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85
颗粒名称: 序言
页数: 9

内容

刘克庄,宋兴化军莆田县人,出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权工部尚书。刘克庄是南宋继陆游、辛弃疾之后的著名爱国诗词名家,素有“文坛宗主”之称。
  刘克庄出身于仕宦文学之家,祖父刘夙为绍兴进士,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为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父刘弥正为淳熙进士,官至史部侍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刘灼以祖父刘夙荫补将侍郎,更名克庄,任靖安县主簿。不久遵制丁父忧,服满,历任福州右司理参军。在李珏府中,因持论不合,为同僚所忌,以奉祠回籍闲居。后出任建阳县令,廉洁恤民,崇尚风教,“三年之内,圄空讼少,吾民不识水旱”,实现了“无愧于民”的许诺。离任时,“彩旗蔽路,送者达数十里”。其时,朝廷腐败、卖国苟安,刘克庄以诗给予无情的揭露。诗曰:“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彻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教,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文、词俱工,骈、散文皆擅长,而以诗词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同时,刘克庄又是南宋最有成就的诗词评论家。
  阮其山先生的《刘克庄生平事迹概述》一文对刘克庄的一生进行精辟分析,阐述刘克庄经历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四度立朝,五度罢官,在朝直言切谏,在外亦有政声。因其与贾似道的关系,以“晚节不终”未予立传,是有失公允的。
  刘克庄为国为民的情怀,充溢于诗歌词赋之中,文章典籍,浩瀚如烟,流传下来的诗歌词赋超过5000首,数量之多仅次于陆游。刘克庄的诗歌词赋,处处彰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为后人所赞赏。蔡天新教授对刘克庄忧国忧民情怀,做了精细的阐述。首先,与南宋王朝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南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刘克庄的从政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其次,刘克庄忧国忧民情怀,还引发了一起轰动朝野的“落梅诗案”。再次,刘克庄经常通过诗歌词赋表达忧国忧民的从政理念。他并没有因“落梅诗案”而丧志,反而始终如一地坚持家国情仇的爱国情怀。
  莆田市诗词学会会长郑世雄,在《忧国情怀何时休》一文中,剖析刘克庄诗词艺术的主色调。其体现在“四忧”中,一忧国土沦丧,二忧民生凋敝,三忧军队涣散,四忧报国无门。怀着对刘克庄无限崇敬的心情,敬步落梅诗韵一首:“风雨飘摇欲断肠,何堪泪眼对宫墙。遥闻鼓角来边塞,怅望江流出楚湘。梦碎难言心志苦,诗成再诵口唇香。梅花落尽离枝去,待向长空学隼张。”郑靖岳的《刘克庄缘何而作〈沁园春·梦孚若〉》,记述刘克庄因诗案“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沉废多年而东山再起的刘克庄,面对人才凋零,感慨万千,挥毫记下梦中情景,因而创作了《沁园春·梦孚若》。
  林祖泉对刘克庄的宦海人生,进行认真的探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福建兴化军人刘克庄,因南宋江湖派领袖而闻名遐迩,时人称他为“一代宗工”。刘氏家族显赫,人才辈出,自两翁起家,三世登科第者八人、五入馆、一持橐。刘克庄一生宦海沉浮,六起六落,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及对百姓疾苦的申诉,却始终痴心不改,至老不衰。
  关于刘克庄与江湖诗派千丝万缕的关系,金文亨教授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刘克庄是从宋代兴化军莆田县走出去的,在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以黄庭坚为领袖的北宋“江西诗派”并驾齐驱,享誉宋朝的文坛。淳祐六年(1246年),理宗皇帝召见,赞扬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他人生第一个辉煌。刘克庄一生第二个辉煌,是他文学和史学上的贡献。刘克庄第三个辉煌,是在他的旗帜下,南宋时全国各地160多位诗人,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创作一批流传至今的诗歌,结集为《江湖诗集》,成为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黄黎强先生在《江湖诗派领袖刘克庄》一文写道:“由于刘克庄的诗作具有如此平实清新的格调和气息,所以,在大江南北很快就出现了大批诗人,步着他的风格,和他相唱酬,如敖陶孙、周文璞、赵师秀等人。有个书商、诗人陈起喜,爱他们的诗歌,就汇集了他们的作品,刊印了一本《江湖集》,广为售卖。所以,时人把他们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一个以江湖游士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属于这一诗派的江湖游士,则是由下层知识分子构成的社会阶层。江湖诗派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据专家统计,江湖诗派的成员,多达138人。
  这样一大批诗人风格各异,刘克庄又是江湖中人,且是江湖诗派的领袖。刘克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诗歌风格种类之丰富、文学思想之全面、文坛领袖之长久,是一般江湖诗人所没有的。宋代以文治国、重用士子,但对其思想控制却很严密。300年间北宋有“乌台诗案”,南宋又有“江湖诗祸”,这一桩文字狱牵连不少人,南宋诗词大家刘克庄也牵涉其中。
  从刘克庄的诗文,可以窥探其精神归宿。潘真进从刘克庄的长短句中,挖掘出忧国的潜意识,如抒发光复神州的豪情壮志和忧患情怀。刘克庄的词作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一是忧国愁己的强烈意识;二是感时伤世的愤懑情绪;三是吟风吟物的情感寄托;四是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五是愤世嫉俗的高洁气节;六是沉郁苍凉的雄浑风格。郭大卫在《略论刘克庄的思想渊源与学术根基》一文中,认为刘克庄是继南宋叶适、真德秀之后,执掌晚宋文坛的一代宗主。作者提出,要研究他的文学艺术、学术特点和诗学成就,必须从其思想渊源及学术根基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否则无法透彻了解其文学特色和其对历史的影响。刘克庄活跃于文坛的时候,正是道学由大盛而独尊的时期。林光朝学术,奠定了刘克庄思想的基调。一是对佛、道之非辩之如青天白昼:醇儒思想的确立。二是非无蚍蜉之撼、含沙之射,而未尝恨其人:忠恕思想的形成。三是“精粗融液,颠未贯穿”,不执一端的中庸思想的形成。
  刘克庄亦官亦文,成就斐然。李福生的《略论刘克庄为官和文学成就的成因》一文,介绍了刘克庄一生既为官也为文。为官,官至权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为文,是高产、高龄的诗人,一生有《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传世,其中诗5000余首,词200首、诗话4卷、赋1卷、散文小品多篇。他是南宋最大的诗歌流派江湖诗派的领袖,与陆游、辛弃疾“三足鼎立”的爱国诗人。刘克庄一生政绩斐然、文学成就如此之高,作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家风亦官亦文的传统,影响了刘克庄的官德和文学创作。刘克庄的祖父刘夙与其弟刘朔入京应试,皆考中进士。祖父辈和父辈严格的家教、前辈的榜样,促使刘克庄的仕途生涯长达60年。同时,亦官亦文,文学创作独树一帜,笔触从兴化县走向全国。二是陆游、辛弃疾等爱国忧民思想和文学风格,影响刘克庄为官和文学创作。刘克庄十分钦佩陆游、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此为榜样。三是曲折仕途和贴近民间,影响刘克庄的为人和文学创作。
  金立敏、潮水两位作者,对刘克庄的是非和功过、地位和影响,进行客观的评说。综观刘克庄的一生,他从政、为官,是有作为的,颇有政绩;为文,多产、高产,认为是和陆游、辛弃疾鼎立的三大家。刘克庄既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又敢于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同情百姓的疾苦。
  作为莆田人,刘克庄对莆田文化的贡献可圈可点,他既是莆田文学的名片,更是兴化文史的丰碑。许元松的《刘克庄在莆田民间的历史定位及其影响》,叙述莆田民间对刘克庄高山仰止式的崇敬心情,以及刘克庄的丰功伟绩对当代莆田甚至于中国文坛带来的影响。陈春阳馆长深刻剖析刘克庄对莆仙文化的贡献,探讨刘克庄研究及莆仙文化品牌的意义与建议。莆田,人杰地灵,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刘克庄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在这样的环境中,其文学对莆仙的科举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诸方面,都做出突出的贡献。南宋文学家地域观念强,倾向于归老故园。刘克庄八十三年的生涯中,有近五十年时间,居住于莆田城内乌石山下后村,由此,其文学创作蕴含着莆仙文化丰富的内涵。
  刘克庄不仅为莆仙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妈祖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播者。翁卫平先生对刘克庄关于妈祖文化的作品,进行潜心的探究。在宋朝的139年里,因妈祖时时显灵,朝廷曾13次褒封,6位皇帝连续六个朝代不停加封,对当时刘克庄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虔诚的妈祖敬仰者。刘克庄对妈祖非常敬仰。他认为妈祖一生做好事,救苦救难,成为神灵后又神通广大。二是宋代妈祖信俗重要的见证者。他认为家乡的妈祖信仰这一文化现象,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后悔自己没有及早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三是宋代妈祖信仰的传播者。这种传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力行,亲自参与祭祀典礼。当时刘克庄任广东提举及转运使,曾亲自到妈祖庙拜谒,并留下《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一诗。
  二是用诗词来讴歌妈祖。刘克庄的诗文折射出南宋时期莆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妈祖信仰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的客观反映。从刘克庄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其文学现象背后的宋朝经济社会情况。
  林仙久对刘克庄关于《白湖庙二十韵》妈祖信俗元素,进行精细的探析。
  如白湖庙的来龙去脉,刘克庄对白湖庙会的热闹情景,对每年民众热烈而虔诚的祭祀妈祖信俗活动,写了《白湖庙二十韵》这首诗,用诗歌赞颂妈祖崇拜,描绘庙会习俗。
  除了对妈祖文化的贡献外,刘克庄对南宋莆田杂剧百戏也颇有研究。
  方宝璋在《空卷无人一国狂》一文中,对南宋莆田杂剧百戏演出的普及程度,给予很高的褒扬。庙宇也是杂剧、百戏经常演出的地点。演出时,往往是临时搭台。南宋时期,莆田地区杂剧、百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刘克庄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莆仙戏闻名遐迩,迄今仍长盛不衰。笔者在莆田工作时,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一个戏台、一个民间剧团,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莆仙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
  刘金林在《商兴戏盛人神乐》一文中,从“戏盛”中看出“商兴”,同时也印证了“海滨邹鲁”的文献名邦。莆仙沿海自古就是国内南北船运的黄金航道,莆仙的诸多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淑海笔下的《刘克庄与“一带一路”》,题目就很新颖,旨在宣传“一带一路”和“海丝文化”。刘克庄的诗歌描写祥应庙祭祀海神,祥应庙获朝廷赐封庙额的时间是公元1108年。妈祖最早获朝廷赐封庙额“顺济”的时间是公元1223年。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宋、元、明、清历代皇帝对妈祖不断加封晋爵,才逐渐被集中到妈祖身上。久而久之,才逐渐被莆田人尤其是从事海上航运和贸易的人,奉为海上的保护神。
  黄国华的《刘克庄与南宋法医学家宋慈》一文中,指出宋慈《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国内,元、明、清以及至近现代的数百年间,此书是中国法官案头的必备书。宋慈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他四度出任法官,成为世界法医史上第一个留下系统著作的法医学专家。刘克庄在建阳任县令时,宋慈正好守父孝闲居在家,两人一见如故,交谊甚深。三十年后,刘克庄惊闻宋慈逝世的消息,为宋慈撰写《宋经略墓志铭》。
  林龙锋在《刘克庄与林氏家世渊源》中,通过对刘克庄文集、墓志铭、祭文及相关的文献研究,梳理出刘克庄家族与林氏家族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刘克庄祖母、母亲、妻子,均出于林氏名门望族,结合林氏源流,整理出刘氏与三宗林氏家族姻亲关系。在这种家教环境和生活氛围中,孕育出出类拔萃的一代文宗刘克庄。刘成沐的《刘克庄与别驾流芳》,简述刘克庄与入莆刘氏始祖刘韶的关系,别驾流芳显赫家族对他的影响,从而发扬优良家风、家训,共创和谐社会。
  李荔娜在《刘克庄诗文在莆田研学旅行中的育人价值》一文中写道,刘克庄被誉为南宋文坛领袖,是成就杰出的辛派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仕途坎坷,敢于直言诤谏,是南宋闻名的爱国主义者。由此,刘克庄的诗文具有现实的普世价值。同时,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詹淑海在《刘克庄与贾似道》的文章中,对刘克庄的一生做出公正的评价,认为他刚正耿直、不畏强权,敢于犯颜直谏,传为美谈。然而他去世数百年后,竟然会因贾似道被《宋史》列入《奸臣传》,蒙受一次更大的冤案。刘克庄这次在朝前后也不过两年时间,如果仅凭刘克庄几篇应酬文章,就不问青红皂白,“以一时之爱憎为毁誉,而不考察其人之平素”,随随便便就把“抑蹈雄、邕之覆辙而不自觉”以及所谓“晚节不保”的帽子,强加在他的头上,未免有些荒谬。
  刘克庄长期在莆田老家居住,所以在诗文中打下深深的地域印记。正如侯体健教授,在《刘克庄诗文中的地域印记及其精神归属》中所说的那样:刘克庄虽宦游一生,有近五十年是在家乡莆田度过的。这是一片养育他的土地,他的文学是在这里的传统中滋养出来的,因而也就天然地打上了莆田的印记。在刘克庄的一生中,莆田是他的“江湖之梦”,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空间,回到这个空间就意味着入世理想被放逐,且远离庙堂,它对应的是心态的隐逸、性格的疏狂,生活的主导绝不再是史事,而是诗文。
  刘通在《刘克庄在建阳》一文中,对刘克庄知建阳县三年中的政绩,给予极高的评价:初辟朱子祠、宋慈史料存、吾民留饭碗、交游众贤士、宰县书判明、落梅诗案起、父老重情谊。刘克庄在知建阳的三年时间里,为建阳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得建阳人民的爱戴。每次经过建阳,都留下《过建阳》的动人诗篇,与建阳人民留下深厚的情谊。
  熊海英博士撰写的《刘克庄的“江湖社友”》一文,介绍以嘉定诗坛为中心的活动轨迹。尊奉刘克庄为宗主,只表明江湖诗人一方的态度,刘克庄回答道:“诗人满江湖”。文章阐述了刘克庄与戴复古、与“四灵”之赵师秀和翁卷、与同乡的赵庚夫和翁定、与高翥、与孙秀蕃、与曾极、与其他江湖社友的关系。明知这些诗人并非他青年时期的“江湖社友”,也非“昔日虚名”。刘克庄一再声明“脱籍已久,无暇作诗”,在自己与后来的江湖诗人之间,划清明显的界限。
  王俊的《刘克庄精神境界研究及传承》一文,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阐述刘克庄一生的概貌。他为官清廉、满身正气、政才俱佳、深受好评。正如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所说,“刘克庄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其次,刘克庄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爱国为民的情怀。他与王迈,被后人称赞为南宋时期,莆仙(莆田和仙游)的两位爱国诗人。二是有清正廉洁的品德。刘克庄入仕几十载,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三是耿直正气的胸怀,忠心坦荡,如同日月。四是勤奋成才的志向。大展抱负,为国为民,政绩斐然,政声颇佳。再次,刘克庄的精神传承。让刘克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让刘克庄精神代代相传。
  刘克庄咏史诗的春秋笔法,得到理学大师朱熹《春秋》经的家学渊源的影响,借此可见其深厚的史学素养、清新深远的诗歌风格,也得以彰显其史学与诗学高度结合的创作艺术。孟建煌、丁豫龙两位学者认为,分析并判定诗歌中风格艺术表现所受到的理论影响,可能会落入一种颇为主观的臆测。
  刘克庄创作咏史诗,是否确实运用了春秋笔法,历代的研究中少有这方面的论述和认定,因此本文乃是一种新的尝试。
  方芳教授的《刘克庄的茶生活》一文,让我们领略了刘克庄的茶生活状态,也展现了宋代饮茶习俗的一个缩影。在他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中,有24首是涉及茶生活的。宋代是饮茶的鼎盛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嗜茶成风。宋代最为讲究的茶饮方式是点茶法,为皇帝和士大夫们所追捧,后来该方法传至日本,保留迄今。刘克庄还秘藏有蔡襄书写的《茶录》,乃无价之宝。
  吴国柱的《从刘克庄书画题跋浅析其鉴赏水平及对后人的借鉴作用》一文,笔者把刘克庄所作题跋十三卷中有关书法墨宝、法帖鉴赏方面的题跋列举出来,让阅者、研究者更方便了解题跋的内容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余学范的《刘克庄词的字频和押韵》一文指出,历来对后村词的评论,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该文则从字频、押韵方面加以分析。从修辞学角度出发,颇有研究的价值。这部文集,不仅是刘克庄诗词领域的造诣,也是他亦官亦文成就的探索;不仅是对莆仙文化的贡献,也是对妈祖文化传播的佐证。
  刘克庄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三首首咏梅诗、八阙咏梅词,可谓是自古以来咏梅最多的诗人。李国庭研究员在《刘克庄及其梅花诗》一文中写道:刘克庄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排挞耿忠的误国做法,进行了不屈斗争,以致仕途坎坷、九次被罢。他寄情于梅花,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清真品格和不屈精神,联系他的斗争和挫折,玩赏这些咏梅诗,便可扼要了解他的精神品质、曲折道路和晚年教训。虽然他已被罢多年,但坚持梅花品格。在那样的时代,能基本做到耿直清忠、爱国关民就可谓是杰出人物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把他和他的梅花诗联系起来,可谓难能可贵。
  莆仙籍的许多作家和诗人,写出大量讴歌刘克庄的散文与诗词,令人感佩不已。林春荣对刘克庄的一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对他的人格进行客观的评价。他的《刘克庄:在一首诗的远方》写得激情洋溢:“我仿佛听见先生一如既往的愤怒与呐喊,那喊破了的喉咙、异常嘶哑的音质,就像骨断的声质;又像是划破了血管、血喷的音量。先生无牵无挂地奔跑在废墟之上,轻吟着那段青春留下的诗歌绝唱。”从某种意义上,命运是公平的,命运只能给刘克庄才华、诗歌,但不能给他权利、富贵,不能让他一个人独享人生美好的一切。因此,刘克庄一生在政治道路上的颠沛就合乎其性格与命运。
  曾元沧的《落梅犹记刘克庄》,言简意赅,评说刘克庄《落梅》诗通篇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际,而且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心迹情感。
  杨云鹏的《刘克庄咏赞》中写道:“冷烟衰草动刚肠,笔走风雷念济匡。
  羞作婉柔闺阁句,崇同辛陆健雄章。一腔悲愤唯泣血,满腹才情长履霜。历览五朝孰评说?煌煌遗卷见苍黄。”严光瑞在《赞诗人词家刘克庄风格》中写道:“大量诗词爱国魂,散文评论节高深。唐风现实名家调,宋韵清新豪宕音。时事敢言怀社稷,民生择善恤贫民。学无休止忠心志,力作文追正直身。”林双喜的《鹧鸪天·赞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词曰:“出语惊人自小昭,五车学富辨才超。硝烟血泪怜牵挂,家国情怀竞折腰。言激越,愿逍遥。熬煎权贵弄新潮。诗词气节留青史,文献名邦值得骄。”刘成宁的《七律·读刘克庄评传感怀》曰:“神州万载颂刘公,荫补为官奉赤衷。辛派词人吟雅仕,文坛领袖咏梅翁。落诗祸案迈长路,傲雪凌霜表尽忠。屡罢屡强刚毅汉,宗师风范万民崇。”《读刘克庄落梅诗感怀》曰:“潜夫正直吐衷肠,从政吟哦致庙堂。一首梅诗遭嫁祸,十年官运枉夭殇。铮铮铁骨情怀笃,耿耿忠心辞赋扬。若是胸襟非旷敞,哪来孤峭写华章?”关于学术史回顾,大陆方面有关刘克庄的相关学位论文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在投入研究者增多后,无论学位论文、书籍或是单篇论文数量都较台湾为多,名作辈出。潘是辉撰写的《台湾学界刘克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对一百年来刘克庄研究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述评。特别是197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将刘克庄196卷本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刊本影印刊行,让台湾研究者自此得以更便利取得研究资料,使得台湾学界出现一阵研究刘克庄的热潮。
  李国庭研究员所编写的《刘克庄年谱简编》,既是刘克庄一生的编年纪事,使人们窥见他从出生到82岁的人生里程,又是他一生坎坷艰难岁月的真实写照。李国庭先生编写这个年谱简编,可以为读者和研究人员起到导读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刘克庄年谱的编写,为刘克庄文化研究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知识出处

刘克庄文化研究

《刘克庄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门社

本书从刘克庄生平、业绩、思想、刘克庄诗词文、刘克庄与地域文化、刘克庄研究、当代作家眼中的刘克庄等方面介绍刘克庄人生道路和艺术创作道路,以此介绍刘克庄爱国爱乡的精神、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勤奋坚韧的创作态度、以诚待人广交朋友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建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