含饥讽,说今后干脆西湖一带全部栽上桑树好了,养蚕织绢,除了纳贡金廷外,剩余的我们这些寒士也许还能分一点做青衫呢。全诗仅在青衫二字入题,活生生道出了丧权辱国后黎民百姓的苦难日子。
  (三)忧军队涣散
  刘克庄眼看大好河山被金人蚕食侵夺,多么希望能有岳飞那样的队伍出现,杀敌卫国。可是他看到的军队却是想象不到的乱象。他在下面这首排律诗中表达了对军防边情的深深担忧。
  《军中乐》: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诗的前八句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营帐的战地氛围:帐篷内处处设防保护将军,但将军却轻松自如,毫无敌情观念,仍然捕猎饮酒,整夜沉醉,不惜耗资赏赐给歌伎舞女。与军官们斗志松懈,毫无责任心相比,诗的最后两句急转直下,可怜的士兵浑身战伤,却没有钱买药医治。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军官腐败的愤慨,对士兵命运的同情,对国防衰败的忧虑。
  如果说《军中乐》反映的是军队中官兵不平等削弱了战斗力,那么另一首《苦寒行》,则从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更大时空上描述了当时的边防情况。
  《苦寒行》: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你看,十月边疆气候已经很恶劣了,边防战士却衣襟单薄,不知道负责后勤供给的押衣使者来不来,冻得睡不着。与边防战士艰难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养尊处优的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朱门紧闭,在层层的暖帘屏风里面酒足饭饱,哪里还顾及屋外的寒冷。这就从制度层面揭示了为什么堂堂的大宋王朝面对北方小国却毫无抵抗能力。如此,大宋的败亡自然是厄运难逃。
  (四)忧报国无门
  刘克庄对辛弃疾爱国精神崇敬有加。他年轻时曾经在军队里做些起草文书之类的工作,但不受重用,未有军功,为此而抱憾不已。他在一首《满江红》里流露了这种情绪: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词的上阕回顾自己早年从军,以盾牌为砚,书写军务文案如龙蛇飞舞,一挥而就。可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无用武之地,就像汉代名将李广有功而不得封侯一样遗憾。下阕说自己虽有平定河山的宏伟谋略,但不被上峰器重,连所写的诗词作品也任其零落不去整理,只看看茶经之类闲书打发日子。客人来访,也怕谈及边塞之事,有空教孩子朗读花间集一类言情小说。
  并自比春秋时期郑国烛之武被郑文公弃置不用的处境,唯有仰天慨叹而已。
  说到报国无门,就不得不提“落梅诗案”。在宋宁宗嘉定年间,刘克庄任建阳县令时,写了一首《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诗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梅花片片落下,堆满墙角,让人断肠。颔联由落梅想到唐代韩愈被贬岭南、柳宗元被贬永州的遭遇,借梅花对历史上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有志之士给予同情和赞美。颈联对落梅的结局做进一步铺陈和评论,一方面梅花下落溶化与泥土为伴,让人同情叹惋,但另一方面梅花香气经久不减的高洁品格却令人无限景仰。尾联在充分刻画落梅悲惨遭遇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直指嫉贤妒能、圧制打击人才的当权者,表达了广大贤人志士的不平心声。借梅讽时的落梅诗遭到朝廷中奸佞小人的诬陷,此后,落梅诗案如同枷锁上身,使刘克庄长期处在受排挤打击的阴影之中。
  行文至此,怀着对刘克庄无限崇敬的心情,敬步落梅诗韵试和一首如下:风雨飘摇欲断肠,何堪泪眼对宫墙。
  遥闻笳鼓惊边塞,怅望江流出楚湘。
  梦碎难言心志苦,诗成再诵口唇香。
  梅花落尽离枝去,待向长空学隼张。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世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