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将军第二次援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32
颗粒名称: 戚继光将军第二次援闽
分类号: K248.205
页数: 9
页码: 8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戚继光将军第二次援闽的记事,概括了兴化府城的陷落、筹饷、扩充义乌部队、明廷部署福建抗倭人选、戚家军连战连捷结束倭祸等。
关键词: 戚继光 援闽 莆田

内容

一、兴化府城的陷落
  南塘将军离闽,正是倭寇卷土重来的机会了。倭酋这样说:“戚老虎去,吾又何惧?”
  《明世宗实录》说:
  倭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初犯福建,“其自浙之温州来者,则合福宁、连江登岸海贼,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县。自广之南澳来者,则合福清、长乐登岸海贼,攻陷玄钟所,蔓延及于龙岩、松溪、大田、古田之境”。
  十月廿二日,玄钟所城被海寇吴平引倭攻陷。
  政和于十月被攻,知县周尚文坚守四旬,城陷死之。贼入城,屠戮一空。
  寿宁于十一月十七日城陷,伤害男妇,不可胜记。
  兴化府城于十一月廿九日沦陷。嘉靖时期,沿海县城或卫所城沦陷的,实在说不完,数不尽。然而府城沦陷,这是第一次。
  莆在明代,比户业儒,簪缨相望。然而莆田的一些士大夫懦弱无用。倭祸发生,有的人赶紧避难异乡,并没有为桑梓着想,应该如何保卫。
  杜陵未知归何日,夜夜登台望将星!
  这是陈言在榕垣避难诗。
  燕子不知旧垒破,呢喃犹向故园归!
  这是康大和在嘉兴避难诗。
  莆中并无起兵抗倭的欧阳深,昼夜登陴的李恺。
  莆田为倭寇所最垂涎之地。
  《名山藏》说:“兴化衣冠巨族,繁侈相望。”
  《虔台倭纂》说:“兴化故瘠壤,善俭,久而厚积致富。”
  自从倭盘踞林墩以后,四乡人民,避难迁城的更多,“虽僻巷无咫尺之隙”。村落的“一钱寸帛,都在城中”。贼更加垂涎。所以府城沦陷,就等于全莆的金钱布帛,尽被贼搜括无遗。
  南塘已去,倭已无所忌惮。除分兵北陷寿、政外,便集中六千精锐,进逼兴化府城,围困三旬。(以上系据《戚少保年谱》的记载)
  《莆田县志》说:“新倭四千余,日来薄围。”
  福建巡抚游震得调总兵刘显由江西入闽。显在当时称为猛将,而所部不及七百名,驻扎迎仙寨(江口桥附近),逗留不敢进。
  十一月廿八日,刘显派健卒八人,由间道赴莆城,以公文照会分守翁时器,健卒穿号衣,背绣“天兵”两字,在路上都被倭贼杀害了。第二天贼伙八人,穿着天兵号衣,拿着假公文到城下。
  翁时器阅了公文,就让他们缒城而上。署知府奚世亮、署通判李邦光,都觉得形迹可疑,请把他们禁闭起来。翁时器反而大发脾气,偏要派他们把守北门。
  贼谍这样撒谎:刘总兵约定,要乘夜来劫贼营,城中应该静候,不必擂鼓打更。守城人信以为真,因而解严。
  关于贼谍里应外合的行动,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3说:“夜四鼓,贼伪名天兵者,杀守陴卒,贼众自西门四铺(俗呼四路岭)布梯登城,乘风纵火,庐室尽焚。”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时众久惫,是夕相与寐熟……八黠贼乃放火举号,贼皆掩至,长梯蚁附而上。”
  《倭志》说:“甫三鼓,八人者斩关延敌,贼千余从旧西门拥入。”
  翁分守、李通判、毕参将(高)等,皆仓皇缒城逃命,署知府奚世亮力战死。贼分守城门,吏民无得脱者。杀进士19人,举人53人,庠士356。
  唱三教合一的林龙江(即林兆恩)于贼退以后,分遣门徒,收埋骸骨,火葬于南北河尾二山。骸骨完整的,约,有四千余具,还有不完整的遗骨百余担,估计城破时被害人数,当有五千左右。
  以上仅就龙江门人所收埋者论。我们以为:当时城中人民,至少在两万以上。加以四乡避难人城者,或会多至三万。而城破时,“贼分守城门,吏民无得脱者”;“全城焚毁殆尽”,不死于寇,则死于火。我们若说死者当在一万以上或将近两万,这样估计,应该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差不远啊!
  贼是多么贱忍!妇女反抗暴行的,被洞胸断胫,或把舌头乳头割掉,或生焚、钉死。
  名为倭寇,其中也有漳人。莆中有名的士大夫、世家殷户,尽被探悉,绑到一座大寺中(可能是梅峰寺),指名勒赎,按其家中情况,各令付出定额的金银绸缎,缴不如数的,就会被腰斩或锯成两片了。
  倭陷城时,民赀库藏,搜劫无遗。加以纵火,公署民居,祠宇寺观,焚毁殆尽……火经旬不灭。莆人御史林润在《条陈六事疏》上说:
  “近倭奴入寇,大肆凶残。官民房屋,并府县公廨、儒学,与夫四门、城楼,各衙分署,尽一举而焚之,环列数万余家,盖荡然一平野矣!”
  不但城中这样,甚至城东20里的黄石,市衢巨室,尽化为煨烬沙砾。
  远在海隅的平海卫城,也是公私屋宇悉焚,仅存孔庙。
  不但市镇化为焦土,甚至纪念李长者(创立木兰陂者李宏)逝世的庙宇,建于偏僻的大孤屿村,亦化为灰烬。
  莆在当时,或惟有常泰、广业二里,深藏在山谷里头,为倭寇足迹所不及。
  繁荣的莆城,荡然一平野。莆中文物,同归于尽。彭汝楠序重刻《黄忠裕(黄巩)文集》云:“哲匠伟人,玄文秘籍,其销埋于寒烟荒草者,何可胜计?”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莆多缙绅,有四五世科第相承者。古今典籍,比屋连巷,至是俱罹锋燹。
  倭贼甚至于破坏水利,则为本省历次兵灾所未有。
  莆人黄廷用《贺涂藩伯任斋老先生(布政使涂泽民)督修堤事竣序》云:
  自乙卯(1555)(嘉靖卅四年)倭奴入寇决堤(即东角镇海堤),田不可以耕,耕不得以偿种。师旅饥馑并臻,而嗷嗷待哺者越八年。
  莆人林润《条陈六事疏》云:
  近倭奴入寇,陂堰尽为所决。是以溪涧悉涸,海水冲流。昔之沃野,今为卤区矣。
  如疏上所陈,倭贼所破坏的水利建设,又不止东角一堤了!
  破坏水利,就是破坏农业生产力,使劫后遗黎,不死于兵,也难免死于饥馑了!
  兴化府城沦陷的消息传出,震动了全国。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6《为乞赐大举扑灭袭陷郡城大伙倭寇疏》称:
  “今者兴化府城为倭贼袭陷,可谓异常之变也!……若使此寇无所挫衄,将兴化宝物子女,尽载而归,则倭寇必以我沿海府城,亦尔易图。设或空岛而来,则浙直福广沿海之府,讵能保乎?”
  这个时候,福建巡抚游震得无法支撑,只好称病乞休。此公庸碌无能,但还有可取之处。于兴化沦陷前,即保荐俞大猷为福建总兵。于兴化沦陷后,请升戚继光为副总兵,移守温处福宁;以欧阳深升署都指挥佥事,守月港,听俞大猷节制。明政府采纳了这些建议。
  当时俞、戚两将军,一在赣,一在浙。游震得不该催促欧阳深先行出兵,作孤注一掷。欧阳深所部主力,就是以黄元爵、谢爱夫为首的泉州农民军。入莆以后,驻扎濑溪。倭寇屡次乘夜劫营,屡次失利,因而不得南下。
  倭据兴化府城60天,城中粮食已尽,城外景况萧条,无可劫掠。又听到明方增援部队快到福建,才于十二月廿九日,弃城东去。想夺取船只出海,就把崎头据为巢穴。
  欧阳深入城,巡视府库,抚慰难民。所部仅有一千余人,第二天就移营东萧,距离贼巢未及十五里,此举大错特错。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欧阳深轻敌,直前挑战。伏发,深与其下数百人皆战死,贼乘胜攻陷平海卫。
  黄任《泉州府志·忠义周冕传》云:
  倭遁去东萧……冕白深,乘营守,毋与战。会催进兵急,命其子岳镇随深冲锋,俱战死。
  欧阳都司全军覆没,实为游震得所误。
  李杜的《俞公功行纪》云:
  “兴化城陷,事闻,上怒。督府诸司责战益急。都司欧阳深与战于崎头,死焉。”
  汪道昆《欧阳将军诔辞》云:
  “贼愤,则悉以精锐集将军。客谓将军,请避其锐。将军噎暗部士,义不避绥。勉之,吾党得将死所矣!遂帅新兵殊死战。贼且却且前。比日入,将军中矛,犹刃二贼以死!诸新兵翼将军出入,悉死之!”
  黄元爵奉将军尸,乃得归敛。
  (一)筹饷。……
  (二)扩充义乌部队。……
  (三)明廷部署福建抗倭人选
  这个时期,兵部尚书杨博,用私函催促戚将军援闽云:所需要钱粮,暂由浙江巡抚垫给,兵部已发银30万两汇往福建。
  将军由义乌出发,派胡守仁等六支兵先发入闽。糊涂的游震得不以欧阳深的覆辙为戒,又一次催促进兵。胡守仁等以未奉将令,按兵不动。戚将军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寄信给游(震得)巡抚:
  即今旧寇在平海者万余,新寇在连江、福清者,亦不下数千。而在闽兵将,虽有俞总戎新收漳“贼”六千,以无节制而不能交刃。刘总戎所部,屡
  战屡挫。所恃为一方性命以扦御巨寇者,惟此新募南兵。……乃欲以二千兵而御新寇,众寡之不敌也明矣。
  南塘《闽海纪事》云:“时已有欧阳将军之失。予乃上书,请乞集兵持满而发。……言甚切直……闻之中丞,中丞(游巡抚)滋不悦。”
  明政府不得不另换一个巡抚了!(嘉靖四十二年)二月,“罢巡抚都御史游震得,回籍听勘”。
  这个时期,俞大猷自江西赶到平海,驻军秀山,刘显驻军明山,距贼营各三四里。
  俞总兵力主持重。作《兴化灭倭议》略云:
  “今倭贼有二三千,从贼有七千,且人人皆欲死斗。官兵之数,仅与相当。约日列阵以合战,胜负之形相半。若迫城(平海卫城)而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万一被其挫创,东南大半去矣。我列营以困之,彼欲攻栅遁走,则彼虚我实,彼劳我逸,彼饥我饱。纵有突遁,则秀山、明山二营之兵又截于前,故曰可使无孑遗也。……窃意天于此贼,似有欲尽灭之意;离兴化城不他遁而往崎头,胜欧阳兵不他遁而入平海,皆自投死地,进无所之矣。”
  俞总兵与戚将军书云:“猷与贼对垒,不肯轻战;专候公至,并力收功,世人皆以猷为怯为迂。”
  连江陈第,是大猷的门生,其后投笔从戎,随南塘守蓟门,官至游击将军,陈第在此时为老师辩护云:
  “凡论兵者多惑于拙速之言,与以寡破众之说,比比败事。师之言曰:速而果拙,何贵于速.迟而果巧,何嫌于迟?于是作拙速解。”
  俞总兵说:拙速不如迟巧,和南塘请持满而发,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总兵笑贼胜欧阳兵后不他遁而入平海,是自投死地,并不完全和事实相符。《濑户内海河野氏家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永禄六年(1563)(即嘉靖四十二年),我方七股,合计一千三百余人。当进攻大明平海卫时,船舶大小一百三十八艘,其他战士及大明的浪人加入在内,号称总战士上下一三五二人,另有渔夫六百人,亦参加我方作战。
  平海附近有赤崎乡,乡中有朱姓。从前有一个宗人告诉我:
  赤崎山有石洞,有一次,十八人持炬而入,每人拿一条棕索,互相牵引,索已尽而还不能到达洞内最深处。”
  故老相传,倭寇曾由海上入乡,乡人都预先藏在洞里。倭寇见乡中无人,仍旧下船。有一个好事的,登山向海上大骂倭贼。贼又登岸,则其人已隐身洞里。最后一次,匆忙下山,跌倒了,脚上血流,贼循血迹到洞口,也不敢入,搬了很多柴草和毒品混着,把火点起来,甩入洞里去,躲在里头的人都被熏死了。
  这一则逸事,与《和野家传》合起来,说明了倭据平海不去,实恃有海上增援。这一点,是俞总兵所不知道的。
  嘉靖四十二年,徐阶为首辅(严嵩于四十年罢去),杨博为兵部尚书。关于福建巡抚的人选问题,共同决定。三月中,以参政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谭纶在台州知府和浙江巡海分道任内,练兵御倭,是一位知兵的文臣,和俞、戚意气相投。谭抚闽,俞、戚将兵,总算把当时的战略家,都调到福建,和衷共济,这是多年以来闽中所仅见的事了。
  “四月庚申,福建新倭从长乐登岸,流劫福清等处”,又自福清渡江(当是莆田三江口)谋趋平海合营,被俞、刘两总戎合兵,在遮浪村截击。丁卯,大破倭贼于,平海卫,将入侵其他之倭全部歼灭了。
  (四)戚家军连战连捷结束倭祸
  戚军第二次援闽,有大捷二、小捷三。
  (1)许厝之捷
  四月初八日,戚将军统率义乌新军由闽北到福州,十三日到福清,倭寇听到这个消息,过半数上了海船。把总许朝光(海盗出身)得贿,纵放他们出海回国。留下的只有三千黠倭,由平海移到许家村(俗呼苦厝,莆语许作苦音,在渚林南边),据险结巢,分一支在赤崎山下结营,互相掎角。
  海隅之地,驻有三总兵,南塘在福清路上,即有公文寄与谭纶,说部队复杂,须有统一指挥,非巡抚亲临不可。
  谭纶于四月二十日到渚林,开军事会议。决定以戚军当中哨,俞、刘为犄角。廿一日,乘夜进兵,黎明逼贼巢。倭寇二千,骑兵一百多人,当先冲锋,被我军的火器打垮了,就和倭寇的步兵决战。经过了一个时辰,贼军惨败,两股都退入许厝大巢。我军乘风纵火,全部贼巢,化为焦土。尸骸满地。统计擒斩二千二百余级,火焚刃伤及坠崖溺水死者无算(《明世宗实录》卷520)。第二天追剿,又擒斩171级。
  起出被俘男妇三千余人。
  戚军阵亡的,不过16人,南塘把所获财物,全部犒赏给部队。
  第二天凯旋入城,莆田的九年倭祸,才从此结束了!
  全县人民对戚将军万分感激,将军才36岁,两度援莆,出莆人于水火,
  莆人为他建生祠,当时确有艺人影堂中画像,不施彩色,英姿飒爽,令人想见将军在林墩夜战时。厅前有楹联:
  元戎两度扫妖氛,不惜髪肤殊死战;
  父老千秋严伏腊,犹思离乱得生还!
  (2)马鼻之捷
  马鼻是一个孤屿,离连江县城60里。
  从前陷寿宁、政和的倭寇,支党四百余,由北岭逾罗源,要和平海寇合股,听到了平海寇全军覆没,又退到马鼻。
  《陈一斋年谱》云: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端阳节(五月初五日),戚公在连江,宴将吏于南门敌楼上,观竞渡。席半托疾入内,明日未暮,捷音至。
  《戚少保年谱》云:
  五月初三日,戚公水陆公剿马鼻之寇,擒斩一部。残寇退到泥滩上,尽被海潮冲去。
  关于马鼻之捷,两种年谱所载,时日不同(相差两天),一斋为连江人,南塘以国士相待,端阳之宴,必列席无疑。《一斋年谱》所谓南塘席半托疾入内,明日即有捷音至,是出于亲切的见闻,或比《戚少保年谱》所记载者更为可信。
  (3)小石岭之捷
  林爱民《功德祠记》云:癸亥春,倭数千从福宁沿江陷寿宁、政和,复屯宁德之东阳(今周宁县)徙漳湾,返城(宁德县城)茅居者,复烬为墟;掳而获放者,复绁为俘。,民悬喘待毙,日夜跂公至。
  寇在漳湾,听见戚军快来了,移屯龟山寺。
  戚将军于月末,选精锐三千,从山僻前进。又布疑兵使贼不敢北去,南移到小石岭。五月廿五日,我军三路登山,擒斩一百有八级,有四十余贼,投火自尽。
  宁德城乡沦为废墟,将近十年。小石岭告捷,避乱人民,才扶老携幼,回城居住。
  马鼻和小石岭两捷所歼灭的,虽然是小股残寇,闽东倭祸,基本上肃清了。
  (4)仙游县城解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戚将军升为总兵,镇守全闽及浙之金华、温州二府,兼守金华者,以南塘一军万八千人,悉为金华子弟。不久,又兼
  领惠、潮二府。
  张居正《答闽中开府汪南溟(汪道昆)书》云:去冬闻海堧有警。……岛孽未尽,顷闻广中之议,欲委责于闽……故以戚帅兼领惠潮。
  南塘以一身系闽、浙、粤安危,亦可谓身当重任了。
  当南塘接任总戎伊始,岛夷又纷纷登岸。有一部倭寇,从平海回国,船上宝货充溢,引起岛夷歆羡。又集合二万七千余人,乘本年小汛,先发一万五千人,劫掠仙游;等到明春,再来夺取福建省会。
  所以继续开来的双桅倭船,就有大小68艘,人数二万余。这是南塘在十月之内,从福清、兴、宁(福宁)、泉、漳等处所收集的情报。戚军各处应战,水战六捷,陆战六捷,擒斩并焚溺的倭寇,就有三千余徒。
  然而漏网的倭寇,还有万余,来自下列各处:福清县辖的有石蚯、连盘、上迳;莆田县辖的有南哨、西港、圳上、后潘、吉了、石城;惠安县辖的有小岞;晋江县辖的有乌浔;福宁州辖的有田澳。
  十一月初七日,都在莆仙交界的东沙登岸,进逼仙游县城,建立东南西三巢,把县城围住。在救援仙游之前,南塘十分谨慎,作全面防御的部署:防倭寇或会从福宁南窥省会,则令耿宗元拨兵守北岭;防倭寇或会从仙游窥泉漳,则发鸟枪手二哨,带火器入惠安城协守;防倭寇或会由闽东深入闽北,则令都司郭成美,从建宁府东进,搜捕宁德残寇;防倭寇或会在莆田各处陆续登岸,则留兵守兴化府城。
  据莆人黄廷用致亲戚的私函,南塘并驻兵何岭。
  南塘在援仙之前,驻兵何岭,又令耿宗元守北岭。这样的军事部署,姑举往后历史上出现的两次战役,以资比较:
  1922年,许崇智的粤军,从邵武、延平东下,先占北岭,盘踞福建的北洋军阀李厚基,就不得不马上滚蛋。
  1926年,北伐军由何岭北上,入永泰县梧塘尾,东下到峡兜,就把北洋军张毅部缴械,把北洋军阀周荫人赶出福建。
  如上所说,和南塘抗倭的军事部署,如出一辙。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常胜将军,他的胸中,实有一部军事地理学!
  在筹备援仙军事上仍遇到很大困难。当时浙兵在闽,仅有六千余人,防地辽阔,不能倾全力以援仙。浙军每年分两班戍闽,每班九千人;目前驻闽的浙兵,已到了放班瓜代日期。上班的浙兵,逾期未到。仙游受围已久,戚将军怕民心动摇,乃亲带一支精兵,到石码驻扎。
  仙游被围50天;义乌班兵,才于十二月廿三日到省。
  戚将军就于十二月廿五日,五路进兵,第二天早晨,夜雨新霁,满天浓雾,咫尺不辨,大军由新岭前进。
  倭寇正在把新造的八辆吕公车,推到护城河边,以为久困的县城,一鼓可下。城里人人自危。忽然望见大师如云,从东南两路而来,风驰电掣,当天就把三座贼巢毁平,吕公车烧掉。擒斩一千余人,起出被俘男女三千余人。
  败寇还有万余人,于年关(十二月卅日)流窜往惠安、晋江等处。
  (5)王仓坪之捷
  贼退到同安县,四十三年(1564)二月初五日,戚军追到王仓坪,斩首数百级,倭寇坠崖谷死者无算,起出被掳男女三千余人。
  (6)蔡丕岭之捷
  又追到漳浦县,倭据蔡丕岭(一作蔡坡岭)为巢。地如锅底,四面悬崖。贼在蔗林里设伏,戚军四面包围。四十三年(1564)二月十六日,放火焚蔗林,农民秋后砍蔗,才发现白骨成堆,烧死的不下千余贼。
  蔡丕岭负伤残寇,昼伏夜行,想和潮州的山倭二寇合股。潮州的农民军,以花腰蜂为首,业已和俞大猷合作。倭望见花腰蜂军旗,往往立刻脱逃。
  真倭在潮州神水沟,在海丰县金锡都,被俞大猷部擒斩殆尽。
  (摘自朱维斡著《福建史稿》下)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