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三种》戏曲剧本价值之我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32
颗粒名称: 《明刊三种》戏曲剧本价值之我见
分类号: J825.27
页数: 13
页码: 148-0-160
摘要: 本文论述《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简称《明刊三种》)书的价值,分别写了绝无仅有的价值、从价值中寻价值、方言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 莆仙戏 《明刊三种》 剧本

内容

笔者收到《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简称《明刊三种》)一书,开卷才读内容提要,对全书所辑三种孤本明清之世漂泊海外,被束之欧洲高阁3个世纪多的遭际,驰想悠悠,感慨不已! 及至读完龙彼得先生的引言和全辑三种明刊古本,我除有“其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用闽南方言的早期文学的罕见例证”①的同感之外,发现其中《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简称《满天春》)戏曲选本一种,特别是对福建遗存的许多宋、元、明初南戏剧目,以及福建南戏特有剧目的明刊存本,犹有更为重要的探讨研究价值。于是不揣浅陋,率书如下之我见。
  一、绝无仅有的价值
  首先借用佛教因明学用语“现量”与“比量”,说明我对《满天春》戏曲选本存在价值的认定过程。
  在阅读中,我始终有一种现量感觉:这些明刊闽南方言折子戏(或谓“选场”)古本,以及引言所述的明刊《荔镜记》(《荔枝记》)等,不仅是闽南地区,而且也是福建整个“南戏区”早期方言剧作的重要佐证;以其刊梓年代而论,它们是福建现存最早的戏文作品。迨及后来取得理由和例证,进行了比量推论的思维和论证结果,证实我的现量感觉认识正确无误,合乎历史事实。
  我所说的福建“南戏区”,是指八闽宋明时期流行南戏的地区。作为早期南戏支派之一的莆仙戏剧种,在全国南北以至全世界的剧种中,拥有为数最多的传统剧目和传统剧本。截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莆仙戏一共征集、记录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宋、元、明初南戏名目相同或故事情节相似的剧目81个;同时间内,收集并转抄,至今尚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资料室的传统剧本(包括同一剧目的重复本)9341本,其中宋、元、明初南戏主要情节犹存的演出写本55本。然而,“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的莆仙戏传统剧本,不但都用莆仙方言俗字编写,文字粗糙拙劣,而且都是历代各戏班的演出抄本,旧时莆仙俗称“戏簿”,其中没有任何时代的任何一部刊行本。直至1958年,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才选取莆仙戏大小传统戏59本,在《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中,分5个专集刊印内部发行。值得一提的是,莆仙戏9000多本的传统剧本,绝大多数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演出写本,其中年代最早的,除了一本残缺和破烂不堪的清雍正年间的抄本外,只有一部道光末年的写本,迄今仅仅100多年时间。而《明刊三种》戏曲《满天春》所记的刊刻年代,比莆仙戏最古老的传统手抄本更早200多年。
  在中国戏曲史上,明代戏曲空前大盛,发展到万历年间(1573—1619),戏曲之盛登上了历史的高峰。当时凡是戏曲特别称盛的地区,一般地说,都有两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有宋元南戏在该地区奠定坚实的基础,或谓铺平戏曲发展的道路;二是该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为戏曲迅速发展提供了肥沃富饶的土壤。有明一代,福建不仅许多古老南戏剧种竞放光彩,各地新兴戏曲剧种亦先后递增,八闽剧坛出现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所谓“兴化戏剧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关陈谟:《闽中杂记》),这是对莆仙戏从诞生及至大盛的历史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但我认为“而盛于明”者,也是明代福建各地戏曲普遍兴盛的缩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和漳州,尤其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明代经济文化及其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等,极其繁荣发达,迅速发展戏曲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兴化戏曲盛于明之时,以泉漳二州为代表的明代闽南方言戏曲亦非常称盛。但在一个地区里,“土腔”人戏、南音乐种、歌舞百戏,以及各类型的木偶戏等多彩艺术,争妍斗艳,且齐头并进,这种盛况明代八闽独以泉州为翘楚,除却省会福州别有多彩繁荣景象之外,各地几无其匹。其实,宋明多彩艺术纷聚闽南方言区的盛况,我们在《明刊三种》里亦可见其一斑。
  据说,“明代出版的戏曲选集,留传至今的有三十种之多,其中又以万历刊本为最多”①。《明刊三种》里的戏曲一种,显然未被统计在其“三十种”之内,因为“这里提供的三部中文书在中国是不为人知的”②。莆仙戏明代之盛,仅仅见于明清邑人文集史稿与大族家训等零星文字记载,并以传自明清的戏诗戏联为依据。此外,很难找到可资佐证的实物资料。福建各地方剧种是否有早期南戏剧作经改编而被收入《永乐大典》,现在殊难考证。然据查我省各地许多剧种,犹有外来的弋阳高腔、昆腔、青阳腔等众多戏班明代入闽演出间,在当时著名的建阳余氏新安堂书坊,以及享有三大出版中心之誉的建阳麻沙书坊,刊刻是时流行的演出剧本多达320种以上。可是这320多种不仅都是单一剧目的刊行本,而且留传迄今的亦寥若晨星。《明刊三种》的《满天春》是一部折子戏的选集,当年的印数不知是多少,在国内早已湮灭消亡,绝无仅有的孤本幸而存于欧洲。300多年后的今天,孤本回归故土,泉州戏剧界有识之士将其影印出版,化身千数,为研究宋明南戏中国戏曲历史和繁荣我国文化建设服务,其特殊而重要的价值不言而喻。
  二、从价值中寻价值
  按《满天春》选集弁首目录,一共刊载10个剧目的18出戏,但《赛花公主送行》有目无文,实际只有17出戏。其中但看名目便就知道是宋元南戏的剧目,有《蒙正冒雪归窑》《郭华买胭脂》《朱文走鬼》三折。《吕蒙正》一剧古本已佚,现在存有明代富春堂刊刻本,《郭》《朱》二剧仅存残曲。但此三剧在梨园戏和莆仙戏中存有演出抄本(莆仙戏《朱》剧本佚)。《满天春》中的另7个剧目,绝大多数是福建或闽南特有的南戏剧目。《朱弁别公主》一剧,莆仙戏亦存有同名传统本,人物和故事情节大抵相同,最大的差异是明刊闽南本朱弁困金16年,而莆仙戏传统本仅为6年,根据眼前所能看到的各种资料综合考证,闽南本合乎史实,莆仙本不知何时而又何故改为6年,阙如难考。犹有描写梁祝故事的元明传奇折子戏,多少年来,我们只知道闽南方言戏曲仅仅梨园戏存有传统本《事久弄》一折,而今发现《满天春》中更有《山伯会英台》一折,将其与莆仙戏本《访友》对照,明显看出两个本子之间相距百年的痕迹。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追寻二者的渊源由来,然莆仙戏本历代演出间迭经艺人(作者)修改,情节增减,文字更变,渗透各个时代的特有语言,这是极其自然的推演变化;而明刊闽南本静卧异国300多年间一字不易,古老的原貌自然犹存。
  就《满天春》中的10个剧目论价值,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那些闽南特有的南戏剧目本子。其中《寻三官娘》一折与莆仙戏传统本《三官》题材不同,应是闽南特有剧目。此剧只有两个人物,特定的地点又在尼庵,故事简单而富有喜剧色彩,必然深受观众喜爱,且其内容积极健康,任何时代将其改编演出,都有其独特的现实教育意义。还有《杨琯别粹玉》一剧,我曾经看到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手抄小唱本,其中有4句唱词便是咏唱此剧的,当时我问过莆仙戏几位老前辈艺人,无人知道莆仙戏有杨琯故事的传统本。《满天春》刊载《杨》剧的两折戏,从中足以窥见这个闽南特有的南戏剧目,中心主题是歌颂文武双全、爱国爱民的杨琯,他救人性命始终不愿暴露姓名,是一位颇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代英雄。与《满天春》的其他9个姐妹篇相比,此剧出场人物最多,剧情内容涉及面亦最广,因而其所提供的研究价值亦异于其他诸剧,限于篇幅,不拟从详论述。
  本文所提的从价值中寻找价值的论点,主要是指《刘奎①会云英》一剧的三出戏,其中含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价值。下面着重探述此剧诞生的历史渊源及其所含藏的特殊价值。
  首先必须说明一下《明刊三种》未返故园之前,我们对《刘》剧的认识情况。此剧为梨园戏特有的传统剧目之一,然而本佚,仅存老艺人口述的其中一折“云英行”,而在弦管中亦保留4首与其有关的曲目。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方家们只能根据这些残存的片段和曲文资料,揣其剧情大略为:“明云英与刘珪相爱,不畏其父相迫,远路寻夫事。”②当时只知云英之名,不知其姓,至于全剧故事情节、剧作由来,以及其所以成为闽南特有的传统剧目等问题,认识都非常模糊。《满天春》选载的此剧三折,恰恰是“云英行”前面的戏,读了之后,不仅可以基本明白此剧全貌,更重要的是足以令人窥见其大抵的创作时代、历史源流,并钩稽出其与早期同题材南戏剧目的内在和承续关系。
  《刘》剧反封建婚制的主题思想非常明朗,鞭挞的力度亦非常大。早期南戏这一类题材的剧作颇多,《刘》剧首出“戏上戏”中,不但提到两部此种爱情主题十分突出的宋元名剧,而且还敷演出那两部名剧之中许多现在无从考知的情节线索。下录“戏上戏”吕云英与丫头翠环的一段戏,以资探究推论。
  (旦)我不爱看了。来阿,翠环,我看早时,有几个情性孜娘,苏少卿在百花亭见双渐,孟月梅在太湖石后见陈圭③,二位娘子因只(此)上行差路除(呢),后来受尽苦痛。我早间被许(那)无状舍人耻辱,即忆着许二个娘子来意(呢)。翠环,尔可识孟月梅、苏少卿只(这)二个故事,值(哪)个可强?(丑)照简(我) 看起来,孟月梅共陈圭只个可好,二人夫妻富贵到尾○○(团圆),只个好。(旦) 见(既) 是障(这么) 说,咱只百花亭上想亦无人,不免来学伊得桃(玩耍)一下。……孟月梅见伊爹悔亲了,就共陈圭有情。【红绣鞋】有人处便说哥哥小妹。(丑)无人处便来相揽相斟(亲)。(旦)贼婢可粗。……(丑)可粗改除,无人处咱便论真心。(旦)有人处称呼呼叫是别乜(什么)亲?(丑)无人处咱即相亲近。(旦)有人处咱亦莫得相认。(合)卜障佐(要这么做)谁知我共尔①。(旦)孟月梅见陈秀才上京去了,叫陈秀才哑!尔去后我为尔相思得病。(丑)陈秀才卜上路去,叫娘仔阿!我为尔病成相思。(旦)我为尔乜(什么)心抹粉灿(擦) 胭脂。(丑) 我为尔恶(难) 过得日。(旦)我为尔恶得过冥(夜)。(合) 只恩爱合编佐(做) 一场戏。
  在这一段不到600字的主婢演戏情节中,大有沉宝可寻。对其所提两部仅存残曲的宋元南戏剧作,纵然不比尝鼎一脔,但亦使我们从中发现那两本南戏的局部重要情节,以及其早期在闽南一带演出的缩影。我们通过对其深入推究探讨,《刘》剧的创作时代、意图、全剧情节与结局等概况,亦洞若观火。以下就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推论。
  其一,《苏小卿月夜泛茶船》原始古本首末情节新发现。
  此剧在《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七五,戏文十一;《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月夜”作“月下”,“泛”作“贩”。《九宫正始》征引,仅存残曲10支,注云“元传奇”。本事见《青泥莲花记》卷七云:
  苏小卿,庐州娼也,与书生双渐交昵,情好甚笃。渐出外,久之,不还。小卿守志待之,不与他狎。……渐后成名,经官论之,复还为夫妇。①
  又据诸书著录,此剧除南戏外,宋金诸宫调有《双渐豫章城》一本,金院本有《调双渐》一本,杂剧有元代王德信《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一本、纪君祥《贩茶船》一本、无名氏《豫章城人月两团圆》一本。明传奇有无名氏《三生记》一本、《茶船记》一本。以上先后计8个本子,据上引《苏》剧本事,最后“复还为夫妇”,乃是喜剧结局。
  《刘》剧作者敢在“戏上戏”中让云英主婢,尤其让那位粗俗到随地撒尿的丫头,亦对《苏》剧了如指掌,足见《刘》剧问世之前,《苏》剧早在闽南民间演出多时,妇孺皆知。此剧在“戏上戏”里只有两句道白提到,然我认为它提供了两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1.上引《苏》剧本事只道男女主人公交昵情笃,未说二人初逢地点。当时闽南《苏》剧演出本,指明苏小卿与双渐是在“百花亭”(花园)邂逅的。
  2.“戏上戏”云英主婢以“团圆”为由,舍弃不演《苏》剧女主人公的故事,可见当时闽南演出的此剧是悲剧结局,并未“复还为夫妇”。于是亦可见该剧本非常古老,因为元代以后不可能再产生悲剧结终的《苏》剧。
  其二,《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元明时期在闽南演出的缩影和新发现的情节线索。
  从上引“戏上戏”透视,《孟》剧当时在闽南显然比《苏》剧更受观众欢迎。此剧在《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七○,戏文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名目无“写恨”二字;《宦门子弟错立身》《九宫正始》征引,现存残曲34支。剧情演陈圭与孟月梅在锦香亭相遇订盟事。后世有人将此剧故事改编为小说《锦香亭》,改陈圭名钟景期,孟月梅名葛明霞,其中情节亦有较大的出入。然古本佚,为了探讨推论,我们不得不借小说来说明问题。小说故事略云:
  唐玄宗时,长安钟景期应试入城。试毕,游葛太古园,在锦香亭畔,拾得葛明霞遗帕,题诗其上,侍婢红于引与明霞相见,遂订终身。太古忽至,钟越墙而遁。放榜时钟廷试第一,不及再见明霞,乃上疏劾安禄山,降职陕西石泉堡司户。后安禄山反,明霞逃难,几经波折。人物颇多,故事庞杂,其间钟又婚娶二女,乱平后,钟与三女团圆。
  此外,尚有元王仲文《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杂剧一本,清石琰《锦香亭传奇》一本。莆仙戏存有传统抄本《钟景期》上半部的9出戏,人物和内容情节与小说完全一致,说明它是明清时根据小说改编的。
  在《刘》剧的“戏上戏”中,作者无非根据《苏》《孟》二剧在闽南民间演出史实,将《孟》剧的爱情故事,赋予云英主婢二人比对《苏》剧更熟悉和偏爱的表现,连不识一丁的丫头翠环,不但能发表评论此剧的见解,而且尚能背诵剧中台词。可以断言,在《刘》剧问世之前的相当一段岁月间,《苏》《孟》二剧长期在泉漳民间演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孟》剧无疑更受人们喜闻乐见。“戏上戏”为研究《孟》剧全貌,至少提供了下述若干难能可贵的有关资料和情节线索:
  1.“戏上戏”吕云英主婢皆提孟月梅、陈圭姓名,说明当时闽南所演《孟》剧乃属“宋元旧篇”,绝非小说出来后的新传奇。
  2.《孟》剧古本佚,后人但从名目和残曲“锦香亭上赋新诗”句称孟、陈二人相识于“锦香亭”。但《刘》剧“戏上戏”云英道白有“孟月梅在太湖石后见陈圭”句,我想原始古本里二人抑或在锦香亭“太湖石后”初逢,这也靡不可能。
  3《九宫正始》册六有《孟》剧两支残曲,钱南扬注为“陈将赴试,而孟饯送之辞”①。“戏上戏”云英主婢亦表演一段陈圭将上京赴试,两情依依难舍,不像是南浦水边惜别,而似乎亦在饯送筵间,与残曲情景颇见相似。这不仅说明了《孟》剧古本与早期闽南演出本,男女主人公都是相识在前,陈圭赴试在后,与小说“试毕”游园相见迥异,更重要的是令人大可设疑:当时闽南所演《孟》剧,可能是原始古本移植的。
  4.古本孟父如何把持月梅婚姻,是一个难解的谜,有两句残曲云:“因配偶,重折渭城杨柳。”钱南扬注:“或者孟父要陈圭登第才许婚,故有‘因配偶’云云的话。”①“戏上戏”中云英说:“孟月梅见伊爹悔亲了,就共陈圭有情。”可见当时两个本子都有父阻婚的情节,而“戏上戏”的“悔亲”二字,又提出孟父可能是许婚后又悔婚的新线索。
  5.可以说,《刘》剧是以南戏苏小卿和孟月梅的爱情故事为引子的,吕云英是仿苏、孟二女的爱情模式,大胆地去追求意中情人。主婢学演“戏上戏”之后,经“翠环拆窗”,吕云英迅而主动向刘圭以身相许,枕边订盟。前述苏小卿乃为娼女,与“双渐交昵”,未婚先合的内涵和行为显而易见。然而《孟》剧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上是否亦有此种斗胆的暧昧行为和情节呢? 这是以前学者方家们模糊不清的问题,现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证据之一,《孟》剧有如下残曲:
  【针线箱】想《莺莺待月西厢记》,落个俊美名儿。【浣纱溪】要偷期且看傍州例,你个年老红娘作道理。【东瓯令】若得张君瑞,效于飞,便是成全了我一世。
  此残曲钱南扬注:“孟月梅、奶妈、梅香对唱,在锦香亭与陈珪订盟之后,更要奶妈设法和他相会。”②在旁证阙如的当年,钱教授注释无误,然在《明刊三种》回梓的今天,应当续注:孟月梅要求奶妈“设法”的是像崔莺莺与张君瑞那样的“相会”。
  证据之二,“戏上戏”有3条旁证,可资证实孟月梅与陈圭婚前度过枕席之欢。在所谓“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的封建时代,作为一介女流,反封建婚制最勇敢的行为是叛逆,而未婚先合是叛逆与钟情的最坚决的表现,孟月梅有此行为和表现,才能为吕云英仰慕效法,其为旁证一也。“戏上戏”的主婢扮演孟、陈隐情间,有一句合唱:“卜障佐谁知我共尔。”其实这是一句含有深意的潜台词,用现代标点符号,“我共尔”后面应加上省略号,还要写下动作提示,点明扮演孟月梅的吕云英有其表示害羞的动作感情,因为“我共尔??”是孟、陈婚前隐情的含而不露,其为旁证二也。云英主婢在演毕孟的爱情故事时,有一句总结性质的合唱:“只恩爱合编佐一场戏。”作者巧妙地用一个“合”字,显示《刘》剧是集孟、吕二女相似的“恩情”合编而成的一部剧作,其为旁证三也。
  “戏上戏”显现出孟月梅婚前的暧昧之情,这是中国南戏研究领域里对《孟》剧爱情故事情节一个可喜而又可贵的新发现。
  其三,《刘奎会云英》主题思想、故事结局与创作时代探源。
  根据明刊此剧提供的线索,我们大略推论了以上两部早期南戏的部分重要情节,以及其当时在闽南的演出概况。从而可以看出,《刘》剧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成为梨园戏特有传统剧目的。这也是《刘》剧孤本至今幸存的独特的宝贵之处。此剧尚有下述三点可供探讨研究的特殊价值。
  1.与前期同类剧作主题、人物的连贯性。此剧反封建婚制的主题非常明朗,本来无须赘述,但此剧作者在戏文中公开表明其主题思想不是孤立或由其首创的。在中国戏剧史上,戏中有戏的剧作古今不乏其例,一般都是写或说为“戏中戏”,独有此剧特意标目为“戏上戏”。这里“上”字明显含有“前”义,由其敷演出早前与此剧人物和主题类同的南戏为引子,如是自下而上,吕云英引孟月梅为前驱,孟月梅慕崔莺莺而效凭,形成前后剧作人物追求与思想内容的连贯性。
  2.殊途同归的结局统一性。从《刘》剧现存4折戏和弦管4首残曲,可以窥视出此剧前后的故事梗概:刘、吕两家上代非亲即友,指腹联姻,刘家境中落,吕家悔婚,欲将云英许字董舍人。某日,董到吕家议婚,吕母故意请刘为伴并代写其女生辰八字给董,然董不学无术,筵席未散而归,紧接着便是“戏上戏”。厥后情人被迫离散,其间有类似《西厢记》“拷红”情节,吕夫“拷翠”并“拷女”,云英幸得门人张千救脱,改扮男装,千里迢迢奔往熙春寻夫,终于团圆。其中“熙春”似非真实地名,是作者特意将云英执着追求的坚贞爱情喻为和煦的春天。与早前其他喜剧结局的爱情故事戏不同之处,是此剧在戏的开头便透露出最后乃团圆结终。
  3.创作时代的承续性。此剧的创作年代本来十分模糊,前述《明刊三种》犹未回梓之前,连云英之姓亦无法考知,但泛指其曰“明云英”或“明故事”等。而今有了《刘》剧之中“戏上戏”的情节和内容,对于此剧的产生时代,我们获得了重要的探究线索。因为,此剧的问世,一定是在《孟》剧在闽南盛演或即将停演之际。根据有关资料综合推究,《孟》剧在闽南停演的年代当在元明之交,比其改为传奇色彩更浓的《锦香亭》小说出来以后,原始古本《孟》剧是不可能仍在泉漳民间演出的。因此,作为闽南特有的南戏剧目,《刘》剧的问世时代至迟是在朱明初期。但是,这不过是一种推论,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三、方言文学的价值
  这里所指的不单是闽南方言文学,而是指在《明刊三种》中,以闽南方言为主的福建多种方言并存,特别是与莆仙戏传统剧本通用的方言俗字文学对照,无疑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当然,其中也有几折戏是用比较规范的“官话”写成的。下面列举《满天春》戏曲本中反复使用,而与他种方言兼通并用的一些语字,探讨其通用与混同的历史因缘关系。
  佐:做,闽南、莆仙、福州方言通用。
  卜:要,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引、惹或使,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只:这或此,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乜:什么或谁,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通:可,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困:睡,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袂:不会,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障:这样或这么,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乞:给,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许:那,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那:只或就,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行:走,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走:跑,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煞:停,如煞车,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斟:亲或吻,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细二:细致或小心,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起动:劳烦,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开沟:开脱,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忒忒:光光,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有采:幸好,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亲情:亲戚,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失去:昏迷不醒,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收山:收场或收手不干,闽南、莆仙方言通用。
  在《满天春》剧本与莆仙戏传统本中,类此按方言语音拟写的通用俗字,多不胜举。此外,二者剧本中间沿用的文字符号亦颇见相同,例如,“○○表示团圆,“匕匕”为重句符号,等等。促使闽南与莆仙两地戏曲传统剧本方言语字通用和符号相同,我认为有下述两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其一,闽南与莆仙两地都在福建的南戏区内,二者宋元早期南戏的诞生和流传属于同一血统,在历史长河的流程和发展中,亦有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因缘关系。
  其二,两地地域毗连,莆仙自南朝梁陈之际属南安郡,唐初直至宋初都属泉州①管辖,先后将近500年间,莆仙与闽南人民均在同一州郡生活,两种方言长期混杂渗透,以至于在福建多种方言中,至今还是莆仙与闽南二种方言语音最为相近。因而在两地戏曲传统剧本中,方言俗字必然异中见同,异同并存。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在《满天春》之中,亦有几本戏文出现“咱”字,于是有人怀疑该剧本非闽南特产。其实这是多余的猜疑,宋明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北方的路岐人南流居闽卖艺,他(她)们的最佳选择地域自然是福建南戏区。我倒认为恰恰是那几个“咱”字,使我们依稀看到五六百年前南北艺人纷聚泉漳,发展闽南戏曲艺术的缩影。
  本文以上所发之我见,由于各方面的水平和手头参考书有限,推论偏颇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抛砖引玉,以俟方家,恳望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遐迩同仁,不吝指教。
  (选自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艺术论丛》第16期)

附注

① 《被遗忘的文献》,载龙彼得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① (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前言》,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 《被遗忘的文献》,载龙彼得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① “奎”“圭”“珪”闽南方言音同。 ② 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 “苏少卿在百花亭见双渐,孟月梅在太湖石后见陈圭”这两句道白指两个早期南戏剧目:《苏小卿月夜泛茶船》《孟月梅写恨锦香亭》。 ① 此处暗示孟月梅与陈圭婚前暧昧之情,故含而不露,用现代标点符号,“我共尔”后应加省略号,主婢演唱至此必然会心而笑,吕云英更有表示害羞的动作感情。 ① 钱南扬辑录:《宋元戏文辑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70页。 ① 钱南扬辑录:《宋元戏文辑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7页。 ① 钱南扬辑录:《宋元戏文辑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7页。 ② 钱南扬辑录:《宋元戏文辑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6—77页。 ① 梁天监元年(502)福建析晋安郡地增置南安郡,莆、仙始从侯官县划出,归南安郡直辖百年余,唐武德五年(622) 南安县别置丰州(即今泉州),莆、仙亦先后置县属之。后丰州几易其名,莆、仙长期归辖不变,直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建太平军(翌年改名“兴化军”) 时,莆、仙方从泉州划出,独立为郡。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