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莆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38
颗粒名称: 郭沫若在莆田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0
页码: 224-233
摘要: 本文记叙了郭沫若在莆田与莆仙戏的渊源。
关键词: 莆仙戏 莆田 郭沫若

内容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人世的86个春秋中,有两个昼夜的时光是在莆田度过的。
  一、35年前的往事
  1962年初冬,战备非常紧张。当时我是才20多岁的小伙子,我的单位——莆田县专业剧团编剧小组,设在古谯楼上。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们奉命把当时收藏的最有价值的千百本莆仙戏传统剧本装进两只大档案箱,准备运往庄边档案馆储藏。突然,县文化科领导派人把我叫到科办公室。
  科里只有一位副科长在,他郑重其事地通知我:“中科院郭沫若院长来福建视察工作,今天上午从福州来莆田,参观城区附近的文物古迹。下午安排郭老一行参观三清殿、鼓楼和莆仙戏传统剧本等。科领导按县委指示精神,决定派你在鼓楼上参加接待工作。你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烟茶。”“好呀,我保证完成任务!”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这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参加接待的人,先由科领导考虑决定,经宣传部领导批准。不参加接待的同志,下午都放假回家。”副科长十分认真而又加倍严肃地对我说。
  当时我完全明白科领导的意思:参加接待的人,必须历史“清白”,社会关系“纯洁”,这在那时是雷打不动的政治原则。我非常激动地回答说:“感谢领导信任,我一定很好地完成这项政治任务!”我接受了任务,走出县政府大门,心情一直十分激动,边走边想:郭老是现在中国知识界泰斗,学问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光临莆田,是莆田人民的光荣。而我能够参加接待,更加是莫大的荣幸! 当我回鼓楼时,原先准备移往庄边档案馆的许多古老剧本,都并然有序地排列在二楼图书馆的玻璃柜里。没有接待任务的同志都奉命放假回家去了。
  我不仅在少年时代便从电影银幕上认识了郭老,而且后来在北京高校就读,还聆听过郭老“古文字学”的学术讲座,对他精深广博的学识极为仰慕。
  此次是在自己家乡参加接待这位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自然更添一种特殊的荣幸心理。我一直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总想先睹为快。于是,我做好下午鼓楼的接待准备工作之后,便往北河边一位朋友家中等待。
  大约下午2时许,郭老一行和陪同人员,从城关剧场——城隍庙前下车步行,经从西湖小桥边折路而下,走进当年的莆田师范学校(即今四中)的大门,参观三清殿。当时有公安干警随侍护卫,非陪同人员不能随便近前围观,我们只能断后尾随或站在远处观望,但见郭老精神焕发,步履安详,随行人员有他的夫人于立群、女儿和秘书等。省、地、县各级陪同的领导和记者10多人,其中除县委宣传部、文化科领导外,我认识的只有省文化局副局长蔡大燮、县长原鲁山。还有一位我最熟悉的,是当年任县教育科副科长的莆田史学界老前辈陈长城,他与郭老边走边谈话。
  莆田师范学校校长林淑娴、校团支部书记吴大昌等十来位领导和教师,在校门口欢迎郭老一行,宾主一一握手。我们不能跟进三清殿,郭老参观三清殿的情况,是后来陈长城告诉我的。据陈老说,郭老在三清殿里观察得非常细致人微,时而仰首注视屋顶上的唐代遗风和宋代斗拱结构,时而低头细看木桩的石雕基础,时而凝神沉思默想,时而发表独特而精辟的见解。他对三清殿的古建特色和价值总的评价是:“这是古代莆田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不愧是你们县现存古建艺术瑰宝之一。唐代遗迹不大明显,建筑结构是宋时风格,但经过历代重修改建,有些是走了样了。宋代风格是这座古建艺术瑰宝中的瑰宝。”
  在与三清殿并排的东院观看许多宋碑时,郭老对那块宋徽宗赵佶手书瘦金体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特别感兴趣。他观看又观看,摩挲又摩挲,久久不忍离去,并对于立群说:“这一块也是这些碑刻瑰宝中的瑰宝!”
  “是呀,笔迹遒美,是研究书法艺术和道教历史的珍贵资料!”于立群说。
  “何止,何止? 价值之高不可估量!”郭老赞不绝口。
  起初郭老一行走到莆田师范学校大门口时,陪同的县文化科领导发现我在尾随旁观的群众队伍中,他急步往回对我说:“郭老等会要顺便参观艺校,你到艺校协助接待,然后回鼓楼。”当年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就设在城关剧场一一城隍庙里。我到艺校的时候,全校师生已经集中在院子里,排成队列准备欢迎郭老莅临。几位公安民警到校园里前前后后巡查一遍,伫立在校门内两旁。郭老一行才到大门口,全校师生就响起猛烈的掌声,郭老边鼓掌边随陪同人员走进艺校。
  “热烈欢迎郭院长,郭院长好!”
  “你们师生好,莆仙戏艺人们好!”艺校师生们的掌声和欢呼声,郭老的掌声和回答声,汇成一片,在栋宇深邃、建筑古朴恢宏的城隍庙里,接连发出响亮的回声。
  在排练厅里,蔡大燮引校长黄文狄——著名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向郭老介绍。
  “久仰大名,欢迎您!”黄文狄跟郭老握手时说。
  郭老回敬道:“谢谢!今年几岁了?”
  “67了!”
  “那我是你的大哥——70了!”郭老伸出右手指比着“7”的数字。
  校党支部书记翁源林拿来一部黄老编著的《莆仙戏传统科介》,蔡大燮接过书向郭老介绍:“这是黄老编著的,其中也有全校教师的功劳!”
  郭老接过书翻到扉页,惊讶地叫道:“哟,梅兰芳题词!”他默念梅的题词,微微颔首,接着又往下翻看,赞不绝口:“哎哟,表演艺术淋漓尽致,图文并茂,多宝贵的好书啊!”
  黄文狄表示赠送一部,请郭老多多指教。郭老连声致谢,并称赞黄老和在场的全校名老艺人教师们说:“你们都是活的艺术瑰宝!”郭老又对在场的男女学生——小艺人们说:“你们应当努力从老师傅们身上采宝!”
  “谢谢郭院长教导!”小艺人们异口同声称谢。
  二、大学者当“小学生”
  上午郭老莅临莆田的消息,街上很少有人知道。及至郭老一行参观三清殿、艺校之后,消息不胫而走。我从艺校骑自行车先回鼓楼时,干部、群众,尤其是城内诸中学师生络绎而来,云集在鼓楼前的小广场和街上。县公安局局长率领20多名人民警察,站在通向鼓楼的街头和楼边甬道两旁,保护安全。
  一会儿,郭老一行和各级陪同人员乘坐专车来到鼓楼前。郭老一下车,暴风雨般的掌声漫街四起,“欢迎郭院长”“郭院长好”的欢呼声此起彼落。前述北河边和城隍庙前尾随旁观的人们,现在鼓楼前这千百名不召自来的群众,不约而同的雷鸣掌声和欢呼声,都表现出莆田人民对郭老出自内心的爱戴和崇敬。郭老亦频频鼓掌、挥手,并以“谢谢你们”和“你们大家好”的回答声向群众致意!
  郭老神采奕奕,步履稳健,略看古老的墙基之后,便与陪同人员一起登上鼓楼。当郭老满面春风地出现在鼓楼二层前檐时,街上群众再次响起猛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郭老又向群众频频挥手致谢。蔡大燮引朱国福——莆仙戏老一辈著名剧作家,向郭老介绍。宾主握手之后,老朱问道:“刚才去参观三清殿和艺校?”
  “没错,三清殿的宋建风格和几块宋碑都很有价值,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那一块瘦金体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刚才郭老观察多么入微,见解也非常精辟,真叫人佩服!”陈长城向老朱介绍之后,又对郭老说:“老朱是参加黄文狄《科介》文字整理的主笔,朱蟾痴是他的笔名。”
  “哦,好书,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郭老又连声称赞《莆仙戏传统科介》一书。
  那一天金风徐拂,晴空万里,远近景物,历历可见。郭老右手指着横屹十字街中的大石坊:“那是明建的大宗伯牌坊,我知道了。”他抬手指向远方:“那座是什么山?”
  “壶公山。”老朱答道。
  “老虎的虎?”
  “是酒壶的壶。”
  “为什么叫壶公山?”郭老进一步追问。
  老朱解释说:“相传古代有个道人名叫壶公,在那山中修道,后世就称山名叫壶公山。”
  郭老频频点头:“没错,中国名山的来历几乎都是这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
  这时一位我不认识的同志插话:“郭院长不愧是当代大文豪、大学者!”郭老微笑着说:“哎哟,再大的文豪、学者,跟你们比莆田的学问,都是小学生!”郭老大学者的胸怀自然显现,语言诙谐风趣,逗得在场的人们由衷地发出景仰的笑声。
  在这座当时城内最高的古谯楼上,郭老参观了楼宇建筑结构、碑记、文物和莆仙戏传统剧本等。他看到特别感兴趣的物事,都格外关注,凝神细看,时而沉思默想,时而发问追源。他所问的莆田史事,多由陈老回答,有关莆仙戏的问题,专由老朱解释。郭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陈、朱二人好像两本莆田的“活字典”,对答如流。我在一旁倾听,不仅为郭老的大学者襟怀深深感动,同时亦钦佩本地二位老前辈的才学。
  听说莆仙戏有5000多个传统剧目,8000多本历代演出抄本,郭老非常激动地说:“那么多?可以称为一座传统戏曲艺术库藏!”他对陈列在玻璃柜里的许多古老抄本极感兴趣:“哟,有道光和咸丰年间的,100多年了!”郭老坐在靠背椅上,拿起几种古老的演出抄本翻看着。突然,他的目光被《江梅妃》剧名吸引住,立刻把剧本拿起来翻看,并问老朱莆田民间有关梅妃生里等的传说故事。
  《江梅妃》的演出抄本放回柜里后,郭老又问及南宋史学家郑樵故里、夹漈草堂和一些逸事,陈老一一回答。他本想观览夹漈草堂,听说远在深山,交通不便,深感怅惋!
  三、这才是真正的“看戏”
  郭老在鼓楼上逗留了一个多钟头,直到暮霭沉沉时,才回到县招待所用晚餐。
  这次郭老来莆之前,省文化局和县委领导决定,请他观看由朱国福改编的传统剧目《靖边记》,演出时间就是当天晚上。因此,下午在鼓楼上漫谈之间,老朱已经将《靖》剧的传统本原貌,改编意图,现有人物、剧情和思想内容等,向郭老作了详细介绍。
  年正古稀的郭老听力较差,佩戴着助听器。老朱在介绍自己的剧作时,心里暗想:讲话声音太大,是对人家不尊重的表现,抑或有自我炫耀之嫌。
  因而他有意压低话声。坐在一旁的于立群知道郭老听不清,插话提醒老朱:“你讲大声点,他听力不好!”“杨家将的戏,全国好多剧种都有,但表现杨家第五代远孙,这是你们莆仙戏的特色!”郭老听完老朱介绍后说。
  “没错,是这样。”老朱答道。
  郭老又说:“莆仙戏很有名,国庆十周年时《团圆之后》震动北京,晚上看戏,向你学习!”
  “哎哟,请您老多多指教!”老朱忙说。
  当年莆仙戏《靖》剧,被省文化局确定为全省重点剧目之一。当晚专场接待郭老一行的演出场所是县委礼堂,演出单位是莆田县专业剧团代表队,全队前后台所有演艺人员是应《靖》剧排练所需,从全县各专业剧团遴选来的,演出阵容之壮,至今莆田戏曲界无有其匹。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两年多里,省文化局多次向省委推荐,以此剧演出接待来闽视察工作的中央重要领导。郭老来莆的前半年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与夫人康克清来福建视察间,此剧亦被调到福州,在西湖宾馆礼堂专场接待演出,省委书记叶飞陪同观看。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我从鼓楼走向县委大门口,街上多处居民在议论下午郭老参观鼓楼的盛况,居民们当然也知道今晚县委接待郭老看戏。
  当晚县委礼堂的戏票全部发给各个机关单位,负责发票的人口头交代各单位领导:票要发给纯洁可靠的人。县委大门直至礼堂内外,到处都有民警岗哨,公安局局长亲自查岗巡哨。拿到戏票的观众几乎都提前进场。
  我和文化界几位同志坐在第八排中间。突然间,后面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四起,我们往后一看,原来是许多领导陪同郭老一行进场。郭老和颜悦色,边走边向观众挥手致意。掌声愈响愈猛烈,持续到郭老走到座位坐下才休止。
  戏开台了。郭老夫妇坐在第五排中间,陈长城老先生和老朱被安排在左右两座,各级领导分坐前后左右陪同观看。郭老非常认真地观看演出。他时而注视台上的表演,时而转眼看幻灯字幕,时而——特别是演员诙谐风趣的台词逗引观众哄然大笑的时候,他听不懂方言,便侧首问陈老或老朱。每次听完解释,郭老都怡然颔首,笑容可掬,连声说“好,好!”戏结束时,许多领导陪同郭老上台与演员们握手。台上台下掌声汇成一片,飘荡在荔城的夜空。郭老出场的时候,边走边对陪同的领导同志说:“好,戏写得好,演得也好。”
  “方言听不懂,只许看,不能听——今晚这才是真正的看戏!”郭老走到礼堂门口时,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引得陪同的领导和两旁的观众都哑然失笑。
  四、学界表率,文坛师范
  看戏中间,听说第二天早上郭老一行要去参观宋建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及其文物。当时木兰陂与李宏庙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县文化部门管理,我当即向科领导恳求继续参加接待,又荣幸地得到批准。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在屿上村兰尾山麓公路旁边等待了近一个小时,郭老一行的车子才到。陪同和保卫人员与昨天参观鼓楼一样,陪随介绍的少了老朱一人。郭老下车步行观览,陈老紧紧陪侍介绍。郭老凡事好问,一路与陈老二人问答不辍。
  郭老参观了“万金陡门”——北洋进水闸,步过北陂埕,走到陂首,望着古老的28门堰闸式坝墩,不禁叫道:“不简单,很不简单!”
  木兰陂处于丘陵地带,道路坎坷不平。郭老当年身体强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在陂周四处及倒虹吸管水槽旁观览,除了过陂和个别太陡的地方,他坚持不用别人搀扶,亦不拄手杖,步履安详。他边走边问木兰陂兴建历程,陈老如数家珍地为他介绍。钱四娘筑陂的那些颇具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例如,“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等,郭老听时很感兴趣,他赞叹说:“可见钱四娘,世世代代都活在莆田人民心中!”
  参观回澜桥——南洋进水闸时,郭老站在桥上,审视洪陂四周景物和上下游方向,手指各处说:“钱四娘在那上游的将军岩下筑陂,林从世筑陂是在那下游的温泉口,最后李宏选择在前面两陂的中间,是吗?”
  “是的。您老只听一次介绍,记得这么清楚!”陈老频频点头称是,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佩服郭老惊人的记忆力!
  我对郭老超人的记忆力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昨天参观鼓楼,今早游览宋陂,所听介绍不作一字笔记,耳朵好像装着微型录音机,听到感兴趣的莆田古今佳话,一经入耳便被录上,并快速溶成诗的血液,熔铸为咏赞莆田的许多诗作名句,比如“双手捧钱仍十八,四娘惠德感人深”等,知道传说故事的人诵读起来,感到十分顺口真切,堪称雅俗共赏的传世佳句!
  参观李宏庙时,郭老乐而忘疲,不愿坐下歇憩,将竖在庙内历代记录维修木兰陂情况的10多块石碑一一细看。这时陈老告诉我,今早郭老在县招待所写下咏赞莆田的第一首诗《途次莆田》(即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荔城无处不荔枝》)。我默诵陈老出示的转抄件,读到“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颈联,霎时间惊喜交加:这不是郭老将昨天在鼓楼上看的《江梅妃》剧本和漫谈内容提炼铸成的一联佳句吗?
  当时,陈老还告诉我两件感心动耳的事。一件是今早在县招待所,郭老写了一张条幅赠给县委,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那首七律诗。郭老事前不写草稿,凝神沉思,边吟边写,陈老等人在场看他挥毫疾书。他写到颈联原来的下一句“夹漈遗书有孑遗”时,自己发觉“遗”字重复,稍微一怔。于立群脱口而出:“重复了!”郭老含笑不语,继续疾书,末后跋语注明“遗书”改为“藏书”,在场目睹郭老吟咏挥毫的人,对他的才思之横溢、治学精神之严谨,无不由衷叹服!
  另一件逸事,当时郭老书写条幅,有关人员给他备的是莆田土产的圆形薄釉陶砚——民间塾师所用的砚。这种陶砚中间微凹,周围有小槽,形制古朴大方,磨墨浑厚易浓,郭老对其轻便实用非常赞赏。往木兰陂参观的路上,于立群对陈老说,郭老很欣赏那种陶砚,嘱他代为物色一个。后来县委派人物色此种陶砚一方,陈老自己另拣一方旧藏的古端砚,一起托人带往北京赠送给郭老。次年,陈老接到郭老的亲笔回信:
  陈长城同志:蒙您惠赠端砚一具,石质和花纹、形制都很好。谢谢您。
  此致
  敬礼!
  郭沫若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这封信至今还珍存在陈老家中。
  那天在李宏庙里,县委领导恳请郭老也给木兰陂留存一块碑刻,他欣然答应:“好,我写一块诗碑!”陪同人员和庙门外围观群众响起猛烈的掌声。郭老往泉厦视察后回京不久,就寄来一幅诗书双绝的《木兰陂诗碑》,五字碑额隶书为于立群题写,序文与六首七绝皆郭老亲笔行书,勒石竖立在李宏庙内,诗文妙笔,相得益彰,不啻为千载古陂和壶山兰水增添独特的绚丽光彩!
  诗碑竖立不久,对本地历史感兴趣的水利干部杨炳麟(退休后应聘管理木兰陂文物)到李宏庙参观,发现诗碑的序文首句“木兰陂乃十一世纪南宋工程”,其中“南”宋应是“北”宋之误,他写信上京婉约恳告郭老。作为普通游人写信的杨炳麟万万想不到,他很快就接到郭老的亲笔回信:“来信收悉,确系差误,谢谢指正。”
  杨炳麟双手颤抖着捧信阅读,发愣望着那闪耀着大学者崇高精神风范的12个字,两眼热泪犹如泉涌??至今游人们细心观看该碑,尚能辨认得出经过石匠巧手由“南”变“北”的改镌痕迹。11世纪属于北宋朝代,郭老岂能不知,显然是书写时的笔误。
  郭老参观木兰陂的那天下午,又去参观东圳水库,我便无缘继续随侍接待了。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作为一代学界泰斗、文坛巨星的郭老,肚量比古代宰相不知要大多少倍,他那“肚里”可以任万吨轮船航行。他在莆田两天当“小学生”,每事不耻下问,回京后一字笔误犹给一介普通群众回信道谢,器量弘深,虚怀博纳,且又举止謦欬平易近人,堪为学界表率、文坛师范!
  郭老离开人间18个春秋了,我每次回忆起以上往事,不胜悲悼之余,益增高山景行之思!他给莆田人民留下的8首光辉诗篇和墨宝碑刻,恰似巨星之光,将在莆田历史的银河里永远闪耀,引人注目!(选自莆田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年版《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
郭沫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