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艰难唯一死 轩昂壮烈耿千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97
颗粒名称: 谁道艰难唯一死 轩昂壮烈耿千秋
其他题名: 略论黄幼平及其书法艺术
分类号: K820.48
页数: 9
页码: 372-380
摘要: 本文论述了黄幼平及其书法艺术,黄道周可谓是个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个学者,对后辈著名书家的影响极深,如近代名家沈曾植,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等。总之,道周书如其人,遂可出人头地,在当时书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黄幼平 明代 书法艺术

内容

一、少年立志,折节求学
  黄道周,字幼平,一号螭若,号石斋,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生于铜山岛(今东山县)深井村。考《黄漳浦文集》,黄幼平撰自己身世之《乞言自序状》云:“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阳徙居铜海矣,诸从兄弟皆繁富自豪,公独淡然缊袍不耻。”以此证之,可知黄幼平的祖籍在莆阳,其为入莆始祖黄岸裔孙。先世务农,其父嘉卿,忠厚老者,豪侠心肠,好贤乐善,遇事有主见,正直敢言,不避权贵亲疏远近。他粗通文墨,尝购《资治通鉴》、《论语》、《易经》诸书以授道周,冀子勤学。道周幼即容貌魁硕,五岁入学,颖悟异人,立志科名,勤耕苦读,名实两言虽朴语,始终一节悉真诚。年十岁,能作古文词,写一手好字,里中宿儒器异之。然家道寒贫,父兄耕稼辛劳,小道周岂能泰然处之,农忙时总不忘下田间“助兄抱锄,为父添粥”,闲暇则“松间学《易》,舞笔弄墨”。铜山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间,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春,道周年十四,闻广东博罗翰林韩日缵家藏异书甚巨,旋即辞别双亲,孤身远道前往韩家搜奇访古,不惜许身为仆,此举感动韩家老小,遂方便其遍览家藏秘笈。道周在学习上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仍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他做学问兴趣广泛,欲通百家之学,对天文、历数、皇极诸书都一一探求,这些对日后成就其著述有了主要的帮助。万历三十六年(1608),道周年二十三,丧其父,家道益趋中落。翌年,始举秀才,又一年,奉母命迁徙漳浦县城东皋定居。由于他为人高尚,有文名,所至高朋满座。遂一边教授生徒,一边穷研《易》理,长怀 “爱国忧君之心,愤世嫉邪之志。”
  二、仕途坎坷,五起五落
  熹宗天启二年(1622),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士子道周,出落的眉目如画,端厚持重。他为人刚正,品行高洁,且才思敏捷,善文快手,终擢文震孟榜进士。初官翰林庶吉士,授编修、预修《神宗实录》。后为经筵展书官,故事必膝行以进,独道周敢缓步而进,逆阉魏忠贤目摄之,道周不予理睬。时值魏忠贤弄权,朝政日非,一日讲筵毕,魏忠贤忽传旨,以“傀儡登场”为借口,诬陷侍读文震孟,廷杖八十贬谪出京,道周与众大臣上疏救助,亦被贬官外调,熹宗竟听从魏忠贤摆布。未儿,适内艰,道周始弃官归里葬母。
  思宗崇祯二年(1629),逆阉魏忠贤获罪上吊身亡,道周起故官,奉命出典浙江乡试,归进右中允。十月,秋高马肥之时,后金十万精兵直扑北京,袁崇焕在东便门之战大破金兵,清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思宗中计,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由是自毁长城。宰相钱龙锡亦被诬收受袁崇焕贿赂入狱,朝野避祸不敢言,独道周仗义挺身而出,连上三疏论救龙锡不该坐以死罪,龙锡酷刑得免毙命,道周却官降三级。
  崇祯五年(1632)正月,道周因病上疏乞休,临行上疏曰:“臣自幼学易,以天道为准,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乱治,百不失一,陛下御极之。..自古外患未弭,则大臣一心以忧外患,小人未退,则大臣一心以忧小人。今独以遗君父,而大臣自处于催科比较之未,行事而事失,则曰事不可为;用人而人失,则曰人不足用,此臣所谓舛也。”道周之疏针砭时弊,语皆直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帝益不怿、斥道周为民,逐出都门。道周心胸坦荡荡,倒乐于云游讲学于杭城大涤山、漳州榕檀和漳浦北山。
  崇祯九年(1636),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领兵从甘肃直扑四川,烽烟再起,张献忠、罗汝才复又驰骋于中原,天下骚乱如故。朝廷急需用人,荐召复道周故官。明年闰月,时久旱修省,升任左谕德,兼掌司经局。道周上言:“远近中外斋宿,为百姓请命,而五日内系两尚书,未闻有人申一疏者,安望其戡乱除凶,赞平明之治乎?陛下焦劳于上,小民辗转于下,而诸臣括囊其间,稍有人心宜不至此。”道周预感明王朝大厦将倾,思宗急欲重振朝纲,匡扶社稷,遂下诏曰:“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加饷无以养兵,着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是年老天大旱,灾情如火,饿莩遍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诸臣僚却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剿饷层层向百姓摊派,远超正赋之数,民间由此私自呼崇祯为“重征”,这更给燎原的农民起义火上浇油。道周疏劾温体仁招纳奸人,不顾国家安危,一心陷害东林党人,“国无是非,朝无扛直,中外臣工率苟且图事,然可痛愤,其视听一系于上,上急催科,下则急贿赂,上乐锲核,下则巉险,上喜告讦,下则喜诬陷,当此南北交讧,奈何与市井细民申勃谿之谈,修睚眦之隙乎!”思宗默然纳疏,旋升道周经筵日讲官,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管玉牒。
  崇祯十年(1637),道周进右谕德,因病疏辞,言已有三罪四耻七不如。以自责七不如者,谓“品行高峻,卓绝伦表不如刘宗周;至性奇情,无愧纯孝不如倪元璐;湛深大虑,远见深计不如魏呈润;犯言敢谏,清裁绝俗不如尔选、吴执御;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华亭布衣陈继儒、龙溪举人张燮;至圜土累系之臣,朴心纯行不如李汝璨、傅朝佑;文章意气,坎坷磊落不如钱谦益、郑曼”。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周有圣贤博大精深的胸怀,肯学百家之精华,扬长避短,为已所用。真是:“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未。”道周敢自我解剖,识高则笔力自达,力厚则词采自腴!
  时郑曼方被杖下狱,思宗见疏骇异,责以颠倒是非。道周辩语复营救郑曼,帝严旨切责。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乃藉不如曼,以为口实,道周遂移疾乞休,不许。
  崇祯十一年(1638),帝御经筵刑部尚书郑三俊方下,吏讲官景昉救之。凡道周所建白,未尝得一俞旨,道周顾言不已。六月,推阁臣,道周已迁日讲官、少詹事,得与名,帝不用,却用杨嗣昌等五人。道周乃草三疏,一劾陈新甲,一劾辽抚方一藻。一劾杨嗣昌,同日上之。疏论新甲“其守制不终,走邪径托捷足,天下即甚无才,未宜假借及此。古有忠臣孝子无济于艰难者,决未有不忠不孝而可进乎,功名道德之门者也!”道周自言:“臣二十躬耕,手足胼胝,以养二人。四十余削藉,徒步荷担二千里,不解扉展。今虽踰五十,非有妻子之奉,婢仆之累.. ”
  道周其论一藻则力诋和议之非,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昌嗣伺机进谗曰:“欲庇凶徒饰前言之谬,立心可知,因自乞罢免。”帝怒斥道周出,道周曰:“臣今日不尽言,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陛下负臣。”帝曰:“汝一生学问止成佞止!”又斥退。道周叩首起复跪奏:“臣敢将忠佞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佞,岂在君父前谗谄面腴为忠耶,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帝怒,三斥退。道周守经失帝意,及奏对又不逊,帝怒甚,欲加以重罚,惮其名高未敢决,只好贬道周六秩,为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1640),江西巡抚解学龙,荐所部官奖道周备至故事,但下所司帝亦不复阅。大学士魏照恶毒攻击道周,甚则拟旨责学龙滥荐,思宗怒,削学龙、道周二人籍,逮下刑部狱,责以“党邪乱政”,杖八十,究同党,连累中书舍人文震亨等二十余人入狱。逾年,赖刑部尚书刘泽深爱道周忠君为国之举,决意为其开脱,疏言黄、解二人罪至永戍矣,过此惟论死,论死非封疆则贪酷,未有以建言者,道周无封疆贪酷之罪,而有建言蒙戮之名,於道周得矣,帝只好以原拟乃戍道周于广西辰阳。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义军打败官军并杀死陕督汪乔年,张献忠攻占湖南、四川,洪承畴所率十三万大军在朝廷一时催战下,又陷入清军重围,天下又趋大乱。杨昌嗣死。五月,道周戍已经年。一日,帝召辅臣在文华后殿议事,继任首辅周廷儒欲招揽人心,奏曰:“张溥、黄道周皆未免偏徒,以其善学故,人人惜之。”帝默然,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戍,上恩宽大,独其家贫子幼,其实可悯。”帝微笑曰:“其事亲亦极孝。”甡曰:“道周学无不通,且极清苦。”帝不答,但微笑而已,明日传旨复故官,道周在途疏谢,称学龙廷秀贤。既还,帝召见道周,道周见帝而泣,臣不自意,今复得见陛下,臣故有犬马之疾,请假许之,遂居漳浦县城东郊,建构明诚堂讲学,生徒云集。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思宗将白绫套上自己脖子,自缢身亡,经历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终结。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急诏道周出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大学士,道周不欲出,马士英讽曰:“人望在公,公不起,欲同史可法拥潞王耶?”道周不得已趋朝陈进九策,拜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而朝政日非,大臣相继去国,识者知其将亡矣!道周认为福王“以国托于权奸,犹以薪投火”,请求严惩马士英,阮大铖,以平民愤,福王不纳,旋亡。
  三、忠君报国,舍生取义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唐王在福州即位,任命道周为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可兵权却为平国公郑芝龙独揽。三年,道周率师出分水关,奔赴广信,后行至婺源一都明堂里,遇数千清兵包围而被俘。押往江宁途中,道周绝食七日,思欲尽节,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 “此与皇帝陵寝近,可死矣!”忽起仰望钟山,谓之“好山色”,遽裂衣襟以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清廷见屡出奇招诱降不成,遂决意杀害道周。三月五日,道周视死如归,在东华门郊外英勇就义,时年六十二。隆武帝闻知道周讣,追赠文明伯,谥忠烈,后改谥忠端,葬漳浦北门。“谁道艰难唯一死,轩昂壮烈耿千秋!”
  江山代代赤胆在,长河滔滔颂英雄。值得一提的是:莆阳林尧佐,字钦伯,号瑞木,九牧苇公派下监簿房后裔。煜章长子,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尧佐幼聪慧,有孝名,稍长即出游江淮,归后文学益进,黄道周等名辈颇赞赏之。三十岁始称生员。南明隆武帝入闽,尧佐以恩贡受赞画通判,在黄道周麾下任催粮官,旋升军同知,道周视若左右手,行同寝食,常称道尧佐为 “八面之才 ”。出师江西时,授兵部主事,充监纪官。
  顺治三年,道周兵败身死,尧佐泣血上疏,曰:“骇闻阁臣徽州婺源之变,肝胆倾摧,奋飞无翼..愿割七尺之身,以存古之义,泣率新募,星夜兼程,往援婺源之急,藉英主之威灵,桅丑虏之绝命,上为君父抒愤,下为师长雪仇,臣虽死日,犹生之年..乞将臣赞何师,或命何将与臣合兵,特角策应,一赴贼冲..”然事已无回,隆武二年二月,清兵入闽,八月,隆武帝被俘,死于福州。尧佐知事已去,以林氏世代仕明不为改节,遂隐居葺修《林氏家乘》,续先人之未竟。南明永历元年,欲与郡人同举义旗,不慎事泄,为逻人所踪迹,于十二月二十日蒙难死,终年五十一岁。(见林春明主编《九牧林氏》)。
  四、通学百家,书画宗匠
  道周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长于古文辞,对声律、天文、书法、绘画极为通晓。诗文敏捷, “博奥黝深,镂雕古健,风骨自成一家。”道周《游九鲤湖》诗云:“桐柏宫阴断峡桥,康王谷口桃花潮。人间不见鲤湖水,应效蛟螭上赤霄。”诗中盛赞莆阳九鲤湖的景观、意境,各以一长擅胜。《书画奇古,真、草、隶书,别具一格,山水人物及长松、怪石,极其磊落。道周言行一致,他如此说,也如此做。严格按照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实事求是地评论以往的史书,论及古今,难免“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尽管不为时人所理解,其仍毫不介意。道周辅隆武为内阁大学士,及明亡执于金陵,在狱中诵《尚书》、《周易》,数日貌加丰,正命之前夕,故人持酒食与诀,饮啖如平常,酣寝达旦。起盥漱更衣,谓仆曰:“曩某索书画,吾既许之,不可旷也。”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幅甚长,乃以大字竟之。又索纸作水墨大画二幅,残山剩水,长松怪石逸趣横生,题识后加印章,始出就刑。(见《黄石斋行状》)。
  《中国名人名联墨宝大典》收录道周草书楹联两幅:“谢安石肯言,圣贤真人其间几何;陶弘景便云,仰视白云不为远矣!”又“得句老来喜,中峰幽人栖。”汉代哲人杨雄说过,“书心画也”。道周这每一字书法的“珍珠”,就是一幅具有无穷想像力的心灵的图画。其书法峭厉方劲,峻秀不凡,别具一格,世人雅称 “黄漳浦体 ”。
  道周一生著述甚富:有《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洪范明义》、《孝经集传》、《春秋揆》、《续离骚》、《石斋集》、《明漳浦黄忠端全集》、《实仪文集》、《博物典汇》诸书存世,《明史》卷二百五十五有传。清秦永祖《桐荫论画》言道周:“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清宋荦《漫堂书画跋》云:“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清人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云:“楷格道媚,直逼钟、王。”《黄石斋行状》云:“隶草自成一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道周《楷书诗翰册》,为作者五十五岁时所书(1639),字迹于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有刚健。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黄道周《自书诗卷》,为作者临刑前一日所作,其书有“豪迈不羁的阳刚之美”,是性情的自然流露。读道周此行书诗卷,读者会深觉结字奇拙,构造夸张,字距茂密而行距疏朗,笔势墨趣交相辉映。道周尝与人论书云:“书字以道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
  今藏重庆市博物馆的黄道周草书《七绝诗轴》,凡三行,共三十一字,清人何绍基赞扬其书曰:“忠端书法,根据晋人,兼涉北朝,刚劲之中,自成精熟。”何昌贵评云:“他把美与质朴,生辣与流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黄道周草书《七律诗轴》,凡三行,共七十六字。张士钧评曰: “书法成熟自成派别,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当时即有美声溢扬,名垂书坛,故寸缣尺素人争宝之。”
  今存上海博物馆的《致高仲兄行书轴》,凡四行,共九十二字,为道周于嘉靖十五年(1536)所书。李昌集评云:“黄道周可谓是个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个学者。..故其书得黄山谷之奇崛,又不乏苏东坡之宽博,糅以薛绍彭之清俊,乃成一家之书。如本轴所云:‘学之所益浅,体之所谓安者深。..体就之安,神明谢其琢璞也。’”这是黄道周对自己书法艺术的说明。又如黄道周的楷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册》、小楷《张溥墓志铭》及五律《谈心诗轴》、《五律诗轴》等佳作,对后辈著名书家的影响极深,如近代名家沈曾植,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等。总之,道周书如其人,遂可出人头地,在当时书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道周其人其行,所作所为,《明史》赞曰:“刘宗周,黄道周,所指陈深中时弊,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而听者迂而远之,则救时济变之说惑之也。传曰: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杀身成仁,不违其素,所守岂不卓哉!”

附注

注①:标题引自中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郭沫若七律诗佳句。(此文系作者参加漳州黄道周学术研讨会论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祖绪
责任者
黄幼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