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公元帅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58
颗粒名称: 田公元帅的传说
分类号: K828.5=42
页数: 7
页码: 165-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田公元帅的传说”的历史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梅妃故里的传说、拱辰头亭周边村庄、城内及仙游山区、台湾各地的传说、沿海地区民问流传莆仙地区民问传说信仰特别,诸如山有“山神”,门有“门神”,桥有“桥头神”和雷海青的相关故事。
关键词: 田公元帅 传说 黄石镇

内容

田公元帅的传说已有千年的历史。黄石镇江东村“飞云庙”主祀的戏神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系唐朝著名乐师。自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载至今,关于田公元帅的传说,人们用莆仙戏剧目、书籍、专题片等各种方式,传播其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据说闽中主祀田公元帅的宫庙计480多处,其他旁祀的则不计其数。福建省各个剧团,如泉州梨园剧团、福州闽剧团、越剧团,均有信仰戏神雷海青的习俗。台湾省民众有三分之一信奉田公元帅。
  2010年11月,“田公元帅的传说”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莆田梅妃故里——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中心,建有东、西并排的两座千年宫庙。东是浦口宫,崇祀唐朝的莆田才女江梅妃;西乃飞云庙,被誉为莆仙戏神第一庙,供奉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宫庙同建共存,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攻入长安,捉拿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等,送至洛阳。安禄山在凝碧池赐宴,持刀逼众乐师奏乐,宫嫔歌舞。雷海青抗命不从,举起琵琶痛击安禄山不中,被安禄山下令肢解示众。于是,雷海青的忠烈事迹传播天下。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追封为“天下梨园都总管”。梅妃亦于安史之乱中殉难,里人在其故里兴建浦口宫纪念她,并在其西侧建了一座奉祀雷海青的庙宇,称为“飞云庙”。飞云庙中,立于清嘉庆年间的碑记载:“飞云之庙,巍峨华丽,耸云霄而昭日月;邻北极而镇东江,肆并皆环,千年共庆。境中建庙崇祀田圣元帅??”从碑文“千年共庆”一词可以推算,清嘉庆时,飞云庙已立千年之上。为了纪念雷海青传播梨园乐技之功以及缘于对其忠烈精神的崇仰,兴化民间艺人遂将其神化,尊为“田公元帅”,奉为戏神。
  田公元帅的传说系口头文化,在流传中变异很大,莆田民间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梅妃故里的传说1.雷海青生于湄洲湾北岸东峤田庄村,自小聪明灵慧,长大后拜民间优秀乐师习艺,技惊八闽,名播天南,曾多次来江东传技带艺,培养不少乐师,后被荐入朝廷为乐官。江采蘋入宫受封“梅妃”后,思念家乡父老,心情忧郁,唐玄宗下诏宣雷海青率莆田梨园优秀艺人晋京演出,以慰梅妃乡愁。江梅妃以白玉笛与雷海青的文枕琴合奏“引梅敬酒歌”,乐声醉人,轰动京城。唐玄宗御赐一班“梨园”与梅妃故里,以后发展为莆仙戏。安史之乱时,长安陷落,海青被俘,因不愿为安禄山奏乐,并举文枕琴砸向叛贼,被斩身亡,为国殉难。唐肃宗下旨于江东村建立浦口宫,以纪念江梅妃,里人又于宫旁建起飞云庙,奉祀雷海青。南宋时,宋高宗追封雷海青为大元帅,并赐封他为全国戏神。飞云庙为福建最早奉祀田公元帅的宫庙,也是莆仙最古老的奉祀田公元帅的圣庙。至清嘉庆时已立千年以上。
  2.雷海青是唐玄宗时的梨园乐师,因拒绝为安禄山奏乐而牺牲。唐李绰《尚书故实》载:海青神灵助唐军收复长安,云遮“雨”头,旗号只露“田”字(此后衍称“田公元帅”)。玄宗封为梨园总管,“命天下梨园祀之”。由于江梅妃与雷海青是安史之乱时牺牲,此后在全国范围内雷海青最早成为兴化的“田公元帅”戏神信仰,而莆仙戏源于唐代成于宋元时代。因此,莆田人也一直传说江梅妃、雷海青与莆仙戏的诞生有关。《辞海》“雷海青”条也记述:“旧时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奉田公元帅,一说即雷海青。”
  3.长安收复后,唐肃宗追念为唐室江山殉节的梅妃,下旨在梅妃故里建立浦口宫,御赐春秋二祭,并追封忠心殉国、为大唐梨园作出贡献的雷海青为探花,授三品官衔、天下梨园都总管。乡亲们为缅怀他的英烈,在浦口宫旁建起飞云庙,奉祀这位光辉永照的戏神——雷海青。
  二、拱辰头亭周边村庄、城内及仙游山区、台湾各地的传说
  雷海青于716年生于仙游石苍高阳山区一户姓雷的畲族农民家庭,因其嘴唇周围皮肤乌黑,家人以为不祥,把他抛弃于村外田垠边,被路过的木偶戏班主捡去代为抚养,在戏班里成长为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善于音乐歌舞,后被选入宫,成为宫廷的梨园乐官。739年曾奉旨率朝廷戏班来莆慰问江梅妃家乡父老,首场戏选址在今头亭搭台演出,震动全莆田。安史之乱时,雷海青因拒绝为叛贼弹奏琵琶而被安禄山割掉舌头,血流满面,仍痛骂不止,终至惨遭肢解,壮烈捐躯。唐玄宗感其气节,敕封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等,其忠魂时时显圣,屡屡救驾庇民。宋端宗褒封他为“田公元帅”。元代中期,辰门兜里人在雷海青首演原址构筑固定式戏棚,让戏班不时演戏酬神,纪念雷海青。明初又正对戏台建立瑞云庙,供奉田公元帅,成为莆仙民间奉祀戏神的祖庙。各地戏班凡有排演新剧,均来此开棚献演,形成俗例,沿袭至今,天下皆知。头亭戏台演剧不断,辰门兜民众由此养成了上午下地耕作,下午及晚间聚集瑞云祖庙看戏的习俗,数百年来特色不变,为其他地方之所罕见。
  三、沿海地区民问流传
  雷海青生于725年,其父雷智彪系姑苏妓院乐师,后与青楼一舞女相爱私奔,逃到家乡莆田田庄村,靠捕鱼、拾贝和卖艺为生。长女名海珊,次男叫海青。父母见子女聪明可爱,便教他们歌舞音乐。一日,父子在海滩上捕鱼抓蟹时,拾得一块红玉石,带回家中锯成两块,大的雕成文枕琴,小的刻成白玉笛,让海青弹琴吹笛,放声歌唱,并编出了优秀梨园曲目《白玉惊鸿舞》,轰动京城。后遇海盗劫掠,家被烧,母被杀,姐被掳,父逃生,海青无家可归,病成疯癫,父子沿途求乞,卖艺为生。
  江东鸿儒江仲逊精通医道,乐善好施,生有子女二人,子名采芹,女叫采蘋,能歌善舞,扶困济贫。采蘋偶然遇见海青父子,怜其凄惨,慕其才华,恳求父亲为其排忧解难,接回家中医治。海青病愈后,雷智彪亲授歌舞技艺与采蘋和海青,造诣日深。不久采蘋被选入宫,玄宗宠爱有加,封为“梅妃”,但因思念父亲,终日闷闷不乐。
  雷海青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技艺超群,声誉大振。江梅妃奏禀唐玄宗,龙颜大悦,下旨宣召海青进京。雷海青带领荔城“十音”“八乐”“大鼓吹”及“文枕琴”等歌舞乐队赴京演出。莆田歌女与皇妃同台献艺,优雅壮观,唐玄宗当场封雷海青为宫廷乐师,宫中朝臣十分敬重他。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下长安,大摆庆功盛宴,命雷海青奏曲助兴。海青趁其不备,以琵琶琴猛击安禄山,被其部将拉住,斩于试马殿前,琴碎身亡,壮烈殉国。唐肃宗登基后,下旨在江东建立浦口宫祭祀梅妃,并追封雷海青为探花,授三品官衔、天下梨园都总管。乡亲们在浦口宫旁再建“飞云庙”奉祀戏神雷海青。
  四、莆仙地区民问传说信仰特别,诸如山有“山神”,门有“门神”,桥有“桥头神”等
  雷海青作为戏剧行业的保护神,所有戏班一律奉祀他为“祖师爷”,号称“田公元帅”。据老辈艺人相传,莆仙戏班最早奉祀“盘古”帝王为戏神,宋朝以后才开始安奉雷海青的神位,尊称其为“戏神”。各地供祀戏神雷海青的宫庙甚多。
  五、雷海青的相关故事
  1.神童问世雷海青生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其父雷智彪系姑苏妓院乐师,技艺超群,后与青楼一舞女相爱私奔,逃回家乡莆田湄洲湾北岸田庄村,靠捕鱼、拾贝和卖艺为生。生有一女一男,女名海珊,男名海青,二人长得端庄秀丽,聪明灵敏,父母十分钟爱他们,从小就课授他们歌舞。小海青长得活泼可爱,圆圆的脸蛋,又红又润,逢人欲笑的小嘴巴,逗人喜爱,两边一对深深的小酒窝,非常动人。据神话传说:他嘴角的两旁,各有五道螃蟹脚似的纹记,乃是观音菩萨特地为他画上的标记。
  一天,海青父子在海滩上捕鱼捉蟹时,小海青在沙滩中发现一块闪闪发亮的红玉石,他取出捧给父亲看,其父仔细观察,见此物形色质音极佳,灵机一动,就带回家中。他按石形锯开大小两块,大的精雕成一把枕头琴(文枕琴),小的刻成一支白玉笛,常常随带身边,到海边试奏。那琴声浑厚铿锵,笛声清脆悠扬,成群的自鹭、鸿雁闻声忘食,一跃上天,在蓝海青云中,上下飞舞,场面十分壮观。从此小海青天天放声歌唱,弹琴吹笛,刻苦练功。其父高兴极了,一时创作灵感在脑际出现,编出了轰动京都的《白玉惊鸿舞》。
  美好的渔歌家庭生活,不幸突遭酷劫。一群海盗血洗小渔村,海青家被烧,母被杀,海珊被掳。好在家养有一只伶俐的小白狗,冲到海滩,向正在捕鱼拾贝的海青父子报信。青父急忙带着海青与小狗,驾舟向海上逃生,才避过一场面临的杀身之祸。海青日夜思母念姐,悲痛难忍,终于患了疯癫病。其父无家可归,身无分文,哪能给他求医调治呢?只好用小铁链锁住海青,带他与小白狗,到处卖艺求生。
  2.落难遇救莆田县江东村有位鸿儒,名叫江仲逊,饱学多才,精通医道,誉满四方;夫人吴氏,乐善好施。夫妇生育子女二人,长子采芹,在村中扶困济贫;小女采蘋,天生丽质,聪明绝顶,能学其父咏诗作赋,性喜梅花,酷爱歌舞。一天,小采蘋出村游玩,见一群百姓,围观一个卖艺者。笛声凄凉的白玉笛,吹得如诉如泣;当当作响的琴声,震撼人们的心灵。从小酷爱音乐的采蘋,钻入人群观看,忽见一老者,脚下踏着一条铁链,拉着一个十分可爱的童孩,旁边蹲一只天真的小白狗,那老人向人群吹弹卖艺,孩子一听悲惨的笛声,两眼泪水汪汪。当他听到雷鸣般的枕头琴(文枕琴)声,就面朝苍天狂叫,就地打滚,哭闹不停。这时那只小白狗趴在他身上,用舌舔着他的小脸蛋,好像苦劝他安静下来似的。催人泪下的场面,感动了人群,纷纷向老者送去铜钱。这时采蘋也握着二两白银,送到老者手里。当她了解详情后,再三表示要替他排忧解难。她匆匆返家,要求父母设法救救他们。仲逊被小女善良的心所感动,把小海青父子接回家中安置。仲逊用良药细心医治小海青,终于把海青的疯疾治好。真是落难遇救,绝处逢生。海青父子对江家的大恩大德深受感动,决心把毕生的技艺传给采蘋和海青,特别是亲授采蘋演奏《引梅敬酒歌》,教跳《白玉惊鸿舞》,造诣极深,这跟以后的成就密切相关。
  3.艺冠莆阳江采蘋被选入宫为妃,深受玄宗所宠爱。这时海青技艺早已超群拔萃,他走访莆田各地名人,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民间乐队,为城内外百姓婚丧礼典表演,为宫庙祭祀甚至官场盛宴多次演奏,博得群众好评。他既能为莆田地方音乐门谱曲,又能导演民间各种歌舞。相传莆田流传的《八仙祝寿舞》就是他当时创作的。他深入民间访问各种技艺派系,甚至僧侣道士祭典歌舞,乞丐诗的筒鼓竹板歌、山歌等都有研究。相传莆田地方音乐中的莆曲“大吹”、车鼓队、“十番”、八乐等都与雷海青当年创作有关。他还足涉泉州、漳州甚至潮州一带,吸取南音乡乐、潮州曲调的精华,丰富莆田地方的乐事。从此海青乐师声誉大振。他的艺徒不但布满城镇农村,连闽西各地都有他的学生。时至今日,八闽大地都尊他为戏神,奉祀雷海青庙宇到处可见。
  4.花开梨园梅妃入宫后,曾亲自排练《白玉惊鸿舞》,在宫廷盛宴时演出,博得君臣好评。玄宗闻知雷海青技艺,龙颜大悦,立即下旨宣召他进京。雷海青组团带队奉命赴京演出,据说他带去荔城的“十音”“八乐”“大吹”“大鼓”“八仙过海祝寿舞”,以及雷海青特技——枕头琴(文枕琴)独奏等节目。在祝贺梅妃被册封为正一品皇妃的盛典上演出,梅妃亲听故乡美乐,亲观荔城歌舞,心情分外激动。她高兴地请求准她参加跳《白玉惊鸿舞》。莆田歌女与皇妃同台献艺,真是别开生面,优雅壮观。尤其是梅妃的白玉笛和雷海青的文枕琴合奏《引梅敬酒歌》,乐声醉人,玄宗连连拍手称妙,曰:“朕有梨园弟子千人,爱卿和雷海青皆是当中奇才也。”当场册封雷海青为宫廷乐师,编入翰林,司梨园等事,并重赏莆田乐队。
  海青从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他到梨园班后,勤奋学习全国乃至西域的曲艺、歌舞、乐器,吸取各种艺术精华,歌舞乐识造诣日深。所谱之曲,均能意新情达,上至玄宗王亲,下至文武大臣,都十分敬重他。
  “田公元帅的传说”涉及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建筑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传承性、观赏性、示范性的特征,对研究吸取行业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本项目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知识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走进梅妃故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走进梅妃故里》一书分为江东名片、乡土文史、艺文选萃、名贤惠珍和附录(浦口馨香)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表现梅妃故里那些真人真事,以古鉴今,弘扬时代精神,并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该书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秀峰
责任者
黄金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