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江东名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38
颗粒名称: 第一辑 江东名片
分类号: K828.5=42
页数: 82
页码: 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梅飞生平事迹。
关键词: 江东名片 梅妃 江国兴

内容

遗事开天已渺茫,梅花浦口永飘香;
  珍珠一阕传千古,亮节堪争烈日光。
  这是诗人李光岱咏梅妃诗。梅妃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她的德行情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颂扬。梅妃姓江名采蘋,唐玄宗皇帝的妃子,莆田江东人,人称江东妃。
  唐开元十一年(723),采蘋姑娘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曾祖江湄,字尔峦,官刺史;祖父江渚,在太常寺任职,与太乐署置令田乐章和太医署医监吴济民为世交,常有诗词唱和,共同兴趣,三人结为金兰之好,太医署医监吴济民还把心爱的女儿嫁给江渚的公子江仲逊。据《江氏族谱》载,江氏第十一代,江仲逊,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子采芹,女采蘋,当女儿出世时,其父江渚做了个五色斑斓的梦,梦见喜鹊环飞,小孩盈门,认为此女非同一般,会有吉星高照。果然后采蘋封为妃,其父江仲逊封为镇国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其祖江渚追封正议大夫(正四品),兄采芹,册封国舅,官御史台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忠于帝室,赐食庙祭”。后诗载:“鹊躁今朝树,灯开昨夜花,果然音信至,及第在东华。”
  话说采蘋姑娘,正当初解人事时,不知是什么契机而令她爱梅如狂,对梅花那种清雅脱俗、孤傲高洁情有独钟,似乎要将自己的灵魂都融入梅里。深解女儿性情的江仲逊不惜重金,遍寻各种梅树种满了自己的房前屋后,隆冬时节,满院的梅花竞相开放,玉蕊琼花缀满枝头,暗香浮动,冷艳袭人,仿佛一个冰清玉洁、超脱凡尘的神仙世界。幼小的采蘋姑娘徜徉在花丛中时而凝视,时而闭目闻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里,不知寒冷,不知疲倦。
  在梅花熏陶下渐渐长大的采蘋姑娘,品性中也深深地烙下了梅的气节,气度显现高雅娴静,形成坚贞不屈,刚中有柔,柔中有美,美中有善的性格,配上她渐渐出落的秀丽容貌和苗条颀长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蜡梅。
  江家把采蘋姑娘奉为掌上明珠,自幼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其父也常常教导她要有远大志向。采蘋姑娘果然不负众望,加上天资聪明,一经指点,便可融会贯通,五岁能读书,七岁会作文,九岁可诵解《诗经》,读后,她对父亲说:“女儿虽然是个女子,希望以这些诗篇作为我的志向。”乐得江仲逊连连夸奖,并以《诗经》中的《二南》章名“采蘋”定为女儿的名字。《诗经·采蘋》篇是写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江女取名采蘋,就是希望她将来修身齐家,成为循守法度的大夫之妻。
  采蘋姑娘不仅能诗擅赋,又极尽歌舞。十四岁喜吟诗词,曾作《箫兰》《梨园》《梅花》《凤笛》《剪刀》等七赋,远近传播,名声大振。加上从小受到祖父江渚、年伯田乐章和吴济民等的艺术熏陶,处处显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曾吹白玉笛,清新沁人,仿佛天籁之音;兼习诗词音乐舞蹈等,使她体态更加窈窕,像出水芙蓉,肩不宽鹿脊,眉不染自清,唇不点自绛,眸如两汪秋水,腮如丹桂含苞,满面天真稚气,一身窈窕婀娜,真像九天仙女下凡,人间精灵集聚。
  根据唐朝规定:唐代宫廷定期向社会征选女子,豪门大族的女子和仕宦人家,有美名远播的十四岁以上未婚女子必须向朝廷申报,朝廷按例要进行挑选,选中者然后礼聘入宫。这些被选女子除了姿色出众或因特殊机遇而选为妃嫔的以外,大多数被选进的女子通常以普通宫女身份供职宫中,了却一生。也有一部分姿艳色美、素质出众的女子充实东宫以及诸王王府,册为太子妃或诸王妃,保证皇家优良血统。
  唐玄宗时,皇帝风流倜傥,常设花鸟使机构,派遣花鸟使四出,采选天下美色女子,召入深宫。这些花鸟使自然不看门第,不看身份,不分贵贱,只看姿色,凡是美艳的,不管出身是什么,也不管是否婚嫁,全力虏入深宫,以侍皇帝,哪容得下这些弱女子的人身自由。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届及笄的采蘋姑娘,更出落得丰神楚楚,秀骨姗姗;且兼知书达礼,文艺优长,能诗善舞,也被大唐内宫看上。
  当她被高力士等选上,向家人辞别时,心里虽泛着依依别情,更多的却是兴奋和向往。曾常听祖父和父亲说起国朝掌故,特别听说当今皇上玄宗,年少时,英武过人,曾冒死率兵进宫平定了韦氏之乱,巩固了大唐江山。
  二十八岁即登上帝位,那时国家已处于“公私俱竭,户口减耗,丁壮尽于边塞,孤孀转于沟壑”的贫弱状况中,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不顾人心思治,阴谋篡帝位,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在七个宰相中,有四个参加了她的阴谋,其余党羽,更遍及天下。玄宗皇帝用雷厉风行的手段,擒杀了四宰相,赐死政变的太平公主,下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将大权全都收过来,黜前朝庸碌无能之官,重用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贤相,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国力大增;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加强边防;稽查逃户,奖励耕织,天下丰足,造成“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刀兵”的盛世景象。治理的天下富足,四夷宾服,虏不敢犯境,士不敢抱怨的“开元盛世”。祥和安泰正像著名诗人杜甫诗中所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的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采蘋怀着对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大唐皇帝无比崇敬的心情,觉得嫁给这样的天子值得。洒两行泣别之泪后,又破涕辞别:“二老宽心吧,女儿走进大唐深宫,始终不忘《二南》的大义”。她抱着“立德修身忠君报国”的大志,走进大是大非的唐宫。
  采蘋入宫后,玄宗皇帝对她大加爱幸,当时,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及东都大内上阳两宫,有后宫佳丽四万多人,自从玄宗拥有了采蘋后,便视这四万宫人为尘土草芥。连那些好争风吃醋的宫中美人也一个个自叹不如,甘愿认命。
  采蘋也很会写文章,把自己比作才女谢道蕴。平时装饰穿着淡雅,姿态风度明媚秀丽,彩笔也无法描绘。她生性喜爱梅花,所居的房屋阑干房,都要种上几株,称为“梅园”。每当梅花开放的时候,她赋诗赏梅,直到夜深还流连花下,不忍离去。皇上见她有这种癖好,令在梅园中建梅亭,亲笔题匾“梅亭”二字。戏称“梅妃”,并题梅亭诗。
  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
  卓卓不群如玉状,从今呼尔为梅妃。
  封为梅妃,赐东宫正一品皇妃,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莆田女性都庇其光,姑娘出嫁时都要坐像皇家饰有四条金龙的銮驾轿,千年相传,世代沿袭。
  浩荡的皇恩使梅妃感激万分,觉得多年的爱梅赏梅融梅是值得的,因此更立志要像梅花一样冰清玉洁,报答皇恩,立即挥毫疾书,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和梅亭诗。
  天恩浩荡布霏霏,梅洁冰清举世稀;
  秀实和羹花结子,兰香王者愧称妃。
  冰清玉洁和才华横溢的梅妃使玄宗皇帝宠爱有加,那个时候,天下太平,国内平安无事,玄宗对待兄弟们极为友爱。每日和他们欢宴时,一定让梅妃在旁侍候,有次宴饮至数巡,玄宗迫不及待地想把她的才艺介绍给他的诸位兄弟,很得意地向诸位兄弟们道:“爱妃才高艺精,能吹白玉笛,又善作惊鸿舞。今宴诸王,欣赏爱妃的舞曲,让大家也开开眼界。”并让海青琵琶伴奏。
  海青即雷海青,生于唐开元四年(716),其父雷智彪,陕西同州人,系当地官宦人家的一乐师,一表人才,技艺超群,后与师妹相爱私奔,卖艺为生,生有一男一女,女取名海珊,男为海青,兄妹二人端庄秀丽,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疼爱,从小就授课他俩歌舞乐器。尤其是海青天资聪颖,英姿勃发,惹人喜爱。后雷智彪举家迁往长安发展,初来乍到,人生地疏,颠簸流浪,不幸遇上一群恋色恶徒,惨遭灾祸,全家只剩海青一人。恰在此时,经路过的吴济民和江仲逊的及时抢救,海青转危为安。他们把小海青带回江家抚养。田乐章见海青有非凡音乐天赋,又能勤奋好学,聪敏强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于是收为义子,传授梨园音乐舞蹈等技艺,使他脱颖而出,后被唐宫选入,成为唐宫一名优秀乐师。
  梅妃从小受到田乐章和雷海青音乐和舞蹈的启迪和指导,加上天资聪颖,一学就会,并能把情感融入艺术之中。虽然梅妃平时吹过白玉笛,排练过惊鸿舞,但皇帝和诸王都是音乐舞蹈行家,给皇上表演还是第一回,免不了有点紧张。人就是这样,精神紧张,要么发挥失常,要么会发挥超常,梅妃的这次表演属于后者。她身穿洁白宽袖舞衣,长裙曳地,肩披两条大红长巾,腰间用水蓝丝软烟罗系成一个淡雅的蝴蝶结,墨色的秀发上轻轻挽起斜插着一支薇灵簪。肌肤晶莹如玉,宽大裙幅逶迤身后,淡雅处却多了几分出尘气质。朱唇轻启,笛声微奏,乐曲采用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吹奏时充分发挥玉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控制音色、音量的收放变化,综合运用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表现梅花洗净铅华不染尘,冰肌玉骨超凡人妙的情景韵律,高超的艺术使诸王觉得梅妃就是亭亭玉立的梅花的化身。随着音乐活泼流畅,清新高雅,悠扬婉转的变奏,笛声尽情表现梅花傲霜的品格,斗雪的风骨,仿佛让人置身于别样的梦境之中,令人浮想,让人陶醉,喜得玄宗皇帝格外开心。
  梅妃的一曲玉笛吹毕,诸王还沉醉在梦幻的音乐中,玄宗皇帝为了给诸王一个意外的惊喜,暗示起作惊鸿舞,海青高举琵琶,弹奏秘而不宣的《惊鸿舞》。《惊鸿舞》是梅妃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舞姿轻盈、飘逸、柔美,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随着悠扬琴声,梅妃曼歌轻舒,衣带舞若白云,罗衣长袖幔交横,身影轻如飘雪,一会儿莲移轻步,恰似紫燕轻盈弱质,纤毂蛾飞可爱;一会儿纵身腾跃,鲲鹏展翅,两条绸带飞龙舞凤,出神入化,宛如惊飞的鸿雁,极富动感。优美的舞姿,往复回环,美轮美奂的舞蹈让玄宗和诸王看得目眩神迷,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梅妃舞罢曲终,翠鬓绿鬟一丝不乱,唯面上稍带微红,粉白相间,似一枝迎春早梅,娇艳可爱;一颦一笑动人心魂,连诸王都觉得从未欣赏过如此优美的舞蹈,情不自禁齐声颂好。喜得玄宗皇帝笑语诸王道:“朕妃子,吹白玉笛、天籁之音;作惊鸿舞,满座生辉!乃是梅精也。”一时间,梅妃的白玉笛、惊鸿舞成为大唐后宫的标志舞曲,世人争先仿效,风靡一时!唐代诗人刘禹锡《泰娘歌并引》诗中,描写歌舞伎泰娘云学作的惊鸿舞:“长鬓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梅妃精湛才艺为大唐皇帝赢得无限风光,玄宗皇帝十分高兴地说:“爱妃才艺出众,是故乡灵气所钟,父老养肓之恩,赐宫廷内的一班‘梨园’给莆田,以示皇恩。”命雷海青结合莆田地方特色,对这班梨园加以改良进行恩赐。梅妃觉得能为家乡做些好事,办些实事,大喜,叩首谢恩。从此这班梨园传入莆田,后来经历代不断改进,成为至今的莆仙戏。
  唐开元时,玄宗皇帝励精图治,国家治理繁荣昌盛,采取敦睦禁约的方针,一面严肃处理宗室贵戚的违法行为,一面对亲王兄弟注意维护手足之情,时常和诸位兄弟聚会。有次,玄宗皇帝席间与梅妃斗茶,看谁烹的茶好,以调节宴席氛围。斗茶间,玄宗性急,水一沸就将宫女手中的茶倾人鼎中,而梅妃先命宫女将鼎从火上取下,徐徐倾茶,然后再上炉,文火煎烹,水刚沸,又取下,三滚后,茶成。诸兄弟品玄宗烹的茶,既浊又涩,品梅妃所烹的茶,清香四溢,澄澈见底。诸王品出烹茶技艺的高下,但都面面相觑。玄宗皇帝何等英明,一茗便品出高低,自觉得技不如人,边喝边叹:“爱妃能歌善舞,吹起白玉笛,悠悠扬扬,如同天上的仙乐,作起惊鸿舞,柔美飘逸,满座生辉。今天烹茶技艺又胜了我,如此才艺,实是精灵!”梅妃听后,满含深情地说:“烹茶只不过草木之戏,如今误胜陛下,何是为奇?陛下治理天下,任贤用能,调和四海,让百姓安居乐业,创建太平之世,臣妾怎敢与陛下争胜负呢?”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玄宗听了,大为高兴,暗暗为梅妃的贤淑达理而欣慰。
  这时,玄宗皇帝想起太子一年多来的空缺,在另立太子的问题上,朝廷意见不一。当时,武惠妃受宠时,李林甫为了极力讨好武惠妃,主张武惠妃所生的寿王瑁应为太子。后来武惠妃突然暴命身亡,李林甫不能因为同谋者突然暴卒而中途放弃自己拥立的对象,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允许他另行选择,再觅新主,所以,他只有继续支持寿王,仍执意“数劝上立寿王瑁”,不遗余力地使其成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对于李林甫来说,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幸于将来的皇帝,使他既得的地位与特权在玄宗逝后仍能照旧得以延续。权相李林甫的强硬做法,使玄宗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感到十分棘手,左右为难。至于“犹豫岁余不决”,“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
  这时的玄宗皇帝还是十分清醒,他觉得李林甫的屡屡劝谏,想借此强化其自身的地位与权势,为了大唐江山后继有人,不让柔弱的寿王李瑁为李林甫这样一个权臣所拥立。玄宗想倾听这位天真纯洁,既无朋党之争,又能善解人意的梅妃见解。
  其实梅妃心里清楚,作为一个后妃,一般少于问政朝事,但太子确立,关乎国家之根本,为了大唐长治久安,为了大唐五千万子民,也为了给皇上宽心,既然皇上有意倾听她的意见,她很巧妙、机智地对玄宗皇帝说:“皇王之业大,为国本有,储副之位崇;治理天下,任贤用能,调和四海,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归心,诸皇子中,三皇子和陛下一样,幼而夙成,长有宏量,佩服仁义,周旋礼乐,忠孝极于君亲,友爱闻于兄弟。正以率下,谦以持盈,识洞于微,智周于物,通刑政之大体,备文武之殊能,果于积德,乐于为善,凡此数美,常试皆能然,立此皇子,会和陛下一样,持续大唐繁荣昌盛,实为国之幸也!”梅妃的建议,说到玄宗的心坎上。玄宗是睿宗李旦的第三皇子,他能当皇帝,在他心里一直是个坎,梅妃今天提到选三皇子忠王屿为太子,也就是说大唐皇帝是选能用贤,也给自己登上皇位更好正名,玄宗皇帝听后十分开心,册立谁为太子在他心中已经有主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掌管内政,拥有很大实权并最为玄宗皇帝宠信的心腹高力士也向玄宗提出:“大家(指玄宗)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唯长而立,谁敢复争?”委婉地表达了他支持忠王李屿的意向后,玄宗几经衡量,最终消除了顾忌。于是,宣布立忠王李屿为太子,七月正式下诏册封,改名为李亨。李亨能当上太子,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因此他认为这是梅妃帮他忙。持续一年之久的皇太子之争暂告一段落,对于权倾朝野的奸相李林甫来说,太子册封,是他在争夺太子立储上的完败,为了巩固他既得利益和今后安全渡过政治危机,他必须伺机报复打击梅妃和新太子。
  对于心灵纯洁、品行无私的梅妃,一心只想沿着《二南》的志向当好贤内助。可是宏图大展的玄宗皇帝开创开元盛世后,见天下太平,“时累岁丰稔,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百姓丰衣足食,常召王公大臣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尽情享受大唐前所未有的辉煌,把朝事俱委托宰相李林甫。梅妃见他疏理政事,怕朝中大臣以为是她耽误朝事,心里闷闷不乐,玄宗皇帝见了很奇怪,问她:“爱妃为何郁郁寡欢?如有不遂心的事尽管道来,朕一定让爱妃心满意足!”梅妃委婉地回说:“臣妾蒙受皇恩,沾陛下荣光,见证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比肩太宗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至今有口皆碑。臣妾最高兴是陛下能够躬行政事,持续开元盛世,造福大唐百姓。”玄宗皇帝听后怔了怔,然后拈须笑道:“以往的妃嫔巴不得讨好朕,想不到爱妃如此识大体。”于是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梅妃得宠时,恃宠不谋私,整个国家还是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局面。有次玄宗皇帝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回来时兴致很高。玄宗是一个很重亲情的皇帝,时逢国库富饶,百姓丰衣足食,欲再封官于其家族,显示皇家恩泽。梅妃答曰:“家中深惠皇恩,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恩泽百姓。”
  梅妃屡劝唐玄宗皇帝勤政,令李林甫寝食难安,李林甫为了专权,迎合玄宗皇帝功成名就乐于享受的需要,离间玄宗皇帝对梅妃的专宠。天宝三载(744)十二月①,在李林甫精心安排下,玄宗皇帝在骊山巧遇26岁的儿媳妇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貌和娇媚所迷惑。因为杨玉环是自己的儿媳,为了得到这位丰艳照人、风情万种的女人,唐玄宗吩咐,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道士,赐号太真,而后再迎回后宫。
  杨太真(719—756),名玉环,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后徒居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因父杨玄琰为蜀州司户,出生于四川。杨玄琰早逝,杨玉环被其叔父河南府士曹杨玄珪收养。由于缺少父爱,寄养的生活,培养出玉环从小就倩盼承迎,善猜人意的习性。几年后,她长得貌美如花,国色天香,能歌善舞,聪明伶俐。开元二十二年(734),16岁的杨玉环在洛阳参加李瑁姐姐长宜公主的婚礼,李瑁被杨玉环的美貌所吸引,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于是从河南来到长安皇宫。李瑁为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所生,武惠妃貌美心凶,先后陷害王皇后,诛杀皇太子和二个皇子,与李林甫狼狈为奸,相互勾结而图谋废立之事。李林甫曾极力推荐寿王李瑁为皇太子,开元二十五年(737)十月,武惠妃恶贯满盈,积恶成疾,染成大病,满口谵语,彷徨中说出皇太子和二皇子三人索命。是年十二月,作恶多端的武惠妃随着三皇子的冤魂,到森罗殿前对簿去了,是年39岁。寿王李瑁失去母亲武惠妃的有力帮扶,就失去了皇太子有力的竞争。贪恋纸醉金迷生活的寿王妃从玄宗的儿媳一下子变成杨贵妃,闪亮登上大唐后宫,演绎出一场历史浩劫的“安史之乱”。
  天宝四载(745),梅妃与杨玉环成了并立于后宫的两株奇葩,如果说梅妃像一株清雅高洁的梅花,杨玉环则以丰腴娇艳,宛如一株艳丽富贵的牡丹。两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照。玄宗皇帝想:梅妃恬淡、秀雅的风格令人由衷敬佩,为之倾倒。然而杨玉环丰满、妖冶,浑身散发艳香,也极其诱人。两个美人,难分伯仲,谁也割舍不下,希望她们两人和好,并把两人比作远古两位极其漂亮又相处得很好的妻子,即尧之二女、舜的二妃——娥皇与女英。
  昔日的儿媳,如今成为同宫的姊妹,父子同享一个女人,哪里有什么伦理?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对于以《二南》为准则的梅妃很难接受,闷闷不乐。玄宗皇帝为了抚慰梅妃的心情,特地下旨,准许梅妃家乡的房屋,依照皇宫的形式降低起造,为脊头半翘的“妃子脊头”建筑。一千多年来,莆田民居建筑都带有皇宫建筑的“妃子脊头”,独具一格。
  此时的杨玉环,经历了十年寿王妃的磨炼,耳濡目染婆婆武惠妃专宠的成功经验,深谙只有迎承至高无上的皇帝圣意,就会改变她的一切。她充分发挥风情万种的优势,像一团火,撩拨那垂垂老矣的唐玄宗的情欲,使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新奇与刺激,以至于心惑神迷,不问政事。天宝四年(745)八月,玄宗皇帝功满志移,册封杨太真为贵妃。面对危机四伏的朝事,一天,梅妃为了提醒皇帝,写了一首诗给玄宗,诗是怎样写的: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山半为君。
  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实际上是在讽刺她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讽她如月般的痴肥。
  这首诗自然也传到杨贵妃手中,她非常清楚,在一个崇尚肥胖的年代里,自己一露面,可将梅妃击倒,就像梅妃一进宫,就使后宫三千佳丽失色一样。她报一声冷笑,提笔也写下评价梅妃的诗: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去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唐玄宗为之鼓掌叫绝。梅妃却深知诗中含意是她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宠得过头了,哪能与新春的鲜花争奇斗妍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玄宗的感情天平已完全倾向杨贵妃了,梅妃日渐感到冷落。而杨贵妃生性泼辣,不肯善罢甘休,便时常在玄宗面前数落梅妃的不是,终于玄宗让梅妃迁入上阳东宫。杨贵妃仍不满足,她还招来了她的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及秦国夫人。她们简直就像四株奇香异花,环绕在玄宗四围,粉红黛绿,奇幻无比。玄宗终日与杨氏姐妹周旋嬉闹,沉溺于酒色,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疏远朝政,朝廷大事俱委宰相李林甫和继之为相的杨国忠,致使小人得势,奸臣当道,安禄山之徒才得其重用。
  生活的奢靡必然带来政治的腐败,杨贵妃得宠后,杨家创造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三个姐姐均封夫人,赐第京师,宠贵赫然。杨家兄弟姐妹过着奢侈腐化,挥金如土的生活,大大增加了国库的开支,减弱了大唐国力。三个姐姐的脂粉费每人每月十万钱,按开元天宝间,西京米价一担不及二百文,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可见奢华至极。至于诸杨的住宅,更是富丽堂皇,非一般官员可比。她们修建豪华府宅后,看到别人的更美,马上拆掉再建,动辄成千上万。三姐虢国夫人最为豪奢,一天早晨,带着工匠,突然闯入韦嗣立的家,指着宅基,“这是我的!”又指旁边空地,“你那里再建。”硬把人家房宅强占。中堂建成后,工匠要求赏点钱,她出手是五百匹锦缎。玄宗为了讨好贵妃,贵妃每次乘马,都要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辔授鞭,贵妃院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杨贵妃爱吃荔枝,当时广东岭南和四川涪陵一带产荔枝,皇帝命令两地官员用快马传送,三十里一站,换马换人不停脚,三天三夜赶到长安(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跑死人马,踹死路人,践踹庄稼不计其数。荔枝送到贵妃吃时,味道不变,这种腐化生活而不顾人命的行为,诗人杜牧有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自贵妃得宠后,杨家四兄妹一顿饭几十盘菜,一盘菜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难怪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竟然民间流行歌谣:“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连不学无术的远堂兄杨国忠也因而飞黄腾达,贵为宰相,而且肆无忌惮地搜刮财物,那些为了升官的人,都千方百计向杨家争献奇珍宝玩,包括安禄山受到玄宗皇帝的重用也是贿赂杨家所获得。于是许多官吏竞相仿效,四方送贿的人,填门堵巷,用人机制被严重扭曲,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杨国忠收贿的财富不计其数,家中细绢就有3000万匹,相当于全国一年半庸调的收入。更可恨是杨国忠德不配位,作恶多端,两次对南诏发动战争,皆大败而归。这时开元盛世时的任用贤能,倡导节俭,严禁奢侈开明的政治已荡然无存,为安禄山叛乱埋下祸根,可以说,安史之乱,杨贵妃是个帮手。
  被疏远在上阳东宫的梅妃,看到昔日英姿勃发的玄宗皇帝堕落为如此昏庸之辈,大唐王朝潜伏严重的危机。怎样能使玄宗皇帝回心转意,亲躬朝政,继续励精图治呢?她冥思苦想,想起汉武帝陈皇后,也想起了司马相如为之所作的《长门赋》,《长门赋》虽然没有让汉武帝回心,但却实在是感动了汉武帝,也许就此一试,或成万幸?当今国朝才子济济,只要有高力士帮忙,恐怕能找到今日的司马相如,或许有所转机。
  高力士正在奉承杨贵妃,也畏惧杨贵妃的盛气,谎骗梅妃说没有人会写赋。无奈梅妃冥思苦想,自己写了篇《楼东赋》转于玄宗皇帝,赋为:
  高力士正在奉承杨贵妃,也畏惧杨贵妃的盛气,谎骗梅妃说没有人会写赋。无奈梅妃冥思苦想,自己写了篇《楼东赋》转于玄宗皇帝,赋为:
  玉鉴尘生,凤奁香珍。
  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
  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
  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
  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
  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
  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遊;
  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
  笙歌赏宴,陪从宸旒。
  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
  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
  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
  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
  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
  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杨太真知道了这件事,就向唐明皇告状:“江妃这人平庸卑贱,用隐语发泄她的怨恨不满,请皇上赐她死罪。”皇上默默不答。
  那时,正碰上岭南驿使归来,梅妃问左右的人说:“哪里的驿使来了?是不是送梅的驿使?”左右回答说:“是外地给杨妃进贡的使者来了。”梅妃听了,悲伤地呜咽流泪。正当梅妃心神不定时,高力士叩门而入,身后的小黄门抱着一斛珍珠,放在她面前,然后默默地退出去。珍珠白莹莹的,闪着耀眼的光华。
  高力士对她神秘地笑着,不像往常那样冷漠。他的脸色,就是最好的晴雨计,如对你笑,你就该得福了;若对你板着脸,意想不到的祸事就会突然临头。他的笑容和珍珠的闪光同样给予她鼓舞,也许,正是皇上回心转意的兆头。她苍白的面孔蓦地升上红霞。
  一斛珍珠价无限,但与可能逆转的命运相比,又算得什么呢?
  “谢恩吧,娘娘,这是陛下赐予你的。”
  她看着满满的一斛珍珠,心里暖融融的,皇上毕竟没有忘记她,她正准备跪下去,遥谢圣恩,高力士又开口了:
  “这是安禄山将军贡给陛下的。陛下叫老奴送来,有旨:请旨君面谢安将军。”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日)杂种胡人,本无姓氏,名轧荦山。其母阿史德氏,是突厥巫师,以卜为业。他的父早死,母亲又嫁突厥安延偃,故以安为姓,后改名禄山。开元初,投靠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因其勇敢、狡猾,善揣测人意,深受张守珪喜爱,收为养子,得到提拔,为营州都督等。此时正值李林甫妒能排贤的为相期间,边关胡将安禄山之辈得到重用。安禄山的一度升迁,先贿赂李林甫,后勾结杨国忠,巴结杨贵妃,不断取得玄宗皇帝的信任和提拔。天宝九年(750)十月,安禄山入朝面圣。杨国忠兄妹悉亲自出迎,冠盖蔽野,礼遇犹如贵宾。当安禄山知道杨贵妃最受玄宗宠爱时,他为了博得贵妃欢心,取得玄宗皇帝的宠信,请求比他小十几岁的杨贵妃为养母。天宝十年(751)正月一日,安禄山生日,玄宗和贵妃赐大量礼物。第三天,杨贵妃独出心裁,又召安禄山入宫,以锦绣做一大襁褓,把他裹在其中,使宫人抬起,在宫中耍笑。从此安禄山进出后宫更加方便,甚至通宵不出??杨国忠为了勾结安禄山,极力奉承,安禄山身体臃肿肥硕,行走十分不便,杨国忠见状,每逢上下朝登降殿阶之时,杨国忠悉匆匆上前去搀扶。
  梅妃痛恨杨家兄妹误国,痛恨安禄山厚颜无耻。
  安禄山所贡的一切,摸一下也算脏手,何况还要“面谢”,梅妃怎能接受?如果强硬地拒绝,一定会惹得宸中震怒,想了想,她请高力士略候,然后转到屏风后去。
  怎样委婉地拒绝这肮脏的赐予而又不着痕迹?怎样真诚地向皇上表示自己的心曲?
  她展开素绢,略一思索,把珍珠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并附上《谢赐珍珠》诗: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皇上看了诗,闷闷不乐,下令乐府为这首诗谱上新曲,名叫《一斛珠》,《宋史·乐志》有载,《一斛珠》曲名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曲霓裳四海兵,九重城阙烟尘生。”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公开反叛唐王朝,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叛乱犹如一股强台风,它惊破了皇家的轻歌曼舞,也冲破了千家万户升平假象。
  节度使置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极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此时的安禄山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日)、范阳日(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这时得意非凡的杨国忠也正承恩受宠,内有杨贵妃、虢国夫人为内助,复兼领40余使,执掌度支,吏部三铨,朝廷的财政、选举大权悉操纵他手中,可谓位极人臣,权势熏天,岂能容一个出身低微、目不识丁的武夫与他争宠夺权,遂结下怨仇,形同水火,并不择手段地激怒安禄山反叛。不学无术、德不配位的杨国忠根本没有认真考虑逼反安禄山的可怕后果,在军事上又没有做有效防御和防止安禄山举兵叛乱的对策与措施,使安禄山叛乱有了可乘之机。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且手握重兵,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号称“燕军”。燕军一开始打得十分顺利,唐军迅速溃败,燕军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擒或杀。唐玄宗也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与叛军对决,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败退的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将,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据险防守。
  叛军当年就拿下了洛阳,疆域极盛,时控制整个北方。这时玄宗皇帝始料所未及,他忧心如焚,遂想亲征。十二月十七日,玄宗决意亲征,下诏由太子李享监国。这一决定,吓得杨国忠魂飞魄散,大有大难临头之感,退后急召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对她们说:“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相与聚哭,使三夫人谓贵妃,最后还是贵妃杨玉环嘴里衔土,以求死的姿态逼皇帝改变亲征主意,这是史上有名的贵妃“衔土请命”,改变御驾亲征。正当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如果玄宗这次亲自统领大军讨伐安禄山,一方面无疑会使朝野上下精神振奋,全力以赴支援前方平叛战乱;另一方面必定鼓舞前方将士斗士旺盛,视死如归,以一当十地英勇杀敌,也许能扭转整个战局,难怪《旧唐书》把杨贵妃列为“邦家丧败,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国号大燕,并改天宝十五年为圣武元年,定都洛阳,以范阳为陪都,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洛阳失陷后,全国积极抗击叛军,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伐安禄山,并号召诸郡应。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也10余郡多纷纷杀了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安禄山部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建功立业,要从洛阳逃回老巢。这时唐朝很有可能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是心胸狭窄的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哥舒翰,不采纳哥舒翰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时,乘其不备派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直击巢穴的建议,失去平叛的大好时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在杨国忠的教唆下,玄宗皇帝下令哥舒翰出兵迎敌,哥舒翰被迫出兵潼关,与叛军决战,唐军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只好带上杨贵妃、杨国忠等一行人,逃往成都避难,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在马嵬坡缢杀杨贵妃,命毙38岁。
  这时玄宗继续西行,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即位,尊为肃宗,改元至德,号召全国抗击安史叛乱。
  安禄山兵陷长安后,梅妃不愿弃国逃避,不屈乱贼,挥笔题写:“胡骑满皇城,愧无尺寸功;丹心悬明月,普照勤王兵”。然后舍身殉国,终年34岁。后乘舆东还,得其尸于温泉池侧梅树下,葬以妃礼,上自制文诔之。后题妃画像云:“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赐封浦口宫春秋二祭,千年纪念。
  安禄山攻陷长安后,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叛军将领日夜纵酒,专以声色财贿为事,已无再进取之意,致使唐军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长安失陷后,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步骑5万自河北至灵武,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而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又策划消灭他。事泄,史思明遂反,与安庆绪遥相声援。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被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造成大唐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全国户数由原来800多万户骤减到290万户;人口由原来的5000万人下降到1690万人,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只剩三分之一。正如杜甫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揭示了战乱,人民陷于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之中。
  其次藩镇割据,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地方形成各自为政藩镇割据,边疆不稳、经济重心南移、西域独立等问题。往昔的繁华,成为过去;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正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综观安史叛乱的爆发,玄宗皇帝生活腐化,疏于朝政,贵妃是元凶;重用安禄山、杨国忠,养虎为患,贵妃是帮凶;贻误玄宗平叛战机,贵妃“衔土请命”是“家国丧败”“红颜祸水”的真凶。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贤内助,即使是一个十分有为的皇帝,也会骄奢遥逸,也会丢京失国。梅妃与贵妃的鲜明对比,梅妃的形象成为宋代以后文化的理想化标体。
  梅妃《谢赐珍珠》和唐明皇《题梅妃画真》诗收入《全唐诗》,梅妃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德国文学泰斗歌德把《一珠》译为德文,诗传海内外。1992年梅妃故里被评为莆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入选全国300个著名旅游景区,2010年《民间传说江梅妃》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著名诗人、被誉为“民国状元”的赵玉林先生有诗点赞:“浦口梅花品格殊,清香尘外与云俱;词人总是钦贞烈,千载犹传一斛珠。”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陈雷卿曾高度评价:“梅妃志节清高,在国家危难之时,以身殉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是民族的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俞曙霞教授率广西政协考察团考察梅妃故里时说的好:“梅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杰出的女性,她的无私品行和高风亮节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参观梅妃故里,弘扬梅妃精神,倡导贤内助教育,对新时期警示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唐风宋韵浦口宫
  江国兴
  沉香亭北上阳东,芍药梅花自不同;
  零落马嵬无废冢,馨香浦口有璇宫。
  著名诗人陈鹤谴责杨贵妃误国,落得下场无废冢;赞扬梅妃品行无私,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爱戴,崇祀浦口宫纪念。浦口宫位于莆田市黄石镇江东村,是缅怀梅妃高风亮节举行春秋二祭而修建的宫宇。
  《辞源》条记:“梅妃,唐明皇(玄宗)之妃。莆田人。姓江名采蘋。开元初,高力士选归侍明皇。善属文,自比谢道蕴。性喜梅,居所均植梅花,明皇戏名之为梅妃。明皇后宠杨贵妃,逼迁上阳宫,帝每念之,曾封珍珠一斛密赐梅妃,不受。也称江妃。见旧题唐曹邺《梅妃传》。”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兵陷长安,江采蘋(梅妃)死难,里人在黄石镇江东村建浦口宫纪念她。”浦口宫创建于唐至德元年(756),后经宋翰林院学士吴孟慈等人重修,明万历四年(1576)、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嘉庆十三年(1808)等多次扩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唐代风格宋朝意韵的宫宇重雕风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浦口宫占地长62.5米,宽24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长45.4米,宽22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宫内殿堂高大,威严雄伟,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是闽东南仅有保存完好的微型皇宫建筑。浦口宫配套建筑飞云庙,是祀莆仙戏祖师雷海青的庙宇。相传梅妃入宫时,唐玄宗赐一班梨园带回莆田,以示皇恩,这班梨园后发展为南戏活化石莆仙戏。因此当地人民为了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的贡献,特在浦口宫旁修建飞云庙加以纪念。
  浦口宫建筑结构科学,坐北朝南,由照墙、门楼、拜亭、廓房、正殿等构成,采用宫殿式建筑,建筑古朴大方,创造了和谐的尺度和比例,具有灵动节奏和韵律,体现皇宫气派。拜亭、大门额上以斗拱层叠铺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学,工艺精巧,独具一格;拜亭四周屋面方形翘角,庄严大方;拜亭与主殿前檐连为一体,极具想象力的艺术形象表达;主殿为单檐歇山顶带两披,面阔五间,进深四柱,高大宽敞。浦口宫屋面采用榫卯技术(即在相连接的两个构件上不用钉子,而用凹凸接合),建筑科学。整座建筑由100根木石柱抬梁穿斗混合支撑,结构对称,受力平衡,颇有特色,被郭沫若称为“百柱独特建筑”。
  浦口宫有极高的雕刻艺术。正殿中央供奉着梅妃偶像,慈祥俊俏,母仪天下。大门上高悬着精雕细琢九龙八凤“浦口宫”直匾,显示出浦口宫不同寻常的建筑规格。门前抱鼓石双龙戏珠和凤穿牡丹石刻浮雕生动活现,栩栩如生。所有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栏及木石件皆雕刻精细,尤其是神龛护棚的金漆木雕,油漆技术高超,雕刻工艺精湛,曾受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所赞扬,为莆田金漆雕刻的代表作。
  浦口宫还有许多名联名匾,文化品位十分高。照墙两边刻有大文豪郭沫若“梅妃故里”题书和清著名书法家伊秉绶“贞烈垂芳”碑刻,浦口宫内有清大理寺卿郭尚先“泽润生民”和民国政要张群“正气浩然”的题匾等,文物价值高。浦口宫还有众多名书名联,大门上悬挂着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撰书“几行凤笛楼东赋,千秋梅花浦口宫”墨宝;拜亭上悬挂清代监察御史、著名书法家江春霖“久藏胜境因人发,信知天地有精英”的金漆墨联,联意深邃,笔力扛鼎。主殿大门和梅妃神像前张挂着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为浦口宫撰书“有怀期报国,所贵在无私”和“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二联,颂扬梅妃品行无私,丹心报国。后因“十年动乱”,此联遭受破坏,幸得里人国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教授和厦门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余纲重新书写,极具艺术感。主殿中央高悬着原福建省楹联学会会长、被誉为民国“状元”赵玉林先生书丹“读采蘋诗,效二南礼,奇志丹心唯报国;呈楼东赋,辞一斛珠,贞风劲节永流芳”的墨联,笔力雄劲,神韵超逸,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有拜亭上高挂中国侨联原常务副主席陈兰通,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黄文麟和联界泰斗常江、书画大家杨仁恺、权希军,海外文学巨匠周颖南、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王庆新,文化名人陈清狂、陈章汉、黄发兴、陈阵、祁明规、朱朝光、黄志农等的名联名书,为浦口宫艺术增添亮点。
  浦口宫与台湾文化交流紧密,是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要于右任、张群曾为浦口宫题联题匾。两岸交流后,国民党副主席王金平书写的“亮节壮山河,浦口馨香扬四海;高风昭日月,璇宫瑞霭耀千秋”的墨联;还有国民党元老谢东闵、严家淦分别“懿德长昭”“坤仪长存”题匾,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浦口宫还曾多次开展对台文化交流活动,1986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莆田县在梅妃故里举办“莆台两岸中秋吟诗赏月系列活动”,黄埔军校校友蔡园将军和两岸六十多位诗人、书画家分别在江东举办《中秋月·两岸情》书画笔会和“两岸和平发展吟诗焰火表演”,共祝两岸和平发展。1995年,闽台文化信仰习俗研讨会在浦口宫举行,来自两岸300多位闽台文化信仰习俗的专家和学者,在会上交流闽台信仰习俗,研讨两岸同根同宗同源的信仰由来,是莆台文化交流的窗口。还有1997年和2010年,台湾省道教理事长李炳南率团、台南陆天宫董事会分别莅临浦口宫、飞云庙朝圣梅妃和雷海青,并赠“庇佑众生”匾,共襄两岸和平发展大计。2015年台湾著名画家陈明显教授率台北市、台中市新水墨画研究会一行画家莅临梅妃故里写生和艺术采风,还与当地书画家举行创作笔会,陈明显教授还为浦口宫题写“梅香万里,云霞亦仰寒霜节;妃泽千年,故里犹传玉笛音”联墨,歌颂梅妃无私的品行。如今梅妃文化和戏神祖庙已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平台,2001年浦口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涉台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浦口宫还长期坚持举办梅妃故里迎春书画展,用高雅的艺术宣传梅妃文化。自1978年至今,梅妃故里连续几十年举办迎春书画展,作品既有市县领导的佳作,又有名遐中外著名书画家的力作,更有青少年书画爱好者的新作;既有古稀老人的书画精品,又有后继有人的画坛新苗,作品内容主题鲜明,真草篆隶无所不有,国画油画一一齐全,运笔高手比比皆是,梅妃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2002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二)和200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福建日报》头版分别给予宣传报道。
  浦口宫还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都在浦口宫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春祭仪式,春祭很神圣,有大吹大鼓打击乐演奏、垒橘塔、摆宴桌、演戏、主祭、神驾巡游等。打击乐演奏预示春祭开始,这种活动后经历代演化,逐渐接轨莆田元宵,为全国最早的元宵。
  浦口宫是纪念性古建筑,它是研究唐代历史名人江梅妃及唐明皇为何导致安史之乱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宋明清闽中古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莆仙戏起源的实物依据。因此,梅妃故里于1997年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协会评定为全国300个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收入《中国300个著名旅游大观》一书,发行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
  诗情画意咏梅亭
  江国兴
  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
  卓卓不群如玉状,从今呼尔为梅妃。
  天恩浩荡布霏霏,梅洁冰清举世稀;
  秀实和羹花结子,兰香王者愧称妃。
  唐明皇题梅亭诗及梅妃和梅亭诗,使梅亭名声大振,世人皆知。
  开元二十六年(738),天生丽质、才貌双绝、能歌善舞的江采蘋被选入宫,很受玄宗皇帝宠爱,玄宗把后宫四万美女视为尘土,连后宫这些嫔妃也自知不能与其比拟,自叹命不逢时,遇上仙女般的美女。
  梅妃酷爱梅花,少女时,就在房前屋后,遍植梅花。每到冬天,清香疏影,红花绿萼,说不尽清雅之趣,令人醉煞。入宫后喜淡妆素裹,亭亭玉立,爱梅之情与日俱增,常常赏梅竞流连忘返,仿佛像一棵盛开的梅花,令玄宗皇帝喜不自禁,命人把她所居遍植梅树,修建“梅园”,在“梅园”内建“梅亭”,并题梅亭诗,亲笔题“梅亭”匾,封为梅妃,赐东宫正一品皇妃,母仪天下,荣耀无比。
  唐代后宫嫔妃之制,有皇后和四妃,为夫人,正一品;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还有婕好九人,美人四人,正三品;才人五人,正四品;宝林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采女二十七人,合计113人入册嫔妃妻妾。自从唐明皇废了王皇后,欲立先前小表妹武惠妃为后,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他生气地说,以后宫中不再立皇后,实际只有112人。所以谁母仪天下,谁就是后宫主宰。
  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玄宗皇帝宠妃武惠妃突然身亡,带着无穷的遗憾离开入世,年仅39岁,原本有希望成为皇太子的寿王李瑁失去母亲支持,终日忧心忡忡,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在李林甫授意下,寿王李瑁知道梅妃深受皇上宠幸,有意派寿王妃杨玉环到梅亭,与梅妃联络感情,盼在立储上得到支持。
  杨玉环,生于开元七年(719)六月初一。父早丧,养于叔父玄珪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嫁于武惠妃爱子、玄宗皇帝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为妃,册封寿王妃。寿王妃“聪明美丽,姿质丰艳,能歌善舞,通晓音律,智慧过人,警颖异常,倩盼承迎,动移人意”,是一个十分漂亮又极为“懂生活”的绝代佳人。
  梅妃认识寿王妃杨玉环后,第一印象不由地令她打个冷战,觉得玉环丰艳照人,风情万种,颇有心机,非同一般,这样的女子不是她的同路人,如果确立李瑁为皇太子,杨玉环为太子妃,大唐必定后患无穷。
  玄宗皇帝自从得到梅妃后,心花怒放,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七月,决定正式册立李亨为皇太子。这对李亨来说,能册封为皇太子,自己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这份天大的喜事,他认为是梅妃的帮忙,因此非常感激梅妃。对于杨玉环和李林甫来说,册立李亨意味寿王李瑁“太子梦”已成泡影。大权在握的宰相李林甫,也知道李亨能册封为太子,梅妃有帮上忙,加上梅妃常劝玄宗皇帝亲政和勤政,感到权力随时都可能失去。因此,认为梅妃不是他同党,怀恨在心。
  李亨在唐玄宗30个儿子中排行第三,在他们诸兄弟中,其母杨氏却仅生他一人,其他悉为同父异母兄弟。有大哥庆王李琮、二哥太子李瑛。开元二年(714)十二月,就在李亨刚过完3周年生日不久,他的二哥郢王李嗣谦(后改名为瑛)即为其父玄宗皇帝立为皇太子。
  开元二十四年(736),一代贤相张九龄被罢免宰相,唐宗室李林甫勾结并收买唐玄宗所宠幸的武惠妃和大宦官高力士,当上中书令,登上了相位。一上台就打着变革幌子,改变选人用人机制,堵住进谏言论等,提出谏官容身保位,朝上再没人对政事提出批评和不同意见了,令唐玄宗十分高兴,便把政事全交给李林甫,李林甫权倾朝野,打击异己,培植党羽,小人得道,连那些不学无术,祸藏野心的安禄山、杨国忠之辈都得以重任,那些忠心耿耿、真才实学的大臣个个被清除出宫,大唐王朝的用人机制遭受严重的破坏,为唐朝后续人才危机埋下隐患。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由于受到武惠妃与李林甫的诬告陷害,被废为庶人,不久复被赐死于长安城东驿,这就是史上“一天杀两个皇子和太子”的惨案。这一事件对李亨打击非常大,他伤心悲痛,痛恨武惠妃,痛恨李林甫,把这些深仇大恨深深地埋在心里。
  自从李亨当上皇太子起,打破了李林甫欲扶持寿王李瑁为皇太子的美梦。《旧唐书·卷十·肃宗本记》载,因为“太子瑛得罪,上召李林甫议立储贰,时寿王瑁母武惠妃方承恩宠,林甫希旨,以瑁对。及立上(指肃宗李亨)为太子,林甫俱不利己,乃起韦坚、柳绩之狱,上凡危者数四,后又杨国忠依倚妃家,恣为亵秽,惧上英武,潜谋不利,为患久之。”十几年来,李亨便成为李林甫、杨国忠打击陷害的目标。
  开元二十六年(738),正是大唐王朝仍处以鼎盛时期,这一年虽临寒冬腊月,玄宗皇帝内有温柔贤惠的贤内助,又新立了皇太子,心情特别开心,雅兴大发,在紫宸殿旁梅亭摆下皇宴,邀请住在京师长安的皇亲国戚进宫饮酒赏梅,共庆升平。一时间,梅亭内觥筹交错,梅亭外雅乐飞扬,里里外外好一派热闹景象。有文人撰写“觞咏风流欣此日,梅亭游揽契当年”名联,记载了梅亭觞咏流光的盛况,权力中心向着梅妃和太子等人倾斜。
  权力中心的变更,令李林甫寝食难安。为了迎合玄宗皇帝功成名就,乐于享受的需要,天宝三载(744)十二月,在李林甫巧妙安排下,玄宗皇帝在骊山巧遇寿王妃杨玉环,令玄宗皇帝神魂颠倒,喜形于色地对宫人说,“朕得玉环,如得至宝也。”杨玉环的入宫,一方面离间皇帝对梅妃的专宠,另一面让皇帝尽情过着享乐的生活,对李林甫来说,达到国家事务全交由他处理的政治目的。
  杨玉环天生丽质,为人警悟,集色、才、艺、智于一身。入宫后,与玄宗情意缱绻,沉溺于爱河之中,“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贵妃的一切奢求玄宗都能给予满足,两人的生活如同“人间天堂”。杨家还创造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三个姐姐均封夫人,赐第京师,宠贵赫然。连远堂兄杨国忠也因而飞黄腾达,贵为宰相。从此国家大事俱委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等人,大唐开元清明政治制度明显发生变化。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玄宗和杨贵妃收为干儿子的安禄山举兵反唐。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兵陷长安,唐玄宗携带杨贵妃等,丢京失国,仓皇中往西蜀避难,途中杨贵妃命丧马嵬坡,年满38岁。“遗留”长安的梅妃不屈乱贼,以身殉国,终仅34岁。所以,梅亭见证了大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
  唐至德元年(756),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了振奋军心,鼓舞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的斗志,拨乱反正,扬梅肃杨,赐封浦口宫春秋二祭,梅亭也成了人们缅怀梅妃的重要活动场所。
  梅亭坐落在风景如画,素有“小西湖”美称的南塘中央。南塘原是莆田名港宁海港湾,有宁海港码头,是古代莆田南北洋货运交通枢纽。发达的水运交通带动黄石贸易迅速发展,黄石尽快地成为莆田、仙游、惠安贸易交通枢纽,经济十分发达。
  明嘉靖间,十四世纪,日本那些败落封建贵族,勾结日本浪人、武士、海盗等组成海上武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等野蛮入侵,人们把这些侵略者称为倭寇。倭是古代我国对日本的称呼。倭寇对莆田的侵犯长达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莆田人民,被倭寇无辜惨杀的百姓高达5万多人,占当时人口近三分之一,给莆田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浩劫,罄竹难书。嘉靖四十一(1562)九月,民族英雄戚继光率戚家军从福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急行军,夜袭倭寇林墩大本营,连克倭营六十多个,斩杀倭寇两千多人,捣平盘踞在林墩的倭寇的匪巢,救出被倭寇掳的群众两千一百多人,取得剿倭的辉煌战绩。后来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把戚继光歼倭的宁海,用戚继光的字南塘来命名,让世代人民永远记住戚家军,永远缅怀民族英雄戚继光。
  南塘方圆百亩,平坦宽阔,清澈如玉,著名诗人李光岱先生游梅亭时,被梅亭美景所吸引,连续创作三首咏梅亭诗:“崔巍亭子江之滨,几点梅花最可人。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川如画晚晴新。”“小桥流水树交加,草绿裙腰一道斜。梅径有香迷皓萼,江头落日照平沙。”“云犹含态石披衣,点水蜻蜓款款飞。到此徘徊归去晚,欲将诗句绊余晖。”梅亭美景跃然纸上。
  梅亭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也相当丰富。主要有:传奇故事多。有戚继光抗倭古战场,有圣石传音神话般的传说,有宁海初日的奇观,有重秋梅亭赏月的美景等,历史掌故比比皆是;有名书名联多。有清代淡墨探花王文治题写的碑刻楹联,有清代浙江解元、著名书法家陈修榆撰书“养厥初心为善最乐,学于古训其道大光”联墨碑刻,颂扬梅妃躬行《二南》的高尚品德,为人楷模;还有原南京军区副司令郑炳清中将、原中国侨联副主席陈兰通、著名书画家朱成淦、陈清狂、林懋义、李力等名联名书,文化品位高;有名家名诗多。有唐明皇、江梅妃、宋代文豪刘克庄、明朝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清乾隆皇帝弘历、清大理寺卿郭尚先、清代文坛泰斗袁枚和著名诗人赵翼、张大千、郭沫若、郁达夫等名家的诗篇,文化底蕴深;有名人名匾多。有散文大家郭风的“垂芳千古”,有台湾著名诗人林恭祖的“梅香万里”,有著名书法家林振新的“海滨邹鲁”,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福建省书协副主席余险峰的“千秋梅魂”等的榜书名匾,处处洋溢着梅亭的独特文化魅力。
  须晴日,登高望去,梅亭一派“十里水乡皆画本”的自然景观和“千秋人物尽风流”的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令游人心旷神怡。
  泽润生民江国舅
  江国兴
  身后救饥运米功,脱靴舟上显神通;
  木魈四姓收麾下,浦口春秋报赛崇。
  明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知县郑阳复题浦口宫唐国舅御史台御史大夫江公真人诗,赞扬江国舅生前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们怀念他,敬仰他。清代大理寺卿、书法大师郭尚先为了缅怀国舅心系百姓,为国尽忠,为民尽责,欣然题匾“泽润生民”为颂。一千多年来,江东人民建浦口宫为他配祀春秋两祭,希望他继续保护人民,为江东的保护神。
  江公真人是唐玄宗时梅妃的哥哥江采芹,开元二十六年(738),梅妃入宫后,其兄采芹封为国舅。据清道光年重修的《江氏族谱》载:“第十一代,仲逊,正议公子,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娶吴氏,生一男一女。子采芹,女采蘋,高祖迁江东,以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第十二代,采芹,册封国舅,官御史台御史大夫,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道号普济真人,乡民崇祀浦口大宫。”
  江采芹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为政之道,再加上后天的勤奋刻苦,学识渊博,谈吐不凡,显需出一种独有的英姿风采,议政常有惊人之语。文武双修,兼习医术,为人耿直敦厚,先后在江南道和御史台任职,具有清廉、公正、谨慎、勤敏等个人素养。
  唐代,朝廷任用高层监察官员时,条件要求极高,不仅考虑候选人员的品质条件和本人任职资历方面的要求,还必须要在地方任职后方可荐用,以图保证监察官员的实际任职能力。
  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芹封为国舅后。为人刚正不阿,又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被任命为御史台御史大夫(相当现在监察部部长),官三品。
  御史台是官署名,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武则天时一度改名肃政台,后又恢复御史台。元在御史台以外,尚有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及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明初亦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一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职掌是纠举百察,推鞫狱讼、入阁承诏、推荐、弹劾等事。具体职能为:“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就是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其监察对象主要是殿廷之内百官的活动,以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其具体职责及分工为:第一,以六条巡按州县;诸道之屯田、铸钱事宜则审功纠过;岭南及黔州府选补,派员监察其得失。第二,派员监察太仓、左藏库出纳,后改为殿中侍御史之责;与中书舍人、金吾将军监决囚徒。第三,派员监察京都忌斋,祀祠庙亭,有不修不敬者则劾之;百官朝射、宴会有不修礼仪者则纠之,朝廷有不肃者也纠之。第四,尚书省有会议派员监其过谬,又派员监察尚书省六部。第五,检校两京馆驿,称馆驿使。第六,以监察御史监军,称监军使。唐代以“道”为监察区,唐太宗时全国划分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后来也称巡按使、观察使、按察使等。唐代对监察官员实行聘任制,任期两年,并根据实绩进行一些定量化的考核,鼓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采芹担任御史台御史大夫后,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遏制贪腐,把“防”的关口前移,做到“防”与“治”并重。把惩治既往的惩罚性规范和防患未然的预防性规范相结合,规定官吏任职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籍贯回避或亲属回避。把事后惩罚性向事前预防性延伸,对于防范官吏结党营私、防范官吏徇情枉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把导向原则与具体规定相结合,把成文制度与习俗惯例相结合,把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相结合,把律法规范与道德劝导相结合,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腐,使官员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完善和发展“开元盛世”的监察制度,这一时期,朝廷和地方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大大下降。
  正当国家沿着欣欣向荣的局面继续发展中,朝廷有几件大事与李林甫直接关联,使他寝食难安。梅妃得宠,她常劝玄宗皇帝勤政,一旦玄宗皇帝亲政,李林甫大权独揽的黄粱美梦就要破灭。李享被册立太子后,李林甫担心太子会对他进行报复。国舅有为,以身示范,强化官吏自我约束、实行自我调节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腐,得到玄宗的赏识。在唐代,御史台大夫政绩突出,可以直接入朝拜相,一旦谁入朝拜相,意味着李林甫独揽政事的格局就会改变。因此在李林甫为相期间,谁得到玄宗的赏识,李林甫就打击谁,国舅采芹也不例外。
  李林甫(683—752),小字哥奴,出身于李唐宗室,是唐高祖李渊的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祖父李孝斌,官为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为扬府参军。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不久他通过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726)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其时为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唐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武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
  武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唐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因谄附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得到唐玄宗重用,官任礼部尚书,成为执政大臣。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唐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必须拉出去永不再用了,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把谏官修理成为不发一言的“仪仗马”,也是被后人称为臭名昭著的李林甫“仗马论”。
  李林甫为了独揽大权,取悦皇上,从来不说唐玄宗不爱听的话,这才养成了皇上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习惯。李隆基一下子自由了,压抑已久的欲望迅速膨胀,所作所为与开元前期判若两人,朝中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责成宰相李林甫去办理。大臣以下的人,很少人有机会见到唐玄宗,更谈不上跟皇上奏请什么国家大事了。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新唐书》记载,李隆基“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旧唐书》称其“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李隆基少有大志,聪明睿智,处事稳重,为武则天另眼相看。武则天死后,皇权虽然回到李氏手中,但中宗、睿宗皆为平庸之主,韦皇后、太平公主等纷纷欲效仿武则天,觊觎权柄,李唐王朝岌岌可危。危急时刻,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两次发动兵变,先后消灭了韦皇后、太平公主两股势力,并顺利完成了与父亲唐睿宗李旦之间的权力交接。
  唐玄宗在位时间共四十四年,其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共二十九年),政治清明,百废俱兴。期间,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第一,选贤任能。先后起用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能臣为相。这些人或长于内政,或通于军事,或强于外交,或忠直能谏。正所谓群贤毕至,能者云集,使得开元朝政充满朝气,各项改革措施都能顺利实行。第二,兴利除弊。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力除弊政:“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侯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军事上,用张说之议,实行募兵制(雇佣兵制),大唐军力迅速得到增强,对外征战鲜有败绩。第三,提倡节俭。据《旧唐书》载,李隆基曾下诏限制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佩戴金玉饰物,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曾令全国各地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开元二年(714),“内出珠玉锦绣等服玩,又令于正殿前焚之”。第四,虚心纳谏。《资治通鉴》记载他任命姚崇为宰相之前,姚崇约定十件事,每件事都针砭时弊,玄宗事事应允,全然接受。《新唐书》载大臣韩休屡有谏诤,宋璟称其有“仁者之勇”。韩休忠言直谏常闹得李隆基很不愉快,左右建议将其外放。李隆基回答:“吾虽瘠,天下肥矣。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此时的大唐王朝经济发展,吏治清明,军力强盛,政局稳定,堪称盛世。开元之治“年逾三纪,可谓太平”。
  然而,开创了太平盛世后,唐玄宗开始满足,开始沉溺于享乐。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逐渐消失,节俭节用之风踪影全无。正直的大臣张九龄等人先后被构陷罢黜。不久,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被废为庶人,后被诛杀,朝政开始陷入混乱。口蜜腹剑的小人李林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李林甫属有才无德之小人,为人刻薄阴险,其之所以能够一手遮天,高居相位十九年,一是擅于揣测李隆基的心里,专以逢迎上意为能事;二是嫉贤妒能,打击异己,对于才名高和受到唐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陷害忠良。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唐玄宗提意见了。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陷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叫严挺之的官员,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但是,不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还是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
  天宝二年(742)的进士考试,有上万人参加,只录取64名。当时李林甫官为吏部尚书,每天要在宰相府办公,就把选举考试的事交给吏部侍郎宋遥。宋遥为了巴结李林甫的亲信张倚的马屁,把第一名进士定为张倚的儿子张奭。张倚是暴发户,倚仗李林甫的宠信,成为玄宗皇帝的红人。张奭是个“衙内式”的人物,没有什么学识,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于是众学子不服,群情鼎沸,愤然不平。这事也传到国舅那里,事关为国选贤,为民选才的大事,但苦于没人举报,难以立案。于是他将计就计,派人把此事透露给玄宗皇帝十分信任的胡将安禄山。安禄山为了表达效忠玄宗,就把这件事转告给玄宗。玄宗皇帝听后大怒,为了平息事态,只好亲自主持复试,结果张奭掌着笔杆发抖,整天写不出几句话,只好交白卷,时人笑他叫“曳白”。结果,张奭落第,宋遥贬为武当太守,张倚贬到淮阳,其他考官放逐岭南,李林甫的党羽受到一定的打击,这时李林甫对国舅更加怀恨,伺机寻找报复机会。
  天宝三年,采芹国舅任职己届,李林甫深谙玄宗皇帝十分重视孝道,以国舅的母亲吴氏病重为由,乘机向玄宗建议国舅应回家尽孝,暂缓续聘。在唐代,官员任职是聘任制,不是终身制,聘期任满,如果没有皇帝赐第,官员是不允许在京城建第安居,一般都回原籍另谋高就。这样,朝廷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受到重用和提拔,开元清明的政治转向腐败,为安史叛乱埋下祸根。
  人生斯世,为善必昌,为恶必殃,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像曾经权倾朝野,恶贯满盈的李林甫、杨国忠和杨家四姐妹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病死,享年七十。此前,他已和杨国忠有隙,他死后,杨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番将阿布思谋反,唐玄宗追削李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杨国忠和杨贵妃也不例外,杨国忠喜欢玩弄权术,拉帮结派,收受贿赂,专权乱国,属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杨国忠的专权祸乱之下,整个王朝机器运转开始失灵,社会矛盾变得空前激烈。天宝十四年(755),深受李隆基信任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蕃、汉之兵二十余万,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杀奔长安,大唐王朝终于走向万劫不复。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唐玄宗仓促逃离长安,马嵬坡前六军不肯前行,将士皆云杨国忠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乃灭杨国忠一族。李隆基无奈,命高力士赐杨贵妃自尽,成为“零落马嵬无废冢”的悲惨下场。
  国舅回到家乡后,充分发挥家传医术优势,行医济世,治病救人,深受群众颂扬。天宝十二年,莆田时逢荒灾,百姓困苦,国舅品格无私,倾尽家财,赈饥救灾,帮助里人共度荒灾困苦。同时还在江东建立“济仓”,就是在春夏青黄不接之季,把“济仓”存粮平价借出,待秋冬收粮时增价收回,以备来年滚动出借,为群众备荒储粮之保障。所以清代大理寺卿郭尚先敬仰国舅无私的品格,题“泽润生民”匾,以示崇拜。
  天宝十四年(2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安史叛乱”爆发。国舅心系国家社稷安危休戚,率偕男江春投军从戎,奔赴前线。
  江春后被分配睢阳许远部,协助张巡守卫睢阳,国舅被分配李嗣业部,至德二年(757)九月二十五日,唐军元帅广平王李俶与副帅郭子仪率各路人马自扶风浩浩荡荡杀奔长安而来。二十七日,各军大军云集长安西。在香积寺以北、沣水以东与叛将安守志、李归仁所辖的十万叛军进行一场事关平叛与反平叛、收复长安与反收复生死存亡的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郭子仪遂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自己为中军,前后绵延三十里、宛如一条长龙,首尾呼应。叛将李归仁于唐军北面布下阵势,及战,李归仁率先出阵挑战,唐军冲杀过去应战,几回合后,李归仁佯败,将唐军诱至其阵前,叛军突然反攻,一齐杀出,犹如潮水涌来,杀得唐军措手不及,仓皇后退。叛军乘势掩杀,唐军一时溃不成军,乱成一团,前军器械辎重悉为叛军抢掠。在万分紧急关头,国舅见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连杀了几个叛军,乘势高呼,“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丈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主将李翰业见国舅勇猛,极大鼓舞将士们的战斗士气,大声疾呼。“现在已到生死紧急关头,如果再不以死相搏,只有死路一条了。”说罢,遂脱下战袍,裸露上身,手执长刀边高呼冲锋,一边杀入敌阵,长刀挥处,叛军人死马伤,真是所向披靡,勇不可当。一口气杀死了几十名叛军,方稳住了唐军阵脚。继之,李嗣业和国舅等又亲率前军将士各执长刀,排成横队,如一面墙向前推进,势如破竹。在他们的带领下,其他的将领们也都置生死于度外,奋力搏杀。凤翔都兵马使壬难在救其裨将时,被叛军射中眉骨,眼皮垂下来挡住了眼睛,为了不影响战斗,他强忍疼痛拔去箭头,扯掉肉皮,血流满面,仍然奋勇杀敌。由于唐军全体将士同心协力,浴血奋战,整个战役的局势已朝着有利唐军的方面发展。这时,叛军埋伏于阵东的精骑,企图偷袭唐军侧后,恰好被唐军探马发现,急报郭子仪,郭子仪遂命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回纥精骑前去将其消灭。仆固怀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率回纥精兵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从叛军伏兵的侧后杀入,令叛军惊慌失措,几乎全歼这股叛军,重挫叛军士气军心。李嗣业见反击时机成熟,遂与国舅又将前军汇合回纥铁骑绕道迂回叛军敌后,与大军前后夹击叛军,刹间,战场上万马奔腾,刀枪拼击声和将士们的喊杀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战斗从中午一直厮杀到夕阳西下,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混战中,国舅与叛军殊死搏杀中身负重伤,仍坚持英勇杀敌,后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由于唐军英勇奋战,共歼叛军六万余人,俘获两万余人,叛军余将一路弃甲曳兵,狼狈逃回长安城,有力地挫败了叛军的军心。
  当晚,魂飞魄散的叛军守将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莫等如惊之鸟,率残部弃城逃奔陕郡。唐军元帅广平王李俶和副帅郭子仪率各路大军高奏凯歌光复了长安。从此,肃宗皇帝结束了“流亡政府”,以长安统一指挥全国人民平叛乱军有着重要意义。
  江春跟随国舅勇赴平叛前线,被派往睢阳,属睢阳太守许远部。至德二年(757)正月二十五日,安禄山儿子安庆绪令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率领妫、檀二州及同罗、奚等兵十三万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急忙派人告急,张巡引兵三千至睢阳,与许远合兵合计六千八百人,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日)人,博通群书,通晓战法。开元末年,进士及第,出任清河会、雍丘会、河南节度副使。安史之乱爆发时,多次与叛军交战,总是以少胜多,屡战屡胜。
  睢阳保卫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张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十六天共擒叛将六十余人,杀叛军两万余人,士气大振。于是许远对张巡说:“我是文人,不懂用兵,公智勇兼备,可为我战,我为公守,互相配合。”从此以后,许远负责调运军粮,修战具等后勤工作,张巡负责指挥作战,分工合作,效果很好,多次以少胜多,打败叛军。
  五月,尹子奇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在城中夜间呜鼓严队,以示出击,叛军通宵戒备。天亮后,张巡偃旗息鼓,叛军始解甲休息。张巡乘敌休息之机,突然出击,直中尹子奇营,尹子奇被射中左目,几乎被俘,只得收军而退。其前,许远于睢阳城中积存粮食六万石,虢王李巨强令分其一半粮食给周济濮阳、济阴两郡。许远据理力争,坚决反对,但意见未被采纳。济阴郡得到粮食后,旋即举城投降了叛军,粮食被调使睢阳缺粮更加严重。
  七月,尹子奇目创已愈,遂又征兵数万,继续围攻睢阳,面对双方兵力严重悬殊,加上睢阳粮食用尽,士率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也伤亡过多,江春也在守城中为国捐躯,城中士卒仅剩六百人,仍坚守城池。这时驻扎睢阳附近的谯郡(今安徽亳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临淮(江苏盱眙台)都有唐军驻军,他们对睢阳拥兵不救,导致睢阳在粮尽人疲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十月份被叛军攻陷,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将被俘,英勇就义。江东人民为了缅怀江春从军的上属张巡、许勇、南霁云尽忠报国、为国捐躯的英烈事迹,特在江东修建司马府,命名成庆庙,纪念张巡以7000余人,坚守睢阳等九个月,历时400余战,歼灭叛军12万余人的抗乱英雄。
  后两京光复后,朝廷为了扬清激浊,以励平叛信心,表彰在平叛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李恺、卢奕、颜杲卿、许远、张巡等烈士,并加以追赠;对其他阵亡的将士“会所在郡县收骸骨瘗埋,具酒食致祭,各与追赠。”国舅在平叛中英勇奋战、为国捐躯,授予“忠于帝室,赐食庙祭。”
  千百年来,国舅品行无私,胸怀济世、泽润生民和尽忠报国的崇高思想,成为民众美好愿望的光辉化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神祖庙飞云庙
  江国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时,长安失陷,大诗人王维被囚禁在菩施寺,听到凝碧池内乐师雷海青不畏强暴、怒砸安禄山,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事迹后,悲愤不已,遂奋笔疾书写下这首国破凄凉情景的《菩施寺私成口号》(也称《凝碧寺》)七绝诗。
  雷海青,唐著名乐师,琵琶高手。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将崔乾祐攻陷潼关后,安禄山认为玄宗君臣会倾力死守长安,届时将有一场殊死的大决战,所以他命暂且按兵不动,原地待命。不想玄宗仓皇逃跑,轻率地放弃长安,更没有料到他逃跑得如此之快,长安已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时间又过了十日,安禄山才派遣部将孙孝哲率叛军攻占长安。所以,孙孝哲所率叛军兵不血刃地攻进了长安城。孙孝哲是安禄山的宠将,生活奢华靡乱,残暴嗜杀,即其同党亦望而生畏。
  孙孝哲进入长安后,便奉安禄山之命,在长安大开杀戒,先派兵搜捕未及出逃的唐廷的百官、宦官、嫔妃、皇子王孙及公主、宫女等。每抓获百人,即派兵押送洛阳。王、侯、将、相凡追随玄宗弃京出逃而家留在长安者,皆满门诛杀,即使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亦惨遭杀害。继之,又先后惨杀玄宗的妹妹霍国长公主、永王妃、驸马杨驿以及皇亲五十余人,悉剖腹刳心,以祭祀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那些后宫嫔妃、搜捕到有些公主及皇族王孙皆分发给叛军首领为奴。杨国忠与高力士的党羽及安禄山过去所憎恶之人,悉被一网打尽,暴尸街头,最残忍是用铁棍敲开天灵盖,脑浆四溢,整个长安城内,血流满街,一片恐怖肃杀之气。
  玄宗酷爱音乐舞蹈,从前在长安宫中宴饮时,乐舞表演规模宏大,极尽奢华,安禄山悉亲眼目睹,“见而悦之”。因此,在长安沦陷后,他立即派专人前去长安搜捕乐工、歌舞宫女,并将宫廷中的乐器、舞衣、舞马及犀、象等悉数运到洛阳,供其享用。有天,安禄山在洛阳宫苑中的凝碧池,效法玄宗皇帝时的朝廷宴请庆功规格,大张宴饮,酬劳叛军,庆功显威。
  凝碧池在洛阳宫苑中,是难得的一处胜地,时值盛夏,这里金风拂地,玉露横天,池水不波,碧漪如画,好不凉爽惬意。安禄山兴高采烈,居然穿了皇帝朝服,由叛军文武百官拥至席间,高踞上坐。继之,宴会开始,安禄山吩咐奏乐。
  演奏前,乐工雷海青在化妆时,故意在自己的额上画只大螃蟹,取其意为:“冷眼视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演奏开始时,那些被强押解来的梨园子弟,悉怨恨安禄山及其叛军,如果不是安禄山犯上作乱,他们也不会被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屡遭凌辱,哪里有心思为自己的仇人演奏,只是勉强应付。在演奏时,大家触景生情,相视流泪,嘘唏不止。所演奏的歌曲听起来音调哀怨,倒像是有人在哭泣。安禄山见状大为扫兴,遂派武士披坚执锐,胁迫乐师们演奏,否则处以极刑。这时大义凛然的乐师雷海青不胜怨恨,横眉怒对,当场痛骂身披朝服的安禄山:“乱臣贼子,谋夺江山,罪该万死,你还有什么面目在这宫殿里作威作福?”遂折断琵琶上的全部琴弦,而后将琵琶怒掷安禄山,安禄山惊吓之下,头一偏,击中肩头,众人大惊。安禄山想都没想到,自己从长安掠来那么多旧唐朝的王公大臣,他们读了那么多忠君爱国的圣贤书,当了唐朝的高官,拿的是唐朝高薪的俸禄,这些人在自己的淫威下,没有一个人敢挺身而出与自己作对,想不到在这么隆重的庆功宴上,一个梨园伶子竟然毫不畏死地在众人面前大骂自己,还怒掷琵琶砸我,气得一时不知所措。于是勃然大怒,暴跳如雷,便命卫士将雷海青拿下,绑到试马殿前,将其肢解残杀。
  在长安被拘的到洛阳乐师中,有一些认识王维,到菩施寺来探望养病中的王维。见到这首诗后,便相互传诵,广为流传,也传到灵武唐肃宗和在蜀地的唐玄宗耳中。肃宗知道雷海青的事迹后,为了表彰英烈,激励全国军民抗击安禄山叛乱的军心,肃宗皇帝封雷海青为“田公元帅”“太常寺卿”,受万民祀拜。长安收复后,唐玄宗为了旌表忠心大臣,追赠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封“天下梨园都总管”,莆田人民为了缅怀雷海青为莆仙戏作出的贡献,尊为戏神祖师。
  
  雷海青,生于唐开元四年(716),其父雷智彪,陕西同州人,系当地官宦人家的一乐师,一表人才,技艺超群,后与师妹相爱私奔,卖艺为生,有一男一女,女取名海珊,男为海青,兄妹二人端庄秀丽,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疼爱,从小就课授他俩歌舞乐器。尤其是海青天资聪颖,英姿勃发,逗人喜爱。虽然从艺的家庭收入不是很稳定,一家人却能其乐融融。
  开元十一年(723),大唐王朝在唐玄宗励精图治下,时现丰衣足食,歌舞开平,夜不闭户的开元盛世。胸怀大志的雷智彪耳闻大唐皇帝多才多艺,精通音乐歌舞,决定举家前往长安发展。谁知雷家刚到长安,初来乍到,人生地疏,颠簸流浪,备尝苦头,寄宿山旁清音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遇上一批强盗,贪恋雷家美貌的媳妇,遭受暗算。既使雷智彪有一身武艺,在奋战中,终因寡不敌众,全家遭受厄难。
  那时正是暮秋九月初九,江仲逊偕同太乐署置令田乐章和太医署医监吴济民等人登山赏菊。江仲逊,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江湄,曾任刺史,年俸禄三百石,家道殷实。其父江渚,字在方,为人豪爽、正直无私,在太常寺任职,与太乐署置令田乐章和太医署医监吴济民为世交,常有诗词唱和,共同兴趣,三人结为金兰之好。田乐章,宫廷著名乐师,通晓音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后升为太乐署置令。当年妻子临盆不幸去世,因夫妻两人感情甚笃,不再续配,近四十岁仍孤身一人,人称田公公。吴济民,宫廷医师,精于医术,胸怀济世,素有妙手回春之本领,后升太医署医监。江仲逊,字惟恭,幼承家传,练就一身武艺,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舞蹈,诗词歌赋,医术颇有成就。二十岁就仪表威武端庄,举止儒雅飘逸,吴医监十分疼爱,常教家传医术,尽快成为吴门乘龙快婿。并生一男一女,男叫采芹,女为采蘋。当女儿出世时,其父江渚梦见江家喜鹊环飞,小孩盈门,祥光万丈,十分吉祥。江家对此梦一直百思不解。正值九月初九登高之际,江渚令仲逊一起陪他和二位兄长登山赏菊,并往名寺请高人指点迷津。
  正当他们下山回家时,忽听到雷家呼救,顷刻间,江仲逊抽出宝剑,飞快冲上去,连挑几个强盗,其余强盗已知遇上高手,不敢恋战,夺路而逃。这时雷家仅剩海青一人尚有生息,其他家人全部殉难。
  经过吴济民和江仲逊的及时抢救,雷海青转危为安。他们把小海青带回江家抚养。田乐章见海青有非凡音乐天赋,既勤奋好学,又聪敏强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收为义子,传授梨园音乐舞蹈等技艺,使他脱颖而出。
  唐玄宗是一位极富才华而又多才多艺的风流天子,音乐舞蹈歌曲表演样样精通。“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著名羽衣曲和“六幺”曲名就是玄宗吸收西域乐曲精华后,亲自编导而成。时开元中兴,国运昌盛,各地乐舞极为盛行,长安教吹拉弹唱的教坊梨园比比皆是。多才多艺的玄宗皇帝也把唐乐歌舞等艺术推到鼎盛,后世梨园弟子都把他供奉为戏班祖师爷。经过田乐章的引荐,雷海青的体貌和才华很快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唐朝择人有四个条件,一是体貌丰伟,二是言辞辩正,三是楷法遒美,四是文理优长。海青体貌丰伟、风流倜伥,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能弹一手优美动听的琵琶,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与玄宗皇帝有着共同的爱好,加上田乐章的极力推荐,尽快地被选入唐宫,参与玄宗皇帝编写的《圣寿乐》《小破阵乐》《志圣乐》和《文成乐》作曲和演奏,显示出过人的音乐才华,人们尊称少公公。
  在家庭熏陶下,采蘋姑娘从小就能耳濡目染其祖父江渚、田乐章和雷海青精湛歌舞和奏乐,加上她悟性极高,所学艺术都能融会贯通,显示出超常的歌舞才能和音乐天赋。在田乐章和雷海青调教下,采蘋姑娘不但能吟诗作词,而且能创作出白玉笛《冰赋》《雪赋》和《梅赋》等独奏曲,使人耳目一新,更甚的是排练新舞《惊鸿曲》和《东风第一枝》,犹如仙女下凡,美不胜收。
  开元二十六年(738),才貌双绝、德艺双馨的采蘋姑娘被选入宫,因酷爱梅花,封为梅妃,居上阳东宫正一品,母仪天下。梅妃母仪天下后,躬行《诗经》中《二南》之义,以自己的才能,以贤内助的忱衷,整身心辅助君王,续现“开元盛世”,喜得玄宗皇帝为之倾倒,宠爱有加。
  唐玄宗也迫不及待地想把她的才艺介绍给他的诸位兄弟,于是特在梅亭设宴招待诸王,让梅妃亦侍坐上侧。当酒饮至数巡,玄宗很得意地向兄弟们宣称道:“爱妃才高艺精,能吹白玉笛,又能惊鸿舞。今宴诸王,爱妃可试舞一曲,让诸王开开眼界。”梅妃领旨,先用白玉笛独奏《梅赋》一曲,笛声不疾不徐,清音曼艳,抑扬宛转,逸韵飘香,仿佛融入梅花高洁傲骨的品格,美人如梅,梅如美人,给人不一样美的享受。喜得玄宗高兴不已。顷刻间,笛声刚落,海青高举琵琶,弹奏秘而不宣的惊鸿曲,琴声悠扬沁人,梅妃随而又翩翩起舞,曼歌轻舒,有惊鸿似的轻盈,若落梅般的飘逸,花间起舞散幽香,时而轻盈弱质,时而往复回环,恰似紫燕轻盈弱质,海棠标韵娇容。转眼间罗衣长袖幔交横,络绎回翔稳重。猛回头纤毂蛾飞可爱,浮腾雀跃仙踪,仿佛比美越国西施,依稀汉宫飞燕。精彩舞蹈让玄宗皇帝和诸王观看的目眩神迷,赞不绝口。至妃己舞罢,翠鬓绿鬟,一丝不乱,唯面上稍带微红,粉白相间,绝似一枝迎春早梅,娇艳可爱。喜得玄宗笑语诸王道:“朕妃子乃是梅精,吹白玉笛,作惊鸿舞,能让满室生辉。”诸王应声附和,可谓“梅精”转世。
  梅妃精湛才艺为大唐皇帝赢得无限风光,玄宗皇帝十分高兴地说:“爱妃才艺出众,是故乡灵气所钟,父老养肓之恩,赐皇宫内的一班‘梨园’给莆田,以示皇恩。”命雷海清根据莆田地方特色,对梨园加以改良。梅妃觉得能为家乡做件好事,大喜,领旨谢恩。
  雷海青根据梅妃的懿旨,在宫廷梨园的基础上吸收梨园百戏优点,并加以融合,奠定了莆仙戏表演雏形。
  经过雷海青精心改良后,恩赐莆田的梨园在宫廷梨园院向玄宗皇帝和梅妃以及诸王汇报演出,汇报演出十分成功,获得玄宗皇帝和梅妃等高度好评。玄宗皇帝还对雷海青的艺术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高兴地说:“爱卿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要是参加科举,不中状元榜眼,也是探花”。故后人也尊称雷海青为“探花郎”,把奉祀雷海青的府庙称为“探花府”。
  有关莆仙戏由来,莆田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由于封建社会统治者一向鄙视戏班艺人,使许多地方史料失去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兴化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52年10月下旬福建省文化局决定把‘兴化戏’改为莆仙戏。”据地方史学者陈长诚《莆田戏剧史(草稿)》载:“莆仙戏是江国舅带回来的。开元间,梅妃的弟弟(注:应为哥哥)上长安去探望他的姐姐(注:应为妹妹),回来时,梅妃赐他傀儡戏和梨园子弟,于是莆田就有了戏。”莆仙戏的剧作家祁宗灯、陈佳润等先贤也有此著书立说莆仙戏的由来。莆仙戏国家传承人黄宝珍,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祁玉卿等也都著书立说莆仙戏源于梅妃和雷海青。
  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唐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陷长安,江采蘋(梅妃)殉难,里人在黄石镇江东村建浦口宫纪念她。”为了缅怀雷海青对莆仙戏的贡献,里人在浦口宫旁建飞云庙祭祀他,尊为戏神祖师,飞云庙成为莆仙戏的戏神祖庙。每年四月初九海青诞辰日和八月廿三殉难日都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飞云庙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创建于唐代,后经历代重修,至今保持清嘉庆年间重修的明清宫宇重雕风格。飞云庙坐北朝南,占地209平方米,建筑物通长19米,宽11米,为单进廊院式结构,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抬梁穿斗土木结构,是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是传承和发展莆仙戏的实物资料。
  莆仙戏历史悠久,传承从不间断。自玄宗御赐一班“梨园”给莆田后,莆田就有地方戏。在唐后期,莆田地方戏已有规模,据唐《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有记“咸通二年(861),福州名僧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唐代莆田民间已有‘百戏’。”据《仙游县志》载:兴化戏“流行于莆田、仙游及邻县兴化方言区,‘乐操土音,别郡人终日相对,不达一语。’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保留宋元南戏特点,被誉为研究南戏的活化石”。到了宋代,莆仙戏在莆仙等地广为流传。宋端平年间,著名诗人刘克庄(1234—1236)在观看“优戏”(兴化戏的前称)盛况有这样描写,“抽簪脱胯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和“空巷无人尽出嬉”的热闹场面。他还为宋代黄岩孙主编《仙溪志·艺文志》序记:“唐代莆田民间歌舞百戏盛行,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明确指出莆仙戏来自宫廷,到了明代和清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戏既有保留传统优点又不断发展创新。
  至今莆仙戏保留五千多个传统剧目,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本总和的三分之一。正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刘念兹所说:“就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尤其是还保留了中国最早的一些剧本和剧目。如《张协状元》《目连救母》等,这些剧本在南戏中,只知道剧目没有剧本,在莆仙戏中可以找到《张协状元》《目连救母》剧本,是剧目和剧本的活化石。莆仙戏还保存着戏曲音乐最早的曲牌《梁州序》和《八声甘洲》,是戏曲音乐的活化石。莆仙戏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完整地保存了一千多种曲牌名目和三百多套传统锣鼓经,为其他剧种所罕见。在表演上,莆仙戏还保留了唐参军戏“净”“丑”滑稽表演,如《目连戏》中的《夭使十三弄》等戏,只用净、末二个行当进行滑稽表演,形式上继承唐参军戏中“参军”与“苍鹘”两个角色的插科打诨,是表演的活化石。在乐器上,莆仙戏还保留着唐代“石狮镇鼓”的打击乐乐器,还保留其他地区已失传的乐器筚栗(头管、逗管),这种乐器仅在福州等个别地区还保留着,是乐器的活化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戏得到空前的发展,多次参加晋京演出,并在全国汇演比赛获奖。1959年仙游鲤声剧团《团圆之后》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并应邀在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罗瑞卿等观看演出,大获赞誉,并与剧组合影留念;1959年,著名剧作家祁宗灯,整理改编的古装戏《三打王瑛》晋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高度赞扬,并与剧组合影留念;1979年仙游鲤声剧团《春草闯堂》再度晋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活动,荣获全国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1981年6月由祁宗灯、姚清水改编《状元与乞丐》再次晋京演出,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全国有三百多个剧团移植演出《状元与乞丐》,轰动全国。1985年11月,由著名剧作家周长赋创作的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戏曲观摩大奖赛”,荣获全国大戏剧本创作一等奖之首,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等,硕果累累。莆仙戏《春草闯堂》被评为中国现代十大喜剧剧本,莆仙戏《团圆之后》和《秋风辞》被评为中国现代十大悲剧剧本等。所以莆仙戏是中国戏剧的艺术瑰宝,是人类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正如莆仙戏国家级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宝珍所说:“感恩江东梅妃,有您兴化才有莆仙戏,才有艺苑瑰宝;感激田公祖师,有您莆仙戏才有艺术,才有今天辉煌。”
  飞云庙有许多表演艺术家的题词,历史价值高。著名表演艺术家、全国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少媛欣然题词:“江东是莆仙戏的摇篮,戏神祖庙是梨园圣地。”著名表演艺术家、莆仙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题为“莆仙戏历史悠久,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演出古老,遗产丰富,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著名表演艺术家、莆仙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莆田艺校原校长祁玉卿十分自豪地题上:“生为江东女儿我自豪,长于戏剧摇篮我骄傲,从事艺术表演我幸运,发扬光大戏剧我努力。”所以她倾心倾力地研究莆仙戏,传承莆仙戏艺术。著名表演艺术家、莆仙戏省非遗传承人、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题词:“莆仙戏源于梅妃,艺成田公元帅;戏神祖庙,梨园殿堂。”全国三十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多次莅临飞云庙,很动情地为祖庙题上:“千年艺术,百年辉煌;寻根溯源,感恩梅妃,感谢祖师,感激祖庙。”
  飞云庙还有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极具爱国主义教育。传说雷海青封神后,时常助军杀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西蜀避难时,唐军曾三次被叛军追及,即将遇难之时,雷海青都在天空出现,率天兵神将前来救援。因旗帜上的“雷”字被云雾遮掉上部,只显示下边的“田”字,所以被人称为田都元帅。还有相传,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时,雷海青神兵也前往参战,战场上有人看见旗帜上的“雷”字上部被烟雾遮掉,只现“田”字。后来唐明皇追封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肃宗皇帝又加封为“田公元帅”“太常寺卿”。也有显灵云头拯救戏班的故事。旧社会梨园子弟,处于社会最底层,倡优隶卒,最为人所不齿,戏班除演出外,生活以船为家。有次戏班出海演出,突然风浪滔天,戏船将有翻沉之危,船上梨园子弟大惊,呼救神灵保佑,顷刻间风浪顿失,戏班得救。当时船中有人仰望云头一面帅旗,“雷”字上半截被云雾遮住,只见“田”字,于是全班把这救命之神称为田公元帅,广泛宣扬其显灵神迹。各戏班因而世代塑像随班奉祀,作为戏班保护神等等,总之,各种传说都是人们崇敬他的英雄大义,祈盼他是正气保护神的光辉化身。
  戏神祖庙还有细物润无声的教化功能,造就了江东一大批莆仙戏优秀人才。自古以来,江东村民从小耳濡目染莆仙戏艺术,历代都有著名剧团,据有关记载,江东清末民国初时期就有新梅英、赛梅英、赛洛阳、世歌舞等五班民间剧团,传承和发展莆仙戏,并取得辉煌成绩。最为著名是世歌舞班,培养出名生黄凤池(1935—1990),黄凤池艺名凤池生,莆田南郊人,十岁卖身给江东“世歌舞”戏班学艺,拜莆仙戏表演大师黄文狄为师,专攻文生角色,演技风靡莆田和仙游。在“世歌舞”剧团中,名演员比比皆是,有名生凤池生,有著名净末演员叶玉锁等,还有乐坛大家林国良,年仅十八岁就艺冠莆仙大地,与城关肖祖植(人称吹笙植)、后瑶吓良仔,并称“莆田三笙”,有非凡的艺术才华,可惜天妒英才,刚满二十八岁就不幸病逝。可以说当时世歌舞人才辈出,名演员荟萃,名乐师云集,为莆田最为著名的剧团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祖庙的存在,江东群众性文化十分普及,村里先后有十几班莆仙戏剧团,“文革”前就有三个,其中,莆仙戏江东剧团,1964年代表黄石公社参加莆仙戏全县汇演比赛,演出《陈琳打寇珠》,获得汇演比赛一等奖,祁秀清、叶玉锁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名扬莆阳大地。江东剧团名家济济,还有祁淑莺、祁秀玉、吴风全、吴吓莺等许多演员,后来都成为莆仙戏优秀演员。其中祁淑莺、祁秀清、林玉鸿、吴金堂先后被莆田县实验剧团、莆田县大众剧团、莆田县一团、二团、三团选中,成为莆仙戏专业演员和乐师。在20世纪“十年浩劫”期间,全国禁演古装戏,为了让莆仙戏薪火相传,江东先后组建莆仙戏江东一团和江东二团。一团由老艺人组成,演出现代戏《江姐》《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二团由新艺人组成,演出《收租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在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丰富了莆仙戏演出内容。粉碎“四人帮”后,江东村率先冲破极“左”路线的禁锢,先后在浦口宫和莆田十九中学操场公开演出古装戏《十五贯》《陈琳打寇珠》等传统剧本,演出时,人山人海,万人盛况。之后江东籍艺术家又组建十五个剧团,其中莆仙戏著名演员兼导演祁玉卿女士,为了缅怀梅妃对莆仙戏的贡献,省吃俭用,以梅命名剧团,先后创办“江梅”“清梅”“艳梅”“雪梅”等八个剧团,为莆仙戏发展和传承作了巨大贡献。著名演员祁秀清,举全家之力,和女儿分别组建三个剧团,长期活跃在兴化大地上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祖庙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下,江东莆仙戏人才辈出。既有编剧大家祁宗灯,又有的莆仙戏当红导演黄凤池、祁玉卿、林金标;既有表演大家凤池生、生子卿、生子标、吴清华等戏剧表演艺术家,又有群众十分喜爱的优秀演员祁秀清、祁高杰、叶玉锁、祁秀玉等名演员;既有乐坛造诣非凡的林国良(人称“吹笙良”)、林玉川、吴玉鸿、吴金堂、林金树、林福顺、林金清等艺术家,又有莆仙戏后起之星,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司鼓兼作曲吴海清,乐师吴国忠、祁东炼和吴国天等乐坛高手。可以说,江东村编剧导演一应俱全,优秀演员比比皆是,吹拉弹唱人才辈出,可谓全国不多见,实为戏剧之乡。
  祁宗灯(1920—2002),1948年协助其父组建“明星”戏班,兼任乐师和编剧,1952年任莆田县大众剧团编剧,1954年调往莆田县编剧小组任编剧,先后整理改编传统剧本《英雄路》《姚刚逼宫》《大闹天官府》《赵氏孤儿》《郑贞兰告状》《三打王瑛》《状元与乞丐》等,其中《三打王瑛》1959年被推荐与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百日挂帅》同台演出,为北京国庆十周年献礼和人民大会堂落成开始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真、罗瑞卿、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到现场观看并与演员合影留念,轰动北京;1955年祁宗灯把传统剧本《丁花春》改编成《状元与乞丐》,由大众剧团演出。1980年12月,他与姚清水合作整理改编为传统剧本《状元与乞丐》,参加全省第十三届戏剧会演,获得剧本一等奖,1981年6月《状元与乞丐》由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调北京汇报演出,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被誉为莆仙戏“又一颗艺术明珠”。1987年改编为《龙凤吟》电视剧,轰动全国。
  化妆艺术家吴玉仁(1925—2016.10),艺名“阿妪仁”,从小师承莆仙戏老艺人学莆仙戏舞台人物造型设计与舞台化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在莆仙戏前进剧团、劳动剧团、莆仙戏一团等从事舞台人物造型设计和化妆,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和福建省戏剧汇演比赛获奖。1985年,莆仙戏《秋风辞》获得全国戏剧观摩奖舞美一等奖;1987年莆仙戏《烛影摇红》获得福建省舞美一等奖;2003年5月莆仙戏《江上行》获得全国戏剧汇演“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9月莆仙戏《江上行》获得文化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的“舞美奖”,为莆仙戏造型与化妆作了重大贡献。
  退休后,他以执着的艺术追求,绘画了两百二十五副莆仙戏舞台人物脸谱,2005年主编出版《莆仙戏脸谱图集》,为莆仙戏首部脸谱教材范本。同时积极投身梅妃文化建设,节衣缩食,1998年7月8日投资三万元,在木兰溪畔“望娘石”旁创作一尊高五米的梅妃塑像,为梅妃故里旅游新景点。值得一提是,他退休后,发挥专长,敢为人先,创办“梅妃故里戏服戏具生产基地”,为莆仙戏一团、二团,莆仙戏剧院和一百多个民间剧团以及外地剧团生产戏服戏具,是莆仙最大的戏服戏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上海、广东、台湾等地,年创产值八百多万,转移劳动力两百多人,为当地群众增收创收作了贡献。
  林金标,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小受到家庭良好艺术教育,显示出超人的艺术天赋。幼时考人福建省艺术学校莆仙戏曲班,师从莆仙戏表演艺术家姚玉坤和黄凤池,专攻小生行当,人称“生子标”,为莆仙戏表演大家、莆仙戏导演,现任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莆田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3年获得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银牌奖,1985至1999年分别获得福建省第16、17、18、19、20、21届戏剧调演演员奖,1989年荻得福建省中青演员比赛银奖和省第二届“水仙花”演员戏曲唱腔比赛优秀戏曲唱腔奖,2001年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比赛导演优秀奖;2003年5月任莆仙戏一团团长,组织《江上行》剧组参加中宣部举行全国戏曲汇演,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9月,《江上行》剧组获得文化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2018年出任莆仙戏《踏伞行》副导演,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一等奖(第一名),深受专家好评。为莆仙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祁玉卿即,莆仙戏表演大家、戏剧教育家、编剧和导演,生于1944年,莆田江东人,受戏神祖庙影响,少时聪颖,酷爱表演艺术,年仅14岁考入莆田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师从莆仙戏名师黄文狄,女学男艺,专攻小生行当。在校时,以非凡艺术天赋,参加全省艺术学校汇报演出时,演出传统剧本《胭脂铺》大获成功,《人民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为莆仙戏表演的一颗新星。毕业后,进入专业剧团,先后演出莆仙戏《靖边记》《访友》《百花亭》和《孟丽君》等剧,引起轰动,获得优秀演员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赞扬。为了积极响应“艺术当随时代”的号召,亲自编写剧本和导演现代戏,创作莆仙戏《法网难逃》现代戏,参加省调演中获得导演和演出奖。
  20世纪80年代后,担任莆仙戏艺校校长兼任教务处主任,开始带徒传艺,培养吴清华、黄艳艳、刘玉钗、柳国伟、康斌、翁振航、祁高杰、戴丽萍和许利群等一大批莆仙戏优秀人才,为莆仙戏继承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近年来,又得到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返聘,参与莆仙戏传统艺术抢救工程,致力于传统剧目的复排,把莆仙戏表演大家黄文狄和其他名演员表演经典戏剧重新整理展现出来,并录制成馆藏资料,作为教科书永远保存下来,为抢救莆仙戏的传统表演艺术作出重大贡献,现为莆仙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退休后,玉卿校长为了缅怀梅妃对莆仙戏的贡献,省吃俭用、创办莆仙戏民间艺校,并以梅命名的莆仙戏剧团,先后组成“江梅”“清梅”“艳梅”“雪梅”等八个专业剧团,一方面言传身教培养下一代莆仙戏的表演人才;另一方面开拓创新民办艺校办学新路,把学教演三者有机结合,培养出三百多名莆仙戏新艺人,长年活跃在莆仙大地演出。2018年应邀出任莆仙戏《踏伞行》副导演,无私传艺后人,《踏伞行》成功地演绎了莆仙戏经典科介和艺术特点,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一等奖(第一名),再现莆仙戏的经典艺术,深受专家好评。
  吴清华,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分校,师承姚金铸、林金标、陈先镐、祁玉卿等名师。现任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莆田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莆田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莆田市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2001年10月获得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员一等奖,2001年1月获得福建省第四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银奖,2007年12月获得省第六届“武夷奖”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福建省第24届、25届、26届戏剧会演一等奖,并组织莆仙戏《踏伞行》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第一名)一等奖,重塑莆仙戏的辉煌。还有民乐家林金清、林伟、林敏“林家三杰”,为莆仙戏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戏神祖庙,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彪炳梨园。飞云庙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极具历史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肓的好教材。飞云庙现为戏神祖庙,莆田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梨园的瑰宝。
  江氏宗祠扬儒风
  江江
  高阁朱栏不厌游,楼前宫畔暮江流。
  粉墙丹柱动光彩,物换星移几度秋。
  2014年江东梅影被评为莆田市廿四景之一,成为梅妃故里文化新品牌。江东梅影主要有大唐梅妃、浦口璇宫、梅亭赏月、戏神祖庙、橘塔呈祥、水镜靓影、圣石传音和江氏宗祠八景。
  江氏宗祠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东什片,江东东什,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先人聪颖,择高而居,五户一伍,十户为什,故命名“东什”。江氏先人早在李唐时期就在江东开发居住。据清代翰林张琴主编《莆田县志·卷七·风俗志》载:“江,伯益之后,封于江,春秋时为楚所灭,以国为姓,晋江淹为建宁令。唐天宝中,东华村有江仲逊,世为医。高力士使粤,过莆选入宫,是为梅妃。今江东江姓其后也。”江氏宗祠因梅妃而闻名于世。
  江氏宗祠原名荣庆祠,源于江氏第一代世祖江汉,官观察使,以诗书尊韦贤,以春秋授荣庆,故取名荣庆祠。荣庆祠创建于明代,后经历代重修,完整地保持着明清祠堂建筑风格。由于20世纪60年代,在破“四旧”革命浪潮下,荣庆祠1971年屋面被拆,留下宅基和残壁。
  荣庆祠坐北朝南,占地五百八十平方米,门前有广场和水塘,建筑面积一百五十六平方米,面宽十二米,进深十三米,屋面由四根木柱抬梁穿斗混合支撑。祠内有享堂,拜堂和其他辅助用房等,正厅三开间双披悬山屋顶。房屋采用莆田“妃子脊头”和红砖红瓦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风格。
  荣庆祠大门上高悬白底黑字金漆楷书“荣庆祠”横匾,笔力遒劲,气韵生动,清代著名书法家江春霖前来认堂时赞叹不已。荣庆祠大门两旁高挂着“德厚贻谋远,荣庆恩泽长”行楷联墨,点出江家源流与发展轨迹。大门前的木柱高挂着清代御史江春霖“德义既生家给人足,福善并作喜至庆来”的金漆楷书墨联,励志族人躬行德义福善之事。大厅四柱分别有“祖德流光开国族,孙技荣庆耀宗祊”和“荣庆光千秋俎豆,贤才振百代科名”的名联,告诫后人要以先贤为楷模,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荣庆祠内有着深厚人文根基。祠内的享堂是供奉江氏始祖神位的神龛,也是整个祠堂精华所在。享堂中间分别安放江氏先祖江汉、江德、江有潮、江峰、江山、江嵋、江渚、江仲逊、江采芹、江采蘋等神灵牌位和肖像,营造家族敬祖尊贤的孝道文化。江汉,字妆广,官观察使。夫人黄氏,子德,居固始;第二代江德,汉公子,字惟慧,官大中大夫。娶柯氏,子有潮;第三代江有潮,德公子,字其浩,官司马。娶夫人沈氏,子江〓;第五代江〓,〓公十子,字美叟,官司马,娶黄氏,子江起;第六代,江起,〓公子,字特拔,官参军,娶方氏,子福翁;第八代,江峰,福翁子,字立高,官承事,娶许氏,长子江山,次子江嵋;第九代江山,峰公长子,字尔泰。根据清道光年重修的《江氏族谱》中记载,明代厅事林环状元有题句:“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峰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江东的江氏是江峰、江山从济阳迁往江东,为江东江氏始祖。第九代江嵋,峰公次子,字尔峦,官刺史。娶丁氏,子江渚;第十代江渚,嵋公子,字在方,追封正议大夫(注:正四品)。娶于氏,子仲逊;第十一代江仲逊,正议公子,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子采芹,女采蘋,世居东华,高祖迁江东,妃被选时,示梦其父曰:“鹊噪今朝树,灯开昨夜花。果然音信至,及第在东华。”后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注:正三品),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娶吴氏夫人;第十二代江采芹,册封国舅,官御史台御史大夫,后受李林甫排斥,届满辞去御史台御史大夫职务,回乡只专替百姓做好事。宫中匾上有明龙泉县知县郑阳复题诗为记,“身后救饥运米功,脱靴舟上显神通。木魈四姓收麾下,浦口春秋报赛崇。”后“安史之乱”,国舅率大公子江春从戎,参与平叛安史之乱,在收复长安的浴血奋战中,壮烈牺牲,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配祀浦口大宫,道号普济真人。采蘋,唐皇妃,上阳东宫正一品,号梅妃。殉节,赐祀庙祭。江氏族人每年也都在荣庆祠举行仪式庄严的“春秋两祭”,缅怀先辈,启迪子孙立志成才。
  春秋两祭程序规范,庄严肃穆。春祭在正月初七,祭文为:
  ××年,岁次××正月初七日,××阳居主鬯世孙××率族内子姓人等,谨以清香、清茶、美酒、果爵、素斋、品果、牲礼、庶馐、元宝、冥财,敢昭于荣庆祠本宗始祖汉公、历代历位考妣宗亲。
  祭以文曰:
  日月递嬗,时值元春。追思木本,謦欬如闻。
  霜露念切,不缺礼文。敬陈庶席,苾苾芬芬。
  祖考来格,庇及儿孙。济阳荣庆,丕焕丝纶。
  锦江廓族,蔚起人文。
  春祭后,江氏族人还举行着淳朴的家教家风。每年凡十八岁男丁都要集中在祠堂内举行隆重的成年仪式,仪式由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明确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族人要“崇德、齐家、自立和务实”。
  崇德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子孙多行善事,少做恶事。即使善事是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更不能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因此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方能无愧于心。另一方面,崇德要树立胸有壮志,情系家国,情系百姓,在国家危难时方能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用祖姑梅妃品德高尚,得宠不谋私,得势不求利,国破不失节的传统教育和先祖国舅在国家危亡之际,亲率儿子勇赴平叛第一线,为国尽忠,作家庭传统教育,启迪后人。
  齐家是教育江氏后人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齐家才能济世。欲家族发达,男士必须先克己修身,言传身教,才能教化子孙,才能造福全家,家和才能族兴。自立是江家传家的主要教育方式。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有了专业的技能,才能自立于社会。
  务实是江氏耕读传家的理想追求。江家认为读圣贤书是如何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不是追逐荣华富贵的敲门砖。读书精髓在于“务实”,把握学问,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民服务。运用先祖采芹公廉洁奉公,尽忠报国;散尽家财,赈济灾民;务实善举,言传身教,教化子孙。
  江氏秋祭是每年七月十六中元节,在江氏宗祠举行,主要有祭拜、宴桌缅怀先祖等,秋祭祭文有:
  本宗祠内厝主、地主,本宗历代乏嗣男女宗亲伏,惟尚飨。
  秋祭为中元节,先烧纸币,祭文式:
  维道光×年,岁次××七月十六日,××阳居主鬯世孙××率族内子姓人等谨以清香、清茶、美酒、品果、素斋、庶馐、牲礼、冥财、珍宝致奠于荣庆祠本宗历代历位考妣宗亲。
  祭以文曰:
  岁时流易,秋日复临。眷怀木本,有感于心。
  音容虽远,口泽犹新。敬陈庶席,黍稷惟謦。
  仰希祖祢,来格来歆。洋洋在上,庇及后人。
  济阳廓族,俎豆维新。人文济美,丕振科名。
  递年中元秋并烧纸定额。
  江氏宗祠虽然遭受破坏,但他儒家教育的家风家教至今仍不失为传统优秀文化。
  长虹卧波宁海桥
  江国兴
  长桥远眺日初升,万道金蛇照眼明;
  俯视沧波红胜火,壮观奇景顿然生。
  这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宁海初日”壮观的写照。1981年9月10日,莆田县人民政府确定“宁海初日”为莆田风景区和名胜古迹,由江东村和桥兜村共同保护。
  宁海初日,景观别致,久负盛名,每年端午节,由于地球引力不同,这一天的海潮更加凶猛。落潮时,或宽或窄,蜿蜒曲折的木兰溪潮水要急速退潮,加上木兰溪下切力强,潮水湍急,河床常现急滩,汹涌澎湃,巨浪像千军万马直扑大桥西侧,发出雷鸣般般的涛声,震天撼地,难怪明代诗人佘翔感叹“三江日暮涛声起,不教广陵八月潮”的胜景。
  宁海的波涛不仅有观澜听涛的胜景,湍急的波涛而且成就了宁海初日千古奇观。端午节清晨,如果天空晴朗万里蓝天时,佇立桥栏,凭东远眺,当太阳冉冉升起,远处天海之处“海曙长天一点红”,随着太阳徐徐上升,海面退潮巨浪逐波,倒映在海面的太阳,霞光万丈,溢彩流金,像一团火红火红的圆球,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堪称一绝。还有巍峨屹立在海堤两岸的护堤大树,映照在翻滚的大海中,伴随着浩浩荡荡的巨浪,俨然成为斗志昂扬,奋力争先的天兵天将前赴远征,气势如虹,叹为观止。著名诗人李光岱《宁海初日》诗为赞:“清风荡初日,苍茫映远林;波翻晓霞影,沧海似溶金”。
  宁海初日得益于宁海桥长虹卧波,方成胜景。宁海桥又名“东际桥”(际是交界的地方),位于桥兜和江东交界地方。据《莆田县志》载,早在李唐时代,江氏先人择高而居。北宋中叶、木兰陂成林埔徒设,可置万家,出现“宁海渡”和“宁海港”。
  宁海桥古址在宁海村上,为木兰溪入海口。元元统二年(1334)始建石桥,这是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建桥工程十分艰巨,曾六建六毁六修,现有的石梁桥为第七次修建,该桥是清雍正十年至乾隆十一年建成,历时十五年,仿泉州洛阳桥建造的石梁桥,长两百四十五点七米,宽六米,有高十二米的船形桥墩十四座,分水为十五门,净跨径八点八至十三米。下粗上收的船形桥墩,两头分水尖取内凹形,上下两头宽,中间略为收身,以规整条石横直相错垒砌而成。而在墩上南北架梁处还砌了三层悬臂,层层托出,以减少石梁的实际跨度。桥面用七十五根巨石铺设,每孔五块,每块长十至十三米,宽和厚分别一米的巨大石梁架设而成,气势雄伟壮观。值得一提的是,每条石条上都刻有捐建者的芳名和捐资数额,字迹至今清晰可见。桥的两边为石栏杆,护栏两端立有石狮子,古朴大方,这些护栏守卫着车辆和行人安全。大桥两端立着四尊三米多高的圆雕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威武雄壮。该桥工程巨大,设计科学,堪称古代桥梁建筑之花。
  宁海桥在建桥之前,莆田南北洋交通被木兰溪下游宁海所阻,南来北往之人,或货物流通,只靠小舟摆渡,故名“宁海渡”,交通十分不便,加上“宁海渡”水流湍急,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和不测因素,往往会出现船翻人亡的惨景,有了悲剧的发生,便成就了许多有关宁海桥的传奇故事。
  相传,宁海江中有一鲤鱼成精,经常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掀翻渡船、吃掉行人。有一天,渡口来了一个募化僧人,听了鲤鱼精经常吃人之事,口念“阿弥陀佛”!并发愿要募化资金,在此建桥。
  原来这个僧人就是龟山寺主持越浦禅师,他为了整修龟山大刹,跋山涉水,不辞辛苦,走遍八闽大地,不懈募化,终于把龟山寺全面整修,使其焕然一新。寺修好了,越浦禅师看到“宁海渡”,水流湍急,交通十分不便,而且时常有船翻人亡的情况,所以越浦禅师决心下山造桥,并动员寺中众僧募化资金,造福百姓。由于该桥工程巨大,所需银两之多和跨海造桥工程之难,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越浦禅师便在北岸先创建“吉祥寺”,作为龟山寺的下院,也可作为修桥的立足之地,“未有宁海桥,先有吉祥寺”的民间谚语就是由此而来。
  越浦禅师发动众僧和当地群众经过几年的募化,基本筹集了造桥所需资金。越浦便择日开工造桥,即时万民踊跃投工,工程进展快速。桥墩一座接一座建起来了,越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想,照此速度,不用几年来往行人就可免渡舟之险。突然间,海面阴风阵阵,乌云滚滚,紧接着雷鸣电闪,倾盆暴雨。原来是鲤鱼精在海上兴风作浪,大桥一旦建成,断了吃人之路,鲤鱼精怎能不恨。只见其尾一扫,好端端的几座桥墩转眼就不见了,越浦禅师几年心血也就毁于一旦。越浦禅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发愿再次募化造桥。
  为了再次造桥,全寺僧众起早摸黑募化,节衣缩食积累银两。过了数年,建桥之资仍未募足,一些不法分子就偷拿造桥材料,一些僧人也吃不了苦,动摇了出家之心。越浦禅师及时觉察,就用手指蘸海水沫在吉祥寺前石柱上写下一楹联:“施我物必昌,偷我物必殃;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字字皆入石三分,众人等惊奇不已,至今字迹还隐约可见!自此之后,建桥工地无失一物,吉祥寺众僧无出一人。越浦禅师一边发动全寺僧众和当地群众多方募化,一边总结教训,精心设计巨桥式样。在往泉州募化路过洛阳桥时,通过仔细观察,不觉心中一动。何不照此桥型建造?夜宿开元寺时,与主持谈及此事,俩人所见略同。建桥之资募足后,越浦就把桥墩向东移至现址,再次动工造桥。鲤鱼精哪肯罢休?就在大桥即将建成之际,又开始兴风作浪。南海观音菩萨感于越浦禅师救苦救难诚心,就在鲤鱼尾再次扫向桥墩时,小施法术,降服鲤鱼精。后来,百姓为了感恩,就在桥兜建座观音亭,这里供奉的观音神像动态与别处不同,那立式观音菩萨手提的那条红鲤鱼,就是当年的鲤鱼精。
  再说,观音菩萨降服鲤鱼精后,建桥工程很快完工。由于建桥资金耗尽,尚差一块桥面石,越浦禅师站在桥上心急如焚。这时,有一个往泉州卖小鸡的生意人,交给越浦一封信,越浦见是泉州开元寺主持的来函,转忧为喜,立即拆开信封,只见霞光万道,从信封内伸出块大石,稳稳地铺在两墩之上,越浦禅师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大桥终于建成了。巨桥位宁海中的“宁海渡”,取名“宁海桥”,南端在桥兜和江东交际处,也叫“东际桥”。
  巨桥建成后,莆田百姓缅怀越浦禅师丰功伟绩,历代褒扬。在清雍正十年(1733),重修古桥的董事在吉祥寺旁修建“越浦大师纪念塔”刻碑缅怀。
  “宁海桥”建成后,因水流湍急,历经多次冲击并进行重修。清康熙庚申年(1680),莆田飓风暴雨交加,洪水肆虐,宁海桥桥墩被冲毁五六门,桥梁纷纷落入海中。清雍正十年(1733),福建水师提督乡贤吴英慷慨捐巨金6000两银,并亲自督造修复。现桥是清雍正十年重建风貌,嘉庆间重修的宁海桥,经乡贤李捷春、陈学渊、吴元枢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募银捐资,共筹巨银6000余两,历经八年修成,为重修宁海桥作出不朽的贡献。这里还有吴钱细“十八下连半下”的民间故事,刻画出古代劳动人民修桥艰辛的地方文化。
  传说,清嘉庆年间,涵江后郭村有一个贫苦农民,名叫吴钱细,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平时靠拾粪为生,生活十分困难。
  有一年,遇到水灾,田里颗粒无收。人们生活不下去,纷纷逃荒。吴钱细因母亲年老有病,无法逃荒,只好跟着母亲,靠捡野菜过日子。日子久了,母子两个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一天,他母亲把儿子叫到面前说:“我看不行了。这一支银簪,你快拿去卖掉做生意,不要再守着我了。”吴钱细听了很伤心地说:“娘你不要伤心,我一定去做生意,赚钱来养你。只是你单身在家,我放心不下。”他母亲安慰他说:“你安心去吧,我会去拣野菜的。”吴钱细告别娘礼,出门做生意去了。
  吴钱细一路上走着走着来到一座桥边,突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伯,昏倒在地,身边放着一支拐杖。钱细走前一看,老人只剩下一丝气息了。想:我若不救他,这老人眼看没命了,我若救了他,卖了银簪,就没钱做生意了。
  怎么办呢?钱细最后决定:不管如何,救人要紧。于是,他背起老伯,去找当地的医生。老人吃了药,不久就醒了。医生算了药费诊金,钱细那支银簪刚好用完。事办完后,他扶着老人走了。路上,那老人对钱细说:“今天好得你救助,要不,我已死了。如今我身边也没什么东西,只这一支手杖送你,将来会有作用的。”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钱细看老人走了,心里也高兴,但转念一想,糟了,银簪花掉,哪里拿钱去做生意呢?想着想着,看到附近山上有柴木,钱细想:讨点柴去卖,不就有钱了吗?!于是主意已定,爬上山去,把手中手杖往地上一放。哪知碰着一堆牛粪,那牛粪即时变成白花花的银子。钱细以为眼花,又拿起手杖点了另一堆牛粪,牛粪又变成银子。这下可乐了钱细。他马上收了银子,带着手杖,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再把他路上如何救老人,如何上山讨柴,发现手杖,点成银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他母亲。他母亲听了也很高兴。从此母子两人不怕没吃没穿。钱细也不露声色,照样天天出外,所以谁也不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点粪成银的魔杖呢!有一次,宁海要造桥,工程很大,要花几千万两银子。可是一时收不到那么多金银,所以当地乡佬就在桥兜设了个募捐亭,请来了全县有名的富户人家,开了乐施会。那天,正是造桥动工的第一天,看的人很多。钱细也刚好捡粪经过那里,见围着许多人,也挤了进去。只听一个乡佬说集资造桥,请各位乐捐。现在以敲钟为号:“敲一下捐银一担,谁捐得最多,谁就是这座桥的功德主,这个钟也就赠给他,让他的声名跟钟一样响亮!”说完,一个财主大摇大摆走了进去,拉了绳子,“当哪”一声就停了,观看的人们,都很敬佩他。不久,又有一个财主走了进去,拉了绳子了两下,看的人“啧啧啧”地称赞不已;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财主又走进去敲了三下。观看的人们“哄哄”地议论开来了,以为了不起。谁知这三下后,就再没第四个人了,乡佬看天色已晚了,就宣布说:“现在没人再敲了,这个钟送给这位敲三下的主人。”这时,钱细听了,就挤开众人,走进场中说:“我也要敲。”大家一看,原来是拾粪的吴钱细,人们就讥笑说:“吴钱细能捐献,他拾的粪能做饭吃!”钱细听了,也不着急,走近钟前,拉着绳子,“噹噹噹”地连敲了十八下,最后一下正要敲下,手被乡亲抓住:“你是疯了还是癫了?敲一下要交银一担,你交得起吗?快走开!”钱细生气地说:“难道世间只有财主才做得起功德,我们穷人连做功德的机会也没有?你说,我刚才一共敲了几下?”乡佬以为他发疯,所以特地大声威胁说:“敲了十八下连半下,要交白银十八担连半担!”钱细听了说:“好,我挑来就是!”说完,如数挑了十八担连半担。观看的群众,个个看得眼睛张得大大的,谁也不知道吴钱细能积着这么多钱!那个乡佬就当场宣布:“这个钟送给吴钱细,他是这座桥的功德主,祝他的名声跟钟声一样响亮!”虽然这些传说故事有点神奇,但它反映出历代先贤和劳动人民修建宁海桥和重修宁海桥的艰辛,启迪后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护人类文明的古石桥。
  宁海桥是莆田南北洋交通大动脉,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廿十晚,民族英雄戚继光率戚家军入莆,奇袭倭寇盘踞林墩大本营。其间威家军在江口兵分二路,一路是戚继光亲自率领大军进入兴化府城,命将士入城“开怀畅饮”,佯装不进攻,麻痹倭寇;一路命把总张谏带领,慢行军潜伏涵江,预定半夜时埋伏宁海桥北,以号为约,共向林墩倭巢发起进攻,实行双面夹击。当晚把总张谏深谙宁海桥军事要地,奋不顾身,英勇作战,一举歼灭守桥的倭寇,配合戚继光双面夹击,取得史上“林墩大捷”辉煌战果,一举捣毁林墩、桥兜、江东、龙花、西洪等60个倭营,歼灭倭寇二千多人,救出被掳男女百姓2120人。所以宁海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要塞。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为了入侵莆田,派飞机多次轰炸莆田,轰炸宁海桥,1940年6月日本飞机炸断了宁海桥南端桥头将军和一块桥面巨石,当地政府及时抢修。
  宁海桥长虹卧波,是古代旧桥梁建筑之花,建筑极具科学,清代诗人,大理寺卿郭尚先有《题宁海桥》诗为颂:“晨曦朗映吉祥前,影射长虹破晓烟。紫曜高悬初出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三千浪涌金光耀,十五门通彩色连。
  岂是烛龙含远照,羲和命驾浴甘泉。”1961年宁海桥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宁海桥已经制约于南北洋交通发展,1979年由福建省交通厅拨款80万元,福建省公路桥梁工程公司施工,在原有桥梁上加高增建水泥钢筋混凝土桥梁,形成了桥上桥。1979年莆田县投资40万,黄石公社和涵江公社民办公助修建路面7.5米的沙石混凝土公路,历经四年完成。由于宁海桥建筑科学,建筑技术含量高,2013年被评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莆田市政府为了更好保护宁海桥,在原桥向东100米处再建宁海新桥,2019年新桥通车,计划拆除宁海桥上的桥,恢复宁海桥原貌,让人重新感觉到古代劳动人民建桥的成就。因此来宁海桥旅游,一则可赏览宁海美景,二则可了解先人造桥高超技术和神奇故事,真可谓一游得双益。
  江东元宵狂欢节
  江国兴
  红橘垒塔世间稀,十三里社各高低;
  梅骨香魂今犹在,携兄绕境佑庶黎。
  古代莆仙风俗竹枝词对江东初三垒“红橘塔”情景有形象的记述。“红橘塔”是春祭梅妃的祭祀,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后经历代不断演化,接轨于莆田元宵,成为江东元宵节庆的主要仪式。
  《辞海》载:“元宵是阴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俗称元宵节。也叫‘元夜’。唐代已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在过去信息闭塞的社会,全国对元宵只有基准日,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围绕“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活动,宫社开展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等活动的日子统称为元宵。因此莆田元宵不是单指上元节这一天。据《莆田县志》“元宵”条载:“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各村元宵日期不尽相同,但在正月十五日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社在那天晚上民间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燃‘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闹到天亮。”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莆田元宵竹枝词《元宵》有云:“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宋代邑人、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有吟《灯夕二首》诗写到莆田闹元宵的盛况,其中写道:“久矣庞公懒入城,偶逢节序尚牵情”。“不与遣毫竞华发,且随儿女看优棚”。所以莆田的闹元宵习俗历史悠久,时间跨度长,形式多种多样,很有地域特点。
  一是参与面广。由于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基本都是围绕“以神为主,神民同乐,自娱自乐”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莆田民间信仰的八十七位神灵中,大约有六十多位神灵每年都要举行绕境巡安活动,其中玄天上帝、妈祖、关公、杨太师和雷海青等神灵庙宇最多,仅供奉妈祖神驾的庙宇高达八百一十九座。这样,几乎各村、各自然村、凡有供奉神灵的宫社,都有组织活动,活动面十分广,参与人十分多,活动形式也十分丰富多彩。有家家张灯结彩,有集体游灯,有户户摆“宴桌”、叠糕果等,辖境内的乡民几乎都要参与行傩活动,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信众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燃“贡银”,祈求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二是节目多。元宵期间,各村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元宵的日子,各宫社大都有演戏几天,有的游灯、有的装架、有的十音八乐、有的车鼓队、有的舞龙舞狮、有的是夜“摆棕轿”(跳傩火)等活动,形成“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莆田独特元宵。还有当年的“福首”者还要捧炉跟随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分别要请一班莆仙戏演出,有的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做大棚”。是夜,在演戏后还要举行燃放烟火表演等活动,大有火树银花不夜天,活动节目之多,正如国学大师赵朴初先生所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过的最独特的地方传统风俗。”
  三是时间长。由于各村的元宵仪式与菩萨行傩时间不同,各村各社都有自己的元宵节,最早的是正月初三,江东浦口宫打击乐演奏和红橘垒果龛”,表示莆田元宵开始,最晚的是正月廿九日文峰宫妈祖出游,俗称尾暝元宵,元宵时间长达二十七天,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其盛况赛过春节,被誉为莆田的狂欢节。
  江东浦口宫的元宵,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源于梅妃的春祭,后几经演变,接轨于莆田闹元宵活动之中,成为莆田最早的元宵。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梅妃姓江名采蘋,福建莆田人,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帝以其性喜梅,名曰梅妃。”梅妃事迹,历代地方史书皆有正传。
  天宝三年,杨贵妃入宫后,梅妃逐渐失宠。安史之乱时,玄宗西幸,梅妃志节清高,舍身殉国。唐至德元年(756),为了清算杨贵妃和杨家误国,鼓舞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的斗志,皇帝褒扬梅妃,扬清去浊,御赐浦口宫“春秋二祭”,里人在黄石镇江东建浦口宫纪念她,配祀其兄。兄江采芹,封为国舅,官居御史台御史大夫,曾散尽家财,赈济灾民,民间传为佳话。安史之乱时,国舅率长子江春勇赴抗击安史叛乱前线,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里人尊为江公真人,历代典祭不停。
  典祭活动有打击乐演奏,垒橘塔,摆宴桌、演戏,游灯,主祭和神驾巡游等,仪式很神圣,很规范。
  正月初三清晨,春祭在浦口宫主殿举行,随着浦口宫董事长宣布,吉时已到,春祭开始,乐师演奏庄严肃穆的打击乐,拉开江东庆元宵序幕。打击乐演奏由六个乐师组成,有司锣、司鼓和四个司吹大笙高手,每位乐师都是精心挑选的乐坛好手,他们不仅是江东最出色的乐师,而是全市最顶尖的乐师,如鼓师吴海清,是当今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的主要鼓师兼作曲,艺冠莆仙乐坛;乐师吴国忠、祁东炼是当今莆仙戏剧院一流乐师,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有郑光强,吴建国等都是莆仙戏专业剧团的名乐师,个个身怀绝技,艺扬莆仙乐坛。
  打击乐演奏一切都是按照古代传统的仪式举行,打击乐演奏乐器有大鼓、中鼓、战鼓三个,大锣、大金、大钹、中钹、小钹、小锣各一面,配乐四枝大笙。锣鼓演奏采用莆仙戏传统锣鼓经,大笙吹奏为传统莆仙戏曲牌,有《大龙吹》《大开门》《满江风》《梁州序》《金年风》《一江风》等,演奏必须三通,每通音乐大都从低音到高音。其中《梁州序》是唐大曲最早一支戏曲音乐曲牌,是戏剧音乐的活化石。锣鼓演奏中有石狮镇鼓的打法,石狮镇鼓打法源于唐玄宗皇帝御赐莆田的一班梨园时,因大鼓大吹声音音量太高,玄宗皇帝用石狮镇鼓,调节音色音量,使音色音量丰富多变,是打击乐乐器的活化石。打击乐演奏一般三十至四十五分钟,演奏时,锣鼓喧天,庄严神圣。
  上午九时左右,各社开始“送橘”和“垒橘塔”。“红橘塔”是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每座“橘塔”高低不等,共计十五座。其中十三座是按照清代嘉庆年间,全村十三社共襄重修浦口宫时,以出资金额为依据,确定“红橘塔”的高度和红橘的个数,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几百年。另外两座是近年新增的。
  “垒橘塔”的用具是专用的,有果盆、果柱、层板和等规格新鲜的红橘。果盆用樟木雕刻金漆而成,图案有百福、百寿、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美观大方,有艺术感。果柱一般采用黄榉和黄烈的木料,层板采用樟木,果柱和层板都采用红色正漆。果柱的高度与“红橘塔”一样高,为“橘塔”的主体,起到固定垂直“橘塔”作用。
  “垒橘塔”很神圣。各社都要挑选本社的精英制作“红橘塔”,因制作“橘塔”高度不一,有的里社要派出三十多人的制作队伍,需要橘子几百公斤:有的红橘只需十几公斤,需要六个人就能制作完成。制作“红橘塔”是技术的活,一般是由那些能工巧匠(现在大多是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负责“橘塔”制作,确保“橘塔”垂直牢固,美观大方;还有一部分人负责分拣红橘,要求他眼准心细,确保挑出的红橘必须新鲜的,同层大小是相同。橘塔上下层对齐,每层有两个红橘上下相叠围成圆形,层与层之间用一个八角形的层板相间,随着逐层叠加,塔身逐渐缩小,到了“橘塔”顶层只用四个终结。最高“橘塔”高达六米之上,直至屋梁;最低只有一米之多。十五座“橘塔”高低错落有致,极富艺术感。
  “红橘塔”制作完毕,也要在塔顶层挂上“三春”,并鸣炮庆贺。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三春开泰行好运的美好祝愿。
  初四为主祭日,主祭梅妃和其兄江采芹。梅妃为家乡做很多好事,人民感激她;国舅因散尽家财赈济灾民和率儿子江春勇赴安史叛乱前线,以身殉国,人们纪念他。主祭仪式有:法师做法事,专业剧团在浦口宫内“弄大仙”,祈求保平安、图吉祥;最为神圣是浦口宫董事长率董事、“乡老”及各社福首者在“红橘塔”前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典活动。董事长宣读祭文,祭文有:
  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岁次己亥正月初四,浦口宫董事长×××、乡老×××率浦口宫董事及合境各社福首弟子等,谨以清香、清茶、美酒、果爵、素斋、品果、牲礼、庶馐、元宝、冥财,敢昭于梅妃娘娘、国舅江公大人及历位神明。
  祭以文曰:
  日月递嬗,时值元春。追思木本,謦欬如闻。
  霜露念切,不缺礼文。敬陈宴席,苾苾芬芬。
  祖姑来格,庇及全村。国舅真人,丕焕丝纶。
  合境各族,蔚起人文。十三社民,平安吉祥。
  本宫董事长、乡老率浦口宫董事及合境各社历代乏嗣男女,伏惟尚飨。
  宣读祭文后,由董事长、“乡老”率董事和全村各社福首者“筶杯”,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兴旺发达等。
  值得一提的是福首,福首是闹元宵最重要的“福首祈福”文化,每社要在前一年元宵结束时,按照已婚男子年龄,在神前用窖杯卜定为下一年的福首,称为“卜头”。当“卜”为福首者,要接炉,定为“福首”,俗称“做头”。这些“做头”者,以“做头”为荣,不管在外或做什么职业,或有多忙,轮到“福首”,一定会千里迢迢赶回家“做头”,认为会全年吉利。同族亲戚要送三春祝贺,福首者把所有送来的三春,全部插在一个大“苈盂”上,奉献在神龛前,以示族人虔诚和祝贺。
  为福首者,这一年是十分神圣。福首者要迎香一年,天天跪拜点香,一年内不敢与他人发生口角,以防触犯神灵。福首者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祭器等。元宵时,山跪海拜,捧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至亲们要挑“一担盘”祝贺,其他亲朋好友也提贺礼祝贺。福首者要在本社摆上十几不等的贡品,家中张灯结彩,置办几十桌酒席,以示荣耀。有的福首者家中张挂名家书画,显示主人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做过福首,表示家运昌盛、儿孙满堂,也就是“福禄寿财丁贵”俱全。所以那些当“福首”者要答谢神恩,当天要请戏班演戏一至两天,晚上戏演完后,举行盛大燃放烟花爆竹表演活动。
  初四傍晚,江东还有着祈求龙子凤女特殊的习俗。上年新婚女子,要在这一天盛装打扮,重新披上新嫁娘的婚纱,到“红橘塔”前进香,三跪九叩,祈求龙子凤女。然后一起到浦口宫主殿前,接受尊老敬贤传统教育,弘扬优良村风。
  春祭最隆重是初七这一天,梅妃和其兄国舅等金身巡游,把江东元宵推向高潮,成为全村最隆重的节日。
  巡游庆祝队伍,有儿童盛装彩妆队、有马队、有舞龙队、有腰鼓队、有花束队、有彩旗队、有十音八乐等,最壮观是女子车鼓表演队。车鼓队源于明代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的军事号令,铿锵有力,威严壮观。江东的女子车鼓队先后有十几支,经过不断更新,至今有西什女子车鼓队、东什女子车鼓队、祁境女子车鼓队、环浪女子车鼓队和中境女子车鼓队。每队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径的牛皮大鼓为主器,作为车鼓队的指挥。由手推车载,主鼓手抡鼓槌奋力敲击,声动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铙钹队,各持一副大钹,按鼓点敲击,并按一定的组合和舞蹈动作,进行花样变化的表演,配有二至四面铜锣点花,记节奏快慢,还有四柄罗伞在队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巡游队伍从上午十时左右,在浦口宫广场前集合准备,梅妃、妈祖、钱四娘、江国舅等神驾,庄严地在“红橘塔”前检阅各片和兄弟村庄的文艺节目表演。上午十一时左右,大锣开道,铳炮静街,神灵巡郊,家家户户门前已摆好供桌,架好稻草,搭上贡银,拖着鞭炮,神驾经过便鸣炮,烧稻草,随后燃贡银,意在迎神和为出巡的神灵烘脚。老妪清道,大嫂挑饼,福首捧炉,八班执杖,妆驾乘装,帅哥提香,靓女捧梅,车鼓队、舞龙队等经过各庙社,一路表演。梅妃、妈祖、江国舅等神驾绕梅亭,巡游全村,至宁海桥,迤逦数里,参与巡游人数高达八百多人,全村同庆,万民狂欢。
  下午四时许,金身巡安回宫之际为最精彩。按莆田俗例,神明回宫都要奔跑入宫,随后闭门请神上殿,再开宫门让信众入殿烧香。因此金身回殿前,在浦口宫广场都会拥满人群,但宫西边要留一条通道,以供奔跑。随着一阵阵急锣响,妈祖、钱妃、梅妃、江国舅次第回宫。因妈祖、钱妃、梅妃的銮驾是由女子肩扛,跑宫时相对缓慢。而江国舅的肩舆是由年轻棒小抬着的,一路跑起来简直风驰电掣,地动山摇,叹为观止。随着神明归位,信众争香,江东元宵狂欢几近完成。次日拆“橘塔”、送橘子,一年吉庆和吉祥随之散入千家万户,泽及百姓,热闹五天的江东元宵落下帷幕。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是乡亲们寄托对梅妃和诸神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承载着乡人一种不一样的乡愁和乡情。这些乡愁和乡情,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江东元宵的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江东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博大的民俗风情。

附注

注:①对于杨玉环被度为道士的时间,乐史《杨太真外传》、钱易《南部新书》均载杨玉环被度为道士的时间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后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据唐玄宗册杨玉环为道士文中的“太后忌辰”四个字,考证出杨玉环“潜纳进宫”的时间在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二日前后。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杨玉环被度为道士的时间为开元二十八年(740),我以前文中也引此观点,其实是错误的。据《唐书·传记第三十四·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十二月,以杨氏为女宫,号大真。所以,杨玉环入宫为道士的时间为天宝三载,《资治通鉴》也引其用。天宝四载(745)八月,册杨氏为贵妃。

知识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走进梅妃故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走进梅妃故里》一书分为江东名片、乡土文史、艺文选萃、名贤惠珍和附录(浦口馨香)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表现梅妃故里那些真人真事,以古鉴今,弘扬时代精神,并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该书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