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人物 曾鲸: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中画派藝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443
颗粒名称: 画史人物 曾鲸: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
分类号: K820.48
页数: 12
摘要: 曾鲸(1564—1647年),福建莆田人。字波臣,别称波臣父,晚号蔗园老人、蔗庵、蔗第等,“波臣画派”创始人。毕生从事肖像画创作,艺术活动主要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余姚、乌镇和福州等地。曾鲸在榕期间作《冒起宗像》《菁林子像》等作品传世,并收徒授业,曾鲸晚年自号 “蔗园” “蔗庵” “蔗第”。在中国绘画史有突出的地位,
关键词: 曾鲸 莆田 中国画

内容

曾鲸 (1564—1647年),福建莆田人。字波臣,别称波臣父,晚号蔗园老人、蔗庵、蔗第等,“波臣画派”创始人。毕生从事肖像画创作,艺术活动主要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余姚、乌镇和福州等地。1627年秋,曾鲸返闽,曹学佺在榕访曾鲸,招宴集渭南祠,曾鲸在榕期间作《冒起宗像》《菁林子像》等作品传世,并收徒授业,闽籍郭巩、廖大受、刘祥生和熊介玉等皆为其弟子。《中国绘画史》 誉其肖像画在明代近三百年“首屈一指”。
  曾鲸生平
  曾鲸生卒年,常见有两种错误说法。一说曾鲸生于1568年,卒于1650年,全国有十多种专业绘画史书、教科书都持此说;二说曾鲸生于1567年,卒于1649年,包括《艺林年鉴》 即持此说。以上两说均认为其享年83岁,而 《福建画人传》 则作82岁。真相如何? 且看有关史料。
  据清代学者黄宗羲《南雷集五》《题张子游卷》云:“庚申年(清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邂逅子游时,言其师卒于丁亥年(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年八十四。”这里所说的“年八十四”,应为享年84岁,按古人习惯说法是“虚岁”,“实岁”当为83岁。而明代著名画史专家姜绍书著的《无声诗史》记载“曾鲸年八十三终”(是指实岁83,享年84岁),这里的“年八十三终”是指从哪年生算起,到哪年去世(终)为八十三。而古代生卒年算法:生年是指从哪年生算起(曾鲸1564年),卒年是指哪年去世(曾鲸1647年),终年是指去世那一年减去出生那一年 (曾鲸1647-1564=83岁) 。之前几种说法:
  1650-1568=82岁
  1649-1567=82岁
  终年均为82岁、享年83岁等等,与姜绍书记载的终年83岁,或与大学者黄宗羲及曾鲸学生张子游所言曾鲸享年84岁,均没有相符。
  曾鲸学生张子游向黄宗羲明确:言其师卒于丁亥年(1647年),享年84岁,与姜绍书言“曾鲸年八十三终”是从不同角度计算而来,并无予盾。因姜绍书与曾鲸同辈,故曰曾鲸年龄为终年是实岁,而张子游乃曾鲸学生,所以他回答学者黄宗羲言他的老师曾鲸年龄,因曾鲸是其长辈,更应尊逝者为享年,故曰曾鲸年龄为享年是84岁。
  《题张子游卷》还有一段珍贵史料,言及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曾鲸曾到浙江余姚,为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写像。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黄宗羲寓居南京鹫峰寺,曾鲸又与其比邻而居,常造访黄宗羲宅:“每至薄暮,波臣过我寓中,邀往书屋。余不能酒,黄花绿茗,杂以果饵,出其所蓄书画、古奇器观之。”一年后,黄、曾因故失去联系。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宗羲偶然遇见曾鲸的学生张子游,方知曾鲸“晚年目不能细视,为牛首僧画八十一代祖师像,遂终焉”,不禁感叹惋惜。
  黄宗羲系当时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且曾与曾鲸“比邻而居”,姜绍书是曾鲸的好友,而张子游则是曾鲸的学生,关系密切,根据他们所述的曾鲸生卒年史料,更为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因此,笔者认为,曾鲸生卒年可推断为1564年和1647年,即曾鲸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卒于清顺治四年。
  综上所述,笔者观点,在目前没有更可靠史料、物证的情况下,曾鲸生卒年不应使用以上几种没有可靠证据的版本说法,建议统一使用曾鲸生卒年 (1564—1647年),即曾鲸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卒于清顺治四年。
  曾鲸里籍
  明末清初学者徐沁 (1626—1683年) 著《明画录》 (成书于1677年,距曾鲸卒于清顺治四年 (1647年) 已40周年) 。作者记载曾鲸 (附子沂) 条:曾鲸,字波臣,闽晋江人 (按:实误,应是“闽莆田人”) 。
  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著 《柳如是别传》第五章 (三) 录钱谦益 (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诗第二十五首云:
  风掩篱门壁落穿,道人风味故依然。莫掸瓠子冬瓜印,印却俱胝一指禅。(钱谦益自注:“曾波臣之子剃发住永兴寺。”)
  寅恪按:牧斋此首为曾氏父子而作。《明画录》云:曾鲸,字波臣,闽晋江人。工写照,落笔得其神理,万历间名重一时。子沂,善山水,流落白门,后于牛首永兴寺为僧,释号懒云(注:《谭扫庵诗存》,当号漱云也)。可与牧斋自注相参证。民国大学者陈寅恪先生也引用徐沁《明画录》观点:“曾鲸,字波臣,闽晋江人”。徐沁在 《明画录》 中为何会把大名鼎鼎的明末清初人物肖像画家曾鲸的里籍地,误作“闽晋江人”呢?
  为此,笔者有必要对曾鲸的祖籍和里籍(即曾鲸的籍贯)进行探索考证甄别,钩沉史实,避免误会,以讹传讹。
  据曾鲸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写《柳敬亭像》自题款署“崇祯庚辰重九,蔗园老人写于秦淮畸舍,曾鲸”,钤“曾鲸之印”。笔者从此对曾鲸晚号“蔗园”做深入探幽考究。我们知晓古代书画家自号有的会取好几个,但在多个号中往往会有一个是作者取自家乡的诞生地或居住地。例如,比曾鲸稍长十多岁的明代莆籍宫廷大画家吴彬,其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游历四川岷江所作《岷江揽胜图》(南京博物院藏)时,在作品上款署自己的号“壶谷山樵”吴彬,彰显自己家乡诞生地是“壶(按:莆田壶公山)谷(谷城,指莆田黄石)”。吴彬早年在莆田壶公山麓筑“壶中草堂”,因自己是壶公山麓谷城山人,故在“壶谷”后自谓“山樵”,号“壶谷山樵”标明吴彬自己家乡诞生地为莆田黄石。
  同理,我们通过查考曾鲸在作品上款署自识“莆阳曾鲸”“莆中曾鲸”“莆田曾鲸”获悉曾鲸为福建莆田人。
  若我们想进一步探知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画家曾鲸莆田的具体里籍地,目前暂时无法从史籍中查获。故笔者尝试从曾鲸晚年自号入手探踪,发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曾鲸作《董其昌像》款识:“蔗庵曾鲸写照”,崇祯十三年(1640年)曾鲸作《柳敬亭像》款识:署自号“蔗园老人”,曾鲸晚年还有一个自号“蔗第”。曾鲸晚年自号“蔗第”“蔗庵”“蔗园”,皆带有“蔗”字,曾鲸自号透露其家乡莆田里籍地当有甘蔗。也流露出曾鲸晚年身在他乡,深深思念自己故乡之情。
  考查“蔗第”之“第”字,古意有:第宇(官邸) ;第舍 (宅第,住宅) ;第屋 (第宅) ;第馆 (第宅) ;府第 (宅第) 。故笔者初断曾鲸此 “蔗第”意为:曾鲸里籍地系居在种植甘蔗旁边之宅第。
  考查“蔗菴”之“菴”字,古意有:圆形草屋(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古人亦喜在居河之湄,结划为庵 ( 《神仙传·焦先传》 ) 。此“庵”与 “菴”同。故曾鲸晚年自号 “蔗”更明确透露曾鲸里籍地居家为圆形草屋之类,附近种植甘蔗,曾鲸可能出生在文人之家,上辈居河之湄,结庵而居。考查明代莆田地名“蔗园”,即“甘蔗园”,而从有关史料获悉,宋、元时期,莆田有三个地方大面积种植甘蔗,形成 “蔗园”。其中仙游县两处,莆田县也有一处。其位于莆田县东北十多华里的仁德里。
  明代弘治时期 (1488—1505年),莆田县划分为7区,30里,其中二区含仁德里,仁德里辖八村:长丰、七步、澄渚、陈墩、大沟、吕埭、吴刀、魏塘。河流环绕村庄(笔者实地考察) 。
  莆田曾氏入莆有三支,其中一支宋代绍兴年间由泉州入莆田延兴里南箕堤头,后来由南箕迁入西漳村(今属拱辰长丰) 。泉州十世草堂公讳珍,官居翰林博士,即曾氏始祖之一。
  《莆阳曾氏族谱》载:“曾氏郡望为山东鲁郡。曾氏之入莆也,始于宋,其由南箕之入西漳也,始于元。西漳则由南箕迁,南箕则由泉郡徒,泉郡则由吉折,吉折则由长沙武城分迁。莆祖则由宋草堂徒,西漳祖则由元艾轩迁。”
  故曾鲸晚年自号 “蔗园” “蔗庵” “蔗第”意指莆田里籍地,与明代莆田县武化乡仁德里辖地相符。曾鲸应是西漳村 (今属拱辰长丰) 曾氏艾轩公后裔 (详细另文考述) 。
  徐沁著 《明画录》 曾鲸 “闽晋江人”为其祖籍地,曾鲸籍贯应为 “闽莆田人”。
  曾鲸儿孙
  笔者多次赴江苏南京,浙江余姚、嘉兴和桐乡等曾鲸生活居住地,艺术活动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考《嘉兴府志》《桐乡县志》《乌青镇志》以及莆田人刘尚文撰的《莆画录》等文献史料,获证曾鲸一家三代(曾鲸、曾沂、曾镒) 善画。曾鲸、曾沂、曾镒条目文献记载内容如下:
  曾鲸,字波臣,莆田人。流寓金陵,写照入神。(金陵璞事)
  曾鲸,字波臣,闽人。善写照,妙入化工,自秣陵 (金陵,南京)至青镇(今浙江桐乡乌镇),营别业居焉。
  释方择赠诗:“白门(南京) 为客倦,此地喜偏幽。”是也! (桐乡县志)
  《乌青文献》中记载:“曾鲸,字波臣,闽人。来寓居乌镇竹素园,善丹青写照,妙入化工,道子、虎头无多让焉。里中属写者众,今皆宝之,以为名画,不徒因先。”
  《嘉兴府志》载:曾鲸,字波臣,闽人。居乌镇,善写照,时称化工笔,从游得名者甚众,从子(注:“从子镒”疑误记,应为“鲸孙镒”) 镒,工绘人物、花鸟。
  《海盐县志》称曾鲸:“开辟门庭,前无古人。”
  曾镒,字受伯,莆田曾波臣之孙。寓邑之清风里,其画人物小照,不愧祖风。(刘尚文《莆画录》)
  曾鲸诗词
  笔者考证曾鲸40岁前已经抵达南京,且能即兴吟诗,极具诙谐。据明代莆籍学者姚旅 (1572年生) 著 《露书》 卷十二 《谐篇》292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载:
  甲辰 (1604年) 冬 (曾鲸时年40周岁)夜集秦淮,酒中行隐令。
  谢少连 (诗人,曾鲸挚友) 曰:
  一对好夫妻,不应娶个小。
  只为心不平,终日打不了。乃金鼓也。
  曾波臣曰:
  朝出兰房暮即归,长干相守不相违。前犹有啼痕在,只恐明朝又别离。乃牛也。
  盖兰者,栏也;
  千也,竿也;
  妆者,庄也;
  啼者,蹄也;
  离者,犁也。
  另有清代郑王臣著 《莆风清籁集》 (卷·二十八) 收录曾鲸诗文:
  《赋得丹灶》
  仙人渺何许? 遗迹竟萧萧。
  伏火明还灭,轻烟锁又销。
  草香犹昔日,砂冷到今朝。
  误作黄粱梦,寻来路转遥。
  莆中四绝
  曾鲸早期画名能够在江、浙、沪名家云集,高手如林的画坛声名鹊起,盖与同邑学人姚旅及其提及的“莆中四绝”等人的团结进取,互帮互携分不开。
  姚旅(1572-),名鼎梅,字园客,福建莆田人。姚旅著《露书》卷十二《技篇》言“莆中四绝”(福建人民出版社,303页) 载:
  今世绝技:吴文中(吴彬)、胡可复山水……唐、宋、元山水不一体,体体擅长,惟吴文中,既花鸟、佛像亦无不精工;他若曾波臣 (曾鲸) 小像、洪仲韦 (洪宽) 、黄允修 (黄升) 篆石,皆名称一时。故笔者编著 《曾鲸画集》 时收录“莆中四绝”:明吴彬 《马重德肖像图》;曾鲸《胡尔慥小像》;洪宽小楷《曹大理集叙》 ;黄升篆刻《岸圃大观》 《古柳桥》 等作品。
  据《莆田历代书画选集》载:黄升,明代篆刻家,字象侯(按:又字允修),工篆刻,治印神明变化,不拘一格,有时大刀阔斧,有时矩步规行,不失尺寸。其为莆田明代侍郎彭汝楠刻 《岸圃大观》 。
  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也为彭汝楠题“岸圃大观”,并作“岸圃大观图”。董其昌在著作《记游》中述:“余游闽中”,与莆田吴彬、曾鲸、彭汝楠等人交情深厚、过从甚密。
  《梨园过眼录》载:万历丁未(1607年)夏,曾波臣,胡可复为吴允兆先生合作《行乐图》于青溪水阁,属不佞 (我) 代志岁月。洪宽。“洪宽之印”(白文) 。
  曾鲸绘《胡尔慥小像》,自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启丁卯仲夏,莆阳曾鲸写。”邑人著名诗人、书画家宋珏 (字比玉,号荔枝仙) ,时流寓金陵,为国子监生。其在曾鲸画上题:
  挹其道貌,其古如松。
  聆其德音,其清如淙。
  岳神所降,天目所钟。
  处处甘棠,在在华封。
  我庇宇下,十载朝宗。
  不图今日,得御犹龙。
  鞭箠橐鞬,誓愿相从。
  部下诸生宋珏敬赞。
  钤有“宋珏之印”(朱文方印) ,“宋氏比玉”(白文方印) 。
  莆中文人相互欣赏,书画同辉。
  波臣画派
  曾鲸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史有突出的地位,盖因“莆中四绝”“莆田文人”互相提携,此外,更应该肯定的是,曾鲸呕心沥血培养了谢彬、沈韶、郭巩、廖大受等四十多位优秀的弟子,形成以曾鲸的名字为流派的“波臣画派”。
  波臣画派的弟子还有很多,画史上大多只罗列出画家的姓名及字号:“传鲸法者,为金谷生、王宏卿、张玉珂、顾云仍、廖君可、沈尔调、顾宗汉、张子游辈,行笔俱佳,万历间名重一时”。
  波臣弟子甚众,文侯(谢彬)而外,莆田郭巩,字无疆;山阴徐易,字象九;华亭沈韶,字尔调;汀州刘祥生,字瑞生;嘉兴张琦,字玉可;海盐张远,字子游;秀水沈纪,字聿修,皆不问妍媸老幼,靡不神肖。
  以上谢彬、金谷生、王宏卿、张琦、顾云仍、郭巩、廖大受、刘祥生、沈韶、张远、沈纪、徐易、顾宗汉等十余位画家,都是曾鲸亲授的学生,如果加上再传弟子,如顾铭、禹之鼎、徐璋辈,其阵营之大、声势之壮,终于形成声势浩大的“波臣画派”。
  兹列举曾鲸家乡莆田的二位高足廖大受和郭巩的艺术简历。
  廖大受,字君可,从学曾鲸,工写真,其代表作《雪庵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评者谓其为“曾波臣后当推为第一”。
  曾鲸另一位莆田高足郭巩,字无疆,莆田人。传神妙手,周栎园(亮工)《读画录》云:“郭无疆巩,闽之莆田人,移家会城。无疆作画,具有天质。山水、翎毛皆工,尤以写生名。为予作小照,携归江南,见者匿笑不禁,咸曰:‘得无疆,波臣可以死矣。波臣,曾鲸也,亦莆人。请无疆追写程公(仲玉),无疆援笔立就,望之如生。”
  从著名学者周亮工邀请郭巩为其恩人程仲玉绘肖像画,栎园看到肖像画喜赞“有郭巩在,曾鲸可以死矣”,可知郭巩的绘画艺术成就和艺术水准,郭巩也是曾鲸名副其实的高足。
  中西交融
  曾鲸画像虽以传统画法为之,亦用唐宋以来的传统粉彩渲染法,但其更注重墨骨用笔,并有机结合了西画技法,以淡墨按面部层层渲染出阴影凹凸,达到富有立体感的效果,后人称之“凹凸法”。
  曾鲸用这种独创的画法使其笔下的人物肖像神情逼真,惟妙惟肖,史称“波臣法”。
  清初张庚在《国朝画征录》曰:“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波臣学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
  张庚此论在言曾鲸是两种画法的善用者,并强调他比前人更注重面部凹凸渲染的精致和傅彩的厚重感,体积感。
  如曾鲸绘《王时敏像》,是先用墨线勾出轮廓和五官,再用“凹凸法”淡墨层层烘染五官结构,并以淡赭傅彩,来刻画像主面部结构与质感。成功地塑造了青年时王时敏气质高洁的文士形象。
  曾鲸挚友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说其画“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虽周昉之貌赵郎,不是过也。若轩冕之英,岩壑之俊,闺房之秀,方外之中,一经传写,妍媸唯肖。”
  论及曾鲸作画又曰:“然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其独步艺林,倾动遐迩,非偶然也。”正因为曾鲸“每图一像,洪染像十层”之画法。故有些学者认为他有吸收西洋画法。缘由:明代神宗皇帝时,有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及其后的罗儒望、汤若望等传教士来华,将西洋绘画作品携入中国,故曾鲸有受西洋画法之影响。
  笔者查 《利玛窦中国札记》 载:利玛窦一生先后三次到达南京,分别是1595年5月,1598年7月和1599年2月。特别是1599年2月利玛窦第三次来宁后一直居住到1600年5月才起程进京,在南京居住一年零三个月。其间,利玛窦与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科学家徐光启、画家李日华等名士交往,辩学论道。那么利玛窦在南京是否传播西洋绘画呢?
  对此,当时的著名学者顾起元在其所著《客座赘语》 一书中记载:
  “利玛窦来南京,居正阳门西营中。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橙,而涂五彩於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橙上,脸上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笔者考曾鲸至少在1594年前已经在南京生活,时间上与利玛窦三次来南京传教等活动有交集。
  叶向高、李贽情理上自然乐于引见这位福建老乡、写真高手曾鲸与利玛窦相见相识,相互切磋。目前虽未发现利玛窦与曾鲸直接见面证据,但曾鲸在南京见到利玛窦所带进来的西洋画技法作品《圣母圣婴像》的可能性很大,受到触动和启发,且吸取其精髓而萌生创新,开辟前庭,创造出具有强烈个性特征,风格鲜明的中国绘画新纪元“凹凸法”,因其弟子众多,影响巨大,形成了以自己字号命名的绘画流派“波臣画派”。
  著名学者张琴编《民国莆田县志》三十三卷;曾鲸,字波臣,流寓金陵,写照入神,点睛生动……其真迹传世有 《十六应真图》 《黄石斋》 照诸像,价逾拱壁矣!
  画史意义
  曾鲸的中国人物肖像画影响中国绘画史近500年,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誉其为“一代传神泰斗”。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一,曾鲸开辟前庭,前无古人。其为中国肖像画开辟了新途径,丰富了中国肖像画的笔墨表现力,为传承和传播中国绘画艺术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曾鲸于崇祯三年 (1630年) 仲春迄孟冬敬写 《历代名贤真像》 计六十二帧,《曾鲸画集》 收录其中之一 《王阳明像》 ;曾鲸还为中国著名文人学者写照,如 《董其昌像》 《王时敏像》 等。
  曾鲸尤注重为中华民族脊梁、有中国气节名士传影。如曾鲸写《黄道周像》《胡尔慥小像》《侯峒曾像》《倪元璐像》 等,曾鲸写气节名士 《胡尔慥小像》 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曾鲸高尚的艺术情操也是其写像品高艺馨的核心成功因素之一。其子沂遁入佛门,曾鲸晚年带其孙曾镒迁隐乌镇竹素园,此地喜偏幽是也,为曾鲸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其三,曾鲸开创的“波臣画派”通过弟子张琦及其所绘《费隐通容像》等作品,以及再传弟子的传播,影响日本黄檗宗肖像画风。曾鲸为中国绘画艺术远播海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原载:2016年11月22日《中国书画报》

知识出处

闽中画派藝術研究

《闽中画派藝術研究》

出版者: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阐述“闽中画派”的渊源、开派、传承;概述闽中画坛、大师云集;明代莆籍三大师李在、吴彬、曾鲸生卒年考略;阐述大师、宗师、大家的定义概念。

阅读

相关人物

俞宗建
责任者
曾鲸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