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人与銮驾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60
颗粒名称: 孺人与銮驾轿
分类号: K828.5=42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诸女尽封孺人,女子出嫁可以乘坐銮驾轿,这个独特古老的习俗源于唐代梅妃。梅妃姓江,名采蘋,福建莆田江东人,入宫时深爱唐玄宗皇帝宠爱,因酷爱梅花,封为“梅妃”,人称“江东妃”。
关键词: 孺人 莆田市 习俗

内容

一千多年来,在莆田有个非常独特且古老的习俗,莆田诸女尽封孺人,女子出嫁可以乘坐銮驾轿,这个独特古老的习俗源于唐代梅妃。梅妃姓江,名采蘋,福建莆田江东人,入宫时深爱唐玄宗皇帝宠爱,因酷爱梅花,封为“梅妃”,人称“江东妃”。妃德艺双馨,品格高尚,得宠不谋私,得势不求利,国破不失节,被宋代理学奉为女性楷模;梅妃位居皇妃,心系百姓,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如御封“莆田诸女尽封为孺人”“于归俱赐銮驾”和“妃子脊头”等,为莆田争了不少光彩。
  据清代道光年间重修的《江氏族谱》载:江家“第十一代江仲逊,正议公子,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子采芹,女采蘋,世居东华,高祖迁江东,以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刚銮驾。”“采蘋,唐皇妃,上阳东宫正一品,号梅妃。妃殉节,赐葬祀庙。”
  《辞海》《礼记·曲礼下》“孺人”条,解释为:“天子之祀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用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母和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妇人的尊称。”有二层含义,一为官吏妻或母的封号,二为所有妇人的尊称。《简明文言字典》孺人的注释为三层意思。“一为古代官吏的母或妻的封号,二为妻的通称,三为对妇人的尊称。”两本权威辞书释义概括为二层,一为官吏妻或母的封号,二为所有妇人的尊称。从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江氏族谱》可以清楚地得出两个信息,一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的《江氏族谱》是根据唐、宋、元、明历代原有《江氏族谱》重新修编,是传承有序,其中官职,在过去资料缺乏的年代,是哪一个朝代都不能杜撰出来的,因此《江氏族谱》史料具有可靠性。二是《江氏族谱》记载“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中“尽封”,说明唐代“孺人”不是指所有妇人的尊称,要是指所有妇人的尊称,那尽封就无意义。所以“尽封孺人”是指官吏妻或母的封号。
  从莆田出土文物来考证,“孺人”赐封成为莆田女人的特别殊荣是流传有序。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礼制里,妇从夫贵是一道不可逾越贵贱礼制。然而莆田诸女就不一样,无论是官宦家的妇女,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妇女,都可以冠以“孺人”的习俗,而且这一习俗是代代相承,从没间断。如莆田市博物馆出土的宋代《处士刘公孺人方氏塘志》文物获悉,处士刘昌国是一布衣,其妻方氏可冠“孺人”封号,说明了宋代莆田还是秉承这个习俗。从现存宋到明清时代的资料,莆田民间如妇女寿终丧家大灯都例写“例封孺人”,木立牌上×××公孺人×氏,可见“孺人”赐封成为莆田女人的特别殊荣。
  “于归俱赐銮驾”也是莆田独特的婚俗。莆田的结婚习俗与其他地方也有所不同,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结婚在莆田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结婚日称“成人日”,成人日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有许多礼仪习俗。
  一是物色两种人物。一种是“能嫂”。“能嫂”即是喜娘,伴娘。另一种是“送房兄”。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现在婚姻是自由恋爱,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他们以闹洞房为中心,人称“送房兄”。“送房兄”能言善说,还会背唱“闹房经文”赞句。“闹房经文”分为象头赞句、挂表德赞句、安床赞句、撤帐赞句、送孩儿赞句、出灯经文赞句、送房赞句等,现将一些“送房经文”内容介绍如下,如送房赞句:“房中新妇共新男,大家一齐来送房;轻声细说真贤德,夫妻对面论笑谈。大家听了大欢喜,送房由这再开始;新男新妇对面笑,一对夫妻偕连理。必正诗词人兰房,红拂私奔慕李郎;举手画眉思张敞,亲身磨腹春海棠。春江游船是素英,秋湖戏弄赠黄金;正德梅山偕凤姐,世隆走贼结同心……”。“送房经文”是莆田地区古代结婚时进行的一道婚礼仪式,有的内容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受百姓喜爱。
  二是接受贺礼。婚前一天,亲戚好友送喜仪贺礼,有钱币、贺幛、镜屏、红烛、鞭炮等。如在结婚日送贺礼则有失礼之嫌;过了婚期送贺礼,更被认为是不吉利之举。
  三是布置洞房、婚筵。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表示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表示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肉,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肉压之,祈免灾祸。洞房中还陈设有新床、橱柜、桌椅外,墙上挂“麒麟送子”类吉祥画轴镜屏,床前悬挂一对凤灯等。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亲戚朋友贺幛。
  四是绡头、挂表轴、安床和敬神请客,还有迎亲,“撒帐”、“送孩儿”、拜堂、告祖和宴客、闹洞房。最独特是迎亲中新嫁娘乘坐的“銮驾轿”。
  迎亲在古代“六礼”中称“亲迎”。是日下午,男家雇銮驾轿,有的经济稍差的家庭也雇红轿,因为红轿比较简约,抬轿的轿夫只有二人,轿钱比较便宜,但大多数婚嫁要选用乘坐“銮驾轿”。“銮驾轿”由媒人和男方族中挑选出三至五位能说会道,且有“贵气”的已婚女子为“接新娘嫂”,携带礼物和“新妇轿”去接新娘。銮驾轿是古代专供帝王后妃乘坐的,因唐代莆田出个皇妃江采蘋,很受唐玄宗皇帝的宠爱,赐封莆田女子出嫁时都能乘坐“銮驾轿”,洞房中还悬挂凤灯,这是莆田女性独特的殊荣,形成了千百年来古老的迎亲婚嫁民俗。
  銮驾轿是仿皇家“红轿”制造,轿顶四周雕有四条金漆浮雕金龙,栩栩如生;四周为红漆的木质结构,以示吉祥。轿顶是穹隆式,中间有一颗金漆浮雕龙珠,显得雍华富贵。轿门上挂一块肉,亦禳“白虎”之俗。“銮驾轿”由四名身强力壮的已婚男性(过去称轿夫)抬着到男家的,以示明媒正娶。新娘用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被抬往婆家。同时,新嫁娘乘坐銮驾轿也抬高身价,表示不是自己偷跑到男方来的。如果以后婆媳发生口角,媳妇很自豪地说:“不是你家用銮驾轿到我家去请,我还不来呢!”
  古时新嫁娘出嫁,乘坐“銮驾轿”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必须带上“新娘妈”出嫁。“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都以她为“保护神”。“新娘妈”的制作是用一根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白纸剪成的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女人形状。新嫁娘带“新娘妈”到夫家奉祀,祈求保佑,平安度日。轿后面跟着媒人,抬嫁妆的人,一路都要喜气洋洋,讲吉祥言语。
  梅妃故里的婚俗还有一个很特别。无论是嫁出,还是嫁入江东的新娘,“銮驾轿”都要绕过浦口宫门口,一则感恩梅妃给家乡女子带来殊荣,二则绕到皇宫沾到贵气,以示吉祥。凡当年结婚新嫁娘,来年正月初四都要重新穿上新娘服装,集中到浦口宫内祈求龙子凤女,尊老敬贤,接受乡规教育。
  “銮驾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公姑、妯娌、大人、小孩均要暂时回避,免得“避冲”,意为日后一家和睦相处。回避地方也有讲究,一般不能在厨房,古时厨房属火,寓意火大,日后容易发生口角。“銮驾轿”在鼓乐、鞭炮声中停在厅堂之前,由新郎解开轿门,“能嫂”扶新嫁娘上厅堂。
  新嫁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子、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叫“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撒帐时还由“撒帐兄”唱赞句“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等婚俗仪式。
  江东的女子出嫁乘坐“銮驾轿”的习俗由来已久,流传有序。莆仙戏著名演员、导演祁玉卿很自豪地说:“小时候,记忆中邻居嫁娶都是乘坐銮驾轿,十分风光。”如今许多农村姑娘出嫁又风行乘坐“銮驾轿”,恢复莆田古代女子出嫁的特殊礼遇,为传统文化的复兴。

知识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走进梅妃故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走进梅妃故里》一书分为江东名片、乡土文史、艺文选萃、名贤惠珍和附录(浦口馨香)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表现梅妃故里那些真人真事,以古鉴今,弘扬时代精神,并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该书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