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根雕作品的表现手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神韵天成·根雕艺术之美》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根雕作品的表现手法
分类号: J322
页数: 4
摘要: 本文介绍根雕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意象、具象与抽象的创意。
关键词: 根雕 作品 根艺

内容

根雕是局部雕刻,有意象、具象与抽象的创意。从根雕的法则来说,一是求其自然,应物象形;二是求立意,意趣结合,顺乎自然,顺势取意。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天然状态浑然一体。根雕作为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各种千姿百态的枯根,经过人工顺应自然形态,巧妙地雕琢加工,创造出具有天然形质美和人工雕艺美、“奇”“巧”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应予以“天成”之妙趣,使根雕作品获得生动的艺术效果,达到真正的神韵。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大自然赋予创作者以灵感与想象,作为一位根艺艺术家,不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还要在根艺艺术创作中充分表现和发挥这种感受力。
  创作根雕作品时应从整体着手,尽量做到不拼、不接,虚实巧妙,相交得体。其取舍部位要求布局合理,取其自然,要讲究意、气、韵、趣,达到神似的境界。显然,一件好根雕作品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自然根材的组合,但根艺作者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没有良好的人品艺德,艺术水平也很难提高。
  根雕有多种表现手法,如不留刀味,或是特意留有刀味。留刀味的手法可以表现细腻的人物造型。而不留刀味,则取其天然美之特点,巧借天然之美,依势造型,因材施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同样,根艺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技巧”。这里所说的“无技巧”不是轻视和否定技巧,而是指作者在创作根艺作品的过程中对技巧的运用并发挥艺术才能和劳动本领,没有任何技巧的创作是不存在的。根的艺术是利用树根的自然残缺、疤痕、节瘤、线条、纹理和不规则的结构形态,施以技巧,达到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一种艺术造型创作。技巧不好,形象不生动,作品就难以动人,因此,技巧是必须注意的。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论画竹》中所说:“首先是眼中之竹,然后是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他画竹泼墨点就能把竹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看似“无技巧”,其实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积累到熟练技巧的过程。熟能生巧,“无技巧”是学习和运用技巧,达到娴熟和出神入化的地步,是情感投入与技巧的高度融合,以致天衣无缝的最高境界。
  根艺制作的“无技巧”,是对滥施雕琢和矫揉造作的抵制。它的主要思想是不作假、不说谎,利用自然根来获取天趣美。如马驷骥先生的作品《马空冀北》就摒弃了人工斧凿的痕迹,运用技巧与情感一致,塑造人物,颇具画意,再造动物,赋予人情,这样无刻意求雕的技巧,却有着动人肺腑的蕴藉美。又如高公博先生的根雕作品《冬不拉》,利用树根的痼疾施以雕琢,呈现和谐融睦的氛围,达到巧夺天工的形象美。可见这样的技巧不是一日之功,是多年磨炼、积蓄、烂熟于心的结晶。
  除了上面说的“无技巧”之外,根雕艺术命题的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根艺创作中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艺术家艺术构思的组成部分,是艺术作品的表象形式和精神内涵的纽带,也是创作者和欣赏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命题和美的形象、美的内涵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衬托的。精彩的命题使形象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反之,形式和内容不吻合、不相配的命题,不但不能掩饰作品形象上的缺陷,反而适得其反,使欣赏者产生拒绝心理。

知识出处

神韵天成·根雕艺术之美

《神韵天成·根雕艺术之美》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中国根雕发展、根雕艺术与生活、根雕作品的审美价值、根雕的制作工序、木雕根雕的发展、根雕精品鉴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颜育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