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存神过化经营有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10
颗粒名称:
存神过化经营有方
并列题名:
解赏李耕工、写《读》图
分类号:
J211.25
页数:
4
页码:
335-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对莆田市画家李耕工、写《读》图的解析图中人物以其极为生动、极具概括力的写意笔墨来表现他的精神面貌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画作分析
李耕
莆田市
内容
李耕工、写两组《渔》《樵》《耕》《读》,《读》(工) 的画面最热闹,四个人物,《读》(写) 最简,简也在人物,仅露半身。
本文已是本组画评的最后一篇。前三篇中,《渔》(工)、《渔》(写)情节比较一致,也就有细化比照的可能;后二组中,画面情节完全不同,评述方式只能跟着改变,工、写分开,读者只能读完全文后宏观上去感受两画异同。本文属于后者,因为画面内容、情景完全不同。《读》(工)画的是私塾场景。私塾,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处所。唯其“民间”,才能与《渔》《樵》《耕》共同组成农耕文明时期社会生活形态的一种横断面。因为中国民间向来对读书都十分重视,例如我们经常在农村旧宅宗祠里,看到“耕读传家”字样的联句或门额牌匾,把“耕”与“读”并列起来,物质精神两不误,比起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绝对化的脱离底层的口吻,显然要实际、朴实、亲切得多。李耕更是把学校画成简陋的茅草屋,大大加强了《读》的民间化。
画面中最主要的人物无疑是私塾先生,毕竟由他统领着其他“小人物”——学生,同时他又是学习气氛的操控者——或沉闷压抑、或轻松愉快。
当然一般情况下先生只会予以前者,这在他那顶着黑得有些沉重、棱角分明的头巾,眼镜下严厉的目光,齐整的如霜须发,不苟言笑的表情,岸然挺立的身躯和紧攥戒尺反叉双手的姿势中,一下子就能感受出令人敬畏的威严——比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述的私塾先生好像更严厉! 李耕对各类人物的特定形貌气质刻画得既准又神!当然,在严师戒尺下,3个孩童还真的服服帖帖,表面上一点也不顽皮。且看:二童匍伏在书桌上,一在抄写,一在阅读,样子十分专注。而最有趣的当数先生面前那个双手棒着课本高声朗读的被罚站的“捣蛋鬼”了。由于课本太大,遮挡了脸的大部,因而无法看清此刻表情,但透过中规中矩却又不乏谐趣的形态,我们仿佛听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清脆悦耳的童声在教室回荡。颇为耐人回味的是,在师道尊严下,天性好动顽童此刻谁还敢去在乎彼此的存在,画面透出的信息不是如此吗?四个人物形态和表情的不同,加上人物衣褶线条的洒脱灵变,把本来应是沉闷、压抑、乏味、枯燥的氛围即刻激活起来——这就是李耕造境的不同寻常之处。
中国画称构图为“经营位置”,《读》(工)这种人物活动范围只能在户内,作者所要面对的是逼仄的、机械的人造空间和器具,与户外活动时面对自然景物在笔墨表现上,其难度显然大得多。
但从画面可以看出,李耕在应对这一难题时,依然表现出极为不凡的经营才能。
由于《读》(工)的立幅条屏规格窄而长,横空间有限,人物在户内活动时又不能像在高山深处有回环重叠的余地,只能分布在同一地平面通过由外向内层层推进,这样四个人物既能活动在一体空间之内,又疏散有致而不会产生被圈在一方的压迫感,如此仅止于室内人物活动布局之巧的层面,但我们如果从画面全局观照,便会感觉出作者更为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借室外景物来充实画面,并弥补户内难以施展笔墨的缺陷,在构图上照例利用前后景物的腾挪,来设定可供人物活动的中间地带。具体作法是前方从底部向上蹿起的三棵芭蕉,由于是近景,所以运用粗犷重拙的焦墨燥笔兼工带写,并借助叶片下的虚写台阶,把教学场地(茅屋)推到第二个层次,最后又借屋后伸出的远树,把界定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物活动空间衬托得既突出又有深纵感。屋顶留出大片空白,笔墨简括,仅边缘用中锋勾画或侧锋剔扫,下面的内墙以丰富变化的墨痕笔迹擦成多个平面,表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和质感,还置以富有美感的竹制课桌,通过种种手段松动室内固有的板滞僵硬,进一步助推氛围的活性流动。尤为抢眼的是往右斜冲成鹰扬之势的蕉叶,非常巧妙地打破了塾师过于僵直的造型,把整个画面都撑活了。
欣赏写意画,贵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笔者评述工、写两组《渔》《樵》《耕》《读》时,有关写意画方面的篇幅也相应短一些,为的是多留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多想象。就在本文欲转入《读》(写) 的板块时,顺便就此做出说明。
《读》(写)无疑是《草堂读书》图的翻版,寒窗中一“读书人”正伏案阅读,是皓首穷经的儒生,还是闲翻书页的高士? 确实有待读者自己去“意会”。这里我只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某些的作画表现技巧。话说回来,作为以画谋生的职业画家李耕,尽管其作品中饱含文人画质素,但要从他身上发掘的富矿主要还是技巧方面的东西。
人物作为画面中的主人公,李耕显然是以其极为生动、极具概括力的写意笔墨来表现他的精神面貌。浓墨大写儒巾下,经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其专注神情、脱俗形态跃然而出;跳荡断续的往来几笔把露出书案的上半身勾画得有血有肉:双手拱在胸前,对应了窗外的“寒”意。户牖、书籍、书案通过勾、渍、刷、染,轻松随意中各个分割明晰。屋顶斜面一笔画成,上空淡墨微染,草堂立面跃然而出。该组画创作于1947年,李耕用笔已臻炉火纯青,中锋细线老气横秋而兼现清迈虚和,内蕴深厚,具有极高的独立审美价值。然而水墨写意若单纯依靠线条是无法显示出笔墨丰富表现力的。是以故,李耕才会在近景用没骨浓墨大笔撑上几棵柳树,穿凿几笔稀疏旷放的枝条,顺势点以或密集或零散的柳叶,就在又一次完成点、线、面交织的形式美感中,把整个画面的雄迈气势建构起来。
知识出处
《李耕研究》
出版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的主旨是研究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分为“关于‘李耕体’工笔画”“李耕写意人物画综论”“仙游现存李耕壁画调查”“李耕古典人物画题材分析”以及“专题、散论”“画作赏析”六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