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羲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中画派藝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449
颗粒名称: 黄羲研究
分类号: K820.52
页数: 16
摘要: 黄羲(1899—1979年),原名文清,别名文倩,字苦亭,号可轩、大蜚山人,福建仙游人。黄羲先前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和书画鉴赏家。黄羲的画发端于 “闽中画派”,黄羲先生在“新浙派”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了重要作用,黄羲还任职多所美术院校,从大学、专科、中师以至高级中学等。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关键词: 黄羲 近代 中国画

内容

一代名师 艺帜干秋 ——黄羲
  二李启蒙 闽中英才
  黄羲(1899—1979年),原名文清,别名文倩,字苦亭,号可轩、大蜚山人,福建仙游人。黄羲先前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和书画鉴赏家。黄羲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上海昌明艺专、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和浙江美术学院等。
  黄羲是担任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最早的人物画教授之一,其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国画艺术倾注自己毕生的精力,传世代表作有十八米巨幅长卷《九洲禹迹图》,著作有中国美术学院教材《中国传统人物十八描》《中国画法研究》,以及《黄羲画学研究集稿》《黄宾虹故宫读画录》和《黄羲画集》等。
  黄羲的画发端于“闽中画派”(莆田、仙游旧时亦称“闽中”,大的“闽中”概念与“古闽”“八闽”同,意含福建)、“二李”(李霞、李耕),又继承了明代莆田画家吴彬、曾鲸的人物画传统技法。福建黄羲博物馆藏有十幅《黄羲临曾鲸绘罗汉图》原稿,另作有一幅《罗汉图》款署:“庚午夏日拟蔗园老人(曾鲸晚年号“蔗园老人”)画意,黄羲可轩。“(见笔者编著《黄羲画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59页)。也吸收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以狂草入画的奔纵风格,并能吸纳民间美术的气质和艺术精髓,融会贯通。
  因此,1924年,年近八旬的国画大师吴昌硕先生偕王一亭、诸闻韵先生乐为年方二十五岁的上海美专大一学生、青年画家黄羲代订《黄羲画例》:“仙游黄君羲善绘事,所作人物尤能袭芬瘿瓢,独具家法,诚闽中画士之杰出者。”并亲笔题写相赠。
  自此足见黄羲先生敬畏古典,传承经典,早期人物画技法主要承启“闽中画派”先贤衣钵,又能独自创新,自成家法,以致刚进入上海美专,即被校长刘海粟慧眼赏识,聘其为上海美专师范部图工班绘人物画稿,作为学生临习的范图。 1930年,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潘天寿也赏其人品和艺术才华,提议、选调黄羲入美专担任人物画教授,王一亭时任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其也邀聘福建黄羲为国画教授,并与1931年,又为其计划出版的画集赐题“俱极佳妙”相赠。
  中国学界翘楚皆赞 “二李”高足,闽中英才黄羲先生之国画艺术和绘画风格。
  尤其1949年春,黄羲在福建省图书馆举行个人画展时,时任中国美协福建分会副主席、著名画家陈子奋曾赋诗《观黄羲先生画展》佳赞:“人物谁能方崔陈(崔子忠、陈洪绶)?莆阳文中与波臣(吴彬与曾鲸)。步武乃有瘿瓢子(黄慎),先生瘿瓢之替人。大笔折苇细鼠尾,所贵瘦硬能传神。年来结想忽把晤,丰采谈吐和生春;出示大作百余幅,神奇精妙雄无伦。海内艺林久寂寞,千秋一帜张吾闽。 ”
  艺术巨子陈子奋这首诗高度概括并印证了黄羲的绘画艺术道路,其乃步武闽中吴彬、曾鲸和黄慎等乡贤的一代宗师,国画大家,赞其张吾闽,弘其艺。
  承启浙派 名垂画史
  1957年8月,由潘天寿先生与吴舀之等先生联名提议,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把黄羲从福建正式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担任人物画教学工作。并组建中国画系,把国画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莫朴院长认为 “当时很多国画是
  潘天寿黄羲等合作《新禧图》私人藏
  速写加毛笔,没有传统,黄先生来很有必要..当时北派的人物多是工笔,黄先生是兼工带写水墨人物,画得好所以请他来。 ”至 1972年黄羲退休,前后十六年。
  潘老为何二请黄羲?其意何在?
  众所周知,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物画都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纯正的中国画受“西画东渐”影响,正遭受“转基因”侵蚀裂变,偏向素描速写造型,忽视传统国画笔墨精神等现象凸显。中国传统国画开始渐入式微。在此之前,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传承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些传统技法(如人物十八描、白描等)、传世经典作品、绘画理论总结及传授教学方法承载着中华民族先人高度的经验智慧,并诠释中国绘画艺术的本质基因。在黄羲故乡福建“闽中画派”三代艺术家(第一代:明代“莆籍三大师”为李在、吴彬、曾鲸;第二代:清代“闽西三杰”系上官周、华喦、黄慎;第三代:近现代“仙游三杰”李霞、李耕、黄羲)身上得到完整纯正的传承和保留,一脉相承,基因正统,故“闽中画派”三代画家个个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皆擅,诗书画印学养修为全面,是中国画坛成就卓著的杰出艺术家。著名学者、翰林院编修张琴先生在《莆田县志》·三十三卷言“李在开‘闽派’之先”(按:广义的“闽中画派”简称“闽派”与“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如出一辙。)梁桂元先生在《闽画史稿》中,也引述此观点,认为“李在开‘闽派’之先”;闽中另一位杰出画家吴彬引领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曾鲸开创“波臣画派”;上官周著《晚笑堂画传》成后人临人物画的范本;华喦为“杨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慎乃“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李霞民国期间誉满京城,吴昌硕赞其 “人物第一家”;李耕开创 “李耕画派”;而黄羲乃承启 “浙派”艺帜,开拓 “新浙派”人物画的
  一位杰出国画大家和美术教育家。
  之前中国绘画史谈及“新浙派”人物画时,因各种原因,淡化或忽略黄羲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十六年的杰出教育成就和其为浙江美术学院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确是令人心痛,也是一种遗憾。黄羲教授为“新浙派”人物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重用,功不可没。
  因“西画东渐”使中国几千年智慧和经验总结而来的优秀传统中国画自此式微,尤为中国人物画。而为何唯“新浙派”人物画相对还拥有一些中国画自己的艺术风貌特征和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潘老当年为何对中国传统国画现状的殚精竭虑并锐意改革。潘老高瞻远嘱,旗帜鲜明提出艺术上中西应该拉开距离。
  潘老是位曾撰写《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画院考》等理论著作的大学者,又精于画理,故其深知绘画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或者用现代提法所曰叫顶层设计的方向性,把握美术教育教学正确方向的迫切性。故二请黄羲来浙江美术学院任教。
  而黄羲等教授是真正具体在第一线操作层面或曰具体教学层面之执行者,故黄羲先生对“新浙派”人物画出现所产生的影响力其重要贡献、作用价值和深远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当时因为潘先生请黄羲先生过来的目的,就是希望他用传统古典人物画方法来改变当时美院青年教师人物画过于西化过于写实的现象。
  所以黄羲先生在“新浙派”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声名相对被埋没了,谈到“新浙派”人物画只提“开山五老”(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李震坚和宋忠元),极少提述黄羲先生的作用和贡献。
  昌谷(1929—1985年)先生,都年长30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与黄羲同事时还是青年教师,他们的人物画创作也受到黄羲教授影响。但因各种原因,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出版物、展览或著述中淡化或不提黄羲名字和其作品,以至黄羲自1972至1980年这近十年间,其声名几乎绝响,后来的绘画史专家、学者在撰写“新浙派”人物画时也因而错漏黄羲的特殊贡献和应有画史地位,这确是中国绘画史的一种阙佚和无言的痛,令人遗憾。
  但这也是研究黄羲国画艺术创作及其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为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黄羲在中国绘画史的杰出贡献和画史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来审视并检阅当时的中国国画创作现状和美术教育教学状况。
  “西画东渐”是西风东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是指西方绘画技法及其理论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明末清初时期以及20世纪初期,欧洲等地绘画(主要是油画)技法和理论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绘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故可把西画东渐数百年的历程分为两个时期:
  “西画东渐”第一个时期:16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揭开了西画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序幕。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派罗明坚(1543— 1607年)来华,并带来一些宗教画。随后利玛窦等不少传教士带着相当数量的西洋画作品和书籍,书中插有很多精美的西画插图。最初传入的西画都是像《天主像》《圣母像》等肖像人物画,所以最先受西画影响的是以闽中莆田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写真画家,因曾鲸传统功底深厚,又善于总结,吸其精华,中西交融,独辟溪径,开创具有中国民族绘画特征的凹凸法,弟子众多,形成声势浩大,以曾鲸名字命名的 “波臣画派”,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西画东渐 ”第二个时期,主要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绘画自身面临巨大的挑战,再加上新文艺思潮的推波助澜,致使一批批青年学子肩负着 “艺术救国”的历史使命,远涉重洋踏上留学之路。大批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兴校置学,创刊办展,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掀起了中国美术的重大变革。
  中国留学生在此时期大都留学日本、欧美。中国留日学生回国后勇于探索,形成“岭南画派”,创建北京美术学校,促使在大陆形成短暂的现代派热潮。中国留学西洋的留学生大多数学油画,并且普遍倾向于写实主义,少数倾向现代主义诸流派,归国后,几乎都从事美术教育,偶有作油画同时也兼作国画;赴欧美留学生回国的功绩在于创建杭州国立艺专、北平艺专,促成了写实风格的油画,成为美术运动的主流,也初步建立了中国油画的体系。油画的被引进,相对于原来拥有丰厚中国画传统的中国绘画史来说,是一件空前的大事,伴随着油画的一整套美术观念、美术创作意识,西方人对绘画所持的不同、认识世界的模式差异,甚至连同油画自身的形式特征,无不对原有的中国文人画产生强烈的冲击,也对中国美术创作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潘老主张“中西拉开距离”,并强力进行课程设置和分科改革。于是,1957年11月7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全体教师进行表决,全票通过将 “彩墨画系”改为 “中国画系”, 11月19日上午,中国画系召开了 1957—195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计划报告会,会议由新当选的国画系主任邓白先生主持,议题是向中国画系师生普及分科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分科填报志愿进行动员,该教育改革12月得到文化部批准。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中国画进行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实践的开始。
  潘天寿先生在发言中,他反复谈到了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向学生们阐明了中国画进行分科教学的重要性,并谆谆告诫学生们选科是为一生事业立基础,要通过选科,立定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并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传承中国画传统
  人类生存在宇宙间,第一是生活问题,这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首先要解决,物质生活有低有高,低的生活,慢慢提高,使人过着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人类仅是为物质生活是不够的,太单调,没有变化,所以任何民族、任何社会都有文艺生活。
  二怎样发扬传统
  怎样发扬传统,文艺与科学,始终有些不同,科学全世界可以通用,例如电灯有利生产、有利生活,大家都适用。中国的算盘,是很便当的,日本、美国都喜欢采用。文艺应有民族的风格,因为社会历史发展各方面的关系,各有各的形式、气派,欧洲的就与东方的不同,东方的印度也与中国的风格不同。这不同,就表示民族的生活、风格、习惯、思想都有所不同,如果世界各民族的文艺都完全相同,那就毫无意义了。电灯,各国都可以同样,科学讲效能,文艺讲风格。
  三中国传统国画的教与学
  过去也有这种情况,考进美术学校,以为有了好的先生,就可以画好了,以为先生有秘诀,只消得到先生的秘诀,就可以画得好了,自己不肯下苦功,这是不对的。先生应该是好的,但不能全依靠先生。学习上有没有秘诀呢?学习上是没有秘诀的,人造卫星、火箭、医药上的特效药,都是有秘诀的,不知秘诀,就造不出人造卫星..学术只有自己努力,没有秘诀的。绘画上的技巧方法是有的,但仍须自己艰苦钻研。你们的学习环境太好了,你们要好好的自己努力学好画,各人的爱好不同,画家的画也不同。同学来此,是学习学术,兴趣不相近,不容易学得好,要定下志愿,然后选科,选科要慎重考虑。过去同学对分科的看法,以为人物画最容易出版,容易拿到稿费,这些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打算,你们要从学术上着想。国家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术人才,不是仅仅为个人的吃饭。办学校,竟仅仅注意到毕业生以后的吃饭问题,这真使人不可理解。至于培养专家,学过五年,自己可以努力,作为专家基础;五年毕业以后,还须自己充实,还得工作。学术是毕生事业,一生研究的方向。
  你们选科时,不要为了生活,要为自己的兴趣,为了学术,要通过选科,立定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
  如上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教育因受西方美术教育思潮的影响,引发中国文化传承、传播者身上激起中国传统文化心境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碰撞,对人物画个性追求的探索,忽略中国传统古典人物画技法的传承。
  黄羲先生作为一位传统人物画的继承者与美术教育家,正经历了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中不断显现出的新现象新状况,在这些风云变幻的社会变动中,他始终固守一颗赤诚之心,笃志于传承中国传统优秀国画,及其绘画技法精华。
  近年来对黄羲的研究,已有黄永玉、吴山明、周颖南、叶德昌、林懋义等中国著名画家、学者、教授撰写回忆纪念文章,多是侧重于回忆黄羲先生的人品、艺德、画艺,或是呼唤学界给予重视和关注等等。
  若能从一个较深层次、较宽广的视域,从中国人物画教育发展的角度,从倡导敬畏近代黄羲《九州禹迹图》(局部)1961年纸本50cm×180cm福建省黄羲博物馆藏经典,传承古典的高度,从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继承和发扬的深度来审视黄羲先生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特别是中国传统古典人物画教育史的地位,必定会有新的研究成果。今天通过《黄羲研究》及有关史料的陆续的披露,盼能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恳望更多的学者、专家参与对黄羲的研究,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据《黄羲自传》载:黄羲祖父母从福建南安而流徙于仙游,租屋而居,居无定所,记忆中先后搬迁八九次家。因自己是长子,又体弱多病、不能进行体力劳动,但性好绘画,七岁时曾读私塾五年。十四岁时师从李耕学画三年(1912-1914年),时李耕师画名尚未著,其家甚穷,艺徒而常须帮其家庭兼事耕樵等什役,对画艺仅凭感染所得其皮毛而已。
  1917年,黄羲父故,弟妹五六人仅靠母亲劳动和喂猪收入,生活非常艰难,而自己画业未成,不得不别母,再跟李霞师游历于涵江、厦门和上海。
  1918年春,自仙游到涵江等李霞师,在涵江三年得到友人杨渭蒲先生热忱帮忙,助其卖画,解决吃住衣行。
  1922年春,又得到涵江医院院长、著名画家李可信(1875—1949年)的赏识,资助其到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学习。
  1924年5月,由集美到厦门,借寓于兴安会馆(莆仙人会馆),成功举办人生第一次个人画展,深受好评,筹到一笔计划年底赴上海美专学习的路费和生活费用,视厦门为第二家乡。
  1924年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师范图工组,因自己师从闽中画派两位杰出的人物画大家李霞、李耕习画多年,基本功扎实,闽风文脉,独帜一树。而上海美专又没有绘人物的教师,校长刘海粟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邀约刚入学的新生黄羲面谈,聘其为上海美专函授部绘人物画图稿,供学生临摹学习。时美专教师诸闻韵先生又邀画坛名宿吴昌硕、王一亭共同为其订画例。评其云:“仙游黄君羲善绘事、所作人物尤能袭芬瘿瓢,独具家法,诚闽中画士之杰出者。”黄羲刚进入上海美专立即受到校长刘海粟赏识,聘其为上海美专编绘人物课稿授课。年近八旬的画坛领袖吴昌硕偕另二位名宿诸闻韵、王一亭为年方二十五岁的大一学生黄羲联合制订“画例”,这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实属罕见,成为艺坛佳话。
  1926年冬,黄羲毕业,适为学潮,结果学生组织了自己的新华艺专,第一季度结束时,刘海粟为其颁发上海美专毕业照,同年返闽任教。
  1928年3月,假厦门兴安会馆与厦门鼓浪屿日本医院上班的中国台湾籍女护士廖明辉结婚。
  1929年9月,业师李霞自台湾举办画展返乡,推荐自己亦去中国台湾举办画展,学术交流,开拓视野,弘扬中华优秀的国画艺术,扩大闽中画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930年8月,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潘天寿师来函,聘黄羲担任上海美专国画人物科教授。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王震(字一亭),亦聘任黄羲为该校国画教授。
  1931年,由诸闻韵介绍拜黄宾虹为老师,国画心法开始确立,理论也有依据,是黄羲学术升堂入奥的重要时期。
  1932年8月,应聘担任厦门集美高中艺术科的国画教学工作。
  1934年3月至 9月,由厦门往上海跟从黄宾虹老师学习,绘事精进,宾老改其名“文清”为文倩。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时值黄宾虹受南京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之聘,为故宫审查监定文物,黄宾虹推荐黄羲去当助理,录记所监文件,有机会跟随黄宾虹老师到上海、南京和北京审监故宫珍藏的大量珍贵书画真迹,置身于艺术之宫,又得宾老口传面授,受益尤深,之后撰写有数十万字的《故宫读画录》文稿,内详记录宾老书画监定语录,是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书画鉴定专集。之后,又受聘上海美专国画教授,追习古画心得,结合教学工作体会,受益终身。后因中日战起,黄羲奔避闽南,1937年11月,随李霞去永春创作卖画,遭日机突袭山区村庄,幸自己外出逃过一劫,但恩师李霞体虚受此惊恐刺激,怒不可遏,病情复发,次日离世,痛失恩师。
  1940年元月至1944年7月,黄羲在集美任教(因抗战迁移安溪),湖南青年黄永玉来厦门投靠其族亲(时任集美学校办公室主任的黄村生)并向黄羲学习国画技法。 1948年至 1957年受,聘福建仙游师范学校。
  仙游神笔 国美慧心
  黄羲人品、艺术德艺双馨,是一位精于学术研究、专心授业传道而深受人们敬仰的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家。他注重教学相长,凡事亲历亲为。黄羲具有严谨的教学风范,他十分重视画学理论研究,不仅教案完备,还编撰了《谈人物画传统》《中国画法研究》等文稿,他每年都创作部分带有技法探讨研究价值的作品,留存国画系作教材,其中中国人物画十八描注释范本已于2011年8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以《黄羲教授十八描》为书名出版,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材,供学生学习借鉴。
  黄羲的教学方法主要沿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示范教学,他并不是依照当时流行的光影法来表现人物结构,而是靠线条的穿插组合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空间透视。他的示范教学,言传身教,娓娓道来,令学生终生难忘。为了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传统笔墨的生命力,他不仅画古典人物,还运用纯传统画法创作了现代人物画《采茶》《牧养女》《教爷爷识字》等作品,笔墨清新中见苍润,人物优美中显质朴。
  由于他对画史、画论、鉴赏和技法等都有深入的综合研究,因而他在教学示范与讲解中能够融山水、花鸟、人物于一体,深入浅出且富于思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写生和创作中发挥古装人物画以线描为主的特长。他学识渊博,精通诗书画印与雕塑等,仍转益多师,博取南北,吸收文人画和民间绘画之长,同时研究西方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把中国画的传统法度、黄宾虹的艺术学理和自己数十年的笔墨探索经验不厌其烦地传授给学生,使传统人物画文脉韵致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黄羲对浙江美术学院传统人物画技法教学的确立、完善和 “新浙派”人物画画风的形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为了教好学生,黄羲精心创作《中国画十八描》作为教学范本,又撰写《谈人物画的传统》《如何学好白描》。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祖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著名画家、浙江美术学院原国画系主任吴山明在《师德可风、艺帜千秋》一文(发表于2003年2月13日《美术报》)中深情回忆:
  “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在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求学的学子,都会记得和蔼的美髯公黄羲教授。黄老教中国传统人物。先生每天总是笑着走进教室,穿着朴素、整洁,讲着福建乡音很重的普通话。当年中国国系的资料藏品已很丰富,而对传统人物画的临习已成为学生踏入中国画之门的必修课。先生指导的主课便是临摹,先生教学讲解、示范、指点一起来,学生也喜欢先生当场作画。先生为人正直、谦和、豁达而风趣,从不与人争长短。
  黄羲平时除教学外,很少外出,经常是一个人在书房中作画,先生作画很少打草稿,喜将宣纸粘在竖着的画板上作画,准确而生动地一挥而就,在那个时代兼工带写古代人物有如此功底者是很少的..许多曾受教于先生的学生们,都感到不应该遗忘这位师德高尚、艺术精湛的前辈,希望能有机会为先生的艺术与人品,为先生在中国画坛应有的地位,写一点作纪念文章。 ”
  吴山明还提到:“黄羲先生,我进中国画系时就是我们人物画专业的传统人物画的主课老师,是潘天寿先生特意请来的,请来的还有顾坤伯先生,‘文革’中黄羲先生因不堪批斗而回乡。从1957年至1972年在中国画系任教16年,黄先生勤奋教书,为人真诚淳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退休后还为一些艺术院校、文艺单位、工艺厂、文化馆作传统中国画艺术讲座。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黄羲应该是中国画高等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上海美专、昌明艺专、厦门集美艺专和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中国传统人物画教学和创作研究,一生倡导重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敬畏传统绘画经典,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文脉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羲的画以兼工带写为主,也有偏工笔一路如《美人倚竹图》,偏写意一路如《耕、樵、渔、读》。他多中锋用笔,行笔中偶露侧锋、卧滚锋。观其用笔,时立、时侧、时旋锋,笔气正而又婉转多变,短笔跳跃,长锋则有一泻千里之感。他创作的十八米长卷《九州禹迹图》,生动地描绘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全画分为十段,每一段表达一个主题。
  麻姑是黄羲最常画的仕女题材。他一生画过数百幅麻姑图,幅幅神态不一,他的《麻姑》超越了古代仕女画法,造型多有变化,设色淡逸清丽,体现了古典东方女性之美。黄羲所画高人雅士也格调高雅,用笔洗练,笔笔精到,着力表现了清高脱俗者如《羲之爱鹅》,孤芳自赏者如《陶渊明》,宦途落魄者如《东坡笠屐》,枯寂禅坐者如《达摩》,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他曾游天台山、雁荡山和黄山等名山,也留下山水精品佳作,如《天台山》等,笔法有宋元意趣;对花鸟草虫也多有涉猎,如《梅花八哥》《墨荷》等,笔墨变化灵动。由于他修养全面,所以他的人物画经常和山水、花卉,精妙融合,意境不凡。
  黄羲在追绪宋元名家绘画精髓的同时,尤重学习明清乡贤吴彬、曾鲸、黄慎的绘画技法,并在不断地探求艺术变革。其画风早年灵动秀逸,如《倚竹仕女》《李和靖》。中年跟随黄宾虹在故宫鉴画后,眼界扩大,画艺日益成熟,笔墨雄健畅润,长锋折苇,一波三折,气韵生动。如《何仙姑与吕洞宾》《旨酒延年》。
  晚年作品则时见苍雄恣肆,如《东坡笠屐》《李时珍》等。他画人物画也与潘天寿画花鸟一样,很少写生,全靠平时留意观察,默识心记,而后自由创稿。他作画时善于用水,笔墨滋润(其高足原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吴山明教授承之画风),古雅洒脱。当时很少有人在古装水墨人物画上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黄羲的创作题材多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或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或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如麻姑、八仙、西施、关羽、钟馗等。他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中国古典人物画以线描为主的特长,造型简约生动,神态优美自然,行笔遒劲有力,笔墨温润华滋,设色清淡雅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 ——古雅清新,灵动秀逸。当时媒体评黄羲“画法具南北派之长而去其短”。
  黄羲之前还任职多所美术院校,从大学、专科、中师以至高级中学等。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这些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在怀念德高望重的恩师黄羲先生。希望能全面、完整、深层地彰显黄羲先生的绘画艺术、教学成就及其在中国画坛上应该享有的正确定位。
  诚如早年在厦门集美学校得到教益的原中国美协副主席黄永玉先生,曾题写“黄羲博物馆,学生黄永玉书”,热心建议建立“黄羲博物馆”,如今已在黄羲家乡仙游建成,得以实现。原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教授为黄羲陵园的石亭用篆书题“清风亭”“艺坛硕望”。中国美术学院吴山明教授,在厦门师专任教的叶德昌、李舀莘两位教授和美院十几届的人物画科毕业生,系黄羲学生。
  此外,还有福建省画院首任院长丁仃,厦门工艺美院前副院长杨夏林、福建美术出版社前社长沈文,以及曾得到教益的福建师范大学翁振新、俞梦彦和叶锡祚教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事实上,黄羲为“新浙派”人物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在的催化奋进和积极推动的作用,贡献巨大。
  黄羲实乃一代名师,艺帜千秋。中国绘画史应该给予黄羲教授一个正确的定位和一个公正的评价。
  俞宗建 于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
  20 17年7月7日
  近代黄羲《混描图》纸本白描中国美术学院藏
  各界名家评黄羲精粹
  吴昌硕题:
  仙游黄君羲善绘事,所作人物尤能袭芬瘿瓢,独具家法,诚闽中画士之杰出者。(1924年)
  黄宾虹题:
  风雨摧残,蘩英秀萼亦不因之消歇。(1937年)
  王一亭:
  俱极佳妙。(1931年)
  刘海粟题:
  意思横逸,动笔新奇。(1981年)
  潘天寿:
  选调黄羲入上海美专(1930年)和浙江美术学院(1957年)担任人物画教授。
  陈子奋观《黄羲先生画展》诗云: “
  人物谁能方崔(崔子忠)陈(陈洪绶)?莆阳文中(吴彬)与波臣(曾鲸)。步武乃有瘿瓢子(黄慎),先生瘿瓢之替人。大笔折芦细鼠尾,所贵瘦硬能通神。年来结想忽把晤,丰采谈吐和生春。出示大作百余幅,神奇精妙雄无伦。海内艺林久寂寞,千秋一帜张吾闽。 ”
  沙孟海题:
  黄羲先生法绘。
  陆俨少题:
  麻姑上寿图。
  
  谢稚柳题:
  黄羲画集。
  黄永玉题:
  福建省黄羲博物馆。
  
  王伯敏题:黄羲先生曾从学于黄宾翁门下,他是师老师之心,不似老师之貌,为宾翁门生中之独特者..(1993年)刘江题:艺坛硕望。(1981年)
  吴山明题:
  黄羲先生,我进中国画系时就是我们人物画专业的传统人物画的主课老师,是潘天寿先生特意请来的..从 1957年到 1972年在中国画系任教 16年,先生教学讲解、示范、指点一起来,学生也喜欢先生当场作画。先生为人正直、谦和、豁达而风趣,从不与人争长短。
  平时除教学外,很少外出,经常是一个人在书房中作画,先生作画时很少打草稿,喜将宣纸粘在竖着的画板上作画,准确而生动地一挥而就,在那个时代兼工带写古代人物有如此功底者是很少的。(2003年)
  许江题:神气神韵仙游神笔,惠风惠彩国美慧心。(2015年)

知识出处

闽中画派藝術研究

《闽中画派藝術研究》

出版者: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阐述“闽中画派”的渊源、开派、传承;概述闽中画坛、大师云集;明代莆籍三大师李在、吴彬、曾鲸生卒年考略;阐述大师、宗师、大家的定义概念。

阅读

相关人物

俞宗建
责任者
黄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