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莆仙戏《傅天斗》的源流、特色与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28
颗粒名称: 论莆仙戏《傅天斗》的源流、特色与地位
分类号: J825.27
页数: 13
页码: 65-75
摘要: 本文论述莆仙戏《傅天斗》的源流、特色与地位,分别写了一、《傅天斗》与各剧种目连戏的关系,(二)《傅天斗》与其他剧种目连戏的血统关系,《傅天斗》剧本的特色,《傅天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莆仙戏 剧种 目连戏

内容

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剧作究竟是什么,历代有不同说法。宋孟元老介绍北宋崇宁至宣和年间(1102—1125)都城汴梁“中元节”习俗时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明徐渭:《南词叙录》)当代戏剧家廖奔则说“中国戏剧却在12世纪初期真正脱离了原始与初级面貌,诞生了今天所知道的第一个完整剧本《张协状元》”①。
  以上三种说法,以孟氏时代为最古,所以现代中外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诞生年代最早的《目连救母》杂剧应是中国戏曲的不祧之祖。本文就专论莆仙戏《目连救母》前部——《傅天斗》(简称《傅》剧)剧本与各种目连戏的源流关系、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一、《傅天斗》与各剧种目连戏的关系
  (一)目连戏剧本源流简说
  目连戏取材于古印度原始佛教的《佛说盂兰盆经》(下称《佛经》)。内容写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目连尊者求佛传法,解救其堕下地狱的亡母的大孝故事。这篇仅仅700多字的汉译佛经,唐代时被改编成为两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目连变文》,北宋时该“变文”又被改编为中国戏曲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剧目——《目连救母》杂剧。后来随着宋王朝的南渡,北宋杂剧流传到南方,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南戏,产生了可演多天的南戏《目连传》。厥后经过约5个世纪的衍传发展,目连戏成为一个综合艺术蕴藏量最丰富,大戏结构最恢宏,涉及戏曲声腔、宗教、历史、民俗等学科最多的特殊古老剧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民间产生了多种规模不一的目连演出本。
  到了明万历年间,安徽人郑之珍根据南戏《目连传》和许多民间传本,删去了原有可演七八天的目连戏前半部,把后半部改编成为仅演三夜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下称“郑本”),这是目连戏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剧本,由于它的艺术性与文学性的优异,对全国各地目连戏影响颇大。后来清乾隆皇帝又命御臣张照改编成《劝善金科》,专供内廷演出。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资料表明,各地众多的戏曲剧种中,同源异流的各类长、短目连戏系列剧本在100种以上①,其中绝大多数本子是明清及其以后诞生的。但是,全国各地所有的目连戏剧本篇幅都比较短,大多是后半部,只能演出一至三天,而莆仙戏所保存的目连戏前、后两部(亦称上、下部)演出抄本,却可以连演七天,与前述北宋都城所演目连杂剧篇幅相近,颇富特色。
  (二)《傅天斗》与其他剧种目连戏的血统关系
  既然目连前传无疑是宋代的产物,那么,《傅》剧是否是莆仙戏祖先创作增编的一部“前传”呢?方家们将它与外省一些前传存本或残本比照,大多认为它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经过广泛调查,全国各地不少剧种的目连前传与《傅》剧之间,存在明显的“血缘”关系。下举几个与《傅》剧人物和情节相近的主要剧种前传存本,特别是列举其中有关梁武帝和傅家一脉几代人相沿为善的故事情节,虽然同异互存,但渊源明显。例如,川剧《梁传》,虽然剧情发展与《傅》剧不同,剧本篇幅亦比较短,然而戏的开头和《傅》剧一样也是从梁武帝时身居太守的罗卜(目连俗名)曾祖父傅天斗奉命押粮赴台城开始。另据四川学者撰文介绍,四川射洪有一个古镇,竖立两座石碑,一座书勒“唐圣僧目连故里”,另一座为刘四娘(目连生母,莆仙戏称“刘四真”)墓碑。镇上自古传说:目连曾祖父傅天斗,南梁时官居长沙太守。因侯景作乱,武帝亲征,被困台城。傅天斗奉命押粮救援,途中被杀。武帝身亡。元帝继位后荡平侯景之乱,大赦天下,天斗之子傅崇承袭父职。后来傅崇辞官行善,其子傅相(目连生父,莆仙戏上部多曰“傅象”)因岳父向朝廷献银助饷,受封员外郎。富户刘万云有女四娘,与傅相结姻,婚后夫妻和好,乐善好施。四娘之兄刘贾(莆仙戏曰“刘假”)不务正业,败家至尽。玉帝赐赠傅家仙果萝卜,刘四娘食之,怀孕生子,取名罗卜。①以上传说和莆仙戏《傅》剧故事情节大体相同,我想该传说无非是民间对早期在当地流行过的戏文故事的附会。然而四川与莆田相去千里之遥,川剧和传说故事,与《傅》剧人物与内容何其相似绝非偶然!
  此外据查还有:江西弋阳腔和安徽青阳腔的《梁武帝》,浙江高腔《救母记》(绍剧本)第一本,湖南高腔目连戏的《梁传》(3本)、《前传》(8本)、《目连外传》(36场),江苏高淳阳腔目连戏,以及长沙湘剧的《目连记》等许多剧种目连前传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及关系,与《傅》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类同或近似。这些剧目与《傅》剧一样,都是以《梁传》为背景,以侯景作乱,武帝御驾亲征为引线,搬演傅罗卜以上的两代或三代人的忠君和信佛因缘;武帝兵少粮绝,饿死台城;傅崇居官时傅家有人作恶,致遭报应,天造两颗破财星投胎傅家;经傅家改恶行善,天公雷殛傅门那两个败家子弟,并遣神人投胎为傅相;傅相受诬,岳父助银使其获释;佛祖或仙人赐赠仙果,刘氏食下怀孕,生子罗卜??前部全剧都是演至罗卜出生告终。
  曾有学者认为:“《傅天斗》剧目可能是北方(金国)流传至南方(南宋)而来的。”其主要依据和旁证如下:首先,宋金杂剧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平阳地区,其能演七八天以上的目连戏中,《梁传》部分有“樵夫护佛”场目,写梁武帝前世为樵夫,与《傅》剧中达摩指点梁前生身世相同。
  其次,该《梁传》目连俗名写作“萝葡”,莆仙戏下部多种存本目连俗名皆写作“罗卜”,唯上部《傅》剧目连出生之时写作“萝葡”,二者又相同。
  再次,历史上达摩自印度泛海来华后,与梁武帝仅仅会晤一面,由于问答“机缘不契”,达摩便即“一苇渡江”,厥后长期在北方壁观、传禅、创宗,缁素归仰,并称之为“西来佛祖”。因他直至圆寂,从来未回南方,所以南方各地目连前传多写梁朝高僧释保志(剧本多写“宝志”)与武帝关系的戏,涉笔达摩之作很少。然而,属于南戏剧种的莆仙戏《傅》剧,只字不提南方高僧释保志,却特别编写一场达摩度梁武帝的重头戏,这也说明《傅》剧不是在南方诞生的。
  论者还以莆仙戏音乐、剧目、服装等至今还保存大量宋金杂剧的痕迹为例,又以山西平阳与莆仙“两地之间至今还保留着宋金目连戏的初期形态”①为证,推论《傅》剧的“祖本”很可能源于宋金之际由北方传来。
  笔者除了基本同意上述论者看法之外,认为还可以从最后两场外加的戏中,推究《傅》剧本子的诞生地与年代。前述湖南高腔的《梁传》与《目连前传》与《傅》剧都在罗卜出生之后加演两场杀敌御侮的戏,其实那是宋代剧本初编时外加两场反映当年民族矛盾的“时事剧”。《傅》剧加演梁将挥师抗辽,湖南高腔加演梁将率兵抗金。梁与辽、金对立的年代都不符,不能构成对峙,这是宋时艺人作者缺乏历史知识而附会凑合之故。然而,辽乃与北宋对立,金与南宋对峙;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又灭北宋。
  上述情况是因为早期艺人缺乏历史知识,加编最后两场御侮忠君的故事情节,必然以其当代的敌国关系牵强入戏。但值得注意的是,居于南方南宋末时的莆仙戏《傅》剧演出传本,不写“抗金”,而写“抗辽”,即此一端,似乎也可作《傅》古本诞生于北方的佐证。
  以上所述许多剧种的目连前传,有些剧本最后两场外加的戏亦与《傅》剧相似,如湖南高腔《前目连》与祁剧高腔《目连外传》等,罗卜出生之后,紧接着亦是边关总镇张定边率兵抗御金毛,张败时幸得真武祖师指点助阵,活捉敌首;而《傅》剧乃是总制吕定远率兵抗辽,吕败时乃得神武祖师赠剑受法,杀败辽王。二者只是人物姓名、时代背景与兴兵犯境的敌国不同而已。
  总之,《傅》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可以从南北各地方剧种的目连前传里寻踪。它们都是宋代由同一始祖所出,后来分化南北各地,必然同异互存。
  二、《傅天斗》剧本的特色
  (一)题材更加中国化
  唐代目连变文作者在题材中国化方面作过很大努力。宋代要把它改编成为戏曲剧本,必然要求剧作者们在题材越加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一步。
  梁武帝在位时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盂兰盆法会,乃是目连救母故事在汉地广泛和长远流播的起点。
  就《傅》剧而言,为了题材更加中国化,不仅剧中所有人物都要有中国的姓氏和五常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赋予所有人物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善恶行为标准。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是如何编造刘素贞的“罪恶”内容。《傅》剧中把刘氏改变成为完全的汉人,填补其犯下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具体罪恶,且其罪恶内容也兼使儒、道二教及民间群众都能接受。《傅》剧用梁武帝前世“杀心太重,塞死群猴”,招来今生“饿死台城”(《傅》剧“军民饥饿”)丧命之报的情节作为因果报应灵验的注脚。
  “不杀生”是普天下佛教徒所应当严格共守的首要律条。但中国汉地佛教徒断禁肉食而茹素持斋,却是由梁武帝为首创始的。佛教传入汉地直至南北朝的几百年间,教徒们一直沿袭古印度僧尼生活习惯,化缘进食,不拘荤素。梁武帝根据佛教大乘经典记载,提倡佛教徒们应当改变荤食习惯,茹素持斋,并为此事召集京都各寺院名僧法师进行了一场大辩论,终于得到与会者的一致通过,此后迅速在汉传佛教寺院里推广实行素食生活制度,形成汉传大乘佛教特色之一,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大创举。其间,梁武帝还亲自作了《断酒肉文》四首,严令全国佛教徒遵守。佛教徒们不杀生与素食行为,亦符合汉族人民好生恶杀的善良传统心理。孟子说过:“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因此,剧作者们特意让梁武帝进入目连戏,首先是为了题材更加中国化的需要。
  (二)增“忠”字内涵
  宣扬佛教因果报应论精神,融“忠孝节义”封建伦理思想为一体,是全国所有剧种目连戏的统一主题。然在《佛经》和变文中,仅仅一个“孝”字相继存在,而在“郑本”等的目连后传中,也只有“孝、节、义”三个字的人物出现,整个故事几乎都与朝廷君臣毫不相干。唯独在一部分剧种的目连前传里,异曲同工地保留着目连在俗的前二、三代先祖忠臣,又以梁武帝为其尽忠之君在剧中出现。
  唐宋三教长期竞争的结果,是佛、道、儒和民间传统多神教,糅合成为无分你我的混合宗教,这也是促使目连戏全剧思想内容“三教化”的主要历史原因。但是,三教竞争的一个共同手段,是各自积极殷勤地向最高统治者献“忠”,以祈得到殊宠。据此,当年写佛教题材的目连戏作者们,顺天应时,通过塑造一批最适宜的忠臣人物入戏,借其口言“先王之法言”,身服“先王之法服”,宣扬“君臣之义”等,不但能够博得封建王朝欢迎赞赏,而且于道于儒亦无懈可击。改变了国籍的目连先祖既是“世代忠良”的臣子,对全剧故事由来与传播厥功最大的梁武帝,自然便是剧中最适合的入选帝王偶像。《傅》剧更着力于“忠”字的充实和说教,从傅天斗解粮救主,傅崇别母赴任,到傅象助饷退夷,一家三代的行为都贯串着尽忠这一条主线。
  《傅》剧一类的目连前传当年增编之时,剧作者们构思了梁武帝困死台城情节。不难想象,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逃脱不了往世所积之杀生业报,以此证实后来刘贾、刘素贞所受恶报之验,图解全剧主题,这不仅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而且运用戏曲艺术表现手法,更有力地反驳了排佛者的攻击。
  (三)遗存唐代“变相”表演形式
  《傅》剧第一本“军民饥饿”一场,是达摩禅师度梁武帝的重头戏。当达摩引梁武帝同登“业镜台”时,棚上高挂一叠画图,描绘武帝前生为樵夫害死群猴的故事。达摩边讲唱表演,边掀开画卷指点武帝观看。有如下一段看图表演台词:
  (帝白)请问师父,许一阵群猴得果,许一人搬石塞了猴洞,群猴啼啼哭哭,饿死洞中,此乃是何者咧?
  (摩白)主上汝不知,此一阵群猴得果入洞??许樵夫就是主上汝前身,一时错念,搬石塞了猴洞,致群猴啼啼哭哭,饿死洞中!
  (帝白)有只大吗?
  (摩白)是吓。
  (帝唱)闻师父指点前因,惹得人胆战心惊!
  (摩白)成事不说,遂事不谏,贫道再引一图与汝一观!
  (帝白)全赖师父汝指引。
  (摩白)圣上汝不知,这是汝前生造业今生受。
  (摩白) ??反臣就是猴王出世为侯景,今日叛逆将汝受困台城……
  (帝白)咳,坏了,果然报应循环,半点无差!
  又如第二本“土地送子”一场,傅崇于其妻王氏在房内分娩之时,看见一位老者手持神像送入房中,顿时满屋异香,傅崇遂将婴儿取名傅象(其他剧种大多叫傅相)。《傅》剧这里借用画像的表现手法,一则以符傅象出生吉兆与名字之由来,二则其表现手法与前述达摩示图指点武帝相似,都是“变相”——唐代讲唱变文的表演形式,即用帛纸绘画变文所写的故事内容,讲唱时一幅幅地展示出来,使观众看图听唱,更加易于理解内容。唐代民间艺人经常运用“变相”清唱各种故事。《全唐诗》载唐末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云:“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连锦水濆。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说尽绮罗当日恨,昭君传意向文君。”诗中“画卷”与上引达摩向武帝展示的“画图”同是“变相”的讲唱形式。此种示图讲唱变文的独特形式,很可能是早在北宋时便被目连杂剧表演所运用。可见《傅》剧自宋时诞生之后,本子虽经奕世艺人频仍改编演出,但它始终遗存“变相”这一古本特色。这一条明显源出唐代目连变文,而独存于《傅》剧的特色,在大江南北其他所有剧种的现存目连前传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三代持斋行善”特色
  “郑本”多处提及傅家祖上三代人相沿崇佛济世善行,略如其上卷的《李公劝善》里李公劝刘氏说:“傅家三代持斋,遗嘱言犹在耳。”中卷的《主仆分别》目连自述:“我家三代以来,斋僧布施,未尝缺乏。”然其每处所指“三代”究竟是从傅相还是从罗卜上推之代次?况且“持斋”与“行善”毕竟是两回事,其三代人是否都是兼具两种行为,或一种即可?扑朔迷离,郑氏语焉不详!
  然在《傅》剧之中,上述两种代次计法均可适用。因为,全剧提到傅家相沿行善者上下计四代人,加上持斋的则只有三代人。傅天斗一生尽忠,生前未见其有持斋和慈善行为,亦只字未提礼佛和因果报应的说教。至其竭忠殒命之后,其子傅崇在第二本“教训儿子”傅象一场中,因“天星桥”被迅雷打坏,傅崇惊叫道:“哎,坏了,天星桥乃是我父在日修建,安能被雷打坏??”仅此一处补叙傅天斗在世也曾行善造桥。天斗之妻李氏丧夫之后,终生持斋礼佛。至于全家人都兼具持斋、行善两种行为,那是从傅崇这一代开始。
  又据目连戏前后部全剧主题推究,所谓“三代持斋”行善之人,应当都是受了“三皈五戒”,严格奉行“十善”的在家佛弟子。《傅》剧自傅天斗之下,奕代忠君,受戒持斋修善,合家道心坚固,一丝不苟,连刘素贞在上部剧中亦未“犯罪”,作恶的不是傅家人:一是傅崇的表兄李伦,一是傅象的内弟刘贾。总之,上部傅家几代人的行为,与“郑本”等三代持斋行善的提法完全相符,说明《傅》剧保存了早期目连前传的许多人物原型。
  三、《傅天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梁大同四年(538)农历七月中旬,梁武帝萧衍调集全国名僧在京都同泰寺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佛经》中所说的能够超度祖先的“盂兰盆斋”,同时武帝还敕命编撰中国第一部佛学类书《经律异相》,目连救母故事亦被收进该书。这是目连故事在汉地传播衍化,终于被中国戏曲改编成为“祖本”的历史起点。后来不仅汉地大多佛寺每年都循例举行盂兰盆法会,而且现存全国所有目连戏中都有盂兰盆法会的内容和形式。
  莆仙戏《傅》剧上部剧本,主要搬演南朝梁武帝时目连出世之前傅家三代人的忠君和行善故事。删去目连戏前部、单留下部的“郑本”中,几处提到傅相(即傅象,目连父亲)三代为善,只有一处提及梁武帝举行佛事,为其死去变为蟒蛇的皇后郗氏忏悔——俗称“拜忏”,民间此种超度祖先俗例,即由梁武帝创始。
  目连人物的国籍、家世和主要故事全盘中国化后,以虚构其在俗的曾祖父姓名为剧目的《傅天斗》,却是当今旷世独存于莆仙戏中的一部“目连前传”。上部现存剧本两种,一种是清末莆田县福顺班的演出传本,另一种是仙游县编剧小组收藏的抄本。两种剧本内容大同小异,全剧“有人间、天上、佛国和神鬼等共计100多个人物”。其中活到下部剧本里的人物,除了佛道神人之外,有傅象、刘四真(即刘素贞)、刘假(即刘贾)、益利、金奴、银奴、傅罗卜(即目连)计7人。这些人物中的“银奴”为莆仙戏上下部剧本所独有,其他6人几乎共存于全国各剧种所有目连戏下部本子中。
  《傅》剧写梁武帝下旨大造寺观,施济贫民,经侯景叛乱,武帝兵败困死台城,身居长沙太守的傅天斗(目连曾祖父)押粮救驾殉身,傅崇子袭父职,生子傅象,三代相沿忠君为善,故事一直演至傅象之妻刘四真分娩生子罗卜后剧终。由于上部全剧乃从傅家前三代人演至罗卜出生告终,因而莆仙民间历代观众亦称此剧名为“目连仔出世”。上部全剧分为4本,计36个出目,第一本13出,第二本9出,第三本7出,第四本7出,4本可演4天(4个夜场)。
  莆仙戏《傅天斗》,本子肇源于唐之目连变文,编成于宋之目连剧本,又经历代艺人不断修改演出抄传下来。在全国众多剧种目连前传中,与《傅》剧存在血统关系的剧本虽不乏其例,然《傅》剧本子里明显保存唐、宋时期的艺术遗迹,则是大江南北戏曲长廊目连前传中绝无仅有的,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就目连前传来说,它是全国的一个孤本,反映了目连故事的一些原始面貌,留存宋代古本的“遗响”,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选自《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附注

① 廖奔:《人类戏剧的播衍》,《人民政协报》2004年3月22 日。 ① 茆耕茹:《目连资料编目概略》, 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3年版。 ① 温余波:《四川目连戏面面观》, 载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徽省祁门县人民政府编《目连戏研究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8 年版。 ① 陈纪联:《莆仙戏〈目连〉的特色及渊源初探》, 载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编《福建南戏暨目连戏论文集》, 福建省艺术研究所1990 年版。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