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能变 写能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07
颗粒名称: 工能变 写能奇
并列题名: 解读李耕工、写之《渔》图
分类号: J211.25
页数: 4
页码: 323-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对莆田市画家李耕李耕工、写之《渔》图解读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画作分析 李耕 莆田市

内容

搞了一年李耕画作赏评专题,近日突发奇想:如果把李耕不同时期或风格的同一画题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分析,应是蛮有意义的一事。
  下面,我就试把李耕创作于1940年和1947年的两组《渔》《樵》《耕》《读》图分题解读,以飨读者。由于1940年这一组画得比较工整,文中就注(工),1947年用的是写意手法,因注之(写),免得混淆。
  先从《渔》谈起。
  《渔》(工) 立轴长条格式(118cm×36cm),画面三个人:渔翁、两个童孙(权且这么认为);《渔》(写)也是立轴,较方(67cm×42cm),仅画渔翁孤身一人。两画均题同一内容诗句,曰:“生计野船足,江头弄簸眉。
  每将鱼换酒,风雨顾相随。”就作品表现形式而言,《渔》(工) 画面处理比较细腻、工谨,人物衣纹、渔船、鱼篓、水面、芦苇大都使用中锋铁线描,甚至船篙也是细笔双勾,具备了工笔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而《渔》(写) 画面精简疏放,形体概括,笔墨富有变化,倾向于文人画的“逸笔草草”。
  然而李耕毕竟天赋不凡,因此尽管《渔》(工) 用得是细线勾画,却没有因线条的单一和粗细浓淡偏于均匀,而使画面显得刻板和无趣。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由于作者在线条运用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疏密、长短、交错的变化而依然显示出激越灵动的韵律之美。如渔翁背部因隆起而空出的大片空白,与臂弯和腰间因袖子卷起与腰带束缚形成的衣褶聚拢密集,既顺应着人体变化,又突出了几个部位之间的线纹疏密对比。再如渔船长线条勾画的疏放,与水面的笔迹墨痕叠积和船内渔篓精工细写的短线条,形成了长短、粗细、简繁的相互映衬。另外,水面波纹和渔船的横亘,与数秆芦苇的扶摇直上和渔翁人体直立,构成了画面大局上线条的交错纵横之势。而渔翁腰际前后幅衣纹的穿插折叠,则说明作者还顾及到局部线条的变化。
  相对于《渔》(工),《渔》(写)因属于水墨写意画而拥有较高的笔墨表现自由度。与《渔》(工)依托线描作为表现手段最大的不同是,《渔》(写)并不受制于线与面的外在形式,而是凭作者一时的意兴和感觉,利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来宣泄情感。如是,该画作在技法应用上或墨或笔、或面或线、或粗细或浓淡就不仅仅服务于表现客体的真实再现,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阐释艺术真谛,演绎笔墨美感的作用。例如渔翁上衣是通过水墨大块面涂写所产生自然晕化中的浓淡变化,来表示明暗以凸显立体感,而线条只是作为强调某些关键部位的辅助。至下身裤管又换之用线条勾写,但依然接续了上衣的写意精神,运笔率性放逸,与肢体轮廓的简括达成默契。同样,渔船用笔用墨也极为简练,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渔篓了,作者分明是凭意中之象来信笔横扫,随意勾涂,在浓、淡、干、湿和点、线、面的交汇互动中,可谓集中国画意象艺术的笔情墨趣于一“篓”。两个画面,工、写“两篓”,因表现形式不同而各呈韵味!缘于写意画强调的是“笔简意足”,所以《渔》(写) 对水面处理也以简为宗,省略了细线勾画波纹的环节,仅用淡墨侧笔横刷铺展成面,得混成苍茫之象,以营造文人画旷远虚灵之境。不过请注意:作者如果没有在渔船前后别出心裁地设置几笔醒目的芦苇作为辅助(比较两幅图芦苇的不同画法,也颇值玩味),画面的旷远虚灵岂但感觉不到,而且会显得平平淡淡,了无奇趣。毫无疑义,此得益于李耕在画面布局上对“虚实相生”这一哲学原理运用得娴熟和巧妙!同为出没烟波的渔翁,李耕在两图造型上也大异其趣,尽管体现在他们身上朴实、倔强本质的趋同。
  我曾经总结并罗列过李耕人物画常见的几种造型,恰好这两个渔翁特征都归纳其中。《渔》(工) 属“险”型,该型是本人从悬崖奇石的形状联想出来的。渔翁双足并拢,全身往后倾斜,造成头重脚轻,遥遥欲坠的不稳定感,把支撑人物平衡的着力点倾注在向后硬顶着的细长撑竿上,奇险而极具张力,自然中散发着生活原味。《渔》(写)的人体夸张我定之为“弓”型,上身前倾得几近趄趔,好在双足成八字叉开,稳住了重心。高耸的肩胛和往下扣的斗笠硬是挤压出半边脸,奇而有趣。渔翁形象于生动中见质实,透现出凛然风骨和清逸气质。
  一般认为,工笔画缘于表现技法侧重谨细的写实而显带叙事属性,于是对画面中情节描写有较具体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李耕才在《渔》(工)里特地为渔翁安置了两个童孙,以细化情节来围绕主题。儿童天性好奇,一童趴在鱼篓口,似乎在戏弄内中活蹦乱跳的“战利品”,一童仰头舞手,应是为大获收益而欢呼吧。老渔翁目睹膝下天真无邪的幼孙,神态陶然,会心微笑——渔家之乐,令人神往!水墨写意的《渔》,李耕就不作情节的展开和细节的刻画。老渔翁独立船头,背负青天,直面空旷的秋江,其意岂止于“鱼”!——是逍遥于自给自足、陶醉于壶中日月? 还是感悟出春花秋月、勘破了世事浮沉? 总之笔墨不多,而意蕴无穷⋯⋯当然,对《渔》(工) 和《渔》(写),我们还可以从中体解出更多的不同与相同,但这些无疑会牵涉到作者的天赋、理念以及年龄、心境、体裁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限于篇幅,点到为止。剩下的话题,只有让读者自己去延续了。

知识出处

李耕研究

《李耕研究》

出版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的主旨是研究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分为“关于‘李耕体’工笔画”“李耕写意人物画综论”“仙游现存李耕壁画调查”“李耕古典人物画题材分析”以及“专题、散论”“画作赏析”六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