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弘扬李耕精神繁荣仙游画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596
颗粒名称:
弘扬李耕精神繁荣仙游画苑
并列题名:
为李耕先生110周年诞辰而作
分类号:
J203
页数:
3
页码:
273-2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弘扬李耕精神繁荣仙游画苑,为李耕先生110周年诞辰而作,弘扬李耕的艺术精神,以促进仙游绘画事业的健康发展,画苑的进一步繁荣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李耕
工笔人物画
仙游画苑
莆田市
内容
早在20世纪20年代,徐悲鸿先生慧眼识珠,在《申报》上对李耕的画作给予高度评价:“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20世纪60年代初期,蔡若虹先生又以“我国古典人物画之传统流传至今,其技法保持完整者,惟李耕一人而已”来肯定李耕在中国画史中的地位。“可惜他的艺术成熟期恰值文艺极‘左’时代,故他的古装人物画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评价,并随着他的去世而沉寂”(美术史论家洪惠镇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艺政策的拨乱反正,李耕国画的艺术价值才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
今年是李耕诞生110周年。作为李耕故里“绘画之乡”的仙游县美术界,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寻李耕国画的艺术价值,弘扬李耕的艺术精神,以促进仙游绘画事业的健康发展,画苑的进一步繁荣。
毋庸讳言,由于市场化介入艺术品市场,绘画作品成为可以直接换取货币的商品。在利益驱动下,绘画从业人员激增(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复制历代名画,仙游画界则以临摹李霞、李耕、黄羲的古典人物画为主),而倾心于探索和艺术创作的人少而又少,尤其是从事艺术理论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说得尖刻一点,当前仙游画画队伍的庞大,表面上增大了画坛的声势,但它不但不能给“二李一黄”增加一丝光彩,相反却有形无形地在不断削弱前辈大师的光辉。造成这一负面影响的原因在于:这支庞大的队伍中基本上是单纯将临摹作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他们靠的是画商和顾客艺术鉴赏水平低下而获得暂时青睐,仙游古典人物画的仙佛、喜庆等题材在中国人情社会中作为迎来送往的礼品颇受欢迎,也有一定市场。但问题在于:画作在市场上的大批量投入,必须付出将前辈画家所创立的画风降格为民俗画的惨痛代价! 结果把李耕的奇拙、朴实、雄健、洒脱消解、异化成徒存皮毛、毫无骨骼的以纤弱、虚饰、甜俗、轻滑等来追求表面光鲜的商品画(民俗画尚有真率、朴素的旨趣)。这里我们无意贬低那些抓住改革开放的良机利用一技之长来作为谋生手段兼能赚取外汇的从业大军,他们也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庞大的队伍中,唯独缺少一批将前辈大师的艺术予以理性地继承、吸收、发扬光大的有志之士。
即有“面”无“点”。
一段时间来,有些同志一谈起仙游的画就眉飞色舞地炫耀队伍的人数之多,偏偏不屑于“提高”的工作。须知:“普及”在人们谋求职业、寻求致富的本能下是无需大加鼓动就能自发蔓延开来,而提高,靠的是那些甘于淡泊、勇于钻研、富有牺牲精神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艺术家来担当,这些“点”上的人和他们投身的“寂寞事业”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因此,不要盲目乐观于仙游画坛的表面热闹,而应该审慎个中消极因素,唤起危机意识,在继承上苦心研究,在创新上做好文章,在提高上加大力度,使李耕国画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那么,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李耕的中国画艺术?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对李耕艺术精神进行重新认识,在认识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李耕艺术精神是什么? 这是学习李耕艺术首先应该认清的问题。前面说过,李耕的画风生发于地方文化(广义地说即民族文化) 的丰富积淀中。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必有其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创化决定了李耕对脱离人民以自鸣清高的不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才使其作品能够汲取文人画中的书法用笔、诗性、志趣、意境和一些高雅形式、语言等元素,又善于保留民间艺术的健康明朗、自然纯朴而摒弃艺人的“匠气”与浅白,实现了文人与艺人互补互用的大圆融,宣示着传统文化所具有蓄聚精华、抛弃糟粕的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与自强不息和吞吐大荒的气魄与能力。这些都是隐含在笔墨后面的李耕艺术精神。拥有这种精神,我们又何必自卑自己的“土”去崇拜别人的“洋”?又何必舍弃无时不在感受着的真实去追逐那遥远的虚妄? 领会了这种精神,我们也就可以顺着脉络,去探寻、落实笔墨、构图、造型等一系列有形有色的精神支架,于技巧的学习中明白无误地“搔得痒处”。深以为憾的是:现在众多李耕追随者虽不乏一股热情,但大都忽视了从精神实质上去体察李耕艺术,仅着眼于表面形式上的追摹,以致应验了王伯敏教授“虽也亦步亦趋,一笔一画的学,但根本没有进入堂奥,而只是在门外学到一点皮毛”的预言. 至于叫嚷“创新”者,在追逐时髦的狂热中早已晕头转向,丧失自我,更无缘潜进李耕艺术的深层,获得真切感受,结果也只能是“借创新之名乱变,完全没有规矩方圆”。这是李耕精神被忽视下所造成的两个主要误区。
常听有人在嘀咕:“仙游出了李耕,限制了仙游画人的创造力”。可见对李耕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多么的重要。固然,李耕在古典人物领域确实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正因为“仰之弥高”才激发我们“钻之弥坚”,“取法乎上”是学艺者的必然要求。能作为李耕的继承者我们应感到荣幸,感到责任的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务须冷静下来,通过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表征,去发掘、理解其精深博大的内蕴,吮吸其丰富的乳汁。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精神是灵魂,技法是载体,两者缺一不可。发扬李耕精神,学习李耕艺术,还得走李耕走过的路:老老实实地多读书、多思考、多创作。
本文发表于《莆田通讯》创刊号(1995年)
知识出处
《李耕研究》
出版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的主旨是研究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分为“关于‘李耕体’工笔画”“李耕写意人物画综论”“仙游现存李耕壁画调查”“李耕古典人物画题材分析”以及“专题、散论”“画作赏析”六个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悲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