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克庄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89
颗粒名称: 论刘克庄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
分类号: K85.6
页数: 10
页码: 8-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刘克庄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蔡天新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但其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始终如一。一方面,南宋末期国运日衰、内忧外患的现实,激发了刘克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刘克庄长期在地方为官,目睹广大百姓生活的艰难境况,其忧国忧民情怀逐渐演变成关注民生的从政理念。加之刘克庄官运不济,仕途曲折,于是将家国情仇充溢于诗歌词赋之中,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赢得了一代文坛宗主的美称。
关键词: 莆田 刘克庄 人物研究

内容

论刘克庄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蔡天新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但其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始终如一。一方面,南宋末期国运日衰、内忧外患的现实,激发了刘克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刘克庄长期在地方为官,目睹广大百姓生活的艰难境况,其忧国忧民情怀逐渐演变成关注民生的从政理念。加之刘克庄官运不济,仕途曲折,于是将家国情仇充溢于诗歌词赋之中,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赢得了一代文坛宗主的美称。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南宋豪放派诗人,自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恩补将仕郎起,先后从政60年,最高职务权工部尚书兼侍读,特授龙图阁学士。他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几经沉浮,五次贬官,九次遭挫,为国为民,忙碌终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处逆境,孜孜不倦,遨游书海,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词赋和不少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赢得了一代文坛宗主的称号。他流传后世的主要作品有《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包括诗48卷,赋1卷,文125卷,诗话14卷,长短句5卷,附录3卷,共计196卷。另有清康熙年间姚培谦印刻的《后村诗话》《宋六十名家词》《疆村丛书》等单行本和《后村别调》1卷、《后村长短句》5卷。刘克庄生前文学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平民百姓生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他的作品情感丰富,中刚外柔,气劲辞婉,雅俗共赏,“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①。
  ①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古文学网,http://www.guwenxue.org/article_43477.html。
  一、忧国忧民情怀充溢于诗歌词赋之中
  刘克庄虽然仕途曲折,但始终保持中国古代诗人那种家国情仇的浪漫情怀。他才华洋溢、满腹经纶,诗歌词赋、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刘克庄生平的散文、手记、辞赋、纪实文学和时事评论等作品数不胜数,文章典籍,浩瀚如海,仅流传下来的诗歌词赋就超过了5000首,数量之多仅次于陆游。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克庄的诗歌辞赋处处流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其忧国忧民情怀为后人所赞赏。
  首先,刘克庄忧国忧民情怀与南宋王朝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一方面,南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刘克庄的从政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宋末年,朝廷腐败,国运日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蒙军虎视眈眈,百姓流离失所,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忧国忧民情绪弥漫朝野。在“国脉微如缕”的时代大背景下,青年刘克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前方将士抗敌战况,心系民族存亡,其作品大多以政治时事和百姓生活为题材,体现了诗人爱国爱民之心和忧国忧民之情。如宋嘉定元年(1208年),朝廷向金兵乞降求和,签订了《嘉定和议》,赔偿“犒军银”300万两,加大了百姓税赋负担。尚未入仕的刘克庄就表示强烈不满,撰写了《戊辰即事》一诗:“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①他以家贫没有青衫这一小事,影射朝廷战败求和、割地赔款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经济负担和苦难,讽刺统治者无能、腐朽和屈辱,欺压百姓政出多门,而抵抗外敌入侵却束手无策。进入仕途之后,刘克庄秉承古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从政理念,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着力为民排忧解难。在刘克庄的诗歌词赋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边境战事为题材。如“新来边报犹飞羽,问诸公、可无良策,少宽明主”②。“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③。“但愿王师,早浮颉利,早禽长狄。便太平无事,卖薪沽酒,骑牛腰笛”④。“一句殷勤牢记取,在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②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1页。
  ③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1页。
  ④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1页。
  朝廷、最好略西事。何必向,玉关外”①.....刘克庄有不少诗词看似在咏花赏景,好像是风花雪月之作品,但实际上借喻花草与情景来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抨击国破家亡、朝纲不振和贪官庸政的现实。如《昭君怨·牡丹》词:“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悉。”②如果仅从词句字面理解,刘克庄似乎在咏花,其实是借咏南北两种名花的不同际遇,表达自己对北方被占领土的黍离哀痛,名为惜花,实为惜中州,诗人借对扬花和洛花的褒贬,表达对北宋旧都的哀怨心情。晚年的刘克庄,家国情仇更浓,且大多以诗词的形式进行表露。如《沁园春·梦孚石》:“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日,慷慨生哀。”既表达了刘克庄壮志未酬的悲痛心情,又体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复杂心理。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老骥伏枥,壮志不已。他在《梦丰宅之》一诗中写道:“一别茫茫隔九京,梦中慷慨语如生。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捄兵。天夺伟人关气数,时无好汉共功名。残胡仍在王师老,宝剑虽埋愤未平。”③即使已是年过花甲,但刘克庄仍然十分关注边境战事,经常彻夜不眠,寝食难安,忧国忧民之情怀初心不改。
  另一方面,南宋抗金将领、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刘克庄的忧国忧民情怀也有较大的影响。刘克庄非常崇拜辛弃疾豪放、豁达和大气的诗词风格,更喜欢他立马横刀、驰骋战场的将相风度,后人称刘克庄诗词为辛派风格,其实不无道理。刘克庄的诗歌词赋和文章典籍多以国家前途命运、边境战事安危和百姓生活为题材,表现出大江东去、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辛弃疾的诗词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被后人誉为辛派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展现出金戈铁马、腥风血雨的历史画面,如“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天无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④诗的上片从正面着笔,从“金甲琱戈”到“楼船夜渡风涛急”,回忆昔日军营生活,壮怀激烈,酣畅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1页。
  ②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6页。
  ③中华文本库网,http://www.chinadmd.com.④古诗网,https://so.gushiwen.org/view_61085.aspx。
  淋漓,风格豪迈雄健。特别是“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诗句,描写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的战船正在抢渡;黎明时分,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飞蹄嘶鸣,奔赴战场。诗句宏伟,气势磅礴,生动地描绘了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外侵的惊心动魄场景,与辛派诗词风格极其相似。而词的下片使用反笔,借古讽今,风格掩抑沉郁,表现出江湖派的风格。尤其是采用鲜明对比的手法,极富感染力,虽然有些牢骚怪语,但以嬉笑写愤激,故作旷达,心中不平之气充溢诗词的字里行间,颇具特色。从表面上看,诗人已抛开“武略”,课读《茶经》,与客不谈边事,教儿但诵《花间》,吟风赏月,似乎欲将生命的热量在时间里消磨殆尽。但从词序却可看出,风风雨雨,一草一木,皆触动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同时,诗词中所用的口吻,虽闲淡委婉,却深刻揭示了那一代人报国无门的无奈与痛苦。还有《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刘克庄以“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为开头,描述了友人报国心切,冒着狂风暴雨前行的匆匆步伐。词的最后以“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为结尾,通过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来结束,内容前后照映,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诗句如出一辙,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同时,刘克庄对辛弃疾的诗词风格也非常欣赏,他评价辛词风格与其人其事一样,有大将风范,达到了“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的境地,即在时间空间(万古)和上下东西南北(六合)等方面,气势磅礴,横扫一切,豁达豪迈、胸襟开阔。他经常模仿辛弃疾诗词风格,以文学作品为武器,抨击时政,批评权臣,表达蕴藏自己心灵深处的家国情仇。如在《贺新郎》一词中,刘克庄面对“满城风雨近重阳”,心乱如麻,愁思似织。回想自己因《落梅》一诗遭权臣忌恨,感慨人生“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①叹惜自己仍是一介书生,因落梅诗案,落难一生,如今垂垂老矣,但忧国忧民之心尚存。遥望“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但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遥望无期,夕阳西下,国势危殆,诗人痛心不已。
  他呼吁有志之士“快投笔,莫题柱”,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其爱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然而,由于南宋后期,朝纲混乱,奸臣当道,大道不公,贪墨成风,而刘克庄位卑言轻,其政治主张始终没能引起朝廷的重视,怏怏不乐,郁郁寡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页欢,只好将忧国忧民情怀蕴溢于诗歌词赋之中。“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是刘克庄晚年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次,刘克庄忧国忧民情怀还引发了一起轰动朝野的“落梅诗案”。刘克庄一生酷爱梅花,撰写了许多歌颂梅花、赞美梅花的诗词。他尊崇梅花孤高冷艳、不畏严寒的抗争精神,赞赏梅花“称其美无媚悦之谤,与之厚无附丽之嫌”的高贵品格,并与梅花结下“不解之‘冤’”。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刘克庄知建阳县时,有感而发,撰写了《落梅》诗:“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①他借喻梅花被“东风”吹落满地的残败情景,抒发自己被贬偏僻山区的凄凉境地,通过感慨“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重新思考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中的“迁客”“骚人”不仅指韩愈和屈原等人,而是泛指历史上一切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中的“东风”表面上是指责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春天的“神东君”。②实际上是把权臣史弥远及其朋党比作摧残梅花的罪魁祸首,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根本原因是“东风”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③。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的原意是说尽管落梅零落成泥,但香气依然经久不息。《落梅》诗旨在赞赏“迁客”“骚人”的民族气节,也为自己的被贬和不得志而感慨,用笔委婉,言近旨远,并无诽谤朝廷之意。况且,中国古代有不少诗人都“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本无可厚非。但在奸臣当道、朋党横行的南宋末期,刘克庄却因此招来了横祸。南宋言官梁成大、李知孝等人,捕风捉影,趁机诬陷刘克庄以《落梅》诗“谤讪当国”,抨击朝政,呈奏弹劾。南宋权臣史弥远也借机打击异己,拟将刘克庄“议下大理逮治”。幸好南宋名臣郑清之欣赏刘克庄的才华,极力为其辩解,建议“不宜以语罪人”,才使刘克庄幸免于难。但这桩“落梅诗案”缠绕了刘克庄一生,以后屡次贬官,背后都有“落梅诗案”的影子。刘克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虽然为他的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②陆游《落梅》词:“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③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诗词歌赋增添了许多魅力,但也给自己的仕途造成了莫大影响。
  再次,刘克庄经常通过诗歌词赋表达忧国忧民的从政理念。刘克庄并没有因“落梅诗案”而丧志,且始终如一地坚持家国情仇的爱国情怀。他在《黄巢战场》诗中写道:“不是朱三能跋扈,却缘郑五欠经纶。”诗中的“朱三”是指唐末篡唐夺位的梁太祖朱温,因为姓朱,排行老三,故人们称其“朱三”。
  “郑五”则是泛指唐末和宋代一些误国误民的庸官,如唐代宰相崔胤、唐末大臣柳璨和唐昭宗吏部尚书杨涉,以及后梁宰相张文尉等,讽刺那些附炎趋势、贪生怕死和毫无气节的朝廷命官。这本是诗人忧国忧民从政理念的一种情感抒发,批评庸官懒政其实也是爱国爱民思想的一种表达方法,并非私心杂念,却被南宋权相史弥远及其朋党所对号入座。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刘克庄起通判潮州时,言官赵至道重提“落梅诗案”,呈折弹劾刘克庄,再次被贬官,史称“毒由梁、李也”。还有南宋末期,元军入侵,边境告急,刘克庄撰写了《长相思·惜梅》一词,表面上看是在叹惜梅花凋谢,而实际上是借喻梅花开放与凋谢的实境,表达自己对朝廷重用庸才和懒政的担忧。《惜梅》上片专门描写梅花盛开与凋谢的情景,而下片则笔锋一转,引出了“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警告国人,边境危急,宋城如卵,一击则破,但“商女不知亡国恨”,偏安江南的朝中大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谁能承担起收复中原的历史重任?刘克庄的《惜梅》诗,既反映他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又表现出诗人爱国为民的朴素情怀。还有在《忆秦娥·梅谢了》词中,刘克庄也是借喻梅花的凋谢现象,表露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词中写道:“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意思是说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前线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现在衰草遍地,尘烟缭绕,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旧都的无限怀念。而在《玉楼春》一词中,刘克庄还提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的豪言壮志,慷慨陈词,告诫人们,大丈夫生当国家危难之秋,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特别是《汉宫春》词:“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更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刘克庄的大量作品都蕴含着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二、始终将忧国忧民情怀贯穿于从政实践之中刘克庄从政一生,大多时间在地方为官,经常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百姓打交道,亲身体验民间疾苦,感同身受普罗大众的生活之不易,生存之艰难,这也是他能够坚持爱国为民从政理念的重要动力和保持忧国忧民诗人情怀的不竭源泉。认真分析刘克庄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诗歌词赋是以宋代农村百姓生活为题材,处处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爱民之心。
  首先,刘克庄的忧国忧民情怀逐渐演变成为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仕途实践。刘克庄出仕之初,就因忧国忧民言论而被贬闽北山区任职,先后辗转建阳、潮州、吉州、漳州、袁州、江西、广东等地方为官,从主簿、知县、通判起任,直至知州、提举、侍郎官、秘书少监、实录院检讨官,最后官至工部尚书。
  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在山区边陲贫困地区任职,经常接触平民布衣,耳濡目染广大百姓生存之艰难,故才有众多反映民生的文学作品。这些来源于现实的文学作品题材,既是刘克庄保持家国情仇的源源动力,又使其诗歌词赋更具有感情真实、朴实无华和情节生动等特点。如刘克庄任建阳知县时,斥资三千緡,增籴赈粜仓二千斛,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灾年饥荒,实现“邑用有年”“吾民不识旱”。刘克庄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对百姓疾苦非常同情,用“心中有百姓”来评价一点都不过分。如他的《卖炭图》诗也写道:“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真实反映了山区百姓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的情景,讽刺封建统治者不懂民间疾苦,奢侈骄横,高高在上,空谈误国,其诗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意义。还有《北来人》诗也是刘克庄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代表作:“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①刘克庄运用对仗、拟人等手法,描述昔日北宋的皇家陵园和华丽宫殿已经变成荒凉残破的废墟,抒发南宋百姓的亡国之痛、流浪之苦。《北来人》以主人公一家人亡国的前后境遇做对比,叙说亡国奴流离颠沛之情形,讽刺朝廷权贵歌舞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宴饮、不问军情之现状,批评朝中权贵误国害民的不良国策。还有刘克庄《郊行》一诗也是以百姓生活为题材:“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描写诗人到郊外视察民情时,看见乡村蚕农辛劳忙碌却不得温饱,非常同情蚕农的困难境遇。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以反诘作结语,含蓄凝练,发人深思,更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据史书载,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朝廷重起刘克庄为江东提刑后。在任期间,他“一意访求民瘼,泽物洗冤,劾广信贪守,黥南康黠胥”,组织民众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减轻民众赋税负担,平反冤假错案,惩治贪官污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百姓好评,但却受濮斗南等人的攻击,被贬为负责宫庙事务的闲官。淳祐祐四年(1244年),朝廷起用刘克庄充江东提举。同年十一月,改任将作监,负责宫室、宗庙、陵寝等公共土木建筑事务。但因“岁旱民饥,艰于择代”,刘克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当地百姓信任,于是朝廷决定继续留任他为地方官。刘克庄不辱使命,组织百姓减灾赈灾,与当地民众共度灾荒,得到朝野一致好评。刘克庄的文学作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写作者的感想或境遇,而实际上却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如刘克庄的《清平乐》词:“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诗人幻想骑上蟾蜍,乘风破浪,飞行万里,前往月宫。而当他从珠光灿烂、银碧辉煌的月宫中鸟瞰人间时,到处都是层层云雾,一片迷茫。寓意了诗人身居月宫之中,仍然惦记民间疾苦,体现了刘克庄心中始终装有百姓的家国情怀。还有《运粮行》《筑城行》《苦寒行》《军中乐》《国殇行》《开壕行》等诗词,都是以“税赋之重”“征役之苦”“生存之难”“百姓之辛”为主题,讲述南宋民间疾苦,反映百姓生活困境,内容贴近现实,贴近民生,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既反映了南宋末期的社会状况,又表露了刘克庄忧国忧民之情怀。
  其次,刘克庄忧国忧民情怀导致其仕途坎坷和人生变故。刘克庄自从“落梅诗案”起,屡遭罢黜,仕途坎坷曲折,如追究其源头与其忧国忧民情怀不无关系。刘克庄几次贬官,朝廷都以“落梅诗案”说辞。如端平二年(1235年),时任中书舍人的刘克庄第一次应召“轮对”①。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就史①宋代一种议政制度。即皇帝不定时轮流召见群臣就朝政时弊与缺失当面进行评议和辩论。
  弥远浊乱朝政、朋党群起、朝纲败坏、边防松弛、经济恶化、任用庸人等问题,向朝廷提出批评与建议,并就“人皆不敢言”的济五竑冤案平反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刘克庄直言不讳,大胆建言,虽然得到朝中忠义大臣的赞赏,却得罪了一些朝中权贵,加上“落梅诗案”,不久就被弹劾罢官。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朝廷拟授刘克庄为右侍郎官,就在他应召即将赴任之时,又被摊史嵩之的党羽侍御史金渊以“清望自拟”而弹劾罢官,贬为主管崇禧观的闲职。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朝廷再度起用刘克庄,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只要他顺从皇帝的意思办事,可以说前途无限、繁花似锦。然而,当时皇帝准备重新起用史弥远之子史嵩之为相,却遭到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刘克庄也是持反对态度。于是,理宗采取折衷办法,依史嵩之所奏,拟诏其守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永国公致仕,并令时任中书舍人的刘克庄制词。刘克庄认为史嵩之有“无父之罪四”“无君之罪七”,不配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立即上书理宗皇帝,请求罢免史嵩之职。理宗皇帝没有采纳刘克庄所奏,仍令他“可依已降御笔,依自陈致仕,体此日下降制,仍具依应奏闻”。但刘克庄坚持原则,依然不肯拟诏。皇帝责备刘克庄说:“史嵩之除职致仕,卿既已遵承,又复入奏。”敦促刘克庄“可依已降批谕,日下行词”。他还是以“词臣命词,须合典故”为由,拒绝拟诏。①理宗皇帝见刘克庄三番五次违抗圣意,心中不悦,因朝中大臣大多持反对意见,只好作罢。事后不久,时监察御史黄师雍和殿中侍御史章琰等,投皇帝所好,以“临事失身犯议”“买直欺君”等罪名进行弹劾,刘克庄再次贬官。但刘克庄心中荡然,为国为民,并无私心,历史自有评说。况且,对他而言贬官也是家常便饭,早已习以为常。淳祐十一年(1251年)初,朝廷再次起用刘克庄,委任其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
  他不负众望,本着爱国为民之心,向皇帝提出了众多建议,涉及朝中歪风邪气、边境战事安危、百姓赋税改革等问题,但均没得到朝廷的采纳。刘克庄深感失望,又无可奈何,感慨叹道:“千辛万苦唤得来,又向那边去。”虽然屡遭挫折,但刘克庄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值得安慰的是职务却不断提升。
  不久,理宗委任刘克庄为起居舍人、兼侍读。然而,好景不长,蒙古军入侵四川,刘克庄向皇帝呈奏,边境危急不解决,“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页。
  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结果又被御史郑发以“观望畏敌”为罪名,加以弹劾,并重提“落梅诗案”。理宗皇帝虽然没有直接罢免刘克庄官职,却应其请求“除职予郡”,贬往福建任职。由于刘克庄生性耿直,刚正不阿,时常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得罪了不少权贵人物。虽然几次入朝为官,但始终没能进入朝廷的权利中心。直到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才再次起用刘克庄,权工部尚书、兼侍讲。刘克庄根本没有想到,年逾古稀,竟然再召入朝为官,老骥伏枥,继续为国家安危而奔波。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由于刘克庄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朝中大臣,有目共睹,理宗皇帝特授龙图阁学士,以资奖励。但刘克庄已经82岁了,风烛残年,疾病缠身,于次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之,坎坷的仕途,给刘克庄增加了丰富的阅历;痛苦的磨难,反而让他有更多时间提升自己的学识;多次贬官,为他提供了长期与平民百姓接触的机会;曲折的人生,充实了他诗歌词赋的题材;长期的闲职,提供了刘克庄创作更多文学作品的时间;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造就了刘克庄一代文坛宗主的历史地位。然而,“人间自有公平在”,尽管刘克庄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其忧国忧民情怀和关注民生从政理念,不但备受后人所赞赏,也得到朝廷的肯定,理宗皇帝高度评价刘克庄:“知卿爱君忧国,至老不衰,所以欲得相见。”①①詹淑海编著:《刘克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8页。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天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