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莆仙戏剧界挖掘收藏传统剧目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33
颗粒名称: 解放后莆仙戏剧界挖掘收藏传统剧目情况
分类号: J825.27
页数: 19
页码: 161-179
摘要: 本文记叙了解放后莆仙戏剧界挖掘收藏传统剧目情况,一、挖掘宋元南戏古老剧目,二、遗存明南戏及未见曲谱记载的剧目。
关键词: 莆仙戏 传统剧目 戏剧界

内容

莆仙戏的历史源流,可以援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莆田进士关陈谟《闽中杂记》里几句话概括之:“兴化戏剧始于宋而盛于明。……多是南宋闲散部员,罢职归来,集各家丫环,搬演戏文。”然其剧种名称,历代各异,宋代但称优戏,后人称其为宋兴化梨园或兴化杂剧。民间历代沿称兴化戏或兴化七子班(这是古代南戏以7个脚色进行演出活动而得名的一种俗称遗迹)。辛亥革命后至解放初期,本地人分称其为莆田戏、仙游戏,外地人依然统称为兴化戏。1952年至1954年8月间,莆仙两县专业剧团参加福建省第一、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其间经两县有关方面洽谈通过并报省文化局批准,改称定名为莆仙戏。1954年9月华东区举行地方戏曲观摩会演,两县专业剧团以莆仙戏剧种名义联名组织代表队,赴沪参加演出。关于莆仙戏剧种的历史源流问题,俟后另文撰述,本文拟全面介绍后莆仙戏传统剧目的挖掘、收集和整理情况。
  初期省、地(晋江地区)与莆仙两县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挖掘、抢救和收集莆仙戏传统遗产都非常重视,拨下为数不少的专款分别由两县刚成立的专业剧团编剧小组负责,广泛向剧团和流散在社会上的艺人们,征集、收购各旧戏班流传下来的演出抄本,或邀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传统剧目。当时收购价格较低,价值最高的一本只十几元钱,有的旧班主或旧艺人的后代,拿来一大捆几十本戏,一共只给十几至多二三十元。截至1961年,共计征集、记录莆仙戏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莆田县挖掘、征集3000多个,仙游县1000多个,同时两县又合计收集演出剧本(包括重复本)8000多本。其后至“文革”初期的5年间,两县又不断挖掘、收集不少剧目,其中一部分是全国早已失传的古老剧目。就当时收藏的这些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指莆仙戏)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①。因此,几十年来中外戏史界普遍誉称莆仙戏剧种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座宝库,或谓“活化石”。当然,此中也包括收藏音乐曲牌与表演艺术等各门类丰富的戏曲遗产。
  一、挖掘宋元南戏古老剧目
  “南戏”这一概念是“南宋戏文”“南曲戏文”“南戏文”之简称,它区别于北方的金院本和“北曲杂剧”而立名,泛指宋元及至明初流行在南方数省,以南方各类语言唱念南方歌曲声腔的戏剧舞台艺术。莆仙戏属南戏中之一种,从南戏历史长河里发展而成。宋元南戏剧本主要来自民间创作,在各地民间戏班中口头传授演出,刊刻付梓的机会不多,因而留传下来的文字剧本极少。到目前为止,《辞海》之“南戏”条注说“剧本今知有二百余种”,全本留存者寥寥无几。其实从明《永乐大典目录》卷三七,三未韵“戏”下,徐渭《南词叙录》中之“宋元旧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之【仙吕排歌】【那吒令】【排歌】【鹊踏枝】4支曲文中,沈麟《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卷四正宫之【刷子序】二支(原注:集古传奇名)、【黄钟赚】二支(原注:集六十二家戏文名)中,明徐于室辑、清钮少雅订《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所收录的注明“元传奇”的戏文名目中,《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卷首的“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中,宝敦楼旧藏增补本《传奇汇考标目》所著录标明的“元传奇”目录中,《李氏海澄楼藏书目》之“元传奇”书目中,以及宋周密《癸辛杂识》等书中,可以见到其名目的宋元南戏剧目计有244个,比《辞海》所注多74个,眼前剧本留存者仅10多个,其余的大部分剧本已佚,少部分只存残曲。而莆仙戏在上述244个宋元南戏古老剧目中,有相同剧目58个,且绝大部分尚存有演出抄本,兹以笔画顺序排列如下:
  1. 《小孙屠》
  《永乐大典目录》著录,本存。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2. 《王十朋荆钗记》
  《南词叙录》著录,《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演出抄本《王十朋》。
  3. 《王子高》
  《九宫正始》《南词新谱》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片段。
  4. 《王月英月下留鞋》
  《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演出抄本《郭华》,内容相同。
  5. 《王仙客》
  《九宫正始》《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6. 《王母蟠桃会》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蟠桃会》。
  7. 《王俊民休书记》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王魁》,内容同。
  8. 《王祥行孝》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等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演出抄本《王祥》。
  9. 《王陵》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片段。
  10. 《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本存。莆仙戏亦存抄本《王瑞兰》。
  11. 《王魁负桂英》
  《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南九宫词谱》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王魁》。
  12. 《无双传》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13. 《丙吉教子立宣帝》
  《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丙吉教子》。
  14. 《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残曲及故事内容。
  15. 《包待制判断盆儿鬼》
  《永乐大典目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审乌盆》。
  16. 《包待制陈州粜米》
  《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陈州粜米》。
  17. 《冯京三元记》
  《南词叙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冯商》,故事全同。
  18. 《百花亭》
  《南词叙录》著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百花亭》。
  19.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吕洞宾》。
  20. 《吕洞宾黄粱梦》
  《南词叙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演出抄本,亦名《吕洞宾》。
  21.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抄本《吕蒙正》。
  22. 《朱文鬼赠太平钱》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南九宫词谱》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场次。
  23. 《朱买臣休妻记》
  《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朱买臣》。
  24. 《刘文龙》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演出抄本《刘文龙》。
  25. 《刘先主跳檀溪》
  《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马跳檀溪》。
  26. 《刘锡沉香太子》
  《南词叙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刘锡》。
  27. 《苏武牧羊记》
  《南词叙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李陵筑台》,故事同。
  28. 《杨德贤妇杀狗劝夫》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抄本《杀狗》。
  29. 《忠孝蔡伯喈琵琶记》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抄本《蔡伯喈》。
  30. 《京娘怨燕子传书》
  《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演出抄本《千里送》。
  31. 《孟月梅写恨锦香亭》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钟景期》,故事同。
  32. 《孟母三移》
  《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孟母三迁》。
  33. 《孟姜女送寒衣》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孟姜女》。
  34. 《张协状元》
  《永乐大典目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南九宫词谱》征引,本存。
  莆仙戏存老艺人口述本《张协状元》,亦名《张洽》。
  《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潇湘夜雨》,故事同。
  36. 《陈光蕊江流和尚》
  《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陈光蕊》。
  37. 《赵氏孤儿报冤记》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南九宫词谱》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抄本《岸贾打》。
  38. 《赵贞女蔡二郎》
  《南词叙录》著录,本佚。莆仙戏存目与故事,并存“五娘贤”残曲三支。
  39.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40. 《柳颖》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35.《张琼莲临江驿》
  41. 《秋胡戏妻》
  《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莆仙戏存抄本《秋胡》。
  42. 《祝英台》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祝英台》。
  43. 《宣和遗事》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皇帝与妓女》,故事同,然原题名已佚,现存本乃后人改写。
  44. 《秦太师东窗事犯》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著录,《南九宫词谱》《九宫十三摄南曲谱》等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抄本《迪告阎罗》,故事同。
  45. 《贾似道木棉庵记》
  《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贾似道》。
  46. 《浣纱女》
  《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伍子胥》,故事同。
  47. 《冤家债主》
  《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戏曲。莆仙戏存抄本《周荣祖》,故事同。
  48. 《教子寻亲》
  《南词叙录》著录,《南九宫词谱》征引,本存。莆仙戏存抄本《周羽》,故事同。
  49. 《崔君瑞江天暮雪》
  《南词叙录》《传奇汇考标目》著录,《九宫正始》《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崔君瑞》(又名《崔童》)。
  50. 《崔莺莺西厢记》
  《永乐大典目录》《南词叙录》皆录,《宦门子弟错立身》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张君瑞》,故事同。
  51. 《淮阳日记》
  《九宫正始》征引,本全佚。莆仙戏存抄本《韩信》,故事同。
  52. 《韩彩云》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53. 《貂蝉女》
  《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王允献貂蝉》。
  54. 《温太真》
  《九宫正始》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梗概。
  55. 《登台拜爵》
  《九宫正始》征引,本全佚。莆仙戏存抄本《登台拜爵》。
  56. 《楚昭王》
  《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楚昭王》。
  57. 《蝴蝶梦》
  《九宫正始》征引,本佚,存残曲。莆仙戏存抄本《田氏破棺》,故事同。
  58. 《磨勒盗红绡》
  《九宫正始》《南九宫词谱》征引,存残曲。莆仙戏存目与故事片段。
  以上58个剧目存47个演出抄本,名目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有的略同,多年来经中外戏史方家们从详查对结论,乃为宋元南戏剧目无疑。以244个宋元南戏剧目,遗存在莆仙戏中58个数字打比例,虽然只占1/5强,但莆仙戏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宋元南戏古老剧目最多的一个地方剧种。
  二、遗存明南戏及未见曲谱记载的剧目
  在《南词叙录》《今乐考证》等书中著录,解放后被戏史界称为“旧传奇”的明初南戏剧目,有120多个,剧本亦散失十之八九,而在莆仙戏中存有10多本演出抄本。这些抄本是《邓伯道》《太白醉酒》《张巡》《崔俊臣》《姜诗》《还魂记》《高文举》《王魁》《商辂》《韩信》《破镜重圆》等。明初戏曲作品,基本上还保持着宋元“里俗妄作”之遗风。到明中叶,文人学士参加戏文编撰的越来越多,创作剧本必然随之趋于雅化。因而,明初、中叶间的南戏与传奇,殊难完全区分开来。为了比较准确地研究出莆仙戏究竟遗存多少个南戏剧目,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省、地、两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一批人员组成莆仙戏历史调查组,进行一次普查工作。笔者当时为莆田县调查组成员之一。如上所述,古代南戏剧本绝大部分已经散失,流传下来为中外戏曲史家公认的只有10多个较完整的剧本,因此要确实考证南戏的原本面貌,十分困难,只能从中探索研究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大概。1961年至翌年冬,莆仙戏历史调查组重点查看了上述收藏的8000多个剧本中的1375个剧本,又对老艺人们和有关人士进行多次座谈调查,查对出莆仙戏传统剧目与古南戏名目相同或故事情节相似的剧目共有81个,其中当然也包括上述存在于莆仙戏中的宋、元、明初60多个南戏剧目和抄本。陈佳润、陈长城二位老前辈曾在《莆田市文史资料》第三辑《莆仙戏史话谈屑(中)》一文里,具体汇列这81个剧目与南戏对照名称,且绝大部分剧目本文前面已列,这里不赘述。
  《莆田市文史资料》第七辑载林祖韩先生《清代兴化戏剧目资料》一文(下简称“林文”),曾列出《意山堂集》《百艳词》《百甘折走白》中清代流行的300多个莆仙戏大、小型剧目,乃含在本文前述的解放后收集、记录的5000多个传统剧目之内,这里不宜赘引,仅就其中有关的剧目情况加以说明。“林文”所列的清杨梦鲤著木版《意山堂集》戏联部分,计有戏联88副,注下100多个剧名,而笔者当年所得《意山堂集》戏联转抄本仅只36副戏联,36个剧目(除一联多剧目之重复者),笔者初疑该集或有两种版本传世,经请教林先生,乃知只有一种版本,以前所传36联的抄本,可能是转抄者选略的流传本。今据1960年莆田县志编辑委员会编著的《莆田戏剧史》所引《意山堂集》36副戏联与“林文”对照,有3副不在“林文”所录木版册88副之内。故我又疑,是否还有一种比“林文”所得木版本戏联更多的《意山堂集》未被人们发掘出来?这3副不在“林文”所录木版册内的联句和标立的剧目是:
  相府不以德论婚,那识农家有淑媛;
  贤妇非捐躯代死,谁教宋室话忠臣。(叶李)
  大丈夫藏智待时,风起浪翻,且让竖儿耀武;
  圣天子论功定爵,云开月出,岂容稚子成名。(薛仁贵)
  神呵鬼怒总无私,何故导师偏向当场饶舌;
  子孝仆忠均有本,谁知佛母翻从逆境现身。(目连尊者)
  还有二副联语相同,标立剧目各异:
  一封血疏动龙颜,忠作孝,死复生,金銮殿中贞烈胆;
  万里赐还娱鹤发,正胜邪,仇报怨,木棉庵里权奸魂。(注《三省半》,“林文”注为《叶李》,然上述三副之一的《叶李》“林文”所录却缺)
  半腔情事鬼堪怜,裴探花宁张白眼;
  一段风流梅作祟,卢小姐绝样红妆。(注《裴舜卿》,“林文”注为《红梅阁》)
  查“林文”所录多出的60多个剧目,虽然基本上都在上述莆仙戏5000多个传统剧目之列,但林先生所藏此册戏联如此之多的木版《意山堂集》,无疑亦较为宝贵。本人对意山堂戏联标注的计100多个剧目,未作全面深入校勘,初步印象除了《刘瑾》《严嵩》等几个明显为明末清初作品之外,基本上都是宋元或明中叶以前的南戏剧目。但其中有些剧目不见于明代任何曲谱宫谱的记载,颇为特殊。这些剧目有《叶李》《薛仁贵》《韩朋》《徐文俊》《刘殷》《三省半》《崔英》《韩国华》《朱弁》《曹斌》《郑天贵》《潘葛》《目连尊者》等。
  以36副意山堂戏联校对,此类特殊剧目计有16种,以88副联句的木版册计算,数目自然更多。这些剧目究竟是南戏所遗存,抑或为莆仙戏所独有的古老剧目? 旁证阙如难考。
  “林文”所录的《百艳词》(又名《梨园百咏》,详见“林文”),亦有两种抄本,大同小异,联咏清代兴化七子班常演的100多个剧目,剧本时已佚64个,其余40多个均保存下来。这100多个剧目,除了明中叶以后产生的传奇剧目外,保留南戏的剧目中,比较重要的有《益春》(《荔枝记》)、《春江》、《梁山伯》、《刘锡》、《郭华》、《张果老》、《凯文》、《秦少游》计8个剧目。此外,尚有一些独特的未见著录、征引的剧目,诸如《张青》《萧亮》《姚孝女》《周禹》《叶世经》《赵芙蓉》等,为莆仙戏所特有,产生年代无从查考,有的剧目的时代背景也不得而知。“林文”所录的“百廿折”剧名,乃兴化七子班“尾折戏”《朱露》中的“走唱”韵白,按兴化方言“模”韵,一韵到底数出清末民国初莆仙戏常演的120个大小型剧目,其中除了一部分南戏名目之外,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新编传奇剧。以上3种资料为清朝3个不同历史时期兴化戏主要常演剧目的佐证,第一种意山堂戏联产生于17世纪中叶,200多年后的19世纪70年代又产生了《梨园百咏》,再数年或许又有《朱露》的“百廿折”韵白问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3种史料中,至少可以看出:莆仙戏历史悠久,历代流传积累下来的剧目非常丰富;为了适应各个时代潮流与观众的需求,各个时期对于前代流传下来的古老剧本都有所选择地改编更新或淘汰,或又不断补充新编作品,丰富常演剧目。但从上述3种资料的200多个剧目(三者间相互重复之剧目除外)及其内容考略,很少有描写清代朝野人物故事的作品。例如,“百廿折”中描写历代帝王的戏,上自《汉高祖》,历经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以至宋、明间,计十来个皇帝之戏目,最下者为正德君《戏凤》,始终未见其有描写清代帝王的剧名。有此种种迹象,我疑“百廿折”中所有剧目的创作年代,至迟亦不在清中叶之后。
  三、主要南戏剧目的内容及其价值
  上述遗存在莆仙戏中的81个宋、元、明初的南戏剧目,其中存有演出抄本的,内容亦多经明、清乃至民国年间艺人作者们改编或增减。这里从其中选择几个主要的早期南戏剧目,介绍其剧情大意与发掘价值。
  1. 《王魁》
  这是我国最早的南戏剧目之一。旧书云:“俳优戏文始于《王魁》。”王魁实有其人,他名俊民,字康侯,莱州掖县人,嘉祐中状元。(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其传说故事最早主要见于宋夏噩《王魁传》和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引《摭遗》等。以王魁与桂英故事为题材的剧目有多种,除南戏之外,宋官本杂剧、元杂剧和明传奇等尚有几种本子。南戏最早的《王魁》剧本,明徐渭说是南宋永嘉(今温州市)人所作。
  据戏史界方家考证,永嘉人所作之宋本此剧,有三个主要情节:桂英遣仆人往徐州下书时,被王魁打逐;桂英之死乃持刀割喉自刎,而非悬梁;活捉王魁。后世流传于各剧种的演出本,乃明清之改编本,桂英乃悬梁绳吊,未见有持刀割喉而死的本子,其余两个独特情节亦被更改无遗。
  莆仙戏传统剧目中两种本子都存在。最初永嘉人所作之宋本南戏《王魁》已佚,经专家们研究论证,具有上述三个主要独特情节的那种莆仙戏本,可能就是宋代永嘉本的遗留。
  2. 《赵贞女》
  徐渭《南词叙录》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①又此书中著录为《赵贞女蔡二郎》,原注称:“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此剧明代经高则诚改编易名《琵琶记》流传至广,宋本从而失传。莆仙戏古本亦佚,仅存目与残曲。宋本异于明本者,主要是全剧结局,宋本乃以雷殛蔡伯喈的悲剧结尾,明本改成夫妻和好的喜剧结终。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据有关资料分析论证,兴化戏自宋至明初搬演南戏《赵贞女》,明代开始逐渐改演传奇《琵琶记》。后者存有演出抄① 明徐渭所引刘后村这两句诗,一说乃陆游之句,作者究竟是谁,自明代以来存在两种说法,均未能排除各自成诗的可能性。
  本,前者虽只存目,但亦留下不少佐证。其一,仙游人李进思于清光绪卅三年(1907)三月抄本《曲策并题头策全》中保存了“五娘贤”一出的残曲3支,曲词500多字,其间描写以赵五娘为主线的古南戏《赵贞女》剧情,而传奇《琵琶记》描写的中心人物已改为“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经专家们考证认定,这3支残曲是非常难得的南戏《赵》剧珍本。其二,旧时莆仙民间世代流传这样的谚语:“鬼捉王魁”“雷打伯喈”。其三,“五娘贤”残曲不仅文词俚俗,富于民间气息,很有明徐渭所说“里俗妄作”之特色,而且曲调严格,三支曲牌【莺啼序】【驻云飞】【雁儿舞】皆为南戏中的名曲。
  3. 《张协状元》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南戏剧本,也是明《永乐大典》残录中幸存的戏文三种之一。此剧早已失传,《南词叙录》中未有著录;自明代以来,亦未见其有在任何剧种中的演出记载与痕迹。20世纪60年代莆仙戏史调查组对此剧旧时曾在莆仙各地的演出线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主要对象是老艺人与老观众),发现此剧百年间一直保留在兴化戏里。最后演出这个戏的是清末莆田福顺班,且几十年间始终为该班保留常演剧目之一。1928年福顺班解散,剧本随之散失,现存的莆仙戏演出本是后来根据曾经在福顺班扮演此剧女主角贫女的老艺人阿火口述,由福顺班班主的女婿郑鹤执笔记录整理的。莆仙戏传统本又名《张洽》,盖因方言“协”“洽”同音。关于莆仙戏此剧的发掘情况,以及其与南戏古本的渊源关系与艺术价值的探讨,笔者曾有万言专论,提出许多新的论点,参加1988年全国学术讨论会时在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论文已经发表,此不赘述。①
  4. 《刘文龙》
  古南戏此剧本收载于《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七三“戏文”九,原书已佚,他书著录注称为“元传奇”,《宋元戏文辑佚》辑录佚曲21支,梨园戏存抄本名《刘文良》。莆仙戏传统演出写本与南戏古本同名,也为《刘文龙》,又曾经挖掘有清兴化七子班此剧演出本的3支残曲,即上述仙游李进思手抄的《曲策并题头策全》一书中,收有题为“桑榆暮”原注《刘文龙》的【犯驻云飞】【雁儿乐】【娄娄金】三曲,曲文近千字,考其剧情与抄本略同:汉代书生刘文龙,新婚三日,上京应试,及第后奉使番地议和,单于以女妻之,禁于异邦为官,廿一年后结发夫妻始得团圆。这三支残曲的发掘,对于研究此剧的源流,提供较为重要的线索。
  5. 《祝英台》
  祝英台的故事,起源很古。南戏古本已佚,仅存残曲。然散见各书记载,元杂剧和明传奇等有多种本子。
  莆仙戏收集有《英台吊丧》两种传统演出抄本:一种是《白吊丧》,一种是《红吊丧》,而以后者一种最为特殊。《白吊丧》乃为以悲剧结局的戏,全国各剧种比较常见。《红吊丧》为莆仙戏所独有:描写梁山伯与书僮事久到祝家探访,英台与婢女人心女装出迎。山伯惊喜之下,急向求婚,后知已配马家,懊丧而归,相思成病,设计装死,骗英台来府吊丧,遂成姻眷。这是以喜剧结局的戏,白色的孝服变成大红喜衣,故称“红吊丧”。这出戏在莆仙民间历代流传极盛。此剧别具一格,戏史方家认为非常符合南戏以团圆结局的喜剧规格,疑其为早期南戏之一种。
  6. 《董永》
  《九宫正始》征引的古本名《董秀才遇仙记》,注称为“元传奇”,本佚,仅存残曲。莆仙戏传统剧目中存有旧写本,题为《董永》,据戏史专家鉴定,剧本程式、场次和内容都比较古朴,存有古本的一些痕迹。
  7. 《陈光蕊》
  《南词叙录》著录与《九宫正始》征引的宋元南戏古本名《陈光蕊江流和尚》,本佚,仅存残曲。莆仙戏有莆田、仙游两种演出抄本,题为《陈光蕊》。
  据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考证,两种抄本的故事情节,凡是在南戏佚曲中能找到迹象的,都和南戏相同。因而认为,莆仙戏存本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的古本面目。
  8. 《王月英月下留鞋》
  《九宫正始》题为《郭华》,又作《留鞋记》,注云“元传奇”。古本已佚,仅存残曲6支。明无名氏有《胭脂记戏文》,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认为,它是根据古本改编的。莆仙戏收藏兴化七子班旧抄本名《郭华》,存有“郭华赴试”“胭脂铺”“相国寺”“包公断案”“义女佳婿”“登第团圆”等6出,与现存残曲提供的南戏古本故事情节颇相近。
  9. 《朱买臣休妻记》
  南戏古本已佚,仅存残曲4支。莆仙戏传统演出本名《朱买臣》,经历代文人改编,原貌已失,然其中尚保存“马前泼水”等朱买臣的戏,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0. 《刘锡沉香太子》
  此剧据《南词叙录》之“宋元旧篇”著录,古本既佚,又无残曲可寻,仅存剧名而已。但以刘锡与华岳三娘为题材的剧目,后世各剧种不少,如楚剧、梆子戏、京剧与汉剧等均有,或名《宝莲灯》,或名《二堂舍子》等,故事情节互有异同。
  莆仙戏收藏旧时不同戏班的演出抄本3种。莆田县两种,剧名俱题《刘锡》,为全本戏。仙游抄本一种,题名《刘锡乞火》,为全本中的精华所在。3种抄本内容基本相同,但与南北各剧种演出本均小同而大异。3种本子题名都与南戏相近,故事神话色彩浓厚,文辞雅俗互见,语言诙谐风趣,表演艺术富有特色,具有宋元南戏作品的主要特点。尤其是“乞火”一出,为莆仙戏所独有,极为精彩。前述“林文”所引《百艳词》中的“火托三更乞”一句,说明此剧明清在莆仙各地极为盛行。莆仙民间俗语“有人救刘锡,无人救三娘”“起火也是你,打(灭)火也是你”,皆源于此剧。
  11. 《赵氏孤儿报冤记》
  此剧南戏古本已佚,今之传本乃明人改编本①。莆仙戏存有演出抄本,题名《岸贾打》,意即打岸贾,突出“打”字,以示对恶人的惩罚。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取莆本内容与其他剧种传本全面对照考证,公认莆本应出自古本衍传遗存,比较接近南戏原貌。此剧出于宋元改朝期间,莆仙民间历代传说,当时演出此剧带有极其强烈的民族仇恨情绪。因为宋末元兵入寇,莆田一日间曾遭杀戮2万多人,人民借戏曲舞台发泄对暴元的深仇大恨,以岸贾姓“屠”隐射“杀人魔王”暴元,以打岸贾表现人民惩恶复仇的强烈愿望。
  因此,表演艺术方面亦相应从“打”字上狠下功夫,“打”一出的演技富有特色,代代相传。经专家们考证认定,此传说道出元代此剧作者的创作初衷,对于研究南戏古本源流大有参考价值。
  12. 《贾似道木棉庵记》
  此剧南戏古本早已失传,仅存佚曲一支。莆仙戏收藏全本《裴俊卿》(亦名《贾似道》),内容情节与《宋史》卷四七四贾之传本极为相似,后半部写郑虎臣杀贾似道于漳州木棉庵。专家们考证认定,莆仙戏传本是值得注意的一本南戏。
  13. 《看钱奴》
  此剧之南戏古本,《九宫正始》注称为“元传奇”。元杂剧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明清又有多种传奇本。然南戏古本已佚,仅存佚曲4支。从曲文中可以看出,全剧乃以曹州周荣祖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莆仙戏收存有演出抄本《周荣祖》,全剧计10出,经专家研究确认,此本应溯源于元代之南戏古本。
  14. 《孟月梅写恨锦香亭》
  此剧乃以陈珪与孟月梅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南戏古本早佚,仅存残曲。
  然此剧故事流传较广,有小说《锦香亭》,改陈为钟景期,孟月梅为葛明霞。
  莆仙戏存有《钟景期》抄本的上半部计9出戏,专家们认为,小说可能源于南戏古本,而莆本的内容情节既与小说基本一致,同时也较为完整地遗存着南戏古本的一些有关情节。
  15. 《王十朋荆钗记》
  此剧现在流传有明一代计5种版本,明以前的古本佚。莆仙戏现存有旧抄本《荆钗记》全本,经戏史专家取与明各种刊本对照考查,认为莆本“更多保留了一些古南戏《荆钗记》的原貌,它比明代嘉靖姑苏叶氏刻《新刻元本王状元荆钗记》似乎更为原始”,还认为莆本“可以与元本并存,成为值得重视的可贵抄本的”。①
  16. 《杀狗劝夫》
  此剧为元末明初五大传奇之一,是一本古典名剧,许多老剧种里都保留此剧。莆仙戏演出抄本题名“杀狗”二字。古本40多出,莆本不分场次,然却删掉古本的上半部戏。莆本的首出即古本的第十七出,接下又选留古本的一些重要场次组成全本,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本的精华。1961年在莆田县召开的福建省挖掘传统艺术现场会议上,由当时莆田县大众剧团演出《杀狗》全本,精湛的莆仙戏传统艺术特色,博得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赞扬。莆本曲牌亦与古本大体相同,但有所发展。
  17. 《司马相如题桥记》
  据诸书引述,乃知宋元南戏中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的戏有两种演出本②,但剧本无存,《宋元戏文辑佚》共辑残曲11支。它的本事出于《史记》本传、《华阳国志》及《西京杂记》等书。莆仙戏有兴化七子班遗存的旧写本两种,题名均为《司马相如》,注云“全台”,故事情节与上述三书记载相近,抄写年代无考。
  18. 《朱弁》
  明祁彪佳《曲名》载有此剧,列入“杂剧”,题作《破镜记》,并云:“谱朱弁之忠,王英之孝,奈何以俚语辱之,一至于此?”剧本已佚。莆仙戏传统本题名《朱弁》,剧情大略为宋朱弁中状元之后,奉旨征金,为兀术所擒,并配以女雪花公主,二人结为兄妹,困金16年之久,后兀术感其忠心,放之归宋。20世纪50年代老前辈朱国福先生等,曾将此剧改编为《朱弁回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赋予新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以优秀传统剧目出版成单行本发行。
  19. 《叶李》
  此戏为莆仙戏独有的传统剧目之一,产生年代无考,但据上述意山堂戏联等有关资料线索考证,其产生年代至迟不下于明之中叶。现存旧写本2种,一为全本,题名《叶李娘》,一为残本,题作《翁懿娘》。全本戏计12出,其中之“刺血写本”一出,表演技巧独特,代有传人,曾经是已故著名老艺人陈金标的拿手好戏之一。
  20. 《姜孟道》
  此剧为兴化七子班与梨园戏两个剧种所共有,其渊源无考。莆仙戏收藏旧写本,名《姜孟道》,遗存5出;梨园戏为老艺人口述本,题作《姜明道》,当为“孟道”之误,计有9出。二种本子的剧情基本相同,叙元代葭州秀才姜孟道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各具表演艺术特色。
  上列20个古老剧目,18本流传百年的演出抄本,乃从解放后发掘收集的莆仙戏保留南戏,以及本剧种独有的近百个重点剧目中,遴选出来略作介绍。本文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举从详说明。
  1962年初冬郭沫若同志来莆,笔者与朱国福老师等奉命陪同郭老在鼓楼上参观传统剧目储藏室,郭老非常高兴而又激动地说:“莆仙戏是一座丰富的戏曲艺术库藏!”郭老的话没有过奖,莆仙戏解放后发掘收藏传统剧目和剧本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终为中外学术界所公认和称道。
  1958年,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选取莆仙戏大小传统剧目59本,在《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中,分为5本专集刊印内部发行。当时的福建省文化局局长陈虹同志,经常就改编常演剧目方面,对莆仙两县编导人员说:“就传统戏曲剧目的数量说,莆仙戏是地球上所有剧种的第一富翁,你们不积极整理改编自己的传统剧目上演,以便优选加工提高参加会演,而去移植翻编外剧种的戏,这岂不是捧着金碗去当乞丐?”在各级主管部门重视下,解放以来经两县编剧人员整理改编上演的大小传统剧目1100多个,其中改编比较成功,先后参加省以上戏曲会演、得奖或经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千里送》《琴挑》《春草闯堂》《靖边记》《嵩口司》《状元与乞丐》《阿溜过臼杵关》等大小20多本。
  最后我想阐述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即上述5000多个古老剧目资料,以及8000多本演出剧本,现在是否尚存未失?可能人们曾闻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仙游收藏的所有旧抄本与古老剧目资料,至今珍藏未失;莆田县当时收藏的为仙游近两倍之数①的传统剧本和剧目资料原件,尽毁于“文革”劫火之中! 然不幸中犹可喜者,历来鲜为人知:自50年代初收集传统剧本伊始,及至“文革”风雨欲来之前的10多年间,省文化局戏研所曾经拨下一笔专款(莆田13000多元,仙游不详),令将两县收集的每一个剧本(包括“文革”前经改编上演的传统本)、每一份南戏剧目调查资料,都雇人依样转抄复制送省收藏。因此,本文所述的解放后莆仙两县长期发掘收集的5000多个传统剧目资料和8000多本大小型演出抄本(包括两县之间与各自的重复本,实为9000多本),都有复制品(转抄件)珍藏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资料室。据省厅艺研所1980年印发的《福建省戏曲研究所藏莆仙戏传统手抄本目录》统计,现藏在该所资料室的,计有“文革”前两县抄送的莆仙戏传统剧本9341本。笔者将其与当年两县各自的“收购传统剧本目录”逐一详细对照,现藏省所上述抄本总数之中,莆田县抄送本5880本,仙游县3461本。仙游县编剧小组现藏当年收购的原写本为数多少不详(指在“文革”间曾否损失一部分);莆田县多年间收藏的近6000演出抄本原件,于1967年秋间被造反派们用几部大卡车运送到当时的水关头城厢区纸板厂,为造纸原料用之,这是无法挽回的一大损失,对此深为痛心者何啻莆田全市人民!(选自莆田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3年版《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八辑》)

附注

① 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第89页。 ① 明徐渭所引刘后村这两句诗,一说乃陆游之句,作者究竟是谁,自明代以来存在两种说法,均未能排除各自成诗的可能性。 ① 见《南戏论集》一书内拙文《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① 明周礼改编本,见明世德堂刻《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音释赵氏孤儿记》。 ① 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页。 ② 《南词叙录》著录一种,题作《司马相如题桥记》,列入“宋元旧篇”,又《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引述有《鸳鸯会卓氏女》一种,故知其有两种南戏古本。 ① 当时仙游收购的旧剧本,绝大部分莆田亦有之,且传统剧目调查资料莆田特多,故说近二倍之数。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