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士方惟深与王安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90
颗粒名称: 宋代名士方惟深与王安石
分类号: I222.744
页数: 5
页码: 81-85
摘要: 本文记述宋代名士方惟深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关键词: 宋代 方惟深 王安石

内容

查一九九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张撝之等人主编出版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它收录有全国方氏名人三百三十八人,其中莆阳一郡方氏竟达七十三人。邑人刘克庄云:“合天下诸方,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者。”莆阳望族方氏,重家教施礼乐,子孙有志于学,世代簪缨不绝。
  方仪,廷范孙,仁岳季子,莆阳城关方巷人。宋仁宗咸平三年(1000)与从子慎言同登陈尧咨榜进士,其伏阙下上书乞建兴化军学,会得旨赐地,始建夫子庙学于军治东南隅,仪与陈诩资助成之,由是莆田学风日盛。仪历官大理寺丞,迁著作郎卒,郡学绘像祀之。仪之从孙方龟年,城关后塘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擢张唐卿榜进士,与苏缄齐名,累官屯田郎中,卒葬姑苏,子孙因家之。龟年著有《经史解题》、《群书新语》传世。
  方惟深,字子通,龟年子,仁宗康定元年(1040)生于城关后塘,幼随父官所,居长州。举进士不第,即弃去,乐吴中山水,与弟躬耕,吟咏自娱。惟深咏《红梅诗》脍炙人口,其诗云:“清香皓质世称奇,漫作轻红也自宜。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直教腊雪无藏处,只恐朝云有散时。溪上野桃何足种,秦人应独来相知。”诗人咏梅之清香高洁,斗雪迎春,喑喻自己的节志情操,他不愿过那种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生活,而倾心于正视现实,勇于进取,这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其《吟古柏诗》云:“四边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也应随例作埃尘。”诗人借古柏咏史,对其傲立不群,不肯随风摇摆的性格,表达由衷的敬佩之情。惟深最长于诗,尝过淡墨滩,题《舟下建溪诗》云:“湍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其诗精诣警绝,王安石见之大喜,召见欲收门下。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是北宋后期的朝廷重臣,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神宗时两次出任宰相。为了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衰退局面,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王安石以其过人的胆略,领导了一王安石像次以财政、经济改革为中心,涉及政(据故宫博物院南薰殿治、军事、科举和教育各方面的变法运旧藏《圣贤画册》复制)动,以图富国强兵,重新振兴衰弱的北宋王朝。盖荆公(安石)欲行新法,沮者之多,惟深之诗适契于心,况其才学,可为推行新法所用,故荆公喜之。
  王安石不愧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理论上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主张文贵致用,“以适用为本”,同时也肯定文学的艺术特性,以为“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见《上人书》)。
  惟深尝作一绝云:“客帆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半出岸沙枫欲死,击舟犹有去年痕。”王安石见之甚喜,亲手书写高挂相府坐位间,自是隐然有声于东南。惟深一日去拜见王安石,未见,作《谒荆公不遇》诗云: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王安石上朝归,见其诗,亲书方册间,因误载《临川集》,后人不知此诗乃方惟深所作也(见《中吴纪闻》)。后来惟深以诗集呈安石,侑以诗云:“年来身计欲何为,跌宕无成一轴诗。懒把行藏问詹尹,愿将生死遇秦医。丹青效虎留心拙,斤匠良工入手迟。此日知音堪属意,枯桐正在半焦时。”方惟深视王安石为知音,诗中表达了自己力求进取,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他希望得到王安石的帮助和支持,真是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宋龚明撰《中吴纪闻》云:“凡有所作,荆公读之必称善,谓深得唐人句法。尝贻以书,曰:‘君诗精淳警绝,虽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有不可及。”王氏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惟深诗作立意新颖、尤负盛名,格调高峻,最为绝唱,故荆公评价极高。惟深游王氏之门,相蒙爱重,初无一毫迎合之意,人品诗品俱佳,王安石云: “人才自古常难得 ”,惟深后以特奏名授兴化军助教。
  方惟深自兴化军助教任后,一直隐居在城东故庐,与乐圃皆为一时所高。每部使者及守帅,下车必即其庐而见之。前后上章论荐都甚众,惟深竟无禄仕意,其于生死祸福之理,莫不超达。乐圃(即朱长文),字伯原,未冠擢进士第,英声振于上林,累官枢密院编修,以疾退居于家,居雍熙寺之西,号乐圃坊,高岗清地,乔松寿桧,先生以志不得达,栖隐于中。潜心古道,笃意著述,人莫敢呼其姓,但称“乐圃先生”。惟深有诗赠乐圃云:“吴门此圃号金谷,主人潇洒能文章。”
  惟深尝造一园亭,不遇主人,自盘礴终日,因题于璧间云:“何年突兀庭前石,昔日何人种松柏。乘兴闲来就榻眠,一枕春风君莫惜。城西今古阳山色,城中谁有千年宅?往来何必见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其洒落类如姻家乐圃。惟深娇妻早逝,膝下无子,有一女适乐圃先生之子发,故与乐圃过从甚密,志趣相同。惟深尝著《乐圃十咏》:“一曰《乐圃》,二曰《邃经堂》,三曰《琴台》、四曰《墨池》,五曰《鱼溪》,六曰《咏斋》,七曰《灌园亭》,八曰《见山冈》,九曰《峨冠石》,十曰《洌泉井》”。王安石经常光临其隐居园亭,品茗论诗,爱其趣识,志尚洒然有异于人。
  仲殊(即张挥),字师利,安州人,承天寺僧。初为士人,尝与乡荐,后弃家为僧,人号“蜜殊”,工于长短句,擅作艳词,与东坡、惟深友善。仲殊一日访惟深,有绝句云:“多年不见玉川翁,今日相逢小榭东。依旧清凉无长物,只余松桧养秋风。”惟深尚清节,不慕财宝,不贪安逸,勤于著述,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真名士也!
  徐师闵、方惟深、元绛、程师孟、闾孝终、王珫、苏湜诸名士,尝作九老会,师闵赋诗为唱,诸公皆属而和之,以为吴门盛事。惟深亦有和篇云:“使君潇洒上宾闲,金地无人昼敞关。风静箫声来世外,日长仙境在人间。诗成郢客争挥翰,曲罢吴姬 —破颜。此际东南无此会,高名千古映湖山。”真是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平生自是无官乐,第一妖人六月天。后来章守以五日为宴,会诸老于广化寺。
  张仅,字几道,居万寿寺桥,与顾棠叔思,皆为王荆公门下士,后几道登第,未几捐馆,官至著作郎。惟深挽诗云: “吴郡声名顾与张,成门当日共升堂。青衫始见登华省,丹绕俄闻入故乡。
  方■社含泪孤儿生面垢,断肠慈母满头霜。嗟君十载人间事,不及南柯一梦长。”至今诵其诗者,为之出涕,吴人目惟深为“方挽词”。李元撰《文云斋广录》、程致道之《北山集》、曾公卷撰《南游纪旧》、胡程作《苍梧集》、周知和著《垂虹诗话》和汉皋《诗话见闻录》等诸书,对名士惟深之诗作多有赞赏。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惟深以疾卒,年八十三,有《诗集》十卷行于世。名士一生可谓“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惟深卒葬莆阳东岩山。其墓碑原立在乌石公墓之左隅下,碑书 “宋兴化军助教乌石先生方公墓碑记”,碑高二百四十厘米,宽八十一厘米,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广东海南人,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委托兴化府同知李翔,为其修复在东岩山上的十一世祖方惟深墓道及树碑,历时三年墓才修合,时为嘉靖十九年(1540)春,其碑背书“乌石公墓碑荫记 ”七字。福建布政使何鳌为之置祭田,后迁方公墓碑树今后塘霞霄洞前,古碑犹存。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祖绪
责任者
方惟深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