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84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19

内容

镇前打铁球
  涵江镇前打铁球习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形式上看,每年正月廿四日元宵出游布福,由5~7位神童脱光上身,坐上刀轿,手系“铁球”,不断击打自身背部,场面壮观。实际上,是因为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官方武备松弛,海防失守,造成外患。当地民众为了鼓舞抗倭斗争,一方面借助神的威力,一方面号召乡亲修武练兵,随时准备保家卫国。
  “镇前打铁球”项目,实际上是一种元宵节俗庆活动,与纪念抗倭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民俗学和历史学、军事学研究价值,特推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之一。
  保护单位:涵江区镇前村民委员会文本撰写:黄向阳
  莆田林墩戚继光纪念馆
  林墩戚继光纪念馆,位于黄石镇林墩村南塘湖畔,原名戚公祠,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兴化倭患平定后,系三一教主林龙江舍地30亩,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功绩而立的生祠。后因年久失修而圮毁。1995年在戚公祠原址上重建纪念馆。1997年被批准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定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祠门外矗立着雄伟壮观的纪念牌坊。祠堂为歇山造,面阔五间,深三进。纪念馆大厅中,伫立着高达2.1米的戚将军塑像,威武雄壮,令人肃然起敬。厅堂两侧廊壁刊载戚继光两度入莆平倭的英雄史迹。后殿为宗孔堂,供奉三一教主林龙江塑像。祠堂东侧为凌星阁,现辟为戚继光抗倭史迹陈列室。凌星阁中今存一通赠承德郎户部主事邑人洪珠的墓志铭,为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书丹。纪念馆前埕今存一宋代知府林廷龙所立石碑,碑文榜书“林峬”二字系南宋参知政事书丹。
  北辰宫戚公祠与戚公井
  北辰宫位于黄石镇水南塔山,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宫宇规模宏大,为莆田五大庙之一。主祀玄天上帝。戚公祠位于宫宇东侧,祠边有明代戚公井。
  戚公井石砌井台呈六角形,井口开三孔。相传此井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军血战林墩时里人为济师饮水所开凿,后人为纪念戚公抗倭功绩,遂称为“戚公井”。一说戚家军在林墩痛歼倭寇,积尸遍野,三一教主林龙江命门人收尸埋于此古井中。为制止鬼魂作祟,乡人于宫内奉祀玄天大帝,每十年举行一次公祭,借以镇压邪气,祈求平安。
  平海城彰善庙
  平海古称南啸,明洪武间(1368-1398)设置平海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俞大猷和戚继光在平海大破倭寇,从此,平海城成为国防重地和抗倭名城。城内尚存有一些明代的抗倭遗迹及平海卫纪念建筑。有纪念明抗倭女杰的“师中贞吉坊”,有供奉戚继光部将朱、戴二将军的“彰善庙”。
  彰善庙位于古卫城南门外西边,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几经重修。朱、戴二将军均系莆田人,他们追随戚继光参与平海大战,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平定倭寇后,二将军奉命镇守平海卫城,他们带领军民修堤筑路,重建家园,并施行诸多济世惠民善举,深受境内士民爱戴。传说二将军逝世后,戚继光将其事迹上奏,朝廷封他们俩为“东南王”,让他们庇佑东南沿海,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每年元宵节及朱、戴二将军诞辰,当地信众都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借以纪念。
  抗倭古城莆禧
  位于莆田市秀屿区的莆禧,原称浮曦,因日出东方晨曦万道,如浮海面而得名,是明代的抗倭古城。
  这莆禧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则依靠山丘,隔海与湄洲岛相对,在宋元时已发展为码头商埠,战略位置十分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明洪武初年(1368),就设有浮曦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倭寇为患,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他“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依山傍海、居高临下的浮曦进入他的视野。
  于是,周德兴命指挥佥事吕谦拆东甲(今黄石镇)海堤石料,筑成周长590丈(约2300米)、墙高21尺、城垛1049个的浮曦所城,并以1200多名将士驻防,同年改浮曦巡检司为浮曦御千户。
  莆禧石城凭海为堑、凿山为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因城若勺,壕似柄,故有“玉柄金勺”之称。洪武二十四年(1391),浮曦按莆田方言雅称为莆禧至今。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占据达60日之久。这年春节,莆田人有家难归。直至倭寇退走后,民众才陆续回城,并于正月初二互相到亲戚家探视存亡情况,初四补过大年。从此,初二“探亡期”(禁忌走亲戚)、初四“做大岁”(即过大年),就成为保留至今的风俗。
  《莆田县志》载,仅明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1563),莆田倭害就达15次之多,倭寇烧杀掳掠,罄竹难书,堪称全国之最。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然而,莆田境内的莆禧城却打破了这个规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莆禧,兴化卫中所千户和分巡姚凤翔率水师迎头痛击,俘倭14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先后陷兴化府城、平海卫城,莆禧城外的火烧坑、下坊厝、严厝巷、凤井村也先后被焚毁。莆禧沦为无援孤城,敌众我寡,却苦苦支撑了50余日而不破,直至援军赶到……
  城北的天妃宫,初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前,已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
  年已古稀的守庙人说起妈祖显灵,暗助军民抗倭的传说,如数家珍: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倭寇从北门水涵洞偷偷爬入城内。由于天暗,敌人又是从地下钻出,民众认为是阴间“孤魂野鬼”出现,赶紧向天妃祈求助战。妈祖显灵,派“千里眼”、“万里耳”出征,召集山神、土地伏守洞口,配合乡亲抗战。后人在洞口立起几根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象征妈祖指派的山神、土地在此守洞护城。
  莆禧城内的古迹多蒙上抗倭事迹的传奇色彩。城隍庙位于城南东门地段,又称“鲤江城隍庙”,是在宋代供奉司马圣王(唐名将张巡)的鲤江庙旧址上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成的。《封守御城隍大神碑》载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围莆禧,城隍显灵,“神灯四布,夜夜绕城,寇望而生畏,自溃鼠窜”。事后地方官报奏朝廷,于是,皇帝“嘉异吾城隍守御之功,特诏封城隍大神”,莆禧的城隍竟然被“赐以黄袍加身”,在全国各地的城隍中独领风骚。
  其实,莆禧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虚无的神灵手中。《闽书》卷之四十《扞圉志》说:“莆禧人习海,勇敢和协,闻贼则奋勇登先,城以不陷。”
  在城西北一堆杂乱的建筑物中,有人意外发现了演武亭和点将台的痕迹。当年,朝廷为了防倭,在莆田设立了四处教场,其中就有莆禧教场。如今,其他三处教场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洗涤得了无痕迹,只有莆禧的古教场,还依稀响彻着明军将士的呐喊。
  城外东南方,一座明代墓茔凄凉地隐藏在庄稼地中,从已经风化的墓碑上勉强可读出“参军文周陈先生乐丘,广东潮州府”等字样。不知道莆禧的地下长眠着多少这样的将士。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善战,才使得莆禧城巍然屹立于湄洲湾,傲对凶残的倭寇。城东门外有一地名火烧坑,原名坑边村,其西有芦竹厝自然村。这两处地名都与抗倭有关。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对莆禧城久围不破,就在周遭烧杀抢掠。坑边村民奋起反抗,杀死进村的小股倭寇。此举引来疯狂报复,村庄被烧成灰烬,坑边村于是改名为火烧坑。戚继光平息倭寇之后,坑边村流落在外的村民回到家园,只好在废墟以西之地用芦竹搭盖茅屋,芦竹厝也就成了村名。
  城内的八卦井、十字街,印证了莆禧曾经有过的繁华。
  八卦井,始凿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五行学说认为“北方属水”,城北属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坎位,坎为水,坎位开井,水源自然丰富。据说大旱之年惟此井泉水不竭,被称为“救民井”。现在八卦井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莆禧城的重要古迹。
  莆禧城现存城墙400米,东、北2座城门和月城,以及子城的残垣断壁。城内尚存《参将胡公遗爱碑》,系为纪念戚继光部将胡守仁所立。近年来,政府拨款重修莆禧古城,并在城门竖立一尊披甲按剑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石像。
  涵东四元祠
  四元祠亦称魏爷庙,位于涵东街道办事处涵东村埔尾,创建于明代。明成化间(1465-1487),倭寇侵犯南日。仙邑龙华义士魏升奉调赴南日抗倭。魏家军协同当地军民奋勇抗击倭寇,把他们赶下海。魏升还率军赴浙江台州海门岛协助抗倭,战功卓著。后在平定由安溪潜入仙游的山寇邝獬之乱中壮烈牺牲。境内士民建魏爷庙以祀。据传戚继光率戚家军赴仙游平倭时曾往仙游魏家祠凭吊魏升,表示对抗倭前辈的崇仰。
  今存庙宇系民国重修,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分上下两厅。前厅祀关羽、岳飞、陈文龙、戚继光四位忠烈名臣,故此庙又称四元殿。后厅二进三间,正殿主祀魏将军。
  福州于山戚公祠
  于山,又名九仙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与乌石山对峙,面积11.9公顷,形如巨鳌,鳌顶峰海拔58.6米。山上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等24奇景。怪石嶙峋,林木参天,风景优美,寺观栉比。现存有宋、元、明、清及近代摩崖题刻计100多段,主要分布在鳌顶峰戚公祠、蓬莱阁、金粟台、幽兰谷等处,
  戚公祠 在白塔东侧五老岗上,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明代嘉靖间,浙江参将戚继光两度率兵支援闽省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龙田)、莆田林墩打了三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前,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行,勒石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正厅塑戚公座像,祠内陈列战袍甲片、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和记功碑等。祠厅两侧壁上悬挂“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四幅历史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功绩。戚公祠南面有一座楼阁称“平远台”,始建于宋代,历来是于山的主要胜迹之一。现平远台系1933年爱国将领蔡廷锴等人捐资重建,砖混结构三层,台广纵横各5米,造型古朴。此台被一株古松所荫盖,侧岩石上有“国魂”等题刻。戚公祠东南侧有“醉石”巨石如榻,古称“仙人床”。相传戚公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步月至此,倦卧,其上,不觉沉沉入睡,后人在此石上刻“醉石”二字。清代诗人张亨甫有“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醉石前有亭名“醉石亭”。亭下方石壁上摩崖题刻有“誓雪国耻”等,以及1936年郁达夫谒戚公祠时写下的《满江红》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摘自林壁符编著《闽都文化源流·榕城园·于山景观》)
  楹联
  重欣海有安澜日真见功成垂手时
  —清·戚学标题新河戚公祠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冯玉祥题蓬莱戚继光祠堂
  卫祖国万里抗倭寇 固海疆三军展雄凤
  —张爱萍题,存椒江戚继光纪念馆
  继先民伟烈 光禹甸英风
  —潘佛章
  战绩著当年,一麾甲兵,顿宁海宇国;余风留今日,特陈俎豆,敬礼将军
  —苏局仙
  指挥戚家军,平倭功德公居首;抵抗鞑虏汗,卫国勋劳孰比肩
  —罗元贞
  民族精神昭日月 戚家肝胆铸海疆
  —端木蕻良
  屯兵海门卫,战图巧演鸳鸯阵;御侮台州湾,功烈常怀戚家军
  —马萧萧题于椒江戚继光纪念馆
  纪效赞新书,思往日楼船飞渡,节钺专征;扼桃渚,凯奏犀军;百战靖虾夷,丕振朱明夸上国
  铭勋崇少保,羡今朝祠庙腾辉,河山绣锦;谒椒江,迹寻鸳阵;千秋怀虎将,激扬丹悃卫中华
  —王体诚题于椒江戚继光纪念馆
  四载屯兵,千秋名将,今朝依旧河山,人到海门怀国士;
  一生戎马,万里奇勋,此处重新祠字,我来浙地拜乡贤。
  —白启寰题于椒江戚继光纪念馆创鸳鸯阵,运虎豹韬,撼山易,撼戚家军难,群倭片甲无存,凶焰久存江户气;
  尽诸葛劳,成骠骑业,视身轻,视汉民族重,两浙纤尘不动,灵旗永镇海门潮
  —张溶川
  看此日伟像崇祠,为神州万代树立雄风,椒水长流,鲸浪宛如众口颂
  想当年金戈铁马,使浙海群黎剪除伤惠,山形依旧,松涛犹似鼓鼙声
  —柯天弃
  士气震扶桑,岛国降幅犹在目;春光回大地,军营细柳正扬眉
  —章升平
  矢志抗倭,拯黎庶于倒悬,丹心映中天日月
  募兵护浙,免边陲之糜烂,浩气慑东海云涛
  —黄振岗
  当年铁马金戈,威震东寇西夷,泽被鲁冀浙粤闽,海晏河清安社稷
  今日微风斜燕,春温南疆北国,邦交亚非欧美澳,远来近悦振中华
  —林俊勋
  文彪横槊,战阵鸳鸯,少保军功昭日月
  南事平倭,北防鞑靼,二华卓识仰干城
  —张拔群
  南浙显威,赫赫功归蓬莱将;东瀛丧胆,巍巍胜属义乌兵
  —范承祚
  平寇用奇兵,方略高如孙武子;保民留世泽,功成胜似岳家军
  —张少成
  紫电尚摩空,自参将以还,漫道国中无猛士
  白虹能贯日,正英才继起,何愁海上有长鲸
  —黄周元
  题字
  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饶正锡
  英烈丰功,与世长存
  —郑维山
  威镇海疆
  —沙孟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
  申报书
  项目类别:民俗(X)
  项目名称:莆田春节做大岁习俗
  保护单位:莆田市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印制
  2019年10月16日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