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元宵狂欢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41
颗粒名称: 江东元宵狂欢节
分类号: K828.5=42
页数: 10
页码: 7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莆仙风俗竹枝词对江东初三垒“红橘塔”情景有形象的记述。“元宵是阴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俗称元宵节。也叫‘元夜’。唐代已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关键词: 元宵 江东 竹枝词

内容

红橘垒塔世间稀,十三里社各高低;
  梅骨香魂今犹在,携兄绕境佑庶黎。
  古代莆仙风俗竹枝词对江东初三垒“红橘塔”情景有形象的记述。“红橘塔”是春祭梅妃的祭祀,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后经历代不断演化,接轨于莆田元宵,成为江东元宵节庆的主要仪式。
  《辞海》载:“元宵是阴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俗称元宵节。也叫‘元夜’。唐代已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在过去信息闭塞的社会,全国对元宵只有基准日,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围绕“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活动,宫社开展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等活动的日子统称为元宵。因此莆田元宵不是单指上元节这一天。据《莆田县志》“元宵”条载:“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各村元宵日期不尽相同,但在正月十五日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社在那天晚上民间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燃‘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闹到天亮。”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莆田元宵竹枝词《元宵》有云:“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宋代邑人、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有吟《灯夕二首》诗写到莆田闹元宵的盛况,其中写道:“久矣庞公懒入城,偶逢节序尚牵情”。“不与遣毫竞华发,且随儿女看优棚”。所以莆田的闹元宵习俗历史悠久,时间跨度长,形式多种多样,很有地域特点。
  一是参与面广。由于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基本都是围绕“以神为主,神民同乐,自娱自乐”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莆田民间信仰的八十七位神灵中,大约有六十多位神灵每年都要举行绕境巡安活动,其中玄天上帝、妈祖、关公、杨太师和雷海青等神灵庙宇最多,仅供奉妈祖神驾的庙宇高达八百一十九座。这样,几乎各村、各自然村、凡有供奉神灵的宫社,都有组织活动,活动面十分广,参与人十分多,活动形式也十分丰富多彩。有家家张灯结彩,有集体游灯,有户户摆“宴桌”、叠糕果等,辖境内的乡民几乎都要参与行傩活动,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信众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燃“贡银”,祈求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二是节目多。元宵期间,各村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元宵的日子,各宫社大都有演戏几天,有的游灯、有的装架、有的十音八乐、有的车鼓队、有的舞龙舞狮、有的是夜“摆棕轿”(跳傩火)等活动,形成“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莆田独特元宵。还有当年的“福首”者还要捧炉跟随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分别要请一班莆仙戏演出,有的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做大棚”。是夜,在演戏后还要举行燃放烟火表演等活动,大有火树银花不夜天,活动节目之多,正如国学大师赵朴初先生所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过的最独特的地方传统风俗。”
  三是时间长。由于各村的元宵仪式与菩萨行傩时间不同,各村各社都有自己的元宵节,最早的是正月初三,江东浦口宫打击乐演奏和红橘垒果龛”,表示莆田元宵开始,最晚的是正月廿九日文峰宫妈祖出游,俗称尾暝元宵,元宵时间长达二十七天,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其盛况赛过春节,被誉为莆田的狂欢节。
  江东浦口宫的元宵,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源于梅妃的春祭,后几经演变,接轨于莆田闹元宵活动之中,成为莆田最早的元宵。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梅妃姓江名采蘋,福建莆田人,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帝以其性喜梅,名曰梅妃。”梅妃事迹,历代地方史书皆有正传。
  天宝三年,杨贵妃入宫后,梅妃逐渐失宠。安史之乱时,玄宗西幸,梅妃志节清高,舍身殉国。唐至德元年(756),为了清算杨贵妃和杨家误国,鼓舞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的斗志,皇帝褒扬梅妃,扬清去浊,御赐浦口宫“春秋二祭”,里人在黄石镇江东建浦口宫纪念她,配祀其兄。兄江采芹,封为国舅,官居御史台御史大夫,曾散尽家财,赈济灾民,民间传为佳话。安史之乱时,国舅率长子江春勇赴抗击安史叛乱前线,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里人尊为江公真人,历代典祭不停。
  典祭活动有打击乐演奏,垒橘塔,摆宴桌、演戏,游灯,主祭和神驾巡游等,仪式很神圣,很规范。
  正月初三清晨,春祭在浦口宫主殿举行,随着浦口宫董事长宣布,吉时已到,春祭开始,乐师演奏庄严肃穆的打击乐,拉开江东庆元宵序幕。打击乐演奏由六个乐师组成,有司锣、司鼓和四个司吹大笙高手,每位乐师都是精心挑选的乐坛好手,他们不仅是江东最出色的乐师,而是全市最顶尖的乐师,如鼓师吴海清,是当今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的主要鼓师兼作曲,艺冠莆仙乐坛;乐师吴国忠、祁东炼是当今莆仙戏剧院一流乐师,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有郑光强,吴建国等都是莆仙戏专业剧团的名乐师,个个身怀绝技,艺扬莆仙乐坛。
  打击乐演奏一切都是按照古代传统的仪式举行,打击乐演奏乐器有大鼓、中鼓、战鼓三个,大锣、大金、大钹、中钹、小钹、小锣各一面,配乐四枝大笙。锣鼓演奏采用莆仙戏传统锣鼓经,大笙吹奏为传统莆仙戏曲牌,有《大龙吹》《大开门》《满江风》《梁州序》《金年风》《一江风》等,演奏必须三通,每通音乐大都从低音到高音。其中《梁州序》是唐大曲最早一支戏曲音乐曲牌,是戏剧音乐的活化石。锣鼓演奏中有石狮镇鼓的打法,石狮镇鼓打法源于唐玄宗皇帝御赐莆田的一班梨园时,因大鼓大吹声音音量太高,玄宗皇帝用石狮镇鼓,调节音色音量,使音色音量丰富多变,是打击乐乐器的活化石。打击乐演奏一般三十至四十五分钟,演奏时,锣鼓喧天,庄严神圣。
  上午九时左右,各社开始“送橘”和“垒橘塔”。“红橘塔”是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每座“橘塔”高低不等,共计十五座。其中十三座是按照清代嘉庆年间,全村十三社共襄重修浦口宫时,以出资金额为依据,确定“红橘塔”的高度和红橘的个数,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几百年。另外两座是近年新增的。
  “垒橘塔”的用具是专用的,有果盆、果柱、层板和等规格新鲜的红橘。果盆用樟木雕刻金漆而成,图案有百福、百寿、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美观大方,有艺术感。果柱一般采用黄榉和黄烈的木料,层板采用樟木,果柱和层板都采用红色正漆。果柱的高度与“红橘塔”一样高,为“橘塔”的主体,起到固定垂直“橘塔”作用。
  “垒橘塔”很神圣。各社都要挑选本社的精英制作“红橘塔”,因制作“橘塔”高度不一,有的里社要派出三十多人的制作队伍,需要橘子几百公斤:有的红橘只需十几公斤,需要六个人就能制作完成。制作“红橘塔”是技术的活,一般是由那些能工巧匠(现在大多是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负责“橘塔”制作,确保“橘塔”垂直牢固,美观大方;还有一部分人负责分拣红橘,要求他眼准心细,确保挑出的红橘必须新鲜的,同层大小是相同。橘塔上下层对齐,每层有两个红橘上下相叠围成圆形,层与层之间用一个八角形的层板相间,随着逐层叠加,塔身逐渐缩小,到了“橘塔”顶层只用四个终结。最高“橘塔”高达六米之上,直至屋梁;最低只有一米之多。十五座“橘塔”高低错落有致,极富艺术感。
  “红橘塔”制作完毕,也要在塔顶层挂上“三春”,并鸣炮庆贺。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三春开泰行好运的美好祝愿。
  初四为主祭日,主祭梅妃和其兄江采芹。梅妃为家乡做很多好事,人民感激她;国舅因散尽家财赈济灾民和率儿子江春勇赴安史叛乱前线,以身殉国,人们纪念他。主祭仪式有:法师做法事,专业剧团在浦口宫内“弄大仙”,祈求保平安、图吉祥;最为神圣是浦口宫董事长率董事、“乡老”及各社福首者在“红橘塔”前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典活动。董事长宣读祭文,祭文有:
  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岁次己亥正月初四,浦口宫董事长×××、乡老×××率浦口宫董事及合境各社福首弟子等,谨以清香、清茶、美酒、果爵、素斋、品果、牲礼、庶馐、元宝、冥财,敢昭于梅妃娘娘、国舅江公大人及历位神明。
  祭以文曰:
  日月递嬗,时值元春。追思木本,謦欬如闻。
  霜露念切,不缺礼文。敬陈宴席,苾苾芬芬。
  祖姑来格,庇及全村。国舅真人,丕焕丝纶。
  合境各族,蔚起人文。十三社民,平安吉祥。
  本宫董事长、乡老率浦口宫董事及合境各社历代乏嗣男女,伏惟尚飨。
  宣读祭文后,由董事长、“乡老”率董事和全村各社福首者“筶杯”,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兴旺发达等。
  值得一提的是福首,福首是闹元宵最重要的“福首祈福”文化,每社要在前一年元宵结束时,按照已婚男子年龄,在神前用窖杯卜定为下一年的福首,称为“卜头”。当“卜”为福首者,要接炉,定为“福首”,俗称“做头”。这些“做头”者,以“做头”为荣,不管在外或做什么职业,或有多忙,轮到“福首”,一定会千里迢迢赶回家“做头”,认为会全年吉利。同族亲戚要送三春祝贺,福首者把所有送来的三春,全部插在一个大“苈盂”上,奉献在神龛前,以示族人虔诚和祝贺。
  为福首者,这一年是十分神圣。福首者要迎香一年,天天跪拜点香,一年内不敢与他人发生口角,以防触犯神灵。福首者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祭器等。元宵时,山跪海拜,捧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至亲们要挑“一担盘”祝贺,其他亲朋好友也提贺礼祝贺。福首者要在本社摆上十几不等的贡品,家中张灯结彩,置办几十桌酒席,以示荣耀。有的福首者家中张挂名家书画,显示主人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做过福首,表示家运昌盛、儿孙满堂,也就是“福禄寿财丁贵”俱全。所以那些当“福首”者要答谢神恩,当天要请戏班演戏一至两天,晚上戏演完后,举行盛大燃放烟花爆竹表演活动。
  初四傍晚,江东还有着祈求龙子凤女特殊的习俗。上年新婚女子,要在这一天盛装打扮,重新披上新嫁娘的婚纱,到“红橘塔”前进香,三跪九叩,祈求龙子凤女。然后一起到浦口宫主殿前,接受尊老敬贤传统教育,弘扬优良村风。
  春祭最隆重是初七这一天,梅妃和其兄国舅等金身巡游,把江东元宵推向高潮,成为全村最隆重的节日。
  巡游庆祝队伍,有儿童盛装彩妆队、有马队、有舞龙队、有腰鼓队、有花束队、有彩旗队、有十音八乐等,最壮观是女子车鼓表演队。车鼓队源于明代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的军事号令,铿锵有力,威严壮观。江东的女子车鼓队先后有十几支,经过不断更新,至今有西什女子车鼓队、东什女子车鼓队、祁境女子车鼓队、环浪女子车鼓队和中境女子车鼓队。每队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径的牛皮大鼓为主器,作为车鼓队的指挥。由手推车载,主鼓手抡鼓槌奋力敲击,声动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铙钹队,各持一副大钹,按鼓点敲击,并按一定的组合和舞蹈动作,进行花样变化的表演,配有二至四面铜锣点花,记节奏快慢,还有四柄罗伞在队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巡游队伍从上午十时左右,在浦口宫广场前集合准备,梅妃、妈祖、钱四娘、江国舅等神驾,庄严地在“红橘塔”前检阅各片和兄弟村庄的文艺节目表演。上午十一时左右,大锣开道,铳炮静街,神灵巡郊,家家户户门前已摆好供桌,架好稻草,搭上贡银,拖着鞭炮,神驾经过便鸣炮,烧稻草,随后燃贡银,意在迎神和为出巡的神灵烘脚。老妪清道,大嫂挑饼,福首捧炉,八班执杖,妆驾乘装,帅哥提香,靓女捧梅,车鼓队、舞龙队等经过各庙社,一路表演。梅妃、妈祖、江国舅等神驾绕梅亭,巡游全村,至宁海桥,迤逦数里,参与巡游人数高达八百多人,全村同庆,万民狂欢。
  下午四时许,金身巡安回宫之际为最精彩。按莆田俗例,神明回宫都要奔跑入宫,随后闭门请神上殿,再开宫门让信众入殿烧香。因此金身回殿前,在浦口宫广场都会拥满人群,但宫西边要留一条通道,以供奔跑。随着一阵阵急锣响,妈祖、钱妃、梅妃、江国舅次第回宫。因妈祖、钱妃、梅妃的銮驾是由女子肩扛,跑宫时相对缓慢。而江国舅的肩舆是由年轻棒小抬着的,一路跑起来简直风驰电掣,地动山摇,叹为观止。随着神明归位,信众争香,江东元宵狂欢几近完成。次日拆“橘塔”、送橘子,一年吉庆和吉祥随之散入千家万户,泽及百姓,热闹五天的江东元宵落下帷幕。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是乡亲们寄托对梅妃和诸神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承载着乡人一种不一样的乡愁和乡情。这些乡愁和乡情,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江东元宵的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江东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博大的民俗风情。

知识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走进梅妃故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走进梅妃故里》一书分为江东名片、乡土文史、艺文选萃、名贤惠珍和附录(浦口馨香)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表现梅妃故里那些真人真事,以古鉴今,弘扬时代精神,并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该书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国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