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 续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42
颗粒名称: 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 续二)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15
页码: 256-2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仙戏老艺人,分别有名演员蔡文廉,名演员周景涛,名演员郑惠华,名演员傅清连,名演员黄凤池,名演员陈启星,中国杰出剧作家陈仁鉴,名鼓师郑牡丹,名演员吴钱铿,名演员薛春九、游金锁。
关键词: 莆仙戏 戏人 老艺人

内容

笔者于6年前,在《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十一、十二两辑中,用这个总题目连续发表两篇文稿,记述了新中国诞生后13位对莆仙戏有突出贡献的已故名老艺人事略。尔后,一则当时已经逝世需要继续介绍的名老艺人所剩无几,二则厥时至今几辑的文史资料另有任务。近若干年来,全市戏剧界又有许多名老艺人陆续去世。为此,本文续叙若干年来逝世的莆仙戏名老艺人事略。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记述上大体仍按去世时间先后为序,然因个别艺人逝世时间笔者记忆不清,记叙次第可能颠倒;二是笔者对原莆田县名老艺人的情况比较熟悉,对他们的生前贡献事迹可能介绍得比较详细,而对仙游县去世的名老艺人除了个别我了解的以外,都是由刘文钊、谢宝燊二位同志供稿;三是本文以公元2000年为限,其中全市尚有几位名老艺人已经去世,如朱金水、陈金兰、姚玉坤、陈国珍等,由于基本资料不够,此次无法撰述,希望各界知情者惠稿补叙。谨此说明,敬请读者见谅。
  名演员蔡文廉(1909—1982)现代莆仙戏名丑,小名阿廉,艺名“丑仔廉”,莆田荔城区南郊村人。小时家贫,只念3个月私塾,父母就将其卖进“彩凤”戏班学艺,初拜陈火(丑仔火)为师,后来又亲近以扮演反角著称的洪文煌(丑仔煌)一段时间,专工丑脚。阿廉小时非常聪明,任何基本功动作,一经师傅示范并稍加点窍,他就模仿得非常标准。据说,再高难度的动作也“难”不倒他,有些绝艺动作甚至演得比师傅还要好。例如,丑脚的专科步法“七步蹓”,无论是单手、双手或老人的蹓步,他因生性聪明而又勤学苦练,同时也得益于身材矮小的天生条件,不仅动作表演准确,而且形象非常风趣滑稽。
  阿廉出师演戏之后,到处受到观众赞扬,艺名逐渐蜚声莆仙戏班。20世纪20年代开始,莆田好多戏班出高薪争聘丑仔廉到该班演戏。当时戏班艺人都是按日计算工资,而工资高低则是按每人的艺术水平,特别是观众普遍评价为主要标准。一般地说,各班前台演员以生、旦行当相对工资最高,然而丑仔廉由于不论在哪个戏班,扮演任何角色,一出场就大受观众欢迎,因而他每日的工资曾经一度竟然比生、旦更高,如当时用大米计资,生、旦最高一日45斤米,而丑仔廉每日却高达50斤以上。
  解放前30年许,阿廉先后在“彩凤”“福兴”“新华英”“赛月宫”“新汉宫”等好多个旧戏班专演丑脚,每班任期长短不一,时间最短的戏班仅仅聘演一两天,而时间最长的是在“新汉宫”10多年,成为该班的主要台柱之一。1948年阿廉曾随该戏班赴台湾公演一个月。在旧戏班中他所扮演的主要剧目有《宰猪合骑驴》《金洋牌》《三人五目》《看算生》《杀子报》《王爷吃荔枝》,以及改良剧《白先生》《和尚画地图》等剧中的丑脚人物。几十年间,丑仔廉的艺名在莆仙民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他擅于在其所扮演的人物中编造一两句非常适合人物情景的又是编剧者根本想不出来的“插白”,引起台下观众哄然大笑!
  解放初期,阿廉先是应聘为周景涛组织的家庭剧团演员。1951年7月莆田县文教部门成立莆仙戏有史以来第一个由艺人民主管理的新型演出团体——莆田县典型剧团,经全团演职员民主选举,阿廉当选为该团第一任团长,兼任演员。1952年该团改名为实验剧团,阿廉一直担任该团艺术股成员和演员。解放后他所扮演的主要剧目有《胭脂铺》《弯腰讨老婆》《刘忠嫂》《瑞兰走雨》等的丑旦——俗称“红布牌”角色,而扮演比较主角的长戏有《武松杀嫂》中的武大郎,《杀猪合得道》中的杀猪合,《十五贯》中的尤葫芦,《半把剪刀》中的员外等。
  丑仔廉一生演戏中,所以深得民间观众普遍赞好,除了他对丑艺全面精练之外,就是前述在情节适应和插科打诨时,擅于编造剧本之外的“插白”,由于合乎情景而又语言生动,往往他的话声才断,全场观众笑声骤起,经久不绝。但是,此种独特演技,在极“左”时期的10多年间,受到政治上的一定限制,阿廉无法任意发挥。例如,解放初期净化舞台,清除猥亵、恐怖等舞台形象,阿廉扮演家丁、狗腿角色时,惯用方言谐音插白,主人骂他“可恶”,他就入台拿块破脚布出来问主人要擦什么。观众虽然发笑,但被领导批评为舞台形象“不干净”。又如正当粮食紧张时期,社会上患水肿病的人很多,剧中财主自夸“吾虽年高,青春不老”,扮演家丁的阿廉紧接抢白说:“哎呀员外,不能吃‘春不老’,吃‘春不老’会水肿病!”台下观众哄堂大笑,阿廉却被领导大教育一场,说是有意讽刺现实。因此,阿廉在解放后10多年间,基本上只能规规矩矩地扮演大小角色。但每当他一出场,尽管没有一句道白,观众们看到他的脸就会发笑。
  1980年,蔡文廉应邀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莆仙戏名老艺人录音录像。过了两年他便去世了,享年74岁。
  名演员周景涛(1915—1984),小名阿涛,艺名生仔涛,莆田城厢区筱塘村人。小时家贫,只念过几个月私塾,12岁卖身由同村黄梦组建的莆田“新汉宫”戏班学艺,专工文生行当,先拜当年的著名演员黄训为师,出师之后,他又向陈乌铿、黄文狄学习深造,莆仙戏传统文生行当的基本功从小练得比较扎实。因此,他上台演出不久,便能扮演主要生脚人物,以文生行当成为该班台柱之一,老少各种生脚人物演谁像谁,普遍受到观众赞好。新中国成立前他还先后在莆田“新世界”“赛壶兰”和仙游“新附凤”等戏班当演员,但其中在“新汉宫”原班的岁月最长。他主演比较成功的生脚人物很多,如《李奇探监》《彦明嫂出路》《胭脂铺》《牡丹亭》《杀子报》《甘国宝》《杨家将》等剧目中的生脚。
  抗日战争时期,生仔涛以擅演改良戏艺名更响。当时他先后扮演《反间谍》(又名《白先生》)、《生命之花》(又名《白小姐炸火车头》)、《曼丽》、《野玫瑰》、《特派员》、《同室操戈》、《关东雁》等好多个改良戏中的男主角,赞声遍及莆仙各地。1948年他随“新汉宫”戏班到台湾公演一个月。翌年该戏班解散。解放初期阿涛与妻子黄宝珠、小姨子黄宝珍等人组织了家庭剧团,自任班主、导演和主演。
  1951年5月,周景涛参加莆田县文教部门举办的第一期艺人学习班。同年7月遴选全县著名艺人,组建莆田县典型剧团,他任该团艺术股副股长兼演员。后因年龄老化,不宜当演员,为专职导演。除了先后导演《凯文卖儿》《白桂林》等传统剧目之外,又擅于把传统表演艺术结合现实生活再创造,执导了《社长女儿》《结婚之前》《天壶山》《小女婿》等现代剧。后来他被调进莆田戏曲学校当教师,直至退休。
  1980年,周景涛应邀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莆仙戏名老艺人录音录像,由他扮演录制的主要生脚人物是古老南戏剧目《张协状元》中的张协。
  1984年秋天,他病逝在家,享年70岁。
  名演员郑惠华(1939—1989)艺名细妹,莆田涵江区铁灶村人,小时家贫,襁褓之中时,父亲被抓去当壮丁,由母亲抚养,母女相依为命。1948年她10岁时,才念不到半年小学,便被莆田“宇宙锋”戏班班主看中,收进该班为小演员。由于年纪幼小,班主答应由她母亲郑玉梅跟班侍侯。惠华先后拜黄文狄、陈细毜为师,从学小旦演艺入门,进而全面兼工旦脚所有基本功。因她颇具艺术天赋,生性聪明好学,加上师傅们的不倦教导,自己勤学苦练,基本功演艺进步很快。
  惠华从小雅丽而又天真可爱,棚容亦很好看,细小的个子和身材,不仅非常符合旧时“三步就到棚前”的小舞台旦脚要求,而且亦符合历代民间观众认为女旦必须偏矮的传统观念标准。因此,她自登台演戏并扬名开始,莆仙戏曲界和观众就给她起了一个艺名叫“细妹”。她进班学艺才一个月,便就成功扮演了《济公和尚》中的一个小旦而一鸣惊人。接着连续扮演不少重要人物,特别是扮演天真活泼的文武小旦脚色,为当时莆仙戏剧界后起旦脚中的佼佼者。解放前她先后被莆田“宇宙锋”“赛壶兰”“真国风”等戏班聘用过。解放后她又先后在前进(后改名跃进)、实验(二团)和莆田县莆仙戏青年代表队等好多个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其中在跃进剧团的时间最长。
  细妹虽然英年早逝,风华正茂时又逢“文革”停演下放,在莆仙戏舞台风靡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解放后至“文革”前的10多年间,她的艺术成就和对莆仙戏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1953年开始,细妹先后多次被挑选扮演莆田县专业剧团会演剧目的主要角色,参加晋江专区和福建省地方戏曲观摩会演,并多次得过演员奖。1954年10月间,她被挑选参加莆仙戏代表队,扮演传统剧目《春江》中的女主角,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六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内部展演,表演艺术获得与会专家们一致赞扬,当时她才15岁,有几位行家称赞她是一个“小艺术家”。十几年之间,她扮演比较成功的主要剧目还有《千里送》《二度新郎》《白蛇传》《靖边记》《西厢记》《赛昭君挂帅》《三请樊梨花》《打金枝》《张协状元》等10多个戏中的女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莆仙戏现代明星之一的郑惠华,当年在莆田县专业剧团女演员中的名次,仅次于首屈一指的黄宝珍(妹丕),这是当时莆仙戏曲界,也是两县观众一致口碑认定的名次。她在艺术生涯中,给同行和观众们留下了两点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一,曲词道白,过耳不忘。由于她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她扮演的剧中人物道白、唱腔,都要由编剧者和音乐人员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唱熟,然而分量再重的主角,再多的道白或再难唱的曲子,从来学不到五遍,她不仅能背唱得滚瓜烂熟,合乎演出标准,而且每段道白和每个唱段好像是被深深镂刻在她的脑子里,不管过了多少年后重新演出该剧,都不要请人再教。
  其二,排戏演出,一样认真。细妹当年之所以被观众们公认为莆仙戏现代明星,艺术上有其难能可贵的独特要素,首先是她在小时旦脚基本功苦练得非常娴熟到家,尤其是手脚腰腿柔韧,协调灵活,加上身段适中,具备文武旦兼优的扮演素质,且其功底较厚,表演中把手、眼、身、步功夫相应配合,融为一体,所有动作得心应手。她一向排戏和正式上台演出同样认真,这主要包括形象艺术和人物感情两个方面。上辈老艺人流传一句行话:“要把排戏当演戏!”细妹就是把排剧场认作舞台,每次排戏时都进入角色,例如,在排练悲剧情节时,她往往早在排戏中就为其所扮演的悲剧人物流了许多回眼泪!
  20世纪50年代,莆、仙两县各专业剧团非常重视对新一代艺人的“扫盲”工作。郑惠华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学习,思想追求进步,社会上不少有钱有地位的男人向她求婚,都被婉拒,愿与同班青年演员——中共党员林金坤结为伴侣,夫妻志同道合,以团为家。1980年郑惠华应邀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莆仙戏录音录像。郑惠华生前是莆田县政协一连多届的委员。
  名演员傅清连(1917—1990)仙游县赖店人。1929年,未满13岁的傅清连因家庭贫困,卖身仙游西埔“赛月宫”戏班学艺,拜当年莆仙戏名艺人林金瑞为师,工文、武生行当。
  出师之后,傅清连以其规范而独特的莆仙戏传统文武生表演程式,以及准确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塑造角色闻名。在武戏表演中,他把民间武术中的十八步、二十四步和三十六步锏法套路加以夸张美化,成为莆仙戏武打表演艺术一绝。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执着追求学习传统表演艺术,解放前他在演“大棚戏”时便就非常成功地塑造了《目连救母》中的傅罗卜(目连)、《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薛仁贵征东》中的薛仁贵等人物,受到民间广大观众的普遍赞扬。解放之后,傅清连积极参与组建仙游县鲤声剧团,始终是该剧团的艺术骨干之一。1956年鲤声剧团排演大悲剧《团圆之后》,他扮演剧中郑司成。1959年该剧应调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震动神州剧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专家高度赞扬,后来该剧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公映,该角色始终由傅清连扮演。
  1979年,傅清连应调进仙游县戏曲艺术学校任教师,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传统表演艺术,以及平生最拿手的传统剧目扮演角色,传授给学员们,例如,他的高足弟子张挺饰演的秦叔宝、杨宗保,蔡新枝饰演的傅罗卜等人物的表演,都是规范地继承了他的表演风格。可以说,他是尽心尽责地培养莆仙戏下一代接班人,一生对莆仙戏的贡献是同行们有目共睹的。
  名演员黄凤池(1935—1990)艺名凤池生,莆田荔城区南郊人,长大后招赘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他小时家贫,10岁卖身“世歌舞”戏班学艺,拜当年名噪莆仙的生脚艺人黄文狄为师,专工文生脚色。据说,莆仙民间自清末开始流传两句俗语:“莆田好生,仙游好旦。”以现在所知道的资料为限,仙游“好旦”可能是指传统“男旦”,因为仙游县内戏班解放后才有女演员。而莆田的所谓“好生”,相传始自黄文狄的师傅,亦即黄凤池的师祖张福,他是清光绪年间创建的莆田“歌舞台”文生兼落棚师傅。及至黄文狄一代,张福开创的一派生艺更加发扬光大,于是上述民间俗语流传也更加普遍。
  凤池生从小聪明颖悟,进班边学艺边演戏不到一年时间,便就全面学会了应学的基本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七子”或“八仙子弟”戏班里的一个生脚小艺人,文武生、文武旦,甚至所有行当的基本功都必须学会,并且全面练熟,随时都要兼扮剧中生、旦等各行当人物。凤池生自从出师演戏之后,文武生和文武旦都扮演得非常好,例如,《王魁与桂英》扮王魁,《白蛇传》扮许仙,《陈三五娘》扮陈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梁山伯,《薛丁山征西》中既扮演过薛丁山,也扮演过樊梨花,《八美图》中扮演一美女??此外,在有些剧目中,他还扮演过靓妆、丑脚、末脚等。他扮演过的各类人物角色,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可以说是功随人物变,演谁就像谁。不过,同行们普遍认为,他所扮演的文生脚色好中之最是“风流生”,老观众们也公认现代演风流生以凤池生为最。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凤池长期在莆田县大众剧团演戏兼任导演组成员。1960年以后,他被调进县戏曲学校任艺术教师,参与造就一批又一批下一代表演人才。1978年他被选调到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分校任教。厥后10多年间,他向学员们传授了平生最拿手的10多个戏的文生表演艺术,并执导了学员习演的十来个优秀传统剧目,同时也为莆仙戏剧种培养出一大批表演艺术接班人。
  名演员陈启星(1942—1990)仙游县鲤城镇人。1956年考入仙游县戏曲艺术训练班,拜陈金攀为师,工丑行。出师后一直在仙游县鲤声剧团当演员,逐渐成为莆仙戏现代名丑。
  他自踏进艺门便就勤学苦练,因此莆仙戏传统丑脚基本功比较扎实,同时他有一副天生的好歌喉,在唱工上特别讲究韵味和咬字。在人物塑造上他注重个性,是一个很有悟性的演员。他成功塑造了《春草闯堂》中的胡知府、《晋宫寒月》中的优施、《红灯记》中的鸠山、《阿桂相亲记》中的阿桂等许多重要人物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他主演的《鸭子丑小传》,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其丑脚表演艺术才华,特别是其中“审妻”那场戏高度戏曲化、舞蹈化的表演,被专家们誉为戏曲艺术表演的经典之作。1986年该剧在北京献演期间,应邀进入人民大会堂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备受中央首长和专家学者们的青睐。
  陈启星曾在福建省戏剧会演中三度得奖:1980年获全省地方剧种唱腔比赛一等奖;福建省第十六、十七两届戏剧会演,他分别扮演上述两部现代剧《阿桂相亲记》和《鸭子丑小传》的主角,均获优秀演员奖。他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仙游县鲤声剧团副团长。(刘文钊供稿)
  中国杰出剧作家陈仁鉴(1913—1995)字镜凡,小名鉴,化名追,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祖上是当地的两大家族之一,及至阿鉴的父亲陈年一代开始破落。1919年,阿鉴进入培元小学读书,国语、图画、音乐三门功课年年名列全班前茅,其中以作文为最佳。1925年他小学毕业后考入慕陶中学,后来又先后在枫江中学和仙游县立中学师范班就读若干年。课外他非常爱看莆仙戏。
  阿鉴从小亦爱好绘画艺术,在仙游师范刚念一年高中,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莆田东山职业学校高中艺术科。其间他接近不少进步同学,在莆田地下党革命同志的带动下,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多次参加反帝示威游行。1931年春天,阿鉴经画家黄羲推荐,离开了东职赴上海国画大师刘海粟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就学。然因当时上海是“穷人的地狱,冒险家的乐园”,到处都充满黑暗与不平等现象,阿鉴心头几乎天天都被刺激得阵阵绞痛,再则他在上海读了不少左翼作家的作品,思想大受影响和启发。不久,他决定离沪回闽“弃学从文”,应聘当莆田《如是报》的职员,并为赤柱小学兼职教师。但不久他又辞职回家,几经周折,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担任组织委员,并参加“白茅文社”的文学活动。当时暗中的领导人是许彧青。阿鉴积极参加党的地下革命活动,并曾向其父亲筹款。
  1934年,阿鉴经人介绍先后在仙游城东、光明、枫江小学当教员。同年年底,他经报考国民政府代用区员,分配到德化县大乾区任区员。后来由于不满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弃职潜逃而被判过刑。他一向热爱戏剧艺术,曾经编过不少戏,很受观众欢迎。当时南溪小学试图在教育和戏剧两方面都作出成绩,聘请阿鉴任该校教员。
  1943年,30岁的陈仁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艺术科。从此他开始进入以探求戏剧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历程。在专科学校里,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与兴化师生们共同组织该校兴化戏剧社,与福州、闽南两个话剧社形成了校内三足鼎立的戏剧竞争态势。当时阿鉴编写《孟容从军》《哭祖庙》等爱国题材剧本,并自编、自导、自演,宣传抗日救亡。
  阿鉴大学毕业后回到仙游,先后在慕陶、榜头中学一边任高中毕业班美术和语文教师,一边编写剧本让该校师生排演。此后所编剧本不少,其中有《劫收》《压迫》《飞红巾》《醉生梦死》等现代话剧,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早前地下党人撤离莆仙后,与其断了联系的陈仁鉴,1946年又接上线了。1947年他应聘到台北师范学校当美术教师,并与同乡们共同组织兴化戏活动,1947年,阿鉴被母亲召唤回梓,边任仙游现代中学教师,边编写大量兴化戏剧本,其间曾与同仁们创建“新兴剧团”。
  1949年陈仁鉴参加解放仙游活动,解放后组织上派他筹建县新华书店并任经理。后来被人诬陷入狱过。出狱之后自1954年调进仙游县编剧小组开始,他是仙游县也是莆仙戏的一位“挑大梁”剧作家,不断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点砂砾为黄金”的艺术才华,整理改编好多部轰动全国的优秀传统剧本,出版了剧作选集《春草集》,并在省级以上各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论文。他是莆仙戏半个多世纪来多次晋京献演、推向全国的带路人,他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和大喜剧《春草闯堂》两部剧作,1959年和1979年两次分别荣调晋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和30周年献演,不仅开了莆仙戏晋京献演之先河,而且两次献演都誉满京华,震动神州剧坛。
  陈仁鉴是莆仙戏有史以来第一位艺术大师,也是中国剧坛上杰出的剧作家。正如中国现代戏剧泰斗郭汉城在李国庭《陈仁鉴评传·序》中说:“(我国)戏曲史上曾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伟大的戏曲作家??陈仁鉴等当代优秀戏曲作家在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1993年,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和《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两部大著中,上述陈仁鉴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和大喜剧《春草闯堂》均被收进。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教授主编的两部悲、喜剧大著中,任何一位剧作家能有一部悲剧或喜剧被选进,便是莫大的荣幸,然而陈仁鉴“一悲一喜”两部剧作均被选进,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位剧作家。
  关于陈仁鉴先生对莆仙戏和中国戏曲的巨大贡献,许多年来不仅全国大小报刊上发表过很多评价文章,犹有李国庭为他撰写了“评传”专著,因而这方面内容本文不拟赘述。陈先生逝世之时,全国各有关部门和各界大家唁电甚多,对其评价亦颇高,他儿子陈纪联在《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的《悼先父陈仁鉴》文中引载不少。笔者当时发表四首悼诗,下引两首作为本文介绍莆仙戏这位艺术大师的结束语:
  噩耗传来泪眼朦,神州艺苑失仁公。
  知名知面哀伤共,悼惜咸深处处同。
  能屈能伸素志崇,半生“乌黑”半生红。
  风流妙笔垂千古,悲喜交加不世功!
  名鼓师郑牡丹(1913—1995)仙游县人,14岁向李金华学司鼓,16岁师傅即把“院里教”派的《目连尊者》锣鼓经和整套演出习俗传授给他,成为院里教独一无二的传人。之后的几十年间,他先后为仙游10多个戏班鼓手,名扬莆仙。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他担任莆仙戏代表队《虎牢关》《单刀会》《百花亭》3个剧目的鼓手,在大会内部展演。1957年为《目连尊者》《王魁》等20多个古老剧目的演出提供、传授演员唱腔并掌鼓。1959年仙游鲤声剧团排练《团圆之后》晋京献演和1960年该剧赴长春拍摄舞台艺术片时,他都参加了唱腔设计。
  1962年发掘莆仙戏传统艺术,在《目连救母》一出戏里,他运用“三槌四打”——右手执两支槌打文鼓,左手执一支槌打花鱼鼓(单皮),别开生面,方家们称为“绝技”。
  1981年他为仙游县鲤华剧团《寻妃记》设计的音乐,荣获福建省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他生前是仙游县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莆田市音乐家协会顾问。
  名演员吴钱铿(1920—1995),涵江区新县镇洋尾村人,后来又招赘荔城区延寿村。他12岁卖身旧戏班学艺,拜当时莆田名旦戴红雕为师,先学小武旦,进而兼工文武旦和其他各脚色基本功,因此戏路较广,成为莆仙戏较有影响的男旦之一。解放前他先后在“新共和”“大共和”等戏班当演员,扮演过《张协状元》《杜十娘》《叶李娘》《吕四娘》《包金花》《甘露寺》《陈琳打寇珠》等剧目中的文武女主角,很受观众赞扬。他22岁时就兼任导演,排戏速度较快。
  新中国诞生后,吴钱铿先后任莆田县实验、跃进等剧团专职导演直至退休。“文革”后应聘为莆田县戏曲学校艺术教师。1980年他参加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莆仙戏录音录像。
  名演员薛春九(1919—1999)、游金锁(1922—2000) 笔者之所以把这两位著名演员安排在一起介绍,是因为他们二人小时不仅同师学艺,而且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同班演戏、传艺,解放后又一起为莆仙戏作出了突出贡献。
  薛春九,艺名春九生,湄洲岛人,15岁卖进莆田县“益华风”戏班学艺,先后拜生仔和、生仔尊为师。他初学小生,后来其师发现他是老生的人才,特地编排传统剧目《云太师》,让他改变行当——扮演红脸老生云太师,果然到处博得观众赞扬。之后,他连续扮演了几十个文武老生主脚,其中至今犹为老观众们称道的是他在《陈公与王妙》中扮陈公、《孔明收姜维》中扮姜维、《龙虎斗》中扮铫期,以及关云长等红脸老生人物。
  游金锁,艺名末角锁,秀屿区东庄人,12岁卖身“益华风”戏班学艺,与春九为同班兄弟,先后拜戴寿、生仔尊为师,先工靓妆大、二花脚色,后来兼工末脚。他一入艺门,昼夜苦练,基本功日益稳固。未几,他即能扮演许多戏的主角。弱冠之年,非常成功地扮演了《斩经堂》剧目中的吴汉,名震莆仙。后来陆续扮演了《陈公与王妙》中的王妙、《单刀赴会》中的鲁肃、《李逵打虎》中的李逵,以及《斩赵王》中的包公等重要主角,普遍受到观众赞扬。
  这两位名演员解放前始终都在“益华风”戏班,二人情逾兄弟,亲密无间。当时该戏班是莆田名班之一,春九擅演红脸男主角,金锁擅演黑脸男主角,青年时期,齐名并著,蜚声遐迩,民间观众有“益华风红黑二兄弟”之称。据说,几十年坚持不懈地练功,是他们二人共同的特点,甚至放假回家,他们也经常练功。金锁基本功比春九更全面,扮演的戏路也比较广,20来岁时便兼任导演,解放前在旧戏班里便就排过几十个戏,其中大多是历史剧。
  解放后他们二人都在莆田大众剧团,春九当主要演员兼传艺师傅,金锁既当主要演员,又任导演,并兼任团长。由于他们是该剧团的两大台柱,因此该团多年间所排演的剧目,大多是适合他们同台扮演的历史故事之类的“大戏”。自大众剧团成立直至“文革”之前,他们二人同台演出的剧目举不胜举,例如,《铫刚迫宫》《关羽之死》《陈文龙》《单刀赴会》等大小传统剧目,都由金锁执导,二人同台演出。这里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莆仙戏传统优秀剧目《三打王英》(下称《三》剧)。
  《三》剧是1957年莆田县编剧小组剧作家祁宗灯改编的,剧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即红脸铫刚、黑脸王英。1959年,该剧由大众剧团排演,春九扮铫刚,金锁扮王英,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经大会评定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与仙游鲤声剧团排演的《团圆之后》(下称《团》剧)组成莆仙戏代表队,同时晋京献演,开莆仙戏晋京献演之先河。当年《三》剧乃请遁入空门的清末著名靓妆陈乌铿——艺名“靓妆铿”出山为艺术顾问,协助游金锁导演,莆仙戏靓妆与武老生脚色粗犷典雅的传统表演艺术,在这出戏中发挥到极致。当时春九、金锁二人的艺术表演自莆田直至京都,到处演出都让观众叹为观止。晋京途经上海演出时,《文汇报》上便有方家撰文评赞,称赞该剧本与表演是一颗“东海明珠”。上海演出结束,即将北上之时,游、薛二人被上海戏剧学院著名导演陶德康带学生拦住,要求就在上海火车站候车室里向他们师生传艺一个多小时,陶向春九学习独具一格的武老生“扇功”为主,再而学习金锁二花的独特“棒法”。
  莆仙戏代表队在北京演出好多场,誉满京华,震动神州剧坛。当时中外方家和首都观众对《团》剧评价与赞声最高的是剧本,而对《三》剧反响最为强烈的是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其被方家同行们公认为中国现存古老戏曲剧种之佼佼者。《团》剧荣进中南海献演,而《三》剧与福建省闽剧团的《六离门》(选场)亦得到难能可贵的殊荣,被推荐与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百岁挂帅》同台,为人民大会堂落成开台演出,中央领导到场观摩演出,并上台与演员们握手致意和合影留念。周恩来跟春九、金锁二人握手时连声赞扬:“你们演得很好,很好!”上台的中央领导同志亦交口赞扬表演“很好”。可以说,这是莆仙戏剧种历史上极其光彩的一页。
  据说,《三》剧等小戏被决定为人民大会堂落成开台献演之时,北京戏剧界纷纷不服。他们认为让一个县级的小剧团为首都大舞台开台演出,难免“有损大雅”,推选代表向上反映,建议改由首都大剧团开台首演。最后文化部领导派人出来回答说:“好吧,你们哪个首都大剧团也拿出一个像《团圆之后》那么好的剧本,或像《三打王英》表演艺术那么高的戏,马上改由你们演出!”北京文艺界代表们登时哑口无言。
  当时大众剧团乃属自负盈亏性质,春九、金锁这两位著名演员赴京献演许多天,影响剧团业务停顿,因而《三》剧在北京主要演出任务完成之后,二人请示上级同意,决定火速赶回莆田演出。可是,二人匆匆赶到北京火车站购好车票正待上车南返之时,京剧大师袁世海带10多个学生赶来,要求游、薛二人退票,到中国京剧院为学生们传授几天表演艺术。游金锁取出莆田打去的电报说:我们离家之后,剧团上座率暴降,如不从速回莆,全团唯有停演以待,连工资也发不出! 争奈袁世海师生恳求至切,二人终于答应换乘下一趟火车,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室里向其师生传艺两个小时许。袁世海与上海陶德康需求不尽相同,袁向金锁重点学习王英所用的莆仙戏传统“棒法”艺术,次而再向春九学习独具特色的铫刚“扇法”。
  金锁小时念过一年私塾,而春九一生未进黉门,仅仅听懂“很好”二字普通话,自北京回来伊始,凡是有人问他中央领导和专家们对莆仙戏如何评价,他总是随口答说:周总理说莆仙戏“很好”,北京、上海的专家们也说很好! 之后,“很好”二字几乎成为春九终生的口头禅,因而他被莆田文艺界取绰号日“很好师傅”。
  春九、金锁二人退休之后,连续被莆田戏曲学校聘请为艺术教师多年,其间还经常应邀到各专业剧团排戏传艺。1980年,他们应邀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莆仙戏录音录像,录制了《三》剧和《千里送》等传统折子戏。
  (选自莆田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资料委员会2004年版《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十八辑——老一辈人物专辑》)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
蔡文廉
相关人物
周景涛
相关人物
周景涛
相关人物
郑惠华
相关人物
傅清连
相关人物
黄凤池
相关人物
陈启星
相关人物
陈仁鉴
相关人物
郑牡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