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40
颗粒名称: 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9
页码: 237-245
摘要: 本文是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主要介绍了名鼓师陈文星,名演员傅起云,名靓妆陈乌铿,艺术家黄文狄,名演员林炉,艺术家郑应,名鼓师雷澄清。
关键词: 莆仙戏 戏人 老艺人

内容

莆仙戏历史悠久,代代著名艺人辈出。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莆、仙两县历代各戏班前后台及各艺术门类的出色演员、乐师等,几乎只闻口传其名其事,未见文字记载。本文所记述的,是解放以来莆仙戏剧界对某一艺术门类(行当)有突出贡献的已故名老艺人事略。但因各人贡献大小不一,所存资料丰歉各异,于是记叙自然详略不同。记叙次序,大体按所记艺人逝世先后为序,然有些艺人逝世时间不详,次序先后可能有错,谨此说明。
  名鼓师陈文星(1879—1959)莆仙戏著名鼓师,艺名“锣星”,莆田常太乡人。16岁时到清末“成月楼”戏班学艺,师事当时的著名鼓师方鲁。成名之后,先后任“成月楼”“紫星楼”“新桃园”“新华英”等大戏班鼓手。他一生的艺术成就是其勤奋研究和革新精神的结晶。早在清末他便与其师方鲁和师兄欧汉等人,共同致力于改良莆仙戏古老传统音乐,诸如源于南戏的【风和子】【北台妆】【驻马听】等曲,经他们改良润色,旋律曲意更加华丽丰满,成为莆仙民间“十音班”必奏之曲,普遍为本剧种观众所喜闻乐听。
  陈文星还与师友们切磋琢磨,改革一些管弦胡琴乐器,以提高这些乐器的表现力。然他平生造诣最深的是莆仙戏鼓艺,他的“双槌”和“阴阳槌”轻重得当,别有韵味,在莆仙戏锣鼓经中独树一帜。解放后10年间他的最大贡献是将潜心60多年的鼓艺研究积累,特别是将一生最拿手的传统剧目独特鼓点,精心传授给莆仙戏的新一代鼓手。他所传授的主要传统剧目有《姜诗》《孟道》《蔡伯喈》《瓜老种瓜》《吊丧》《彦明嫂出路》等,全剧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同行叹为观止。他平生先后培养鼓手20多人,其中较为出色的有10多人;解放后更加乐于传艺,诲人不倦,直至1959年逝世之前不久,犹强支病体为其艺徒传授鼓点不辍,其临终不渝的传艺精神,足以垂范剧坛!
  名演员傅起云(1901—1963)仙游县赖店人,11岁进入“人髻兜”戏班学艺,拜当时著名艺人林文杰为师,初学净脚,后兼老生。长大后离开该班,先后在“庆升平”“新玉和”“前埔六”“赛月楼”等戏班任演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仙游县模范乐剧队,担任导演兼主要演员,演出了《岳飞》等一批宣传抗战救国的剧目。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傅起云已经是莆仙戏剧种负有声望的靓妆名角儿之一。在莆仙戏中,净脚至今还保持古称曰“靓妆”,明朱权《太和正音谱》道:“靓,傅粉墨献笑??古称靓妆,故谓之靓妆色,今俗讹为净,非也。”旧时仙游民间里社要演大棚戏,凡要点演《三国》戏时,总是先问有没有傅起云出台,若扮演张飞的大花不是傅起云,便就不点这出戏了。在50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他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例如,《凤仪亭》中的董卓,《打登州》中的尉迟恭,以及各部《三国》戏中的张飞,等等,他都表演得非常细腻生动,形若其人,富有浓厚的莆仙戏靓妆艺术表演特色,观者无不赞绝!
  1952年,仙游县鲤声剧团组建时,傅起云是建团骨干和团内主要艺术骨干。1954年,他作为莆仙戏剧种代表队成员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在《三鞭回两锏》中扮演尉迟恭,继承和发扬传统表演技法,富有特色,被专家们赞扬为古老南戏的遗响,获表演奖状。1959年,他以60岁高龄扮演大悲剧《团圆之后》的杜国忠,并随团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翌年又随团赴长春参加《团》剧影片拍摄工作,其净脚和老生艺术造诣之深,遐迩同行和不少领导叹为稀有。在传统剧目《商辂教书》中,他把商辂厌恶官场、林下教书的超脱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表演极其动人,文化部刘芝明副部长观看之后,高度评赞说:“此种表演实可称为特级艺术家!”傅起云艺德并高,为人忠厚诚实,善气迎人。解放以后,他一边演戏,一边悉心传艺,培养了不少舞台后继新人。同时,他运用幼年习绘花灯时的一手描绘技艺,根据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创造性地绘制了大量莆仙戏传统人物脸谱,其中仅靓妆行当脸谱就有20多种,大大丰富了莆仙戏化妆艺术。他自己对镜化妆绘脸能够双手同时描绘,既快速又精致,这样的速成化妆法,自清季以来的莆仙戏演员中未有其匹。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仙游县政协委员。1963年他随剧团在厦门演出《团圆之后》时,在台上忽然吐血,但他仍然坚持演完,回家后不治而逝!
  名靓妆陈乌铿(1889—1963)因其以擅演靓妆著称,莆仙戏剧界和民间观众都称其曰“靓妆铿”,晚年投身空门为僧,法名释慈泉。他是莆田县常太人,幼年家贫,卖身莆田“紫星楼”戏班学艺,主学靓妆,兼学末脚等,戏路颇广,尤擅扮演大花、二花行当的历史人物,如《三国》戏的曹操、张飞等。他清末便已成名,民国初期是本剧种靓妆行当之佼佼者。据前辈艺人传说,30年代陈乌铿和傅起云,被莆仙观众称为靓妆双绝!
  陈乌铿成名后长期为本班主要演员,后来亦应邀任过“成月楼”“瑞如”“宝聚”等班主演。1920年至1923年间,“紫星楼”班代表莆仙戏剧种首次出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演出。当年陈乌铿在国外舞台上扮演的有《伐子都》《三国》《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封神榜》等剧目中的靓妆脚色,精湛的演技颇为新、马莆仙华侨称道。40多岁后,他时而在班演戏,时而应聘到各戏班排戏传艺,先后在莆田“新共和”“益华风”等名班为启蒙师傅或排练新戏。57岁到莆田龟山寺出家,礼该寺旅居马来西亚侨僧福智为师,终生梵修,不复回俗。
  陈乌铿靓妆艺术功底颇厚,将近50年的艺术生涯,舞台上的基本功几乎都融化为台下日常生活的习惯动作,甚至待人接物都像演戏。出家后在山门生活近20年间,无论是上香礼佛、梵唱诵经,抑或早晚上殿下堂,一举一动都是舞台靓妆动作,因而僧俗人们都称他是“带戏修行”者。其实这位著名的山门老艺人,是身入空门,心在舞台。解放后直至其归西前夕,他不断向莆仙戏下一代艺人传授艺术,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其一,凡有上山求教的演员,无论识与不识,他都留宿山门,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传授艺术;其二,1959年莆仙戏传统名剧《三打王英》决定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名演员游金锁扮演的王英是靓妆行当,排演一直不够理想,陈乌铿应邀走出空门,下山到大众剧团精心排练,古老的传统靓妆表演艺术轰动京沪,蜚声全国剧坛;其三,1963年,莆田县艺校为了抢救传统艺术,排练传统剧目《方腊》,县文化主管部门派人上山再请乌铿,当时他卧病禅床,听清来意后,不假思索地答应带病坐轿下山排练传艺。然而,排练不到10天,病情加重,县艺校又雇轿子将其送回龟山禅房,未及半月,他便悄然往生归西。当时僧俗人们又异口同声称赞莆仙戏这位著名靓妆:“带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艺术家黄文狄(1895—1967)艺名仙笛,人称“生仔狄”,莆田县忠门安柄村人。10岁时以130元身价银卖与莆田“歌舞台”班为小演员(俗称“戏子”),先学小生,后兼工生旦,其启蒙师傅是清季莆仙戏著名艺人张福。黄文狄初随张福学艺4年,张福去世后,又随师兄黄训继续学习3年,厥后一直在“歌舞台”班任主要演员长达10年之久,扮演过王魁、郭华、李陵等几十个生脚。25岁后兼任教戏师傅,先后为本班及莆田“上天仙”“新传奇”“新国民”等戏班传艺排戏。1924年“歌舞台”班散伙,尔后他到各戏班串戏,没有长期固定在哪一个班。1927年他受聘进“双赛乐”班教戏兼任主演,不久随该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各商埠演出,以主演《梁山伯》《王魁》《头美王》等戏蜚声海外。回国之后,由于受外来剧种表演艺术启发,他的艺术观念逐渐更新,开始进行莆仙戏传统表演艺术的革新尝试。他排的戏都很成功,演出后总能引起一番轰动,因而当时莆田民间流传称赞他排戏的谚语:“仙笛(‘生狄’二字方言谐音)好手工,着手便出笼!”俗语“出笼”,指剧目排练演出成功,观众反应强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文狄对莆仙戏艺术建设及其发展,概括起来有两大极其突出的贡献。其一,为莆田县各专业剧团导演排出数十个传统戏,其中最富有表演特色的传统剧目有《瑞兰走雨》《朱弁回朝》《米糷思妻》《千里送》《荆钗记》《彦明嫂出路》《百花亭》《仙姑问病》《高继祖》《姜孟道》《胭脂铺》等,黄文狄把这些古老剧目中独特的表演艺术传授给下一代艺人,使其世代流传下去。1964年,年近古稀遐龄的黄文狄与名旦黄宝珍合演传统戏《访友》,由福建省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纪录片。其二,他致力于莆仙戏表演艺术教育,作出巨大贡献。1956年由黄文狄、朱国福等人建议,经各级领导批准,创办莆田县莆仙戏艺术训练班,选聘以黄文狄为首的名老艺人担任教师。1958年艺训班改为县办戏曲艺术学校(艺校),黄文狄任校长兼艺术顾问。1959年,为了适应戏曲表演艺术教育的需要,黄文狄组织莆田县艺校教师和社会上的名老艺人,将莆仙戏各行当的表演科介全面挖掘,分门别类记述,经朱蟾痴(国福)、谢秋雁、陈宗杰三人记录整理,并由黄觉予、黄愧群二人写生绘图,历经两年时间的编绘、修改定稿,编著成《莆仙戏传统科介》一书,1961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全书约18万字,各行当基本动作绘图813帧。这是一部全国仅有的由戏曲老艺人编写整理的戏曲表演著作,也是黄文狄毕生的艺术结晶,为莆仙戏表演教学的一部系统的教材。
  此书初稿曾送给京剧大师梅兰芳看过,因此扉页有1961年8月7日梅兰芳给黄文狄的一封信,赞扬此书:“记述精详,附有各种图解,尤能说明传统技术特点”,并题诗一首:
  莆仙科介,传统芬芳。
  有图有解,新见发扬。
  斯编荟萃,生旦净丑。
  形态不同,风神富有。
  后生苦学,高峰能到。
  党培养下,勿忘创造。
  此书出版发行时,福建省文化局在莆田县召开发掘、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现场会议,全省各地、市有关领导和各剧种代表100多人来莆参加会议。此时,莆仙戏发掘传统戏曲艺术遗产登上历史的高峰。
  黄文狄从艺60多年,先后为莆、仙两县数十个戏班、剧团教戏排剧,他的艺徒不计其数,成名的生旦就有姚玉坤、黄凤池、陈玉兰、陈细毜、陈金标、吴钱铿等10多人。黄文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文革”期间,病笃身故。
  名演员林炉(1913—1967)个子不高,脸方头大,人称“大头炉”,莆田县西天尾镇溪白村霞楼人,11岁以10担谷子的身价卖与莆田“赛云楼”班为小演员,落棚(启蒙)师傅是当年莆仙戏名艺人邱莫二,此入一生戏路颇广,以善演红脸老生和黑脸净脚称著。林炉幼年非常聪敏,模仿性尤强,戏路亦广。他学艺初期本工靓妆,后来经常跨行当替演其他脚色,因而兼长末、丑,所扮演的各行当人物都非常生动逼真。曾经有人问他有何秘诀,能跨越男女行当扮演多种角色,他回答说:“一窍通,百窍同。”林炉成名之后,长期为“赛云楼”班主要演员,20多岁离开本班,先后在“赛国风”“新移风”“新世界”等搭班演戏。所谓搭班,即非自己卖身学艺之班,而是寄身他班谋生。
  解放以后,将及不惑之年的林炉,先后在莆田县典型(后改名实验)、跃进剧团当演员,努力发挥其兼善多行当的艺术特长,先后扮演10多个剧目的净、丑和老生等脚色。他扮演的莆仙戏传统剧目《瓜老种瓜》中的主角瓜老,1954年8月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同年9月,此剧作为莆仙戏代表队剧目之一,赴沪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林炉又获演员奖状。他所扮演的瓜老,乃由前辈著名艺人柯文贤(文贤师)传授,经他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多行当综合的表演特长,艺术更加富有古雅特色,尤其是三折弯身段、倒骑驴、荷锄和挖土等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称道、同行赞绝。1956年伊始,林炉先后任职莆田县“艺训班”和“艺校”艺术教师,直至“文革”期间病重回家,不久逝世。他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莆田县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艺术家郑应(1904—1975)艺名生应,仙游榜头上墘村人,自幼卖身戏班习艺,早年以生脚表演出色,扬名遐迩,后来兼擅旦、净、丑行当,是一位堪称多面手的著名演员。青年时期成名之后,他先后应聘在“如云楼”“赛云楼”“德成”等戏班任演员。
  所有的著名演员,除了艺术功底深厚之外,每个人几乎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郑应的表演风格是严谨、古朴、一丝不苟。他演过的传统剧目颇多,主演的拿手好戏有《张协状元》《杀狗记》《单刀会》《吕蒙正》《朱朝连》等,这些传统戏中的独特表演艺术,他一一记住,终生不忘。1935年前后,他被“胜仙园”“新生和”等戏班聘为落棚师傅,主教小生,兼授其他行当基本功。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在台下细心观看学徒演戏,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有时学徒戏演得分外认真出色,大受观众赞扬,他却不动声色,甚至反常理,越加严格待之,以绝学徒骄慢之心。据说有一次,其艺徒著名小生林栋志演出新戏《梁庆奇》,台下观众热烈喝彩,栋志喜形于色,一心等待师傅赞扬。岂料刚卸好妆,郑应叫他搬来一条板凳,命其趴在凳上,举起鞭条朝他臀部打了几下。林栋志委屈地高声哭诉不迭:“今晚我演的戏,观众都叫好,师傅为什么反要打我?”郑应听他哭诉,不禁失笑说:“就因为你今晚演得不错,打你几下,好让你记住要永远像今晚这样认真演戏,不可骄傲!”林栋志自成名迄今的数十年间,一直对师傅当年的苦心培育感念不已!
  郑应于1953年任仙游县鲤声剧团副团长兼导演,先后执导了《仙姑探病》《杀狗记》《秋胡戏妻》《千里送》等传统剧目。1954年郑应调进仙游县“艺训班”(后来改为县“艺校”),他连任三届校长,兼主要艺术教师,为莆仙戏剧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新秀,成绩斐然,其中不少学生后来在各级戏曲会演中获奖。“文革”初期郑应被迫回家,仅靠极其微薄的救济金度日,郁郁而逝,时年71岁。
  名鼓师雷澄清(1907—1978)晚年人称“雷公”,莆田城郊潭头桥人,其父为木偶戏班鼓师。澄清小时亦想学鼓,然莆仙戏大凡学鼓之人,必先学锣,因而他随其父打锣多年。1922年他应聘为莆田“超群英”班司锣,翌年从鼓师黄九毜学鼓。厥后数十年间,先后在“超群英”“风移亭”“新传奇”“世歌舞”等12个戏班任鼓师。
  解放后10多年中,雷澄清对莆仙戏的最大贡献,是悉心传授经其革新的流派鼓点艺术,积极参加挖掘抢救莆仙戏传统曲牌音乐,并经文字记述整理,流传后世。他的师傅黄九毜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鼓师,雷澄清早年深受其影响,后来的多年司鼓实践中,在全面掌握传统鼓点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地民间音乐长处,充实革新,久而久之,自成一派。例如,本剧种传统鼓点喧闹噪耳,他认为鼓点在乐队中主要是起指挥作用,一槌不中,千槌无用,像写意的图画一样,鼓点也应该以少胜多。经他改革后的鼓点简明流畅,悦耳动听。又如传统鼓师打法多用肘力,高举鼓槌,牵动全身,用尽气力,汗流浃背。雷澄清认为响鼓不需重槌,改肘力用腕劲,举槌不高,响声清脆,司鼓者身躯不动,轻松自如,却收到更好的音乐效果。此外,传统鼓师对于同一曲牌用在任何剧目中鼓点几乎统一不变,雷澄清则按剧情需要和曲牌用处不同而改变鼓点。不但这样,而且一曲之中有多处要用同样的“三、五、七”鼓点,他也不愿墨守师法,处处根据剧情与人物感情的需要,分别灵活革新变化。
  雷澄清司鼓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独特优点,即非常注重前后台配合,演出时他双手打鼓,双眼总是注视着前台表演,演员们的一举一动都不脱其眼、板,鼓点与演员动作感情合拍,不差分毫。演员们普遍说:“雷公司鼓,戏越演越入神。”
  新中国成立后雷澄清历任莆田县实验、跃进两个专业剧团和县“艺校”鼓师,晚年悉心传艺,造就了一批莆仙戏鼓手接班人。他是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78年因病不幸逝世,终年71岁。
  (选自莆田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年版《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
陈文星
相关人物
傅起云
相关人物
陈乌铿
相关人物
黄文狄
相关人物
林炉
相关人物
郑应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