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17
颗粒名称: 倭寇
分类号: K248.205
页数: 5
页码: 14-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倭寇者,就是日本浪人,勾结中国的流氓,寇扰于中国沿海一带,明人称之为倭寇,倭者日本人也。倭寇之由来已久,不过在嘉靖时最为猖獗,成为明朝的一桩大患。这些所谓倭寇的日本浪人,其成分也很复杂,有些是流氓,有些是该国内战逃亡于外的遗民,更有很多是商人,想在海外发财的。他们活动的范围是朝鲜的沿岸,和中国的沿岸,中国的海岸则以浙江为中心。
关键词: 倭寇 明代 莆田

内容

所谓倭寇者,就是日本浪人,勾结中国的流氓,寇扰于中国沿海一带,明人称之为倭寇,倭者日本人也。倭寇之由来已久,不过在嘉靖时最为猖獗,成为明朝的一桩大患。
  这些所谓倭寇的日本浪人,其成分也很复杂,有些是流氓,有些是该国内战逃亡于外的遗民,更有很多是商人,想在海外发财的。他们活动的范围是朝鲜的沿岸,和中国的沿岸,中国的海岸则以浙江为中心。
  早在明太祖的洪武初年(1368),便有倭寇出没沿海岛屿,侵略苏州、崇明及山东、浙江的沿海地方。方国珍之亡,有许多国珍的余孽流亡海隅,与倭寇相结。胡惟庸的谋反,据说也曾与倭寇通谋。于是明太祖一方面严申海禁,禁止海民私自出海,一方面沿海设置卫所。在洪武二十年(1387),特置两浙防倭卫所,筑海上十六城,增置巡检司四十五处,籍民为兵,以防倭寇。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日本国王(实乃封建诸侯)源道义遣使入贡,与中国建立邦交,但沿海的倭寇还是肆扰如故。永乐四年(1406),平江伯陈瑄监督海运至辽东,与倭寇相遇,将倭寇击退,焚其舟,杀溺死者甚众。永乐九年(1411),陈瑄又与丰城侯李彬率领舟师,剿捕沿海的倭寇。永乐十七年(1419),辽东总兵刘江,又大破倭寇于金州卫之望海埚,生擒数百,斩首千余,于是沿海的倭寇一度敛迹。到明英宗时,倭寇又复猖獗。在正统四年(1439)时,倭寇曾大扰浙东。所到焚烧劫掠,发掘冢墓,屠杀妇孺,地方积尸如山。于是朝廷下诏备倭,派遣重兵沿海防守,增城堡、谨斥候,倭寇乃再度敛迹。
  从明太祖以来,虽然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但并未因之停罢海上的通商。在福建、浙江、广东三省仍设有市舶司。浙江的市舶司,则设于宁波。在正德末嘉靖初(1521-1522)的时候,有大批的日本商人,来宁波贸易。这些商人成分复杂,各有背景。往往贿赂市舶司的太监,通同作弊,其情形非常混乱。在嘉靖二年(1523),有两派倭商,因为争夺市场彼此发生斗殴,由斗殴扩大而变成了寇乱,竟杀死了中国的备倭都指挥使。遂有朝中大臣奏称倭患起于“市舶”,欲绝倭患,须罢“市舶”,明世宗未加深思,遂下诏悉罢“市舶司”。
  市舶司虽然罢废,事实上中倭的通商仍然存在。以前“市舶司”在时,是由公家主持,秉法办理,虽有黑幕,其弊尚小,后来私相贸易,无所遵循,其弊乃大。这些倭商来到浙江,先和当地沿海的那些专门经营进出口生意的奸商来往。这帮中国奸商欺弄倭人,常积欠倭商上千上万的金银不偿还。倭商失望,便改与当地官宦豪门往来。哪知这些官宦豪门也一样的不讲信义。弄得那些倭商钱尽粮绝,流落在中国海隅,不能归国。他们所做的又是违法走私的生意,得不到中国的法律保护。控拆无门,乃纠结中日莠民出没海上为寇。有许多中国豪贵,被倭人所仇杀,他们的家属便报告朝廷,朝廷便督促防倭指挥使发兵捕倭。倭人大愤,乃加强武装,扩大骚扰。尤其宁波台州一带,大遭蹂躏,官民廨舍被焚毁的达数百千区,遂酿成大规模的倭寇之患。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许多失业的流民,还有许多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加入倭寇,做他们的向导,甚至做他们的领袖,所以倭寇的声势才能扩大。其著者如汪五峰、徐碧溪、毛海峰等,至僭号称王。御史陈九德巡按到浙江,见倭寇猖獗,乃奏请朝廷,应置重臣用重典以彻剿倭患。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特派右副都御史朱纨巡抚浙闽。朱纨到了浙江,拿出铁腕作风,练甲兵、严纠察,下禁海之令,将双樯大船一起拆毁,有敢和倭通商者斩首,并调查出许多招致倭患的官臣豪门报告朝廷,说:“去外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群盗易,去中国衣冠盗难”!
  朱纨命福建海道副使柯乔、都司卢镗,捕获了通番九十余人斩首。一时与倭寇通商的官宦豪门为之大哗,群起而攻击朱纨。御史和亮等也弹劾朱纨、柯乔与卢镗等,“举措乖方,专杀启衅”。世宗便下旨查办,将朱纨等下狱判罪,纨愤恚自杀。
  朱纨一死,海禁复弛。在浙江有四年不设巡抚,于是倭寇的声势复张。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进犯台州,破黄岩、掠象山、定海诸县,知事武伟战死。倭寇凶狠,冥不畏死,作战时往往赤身露体,挥刀而前,当者披靡。又有中国的亡命之徒做他们的谋主领袖,上述的汪五峰、毛海峰等人之外,又有汪直、徐海、陈东等,而以汪直为最狡悍。汪直原是徽州歙县人,亡命海上为盗,据海岛为巢穴,有家在日本,与日本浪人和许多海盗联合在一起,党羽既多,势力亦大,毛海峰便是汪直的养子。是年,朝廷鉴于倭寇的嚣张,又复设巡抚重臣,以佥都御史王忬为巡抚。王忬受命赴浙,特起用卢镗,又保举俞大猷、汤克宽等为参将,就在三十二年(1553)三月大破倭寇汪直、毛海峰等于普陀山。汪直、毛海峰等败溃出海,复联合倭人大举入寇,连船数百艘,四出窜扰,攻破昌国、乍浦、上海、吴淞、太仓、嘉定、常熟、崇明等地。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复自苏州松江渡江而北、大掠江北如皋、通州、海门诸县。部分倭寇且窜入山东。朝廷见王忬剿寇无功,乃改派李天宠为浙抚以代王忬,而以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闽军务,又命工部侍郎赵文华为督察官。张经曾为两广总督,为广西土蛮所畏服。朝廷任用张经的目的是打算征调广西的狼兵去协讨倭寇,敕令开府置幕,便宜从事。经奉命之日,亦慷慨自负,中外忻然,以为倭寇不足平。哪知张经到了浙江,倭寇猖獗如故。那时倭寇分成多股,流窜于长江南北与浙江东部。窜扰于浙江这股倭寇,直打到杭州城外。新任巡抚李天宠坐镇在杭州城中,竟束手无策。张经驻兵在嘉兴,亦无能为力。主要的原因,是倭寇皆亡命之徒,不怕死,又驱俘虏为前锋,刑戮惨酷,有进无退。官兵则几乎人人畏敌,有退无进。所以当时退休在杭州的御史张濂,为了拯救桑梓,曾上书陈三策:一策为“重军法以振积弱之气”,二策为“选民兵以收必胜之功”,三策为“复海市以散从贼之党”,而国家不能用。
  士卒既不能效死,而统帅之间又不能协调。明世宗所派的督察官工部侍郎赵文华,是严嵩的私党,倚仗着严嵩的势力颐指气使。张经的位望在赵文华之上,轻视文华,两人遂成水火。文华见张经剿寇无功,便上书弹劾张经,说他是福建人,虽其才足以办贼,但恐与贼结仇,乃故意玩敌纵寇。世宗见章大怒,即命将张经等械京讯办。恰好那时张经所调的永顺、保靖地方的大批狼兵到达,经命总兵俞大猷率领官军与狼兵邀击倭寇,与倭寇大战于嘉兴之王江泾,斩首二千余级,将倭寇击溃,史称“王江泾之役”。这是嘉靖讨倭以来,第一次胜利。虽然获胜,可是逮办张经的圣旨已到,终将张经、李天宠与汤克宽,押解进京,以纵寇罪论死。
  张经死,朝廷派遣南京户部侍郎杨宜为总督,代替张经,巡抚御史胡宗宪为巡抚,代替李天宠,时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夏。
  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起,倭寇之乱,越发扩大。是年秋,浙江的一股倭寇自杭州西窜于潜、严州、歙县、宁国、太平、溧阳、宜兴、无锡,经行数千里,杀伤数千人。江苏柘林(华亭县)的一股倭寇,窜据陶家港(属奉贤县),击破胡宗宪所部浙兵数千人。苏东新场的一股倭寇,击败永顺保靖的狼兵,进攻上海昆山等处,副使任环将兵苦战积劳而死。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一股倭寇数千人自乍浦进犯杭州,游击将军宗礼率兵抵抗,先胜后败,陷阵而死。另一股倭寇,侵入慈豁,杀死百姓不计其数。又一股倭寇进犯海盐,杀死指挥使徐行健等。这些流窜的倭寇,大股数千人,小股数十人,此伐彼起,此征彼窜,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杀人放火,其势如火如荼,而情况则非常混沌。当时受命讨倭的大臣,既有总兵、巡抚,又有总督及都察院督察。事权不统一,动辄彼此掣肘,遂坐令倭寇披猖,不能收清剿之功。自从三十五年(1556),朝廷明令划分诸臣职责之后,军事情势才逐渐好转。
  在这些倭寇之中,较大的一股倭寇是徐海、陈东、麻叶之所部。这股倭寇流窜于浙东地方,浙抚胡宗宪知道他们内部不和,乃遣使诱降,并暗纵离间之计。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徐海果然缚陈东献降,接受招安,胡宗宪亲加慰勉。一面却乘其不备,集中军队,派总兵俞大猷率领,直攻其乍浦巢穴,歼其众一千六百人,徐海终于投水而死,陈东、麻叶则被俘至京师斩首。徐海、陈东等既死,其他几股流窜于海门、常熟、苏州、松江等地的倭寇,也被官兵消灭。还有一大股倭寇集合于舟山群岛中,三十五年(1556)冬,俞大猷督兵四面攻之,将其扑灭。事后论平倭之功,加赵文华少保,胡宗宪右都御史。
  徐海等死后,还剩下了悍倭汪直,聚众三千遁入宁波岑港。胡宗宪遣人以金帛厚赂,诱令投降,并迎其母子入杭州厚抚之,又遣千户夏正入贼营为质。汪直不疑,便诣军门投降。汪直到了杭州,便被收斩首。其部党闻说汪直被诱杀,群情愤激,复举兵反,时在三十六年(1557)冬。
  三十七年(1558)聚集在岑港的汪直余党,得到倭人的援助,自岑港移屯柯梅,列栅为守,与官兵对抗死战。胡宗宪督兵力剿,竟不能克。其他江浙方面的残倭,则纷纷由北而南,窜扰闽粤,闽粤的沿海又大遭蹂躏。于是福建人大噪,说胡宗宪剿寇无方,将倭寇赶到南海,嫁祸于闽。就有闽人御史李瑚上书弹劾宗宪三大罪,宗宪诿过于俞大猷之作战不力,诏将俞大猷革职,发往大同充军。这以后的几年间,倭寇的侵扰中心,乃移往闽粤、潮州、泉州一带受祸最烈。闽粤地方人士,对胡宗宪的攻讦不已,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终于将胡宗宪逮京讯办,宗宪至京,愤而自杀。
  浙江防倭参将戚继光以平汪直功,奉命扼守浙江的台金严三郡。继光特募浙西的壮丁三千人,加以严格的训练,配以精良的武器,攻战常胜,名闻天下,称为戚家军。在嘉靖四十年(1561),寇进犯台州,为戚继光所邀击,九战九胜,斩杀千人。四十二年(1563)寇流窜福建,连陷寿宁、政和、宁德、福清、龙岩、大田、莆田等地。继光奉命往援,大破倭寇,斩杀数千级,将倭寇击退。及继光还浙,又有大批新倭拥到,卷土重来,再围攻兴化府(即今福建莆田县)。地方告急,明世宗乃再委命俞大猷为福建总黄石镇江东村“抗倭胜迹飞燕府”
  兵,而以戚继光为副总兵,联兵去救援兴化。俞天猷前于三十七年(1558)被贬往大同,为大同巡抚李文进所爱重,用其谋划,破敌立功,就恢复了大猷的官职。于嘉靖四十年(1561)派往赣南剿匪,讨平粤贼张琏,肃清赣南群匪,遂以功复擢升为福建总兵。
  倭寇围攻兴化府,终于将兴化府攻陷,在城中杀掠了两个月,呼啸而去,转攻据平海卫。四十二年(1563)冬,戚继光率领浙兵赶到兴化,与俞大猷及都督刘显等,合师进攻平海,大破群寇,斩首二千余级,获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戚继光以首功进都督同知,代俞大猷为总兵。明年(四十三年1564)寇万余进攻仙游,又被戚继光击破。倭寇亡命南走,继光跟踪追击,先败之于同安,再败之于漳浦。一路上倭寇坠崖落水而死者数千人,残余的倭寇扬帆浮海逃遁,于是闽寇悉平。部分的倭寇,又南窜到广东潮州,和当地的土匪吴平相勾结。这时俞大猷已调往广东,正驻镇在潮州,大猷便与戚继光再度合作努力痛剿,经四十三到四十四年(1564-1565),终于又将潮州南澳地方倭匪肃清。大体说来,到嘉靖的末年(1566),倭寇全平。
  综计倭寇之乱,起自嘉靖初年(1522),与世宗一朝相终始,历时四十余年,蹂躏遍于苏浙闽粤四省,沿海之地破城数十,杀人数十万,其公私人力物力的消耗尚无法计算,诚为明代中叶之一大灾患。为了剿寇,前后更换了好几个重臣疆吏,终赖俞大猷、戚继光两员大将的奋斗,才将倭寇讨平。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少好读书,学《易经》于王宣,学兵法于赵本。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字元敬。自幼倜傥有奇气,博通经史。两人都是才兼文武。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者。俞大猷的作战,是老成持重,稳扎稳打。而戚继光的作战,则飙发电举,能出奇制胜。两人以征倭成名,后来都成为有明一代的名将。
  (摘自陈致平著《中华通史》第八卷·《明史》第二章倭寇)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