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与湄洲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精神摭谈》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538
颗粒名称: 妈祖与湄洲湾
分类号: B933
页数: 6
页码: 085-090
摘要: 妈祖,既是人,又是神。她姓林名默,出生于湄洲湾畔渔村,湄洲湾是妈祖拯救海难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以妈祖的崇高品格,每遇台风来临,她便驾舟出海,白天引臂高呼,夜晚红灯高举,指引船只进港避风。明明是林默导航使他们脱险,而他们却认为是遇上了“神女”。回去后以此告人并加以夸张,不少船只均有此经历,一旦提起便相互印证,越传越玄,久而久之,带有劳动人民理想化身,具有完美品质的妈祖形象和充满神话色彩的妈祖故事就逐步形成并流传开来了。
关键词: 妈祖 湄洲湾 林默

内容

妈祖,既是人,又是神。一方面,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姓林名默,出生于湄洲湾畔渔村;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妈祖经历代皇帝一再加封,最终以“天妃” “天上圣母”的神明形象,被人们供奉至今,香火遍及海内外。在漫长的历史中,妈祖是怎样由人变成神的? 对此,我们必须从研究、考察妈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入手。
  妈祖出生在湄洲湾,享年仅二十八岁,其终生活动范围始终没有离开湄洲湾。研究妈祖,不能离开湄洲湾这个特定的环境,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湄洲湾的地理条件和传统文化观念条件。
  首先,湄洲湾是妈祖拯救海难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民间关于妈祖的传说,最集中、最感人的,是她在海上救护船只的事迹。民间关于妈祖的传说,多说林默要从事捕鱼、农事、纺织等普通民女的家务劳作,至今妈祖故乡的群众仍将她看作一位善良可亲、值得尊敬的劳动者。妈祖并无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那样惊天动地的壮举,又何以能被人们如此长久地怀念和崇拜呢? 可见,林默确是解救过许多海上遇难船只的。就其主观因素来说,她具有善良、勇敢、勤劳、智慧、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且生在海边,从小跟随父兄出海,熟知水性,精通天象,善驾舟楫。而在救护船只的客观要求上,单凭她的这些个人因素还远远不够。稍有海上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旦风暴来临,惊涛汹涌,巨浪排空,就是现代化装备的机动船只也唯恐避之不及,更何况是一千多年之前的木船,如何能与之抗衡。林默一个孤身弱女,水性再好,又怎能一次又一次地在大风大浪中,为遇险船只消灾解厄,使之化险为夷?但是,只要了解湄洲湾的地理特征,就不难对上述问题做出合理回答。湄洲湾位于福建中部沿海,外连台湾海峡,受太平洋气候影响,常年多风浪。湾内凭借湄洲岛、盘屿和大竹屿以及罗屿和横屿三道屏障,形成一个葫芦状的天然避风港,即使港外恶浪滔天,港内仍然风平浪静。善驾木帆船的当地渔民,世世代代都在湄洲岛周围的大碇、小碇、黄干屿一带捕鱼,林默的活动范围当然也离不开这一海域。那时候的船只,抵御自然灾害性能薄弱,海上安全难以保障。据清代徐葆光所撰《天妃灵应记》载,妈祖“父与兄渡海舟覆,父若有挟之者,得不死,兄以柁摧,救不获。”可知她的哥哥就是死于海难的。妈祖救难,当然包括打捞翻船落水之人。可以想象,一旦翻船,落水者远非一人,妈祖单人独舟,能捞救几人? 如果把妈祖救护海难的行动放到湄洲湾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去考察,就不难看出,她主要是在天象变化时为过往船只引航,指引他们从外海驶入内港躲避风浪。对此,已故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有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 “妈祖是传说的一个女神,那一艘船在海上遇到风浪了,求救于妈祖,她都以自己的臂弯给以牵引,给以安全。妈祖是茫茫大海的平安女神,而妈祖的传说就起源于湄洲湾。” ( 《生活·创造》1987年第10期)我们说,湄洲湾内良好的避风港是保证妈祖拯救海难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的重要客观条件,也是妈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产生在湄洲湾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认清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人们神化妈祖,是因为对湄洲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妈祖的崇高品格,每遇台风来临,她便驾舟出海,白天引臂高呼,夜晚红灯高举,指引船只进港避风。对林默的这种勇敢行为,遇险的人们并不了解,他们在狂风恶浪之中挣扎,危急关头忽见一位渔姑飞舟而来,在茫然不知所措之时,顺她指点的方向航行,结果风渐止、浪渐平,瞬间转危为安,回望刚才海面,依然波涛滚滚,大家从惊恐中醒来,顿时大感惊奇。以当时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迷信思想,很难相信在惊涛骇浪中真有什么渔姑冒死相救,即使有,也不可能有叱咤风云的本领,能叫狂风立退、恶浪立止。正因为人们想不到在险象环生之时会有人(更何况是女子) 为他们指点迷津,更想不到是湄洲湾港在躲避风浪时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湄洲湾这个天然避风港的科学认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做出了“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评价,之后更为人们重视) 由于当时人们的愚昧和迷信,明明是林默导航使他们脱险,而他们却认为是遇上了“神女”。回去后以此告人并加以夸张,不少船只均有此经历,一旦提起便相互印证,越传越玄,久而久之,带有劳动人民理想化身,具有完美品质的妈祖形象和充满神话色彩的妈祖故事就逐步形成并流传开来了。
  最后,我们可以从妈祖信仰及妈祖文化的传播方面,真实地看到湄洲湾对外通航的历史。妈祖正好在宋太祖即位那年(960) 出生,她生活的年代,适逢大宋王朝初建,国势强盛,对外经济交往与日俱增,沿海一带航运四通八达。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洪迈在《夷坚支戊》中记载: “绍熙三年,福州人郑立之,自番禺泛海回乡。舟次莆田境浮曦湾。”绍熙三年是1192年,离妈祖逝世也不过200年左右;浮曦是现在莆禧的古称,与湄洲两岸相对,不过数里之遥,浮曦湾就是湄洲湾。妈祖经常出没于海面,为过往船只引航,人们感激她,及至她遇难身亡,人们一方面出于忌讳,一方面不相信她这样一位平素顶风涉浪如履平地的善良女子会死,就说她升天了,并在发现她遗体的地方刻上升天石,这是很自然的。妈祖这样一位为人排忧解难、舍己救人的姑娘逝世,在湄洲湾一带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人们自发地在她“升天”的地方为她建庙塑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现在的湄洲祖庙。以后,凡是受妈祖指点帮助过的人,特别是渔民和商贾,陆续到庙里为她烧香供果,祈求冥福,久而成习,每年分别在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忌辰来庙里祭祀,年复一年,从食品供物、服饰仪仗、程式规范都有定制,形成一整套固定的民俗和特色的文化。由于海上生活飘忽不定,有许多人不能如期到庙祭祀烧香,为了方便,就采用分灵的方法,在船上供一尊妈祖,祈求庇护,并在聚集地另建庙宇。
  这样,天长日久,从与湄洲湾通航的港口开始,陆续建起了“天妃宫” “天后宫”,使妈祖香火传播到世界各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妈祖庙共有五千座之多,如果把妈祖庙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画一幅图,把每一点都同湄洲湾连接起来,那就不但是一幅妈祖信仰及文化传播图,简直是一幅历史上湄洲港对外通航图。
  随着妈祖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言,像妈祖千百年来在海外享有盛名、香火经久不衰一样,在不久的将来,以湄洲湾自然地理优势和妈祖文化优势并举的莆田市,必将以新兴港口城市的面貌屹立于海峡西岸。
  (发表于《中华妈祖》2005年7月总第2期)

知识出处

妈祖精神摭谈

《妈祖精神摭谈》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对妈祖精神的核心内涵、社会基础、文化传承、亲民意识、爱国情怀、崇善观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会意义等做了论述。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世雄
责任者
林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