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精神之爱国情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精神摭谈》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526
颗粒名称: 妈祖精神之爱国情怀
分类号: B933
页数: 6
页码: 022-027
摘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通过妈祖寄托的爱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抵御外敌入侵,助推和平外交,维护国家统一。
关键词: 妈祖精神 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

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志士献身祖国,用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奏响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之歌。妈祖作为民间女子,关心民瘼,一生行善,处险不惊,临危不惧,其精神可叹可嘉。但妈祖毕竟不是治国重臣,亦非统军将帅,其传说故事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是怎样形成的呢?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神灵是人间的影子,所谓信仰崇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美好寄托,是人们的现实需要和精神追求造就了神灵。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以邻为友、与邻为善、和平为本的诚信礼仪之邦,当然也是一个自立自强、威武不屈、敢于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国度。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近现代中饱受欺凌和侵掠,陷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之中,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惜抛头洒血,造就了中华民族强烈主流意识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使这种精神贯穿到一切文化领域之中。在以立德、行善、大爱为鲜明特点的妈祖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中,同样闪耀着各个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那些以妈祖显灵为载体出现的传奇故事,无疑是人们借重妈祖威名,用史诗般的爱国主义语言来动员社会和鼓舞民众。这从历代帝王对妈祖的褒封中便可看到端倪,宋、元、明、清四朝对妈祖的三十六次敕封中,冠以“护国”二字的就多达十几次。通过妈祖寄托的爱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抵御外敌入侵赵匡胤扫灭五代十国,于公元960年建立了大宋王朝,国力强盛,妈祖也于当年诞生。但宋代的历史,前盛后衰,每况愈下,给后人太多悲怆的记忆。宋太祖、太宗盛世之后,屡遭辽金侵犯,国势日渐衰微,以致酿成钦徽二宗被虏,留下靖康之耻的千古奇辱。苏东坡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对两宋时期政治现实最贴切的文学概括。可能宋代这段历史难以抚平后人心痛,明万历间编撰的《天妃显圣录》特意收录一则“紫金山助战”的故事,记录南宋宁宗开禧乙丑年(1205)冬,金人仆散揆南侵宋境,宋将毕再遇率军拒敌,战前焚香向妈祖求助,妈祖示梦说: “金人犯顺,北顾贻忧,若等锐志克敌,吾当助威以佐天子。”结果,初战花黡镇时,妈祖出现在云端,空中似有万马驰骋,官兵乘势冲杀,逼退敌军。随之再战于紫金山,妈祖又显身上空,剑戟之声铿锵不绝,敌军惊慌逃窜,从而解了合肥之围。宋高宗时秦桧卖国求荣,残害抗金名将岳飞,此后,主和的阴霾笼罩朝廷,至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宋金签订条约,南宋对金称侄皇帝,年年纳贡。宋宁宗即位后曾想有所作为。宋金交兵多年,总体上宋军被动挨打,一败再败,这次紫金山战役大获全胜却是事实,百败一胜,事出意外,作者把功绩归于妈祖,自有其道理。到了明朝,国家长期处于“北虏南倭”威胁之下,特别是有日本浪人加入的倭寇,不断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杀人掠财,造成边境不宁,田园荒芜,人心恐慌。妈祖乃海上女神,对海上为患的倭寇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永乐十八年(1421)正月,钦差都指挥张翥统领浙江定海卫水师距海御倭,善于水战的倭寇抢占出入海口要地,明守军“樵汲道绝、兵士困甚”,困难之时“同叩祷天妃”,结果妈祖大显神威,顿时波涛汹涌,倭船东倒西歪,蓬绳断落,张翥乘机发动进攻,士兵们奋勇争先,擒获甚多,倭贼投水溺死者不计其数。这一仗战果辉煌,永乐皇帝特派遣御史刘麟和内官孔用、唐贞一起到妈祖庙致祭,送去长生鹿二对。这个记载,是明朝我国军民守土抗倭的生动缩影。
  助推和平外交中华民族是以和平友善著称于世的伟大民族,而国力强盛时从不欺侮弱小,远邦近邻一视同仁,一律以礼相待,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如:和平外交的有张骞下西域、郑和下西洋,通婚联姻的有昭君出塞、文成入藏,宗教交流的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经贸往来的有陆海丝绸之路等。当然,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外事活动也是充满风险的,这方面,妈祖文献资料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迹。《天妃显圣录》中“朱衣著灵”记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途中突遇风暴,八舟溺七,路所乘之舟亦在危急之中,情急之下告求妈祖庇护,立时见一神女现于桅杆之上,朱衣端坐,风波骤息。回来后,路允迪对人说了一段发自内心的话: “世间惟生我者罔极,我等漂泊大江,身濒于死,虽父母爱育至情,莫或助之,而神姑呼吸可通,则此日实再生之赐也。”并把出使途中奇遇奏请朝廷为圣墩庙赐“顺济”庙额。出使回来不为自己邀功而为妈祖请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并有随从作证,路允迪如何敢冒欺君之罪而编造谎言,《天妃显圣录》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但这件事早在宋代莆田人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就有记载。明朝时中外交往更为密切,使者频频出入于东南亚、中亚各地,出使途中每每在大海中遇到台风,因而得到妈祖庇佑的事例也大为增加。永乐元年(1403)钦差太监郑和下西洋去暹罗国在广州大星洋遇台风,永乐七年(1410)钦差太监陈庆带宝货往西洋途中遇风暴,永乐十九年(1422)钦差内使张源出使榜葛刺国在东海遇大风,洪熙元年(1425)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在外洋遭遇阴霾恶浪,都得到妈祖显圣救护而脱险。宣德五年(1531)钦差太监杨洪带三十条装载彩币的船只赏赐阿丹、暹罗、爪哇、满刺加、苏门答腊、木骨都来、卜刺哇、竹步八国,途中困顿,见一小屿欲上去休息,忽然看见一女子手提竹筐采螺,但瞬间就不见了,大家正感怪异,那小屿也不见了。原来是一条大鲸鱼,如果靠上去后果不堪设想,那个采螺女子就是妈祖变化指点救了他们几十条性命。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4),朝廷赐蟒玉正一品册封琉球王,派汪、林等使官出洋,去时顺风顺水,只三天就到马齿山那霸港,但返回时“狂涛震撼、巨浪滔天”,船上物件尽翻海底,忽然桅杆上出现两盏灯笼,光芒四射,桅杆上铁箍断了13根而桅仍不倒,帆绳断了而帆仍不落,船栓裂开一尺多而船仍不沉,最终脱险驶回福州港。使者复命时奏请为妈祖春秋二祭,朝廷立即派人到湄洲致祭答谢。这些记述,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祥,是妈祖助推和平外交,才使她自己最终成为和平女神。
  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全体华夏子孙的爱国传统,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强烈国防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不仅官兵一体、军民同心,而且人神共识,天地同心。特别在清朝中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奋起抗荷收复台湾,他的儿子郑经不满清廷统治,在台湾拥兵自立,企图分裂,并时常袭扰福建沿海厦门等城市。康熙十九年(1681),清廷派将军万正色率师征剿厦门之敌万将军率部驻扎崇武,夜里梦见妈祖说明天助你一帆北风把敌人赶回去,第二天果然北风骤起,敌人大败逃回台湾。万将军立即奏本,康熙皇帝深感神功,钦赐御香御帛,差官到湄洲加封致祭。康熙二十一年(1683)十月,靖海侯施琅将军奉命征剿台湾,部队集结在莆田平海。当地淡水奇缺,全村只有天妃宫前一口浅井,平时群众饮水尚且不够,如何能供几万人的部队饮用? 为此,施琅向妈祖拜求,果然井内泉涌如溢,清甜爽口,取之不竭。施琅为此提笔亲书“师泉”二字,并作《师泉志》勒石纪念。两个月后,部队向台湾进发,但无风助帆,一天一夜才到达平海湾外乌丘屿海面,于是,部队返回平海,不想途中狂风大作,浪涌滔天,战舰东倒西歪,惊险万状,待到风止,船只全不见了,四下寻找,最后在湄洲澳里找到,人船都完好无损,大家又高兴又奇怪。有兵士说,昨夜巨浪排天,都以为要葬身海底了,突然船头有灯笼火光照耀,好像有人牵拉着船缆,不知不觉进了避风港。大家都欢呼妈祖灵验,施琅亲率各营将领赴湄洲致谢,捐款重修梳妆楼和朝天阁。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4)六月,施琅部队进兵澎湖,但敌人凭险据守,难以攻克,夜里营千总刘春梦见天妃对他说: “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第二天出兵感觉妈祖就在身边助战,于是火炮齐发,一战而克澎湖。更为奇怪的是,澎湖大战那一天,平海乡民入天妃宫,发现妈祖神像衣袍透湿,左右神将两手起泡,猜是妈祖率神将助战。施琅再次上奏,皇帝下旨差礼部郎中雅虎赍御香御帛到湄洲致祭,施琅再次捐金二百两建造佛殿僧房。这几件事,情节具体,凿凿有据,平海天妃宫前“师泉”井勒石至今犹在,当地群众代代相传。
  (发表于《中华妈祖》2011年10月总第38期)

知识出处

妈祖精神摭谈

《妈祖精神摭谈》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对妈祖精神的核心内涵、社会基础、文化传承、亲民意识、爱国情怀、崇善观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会意义等做了论述。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世雄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