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14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3-4

内容

古代,莆仙人民在长期耕山驭海斗争中铸就了坚毅、果敢的性格,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的战斗献身精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境域战事频繁,莆仙人民面对时局,以各种方式,英勇地进行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推动莆仙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政权建立后,当时据守漳、泉两州的仙游人陈洪进顺应历史潮流,毅然脱离南唐政权,把漳、泉两州包括莆田、仙游在内的14个县纳入宋朝版图。陈洪进“纳土归宋”的行动使莆仙两县人民免遭战乱,为中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宋初年,游洋爆发了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再击败官军,曾一度威胁泉州。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宋政权却受到很大的震动,宋太宗为削弱人民的反抗情绪,提出“兴德化民”,设兴化军,置兴化县。莆仙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使境地行政地位上升,兴化地域成为福建的八闽之一。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建立南宋政权。兴化虽然远在后方,但兴化人纷纷赴前线抗金,叶顗、林师益等人参加东京保卫战。青年时代的郑樵、郑厚兄弟上书请缨捐躯报国,但受投降派压制,未能实现,只好发愤著书,留下《通志》瑰宝。莆仙李富捐家财募义兵3000人北上抗金,隶属名将韩世忠部下,不受官职回乡从事公益事业,乐善好施,捐资建造桥梁34座。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八闽诸州相继陷落,南宋朝廷沦为海上流亡政权,兴化成为福建唯一的抵抗元军之地。陈文龙力守孤城,城陷被俘。他坚贞不屈,与其母同绝食殒身。他的族叔陈瓒临危不惧,起兵收复兴化。兴化军的壮举,使它与在江西坚持抗元的文天祥和广东海上的宋朝廷形成海陆三角遥相呼应的声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宋朝廷升兴化为兴安州。元军为保障其南进的后方,调重兵猛攻兴化。兴化军民坚决抵抗元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城陷,3万军民壮烈战死,史载当时“血流有声”。兴化人的民族气节,在南宋覆亡的过程中,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元代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元朝对南人的民族压迫,激起了兴化路农民的多次起义。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陈一壶、陈君信、刘广仁等各路起义军曾三度攻陷仙游县城,并进攻兴化路城,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民族气节永存。当年旅居泉州的亦思法杭(在今伊朗)人赛甫丁、阿迷里丁等发动叛乱,企图在福建沿海建立“亦思法杭国”。他们进兵争夺兴化3县,亦思法杭兵乱在兴化路持续9年。兴化人在这场兵乱中惨遭蹂躏,数万人死于兵乱,导致户口锐减,村落为墟。兴化人民对叛军恨之入骨,当叛军在兴化城下被最后消灭时,流散残兵全被四乡农民击毙。
  明代,倭寇窜扰中国东南沿海,明朝廷为防御倭寇,在莆田东南部建平海、莆禧两卫城,又在各要冲地带建立迎仙、青山、嵌头、吉了、枫亭等军寨。倭寇于明初曾窜犯平海,被守军击退。到明代中期,政治腐败,海防废弛,倭寇大肆抢掠莆仙平原沿海地带,给兴化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府城附近的荔浦村民众奋起自卫,官军竟坐视不救,导致“寇屠荔浦村,河水为赤。”平海卫和离府城不远的林墩也被倭寇盘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军自浙江入闽,歼灭了盘踞林墩的倭寇。但倭寇乘戚家军回师浙江之机,纠集几万人于同年十一月底攻陷兴化府城,全城自知府奚世亮以下3万人几乎全部遇难。兴化是当时东南沿海唯一被倭寇攻陷的府城,八闽为之震动。明朝廷急调戚继光率军援闽。次年三月,明军歼灭了盘踞平海卫的倭寇。之后,倭寇又纠集万余人围攻仙游县城。仙游军民在戚继光部队的援助下进行英勇的县城保卫战,坚守50多天,刘君芳等壮士在与登城倭寇的搏斗中死战不退,壮烈牺牲,县城屹然不动。年底,戚继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倭寇残部流窜惠安,兴化倭患才最后平息。在这场陷城事变中,明朝廷动用了浙江、江西、广东3省人马,花费300万军费,终于清除了兴化的倭祸。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