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历代藏书家传略(七十五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26
颗粒名称: 莆阳历代藏书家传略(七十五人)
分类号: I25
页数: 80
页码: 549-6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阳历代藏书家,他们往往为了购得珍稀典籍,不畏征途,无视坎坷,节衣缩食,耗尽资财,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危及性命,在所不顾。藏书家们之唯一宏愿,只为聚书,只为收藏,只为存世,只为儿孙,只为学习,只为祖国的传略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莆阳 历代 藏书家

内容

闽籍著名藏书家梁章钜(字闳中)云:“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藏书家堪称中华诸子百家中最为特殊之一家。爱书之心,人皆有之。但藏书家之爱书则不同于常人,他们往往爱书如金,惜书如命,染上书癖,遂成书痴。乃至达到如醉如痴、如影随形之地步。他们往往将毕生之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书,追求书,热恋书,倾力搜求书,千方百计聚集书,万般精心呵护书,唯恐不及,唯恐不周,唯恐不测。他们往往抄书校书,挥汗呵冻,露抄雪写,不知晨昏,忘却寒暑,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习以为常,持之以恒,不以为苦,反以为荣。他们往往为了购得珍稀典籍,不畏征途,无视坎坷,节衣缩食,耗尽资财,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危及性命,在所不顾。藏书家们之唯一宏愿,只为聚书,只为收藏,只为存世,只为儿孙,只为学习,只为祖国。故一息尚存,作德日休,为善最乐。
  谁能忘?中华民族之历代藏书家们,为了搜集、抢救、汇聚、抄录、校刊、收藏、保护、传存祖国之宝贵文化典籍,立下了不朽之功勋。时至今日,中华大地,文献典籍、博大精深,寰宇称甲。特别是藏书家们之佳话轶事,从侧面昭示世人: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宝贵之精神财富。笔者意欲借助介绍莆阳历代七十五位藏书家之传略,让读者从中了解到藏书家们是如何通过自身乃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何来采集图书?如何鉴定版本之优劣,探研版本源流?如何修补书籍、改进装订?如何预防蠹霉水火及长久收藏保存书籍?如何分类编目、撰写提要?如何校勘图书、题书、跋书?如何抄书、刊书、借书、指导读书、流通图书之种种艰辛、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之经验教训!得以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并从中积累极其丰富之宝贵经验,形成完整而严密之学问。笔者坚信,通过介绍莆阳历代七十五位藏书家之传略,先贤们之坚毅努力,辛勤劳作,卓越贡献,必将其英名永载莆阳史册。
  一、郑露,一名褒,字恩叟,郑辿第三子。生卒年不详,祖籍河南荥阳,先辈入闽为官,居晋安郡(今福州),南朝永定元年(557),露与胞弟庄、淑举家从永泰迁至莆阳境内南山,筑庐为室,建湖山书堂(原址今广化寺讲堂),攻读诗书,以文章教诲后辈,倡导儒学。露为南北朝陈朝藏书家,稽诸载籍,兴化为郡,建置自宋始。在周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粤王,东汉属南部都尉。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梁属南安郡。陈置闽州(即今福州),以其地置莆田县属焉。寻废,入南安郡,改丰州为泉州,地属泉州。“莆人读书,自陈郑露始,科目出身自唐林蕴及藻始,历宋、元至今为益盛焉!”(见《重刊兴化府志·礼记二》)后露官太府卿、庄任中郎将、淑为常州别驾。世称“南湖三先生”。[按:《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籍释二十六载:“太府卿”,此官名在北魏已有。]
  永定二年(558),露舍南湖居宅建金仙庵,为境内佛寺之始。“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露兄弟开先之也。”(见《莆田县志》)状元柯潜撰《太府卿露公像赞》:“三先生讲学倡道,以振士风,司业吴公源著《名公事述》‘称其开先莆学矣。’……生际梁陈,学宗孔周。讲道南湖,以开愍懵。莆人知学,实倡自公。有贤二弟,同振其风。十室之间,书堂八九。公泽所渐,名垂永久。我瞻遗像,肃然以兴。吁嗟乎公,百世典型。”露庋藏诗书典籍,教读子弟,传授文化,自此,莆人以“读书为故业”。《一统志》云:“读书为八闽之甲。”到了唐贞元三年(787)丁卯,德宗诏赐敕建“开莆来学”坊于莆城东大路拱辰门,以褒其功。露撰《书堂》诗,为莆阳存史最早之文学作品之一。《彻云涧》一诗收入《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七。(文献出处见《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二、林披(733-802),字茂则,号师道,高平次子。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生,清源郡莆阳澄渚乌石人。唐藏书家。披幼聪慧,“年十五,手抄书史约千余卷。”工诗善文,能写一手好字,尤擅小篆。年二十,于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及第,官将乐县令,升潭州刺史。以耿直敢言忤权贵,贬临汀郡曹掾,郡多山鬼淫祠,其著《无鬼论》晓民。御史樊滉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汀州别驾,知州事。复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后解印归里,居隐林下四十年,于西南建读书楼。故相国常衮曰:“林君出处犹龙,所居有青蛇白雀之异。”披肢体安详,志尚高洁,宠辱不惊。邑人桂州刺史黄岸卒,为撰《刺史黄公迁居述》。
  贞元十八年(802),披卒,年七十,赠睦州刺史。披喜藏书,嗜书苦读,穷经论史,手抄不辍,书经目辄记,里中人称其为“博学”。其传九子,皆承义方,俱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披之第六子蕴(字梦复)官邵州刺史,其著《林邵州遗集》载:“(披)聪明特达,目所览必记于心,自写六经、子史千余卷,工草隶。”裔孙明刑部尚书俊赞曰:“温陵十六,我公愈伟。气直道完,论著无鬼。出处犹龙,德星萃止。休符显祚,嗣九刺史。”(见《唐九牧林氏长房族谱》、《福建藏书家传略》。)
  三、陈峤(825-899),字延封,号景山。唐宝历元年(825)乙巳生,清源郡仙游县折桂里(今榜头镇)后坂村人。唐藏书家。峤“龆龀好学,弱冠能文。”与高阳许龟图、江夏黄彦修友善,同聚北岩精舍苦学达五年。后许、黄西去,峤复居北平山,两地穴管守之榻,十年索随氏之珠。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应省试,然屡试屡踬,终于在光启四年(888)擢戊申科郑贻矩榜进士。以一甲第二名名列皇榜之首,荣耀一时,里人改称其地坂头为“榜头”。峤历尽三十一载辛酸苦楚,终于名动京师,官京兆郡参军。司空王审知主闽,峤历任大从事、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升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辅佐审知治闽,益贤其参画。峤为人谨信,性喜聚书,藏书甚丰,凡数千种,
  居家纯孝,事继母如亲娘,哭拜先人庐墓,“泣血有闻”。光化二年(899)卒,享年七十五岁,葬兴教里福平山。御史黄滔为撰《司直陈公峤墓志铭》。峤之子孙后迁居莆田常泰里延寿村。(见《十国春秋》卷第九十五、《莆阳黄御史集》、《闽书》卷之一百五、《莆阳玉湖陈氏家乘》、《绶水书香》、《福建藏书家传略》)。
  四、徐寅(849-921),字昭梦,别号钓矶。据清乾隆二十六年(1687)版《延寿徐氏族谱》卷之二:《唐状元秘书省正字公传》载:“卒年七十有三,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七月二十三日。”据其所云:“引文出《何志》全文。《通志》、《府志》、《彭志》有传”。然笔者查《何志》卷之一百五‘徐寅’条,并无详载徐寅卒之年月,不知徐临所据出自何处?姑且从其说,存疑待考。大中三年(849)己巳生,清源郡莆阳常泰里延寿村人。唐藏书家。寅幼家贫,聪明好学,志向高远。常在溪岩上读书,僧湼槃从景祥院下山,以书试之,寅侃侃对如流,心异之,遂出义资为寅建万卷书楼于徐潭之侧。寅自是潜心读书,博通经史,尤长于赋。乾宁元年(894)擢甲寅科苏俭榜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后因“臣宁无官,不可改赋”弃官归隐延寿村。
  彭城人殿中丞刘山甫撰《延寿万卷书楼记》:“延寿之域,正字徐家塾。有万卷书楼焉,曷超乎一溪岩僧也,曷异乎景福之唐也。正字初读书于一溪岩,岩僧识之,卜密迩正字宅者,即墨潭西,角井东,长寿丹荔北。出香灯租创岑楼五厦,为正字藏修所也。正字登之览胜怀寓,有‘不识云梯高几许,分明人在月中游’之吟。凡所为文立成,尤长赋。性嗜燃灯稿,适久雨夜,欲赋人生几何章,时三鼓漏下寐未也。仿佛间拾异书,遂用叶字起承前赋,自是著多神语。《探龙集》、《雅道机要集》出矣。逾岁改乾宁元(894),登苏俭榜进士第四。举场上游,正字赋独鸣世,传写遍长安,歌咏洽江浙,珍宝达勃海诸国。以此御制诏赐进士第一人,以秘书省正字授其职也!无何,奈当牙郎,归故里,道经大梁,义不仕之。作文赋诗于是楼上,适兴钓墨潭之矶,缘别号谓钓矶。随编归田稿谓之《钓矶文集》,年家苏大魁钦其文,寻旧隐访之,扁曰万卷书楼。是楼也,僧识正字尚志时,乃正字答僧得志日。捐赀詹近胜者创以寺,寺名景祥,舍香灯田七顷酬德僧。僧德之,举祠寺中祀为檀樾主,非识远乎!徐塾之楼大都止是,已志其佳城,兹复书楼记之,冀正字嗣也,世读其书以益斯楼之高。”
  后梁贞明七年(921)辛巳,寅卒、著有《正字赋》五卷、《探龙集》五卷、《雅道机要》一卷、《温陵集》十卷、《徐先辈集》二十卷。平江昆山人卫泾(字清叔),淳熙十一年(1184)擢甲辰科状元,官秘书省正字,历事三朝,出入内外四十载,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尝云:“官职自有定份,名谊千古不磨。”其平生最敬仰徐寅,致仕家居,千里迢迢来延寿村谒万卷书楼,《题书楼》诗云:“潭西徐塾肇何年?景福龙初结岑椽。架上遗编犹绝蠹,楼房乔荔宛连天。辞柯宝赋流芳远,入彀锦文行世延。寿水书香应不断,弓裘种种名邦传。”(见《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二、《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五、《延寿徐氏族谱》、《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绶水书香》。)
  五、陈郯,中和三年(883)癸卯生,五代清源郡仙游县西乡人。五代藏书家。家贫,颇力学,通《五经》,十二岁能写文章,为先儒器重,二十岁游临江,有探龙之志。后梁贞明年间(915-921)至出仕前,在莆田延寿溪畔与泉州刺史王延彬、名士徐寅、郑良士、陈乘等辈赋诗酣酒为乐。黄滔、徐寅睹其文,莫不惊叹,谓:“后来宗吾道者,非斯人而谁?”郯对词赋更加精通,赋有《桃源洞客难东方朔》、《细柳夹道生》、《封白鹦鹉为雪衣女》等。先贤称之为“八韵中之琴瑟。”后唐长兴元年(930),郯自四门博士授水部员外郎,直翰林。第二年,加内学士,司封郎中,内掌文词,傍参机密;闽王王延昶通文二年(937)加兵部侍郎,判庄宅院;不久加太常卿,又充仪礼副使。南唐保大元年(943)六月,郯自节度使推官转节度掌书记。后再拜光禄大夫、栓校司徒、上柱国,食邑五百户。
  惠宗王延钧,后改名璘,其从子仁达辟掌书记。惠宗以事诛仁达,并收郯属吏,寻籍没仁达家,惟得郯歌诗一卷,释不诛。郯素便佞,善迎主人意,通文中迁检校太傅,时术者言宫中当有災,康宗徙南宫避火,已而宫中火,康宗疑控鹤都将连重遇之兵所纵,因以语郯。郯反洩于连重遇,重遇遂夜率卫士焚宫室作乱,康宗走死。郯漏言之罪居多。初,太祖从子王延彬刺史泉州,徐寅每同时赏,及陈郯、倪曙等赋诗酣酒为乐,凡十余年,郯尝邀集诸多文人学士,查访搜集古籍图书,抄写装订成册,精心收藏。宋建隆元年(960)九月十四日,其病逝于闽县竹使乡上仁里宅第,享年七十七岁;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在闽县城东产弦乡易俗里庚山之下。(见《十国春秋》卷第九十五、《福建藏书家传略》。值得一提的是,王长英、黄兆郸著《福建藏书家传略》第703页载:“陈郯、宋代莆田人,为宋四门博士。”不知所指是否与五代之“陈郯”同为一人,待考。)
  六、方峻,字景通。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尊贤里白杜(杜塘)人。宋藏书家。峻为杜塘方氏始祖仁杰八世孙。仁杰之六世孙仁璀,为闽长官曹史。仁璀传长子衡,官大司寇(刑部尚书)。累赠金紫光禄大夫。衡传长子峻,自小读书识字,天份甚高。及长,嗜书成癖。仁宗天圣八年(1030)擢庚午科王拱辰榜进士,为建安簿。后谪降润州茶税,识程珦(字伯温),为黄陂尉。珦子颢(字伯淳)、頤(字正叔)。世称頤为伊川先生,二人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峻子元宷随父任,适与伊川先生同处于润学。伊川实生于明道二年(1033)癸酉,视元宷为同甲,而月居长,遂相友善。其后元宷归莆,伊川临洛,书问往来不绝,或以方弟呼之。
  景祐初(1034),峻试秘书郎、福州左司理。景祐中(1036-1037),请老分司南京,累官职方员外郎。及致仕家居,榜所居曰“植德堂。”堂之南曰“小隐”,聚徒讲学。尝试于所居东北凿井,既及泉,峻祷曰:“愿子孙居官清白如此水。”及峻卒,珦子颐为状其行,又托翰林学士范祖禹(字淳甫)为撰神道碑,其见重如此。峻风度潇洒,人称忠厚长者,为官有政绩。居之暇,性喜聚书,俸尽书来,藏之颇丰。且广收名人书画,如方氏所藏伊川真迹,凡十有二纸。其三纸朱晦翁已刻于白鹿书院。峻建白杜万卷书楼,以才德教育子孙。(见《八闽通志》卷之八十七、《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七、《闽书》卷之一百六、《莆仙方氏宗谱》卷一、《绶水书香》。)
  七、蔡襄(1012-1067),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十二日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枫亭赤湖蕉溪东宅村人。宋藏书家。襄父琇为“海隅陇亩之人”,家教极严,诸子“早闻义训”。襄幼奇秀,聪明好问。及长,浩博贯穿,学有所成。天圣八年(1030)擢庚午科王拱辰榜进士,授漳州军事判官,旋为西京留守推官,升秘书省著作佐郎,充馆阁校勘、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进知制诰,授右正言,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五年(1053)权礼部贡举,迁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知泉州,创建洛阳桥三百六十丈。英宗即位,拜三司使,晋阶金紫光禄大夫,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八月十六日,庆历名臣襄去世,年五十六,谥忠惠。欧阳修特撰《祭蔡君谟文》。襄宦海坎坷三十七载,历事三朝,著有《蔡忠惠文集》、《居士集》、《茶录》、《荔枝谱》、《洛阳牡丹记》等书。
  在宋代名臣中,襄工书善画,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苏轼云:“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见《东坡题跋》)苏子容云:“欧公不言文章,而喜谈政事;君谟不言政事,而喜论文章,各不矝其所能也。”(出《苏氏谈训》)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言。君谟嗜书成癖,辅以笃学,家富藏书,尤多孤本秘笈、珍稀书帖。故诗文清遒粹美,书真、行、草、隶有翔龙舞凤之势。刘克庄《题蔡端明帖》云:“又一帖借六典刘茂才,何人藏书,乃富于蔡公耶?”(见《宋史》卷三二〇、《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五、《东坡集》、《蔡襄全集》、《后村先生大全集》、《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九、《闽书》卷之十七、《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一集。)
  八、林伸,字伸之。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伸为唐孝子攒(字会道)之后裔,披之从孙也。攒举仕途不第,从仕塞垣。贞元初(785)始为福唐尉。母羸老,未及迎而病,攒闻,弃官归。母卒,举葬庐墓,有白乌来,甘露降,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属验实。事闻,德宗降诏褒异,厚其禄赐,命立双阙,表其闾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时号阙下林家。
  伸有兄弟七人,兄伟,仁宗天圣五年,(1027)擢丁卯科王尧臣榜进士,官承事郎,楚州录事参军。伸幼随兄苦读,博闻强记。嘉祐二年(1057)擢丁酉科章衡榜进士。熙宁间(1068-1077)调永静幕官。时内侍程昉陈屯田实边之策,欲闭旧河,开新葫芦河于孟家口,沧、景、德、棣四州俱被其害。伸条以闻,昉劾伸,褫一官。伸曰:“身危民安,虽去无撼。”寻知归善县,改知新会县。民有以获盗赏迎合其子者,伸知之,责其子曰:“朝廷数路求贤,汝不能读书应选,乃欲陷我欺君耶?”竟寝之。邑多诸司职田,岁歉,伸放其租税十之九,吏持不可。伸曰:“伸不过为民一冲替耳,人以为辱,我以为荣。”后果符吏言,伸恬不为意。
  伸为人大度,兄弟贫不能自给,其推俸为三房毕婚嫁。族党窘乏者悉周之。居官手不释卷,尤好聚书,遇有善本,不惜重金购之,网罗不倦。闻朋旧得异书,必婉转借钞。著有《春秋三传正经》及《东轩文集》十卷存世。伸以朝奉郎致仕,官俸所入悉以购书,携所蓄数千卷归莆阳。邑人见其举,谓伸曰:“君何不为子孙谋,辄以赀购书?”伸曰:“余蓄书千卷,若有贤子孙足矣。子孙若不贤,多财恰是累矣。”(见《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十六、卷之三十七、卷之四十三、《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九、傅楫(1041-1101),字元通。康定二年(1041)辛巳生,宋兴化军仙游县孝仁里(今赖店镇)人。宋藏书家。楫少自刻厉,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未冠,试广文馆第一,不第而归,从孙觉(字莘老)、陈襄(字述古)学。及襄来仙游金石山筑堂讲学,楫为其门生。襄语人曰:“傅元通金石人也。”以其爱女妻楫。治平四年(1067)擢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莆阳傅氏科举登进士第自楫始。初官扬州司户参军,旋转福清丞、历太谷令,道除太学博士。居四年,荐为太常博士。神宗时由记室参军,进侍讲、翊善。徽宗即位,召楫为司封员外郎,权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上尝语近侍曰:“近臣中惟傅楫为朕言甚详。”朝野始知楫以启迪君心者切至如此。楫以年老疏乞去,以龙图阁待制知毫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年六十一,徽宗念其为藩邸旧臣,赐绢三百匹,赠少师,令建傅少师祠于仙游罗山龙头之左。
  《莆阳比事》云:“至本朝盛时,蔡襄、方蓁、陈睦、黄君俞、朱绂、黄隐、傅楫皆以词赋名世,见于三元、元祐诸集。”楫为官勤于著述,有《傅少师文集》三十卷存世。楫家中藏书极富,每见异书,手抄自录,所得俸禄,尽以购书,聚书至万卷。常以经史自娱,四方名士多有留宿供读者。仙游傅氏“三世登云,四代攀桂”,在宋时为创见也。司农少卿王迈撰《傅氏书堂》诗云:“山下闻书声,胜似听丝竹。山中嚼书味,胜似饱梁肉。丝竹无趣空有音,梁肉悦口不悦心。月山主人真好事,积书连屋床横琴。直面青天垂阔野,满怀月色娱良夜。群儿诵书鸾鹤鸣,卧而听之神思清。人间乐事天所惜,月山之乐为第一。我看群儿个个奇,腰斤行取月中枝。伊渠来作月山客,未肯轻和月山诗。”(见《宋史》列传卷一百七、《二十五史人物传记索引》、《浮溪集·傅公墓志铭》卷二十六、《莆阳比事》卷一、卷二、《未轩文集补遗》卷下、《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莆阳文献》列传十、《闽书》卷之一百十三、《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福建通志》卷四十八、《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一、《莆风清籁集》卷五十四、《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仙游县志》第三十五篇、《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
  十、陈次升(1044-1119)字当时。仁宗庆历四年(1044),甲申九月癸酉甲寅时生,宋兴化军仙游县善化里山〓人。宋藏书家。大父画,官朝议大夫。父云从,赠正议大夫。次升大兄次颜、二兄次龙、四弟次宗于政和二年(1112)同膺特奏名。次升读书勤于思索,熙宁六年(1073)擢癸丑科余中榜进士,知安丘县。会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元祐元年(1086)提点淮南、河东刑狱。绍圣中(1096-1097)复为御史,转殿中,更进左司谏。同邑蔡卞诬次升诋毁先烈,拟谪监全州酒税,哲宗以为远,改南安军。徽宗立,召为侍御史。建中靖国元年(1101)擢左谏议,献体道、稽古、修身、仁民、崇俭、节用六事,言多规切。寻出使契丹,及使还,以宝文阁待制出知颖昌府。奸言日至,降充集贤殿修撰,屡移循州编管,入元祐党籍。大观三年(1109)六月丁丑尚书左仆射蔡京罢,次升官集贤殿修撰。政和八年(1118)官宝文阁待制,累官朝散大夫。宣和元年(1119)终于真州私第,年七十六、朝廷追赠太中大夫,祀乡贤祠,葬蕨阳岭。次升三居言责,嫉恶如仇,直言敢谏,建议不苟合。大臣刘安世“称其有功于元祐,人谓能遏吕升卿之行也。”居官勤敏,善为文辞,著有《谠论》二十卷。家中聚书颇富,美其藏书室名曰“当时”。其外甥少孤,居于舅家,将其所藏之六经百氏之书尽读,多闻元祐名臣出处大节及宋代诸朝典故。(见《宋史》列传一百五、《二十五史纪传人物索引》、《未轩文集》卷下、《闽书》卷之一百十三、《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之八十四、《福建通志》卷四十八、《续通志》卷三百六十、《莆阳玉湖陈氏家乘》、《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仙游县志》第三十五篇、《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
  十一、方略,字作谋。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阳尊贤里杜塘人。宋藏书家。大父惠州太守子容。父康(字彦逸),两举乡荐,官从事郎,南剑顺昌令,赠通议大夫。崇宁五年(1106),略擢丙戌科蔡薿榜进士。由崇德尉召除删定官,累迁修书局。外请,提举广东常平,转运副使。宣和初(1119),略在东京以不附燕云之议忤少宰王黼(字将明),贬知琼州,改知潮州,重刻被毁苏轼所撰《韩愈庙碑》。建炎中(1128-1129),秩满归,年方四十八,上章丐祠,主管太平观;祠满,复主管台州崇道观。居官廉贫能继大父子容之所好,每官一地,所至必专访文籍,民间有奇书,必以金帛求之。在大父已具相当规模之万卷楼基础上,扩充藏书达一千二百笥。顺昌人廖刚官莆阳知军,尝诣白杜万卷楼还所借之书,赠诗云:“平生何啻两瓻酒,归计元无担石储。”略有远识,尤精鉴别,藏有程氏翰墨及苏轼遗墨多达四百余幅。并对家藏之书予以编目,撰成《万卷楼书目》十卷、《方略诗》一卷存世。(见《莆阳比事》卷之三、卷之六、《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七、《闽书》卷之一百六、《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莆仙方氏宗谱》卷一。)
  十二、林霆,字时隐。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阳城关后塘方巷人。宋藏书家。霆为唐长城金紫林法幔十一世孙。父泽之,冲之、涣之之弟也。霆体貌英伟,博学多识。政和五年(1115)擢乙未科何栗榜进士。御史中丞兼侍读余深(字原中)谄附蔡京,中书侍郎许将(字冲之)皆欲以女妻之,霆曰:“若人之女,安能事吾母?”两辞之。累调乌江丞。靖康初(1126),从父冲之使金,霆三上书请代往,不报,还里不复仕。绍兴中(1145-1146),秦桧以霆有庠序之日,召为详定司敕令所删定官。霆见桧曰:“公忍以二帝置万里外易一相位乎?”桧怒,方议远窜而桧死,得通判衢州,改湖州。以二寡姊年垂八十,不欲远宦,桂冠去,当世高之。
  霆博学,深象数,与郑樵为金石交,林光朝尝师事之。霆性喜网罗图籍,搜集金石物器,聚书数千卷,皆自校雠,以遗子孙。其谓子孙曰:“吾为汝曹获良产矣。”卒年六十九,莆人称为忠义林氏。宝庆三年(1227)即所居立祠,使备祭享,以劝忠义云。(见《宋史》忠义列传卷第二百八、《莆阳比事》卷六、《闽书》卷之一百六、《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发展史》、《福建藏书楼》、《藏书纪事诗》卷一、《长城金紫族谱》。)
  十三、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自谓溪西遗民。崇宁三年(1104)三月三十日生于翰墨盈香之家,宋兴化军兴化县广业里霞溪村人。宋藏书家。祖父宰,举进十,浙漕举。宰传次子国器(字宗翰)、太学生,官苏州教谕。国器游学京师,自励弥笃。爱子樵“幼而孤苦,长而穷困,视屋漏以无愧,闻鸡鸣而不已。”资性异人,朴质诚实,求知心强,怀脱落流俗之志,闭门苦读,深夜方歇,默诵沉思,潜玩不已。年十六,徒步赴姑苏护父柩归葬。自是谢绝人事,筑夹漈草堂以居,长期驻足延寿万卷书楼、白杜万卷书楼读书,与方翥、黄光度、林光朝友善。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乃归。昼理简编,夜观星象,饮食寒暑俱忘,专以讨论著述,为文自负不下刘向、扬雄(一作杨雄),一时名人若李纲、赵鼎、张浚皆器重之。
  绍兴二十七年(1157),以侍讲王纶、贺允中荐,应召。明年,樵上殿奏言:“臣处山林三十余年,修书五十种,皆以成之书。其未成者,臣取历代之籍,始自三皇,终于五季,通修为一书,名曰《通志》,参用马迁之体,而异马迁之法。谨摭其要览十二篇,名曰《修史大纲》。”高宗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樵力乞还山,自监南岳庙还家论著。阅四年,《通志》二百卷成,纪传、世家、载记用旧,而以年表为谱,以志为略。十五略不涉汉唐诸儒议论,五略虽本前人之典,亦非诸史旧文,盖平生所考论者,宏纲机要,皆聚于此。乃诣阙请对,上之。会高宗车驾幸建康,樵未得见。以为枢密院编修官、寻兼权检详诸房文字。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二月,高宗至自建康,命以《通志》缴进,会樵病卒,年五十九,学者称夹漈先生。樵居乡累岁不一诣守、令,门人束修一无所受。笔札虽诏从官给,未尝取也。见人才善,推誉如不及。有来质问者,苟可告语为之倾倒,数于当路荐林光朝、林彖。平生甘恬淡,乐施与,苟有一利于人,必力为之。樵性喜读书,购书、藏书、著书。陈振孙仕莆时,曾传录其家藏书颇多。《宋史·郑樵传》:“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读尽乃去。”《直斋书录解题》:“《群书会记》二十六卷。大略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又“《夹漈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所著书目附:‘莆田郑翁归述其父樵渔仲事。樵死时,翁归年八岁,安贫不竞。顷佐莆郡时犹识之。’”
  《澹生堂藏书约》云:“郑渔仲论求书之道有八: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之求公;六、曰之求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此举对后代藏书家贡献极大。樵致力图书研究,藏书达万卷,多为抄录之书。其将天下古今书籍,分类著录,成《群书会记》二十六卷(按:《文献通考》作三十六卷),又钞秘省所颁缺书目录,集为《求书记缺》、《外记》,所著存《通志》二百卷外,尚有《夹漈遗稿》、《尔雅注》、《石鼓考文》、《诗辩妄》等数十部书。清人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云:“渔仲求书有八道,腐儒经济堪绝倒。犹有人矝探宝珠,益以三说总一巧。”(见《宋史》卷四三六、《莆阳比事》卷三、《闽大记》卷之四十六、《游洋志》卷四、《八闽通志》卷之八十七、《莆阳文献》列传二十八、《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五、《闽书》卷之一百十四、《寰宇通》卷四十六、《南湖郑氏大宗谱》、《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一、《中国文学家传》、《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藏书纪事诗》卷一、《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一集。)
  十四、方翥,字次云。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阳尊贤里杜塘人。宋藏书家。曾祖峻,传子元宷,特科出身,官终威武军节度推官。元宷传子仑,与乡书,终身不至都下,有壶中阁,藏书颇富,行藏寓焉。仑传子翥,自幼庄重,颖异过人,读书甚勤。“六岁而孤,书一过目即贯穿,下笔有轶语。”绍兴八年(1138)擢戊午科黄公度榜进士,调古田簿、闽清县尉,到官三百日,归。方略于白杜万卷书楼语从弟翥云:“次云才性,不出户十年,可移吾书入肝膈矣。”
  翥读书喜作笔记,随读随录,以备查考,日积月累,笔记日多。果然“阖户十八年,尽读其书,无干进意。”绍兴三十二年(1162),朝廷召试,试官以三国史实问,翥奋笔直书万余言,数百年得失指陈无遗。遇书贾有奇书秘籍,必先造其庐求售。翥与邑人林光朝、黄公度、陈俊卿、郑厚、郑樵友善,六人在读书做学问中结下了深厚友谊,诗书互答不绝。光朝以翥为先闻道,兄事之。
  朱文公过莆,到白杜谒翥,见其论说,喜跃不寐。翥之道古,非缘章句,学问渊博,下笔辄有奇轶语,著有《麟台诗集》三十卷存世。(见《艾轩集》卷九、《莆阳知稼翁集》卷上、《宋史翼》卷二十一、《南宋馆阁录》卷八、《莆阳比事》卷七、《宋元学案》卷五十六、《未轩文集补遗》卷下、《郡志列传论》、《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六、卷之一百五十三、《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诚斋诗话》、《莆仙方氏宗谱》、《莆风清籁集》卷五、《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
  十五、方渐,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渐为方山系入莆始祖鼎之后裔,其先由兴化游洋之叱石迁莆之轮井,后分散居莆田城内。渐幼好学,喜欢聚书,惟以读书为乐。政和八年(1118)擢戊戌科王昂榜进士,通判韶州,历知梅州。
  《澹生堂藏书约》载:“方渐知梅州,所至以书自随。积至数千卷,皆手自窜定。就寝不解衣,林光朝(谦之)质之,答曰:‘解衣拥衾,会有所检讨,则怀安就寝矣。’增四壁为阁,以藏其书,榜曰‘富文’。”
  渐历知潮州、南恩州,官至朝散郎。平生清白,无十金之产。渐语人曰:“闽人无资产,侍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云:“书簏随身度岭遥,万梅花送一封轺。寒灯不照重衾卧,依旧鸡鸣警早朝。”渐每迁徙,定以书自随,为小阁三间,增四壁为阁以藏书,称其藏书处为“富文”,因以为号,子孙相传,人称“富文方氏”。郑樵尝就读于富文阁,所获甚多,曾以诗颂之。(见《闽书》卷之一百七、《藏书纪事诗》卷一、《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舆地纪胜》卷一〇二、《澹生堂藏书约》、《嘉应州志》卷十九、《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中国藏书楼发展史》、《福建藏书楼》、《莆仙方氏宗谱》。)
  十六、莆田李氏,佚名,宋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为唐室江安王李元祥(字仲瑞)后裔。元祥于唐贞观五年(631)封许王,贞观十一年(637)徙封江王。其十四世孙寓轩迁兴化县游洋,后定居洋尾白塘村。李氏尝守和州,人称藏书名家‘甫田李氏”。陈振孙通判兴化军时,尝多次到李家“藏六堂”传录所藏图书。《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载:“《藏六堂书目》一卷,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佚矣。’”又卷十五载:“《集选目录》二卷,丞相元献公《晏殊集·中兴馆阁书目》以为不知名者,误也。大略欲续文选,故亦及于庾信、何逊、阴铿诸人,而云唐人文者亦非也。莆田李氏有此书一百卷,力不暇传,姑存其目。《番禺杂记》一卷,陈振孙曰:‘摄海南主簿郑熊撰,莆田借李氏本录之。’《晋阳事迹杂记》,陈振孙曰:‘从李氏借录。’”邑人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称李氏:其“收藏颇多历阳沈氏之书。”(见《通志·校雠略》、《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卷十五、《藏书纪事诗》卷一、《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
  十七、莆田刘氏,佚名,宋兴化军莆田人。陈振孙通判兴化军时,尝从刘氏藏书楼借录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后魏国典》三十卷。陈振孙云:“行冲以系出拓跋,乃撰《魏典》三十篇,文约事详,学者尚之。此本从莆田刘氏借录,卷帙多寡不同岁月,首尾不具,殆类钞节,似非全书。”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对莆田李氏、刘氏赞云:“青盖传言入洛阳,文思缣帛变帷囊。惟余海上无诸地,不共中原熸靖康。”(见《直斋书目解题》卷五、《藏书纪事诗》卷一、《福建藏书家传略》。)
  十八、莆田陈氏,佚名,宋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尝官湖北监司,其家有藏书,或有田氏之书。邑人郑樵尝借录陈氏所编《荆州田氏目录》。《齐东野语》云:“直斋仕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近亦散失。”(见《藏书纪事诗》卷一、《福建藏书家传略》。十九、薛元鼎,字叔云。生年不详,宋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今枫亭镇)人。宋藏书家。元鼎祖父蕃,宣和三年(1121)特奏名。教读子孙,有古人风。元鼎幼警敏,端重夷旷,丰神峻迈,髫龁如成人。四岁日诵《论语》数百字,十二岁能属文,邑人郑厚叹曰:“此郎学根于道,后来之俊也。”乡贤赐教,元鼎色温气和,择言谨行,苦学自信益笃。绍兴三十年(1160)擢庚辰科梁克家榜进士,调惠州教授。乾道六年(1170)庚寅,除太学正,改承事郎,除宗正寺簿,迁国子监丞,兼权户部左曹郎官。迁秘书丞,除军器少监,兼太子侍讲。元鼎力乞外补。淳熙二年(1175)九月壬戌,除提举浙西路,加直秘阁,被旨相视太湖之役。役成,转朝奉郎。淳熙四年(1177),除户部左曹郎官。
  元鼎被旨秀州还,以其所详究本末源流敷奏:“但见郡县窘束,不见有余。”孝宗嘉之曰:“卿真才。”除吏部尚书左郎官,迁起居郎,兼太子左谕德。元鼎秉承上旨意,教读东宫太子熟习政务,博古通今,力戒骄傲,多方关心政务,体恤民情,勤恳秉公料理公务,致使泰安在兼任临安府尹任上,多次受到父皇孝宗之称赞与鼓励。淳熙五年(1178),元鼎复求外补,暂时兼权给事中。其性至孝,以母卒护丧归,将及境,卒。元鼎平生嗜书,仕宦之暇,喜在民间征求探访秘笈,不惜重价,撷其菁华,缮为荟萃,存之家屋,聚书多达四万多册。元鼎尤勤著述,有《诗文讲义》二十卷存世。(见《莆阳比事》卷六、《游洋志》卷四、《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一、《莆阳文献》列传三十五、《闽书》卷之一百十四、《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仙游县志》、《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一集。)
  二十、谢洪,字范卿。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游洋来苏里人。宋藏书家。父穆,倜傥有大志,尝市书瓯越,建“经史阁”藏之。列画汉、晋隐君子,自图形其间,号鳌轩主人。力学教子,人目之为书笥。洪聪悟绝人,自其童丱时已有文名。鳌轩尝以事忤县令,洪急走救之。令指庭中梅谓曰:“能赋此乎?”洪操笔立就。诗云:“朔吹飕飕着树梅,寒枝冷落俟春回。可怜雪萼无人问,乞借阳和早放开。”令异之。
  绍兴三十年(1160),洪擢庚辰科梁克家榜进士,主永丰县簿。时督赋吏多取于民,曰“钞头钱”,洪亟除之。调信州永丰县丞,邑人林枅为信州守,以庄临僚属,独引洪致幕下。会邻路建、剑有狱不决,檄洪审问,洪至则片言决之。一日偶有不乐,遂浩然引归,乃赓正字徐寅《人生几何赋》以见志,不复出矣。洪如父穆,性喜聚书,自是家中“经史阁”藏书颇多,著有《谢洪文集》十卷藏于家。(见《游洋志》卷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十四、《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二十一、方万(1121-1162),字盈之。宣和三年(1121)辛丑生,宋兴化军莆阳城关后埭一经巷人,宋藏书家。万为五桂仁载十世孙,自幼勤奋力学,工于辞章。绍兴三十年(1160)擢庚辰科梁克家榜进士,授增城尉。将之官,邑人陈俊卿荐其才,移省幹和剂局判。万留意经术,笃于教子,其子逵,顿挫场屋。中年三子玉立,万喜曰:“吾可以隐矣!”万在城内北河一经铺创建“一经书堂”学堂,硕配郑氏贤淑,日常琐务一概承担,助夫专事讲肆。“辟全风斋以教子,架斗车楼以藏书,创一经以垂训。诸公怜才,荐于庙堂,改授行在太平惠民和剂局,命下而卒。”朱熹为万名其堂曰“一经”。《方氏仕谱志》载:“和剂公以一经堂实藏书万卷。”
  邑人郑裕诗曰:“莆之甲姓,实为大方。紫囊锦帐,阀阅膏梁。有子盈之,乃其最良。心志乎道,视之如忘。博究六艺,并包五常。东家尼父,北窗羲皇。时相讨论,兼收并藏。五经在笥,一经名堂。谦以自牧,虽晦而光。实浮于名,虽抑而扬。伊昔孟氏,排墨与扬。斯文羽冀,吾道栋梁。岂特诗书,独称其长?诸儒之说,于孟何伤?吾子命名,既择而详。通而贯之,辉涵汪茫。剖破藩篱,无门无旁。默契《韶》、《濩》,能宫能商。正蒙折滞,起废针盲。以一知万,名实孔彰。人知同好,絺句绘章。元酒太羹,子独先尝。经术之门,骥骋康庄。典谟之文,凤鸣朝阳。学报天子,业缵星郎。以经名家,非子谁当?”
  方万家之一经堂,历经几代人的不辍努力,聚书如山,竟达十万卷。万勤于著述,有《斗居文集》十卷存世。绍兴三十二年(1162)壬午,万卒。万传子逵,所交皆贤雋,累赠中奉大夫。逵传子大舆,字德原,官揭阳令,以疾卒。刘克庄撰《方揭阳墓志铭》:“方氏之先,有积善好施闻于里中,曰福平长者,君其元孙也。曾祖中。祖万,登绍兴庚辰第,监和剂局,笃于教子,即家为一经堂。”(见《莆阳比事》卷三、《铁庵集·方氏仕谱志》卷三十二、《刘克庄集箋校》卷一五一、《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福建通志》卷三十四、《莆仙方氏宗谱》、《宋人传记年号索引》、《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二十二、方于宝,字正子。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阳城内后塘巷人。宋藏书家。于宝系出方山,渐侄,鼎七世孙。鼎之曾孙孝述,治平四年(1067)擢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授广州推官。孝述传伯通。伯通传安正,绍兴二年(1132)特奏名。安正传于宝,幼奇逸,极嗜书,积研寻之功,好藏书,建藏书楼为“三余斋”,存书数万卷,史学家郑樵尝入此斋读书。绍兴十六年(1146),朝廷下诏征集民间图书,于宝凭借家藏秘籍编书,应诏进《风骚集大全》一百卷,免解进士,补迪功郎,授漳浦县尉。
  《莆阳比事》卷六“楼名万卷,馆闢三余”条载:“方于宝家有三余斋,聚书数万卷。绍兴十六年(1146)应诏进《风骚大全集》一百卷,补迪功郎。其族祖梅州渐尝谓:‘闽人无资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自随,积至数千卷,手自窜定,增四壁为阁藏之,榜曰‘富文’,朱舍人昱为书其事。”邑人状元黄公度有挽方于宝诗四绝。其三诗云:“管辂相无壬甲寿,郑玄梦告巳辰年。收书恨未齐东观,作记虚传上九天。”(见《莆阳比事》卷六、《知稼翁集》卷下、《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十七、《莆仙方氏宗谱》、《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二十三、朱元飞,字希实。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仙游县孝仁里(今赖店镇)乌墩人。宋藏书家。元飞为琳井古田令玑九世孙。玑传无苟。无苟传汉。汉传琲,始迁仙游乌墩。元飞祖父绂(字君贶),治平四年(1067)擢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官宝文阁待制。绂传子宗(字成德),官至右朝散大夫,累赠中散大夫。父子均喜聚书,籍以教读子孙。宗传元飞,初丞同安,时为朱文公簿,因通族系,子渷、涓、溉俱游其门。朱家所居有“归乐堂”,文公为之记己,家藏手帖犹存。
  朱文公为撰《归乐堂记》:“余尝为吏于泉之同安,而与仙游朱彦实同僚相好也。..一日书抵余,曰:‘吾方筑室’先庐之侧,命之曰‘归乐堂’,盖四方之志倦矣,将托于是而自休焉,子为我记之。..如天之福,异日获从游于堂上,尚能为侯赋之。族人晦庵题识。”元飞任官三十载,官至福州通判。不营一金产,所得俸即以购书,每部三本,分遗其三子。长子滾,官终广东帐干。(见《仙溪志》卷四、《重刊兴化府志》卷三十九、《莆田朱氏通谱》、《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
  二十四、郑耕老(1108-1172),字谷叔,号友堂。大观二年(1108)生,宋兴化军莆阳城南人。宋藏书家。耕老为元舆裔孙。绍圣元年(1094),元舆擢甲戌科毕渐榜进士,提举学子。元舆传裔孙安正,少负才学,筑“木兰书堂”于木兰溪畔,安正率闾里弟子讲学,一时名士从其游。安正传子耕老,幼孤。其为诸生,虽赤贫,事亲孝,有学行,耕老与林光朝同学,光朝以耕老年长,兄事之。绍兴十五年(1145)擢乙丑科刘章榜进士,授怀安簿,调温州法曹,改明州教授。隆兴元年(1163)以荐召见,论奏,孝宗悦,亲擢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归莆阳,不复仕进。
  耕老在南陂木兰溪畔筑“木兰草堂”三间。其撰《木兰书堂》诗云:“郑子藏书处,柴门碧书湾。开怀溪一曲,养拙屋三间。月色斜侵竹,鸟声迥隔山。辋川多胜趣,何似此潺湲。”郑家累世喜藏书,耕老讲学于木兰草堂,经术湛深,著有《诗易》、《庸范》、《语孟训释》、《中庸解》、《周易解》。乾道八年(1172),耕老卒,太学正叶适撰《郑耕老墓志铭》,林光朝撰祭文《与郑耕老》。(见《艾轩集》卷六、《叶适集》卷十五、《莆阳比事》卷六、《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九、《闽书》卷之一百七、《宋元学案二·庐陵学案》、《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莆风清籁集》卷五、《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
  二十五、郑侨(1132-1202),字惠叔,号回溪。绍兴二年(1132)壬子生,宋兴化军仙游县福兴里浔阳(今象溪乡菜溪村)人。宋藏书家。侨为唐右散骑常侍兼侍御史积之后,廷芳族孙也。父宋禧,赠太师祁国公。侨少有大志,初上礼部为首举,与兄万卿同升,及自太学再荐,弟偶亦贡于乡。侨幼受从叔厚、樵影响颇大,养成喜爱读书之习惯,求知欲极强,常伴随樵读书至深夜。旦日闻鸡即起,潜心苦读千古书卷,刻苦钻研琢磨之益,对从叔厚、樵倾心学问,著书立说之举,看在眼里,行劾其中,终成大器。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月初七,郑樵这位宋代史学巨星在临安陨落,年仅五十九。侨“思之不可见,泪落秋云中。”遂决定赴京师博取科名。
  孝宗乾道五年(1169)己丑,廷试进士,有司奏侨策居第二,孝宗览而异之,御笔擢为第一(状元),郡守在旧兴化县治西偏为侨立“状元坊”。初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佐帅守讲求荒政凡数十事。乾道八年(1172)壬辰,召对,擢校书郎,转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属官,吏部司封。介然以静守自重,不一至执政之门,以《左氏春秋》侍讲东宫。淳熙八年(1181)辛丑,丁内艰,丐祠主管神佑观。复提举江东,入为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除起居舍人。太子参决启拟三宫禁,孝宗曰:“郑侨自好。”故迁侍从者皆罢兼职,而侨独以太子请留为左庶子,寻又兼权给事中。侨因其进秩及干请,数四论格,敢直前奏事,孝宗嘉曰:“卿屡献忠谠,朕甚开纳。”迁中书舍人,六押制敕,悉由侨手,训词有体,天下诵之。
  侨差充金国贺正使,不辱使命。及归,光宗已受禅,道除给事中。入见,光宗嘉奖。他日,从官同对重华宫,孝宗顾侨曰:“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宜。”兼侍讲,修撰《实录》,权吏部尚书。光宗曰:“卿在琐闼,所论公正。铨曹繁剧,今以付卿。”进兼侍读,侨每以畏天、进德、孝敬、问学、亲君子、远小人,广开言路、谨惜名器、修政重令、爱民节用为光宗言,光宗常向纳之。
  侨屡乞外任,光宗不许,曰:“潜藩旧人,宜在班列,事有缺失,得相裨补。”侨则坚辞乞外,光宗只好放行,除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移知福州,改知建康府,所至极有建树。光宗虚枢以待,召还吏部,进龙图阁学士。庆元元年(1195)乙卯,宁宗即位,复以尚书趣召,即日命侍讲。寻知实录院修撰,再御书筵,拜同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1196)丙辰,升参知政事。侨登二府,愈益感奋,不市恩,不干誉,不立党与,不私好恶,欲以清静平和,辅天子玄默之治。庆元三年(1197)丁巳,进知枢密院事,选兵练将,讨论军实,谨防边备,操执纪纲法度,以抑侥幸。侨又屡次恳求辞位,宁宗手书尾牍曰:“忠诚厚重,朕所倚毗。累丐退亲,殊咈眷意。”且面谕将以大用。甫三月,侨又上章求退,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行前,辞宁宗,侨语曰:“请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移知建康府,三疏告老,以观文殿学士致仕。
  侨孝友端重,简淡无他嗜好,惟爱读书,藏书。从叔樵去世,以子翁归年幼,故将所藏数千卷书悉交于侨收存。侨出仕为官,所到之处,惟收购秘籍之志不衰,俸去书来,多方搜觅增益,藏书颇丰。平生所为,皆有常度,受知三朝,见称忠实,全名大节,为世推重。所著有《奏议遗文》五十卷、《西垣词稿》十卷、《奉使执礼录》、《历官表》等存世。善行草书,存有《书衡》三编。嘉泰二年(1202)壬戌,侨卒于家,年七十一。赠太师,谥忠惠。夫人汪氏封吉国夫人,夫妻合葬永泰县锦屏山教忠寺之后,其祠堂在仙游县菜溪村。侨育三子:守仁,通判全州;寅,左司郎中;守正,广州新会县丞。(见《莆阳比事》卷二、卷四、《游洋志》卷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一、《宋元学案》卷四十六、《莆风清籁集》卷五、《仙游县志》第三十五篇,《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绶水书香》。)
  二十六、方崧卿(1135-1194)字季申。绍兴五年(1135)乙卯生,宋兴化军莆阳城内后塘巷人。宋藏书家。崧卿系出二桂仁岳派下,祖泌,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特奏名,宁德知县。父宪,阳江令,赠朝请大夫。崧卿乃廷实从子,隆兴元
  年(1163)擢癸未科木侍问榜进士,调绍兴府教授,以忧不赴。为丞相叶颙女婿。乾道二年(1166)授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移两浙漕司属官。改奉议郎,知信州上饶县。淳熙九年(1182),常平使者潘峙(字德鄜)以崧卿政绩闻,得旨都堂审察,通判明州。秩满,知南安军。
  崧卿律身严,蒞事勤,施政平和简易,甚得民心。绍熙元年(1190)移知吉州,于郡治东北隅建六一堂,祀欧阳文忠公,搜遗墨八卷,刻石其中。绍熙二年(1191)辛亥,除广东提点刑狱,大力清除两广权摄冒滥者众,力请痛革之,一路肃然。除广西转运判官,改定盐法,尚未施行,徙京西转运判官。崧卿“自治严,接人和”,平居常以“宁人负我,无我负人”之语戒饬子弟。为官所得俸禄,半为抄书之费,家藏书四万卷,皆手自校雠,庋于“聚书楼”中。尤汲汲于兴学与彰扬文献,尝刻欧阳文忠公《集古集》、辑《横浦集》,且长期研究,校理唐代散文家韩愈《韩昌黎文集》,又谱其经行次第为《韩诗编年》凡十五卷,刻于南安郡斋。
  崧卿才思敏捷,学识淹贯,能“问一事常类举十余”,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时人称“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别作《韩文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叙录》一卷、《韩诗编年》十五卷,《韩文公年表》。多所发明,为宋代私家校勘专著之典范,对我国校勘学作出一定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崧卿所著《韩文考异》、《四库全书总目》称:“自朱子因崧卿是书作《韩文考异》,盛名所掩,原本遂微。然此书体例,似较考异为明晰。..两书不妨并存。”麻沙魏仲举之《五百家注音辨·韩昌黎先生文集》,也将其考证音训采入。崧卿除藏书、编书外,尚著有《南安军志》二十卷、《南安府志》四卷、《续横浦集》十二卷、《诗文家集》二十卷、《老人丛书集》、《补襄阳志》、《拾遗》等书。《全宋文》录有其文。绍熙五年(1194)甲寅,崧卿卒于家,终年五十九。(见《周文忠公集》卷七十一·《京西转运判官方君崧卿墓志铭》、《叶适集》卷十九·《神道碑》、《半园续稿·方君墓志铭》卷三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二十六、卷之三十七、《闽书》卷之一百六、《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莆仙方氏宗谱》、《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二十七、傅诚,字至叔,自号雪涧闲翁。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仙游县建功里金石山(今仙游县鲤城区)人。宋藏书家。诚为龙图阁待制楫之裔孙,幼承诸父调教,知读书,有隽声。早年在邑之月峰山下筑月山书院,竞日读书其中。诚尝从朱文公游,聪慧敬敏,潜心研读,“红云紫雾三千里,黄卷青灯十二时。”淳熙八年(1181)擢辛丑科黄由榜进士。
  其平生自读书外,无他嗜好,惟爱藏书,所与语者,率皆好学清介之士,非此不与之交。初谪永春尉。邑人黄艾被旨使北,壮诚有守,奏辟以行,凡表奏之类,悉以委之。归除广东监干,改知青阳县,寻除提辖文思院。嘉定初年(1208)戊辰,任国子博十,迁太常博士。正字真德秀(字景元)每数日辄相过,谈论古今事,移晷方去。诚立朝言颇鲠切,忧国势不振,劝宁宗发奋图治,素与时相史弥远不合,迁官但循常调,而不肯一闯权门以求速化,隐然有儒者气象,故官止司封郎中。
  诚居官不忘著述,有《云泉霜林遗稿》存世。其长子彦卿博学能文,不幸夭死,诚哭之过哀,入朝轮对间,忽卒于殿下。缙绅咸悼惜之,与请于庙堂,欲官其子。诚性甘清贫,俸入不殖产业,悉以置书,平生以藏书为愿,毕数十载之功,酷似先祖楫,“积书连屋”遗之子孙。(见《宋史》卷三十九《宁宗纪》、《仙溪志》卷四、《莆阳比事》卷一、《宋元学案》卷六十九、《闽大记》卷之二十七、《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莆阳文献》卷五、《闽书》卷之一百十三、《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莆风清籁集》卷五十四、《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二十八、郑寅(?一1237)字子敬,一作承敬,号肯亭。生年不详,宋兴化军莆城东书仓巷人。宋藏书家。寅为枢相侨之子也。侨传子三:长子守仁,通判全州;次子寅;三子守正,官广东新会县丞。郑氏兄弟三人,耽嗜经史,博学有节操,为时所慕。寅幼聆父教,读书郑侨书堂。《西轩赋》云:“又有漈坑岩,岩前有郑侨书堂,面挹其秀。”寅苦志力学,性善记忆,擅长诗赋,少有文誉,以父任补官,历知吉州。召对,言济邸冤状,指斥权臣,坐罢。归莆,与陈宓、真德秀、李燔为友。理宗端平初(1234)召为左司郎中,兼权枢密院都承旨,又请为济邸立庙。且言三边无备,宿患未除,宜正纲纪,抑侥幸,裁滥赏,汰冗兵,以张国势。嘉熙元年(1237),出知漳州,除直宝谟阁。静重博洽,多识典故,尤喜聚书、藏书。晚岁在城东筑万卷书楼,藏书达数万卷,分为七录,有《郑氏书目》七卷,邑人俗呼寅所居之地曰“书仓”。
  寅之著述有《郑寅文集》十五卷、《中兴纶言集》二十八卷、《书目》七卷、《通志考误》、《通志大旨》、《包蒙》七卷、《打马图式》一卷存世。《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载:“《郑氏书目》七卷,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博闻强记,多识典故。”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考》二十一《中兴纶言集》,谓寅“于本朝典故尤熟。”寅以藏书之多著称,且喜刻书收藏,以广其传。“郑子敬守吉募工人印得之,余在莆田借录为全书,然犹漫其数十处,益公自号平园叟。”(见《直斋书录解题》)《澹生堂藏书训》称:“邯郸李淑献臣所藏图书十六类,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一万三千三百八十六卷。莆田郑子敬所藏卷帙,不减于李淑。”)
  嘉熙元年(1237),寅卒于家,葬墓筑县东北吴山。《后村诗话续集》云:“郑左司子敬家有《玉台后集》十卷,天宝间李康成所选。..若非子敬家偶有此编,则许多佳句失传矣。中间自载其诗八首,如‘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似六朝人语。”陈振孙亦记《梁豁易传》九卷,《外篇》十卷载:“其书未行于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家藏本,顷倅莆田日,借郑本传录。”笔者略举此二例,读者当知莆阳郑氏当时藏书之巨矣!
  克庄为撰祭文《郑子敬左司》云:“乌乎!史氏之学,我闲八年,公更倍之。闭关萧然,我已惰荒,公方精专。聚书如山,手自校研,汲冢鲁壁。删后画前,上考洙泗,关洛之传。左马下接,巽岩续编,义理精微。事物本原,治乱消长,典章革沿,钩索钞纂,网罗贯穿。胸有五车,手无寸榷,卷而怀之。..公之外孙,尽读架签,所承文献,所渐渊源,茶山东莱,则甚匹焉!”寅之曾孙杓,亦有文学,著有《衍极》五篇、《衍极记载》三篇,榜其堂曰“衍极堂”。(见《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三十七、《铁庵方公文集》、《文献通考·经籍考》二十一、《游洋志》卷五、《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八、《莆阳文献》列传二十六、《宋元学案》卷四十六、《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南湖郑氏族谱》、《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七、《莆风清籁集》卷六、《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
  二十九、方其义(1157-1230)字同甫。生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宋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其义曾祖伯用,赠朝请郎。祖父渐,官朝散郎,南恩守。父林,于乡贡进士。其义与族子阜鸣(字子默)齐名,皆由乡试入太学。性喜聚书,在祖父渐藏书楼“富文阁”读书,学问日进,藏书日盛。笃学关洛书,诗宗陶谢,文师苏氏。尝游江浙,名公卿争下榻,馆于金坛王氏实斋阁学,受业焉。其义文战辄不成,到了嘉定七年(1214)始授特奏名,历英德府其阳尉、梧、琼二州户录。其义事母极孝,寸步不离。与克庄先君齐年,克庄敬事之。“公私试心联案,炉亭客舍,夜与语常达晓。凡故家遗俗逸事,诸老先生旧闻,听之入人肝脾,长人知识,令余(克庄)终身诵之不忘,非特笔砚间沾焉膏馥而已。”
  绍定三年(1230)庚寅八月,其义卒于户录官舍,享年七十四。克庄为撰《琼州户录方君墓志铭》:“莆青白吏,曰南恩牧。小阁三间,以遗嗣续。夹漈诗之,流传乡国。无产十金,有书千轴。至今脍炙,谓之实录。君少而孤,昼抄夜读。里选歌鹿,泽宫中鹄。有飘飘气,无庸庸福。..有碑岿然,览者必肃。”其义尝语媳妇吴氏曰:“汝善视之(方应发),长必兴我家。”《万姓统谱》卷四九载:“方应发(字君节),幼孤,感奋自立,稍长有文名,第淳祐庚戌(1250)进士,授临江军教授。累迁宗学谕、史馆校勘,添差通判建宁府,召除国子监簿。累官礼部尚书,以端明殿学士充福建招捕使。”应发“以文章进身,而排难折冲,尤有过人者。平居孝友仁恕,恩意蔼然,当事刚果决烈,有奇男风。”人谓其祖父积书犹水,其所成功者水到渠成,非无因而至也。(见《刘克庄集箋校》卷一六一、《重刊兴化府志》卷十七、卷四十七、《莆仙方氏宗谱》)。
  三十、方秉白,字直卿(直甫),号草堂。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阳城内后塘巷人。宋藏书家。祖伯通,擢进士第,为兵曹参军。父子宝(名于宝),献书释褐。秉白与其从弟秉俟同时隐于乡,教授生徒。《莆阳文献》列传卷三十九载:“方秉白,字直甫,号草堂,居隐教授,林光朝、方翥、刘夙、刘朔诸名士皆其友也。孝宗朝宪臣以孝廉荐,不起,传家惟书数厨而已。郡守赵彦厉尝辟修《莆阳志》。后以子阜鸣恩,赠朝散大夫,有《草堂文集》。”《刘克庄集箋校》卷一四八《方子默墓志铭》载:“父秉白,赠朝散大夫,所谓草堂先生者也。草堂当阜陵时,外台以孝廉荐,家传帷书数厨。”(见《刘克庄集箋校》卷一四八、《莆阳文献》列传卷三十九、《万姓统谱》卷四十九、《莆仙方氏宗谱》。)
  三十一、方阜鸣(1157-1228),字子默。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生,宋兴化军莆阳城内后塘巷人。宋藏书家。阜鸣为于宝孙,父秉白,人称草堂先生。阜鸣幼即好学,绍熙元年(1190)庚戌,主司选补太学生,奏赋第一,声律遂擅天下。嘉定元年(1208)戊辰特奏名,辟楚州盐城尉,监泰州海安镇。所至,上官皆惊曰:“平生闻方子默,尚在州县乎?”佥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南外宗簿,复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勤民忧职,不以雅士胜流自居。尝谓:“灭门刺史,破家县令,此衰世事,古人惟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而已。”真德秀击节叹赏,每以阜鸣仕晚用小为君恨焉。“君号一世宿儒,而兢畏挹损,特甚于他人。与童子言,必诚必敬。性情俭,敞裘故褐终身不易,至居官,则秋毫不苟取。..晚节倦游,两俸丛祠,积阶朝散郎,赐绯鱼袋,年七十二,绍定元年(1228)十二月初八日以疾终于家。”
  克庄先父弥正(字退翁)与阜鸣为故交。克庄为撰《方子默墓志铭》:“将以明年十月某日,奉柩合葬。棫哭求铭。余先君与君同研席,君于丛儿中顾余独异。余为建阳令,废学久矣。君自江右归,方留钱十万市坊书。乌虖,余壮而惰,君老而勤,可愧也夫!然受教四十余年,情谊素笃,记河东之先友,传襄阳之耆日,固后死者之责,不容辞也。铭曰:‘谓才学不足以发身兮,或英妙而奋飞。谓科目果足以得士兮,或华皓而棲迟。七秩非夭兮,外郎非卑。其学山海兮,或试发丝,乌虖后人兮,微此埋辞。’”(见《刘克庄集箋校》卷一四八、《八闽通志》卷五十四、《重刊兴化府志》卷十七、道光版《晋江县志》、《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闽藏书家考略》、《福建藏书楼》、《莆仙方氏宗谱》。)
  三十二、刘弥邵(1165-1246)字寿翁,号习静,弥正弟。乾道元年(1165)乙酉生,宋兴化军莆阳清平里乌石山后陇人。宋藏书家。祖炳,以子夙、朔赠宣教郎,朝议大夫。父夙,绍兴二十一年(1151)擢辛未科赵逵榜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夙方盛年殁,家贫,有书数厨,弥邵慨念先泽,卧起其间,不为举子业,惟以学古为心。自六经以下,莫不抄纂,考论古今,一以洙、泗、关、洛之语为法。事必求通,断制义理,确然不移。少以贫食于学,弃去。郡博士俞来致学俸,却不受;郡守杨栋创尊德堂于学宫以处之,亦不久留。”弥邵性狷介,境遇孤苦,尤喜聚书。广搜古刻本,饥以充馈,倦以为枕,尤精专于学,一事一物未通,求之不措,必反复研寻,归之是而后已。载籍以来,莫不抄纂,而原本粹然,一出于经。尝质经于龙图阁学士陈宓,评史于宝章阁直学士郑寅,问《易》于建阳隐士蔡渊(字伯静)。自是外,罕与人接,临卒,犹为诸孙讲张栻《集解孟子》一章。所著有《易稿》、《汉考》、《读书日记》、《小记》、《深衣问辩》、《杜诗补注》各若干卷存世。子宬,由科第知古田县,遇禋霈,例授弥邵京秩,诰已下,惮不敢白。淳祐六年(1246)丙午七月壬午卒于家,年八十二。
  侄儿克庄为撰《习静叔父墓志铭》:“凡当世山林丘园之士,皆得以秉笔记载,况吾季父之贤学醇儒也,节逸民也?铭之不可不已也。铭曰:‘贵人之所欲兮,誉或损而谤喧。生人之所羡兮,耄有及而智昏。彦回期颐至司空兮,适以辱其户门。辕固九十老布衣兮,岂不贤于公孙?于嗟先生天年之高兮,天爵之尊。其人虽亡兮,其书则存。’”(见《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五一、《西山文集》卷三十六、《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五、《闽书》一百二十九、《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二、《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三十三、方信孺(1177-1222),字孚若,号好庵、诗境,紫帽山人。孝宗淳熙四年(1177)生,宋兴化军莆城南门外文赋里下皋人。宋藏书家。崧卿子,有隽才,家有藏书,“多闻以为富”,未冠能文,以父荫补授广东番禺县尉。开禧三年(1207),近官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假朝奉郎、枢密院检详文字,充枢密院参谋官,持督帅张岩书通问于金国元帅府。金帅以死相威胁,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死生度外矣。”信孺对金人强求“缚送首谋,称藩、割地”拒不接受,辩对不少诎,金帅见信孺忠恳刚直,不可屈,只得放回。信孺复命,再差充通谢国信所参谋官,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使金不屈知名。嘉定二年(1209),寻通判肇庆府,复奉议郎,就命知韶州。转承议郎,知道州。俄提点广东刑狱。转朝奉郎,转运判官,遂践其父世职。深知盐筴利害,操干裁撙,自出所智。
  信孺迁淮东转运使判官兼提刑,知真州。清正廉明,关爱百姓;镇压土豪,捕杀寇盗,严峻为治;表彰先贤,修复遗迹,惠文彬彬;明断刑狱,综察无苟,体恤下属;兴教助学,修建学宫,奖掖人才;固筑边防,修弊起废,政绩颇丰。所随任使,皆克举厥职,盖一时之奇才也。嘉定十一年(1218),盱台之役,京东路总管李全带兵打败金兵,信孺闻讯到前方犒劳将士,吏部尚书任希夷竟劾信孺“侵官邀力”,罢其官。
  信孺家藏书甚丰,且多秘籍,克庄与其私交甚笃,过从甚密,常到方家借读图书,诗书往来甚多。嘉定十五年(1222)腊月,信孺卒于家,年四十六,葬华亭霞皋紫帽山。赠朝奉大夫,宗正少卿、宝谟阁学士,祀乡贤。克庄为撰《方孚若寺丞墓志铭》。信孺著作等身,身后存有《好庵游戏》、《诗境集》、《桂林甲乙丙》三集、《南海百咏》一卷、《观我轩集》一卷、《寿湖稿》一卷、《淮南草稿》、《南辕拾稿》、《曲江啸咏》、《九疑漫编》、《两宋名贤小集》、《通门语录》三卷、《出岭后诗文集》三卷、《云台稿》等书。信孺既是出色的外交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六、《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金史》列传三十一、《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八、《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续莆阳比事》卷八、《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二十五史纪传人物索引》、《莆仙方氏宗谱》、《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莆田市志》卷四十四、《壶山门第》第二集。)
  三十四、方审权(1180-1264),字立之、景立,号听蛙。淳熙七年(1180)庚子三月二十四日生,宋兴化军莆阳尊贤里杜塘人。宋藏书家。出郡城北可十里,过延寿桥,其地皆平畴沃野,清泉古木,方氏聚居焉,此即杜塘,数百年文献故家也。审权上世有与伊川同学者,又有与东坡厚善者,有为朱、张高弟者,一门擢科级为名卿大夫者,不可悉数。审权乃小金紫峤之四世孙,河东转运宙之曾孙,赠承事郎珵之孙,真窖翁铨之子。少抱奇志,从伯父特魁镐仕江湖,所至交其豪雋。及归,慨然罢举。家有善和之书甚著,东冈之陂,汾曲之田,审权曰:“吾读此耕此,足了一生矣。”始者,人疑其功名顿挫,愤悱而然,既而久亦不改,以至大耄,安之如一日。朋侪或出或仕,或仕而贵,然速化者包奥竃之羞,暮行者饮锺漏之愧,往往得少丧多。惟审权超摇事外,有以自乐。弓旌不能致,缯弋不能及。邑之后进视审权,犹大父行。然审权上接而下挟,屑教而善诱,士者尊之。岁中不一再入莆城,惟与王迈、方蒙仲论文。又与居延寿村之樗翁克庄友善,过从甚密。
  景定五年(1264)甲子九月十七日,审权卒,得年八十有五,葬于兴教里福平山石栊之冈。子其哭于克庄求铭,克庄撰《方隐君墓志铭》:“余少君七岁,早交下风,后卜溪上(延寿村徐潭之侧),去君舍百步许,游钓心俱。今岁余病数月,不至溪。一日,山中人报桂花开,余病少愈,方折简约君同赏,而讣至矣,悲夫。君博古通今,父子皆能诗,有《真窖》、《听蛙》二集,其志业不少概见于世者,皆发于诗之。..铭曰:‘发眉老苍九尺长,毫芒流落万丈光。杜韩二语孰可当?樗翁(克庄自号樗翁)采之铭君藏。’”(见《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三九、《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五、《闽书》卷之一百二十九、《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莆仙方氏宗谱》。)
  三十五,李丑父(1194-1267),字汝励。绍熙五年(1194)生,宋兴化军莆阳城关北郭人。宋藏书家。初名钢,幼颖悟,读书迎刃而解,善属文,出语辄惊人。端平二年(1235)擢乙未科吴叔告榜进士,调邵武司户参军。其时始改名丑父,字艮翁。历浙西节制司准遣,累官礼部郎官。致仕归莆阳北亭山,修葺故居,辟荷荡为水榭钓川,花
  朝月夕,与刘克庄、林希逸等饮酒赋诗。其性喜聚书,家中藏书甚富,著有《亭山文集》若干卷藏于家。丑父居官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既有才而谦逊,实至名归,故犹为士林称重。一日值丑父生辰,克庄撰《朝中措》词贺云:“受持鼻祖五千言,留得谷神存。伴我赋诗茅屋,饶渠待诏金门。此翁岁晚,有书充栋,有酒盈樽。君看多花早落,孰如仙李蟠根。”(按:“充”即“满”;“栋”:量词,房屋一座叫一栋。)据克庄《朝中措》词可知,丑父晚年,家中“有书充栋”,当在万卷以上。)咸享三年(1267)丁戊夏五戊子日,丑父卒于所居北亭山,年七十四。克庄撰《李艮翁礼部墓志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三十六、卷之一百四十、卷之一百六十四、《壶山门第》第三集《宋代礼部郎官李丑父》。)
  三十六、吴叔告(1194-1266)字君谋。绍熙五年(1194)生,宋兴化军莆阳水南吴厝村人。宋藏书家。叔告幼称颖悟,长益标奇,性喜读书,自惜行检,崇尚修身。理宗端平二年(1235)擢乙未科状元。签书威武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以帅檄摄郡文学。嘉熙二年(1238)进校书郎,迁秘书郎。差考公试,迁著作佐郎,除刑部侍郎。淳祐六年(1246),差知袁州。淳祐十年(1250),再除刑部郎,知漳、衡、常三州,改严州,皆不果行。景定二年(1261)召除尚书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差殿试复考官。景定四年(1263)除大理少卿。丐外,除直宝章阁,提举浙江常平事。居官极重兴教,收徒讲学,弟子多有成就。为人狷介,少和寡合,器重之者多,而仇疾之者亦不少。学问渊博,尝受皇家褒奖“诰敕八道”,极为世人景仰,著有《秋畦集》若干卷。并于家居文光岭筑“叔告书楼”,收藏天文,历算等书数千卷。咸淳二年(1266)正月元日,叔告终于正寝岁除日也,年七十三,谥文忠。刘克庄为撰《吴君谋少卿墓志铭》:“铭曰:有义方兮训子孙,有谏草兮留天地。遣巫咸兮难招,铭有道兮无愧。”(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四、《续资治通鉴》卷之二十八、《闽大记》卷之二十八、《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八、《闽书》卷之一百八、《莆阳文献》列传三十三、《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九、《莆风清籁集》卷六、《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代状元大全》、《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莆仙方氏宗谱》、《绶水书香》。)
  三十七、方采(1197-1256),字采伯。庆元三年(1197)丁巳生,宋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曾祖润,祖驶,父思齐。采之伯父处士縜,与龙图阁直学士陈宓,皆婿于参知政事龚茂良家。采幼已早惠,侍伯父所得龚、陈二家之文献,耳目濡染,历历记忆。“倜傥好事,精博罕伦。
  异书抄毕,旧事广询。画苑之秘,文房之珍。端岩歙溪,汉洗古錞。金石所刻,诅楚颂秦。下逮晋广,本朝名臣。寸纸单字,收拾补纫。孰拙孰工?孰膺孰真?募以金帛,閟以袭巾。”及长,娶吏部侍郎刘弥正之女为妻(采为刘克庄妹夫)。事尊老孝谨,处朋侪谦毖,与伉俪相宾敬,终其身不改度。常以书卷自熏沐,翰墨自陶写。有园数亩,亭榭草木,蓬窗棐几,而墳籍备焉!拳石勺水,而仁智寓焉。不幸妻子与长子俱卒,君悲伤惨戚,欢悰益薄。宝祐四年(1256)丙辰七月卒,年六十,与刘孺人合葬绶溪龟湖之原。
  克庄为妹夫撰《方采伯墓志铭》:“君萧散而博雅,于器自先秦至历代古物,于书自南北金石至竹帛奇蹟,于画自颜陆至唐宋诸名手,皆究极端绪,鉴定品目,不差毫发。他人藏者率真膺妍丑参半,君所蓄匜洗錞罍,章草行楷,丹青绢素,物物精妙,皆可宝惜。手自记录,付怀曰‘世守之’,其笃好如此。尝汇累朝宸翰及名臣遗墨十卷,号《墨林帖》,未刊者末二卷尔。乌虖,天既靳君一第,使之老寿,与龙眠居士、宝晋公、云林子周旋于笔砚几席之间,以满足其冷淡之嗜好,不亦乐乎?..奕者俱称长者,铭曰:‘蘧蘧然知其身之蜕也,蹙蹙然忧其子孙穉也。昔余闻之,疑其戏也。今余思之,何其智也?怀之善守之,勿失堕也。’”(见《刘克庄集笺》卷之一三九、卷之一五七、《福建藏书家传略》、《莆仙方氏宗谱》。)
  三十八、方淙,字伯宗,一字伯淙。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故兴化县广业里寿峰人。宋藏书家。父铨,淳熙二年(1175)擢乙未科詹骙榜进士,官直宝谟阁。铨(亦号北山翁)迁居莆城左提茶坊,今曰方壶巷。其玄孙淙,颖敏好学,性喜聚书,家中建有藏书阁,藏书甚富。嘉泰二年(1202)擢壬戌科傅行简榜进士,授鄱阳县尉,试秘书省校书,历知漳州,转广东经略使,官朝奉大夫,焕章阁直学士。绍定五年(1232)知泉州,丐祠归莆阳,卒,赠太中大夫。(见《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莆仙方氏宗谱》。
  三十九、郑可复,字彦修。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仙游县人。宋藏书家。可复为昇子,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幼承父教,性俭朴,敏而好学,喜聚书,过目成诵。宁宗嘉定七年(1214)擢甲戌科袁甫榜进十,调东阳
  县尉。东阳乃平章乔行简(字寿朋)之桑梓,时乔权工部侍郎,族党依势挠法,可复屹然有守,乔深器之,接婺州教授,调福州教授、知潮阳县,通判循州,累官朝奉郎。可复惟爱藏书,俸禄所入,悉以购书,手自编录,晚年积书至数千卷。喜访古书,刊《戴氏礼记》,修《尔雅》。手自编录之书以韵类之,目曰《百八集》,书未及而竟卒。(见《仙溪志》卷四、《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万姓统谱》卷一〇七、《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四十、余崇龟,字景望。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仙游县文贤里厢溪(今度尾镇湘溪)上佘村人。宋藏书家。淳熙五年(1178),崇龟与兄元一(字景思)同擢戊戌科姚颖榜进士,元一知同安县,终池州通判。崇龟历官司农丞,除秘书丞,兼权工部郎官,迁枢密院检详文字。嘉定改元(1208),寻除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卒年六十一,葬仙游云居山。赠通奉大夫。崇龟不肯登权臣之门,而归洁其身。性喜读书,尤喜聚书,其藏书处名曰“静胜堂”,庋藏经籍图书万余卷。崇龟勤于著述,有《诗经讲义》、《州郡风土记》、《静胜文集》行世。(见《莆阳比事》卷一、《南宋馆阁录》卷七、卷九、《闽大记》卷之十五、《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莆阳文献》列传三十四、《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万姓统谱》卷八、《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仙游县志》第三十五篇)。
  四十一、余日华,字君实。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仙游县文贤里厢溪上佘村人。宋藏书家。日华为崇龟之子,敦行博学,事亲至孝。嘉泰二年(1202)擢壬戌科傅行简榜进士,历官潮阳县,以除强宗不胜,为其所陷,邑人惜之。日华平生嗜书好学,尤工文翰,所居筑有“撷英阁”,承父所好,储藏书籍甚多,藏书又增万卷,杂以书法名画,日坐其间,繙阅吟咏以自娱乐云。著有《兑斋文集》、《凌江唱和集》存世。(见《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卷四十、《福建通志·文苑》卷五十一、《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四十二、刘克永(1207-1262)字子修。宁宗开禧三年(1207)丁卯,生,宋兴化军莆阳清平里乌石山后陇人。宋藏书家。祖夙(字宾之),累官奉议郎,知温州。父弥正(字退翁),官终吏部侍郎,累赠少师。弥正传子四:克庄、克逊、克刚、克永。四兄弟生书香门第,长官宦之家。克永幼自聪慧,入小学诵诗解其义,长益勤奋自励,然郡试辄不利,挫于场屋,慨然废举子业。退而求志,于所居后陇之西辟一小斋,斋中空无他物,惟藏书如山,日夕卧起枕籍于斋中。读书之余,著有诗集《刻楮集》存世。克永其植力高,器宇全,有德有言。克庄撰《刻楮集序》:“吾家季子《刻楮集》,仅二百首,然皆超诣,短句稀章,贤于他人钜篇累韵,其尤高者,如岐山□凤,旷代一鸣,不常闻也;优钵昙花,浩劫一开,不数见也。可谓有雅人之高致,极诗家之能事矣。”(见《刘克庄集笺校》卷九十六、《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四十三、方楷,字敬则,号一轩。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兴化县广业里寿峰人。宋藏书家。父淙,焕章阁直学士。淳祐七年(1247),楷以乡贡历南剑州签判,官终朝奉郎,尚书省架阁。尝捐赀重建尊贤里杨公桥,里人德之。克庄《跋六一集录》云:“方君敬则妙年被服儒雅,凡世间贵介公子裘马剑射,槊棋声色之事,率皆不好,惟酷嗜古文奇字,间有一善碑、一真迹,必高价访求,不得不止,为乡里故家之冠,而北碑尤多。自《石鼓》、《峄山》、《诅楚》,至隋唐残碣断刻,一一装饰而笈藏之,积至六百余卷,日增而未已也。”克庄《题方楷一轩》诗云:“初看华扁知趋向,徐览群言见切磋。鹄至安能令弈善,羊亡岂不为岐多?爻重翼十几繁矣,贰二参三奈一何?老汉暮年无顿处,轩中半榻肯分么?”
  方楷家中建有藏书阁,阁中藏有书画真迹,克庄所题跋达四十首。克庄《跋方一轩诸帖·苏黄小米帖》云:“吾里收书画家有数,昔惟城南蔡氏、万卷楼方氏。后有藏六李氏、云庄方氏。然尤物在天地间聚散,来去不常..则又皆藏六、云庄之散逸流落者。墨林、寿峰皆万卷楼之族,书画人族人手,犹子孙也。”又《方一轩诸帖》云:“方君敬则楷,用余说求得十卷,前四卷稍浑全,后六卷为或者翦截,然墨色犹新,比余本无毫发异。不谓吾乡有此宝。帖末有端明蔡公亲题云:‘黄子正示及,因习草法。’”(见《刘克庄集笺校》卷十八、卷一〇五、卷一一〇、《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一、《福建藏书家传略》。按:王长英、黄兆郸著《福建藏书家传略》第196页所收“方敬则”与202页所收“方楷”,竟将“方楷,字敬则”的名与字分开,判为两人,误也。)
  四十四,沈立,生卒年不详,宋代兴化军莆田人。宋藏书家。沈立曾为官四川,以公票售书数万卷。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沈立(1007-1078),字立之,宋和州历阳人。仁宗天圣进士,累官户部判官,京西北路转运使,知沧州,出为江淮发运使,徙知杭、宣等州,后提举崇禧观。立喜藏书,以所藏书目及所集《名山记》、《都水记》上神宗。又有《盐䇲总类》、《香谱》、《锦谱》及文集等。不知《福建历代藏书家传略》第204页所指‘沈立,莆田人”与此“沈立”是否为同一个人,或是同名同姓,实为二人,姑且存录,待考。(见《福建历代藏书家传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四十五、徐喆甫,行六,字德明。生卒年不详,宋兴化军莆阳城内务前人。宋藏书家。喆甫为延寿徐崶公下开中秘派十五世孙,玞玄孙。玞(字重文),国学生,授承事郎,由延寿村溪南入城左衙前居数世,后俗呼“务
  巷”,以徐祀务公初祖也。旧世作乘“务前”,务前之居自玞始。喆甫爱读书,喜聚书收藏,以祖荫授朝奉郎,尝构世居整寺祠。念延寿万卷楼圮,特建尊经楼于务前上堂顶,俗呼“务前万卷楼”。藏书甚富,到明代,其裔孙崇义可珎重建。(见清乾隆二十年版《延寿徐氏族谱》卷二十三。)
  四十六、黄仲元(1231-1312)字善甫,号四如。后改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绍定四年(1231)生,宋兴化军莆城前埭东里巷人。宋藏书家。父绩,字德远,喜读书,嗜聚书,穷经究史,以“独不惧”名斋,刘克庄为记。绩为郡之名儒,任涵江书院山长,著有《四书遗说》藏于家。绩与兄缜同克庄友善,克庄目缜曰爱友,绩曰畏友。仲元幼承父教,刻志濂、洛、关、闽及父绩所传播潘柄、陈宓二师之书,必穷旨趣,使自得之。绩集《四书》为《近思本录》,未脱稿,仲元日夕删补。绩喜赋诗曰:“深为助我喜,敢作誉儿痴。”仲元十二岁丧母,然已工举子业,乡校屡占魁亚。余力自韩、柳、欧、曾文外,手抄二百四十三家,题于集后,妄意贬剥。绩语仲元曰:“吾儿万一成立,末节必不漏逗。”及掇邵尧夫善人吟,以四如自号,文学为时推重。咸淳七年(1271),时年四十一,擢辛未科张镇孙榜进士第五人,廷对以直言忤时宰,调监瑞安比较务。德祐二年(1276)充益王府撰述官。景炎元年(1276),改刑、工部架阁,转朝奉郎,国子监簿,兼福建路招捕使司都参议官,皆不赴。仲元曰:“余旧旅食它州,即倾囊买异书归。”家中藏书极富。
  宋亡不仕,仲元更其名曰渊,字天叟,而以韵乡、声翁、彦安为称。怡然穷居,深入理奥。学文必《檀弓》、《谷梁》,学诗必三百篇,陶、韦、柳州。推广先志,必口讲心授。为文亦类艰深,著有《四书讲稿》六卷、《四如先生文稿》五卷存世。宋濂、欧阳德、罗洪先序其集。元皇庆元年(1312)壬子卒,年八十二,葬筱塘山。其生前尝撰《寿藏自志》记其行述,东里巷至今乃有四如堂。(见《四如集》卷四、《宋史翼》卷二十五、《宋季忠义录》卷十二、《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五、《闽书》卷之一百六、《莆风清籁集》卷六、《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楼》、《绶水书香》。)
  四十七、徐大鉴,字克茹。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阳安乐里梅陇人。明藏书家。大鉴为延寿徐崇公派下柱史派二十一世孙,官广东电白县平山巡宰。性喜聚书,在东陇建万卷书楼。邑人状元、奉训大夫、宝尚寺少卿兼翰林院修撰柯潜撰《东陇万卷书楼记》:“壶公之下有地名东陇,世族徐氏居之,自延寿始分之。时紫阳(朱熹)评云:‘壶公山下千锺粟,延寿桥头万卷书。’意谓居东陇者富,居延寿者则贵也。余稽延寿之徐,如秘书公寅,尚书公铎,通达入彀,蔚尔光华,厥后移务前、庆余等派固世锺科甲,紫阳评若验矣!又稽东陇之徐,业诗书以取贵仕者,如虞部昌燧公、刑部确公,桥梓棣萼,烨然辉映于后。徙桃园、莲塘诸房亦代多登第,今而后知紫阳能以地评一时,而不能以人评万世也。延寿日有书楼,秘书公所建者,楼虽废,而书犹存者,克茹公力购得之,作一楼直于其上。余屡过其门,见其子孙皆秀特可爱,扣其志皆浩然欲出云霄。紫阳谓‘地灵人杰,而知山川风土有变迁也哉!’故余读‘学而优则仕’之论,固为迁延寿者钦,又观‘诗书勤乃有’之句,实为居东陇者厚属也。是以记之。”(见清乾隆二十年版《延寿徐氏族谱》卷二十四)
  四十八、周莹,字次玉,别号鹤州。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阳清浦上廓人也。明藏书家。兄璋(字文达),官河桥主簿。莹自幼好学,少有文名。正统六年(1441)辛酉以仙游县学中式。正统十年(1445)擢乙丑科商辂榜进士,拜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升抚州知府。不数载,即解官归,闲居几三十年。莹赋性坦夷,不拘世故,博览群书,喜于聚书,精于校读。既归,所得禄赐,悉以委兄之子軝,日以诗酒自娱,其于序记铭志,往往多据□作。至书法,亦流丽,妙绝一时,著有《群斋新稿》、《鹤洲集》行世。正统间(1436-1449),莆之诗学旧之师承渐失其传,莹力以兴衰复古为任,与同官吴下刘昌互相倡和,期追古作,每一篇出,人争传诵之。莹居官不废吟咏,其咏《城南书屋》诗云:“帘外青山开罨画,案头玉轴委图书。”《拟放归□》诗云:“二十居官四十归,急流勇退世应稀。投闲故里兰纫佩,戏彩高堂锦制衣。林下新开延客馆,水边豫拂钓鱼矶。是非不管人间事,长弄扁舟看鹤飞。”至今莆人诗知浑厚,造澹白,不尚雕刻,莹之力居多。(见《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十、《莆风清籁集》卷十、《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四十九、彭甫,字原岳,号忍庵。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阳国清里白塔山之北小横塘人。明藏书家。甫为人和粹朴厚,自律甚严。成化十年(1474)甲午乡试以儒士中式。成化十七年(1481)擢辛丑科王毕榜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擢广西按察佥事,提督学教。逆阉刘瑾擅政,甫赋《壶南招隐》诗见志。以母丧归莆阳。内艰制满,补湖广。乞致仕,逆阉瑾恶之,不俟部复,径允致仕。甫性嗜书,聚书达数万卷,公退据案疾读,至忘寝食。甫博学多识,为文章典则雋永,士多从学,著有《忍庵集》存世。子大治,举进十,累官长芦运使,操节矜严,嗜书亦如其父,家中藏书甚富。(见《闽书》卷之一百十一、《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福建通志》卷四十四、《莆风清籁集》卷十二、《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五十、周宣,字彦通,号秋斋。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田人。明藏书家。父俅,乐宣训导。宣沉敏好学,宏治十四年(1501)辛酉府学中式。弘治十八年(1505)擢乙丑科顾鼎臣榜进十,授常德推官。
  明慎清简,为楚属冠。中官刘瑾遣卒侦事,独常德免谴,擢御史,巡按山西。将行,会武宗南巡,与台官疏谏,武宗怒,罚跪端门外烈日中三日。及蒞山西,去黩吏,固边圉。竣事,改提督畿内学政。世宗即位,首疏治安之策,擢山西按察副使,仍督学政,历广东按察使,左布政使。潮人给事中陈洸不法,宣绝不之贷,为宠臣郭勋及妖人李福达、张孚敬所陷害,落职归莆。
  宣为人好读书,喜聚书,精染翰,著有《秋斋集》若干卷,辑有《聚书楼诗》为纪。好宾客,论文谈弈,日高春笑语融融,不知室之宴也。子鲲,历江西按察副使,工文翰,精书法,喜聚书藏之。(见《闽书》卷之一百十二、《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九、《献征录》卷十九、《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五十一、柯维骐(1497-1574)
  字奇纯,号希斋。弘治十年(1497),生,明兴化府莆阳城关乌石山下人。明藏书家。伯祖潜(字孟时),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累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父英,字汝杰,弘治十二年(1499)擢己未科伦文叙榜进士,官徽州知府。大兄维熊(字奇徵),正德十二年(1517)擢丁丑科舒芬榜进士,官工部郎中。二兄维罴,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兵部员外郎。维骐生官宦之家,幼即灵颖,日与金石图籍相伴,师承竹岩家学,希慕古哲,思路开阔,志气恢宏,见识高超,才思敏捷,尤喜聚书,嗜好读史,谈论古今。平居不入公府,俭以济廉,弱冠领乡荐。嘉靖二年(1523)擢癸未科姚涞榜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称病,告假归隐,不肯出仕。
  维骐矢志读书,招徒讲学,历二十多个严寒酷暑,呕心沥血,“覃思发愤,远绍博稽,厘厘订讹,举偏补漏。”终于在近花甲之年完成一部二百卷约一百八十万言的《宋史新编》,及《史记考要》、《续莆阳文献志》、《艺余集》等著作。这些书之问世凸现了莆阳精英维骐杰出的史学天才和惊人的学术造诣,史学界称其“方兼述作,学绍程朱”。其撰《闲居》诗云:“养性自端居,谋身亦太疏。薄田供养鹤,矮屋剩藏书。..懒因闲转剧,心与境俱清。述作何曾益,无劳荐马卿。”随着著述的陆续问世,维骐名震朝野。朝廷延其赴京任职。隆庆初(1567),终以年老授承德郎致仕。万历二年(1574)甲戌卒于家,年七十八。维骐著书立说之地在城内乌石小柯山,建有“修史堂”,藏书极丰,惜为倭寇焚毁,后来重建。(见《闽大记》卷之三十一、《愧瘖集》卷十八、《闽书》卷之一百十、《莆风清籁集》卷十八、《中国文学家传》、《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壶山门第》第一集。)
  五十二、郭良翰,字道宪,号郎山,别署尊生庵。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阳黄石连江里东华人。明藏书家。东华郭氏为宋绍兴旌表孝子,居莆阳魏塘义重之后。父应聘,字君实,号华溪。应聘谦抑不伐,踆踆若儒生,至于握机制胜,似有神授。嘉靖二十九年(1550)擢庚戌科唐汝楫榜进士,掌南京都察院,累官兵部尚书,以清慎称。卒年六十七,赠太子少保,谥襄靖。良翰以荫补都察院照磨,转都事,升太仆寺寺丞,知贵州黎平知府。任上简淡清寡,靖厚有守,为人正直,情操绝俗。倾听民诉,清退屯田,惩办贪官污吏,博采公论,门无私谒,赈贫兴学,黎平百姓立祠祀之。
  万历三十二年(1604),良翰致仕归田,在莆城中筑万卷书楼,聚书万卷以上。性俭严谨,家居丹铅不辍。常与友结会敦齿,诗酒自娱,乡人以为美谈。良翰著述极丰,有功于艺苑。编成《历朝编年统编》纪年五卷、纪元四卷、《历朝忠义汇编》十二卷、订《皇朝谥记汇编》二十四卷。辑《老庄荟解》八本、其中《老子》二卷、《庄子》三十三卷。纂《孙武荟解》四卷、辑《问奇类林》三十五卷,《续问奇类林》三十卷、《问奇一
  脔》三十卷、撰《奏疏》一册、《南华经注》、《周礼古本订注》六卷、《象贤录》、《道德经荟解》存世。
  大明府内黄人黄吉士(字云蛟),官御史,顺天府尹。其撰《续问奇类林》卷首序云:“自道宪氏《问奇类林》出,几于洛阳纸贵,非何家楼下种物,而一时能读是书者,足令腹枵者便,口吃者利,笔秃者吐焰生花。道宪之名益腾腾满长安道上。”良翰一生著述涉经学、史学、子部,对于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史事及明代学术极具参考价值。《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评“其持论甚允”。又卷八十二载:“其‘考误’一门,以阁籍正野史异同,尤为可据。亦考典故者所宜取也。”(见《闽书》卷之一百十二、《莆风清籁集》卷二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三、卷八十二、《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七、《鸣野山房书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三集。)
  五十三、郭天中,又名俊,字圣仆。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田人。明藏书家。天中为万历间(1573-1620)布衣。钱受之云:“圣仆母诞圣仆时,梦一道人双髻曳杖从山巅下,直入其室,其生也,顶发截分,以征异焉。圣仆以五日生,早丧父,性至孝,孤情绝照,迥出流俗。购蓄古书法、名画,不事生产,专精篆隶之
  学,穷厓断碑,搜访抚榻,闭户冥搜,寝食都废。晚年隶书益进,师法秦汉,最为逼古。母没,权厝于城东郊,僦居其侧,风雨萧然,终不肯去。人欲为卜居,以癖耽山水为辞,竟不欲明言庐墓以市名也。故人泰和杨嘉祚守维扬,延致圣仆,赠遗数千金,斥以买歌姬数人,购书画古物,并散给诸贫交,缘手立尽。嘉祚叹曰:‘此吾所以友圣仆也。’诸姬中有朱玉耶工山水,师董北苑;李柁那工水仙,直逼赵子固。疏窗棐几,菜羹疏食,谈谐既畅,出二姬歌以娱客。或邀高人程孟阳辈,流览点染,指授笔法。钟敬伯赠诗曰:‘姬妾道人侣吕,敦彝贫士家。’亦实录也。”
  邑人姚旅(字园客)撰《露书》载:“郭圣仆诗如秋柳莺声,听者竦耳而惜其稀;郭圣胎《长安诗》如远客逢故人,言皆肝鬲。”天中性嗜书,喜收藏,尤佞善本,家藏甚丰。红雨楼主人徐〓(字惟起)题跋韦庄诗曰:“百年未收,偶入秣陵,友人郭圣仆出韦诗一帙见示,乃宋版也。”天中家中尚收藏有宋版《韦苏州集》,卷内钤有“圣仆藏书印”,其藏书印有“郭子”、“郭俊之印”、“字圣仆”等。(见《露书》卷之三、《莆风清籁集》卷三十一、《列朝诗集小传》、《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一二五、《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五十四、谢天驹,字山了。生卒年不详,明兴化府莆田人。明藏书家。其族人谢恺(字原仁,号勿斋),弘治己酉(1489)乡荐,官万州知州。天驹无意功名,尝携家隐居山中,置书数千卷,日自吟咏编摩,著有《谢天驹诗集》存世。(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十三、《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五十五、林铭几(?-1648),字祖册(祖策),一字慎日,号南窗。生卒年不详,兴化府莆田人。明藏书家。祖父焲章(字继照),官户部员外郎,出为湖广佥事。礼部尚书尧俞(字咨伯)侄。年十五失恃,与兄经魁、铭盘相师友。少聪明好学,善为文。天启四年(1624)甲子,铭几举壁经第一,兄弟先后合辙,时称双璧。崇祯元年(1628)擢戊辰科刘若宰榜进士,为第三甲五名,授史书舍人。崇祯五年(1632)壬申擢御史。崇祯九年(1636)丙子巡按江西,风节自持,吏畏若神明,立庙素著丰采。后以疾请归,“构北村别墅,初衣自适,未尝片字于有司。购书数万卷,名画法书参错其间,著述甚富,如自记家园六十一景及九漈纪游,绝类柳州西山宴游诸记。与二三素友社集觞咏,有《南窗遗稿》二卷,另著有《鹾规》。暇日驱染烟墨。太仓王奉常时敏称谓:深精画理,引陈无己诗‘偃屈盖代气,万里入咫尺’二句以赠奉。画品为董文敏其昌所推服,顾独以深精归铭几,而以小巫自比,则其墨审之超神入妙可见。”
  铭几林居十余年,养母不逮,捐租充外大父祠,奉嫂如母,抚侄如子,孝友至性,迥出非常,与维扬李映碧交最善。朝廷屡环召西台,铭几坚卧不出,盖知大厦将倾,自是殷忧积疴,遂以顺治五年(1648)戊子六月长叹而逝。(见《莆风清籁集》卷三十五、《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二、卷三十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五十六、余怀(1616-1696),字澹心,又字无怀,号广霞山人、铁寒道人、壶山外史,晚号曼翁、鬘持老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十四日生于金陵,明兴化府莆阳黄石镇水南村人。明藏书家。余怀少年颖悟异人,家学既富,书藏万卷,少而十五能诗,才名亦高。早年占籍南京,足跡未及里门。“读书破万卷,倜傥风流,交多贤豪。隐吴门,徜徉支硎、灵岩。著有《味外轩稿》,年八十余,吟咏不衰。子宾硕,以诗文淹博称。”方文为余怀父六十寿辰撰《余先生六十》贺诗云:“瑶岛移来自八闽,却依京国寄等身。书藏万卷儿能读,酒泛千钟家不贫。”
  崇祯十六年(1643)应省试不第,遂绝意功名,以山水著述自娱,怡意于花酒邱谷间,与曹雪芹之祖父曹寅(字荔轩)友善。余怀精通史学,博古通今,尤擅诗文,手抄笔录诸多古轶事,撰写新闻杂著繁多、著述达二十五种:《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四莲花杂录》八卷、《汗青余语》、《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甲申集》七卷、《江山集》三卷、《枫江酒船诗》不分卷、《五湖游稿》三卷、《味外轩诗辑》一册、《三吴游览志》一卷、《西陵唱和集》、《曼翁友声集》、《广霞山人同人集》、《玉琴斋词》稿本四册、《秋雪词》一卷、《板桥杂记》三卷、《研山堂集》、《鸳鸯湖传奇》、《集翠裘传奇》、《封发记传奇》、《南朝金粉》二卷存世。
  余怀是明末清初莆阳一位豪情横溢之风流才子,恪守气节之易代遗民,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著述等身,均不书清朝年号。终生拒不出仕,将亡国的黍黎之悲,飘零的忧怨之情寄托在江南山水漫游的著述之中,聊慰寂寂,莆阳才子他乡老,天涯芳草故人心。康熙三十五年(1696)元月二十日,余怀病故,享年八十一。(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九、《清风清籁集》卷三十七、《清史列传》卷七十、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一集。)
  五十七、苏之琨,字圣孚,号石长。生卒年不详,祖籍清兴化府莆田人。清藏书家。之琨生在书香门第,叔父儁,字稚英,嘉靖乙酉(1525)生,任宝坻司训,有遗集藏于家。伯父元儁,字汉英,著《小有集》及《梦境》杂剧行世。之琨引其父撰《诫子诗》五首,其一《读书》云:“藏书虽不多,一一尚可具。试举一二卷,古人以神遇。上观千载前,奇书原有数。易道贵屡迁,诗书明律度。三传与三礼,所当一裒集。子家虽多端,老庄表情愫。正史二十一,司马异班固。名集未能全,声亲于中具。读不宜贪多,贵在能自悟。不可妄评抹,识浅多有误。理在章名外,先须明章句。第一要虚心,毋以傲自束。夜寐而夙兴,此中有真趣。”琨幼闻先君诵之。其自注云:“琨家自嘉靖倭变,先大父移居金陵,族众散处燕、吴。先世诗文集中俱有刻本,戊子(1588)兵燹之余,原本散亡,力未能重刻,谨录数则,编入诗话中。”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领乡荐。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之琨以举人官沙县、宁德教谕,福州府学教授。博学多识,历宦载书数十簏自随。其为人喜文学,或遍访碑林石刻,或收集乡野逸闻,或摘录前人诗话笔记,或追忆先人遗言,遂编成《明诗话初编》四卷。该书不以权势名第为念,所选多乡野樵夫之辈,离经叛道之徒,楚狂贞士之流,以刚正不阿为人间正气,以逍遥自由为天地逸气,可谓儒道并蓄,庄谐兼容。有唐寅之狂,李攀龙之傲,罗圮之奇,夏原吉之慧,杨继盛之忠烈,李卓吾之愤世。可谓匠心独运,意境高远,离尘脱俗,独步古今。
  之琨纂述甚富,著有《海市亭集间情十二怃》,震泽杨孚吉谓为悦客篇之类,风期散朗自见,雅人深致间情,一赋寄托遥深,不得以白璧微瑕訾陶靖节也。(见《明诗话初编》、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
  五十八、郑志,字成卿,号从祖。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田人。清藏书家。郑志为顺治中(1651-1654)诸生。郑王臣《兰陔诗话》云:“从祖博学多识,聚书数万卷,率多异本。人拟之‘陆氏书巢’,遗集毁于火,仅传数作,风韵雅似杜樊川。”邑人将郑志藏书室喻为宋代诗人、藏书家陆游之“书巢”。杜樊川即唐
  代诗人杜牧。(见《兰陔诗话》卷四十二、《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五十九、黄雯,字文叔,号闇塘。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阳常泰里延寿村人。清书法家、藏书家。雯系唐御史黄滔二十五世孙。祖飞鲲,万历壬子(1612)举人,湘乡知县。飞鲲传子木明,赠知县。木明传子雯,敏而好学,能写一手好字,性喜聚书,以文才名于乡。与邑人林麟焻(字石来)、朱元春(字尔衮)友善,三人常聚绶溪草堂读书,切磋学问。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乡试,雯为举人第七人,官山东齐河知县,任上兴利祛害,鼓励农耕,力除聚敛、剖勉之弊,勤恤于民。以平易清慎为理,奏乞朝廷免除齐河水患赋税,重修齐河县城及大清桥,齐河士民德之。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正月十五日癸未,康熙驻跸齐河县晏城村,上特意召见黄雯,对其“居官勤敏,著有能声”予以嘉奖。
  雯以丁外艰乞归莆阳,不复仕。暇惟以诗书自娱,诗词书法均佳,笔意有所创新,墨宝“霞坡亭”、“绶溪亭”、“积庆祠”犹存。雯筑霞坡亭于徐潭之侧,亭成,浙江道监察御史朱元春书匾“霞坡亭”,今存。贵州提学佥事林麟焻致仕家居,其与朱元春特来延寿村泛舟垂钓,雅歌互答。麟焻贺《绶溪草堂·黄闇塘书斋》诗云:“天马奚甘伏枥驹,拂衣长啸问江湖。投纶潭际收鱼婢,种树洲前课木奴。稚子烹泉茶作粥,田翁招饮酒为徒。多君延寿红相饷,骨细肌香得似无。”(见《兴安风雅》卷八)雯筑绶溪草堂以藏书,课子读书。弟需考授县丞。子裕,官府学教授、州同。侄海,拔贡,官西隆知州,著有《续莆阳比事》。直到宣统三年(1911)辛亥,雯之裔孙光国(阿金)家中犹存古籍近千册,多为清初刻本,笔者孩提之时犹见到。作为雯之裔孙,敢承遗训、祖绪聚书今逾五千册,二0一三年九月获评首届福建省“书香之家”。(见《古今图书集成》、《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山东齐河县志辑三道光(济南府志〉(三)》)、《莆风清籁集》卷四十四、《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二、卷十四、《兴安风雅》卷八、《金墩黄氏族谱》、《壶山门第》第一集。)
  六十、吴任臣(1627-1689),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字征鸣,号讬园。天启七年(1627)丁卯生,明兴化府平海卫人。清藏书家。任臣幼随父寓居杭州,志行端方,诚实笃学。十岁诵读古文,补县学弟子生员。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均名列第一。赋性耿介,鸿识孤诣,别有一番抱负。任臣博学多才,长于天文、术数之学,通晓古文,善于算术,尤擅乐律。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试,列二等,由内阁中书王谷振荐举,授检讨,充纂修《明史》官。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曰:“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任臣性嗜书,好藏书,时江南大姓迁徙藏匿,故家藏书多散出,有里中少年载书入市,以一钱换一帙,任臣罄束修以购书,于是吴中书籍多归其家,所藏古籍善本多钤有“吴印任臣”、“仁和吴任臣印”、“志伊父”等。
  任臣读书废寝忘食,不知晨昏,学问益加淹博,著作等身,又采所藏古今书籍数百种,编成《十国春秋》共一百十四卷。另有《周礼大义补》、《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山海经广注》、《字汇补》、《讬园诗文集》等存世。其史学才能与朱彝尊相并提。晚清学者李慈铭读书极广博,评论很苛刻,但其对任臣《十国春秋》一书也十分佩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十国仿《晋书》例为记载,每略而不详,乃探诸霸史、杂史以及小说家言,并证以正史,汇成是书。”任臣撰著不辍,耗尽心血,致有心疾,终因主修《历志》初稿成,而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卒于家,年六十三。(见《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吴祭世系宗谱》、《梁启超全集·亭林书友》、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十国春秋》出版说明、《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一集。)
  六十一、林文豹,字裴也,号亦山。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田人。清藏书家。文豹为康熙年间(1662-1722)布衣,明敏博洽,工篆隶书,卓然自成一家。性酷嗜典籍,挑灯夜读,通宵达旦。《兰陔诗话》云:“亦山工篆隶书,性躭典籍,见人有异本,辄借抄录,连笥累箧,不以为疲。客康于玉于家,资其饘粥,为刻诗集。
  其志尚有足取者,诗亦流畅。”著有《唧唧吟稿》存世。(见《长乐县志》卷二十五、《莆风清籁集》卷四十七、民国《莆田县志》卷三十三、《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六十二、郑黄灿,字屺瞻,号逸溪。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仙游人。清藏书家。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黄灿举乡荐,官兴化知县。四年后,丁内艰归。《兰陔诗话》云:“逸溪自莆迁于仙,早岁孤露,事母以孝闻。尝荟萃古昔贤母,绘诸屏幛,概括本事,作赞以娱其母。诗格亦见苍老。”如其撰《读南部烟花记》:“波斯螺黛不胜收,五斛长蛾画远愁。十六院中足佳丽,江都何必著迷楼?”黄灿宏览群集,广搜典籍,常鬻产置书,家有“兰陔堂”,所藏之书甚富。其读别人未见之书,吟颂默记无遗,人质其疑难,立答无倦色,听者忘倦。尝曰:“一日不以古今浇胸次,览镜则面目可憎。”先是为兴化令,黄灿携眷同往,苦于大量藏书及自著书卷无法伴其远行,权寄邑之友人吴某家中,疏于管理,多被蠹蚀,学者惜之。黄灿耿介刚直,为令有操守,不肯与时流合污,归里后家境窘迫,卒时无以营葬。好在同邑一举人,常往郑家兰陔堂借读藏书,悯其孤,四出奔走为之告贷,以安其柩。黄灿著有《耐斋存稿》、《兰陔堂集》存世。(见《莆风清籁集》卷五十五、《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
  六十三、郑王臣,字慎人,一字兰陔,自号黄石山人。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阳城关东厢后埭人,后徙居黄石。清藏书家。大父亮光,字寅士,号同溪,康熙四十七年(1708)乡荐,官寿光知县,著有《醉墨堂诗稿》。家学渊源,王臣少颖悟,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乾隆六年(1741)拔贡,充武英殿校录,以直言惹祸落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顺天乡试副举,历铜梁,成都二县。任上清介洒落,振兴礼士,废坠兴举,强毅有力,奸吏落胆,一时士风丕变。修城池,立社仓,悉捐廉为倡,廉仁得民,以循吏考最,擢甘肃兰州知府。奉使西藏,使还,适其弟在籍,为怨家所戕,乞归莆阳。
  王臣为宋代史学家、藏书家渔仲后裔,性清俭,素孝友,恭德盛行,为世师范,力以忠孝自任,老而弥笃,故以弟丧弃官归莆阳。过金陵、载书万卷。到小仓探访友袁枚,又购书二船,扬帆而去。王臣性嗜书,凡是珍稀古籍善本,往往迢迢千里过访,抄写镌录,欢若平生。家居林下,与友俞荔等励志学问,诗酒切磋,“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王臣潜心编撰,著有《兰陔四六》四卷、《兰陔诗话》二卷、辑《莆风清籁集》六十卷、《续南湖风雅》、《兰陔诗集》、《黄石山人全集》、《兰社诗稿》、《毛诗识小录》存世。大诗人袁枚《简斋文集》载:“兰州太守为渔仲裔,去官日,载书万卷归夹漈。过余,索诗序,艤舟石城三日。余感先生义甚高,交甚广,胡拳拳于野人一言?意者性躭泉石,或冀有同心而无愧言云。”《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四载:“是集选兴化府自唐至国朝之诗,凡三千余篇,作者一千九百余人。(按:误,经作者考证核实,仅为一千七十五人)。仿金元之好问《中州集》例,于诗首详其人之里居出处,平生著作,并缀以各家评语,而所自著《兰陔诗话》并附载焉,则朱彝尊《明诗综》例也。..”王臣卒,其子学邹乞请福建布政司布政使钱琦为《莆风清籁集》作序。(见《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及本书《清代兰州知府郑王臣与〈莆风清籁集〉》。)
  六十四、陈学田,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田人。清藏书家。学田父恒山,性孤洁,淡于名利,喜读书聚书,与妻林氏隐大蚶山,筑“蚶山草堂”,课徒自乐(按:大蚶山在莆青山之外,旧志:“莆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学田生母才女林氏,有诗云:“老屋群山雨,平林一发秋。渔歌喧午梦,蜑雨射松涛。”京口叶夫人凤荫甚
  称之。为撰《蚶山草堂遗事》。当时咏草堂者甚多,闺秀刘淑句云:“一帆初卸草堂偏,宦海风涛正拍天。谁信厐公偕隐地,岗民溪妇总神仙?”“砚北花南尽日閒,寻秋无路欸柴关。清时佩黻吾何敢?黄叶声中梦故山。”闺秀叶筠姬诗云:“茅屋春阴带女萝,仙家风景近如何?落桃花与新诗草,流到人间未肯多。”学田幼受生母调教,性喜读书,尤能聚书。《荔隐居纪遗》云:“文泉父学田先生,好收藏,聚书万卷,多善本,押一印曰:‘曾在陈学田处’,残篇断简往往遇之。”学田传子梓,字文泉。嘉庆中(1806-1810)拔贡,官八旗教习,著有《玲珑山馆诗钞》。《荔隐居纪遗》云:“文泉性雋异,过目不忘,诗法得诸家传,选词炼调雅合唐贤。一时吾乡才俊莫与抗衡。都门诸公如铁梅庵、姚元之,多折节下之。惜不永年,以瘵疾终,篇什散佚,仅得遗诗一卷。”(见《国朝莆阳诗辑》卷二、《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六十五、王捷南(1778-1853),字怀佩。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生,清兴化府仙游县人。清史学家、藏书家。捷南幼即力学,侯官陈寿棋(字恭甫)官翰林院编修,年仅四十,以奉养母老为名致仕,专心致力于授徒,尝以文学主讲先后掌教于仙游书院、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造就大量名士,久享“文薮”之美誉。捷南受业于陈寿棋门下,治诗、礼、春秋诸经。道光间(1821-1850)福建总督孙尔准命陈寿棋修《福建通志》,任总纂官。捷南受聘修《福建通志》,分纂宋朝人物。其搜讨不遗,首创郡县沿革表,采辑祝穆(字和甫)之《方舆胜览》,参阅魏书《地形志》以修志。其志书成,被谈地理者奉为圭。性清淡,不喜权利,好读书。嘉庆九年(1804)甲子应乡试中举,授国子监学正。致仕家居,热衷公益事业,倡募拓建金石书院,修邑之文庙,铺路建桥,修城墙诸事,里人德之。
  捷南对经术极为湛深,于星命医卜等无不精晓。酷嗜藏书,月得俸禄,辄以购书,载以自随,家中聚书达数万卷。自是诵读不倦,笔耕不辍,所藏之书丹黄满纸,钩稽得当。为刻书籍,尝与晋江陈庆镛商榷、参订所藏抄本《金诫斋》、《求古录》及蔡邕之《明堂月令》,以待梓行。为之刊行恩师陈寿棋撰《五经异义疏证成》。捷南著有《东越献征录》、《闽中沿革表》、《仙溪文存》、《金石书院志评选》、《春秋左传》、《四书笔记》、《战国事略》、《宋名宦传稿》、《仙游图经》等十五部书存世。(见《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闽藏书家考略》、《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六十六、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捷南子、伯抑父。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生,清兴化府莆阳尊贤里上郭村(今西天尾镇上郭村)人,后迁城关书仓巷。清藏书家。尚先长儒学仕宦之家,祖父占选,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官溧阳知县,极有治行。父捷南,邑之副贡生,穷经究史,以诗文名于世。尚先幼年为人和平,以孝
  为重,天资聪颖,喜读经世书,能与父辈吟诗作对,持论不凡。嘉庆丁卯(1807)应福建乡试中举人第一人。自是读书日进,落纸如云,发言如咏。嘉庆十四年(1809)擢己巳科洪莹榜进士,入翰林院,与侯官林则徐同授庶吉士,言论相得,耿介忠直,持身甚谨,情投意合,自此以身许国,宦海浮沉,过从甚密。
  尚先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总纂,提督学政、大主考,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读,左春坊庶子,侍读学士。升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殿试读卷官。参与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充《明鉴》纂修。风节清峻,文诗超雄,而为画名所掩。林则徐称其“淹洽宏丽如郑夹漈,文名书名如蔡端明。”居官操守廉洁,关防谨慎,职弊除而真才出,无论督抚士民,咸表钦服。勤于公职,殚精竭虑,年四十余,鬓发尽白,声誉烜赫,为中外倾慕。
  尚先以高尚之人品与诗文、书、画、篆刻四绝名重于世,五握文柄,著述颇丰。有《增默庵文集》八卷、《增默庵诗集》二卷、《使蜀日记》一卷、《郭大理遗稿》四册,并辑有宋元明诗三百首存世。家有“芳坚馆”,收藏图书万余卷,书画上千轴,尚有金石碑刻等物。《续梅花百咏斋附记》:“廷尉书名满天下,精于鉴别,购聚旧拓本,多有跋志,尤长碑板文字。丁汶文恭谓其逼真史迁,书作双绝。没时,有献挽词者云:‘昌黎岂謀墓中人,当年或乞碑铭,挥手兼金称不受;君实不忘天下事,昨夜索观邸报,平台一叹更何言?’可想见名臣风度。”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十二月除夕,尚先卒于京师,年仅四十八。宣宗痛语工部尚书白冶源曰:“郭尚先学问好,人品更好,不意如此短寿!”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为撰《墓志铭》。尚先争妍笔札,皆工妙绝伦,康有为大为倾倒。行草佳,楷书更工,擅丹青、山水之外,兼工兰石竹草。篆刻朴茂浑古,法度精严,为清代最具影响之书画、篆刻大家之一。(见《清史·文苑传》、《金石家书画集小传》、《海上墨林》、《清朝书画家笔录》、《谢堃书画见闻录》、《龚显曾芳坚馆题跋叙录》、《广艺舟双楫》、《福建画人传》、《碑传补》卷七、《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书法大辞典》、《国朝莆阳诗辑》卷二、民国《莆田县志》卷三十三、《莆田市志》卷四十四、《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一集。)
  六十七、陈云章,字君明,号秋河。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阳延兴里东阳人。清藏书家。云章为浮山东阳陈氏后裔,敏而好学,古朴质直。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乡荐。嘉庆十四年(1809)擢己巳科洪莹榜进士,授江西乐平知县,迁武平。以疾归,病痊,署新昌令,内清釐积案百余起,人称神君。调署余干,坐补武宁,谳无留狱,调临川,膺卓荐升义宁州。擢知宁都直隶州,署临江府。历任庆癸酉(1813)、道光壬午(1822)、甲辰(1844)乡试同考官,得士称盛。以年老乞休,囊无余财,仅聚书五万卷。所著有《武宁县志》、《北游日记》、《芙蓉吟馆诗钞》存世。并编有《莆阳浮山东阳陈氏族谱》,收藏于北京北海图书馆。
  云章居官以提倡风雅,表扬前哲为务。在武宁改建正谊书院。在义宁增廉山书院。在宁都修梅江书院。知临川,建汝阳书院,于讲堂后筑一楼,环楼左右满种荷花,课士之暇,慰供凭眺。《荔隐居纪遗》云:“如谒练忠贞祠,杨文节墓,访苏文定东轩故里,葺思庄楼,重刊《任史黄诗三集注释》。登翠微山,怀易堂九子,自镌一印曰‘易堂私淑弟子’。爱聚书,不下五万卷,筑‘清远楼’以储之。尤工吟咏,清真溜亮,评者谓出入东坡、香山、剑南之间。吴雪兰、张南山、朱菽原诸名流亟称之。南山赠诗有‘太邱裔早推循吏,山谷分宜著雅官。’可知其概矣!”《续梅花百咏斋附记》:“秋河刺史官江西,严毅清劲,门无私谒。”其侧室李仲筠,字秀如,能诗。子荔庄、荔农,皆孝廉,能诗。(见《续梅花百咏斋附记》、《荔隐居纪遗》、《国朝莆阳诗辑》卷二、民国《莆田县志》第三十二卷、《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闽藏书家考略》、《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六十八、郭篯龄(1827-1886)字祖武,子寿、山民。道光七年(1827)丁亥生,清兴化府莆阳城关左厢书仓巷人。清藏书家。父尚先,官礼部右侍郎,家有芳坚馆,收藏图书万余卷、书画上千轴。家学渊源,篯龄幼夙慧,好学不倦。道光二十二年(1842)补弟子员,以乡贡选同知,候补浙江,阶四品。到杭三月,乱作城陷,遂归莆阳,不复仕。由书仓巷迁居广业里瓢湖村。篯龄性嗜书,尤喜聚书,平生博览群籍,穷经究史,凡先秦传记己,道家秘术,释典梵文皆览。尤精于易,对舆地风俗掌故、轶闻多有考证,著有《吉雨山房集》、《吉雨山房遗集》、《周易从周》等十三种书存世。
  《荔隐居纪遗》云:“山民天才特亮,博学嗜古。武林归后,筑室于瓢湖山中,以著述自娱,兼有吟咏。”《续梅花百咏斋附记》:“诗雄奇峭拔,落落自将,不拾前人牙慧,真有控马鸣弦、缚虎射鹰之势。”篯龄承父所好,聚书日增,深得其岳父藏书家陈云章喜爱。(见《吉雨山房遗集》、《江春霖集》卷二、《国朝莆阳诗辑》卷四、《荔隐居纪遗》、《续梅花百咏斋附记》、《停云阁诗话》、民国《莆田县志》第九卷、第二十九卷、《郭山民传》、《宋仁陶遗集》。)
  六十九、涂庆澜(1837-1911),字海屏,别号耐庵。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十月初五日生,清兴化府莆阳西关外常泰里莒溪人。清藏书家。庆澜“生而岐异,过庭读父书,寓目成诵,自幼即喜览历史及名大家集,颇耽吟。”同治十三年(1874)擢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为第二甲六十二名,改庶吉士,累官翰林院侍讲。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庆
  澜致仕归莆阳,郡守复延主讲兴安讲席。课士之余,搜辑乡先辈遗编残帙,网罗散失,晨书暝写,躬自校勘,辑有《莆阳文辑》十卷、《国朝莆阳诗集》四卷,著有《荔隐山房诗草》、《进奉文》、《荔隐山房文略》等书。
  庆澜性喜聚书收藏,晚岁益耽书籍,朝夕披览,手不释卷。当其《荔隐山房诗草》刊行时,仙豁傅肇修(字砥人)题词云:“天将名胜属诗人,绿野平泉拓地新。座挹溪山无俗韵,门栽桃李尽成春。八壶风雅归提倡,万卷图书伴隐沦。(君喜藏书,家藏极富)愧我沉吟穷到老,燹痕随录暗伤神。”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其卒于家,年七十五,葬常泰里枫叶山。(见《荔隐山房文略》卷一、《荔隐山房诗草·像·题词》、《壶山门第》第三集《清代翰林侍讲涂庆澜》。)
  七十、刘尚文(1845-1908)字澹斋。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六月二十二日生,清兴化府莆阳城关凤山街井头人。清藏书家。尚文为宋工部尚书刘克庄裔孙,性敏,孝友谦抑,善事父兄,志行高亢,刻意学问,少年笃学,卓然自奋。家贫不能俱业儒,尚文改营货殖,年二十四,就肆中勤学,习为诗,古文辞,遵例报,捐国学生。尚文博雅嗜古,尤喜聚书,不遗余力广搜莆阳金石、字画及古籍善本。加以辨识、探究、考证,精心撰著成书。为购书而屡屡罄尽资囊,夫人方氏秀外慧中,尝质衣助夫购书,衣尽,又典当手镯以购书。
  尚文因山写水,缘地记事,文笔深峭,博采众长,与宋际春、郭篯龄、傅以礼、施启宗、谢章铤、杨浚、龚显曾、陈棨仁友善,多文字交。著有《刘澹斋诗文集》抄本二册,《莆阳金石初编》二卷、《莆画录》一卷、《莆志书目征集》一卷、《续梅花百咏斋附记》、《麟台集》一卷,编撰《莆阳刘氏族谱》。刻有《陈文泉诗集》,并亲临范氏天一阁传抄先祖《后村先生大全集》二百卷,共六十册。其性长厚,好德行,热心桑梓公益事业,参与重修延寿桥、建本郡府学乡贤祠、郡城关帝庙,多亲董其事,且鼎力资助。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元年(1875)四月某一天,尚文亲临延寿村马坑山寻觅先祖刘克庄墓,“有墓圮甚,碣为苔藓所没,剔而读之,曰:‘宋尚书谥文定后村先生配林氏墓,’惊喜过望,泫然久之,釐断甓得文定手书夫人墓志,拓之复纳诸圹,葺而完之。”由是,终于发现确定刘克庄葬墓在马坑山,鸠于族而葺之。(笔者曾多方倡议重修刘克庄陵墓,二〇一三年冬,此举得到中共莆田市委梁建勇书记、人民政府翁玉耀市长高度重视,现拟纳入绶溪公园建设之中,予以修复,这确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又极力倡修《莆田县志》,正在着手之时,奈疾病缠身,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正月十四日卒于家,年六十四。刘宗昆为撰《嫡堂兄尚文先生行状》。尚文藏书数千卷,皆善本。殁后其家尽售于北方书贾满松亭。(见《国朝莆阳诗辑》、民国《莆田县志》第二十九卷、《莆人著作提要》、《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闽藏书家考略》、《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七十一、陈椿龄,字荔农。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阳延兴里东阳人,云章次子,孝廉。清藏书家。椿龄之父云章,传子二:长乔龄,字荔庄,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举人。考《荔隐居纪遗》载:“荔农生长宦门,性情豪放,每以平安书记自命。家富藏书,惟《樊川集》押以‘莆田陈某读’,其风趣可知。尝作《兰陂诗话》、《蔡帖汇跋》,均不传。《补桐书屋诗钞》卷轴亦不全。与先君子同官安溪,挈一姬人自随,冷斋花夕,时闻吟声,莫知其为广文也。”
  椿龄官安溪训导,性喜藏书,能诗,著有《补桐书屋草》、《补桐书屋诗钞》。尝撰《喜家大人乞休得请行卜归期寄呈荔庄兄》:“幅巾方许遂初衣,行趁云閒野鹤飞。风月一篱閒空梦,烟波孤棹散人归。游山灵运诗方就,誓墓羲之愿未违。料向梅花开日到,锦江新漉子鱼肥。”(见《国朝莆阳诗辑》卷三、《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七十二、张琴(1876-1952)字治如,别署知庐、天马山民,笔名持儒,晚别号石匏老人,自署桐云轩主人。光绪二年(1876)农历二月廿四日酉时生,清兴化府莆阳城内十八张厝人。清藏书家。张琴生贫民之家,累世单寒,存君一脉。父嘉文,始读书,以贫弃去,颇精医药星卜之术,以体羸多疾专心学道,惟妻林氏从事农圃以养家。张琴幼慧,知勤学,常助母为卖菜佣。暇则专志笃学,秋风破屋,孤灯明灭,诵读不辍。修学立行,敦品自守,谦逊恭让,孝行清修,年少素食。弱冠有声郡庠,为莆阳三才子之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以县学中式。光绪三十年(1904)擢甲辰科刘春霖榜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张琴热心桑梓文化教育,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兴郡中学堂监督(校长),并亲自授课改文,莆之诸多精英才俊多出其门下。民国成立后,张琴投身共和,反袁救国,赴广州出席国会非常会议,积极拥戴孙中山。旋而受聘为杜起云师长之秘书,从军北伐,显山露水。其疏于应酬,军政宴饮,借故不就。行有余力,一再驻足厂甸书摊,多方搜集书画、名帖及古籍善本。遇奇书秘籍,不惜重金求售,有时几缺饘粥之费,亦心甘情愿。及归隐林下,又在旧屋之华源祠后侧辟“寄赏园”。于家宅对面创家庙通义祠,建私立莆阳图书馆于通义祠。图书馆分为善本室、集古室、抱残室、寄藏室四个部分。馆内陈列多份地方报纸,书架上堆放一式线装书,经、史、子、集俱备,尤为珍贵,有若干千卷。
  张琴自京师归,与人寡交,口若讷而健谈,貌庄重而温存,接物和蔼,不论贵贱,老少皆然,故人皆乐亲炙。与世无竞,尤不喜入公门,其应石有纪县长之聘,主修《莆田县志》。亲身主持壶社兼办心社慈善事业,孜孜不遗余力。张琴博学多才,诗文造诣极高,还工于四体书,又是山水画家,也精通内典。故书画、诗文、篆刻艺称“三绝”。其门生陈国柱拟邀张琴北上就聘中央文史馆,以年老有河鱼之疾请辞。著有《大学通义》、《中庸通义》等二十一种作品存世(按:张琴生平事迹及著述,参见本书《清代翰林院编修张琴》)一九五二年五月十五日,张琴去世,享年七十七。君之为人(道德文章),洵为近时吾莆泰斗。(见《前翰林院编修张琴行状》、《福建藏书家传略》。)
  七十三、宋学连,生卒年不详,清代兴化府莆田笏石镇坑北村人。近代藏书家。学连年十六,尝赴省城福州神道学校就读二年,成为基督教会之一名牧师。有才学,善讲道,精于辞艺。性嗜书,尤喜搜罗购置图书,遇古籍善本,必倾囊求售,归家恣意浏览。家富收藏,存书近万册。其对藏书极为珍爱,惜书如命,书皆手自编辑、放置,整整有条,不许家人随意取阅。子尚节,读书于哲理中学,刻苦励志,有次不慎将家藏之书封面弄坏,学连怒,竟将爱子痛打一顿。自此,尚节变得乖巧善解父意,特别爱护家中藏书,博涉群籍,充盈其中,学识大进。
  民国九年(1920),尚节经美籍传教士蒲鲁士举荐,免费入美国韦斯理大学学习。民国十五年(1926)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成为莆阳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第一人。尚节热心布道,译有老子《道德经》一册,撰有《英国孤贫院史记》、《耶利米书注释》存世。自是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旋即访问东南亚各国。民国三十三年(1944)卒于北平,年四十三,葬香山。美国人赖恩融为尚节挽英文传记,称其为中国最伟大的布道家。(见《莆田县志》第三十八篇、《福建藏书家传略》。)
  七十四、康爵(1895-1944),字修其,号耕冰。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清兴化府涵江张井村人。近代藏书家。康爵自幼敏而好学,读书手不释卷。及长,博通经史,不守章句。足跡遍及京、沪、苏、杭等地,从蔡元培、傅斯年、黄炎培诸名家学,所学益进。尝执教上海南海中学、莆田哲理中学。并创办涵江图书馆,苦心经营,收藏图书逾万册。少数孤本方志,曾为朱士嘉《中国方志综录》所称引。为访求莆阳地方文献,遂悉心研究志书、目录学,广搜博采,手抄笔寻,不计晨昏,遂搜得莆邑乡贤著作一百九十六部,共八百七十册,涉及作家一百四十三人,其中十七部为《钦定四库全书》所未录或仅存书目。名其藏书之所曰“耕冰寄庐”。此庐为莆阳最负盛名之私人图书馆,内存莆阳主要地方著述、资料、稿本等。馆内设有阅览室,供读者借阅,并自编馆刊,与省内外各大图书馆交换刊物,互通有无。“耕冰寄庐”遂成名闻遐迩之文荟书阁。
  康爵致力于搜寻地方文献之余,为《闽中新报》副刊、《莆阳文献》副刊、《东南日报》副刊特约撰稿。其平生纂著颇多,有《古今方志总目》书稿二十余册,历时四年方完成。自宋迄近代,包括古今方志达二千余部。蔡元培题跋云:“搜采既博,体例亦精。”郑洪平序曰:“拾遗补缺,条分缕别,明发其凡,治史学之津逮也。”另著有《莆田大事记》、《故乡随钞》、《耕冰寄庐漫录》、《闽川名士传》、《乡贤宦绩录》、《乡贤友声录》、《莆田书家录》、《各书目摘抄》、《涵芬楼书目补遗》、《莆田文艺志》、《莆田诗话》、《现存莆人著作书目提要》等存世。民国三十三年(1944),康爵卒于家,年五十。身后藏书归福建省图书馆收藏。康爵毕生积书盈室充栋,其以古学为家教,必将垂范于后进,莆人永志不忘厥功之伟。(见《莆田县志》第三十八篇、《中国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
  七十五、林节(1900-1959),原名维恭,字子敬,坚木,壶雅楼主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莆田人。近代藏书家,节幼聪慧,酷爱绘画,锺情莆阳山水,旁及诗书,与李霞、郭梁、陈子奋、张锵、吴适、张琴、黄愧群等友善,常在一起谈诗论画,切磋技艺,并组织龙珠画苑。节精鉴别,好收藏,搜罗古今名家书画秘籍,收藏甚丰。工画山水,出入四王之室,笔墨严谨,得其浑朴之致。福州陈子奋题其山水画册有“愿师恽格友王翚,山水识君称第一”之句。解放后,节应福建省博物馆之聘鉴定古书画。1959年卒,享年五十一岁。(见《莆田历代书画选》、《福建藏书家传略》。)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壶山门第第三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莆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