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浦口宫“红橘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55
颗粒名称: 黄石浦口宫“红橘塔”
分类号: J222.28
页数: 5
页码: 150-15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的黄石浦口宫“红橘塔”的历史发展概况。其中包含:“红橘塔”制作很神圣、很规范、“红橘塔”制作程序、浦口宫春祭各社相关制品等简表。
关键词: “红橘塔” 黄石镇 浦口

内容

“红橘塔”是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民众纪念梅妃“春秋两祭”中春祭的“红橘叠果龛”的祭祀制作形式,是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的工艺美术祭品。它的特点:庄严、静观、奇特,是全国独一无二、世上无双的祀典祭品。“红橘塔”的含意,红是红利,橘是吉祥之兆。全村共有十三个里社,自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浦口宫时,每社叠一座“橘塔”,一直延续至2005年。近几年又增加永兴里社和董事会2座“橘塔”,一共制作十五座“红橘塔”。逢年正月初三,各里社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在浦口宫分检不同类型大小红橘,由泥、木工为主,忙于搭建制作垒起“红橘塔”,按仿古传承位置排列,矗立在江梅妃主殿长案桌上。各里社按户数人口不等,分为高低,最高由底座直穿在屋梁之上,雄伟壮观,绚丽独特,名扬五洲四海,参观人员络绎不绝,人人赞不绝口。
  2009年1月,“黄石浦口宫红橘塔”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莆田古称浦口、浦田、兴化、蒲阳,江东唐寓天华、东华、港东、连江里、江境等历代不同地名。
  唐明皇时,江东美才女江采蘋被选入宫,赐封梅妃。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兵陷长安,唐明皇西蜀避难,梅妃不愿弃国逃避,国破不失节,驱遣侍人逃命,自己奋不顾身,不屈乱贼,舍身殉国,志节清高……
  梅妃故里“浦口宫”,创建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后经历代重修扩建,系崇祀江梅妃之宫殿,配祀其父母其兄等。父仲逊,封镇国将军,后因女为妃,贵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妃兄采芹封为国舅,官居御史台御史大夫,后于李林甫政见不符,辞官回乡,曾倾尽家产,赈济灾民,历代传为佳话。安史叛乱时,国舅率儿江春投军从戎,抗击叛军,英勇牺牲。安史叛乱平息后,为了旌表英烈,国舅忠于帝室,御赐配祀梅妃“春秋二祭”,里人尊为江公真人。浦口宫的“红橘塔”春祭,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如今的“红橘叠果龛”格式还是沿袭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浦口宫时祭祀的规格,制作程序规范,用料考究,工艺独特,历史渊源久远,是民间民俗的宝贵精神财富。后融入莆田元宵,为全国最早的元宵。
  “红橘塔”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为民间民俗祭典活动的一种仪式,是工艺美术静观固定位置的一种祭品,局限于祭祀之项。每座“红橘塔”分高低采用数十斤、数百斤上下的红橘,由果盆、果柱、层板、早春、剪纸字样组成。“红橘”红是红利,橘是吉祥之兆,三春为三春开泰走好运。展出后红橘分发各家各户按人数均分,以示梅妃给众生赐福之兆。
  一、“红橘塔”制作很神圣、很规范
  每年正月初三清晨,先要在浦口宫内举行神圣的打击乐演奏,打击乐乐器有大鼓、中鼓、战鼓三个,配乐大吹四枝,大锣、大金、大钹中钹小钹小锣各一面。打击乐演奏莆仙戏传统锣鼓经和笙曲,笙曲有莆仙戏曲牌《大龙吹》《满江风》《梁州序》《金年风》《一江风》等,演奏必须三通,每通音乐大都从低音到高音,笙鼓齐奏,气势暄天。“红橘塔”制作自庸至今,制作方式不断发展,从简单到不断复杂,从不太规范到规范。自清嘉庆后,制作格式几乎没有变化,都是由各社召集人带领本社有关人员,从正月初三上午进行精心叠“橘塔”。“红橘塔”组成分为:底座是多种多样的果盆,中间一枝果柱,各层为层板,尖端为纸扎的早春。果盆各里社都有大小不同,木料大部分都是以樟木雕刻而成,图案各有不同,有百福、百寿、龙凤呈祥、八仙、花鸟等,各有千秋。果柱用一种“黄榉”“红烈”木料为主柱。层板以杉头锯成薄板,层板中间大小孔制成与果柱一样大的四方孔。使果柱起到固定作用。每社制作人数,一般根据各“橘塔”的高低和各社户数多少而定。橘塔制作高的,所需人数就多;“橘塔”制作低的,所需的人数就少;有的社最多所需人数三十多人,有的社也只有六至八人,一般制作一座“橘塔”都要十几人。制作“橘塔”人员分工明确,有的专业挑选橘子,有的专门叠橘子,还有协调人,保证橘塔重心挺拔大方、牢固。制作“橘塔”程序规范,底层“橘塔”由十六粒大小均匀的红橘上下两个相叠,围绕一圈作为底层,层与层之间用一槐八角形的层板木片相间,依次逐层向上的叠加,“塔身”也跟着渐渐缩小,为了保证一层层叠起的“橘塔”匀称平衡,笔直竖立,每粒红橘的大小都必须事先挑选一番。每层叠红橘的工艺必须精心制作,不能半点马虎应付。直到顶层“塔尖”,只有四粒红橘收尾。“橘塔”叠好后,塔尖贴上“三春”图案并鸣炮庆贺。
  二、“红橘塔”制作程序
  1.先打通。“三通”的打击乐演奏独特,首先宫内钟鼓按梅妃显位,敲响十三响,接下鸣炮响,大金、大锣连响,接下石狮镇鼓,大吹大鼓,或乐器由慢到快齐奏,先打传统曲牌“三通”,接下曲牌有大开门、满江风、降都春、喜临门、梁州序等传统曲牌,其中《梁州序》是唐大曲最早一支戏曲音乐曲牌,是戏剧音乐的活化石。石狮镇鼓源于玄宗皇帝御赐莆田的一班梨园时,因大鼓大吹音量太高,玄宗皇帝用石狮镇鼓,调节音色音量,使音色音量丰富多变,是打击乐乐器的活化石。打击乐演奏一般30至45分钟,演奏时,锣鼓喧天,神圣而隆重。
  2.分类红橘大小,制作人员排列果盆为底座,然后插上果柱,接下逐层加层板,两个红橘相叠环绕圆形而成,尖端插上三春。
  3.标志各社名称, 各种花和剪纸字、闪光灯等不同颜色装扮,整个红橘塔底层大, 然后逐层缩小,塔身也跟着逐渐缩小, 直到顶层“塔尖”也只有四只红橘收尾。整座“橘塔”匀称平衡,垂直牢固。
  总之, 梅妃故里浦口宫“红橘塔”源于唐, 盛于历代, 延续至今, 已有千年民间民俗文化史,它既有特色静观工艺美术展观, 又有唐代大吹大鼓的韵味; 既有“石狮压鼓”美丽传说,又有雄伟嘹亮的莆仙戏的传统曲牌,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保护和继承“红橘塔”传统文化遗产, 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本项目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附:浦口宫春祭各社相关制品等简表
  [清嘉庆十三年(1808)至2005年]

知识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走进梅妃故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走进梅妃故里》一书分为江东名片、乡土文史、艺文选萃、名贤惠珍和附录(浦口馨香)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表现梅妃故里那些真人真事,以古鉴今,弘扬时代精神,并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该书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国兴
责任者
林洪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