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20
颗粒名称: 明代驻军
分类号: E292.48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明代驻军的情况。
关键词: 明代 莆田 驻军

内容

一、卫所军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兴化卫;洪武二年(1369),又设平海卫和莆禧千户所,专为防倭。
  兴化、平海两卫各设指挥1员(正三品),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卫镇抚2员(从五品),皆世袭,又设首领经历司经历1员(从七品)、知事1员(从九品)。此外,尚有文职吏员。文职铨注司吏1名,掌行文书。
  两卫各分左、右、中、前、后5千户所及守御千户所,每所设正千户1员(正五品)、副千户2员(从五品),所镇抚2员(从五品),皆世袭,又设首领官吏目1员(从九品)。
  每千户所下设百户10员,每百户下设总旗2名,每总旗下设小旗5名,每小旗下设旗军10名。兴化卫有操屯旗军5039名,出海军1150名。平海卫计有兵5516人,其中驻南日岛900人,守城镇4616人莆禧守御千户所隶属平海卫,镇抚,百户的编制与各所同,原额旗军1221名。
  兴化、平海2卫及莆禧千户所合计有兵员1.3万多名。明代中期,海防松弛,驻军兵员大多空额。
  明隆庆六年(1572年),戚继光针对倭患初平,驻军编制混乱,兵员严重缺额,对平海,莆禧所进行清选裁并,整编为一个营602名,在望仙门(莆城南门)外设营驻扎,每遇操练,入城校阅;春、秋2汛,移屯平海、莆禧、吉了等处。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设兴泉营,屯莆城北门外。次年改称兴化新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设右营,屯扎在北门外西庚。至此,改称兴化新营为左营,先前整编的一个营称前营,裁守备,设游击管辖。万历三十年(1602年),右营调守平海,前、左两营仍驻府城。汛期,每营拨一哨出守贤良、文甲,其余扼守滨海要地,其中以三江口汛为要,余者仅以二三十名哨探,收汛后全营操练。后因饷缺,每营定额为450名,三个营合计1350名。
  二、客兵
  明中期,卫所旗军陆续逃亡,倭患严重。嘉靖间(1522-1566年)开始设置参将、游击,率领各处客兵驻扎兴化防守。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专设中路守备1员,行使都指挥职责,管辖福州、兴化,平海、泉州,永宁,各卫所军及兴化、泉州2府陆路客兵,其衙门设在兴化府。
  三、水兵
  明初,福建沿海先后设五水寨以防倭。兴化府设南日山(今南日岛)水寨,因寨“在涨海中孤立无援”,于景泰间(1450-1456年)移入莆田县新安里吉了澳,但官府仍称之为南日山水寨。
  南日山水寨兵由兴化、平海、泉州3卫拨军充当:兴化卫拨指挥1员,千户以下官9员,甲兵405名,分驾官快哨船9艘;平海卫拨把总指挥1员,千户以下官10员,甲兵770名,分驾官快哨船9艘;泉州卫拨把总指挥1员,千户以下官10员,甲兵335名,由3卫各拨指挥1员管所部旗军,称卫总;又选各卫指挥才能出众者,任把总,总管3卫的水兵,并具有指挥的权限,卫总必须服从其节制。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巡抚谭纶、总兵戚继光请复水寨旧制。南日山水寨迁回南日岛。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本丰臣秀吉大举侵犯朝鲜。中国沿海戒严,福建又设湄洲等八游以增强五,水寨之防御力量,湄洲游设把总1员,官军528名,配备战船23艘,分驻湄洲山、大小岞,北与海坛会哨于西寨,南与浯铜会哨于围头。
  (摘自《莆田市志》卷十三军事第三章驻军)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