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根雕作品的审美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神韵天成·根雕艺术之美》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9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根雕作品的审美价值
分类号: J322
页数: 12
摘要: 本文介绍根雕艺术的审美价值,根艺、根雕与木雕的差异性,以及根雕作品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 根雕 木雕 根艺 审美价值

内容

自然造型的根总是随遇而安、顺境而生,没有理性教条的束缚,没有市侩功利的拖累,没有风格流派的追随,这决定了根雕质朴率真的审美取向。
  根雕的艺术精神凝聚着中国道学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艺术特征则更多地含有形式主义美学倾向,这同时也是创作活动的两个基点。
  第一节 根艺、根雕与木雕的差异性
  人们常把根雕与木雕混为一谈,但事实上,根雕并不完全属于木雕,两者有一定的共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通常在说到根雕艺术时,必然是要提及木雕艺术,木雕艺术与根雕艺术是最为接近的艺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艺术创作上的共同之处,可以说,根雕艺术与木雕艺术是姊妹艺术。
  木雕艺术的创作,当然也讲究雕刻技法和工艺水准,但基本上可以在相当规范的几何形材料上进行雕刻,不受材形的局限,操作运刀自如,可以按人的意志创作,其作品的工艺价值也是无可比拟的。根雕艺术的技法与木雕艺术一脉相承,是同“宗”同“流”的两支分支,木雕艺术对于根雕艺术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根雕艺术与木雕艺术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共性东西,也是显而易见的。根雕艺术与木雕艺术相映成趣,但其艺术和经济价值是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攀比的。自古以来木雕和根雕艺术被人们作为清供,甚至被人们顶礼膜拜,当作神灵来朝夕供奉。而根雕中的造像因为罕见珍奇,更显得至尊至上,被誉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艺术之宝。木雕与根雕艺术各有艺术特点和各自的品位价值,随着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木雕与根雕的认识和需求会有不同,但木雕艺术与根雕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必然共存共荣,同放异彩。
  根雕作品的主题立意是以天然树根形态为主要依据,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反复审视,依照根材的固有特征,立下创意,因势利导、机动灵活地把握多雕少雕的部位,该留的留,不该留的就不留,或该拼接的就拼接,还可以对根材的色泽、洞穴、疤瘤、纹理等创作一定的意趣。木雕作品的创作是立意在先,不像根雕那样是因材而立意,而是作者一旦明确主题,就可以大胆随心所欲地按个人喜好志趣去雕刻,不像根雕那样受材料形状的限制,木雕甚至可以按需要制作大量几乎相同的作品。
  根雕艺术虽然也要刀砍斧劈,但最终还是要保持大量的根须、瘤疤或树纹、根皮等,才能体现出根气、根味和根韵,没有这种现象,就无所谓根雕艺术。符合这种法则的根雕艺术是可能达到一种完美、无可比拟的境界。根雕的创作受材料限制,在那些盘根错节的杂乱无序的根料中取材用材,如果没有一定文化底蕴,没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和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动手能力,那么,一切会盲目无从,无法可依,也同样无所谓根雕艺术了。
  此外,根雕与根艺界限没有分得很清,我们平时讲的根雕艺术,也就是根雕与根艺,这两者有着近似之处,也有些许区别。根艺的特点是天然造型,突出“天然美”。著名美术史家常任侠先生为根艺题十句话: “天然造型,历史长久,奇根劲节,饱含异光,造物赋形,变化无方,惟有识者,乃能衡量,略加修整,永作宝藏。”中国根艺大师屠一道先生把根艺特点总结了五个字:真、奇、古、怪、绝。这都说明根材对根艺的重要性,没有天然形成的好根材,绝不能制作好的根艺作品。寻找理想的根材十分艰难,往往过百木而不遇,相千根亦难一得。一根在手,百看千相,反复审察,要爱护天然,不损天然,依形度势,十分谨慎地略加整删,在似与非似中寻求意境,在根木节、疤、瘤上找传神。“根艺之宝,宝在自然,天人合一,神形兼备”,这是根艺价值的根本所在。根雕与根艺有些不同,它的制作主要有三类:一是对天然造型有缺憾的根材,以雕琢来弥补它的缺憾,仍以顺从根材的天然为主,只是进行小雕小琢;二是大雕大改,根材缺头雕头,缺脚雕脚,太粗可改细,太大可改小,不能成形则雕琢成形;三是利用根材自由造型,仅雕一个头脸,亦有手足,其余部分的疤瘤保留不动,天缺人工补,人补天不足,以高超的创造技巧,把天然美和人工美结合起来,巧夺天工,相映生辉,博得人们的喜爱,给人以美的享受。
  根雕与雕塑一样,只不过是一门以树根为载体来表现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并以一定的空间体量方式构成可视、可知、可触的造型艺术。根雕作品造型各异,原木材的种类也较为繁多,笔者在这里将作品大致分为实用型和审美型性这两大类型:
  实用型的根雕作品,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以实用价值为主,兼有观赏价值。其中观赏型又分为自然型和局部雕刻型。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长河中,有人称其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笔者认为其是“岁月”的艺术与巧夺天工的发掘再造的人化之作,并在拙似、巧似、神似中尽显风流,是“琢磨于心,发现缘情,点朽为画,根中寻诗”的力作,在选材上它强调“怪、巧、奇、绝”。总体要求是:形态要美,根质要细腻致密,材质要古老,越古老,内涵越丰富;越奇特,越能诱发联想。著名史学家常任侠,曾在评价根雕作品时说:“天然造型,历史长久,奇根劲节,包含异光,造物赋彩,唯有识者乃能衡量,居家摆设视为宝藏。”常见的实用型根雕有根椅、根床、根桌、根凳以及根制条几、沙发、茶几、屏风、花架等常用家具;有用根制成的笔架、镇尺、砚座等书案用品。陈设观赏类的根雕作品,主要用于陈设观赏,是根雕作品的主体部分,占绝大多数。按其造型特点,又可分为人物型、动物型、鸟禽型、鱼虫型、花木型、器物型、审美型及其他自然形态。
  审美型根雕作品是指自然形态很美,极富有欣赏价值,但很难确定名称的一些无名根艺作品,根艺家统称之为审美型作品,或叫无名作品。而其他形态的根艺品,要经过根艺家加工而成。审美型根雕作品一般具有非具象的特征,给人以天然之美的感受。
  第二节 根雕作品的表现手法
  根雕是局部雕刻,有意象、具象与抽象的创意。从根雕的法则来说,一是求其自然,应物象形;二是求立意,意趣结合,顺乎自然,顺势取意。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天然状态浑然一体。根雕作为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各种千姿百态的枯根,经过人工顺应自然形态,巧妙地雕琢加工,创造出具有天然形质美和人工雕艺美、“奇”“巧”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应予以“天成”之妙趣,使根雕作品获得生动的艺术效果,达到真正的神韵。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大自然赋予创作者以灵感与想象,作为一位根艺艺术家,不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还要在根艺艺术创作中充分表现和发挥这种感受力。
  创作根雕作品时应从整体着手,尽量做到不拼、不接,虚实巧妙,相交得体。其取舍部位要求布局合理,取其自然,要讲究意、气、韵、趣,达到神似的境界。显然,一件好根雕作品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自然根材的组合,但根艺作者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没有良好的人品艺德,艺术水平也很难提高。
  根雕有多种表现手法,如不留刀味,或是特意留有刀味。留刀味的手法可以表现细腻的人物造型。而不留刀味,则取其天然美之特点,巧借天然之美,依势造型,因材施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同样,根艺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技巧”。这里所说的“无技巧”不是轻视和否定技巧,而是指作者在创作根艺作品的过程中对技巧的运用并发挥艺术才能和劳动本领,没有任何技巧的创作是不存在的。根的艺术是利用树根的自然残缺、疤痕、节瘤、线条、纹理和不规则的结构形态,施以技巧,达到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一种艺术造型创作。技巧不好,形象不生动,作品就难以动人,因此,技巧是必须注意的。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论画竹》中所说:“首先是眼中之竹,然后是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他画竹泼墨点就能把竹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看似“无技巧”,其实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积累到熟练技巧的过程。熟能生巧,“无技巧”是学习和运用技巧,达到娴熟和出神入化的地步,是情感投入与技巧的高度融合,以致天衣无缝的最高境界。
  根艺制作的“无技巧”,是对滥施雕琢和矫揉造作的抵制。它的主要思想是不作假、不说谎,利用自然根来获取天趣美。如马驷骥先生的作品《马空冀北》就摒弃了人工斧凿的痕迹,运用技巧与情感一致,塑造人物,颇具画意,再造动物,赋予人情,这样无刻意求雕的技巧,却有着动人肺腑的蕴藉美。又如高公博先生的根雕作品《冬不拉》,利用树根的痼疾施以雕琢,呈现和谐融睦的氛围,达到巧夺天工的形象美。可见这样的技巧不是一日之功,是多年磨炼、积蓄、烂熟于心的结晶。
  除了上面说的“无技巧”之外,根雕艺术命题的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根艺创作中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艺术家艺术构思的组成部分,是艺术作品的表象形式和精神内涵的纽带,也是创作者和欣赏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命题和美的形象、美的内涵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衬托的。精彩的命题使形象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反之,形式和内容不吻合、不相配的命题,不但不能掩饰作品形象上的缺陷,反而适得其反,使欣赏者产生拒绝心理。
  第三节 根雕作品的审美价值
  根雕材料具有天然的抽象性,使得这门艺术充满了神秘感,同时也让审美主体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根雕的创作及审美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有诸多准则,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找到了入行的敲门砖。
  自然是形式美法则的至高境界,富有自然美是根雕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树根造型属真正的“天作之合”,任何的人为因素都要在自然美的统领之下,变雕凿为天意,化人工于无形。所谓的“画龙点睛”要慎之又慎,因为局部的“工笔特写”因突兀生硬,非但难以栩栩如生,反而极易成为整个作品的败笔。朴素自然,含而不露,才是高境界。一件作品给人的总体感受,也就是整体布局和材料构造所表露的节律、风骨和韵致。通常情况下,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每个局部是否精美,而在于组合构成的整体效应是否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是否具有一种步调一致的大效果。当然,局部构成整体,局部从属于大局,整体同时也离不开局部。说要轻局部,完全是为了强调整体感的重要性。
  审美中的变化就是求异,就是突破常态,通过营造艺术的自然美来强化材料固有的审美价值。根雕作品生动、流畅的效果看似天生,实际上许多都离不开人为变化和精心处理。变化的方式要因根制宜,有破有立,只要不影响回归“自然”,尽可以大刀阔斧地处置。对有些材料,还可以通过调整虚实疏密或改变重心来化解阻滞呆板,以便增强作品的灵动感。
  根雕美在幻象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其精华或亮点无疑集中在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交汇之处。实用或具象雕刻的作品,价值主要体现在外在的质感和“装饰”意味上。而观赏类的艺术造型除却形式美,还兼具感人的内在美和生命意象。两者相较,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在合理利用材料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运用美学原理以求提升作品的艺术含量。
  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讲究气韵、性灵、自然和谐、浑朴天真,与老庄哲学息息相关。根雕创作应该属于一种心灵的游戏,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寄托情感,娱人悦己。虽然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技巧,并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定,但是人的主观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比如相同的材料,往往因人而异,最终形成的作品效果可以大相径庭;同一个作者,在艺术道路的不同阶段对材料的处置也会有很大反差。因此说,这种游戏虽然不像绘画那样的可以无中生有,但是主观调动客观, 内因支配外因, 大体上仍属于自由设定的艺术表达。
  “美产生于缺陷”是一种关于美的哲学思考,也是唯物辩证法在美学上的诠释。根材的缺陷与美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正如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缺陷就无所谓美,就没有人类发现美、创造美的原动力。根的缺陷通过想象和修饰利用,许多都可以转化为美。不过太完美了,也可能成为另一种缺陷。根雕只有做到艺随心走,处理好缺陷与美的关系,才能创作出体现心智活动、纯净有趣的根的奇形佳构。总之,在根雕艺术家眼里没有绝对的美丑,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加工模式,除非应付顾主定制。
  “天人合一”属于世界观的学问,在艺术上也指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天”指的是根材的天然形态,“人”指的是匠心技艺和文化状态。人不愿上天专美于前而企求再造一个自然,但毕竟是二度创作,不能脱离前面的“脚本”。追求天人合一,要求作者隐去小我,做无名英雄,让人工巧藏于天工,让人为美消融于自然美之中。由此而来,尽管创作过程中的雕凿磨制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最终的效果却不会让观众注意到劳作的艰辛和技巧上的难度,只有体会到一种自然的亲近和手到拈来的快意。
  艺术的存在原本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创作的过程及内容尽管也有苦涩沉重的时候,但表现形式却是无一例外的悦人耳目。另外,根雕的写意和表现应当以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为前提,但是大自然对根体的创造却从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又每每留下各种遗憾让你伤透脑筋。写意不等于如意,根雕的创作除了受制于自然,还得忍受寂寞、搬运、磨制、飞尘的煎熬,小心翼翼地采取削减或微调来实现创意。只是在大自然的亲和力以及新奇感的抚慰下,制作过程中的任何苦累伤神都会因“诗性劳作”而变得微不足道。根的艺术形态纯粹又透明,创作者无须承载严肃而沉重的社会道德和历史责任,也不存在“应时文章”和阶级立场,大可全身心投入情感理念,恣意地倾注和表达个人的生命感受,与世无争地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真正置身于喧嚣的尘世之外。
  正因为有了浓厚的写意性,根雕作者的艺术人生和创作品位理应是淡泊而洒脱。在艺术语言上,以轻松、简朴和空灵飘逸为基本特征;在艺术形象上,不论是禽兽、人体、景物还是抽象形式的组合,总是赋予诗情画意,寻求优雅的节奏韵律;在创作态度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其自然,享受过程,以赤子之心对待根材,以天然之爱传递真善美的信息。
  另一方面,根雕艺术,必须正本清源,遵循其“化腐朽为神奇”的规律,把原本丧失生命的植物根系作为创造对象,而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以根雕的名义,滥挖滥伐、“化神奇为腐朽”,变成破坏自然生态的罪魁。眼下,这种趋势正在出现,值得高度警觉。如果出现这种根雕,那么,它就像猎杀大熊猫后制作的标本一样,是罪恶象征,而不是审美对象。
  在此保护自然生态基础上的根雕,我们应充分肯定其独有的传统审美特征。与其他园林艺术一样,根雕在人化自然过程中师法自然,保持自然生态的固有灵性和生命特征。这与西方园林在人化自然过程中征服自然的审美特征迥然不同。遗憾的是,当代的某些根雕作品,动辄标榜像龙、似凤,甚至刻意雕琢、人工切割,唯恐造型不逼真、不形似,似乎越惟肖惟妙越有审美价值。此乃大错谬矣! 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在传神,精妙在线条。因此,根雕之上品,应是空间的书法、立体的绘画、灵动的线条艺术,其妙在似与不似不间,让观赏者体悟其精神、丰富其内涵、感慨造化自然之无穷魅力。当然,这样的极品可遇不可求,唯有大家慧眼独到、妙手偶得而已。

知识出处

神韵天成·根雕艺术之美

《神韵天成·根雕艺术之美》

出版者:福建美术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中国根雕发展、根雕艺术与生活、根雕作品的审美价值、根雕的制作工序、木雕根雕的发展、根雕精品鉴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颜育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