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脂粉呈风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595
颗粒名称: 扫除脂粉呈风骨
并列题名: 试析李耕仕女画的艺术特色
分类号: J203
页数: 3
页码: 270-2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画家李耕仕女画的艺术特色,还女性于自然、纯素之大美,至美。在古今画坛中标新立异,自成一格,代表着平民思想质朴审美意识的李耕画境。
关键词: 李耕 仕女画 莆田市

内容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这一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在仕女画领域无疑更难企及。即使在人物画最为辉煌的唐代及至宋元壁画,也因其形象的丰腴与色泽的艳丽尽显雍容华贵,而明清则因审美观念的变化又偏于羸弱与冷艳,终难抹尽矫饰的痕迹。无怪乎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曾由衷地感叹:“质朴——这是多么巨大而难以达到的优美境界。”李耕先生一生鲜作仕女画,然而从仅存的少量作品里,可以窥见其一扫六宫粉黛、脱尽闺阁娇媚,还女性于自然、纯素之大美,至美。在古今画坛中标新立异,自成一格。
  根据唐宋诗词句意创作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长笛一声人倚楼》《日暮倚修竹》四条屏,是其略为早期作品。画面中的仕女形象已经见不到一般文艺作品中描写古代女子华美姱丽的尊贵抑或人性受到扭曲的弱柳扶风式的病态,更感觉不出伤春悲秋、柔肠百结的幽怨,展示给我们的是生长于乡间田野、充分吸收大自然空气阳光的明朗、纯真而不失深沉、婉约的健康女性,她们的愿望是美好的,情感是真挚的,心灵是纯洁的,反映了画家对东方女性内美的一种精神性的把握。
  毋庸置疑,作品能臻此佳境,也是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使然。
  与历代画家一样,李耕先生刻画这一组仕女形象,依然借助于较为工细的线条,然而过人之处是,作者凭着精湛的技巧和高超的悟性,在线条的组织和运行中最大限度地发扬了“写”的精神以取代“描”的痕迹,化细腻为畅达,变描绘为抒写。加上对墨法的娴熟运用,使得其笔底毫端生机活泼又不激不厉。作品的构图也很有新意,简约的衬景把人物形象烘托得更为鲜明和突出,画面疏淡空灵但韵味无穷,内涵丰富,精神充实,丝毫没有苍白、单薄、轻佻之感,可见画家非同一般的经营能力,亦蕴含了文人画家“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志趣。
  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李耕这幅《瑶池献寿图》以磊落洒脱的笔墨勾画出的麻姑于不矫不饰中更见自然大方,那摇橹驾枯木之舟赴会瑶池的形神动态,分明是勤劳朴实的渔家姑娘写照,神仙的飘逸虚幻、绝俗清高在他笔下荡然无存! 同样,纵使是居庙堂之上的观世音菩萨,也一样在高古、神圣中赋于慈母般的宽厚情怀,寄予平凡的伟大,俨然中国劳动妇女的化身!当代著名学者徐复观教授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说:“完全成熟以后的文学艺术,是直接从作者的人格、性情中流露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纯化与深化程度,决定于作者人格、性情的纯化与深化程度。”李耕先生长期生活在民间,与劳动人民朝夕相处而培养出来的淡泊名利,独立自主的人格与淳厚朴实的秉性是发而为艺术品格的根源。细细品味他的仕女画作,与其说是一个个充满泥土气息的村姑,毋宁说是一曲曲人性回归的赞歌。从中我们还进一步体察到:朴素,并不仅仅是轻描淡写或不作修饰等外在形式的表现,而更具有真实、真诚、不做作、磊磊落落、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出于本意这些形而上的内蕴,这就是迥异于贵族文化中常见的矫奢与巧饰,代表着平民思想质朴审美意识的李耕画境。
  本文发表于1994年7月18日《湄洲日报》

知识出处

李耕研究

《李耕研究》

出版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的主旨是研究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分为“关于‘李耕体’工笔画”“李耕写意人物画综论”“仙游现存李耕壁画调查”“李耕古典人物画题材分析”以及“专题、散论”“画作赏析”六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