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加坡境内著名莆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新加坡境内著名莆商
分类号: K828.8
页数: 11
页码: 466-47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海外新加坡境内著名莆商,内容包含了慈善老人林荣,“石油大王”林和义,接力助学的吴家兄弟,热心教育的刘新楼,乐善好施的黄日昌,新加坡华人首富黄廷芳,儒商典范周颖南,航运巨商黄金宣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新加坡 著名莆商 莆田市

内容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移民国家,早在民国时期莆仙两县就有大量移民赴新加坡经商或定居。据《莆田县志》记载:截止1987年,在新加坡境内莆籍华人华侨达7万多人,出现了不少企业家和商界巨子。如新加坡远东机构创始人黄廷芳,人称新加坡华人首富,被誉为“亚洲四大天王”之一。又如福兴隆公司创始人林荣,事业成功之后努力回报社会,被誉为“清贫学子的救星”。还有新加坡“石油大王”林和义,事业有成之后千方百计带动家乡百姓共同富裕,积极支援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特别是仙游籍华侨周颖南,不但在商界获得很大的成功,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荣获“国际儒商贡献奖”。这些海外赤子,无论是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还是爱国爱乡的义举,事迹都非常感人。新加坡境内莆籍侨商众多,比较著名的莆商还有林德祥、蔡友兰、陈耀如、林雍高、林恩强、李竹庵、李庆传、李庆傅、李祺炳、黄金春、黄金宣、黄志达、黄鼎荣、黄文理、黄自强、黄日昌、黄亚兴、黄锦隆、苏明发、方文荣、林生珠、林金钵、林金源、刘新楼、刘亚松、王文顺、郑振杰、陈作富、萧文金、高介民、许清霖、郑锦廷、吴春荣、关啟成等。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莆商献给广大读者,以了解新加坡莆商的创业历程(以出生年月先后排序)。
  一、慈善老人林荣
  林荣(1906—1984),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于涵江后郭井头村。曾任福兴隆公司、联合巴士有限公司经理和福安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兼任关丹中华商会会长、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名誉会长、关丹兴安会馆名誉主席、关丹福建会馆名誉会长、关丹积善堂名誉主席等职。
  林荣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少年时家庭经济拮据,只读了一年多书就辍学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的林荣随父亲南渡星洲谋生。开始在巴士车上卖票,后来又去学习驾驶汽车,省吃俭用,勤劳致富。几年后,林荣稍有积累,便筹资购买了汽车,跑起客运生意。然而,生意刚刚起步,林荣母亲就要求他返乡成亲。莆田有句俗话:“先成家后立业”,林荣是个孝顺的孩子,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返回家乡,与童养媳“铁灶妹”成亲。
  婚后数月,林荣重返新加坡,在新加坡关丹后街(今惹兰马古打)创办了“福兴隆公司”,经营自行车及其配件。开始几年,林荣惨淡经营,事业发展缓慢。但林荣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20世纪40年代期间,林荣开始时来运转,取得了英国自行车及其车胎的代理权,兼营汽车配件,生意迅速扩大。随后,林荣开始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先与同乡合资创办了“联合巴士有限公司”,后又创办了“福安树胶有限公司”。
  1958年以后,林荣一边大举向交通运输业进军,发展客运、货运业务;一边兼营木业、矿业、房地产业等。此后,林荣的事业一帆风顺、财源滚滚,迅速发展成为新加坡交通业的巨擘。
  林荣一生勤劳致富,非常节俭,不沾烟酒,并严格要求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他生平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没有机会上学,事业成功后第一件事就将6男4女全部送往英、澳、美等发达国家深造,使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儿子和二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在商海中努力拼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三儿子林亚礼弃商从政,于1989年出任马来西亚劳工部长,1990年转任人力资源部长,是马来西亚第一任华裔部长。
  林荣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除担任华侨社团职务外,还兼任关丹积善堂名誉主席和关丹华侨学校董事长、关丹中华小学、美以美女校董事、关丹亚都拉英校董事、关丹亚圣汤马英校董事、关丹亚逊大女校董事、关丹雅陵巫校董事、关丹淡米印校董事等20多项社会职务。由于林荣对马来西亚公益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80年荣获最高元首封赐的P·S·M丹。
  林荣急公好义、积德好善,早年倡建关丹积善堂,被誉为“慈善老人丹斯里林荣”。他设立了“大学生奖学金”,无论是哪国人,哪个民族,凡是考上大学且家庭困难无法上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林荣大学奖学金,少则资助2—3年,多则5—6年,人们称林荣为“清贫学子的救星”。
  晚年的林荣,心系祖国、情怀故土,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1977年,他捐资为家乡修建了2座电灌站,解决了故乡的农业灌溉问题。1982年,他又捐资创办后郭华侨中学,独资兴建了“林荣教学楼”。同时,还创办了莆田六中“林荣、林亚礼奖学金”,捐资建设莆田六中教师宿舍楼和福清江兜小学教学楼等。1984年,林荣病逝于马来西亚,享年78岁。当时“林荣教学楼”尚未竣工,其儿子林亚礼继续完成父亲的夙愿。
  二、“石油大王”林和义
  林和义(1909—1994),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人,新加坡海洋油轮公司和兴隆贸易私营有限公司创始人,兼任莆中高平公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林和义故乡位于莆田埭头半岛,当地人稠地瘦,百姓以海为生。林和义少年时期正值兵荒马乱,海匪猖獗,沿海百姓生活十分贫穷。迫于生计,他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涉重洋,赴新加坡、马六甲、印尼的摩呵等地,以捕鱼为生。林和义跟随亲人来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从事传统的捕捞业。
  20世纪30年代初,林和义回莆田娶陈亚兰为妻。新婚不久,林和义再渡南洋,从印尼摩呵移居到对岸新加坡大埠头,日出晚归,捕鱼为生,维持生计。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林和义稍有积累,便放弃了捕鱼生涯,改行做海鲜生意。他购置了一只载重量15吨的机械船,航行在婆罗洲海面,有时也远行到越南港口,收购一些海鲜运到新加坡出售。虽然长途航运非常辛苦,但收入比捕鱼好了许多。
  由于婚后夫妻分居两地,林和义常年往返于家乡与南洋之间,加上妻子生下了七个子女,家庭负担重,经济比较拮据。1956年春,林和义再次回到老家,将妻子及3个儿子移居新加坡。当时林和义还只是小本生意,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便让文静体弱的大儿子林雍高继续念书,安排刚强敏锐的二儿子林恩强去汽车修理铺当学徒。然而,时运不济,一家子刚安顿下来,“兴发号”机器船就在婆罗洲撞礁出事,虽然人员平安返回,但林和义一家却陷入困境。
  林和义诚信为本的品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机器船出事后,亲戚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东借西凑又购买了一只旧机械船,继续从事海鲜贩卖。后来二儿子放弃了学修理汽车,跟随父亲一同出海收购海鲜,生活开始慢慢好转。
  1957年,泰国海湾的一场特大海上风暴改变了林家的命运。那年夏天,林和义带着二子林恩强驾着小船北上柬埔寨磅逊湾收购鱼货,返回时突遇风暴,天昏地暗,巨浪滔天,狂风夹着豆大的雨点打得人睁不开眼。林和义凭着丰富的海上经验,驾着小船穿行于波峰浪谷之中,忽然一个大浪迎面扑来,整个船头卷入海浪之中。林和义见状失声惊叫,以为小船必沉无疑,但老天有眼,小船竟然从波涛之中顽强地浮了出来,惊魂未定的林和义望着儿子稚嫩的面庞说:“阿强,收鱼是面挨生水的生意,我们不能一直吃这碗饭”。
  海上遇险之后,大儿子林雍高不忍心父亲和弟弟长年累月在海上奔波,遂离开学校到巴士公司做工。同乡觉得林家兄弟诚实可靠,便与其合作做起石油生意,开始只是从石油公司购进少量石油,拉到港口批发给渔船。数年后,林家兄弟俩创办了加油站,为过往汽车加油,开创了林家在新加坡的石油生意。
  林家兄弟努力奋斗、诚信经营,仅用两年时间就发展起来。于是,林和义购买了一艘载重量为100吨的机械动力船,专门用于运输石油。此后,林家石油生意逐年扩大,到了上世纪70年代,已经拥有万吨油轮,成为当地稍有名气的石油公司。20世纪80年代期间,林家事业蒸蒸日上,拥有60多艘油轮,总吨位发展到100多万吨,还投资建设了码头、油库和多个加油站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林家的油轮总吨位已经达到270万吨,创办了新加坡兴隆贸易私营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石油贸易商,年营业额达几十亿新币,旗下的油轮航运遍及全球各大港口。同时,林家还拓展了陶瓷、石材、珠宝及石化等行业,经营非常成功,成为新加坡商界的风云人物。
  林和义虽然身居海外,却心怀桑梓。中国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乡探亲,先后在沈阳、福州和莆田等地投资兴业,创办了陶瓷、石化、易拉罐、珠宝、码头等多个企业,为祖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林和义出身贫寒,饮水思源,深知家乡百姓生活艰辛。他多次对子女说:我对家乡贫穷的记忆很深,石城百姓的讨海谋生很不容易,应多办几个石城人来新加坡“赚吃”!事业发展之后,他积极帮助家乡亲人脱贫,凡公司所需员工大多数从家乡招聘。从1984年起,林家企业先后从莆田招募劳工近2000人员工。在林家的帮助下,昔日贫穷落后的莆田石城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小康生活。
  2002年,林雍高、林恩强兄弟根据父亲的遗愿,再次回到童年的摇篮地——石城村,投入2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兴化湾南岸筑起一条的遮浪海堤,筑起1480亩海上养殖场,并引进了大连与日本杂交的皱纹盘鲍优良品种,养殖面积达16万平方米,解决了家乡百姓的就业问题。
  林家不但经商有道,而且非常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林和义曾经担任了多届莆中高平公会主席、名誉主席。在侨居国,林和义慷慨解囊,捐资阔绰,被誉为华侨的典范。在自己老家,林家父子故园情深,一掷千金,多次捐助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林家共捐资石城至埭头公路建设资金280万元、埭头医院140万元、笏石医院50万元、城厢区医院病房大楼40万、莆田学院实验楼110万元。还先后3次捐资200万元支援石城学校建设,将石城学校建设成为莆田市最漂亮的村级学校之一。同时,林家还捐资近100万元,作为石城学校“奖教奖学基金”,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学习。2011年春节,林雍高、林恩强兄弟又捐资300万元,为石城学校建设教学楼。
  林家的兴学义举,深受家乡人民赞扬。为了纪念林家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石城村乡亲为林和义建造了铜质塑像,一位西装革履的老人,手扶拐杖,背朝故乡的万家灯火,面对碧海蓝天......
  三、接力助学的吴家兄弟
  吴开模(1920—1999),原籍涵江区国欢镇后洋村,6岁时随父母漂洋过海,前往南洋谋生。
  1950年,吴开模在新加坡创办了“开华电池胶轮有限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1962年,吴开模与他人合资创办了“瑞联有限公司”,代理日本汽车轮胎、电池及配件等。
  吴开书(1930—),出生于新加坡,与吴开模系同胞兄弟。吴开书少年多难,未出生父亲就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此后,吴家兄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吴开书现任新加坡“开华电池胶轮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经营轮胎、电池及汽车配件等。他为人谦逊,待人和气,热心公益事业,长期义务为当地公民服务,曾任新加坡麟记区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民防协调委员会主席及民众联络所名誉主席、新加坡拉丁马士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及民众联络所名誉主席、新加坡拉丁马士公民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和女皇镇联络所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1986年,新加坡总统黄金辉颁赐吴开书公共服务勋章(PBM)。1992年,他又获得王鼎昌总统公赐的(BBM)公共服务勋章。
  吴开模、吴开书两兄弟从小就在海外艰苦创业,经过数十年的商海拼搏,终于事业有成。中国改革开放后,吴家兄弟开始回乡投资创业,于1988年与台商合资创办了“涵江鞋业”公司,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拳拳赤子心,悠悠报国情”。吴家兄弟情系桑梓,倾心尽力,慷慨解囊,助学育才,深受家乡百姓好评。吴家兄弟老家的塘头学校,创办于1920年,办学条件差,长期借用寺庙房屋作教室。
  为了改善塘头小学的办学条件,从1953年起,吴开模、吴开书等塘头籍侨胞纷纷捐资,支援学校建设。1981年,吴开模、黄文峰、黄德来等海外华侨,倡导同乡侨胞捐资建设塘头学校教学楼。
  1985年9月,吴开模等18位侨胞共同捐资48万元港币(其中吴开模先生捐资10万元港币)兴建五层教学楼——“侨谊楼”,该楼建筑面积1226平方米,建有标准化教室12间,以及阅览室、音乐室、理化实验室等。1987年,吴开模又捐资26万元人民币,为塘头小学兴建了四层16间教室的“侨模楼”,并添置了一些课桌、讲台、幼儿学前班标准桌椅等。1991年5月,吴开模为了改善教师住宿条件,又捐资38万元人民币,捐建了一座面积135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开模楼”。据统计:1985~1991年,吴家兄弟捐资塘头小学建设近200万。塘头学校在吴开模、吴开书等华人华侨的资助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办学质量迅速提高。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吴家兄弟接力助学,长期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1989年,吴开模由于患病未能回乡处理塘头学校的建设事宜,年过六旬的吴开书第一次返回家乡,处理建校事宜。此后,吴开书也迷上了助学育人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吴开书与印尼侨商致力于塘头学校的校舍改建、扩建事宜,带头慷慨捐资,四处奔波筹资,使塘头学校面貌日新月异。1995年,吴家兄弟又带头出资、筹资,建立了塘头学校华侨教育基金会,至今有近千名师生得到资助。塘头学校在吴家的关心支持下,已经建成莆田市仅有的两所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的现代学校。
  吴家兄弟不但热心助学育人,而且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早在1978年,吴家兄弟就出资为后洋西吴生产队盖队址、修建村道、建设公厕和增设变压器等,慷慨解囊,无私捐助,数十年如一日,深受家乡百姓好评。为了表彰吴家兄弟接力助学的桑梓之情,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吴开模“乐育英才”金质奖章、吴开书“乐育英才”银质奖章。
  四、热心教育的刘新楼
  刘新楼(1921—),又名伯高,涵江区梧塘镇松西村人。1938年赴印尼谋生,1941年移居新加坡。曾任新加坡南华企业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新加坡兴安会馆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和宏文学校董事会主席、福莆仙公会名誉主席和莆田学院董事会名誉董事等职。
  20世纪30年代末,刘新楼在印尼同乡创办的汽车修理店当学徒,白天做工,晚上看门。20世纪40年代初,刘新楼到新加坡从事汽车修理工作。他不辞劳苦,认真学习技术,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6年,刘新楼经过5年的努力,稍有积累,便在新加坡创办了“南华企业公司”,经营自己所熟悉的汽车、自行车零配件。由于刘新楼精打细算、苦心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销售市场从新加坡拓展到印尼及周边国家,成为当加坡境内稍有名气的代理商。
  1975年,刘新楼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将南华企业扩建为“南华企业私人有限公司”,经销中国出产的自行车及其配件和进口汽车配件,市场拓展到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成为著名的汽车配件和自行车代理商。从2004年起,南华公司受英国蓝翎自行车公司委托,成为新加坡和印尼的总经销商。
  南华公司健康发展之后,刘新楼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创办了“飞达贸易私人有限公司”、“新世纪国际私人有限公司”、“香港星南华有限公司”、“星南华轴承(上海)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汽车、贸易和制造业等。
  刘新楼为人秉正刚直,生财有道,但并不以丰裕的物质生活为满足,事业有成之后,努力回报社会。早在1950年初,兴安会馆集资扩建宏文学校时,他就带头捐资,被推举为建校财政部主任。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宏文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加坡重点华文学校,新加坡政府授予刘新楼“热心教育永远荣誉奖”。
  刘新楼虽然长期定居海外,但始终不忘家乡故园,事业发展之后,经常捐资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早在1951年,刘新楼与侨亲刘秋亭一起捐资为松东小学建设一座二层八间的教学楼,取名“解放楼”。在20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他与侨亲刘世孚一起捐赠一批化肥给家乡,帮助家乡民众发展生产。随后,又赠送拖拉机、抽水泵、电视、汽车等给家乡百姓。70年代期间,他还捐建了松西塑料加工场。
  中国改革开放后,刘新楼经常回乡探亲,不但自己捐款捐物,还动员海外华人华侨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如家乡的自来水建设、梧塘侨联大厦建设、江口平民医院扩建、莆田县侨联大厦建设、松西小学教学楼、梧塘一中综合楼、梧塘卫生院病房大楼、兴化大学、松西村道和家乡古建筑物修建等,刘新楼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刘新楼热心公益事业,倍受社会各界赞扬。1994年,在莆田市建市十周年的庆典大会上,市政府授予首批“荣誉市民”的称号。1997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金质奖章。
  五、乐善好施的黄日昌
  黄日昌(1921—),出生于涵江区江口镇石庭村。黄日昌幼年丧父,家道贫寒,15岁时跟随邻居远渡重洋赴马来西亚谋生,开始只在自行车店里打工,收入微薄,苦熬数年,稍有积累后便自己开店,销售自行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自行车店被日机轰炸,黄日昌便利用几块木头搭建一间小屋,与同乡合伙创办了“青年商店”,同联军做起了生意,出售一些食品和军用物资。有一天,黄日昌在新加坡办货,发现码头沿岸人烟稠密,经济繁荣,萌发了到新加坡发展的念头。
  1947年,黄日昌辗转新加坡,当时他叔叔在新加坡美芝路经营自行车生意,取名“聚昌”。黄日昌先在叔叔店里帮忙,但“聚昌”店经营状况不佳,他叔叔欲将聚昌店盘给别人。于是,黄日昌便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1000元新币,将聚昌店盘了过来,成立了聚昌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聚昌公司成立之后,黄日昌苦心经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开始只做些门市零售生意,但营业额少,利润不多。于是,他便发展批发业务,当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经营自行车及其配件的莆田人很多,黄日昌便到古晋、沙捞越一带联络同乡,降低利润,将自行车及其配件批发给同乡。此举非常成功,既扩大了销路,又赢利不少,第一年就盈余了9000多元新币。第二年,黄日昌又扩大联络范围,送货上门,生意迅速扩大,又赢利了3万多元。
  黄日昌的生意虽然发展较快,但只能在同乡的圈子里转,其重要原因就是不懂英文。于是,他报读了夜校,刻苦学习,不但学会英语,而且还能用日语交流,为他以后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3年,黄日昌投资9.9万元新币,买下了位于维多利亚大街的一憧四层楼房,使聚昌公司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随后,聚昌公司又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在新加坡代理三洋牌自行车。
  由于三洋牌自行车质量好,外表美观,又有夜灯,深受顾客欢迎,销售大增,聚昌公司获利颇丰。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摩托车、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自行车逐渐淡出市场。于是,黄日昌及时转行,创办了“三洋冷气私营有限公司”,销售日本三洋公司电器,如电风扇、电饭锅和微波炉等,成为日本三洋电器在新加坡的总代理。1973年,黄日昌女儿黄爱群从大学管理系毕业之后加盟聚昌公司,担任公司副总裁,为聚昌公司添注了新生力量。随后,留学归来的儿子黄惠群也进入聚昌公司管理层,且独挡一面,聚昌公司如虎添翼。
  中国改革开放后,黄日昌多次回乡考察,遇到家乡贫困百姓,经常慷慨解囊,出手援助。但他深知输血不如造血,送钱不如送岗位。于是,他决定在家乡投资创业,帮助乡亲就业和脱贫。
  在短短几年之间,聚昌公司就在莆田创办了聚福、聚祥、聚茂、聚华、福祥等多个鞋革生产企业,兴建了饲料厂、染布厂等,解决上千个就业岗位。随后,黄日昌又投资600万人民币,与其他两位股东一道建设莆田凤凰山公园。同时,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安徽、永泰等地创办了多家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并向房地产业进军。
  黄日昌事业成功之后,不忘回报社会,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黄日昌发动海外华侨捐款建立了“石庭福利基金会”,按月给孤寡老人发放生活费,每年春节还对贫困户进行慰问。同时,黄日昌还出资设立了“教育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圆上大学梦,激励侨乡学生努力学习。特别是江口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当得知江口石庭小学校舍老化,礼堂、教室破旧,成为危房,黄日昌带头捐款,并发动海外华侨献爱心,将石庭小学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学校。还有石庭老年活动中心、莆田华侨医院和福清糖屿小学等建设项目,黄日昌都伸出援助之手。特别是在莆田学院建设中,黄日昌多次给予支持,如1996—2001年期间,他先后捐赠人民币230万元,用于学校开发高科技项目;2002年,他又无偿转让凤凰山公园南侧的55亩地,折合人民币990万元,用于莆田学院建设教授村。同时,他还捐资设立了“莆田学院日昌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黄日昌古道热肠,乐善好施,成为海外华侨的楷模。在侨居国或有生意往来的国家,黄日昌都有慈善义举。他在香港注册了一家慈善机构——黄日昌基金有限公司,旨在帮助贫困百姓和资助学生。2011年12月,即黄日昌病逝前三个月,还捐资75万元新币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为“市长班”的奖学金。黄日昌用实际行动诠释海外游子回报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了爱国爱乡、回报故园的桑梓情怀。
  六、新加坡华人首富黄廷芳
  黄廷芳(1929—2010),出生于莆田县江口镇石西村,担任过新加坡远东机构总裁,也是香港信和集团的创始人,以房地产为主业,兼营金融、酒店、贸易、物业管理等业务。
  黄廷芳幼年家境贫寒,民国十六年(1937年)随父亲黄孝义赴新加坡谋生,开始了神奇的海外之旅。黄廷芳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少年时在兴安会馆创办的宏文小学读书,课余时间帮忙父亲经营杂货铺,学到了不少经商之道,养成了莆田人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美德,中华文化成为他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
  黄廷芳小学毕业后,参与父亲的杂货店经营,后来接管了商店业务,发展了酱油业,经营业务迅速扩大。但具有商海谋略的黄廷芳,并不满足于小杂货店的小买卖,而是养精蓄锐,伺机谋取更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东南亚各国先后独立,经济开始腾飞。目光远大的黄廷芳把眼光瞄向了地产业。首先,他在新加坡乌节路一带购买地皮,兴建了多个高档酒店,如乌节广场酒店、黄金广场酒店、樟宜美丽殿酒店和伊丽莎白酒店等,客房逾千间。同时,黄廷芳还在乌节路附近建设了大量住宅,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由于时机把握的好,新加坡房地产持续上涨,黄廷芳不但资本剧增,而且顺利立足了新加坡地产业。
  20世纪60年代期间,黄廷芳创办了新加坡远东机构,并在新加坡东海岸一带开发房地产,大手笔地投资购买了多块地皮,先后建设了华登楼、金山岭、加柬景园等高档住宅区,其中百单元以上的住宅区就有14处之多。由于房子质量好、诚信经营,远东机构一举成名,黄廷芳逐渐发展成为新加坡房地产界的名人。此后,黄廷芳的事业虽然出现了跌宕起伏,但幸运之神似乎更眷念敢于挑战的商人,每一次艰难险阻都能安然渡过,事业蒸蒸日上。
  20世纪70年代期间,新加坡经济蓬勃发展,黄廷芳抓住机遇购置了大量地皮,兴建了波尔顿中心、幸运中心等商业大厦,以及数千套私人公寓,远东机构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黄廷芳被誉为“乌节地王”。此后,远东机构名声大振,成为“金字招牌”,凡是远东机构参与开发的地区,房地产价格就迅速上涨。
  20世纪80年代期间,新加坡房地业出现了萎靡,但黄廷芳高瞻远瞩,采取“人弃我取”的商海谋略,天天刊登“征购地皮”的广告,倾资购置了大量廉价地皮,建设了远东集团总部大楼和多个大酒店,使公司资产迅速膨胀。人们在总结黄廷芳商海谋略时称为“快半拍商法”,这也是远东机构成功的重要秘诀。
  黄廷芳卓有远见,善于开拓新房地产市场。1975年,他携带刚从英国名牌大学毕业归来年方22岁的大儿子黄志祥,进军香港房地产业。黄廷芳与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强强联手,购买了香港九龙尖沙咀的一片地皮,创办了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建造了大批高质量的住宅,且首战告捷,获利颇丰。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楼价飚升,信和集团迅速发展成为香港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随后,黄廷芳又从九龙尖沙咀向香港中环发展,在繁华地带购买了多块地皮,创建了远东金融中心,鼎立了香港房地产界的巨头地位。
  20世纪末,信和集团在香港“黄金海岸”的东部,即连接九龙半岛的新机场入口处兴建了一座五星级酒店、19座高层住宅大厦、88幢洋房,以及购物广场等,同时,还投资建设了游艇码头和游艇会所等,资产迅速膨胀,信和集团名声大盛,成为香港地区房地产业和酒店业的领军人物。
  黄廷芳稳定了香港的基业之后,大举进军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开发了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成为海外著名的侨领。据《资本家》杂志报道:在世界华人500强企业中黄廷芳、黄志祥父子控股的尖沙咀置业有限公司名列第80位;黄廷芳控股的乌节广场酒店有限公司名列第299位,还有黄志达经营的新加坡远东集团也在500强企业之内。一个家族有3家公司进入国际华商五百强,经济实力之雄厚,令人惊叹!黄廷芳非常重视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在他引导下两个儿子迅速成长为精明能干的商人,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经营人才,为黄氏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从20世纪90年代起,黄廷芳陆续将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的业务移交给两个儿子经营,新加坡远东集团由次子黄志达管理,香港信和集团则由大儿子黄志祥负责经营。黄家人才辈出,事业蒸蒸日上,新加坡境内的投资项目发展到500多个,除房地产主业外,还涉及酒店、租赁、金融业等多个领域,仅香港的信和集团就拥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信和置业有限公司、尖沙咀置业有限公司和信和酒店(集团)有限公司。黄志祥现任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任香港新加坡国际学校基金会主席、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荣誉会长等职务,成为第二代莆商的佼佼者。
  黄廷芳经营有方,善于把握机遇,经常巧得第一桶金。1987年,香港信和集团大举进军大陆房地产市场,先在深圳以协议方式有偿转让了中国大陆第一块地皮。随后,黄廷芳又参加了厦门市的地皮招标,以压倒性价格夺得厦门市政府推出的5块地皮中的4块,当财大气粗的黄廷芳取得厦门4块土地开发权之后,许多房地商才恍然大悟。随后,他又在福州洽谈成交了8亩土地,建设了一幢高档楼盘。同时,信和集团又开拓了广州、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飚飚升,信和集团抢占先机,获利颇丰。另外,信和集团还在台湾岛内开发了60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在马来西亚境内也开发了多个房地产项目。黄廷芳家族的房地产业从新加坡发展到香港,又从香港发展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知名的房地产商。
  黄廷芳的家族企业始终以质取胜,诚信经营,远东机构在新加坡有房地产大亨之盛誉。信和集团在香港建造的翠湾园、远东广场、香园景等,分别于1999年、2011年、2003年荣获国际房地产联合会授予“世界最佳房地产奖”。2008年,黄廷芳以27亿美元的身家,在全世界华人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34位,与印尼大企业家林绍良、马来西亚糖业大王郭鹤年、香港影业巨子邵逸夫一道,号称“亚洲四大天王”。
  黄廷芳一家虽为商人,却非常热心华侨社团工作。多年来,黄廷芳连任新加坡兴安会馆名誉主席和莆仙公会名誉会长,其长子黄志祥也担任莆田市侨联顾问,一直支持家乡的侨联事业发展。
  2004年,黄志祥受聘福建省侨联顾问和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荣誉会长。次子黄志达也荣任新加坡兴安会馆名誉主席,积极支持新加坡华侨公益事业和当地经济建设。
  黄廷芳虽然久居海外,但始终怀有一颗恋祖爱乡的桑梓之心。他眷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关心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发展与公益事业建设。20世纪80年代期间,黄廷芳经常捐款支持贫困地区,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会长项南专门邀请他到北京访问,受到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亲切接见。2006年9月,香港信和集团出资1000万元港币,邀请日本著名大型综合建筑机构日本丹下都市建筑设计事务所对莆田妈祖城核心区进行概念性设计,为妈祖城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支援家乡经济发展,黄廷芳多次表示将在莆田老家投资创业,要求香港信和集团大陆开发部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七、儒商典范周颖南
  周颖南(1929—),出生于仙游县鲤城镇的一个教育世家,其父周子溪于20世纪20年代期间前往印尼泗水谋生,先在同乡商店当会计,后到华侨学校教书。回国后创办了振文学校,酷爱文学和历史,倾心教学,被人尊称为“仙游的陶行知”。周颖南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专心读书,以优秀成绩考入仙游师范,并以“杨虹”笔名发表处女作《闺怨》,一生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颖南师范毕业后,先在仙游城西小学任教。1949年,初为人父的周颖南因生活所逼,不得不离开新婚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走父辈的老路,飘洋过海谋生。初到印尼,人生地不熟,周颖南从最底层干起,慢慢积累经商经验。他在两家公司当会计和内勤,一人干两人的活,努力拼搏,积累资本。
  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周颖南便从印尼泗水转移到印尼的经济中心雅加达,先与同乡合资创办了“同丰贸易公司”,从事西欧、美国的进口汽车配件生意。随后,周颖南又向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拓展市场,业务不断扩大。
  周颖南具有商人天赋,深知金融业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睛雨表,便说服好友一起接办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印尼梭罗银行,并对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和重组,转变为股份制银行。随后,周颖南大胆拓展金融业务,使梭罗银行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周颖南又在雅加达、泗水、玛琅等地设立分行,金融业务迅速拓展到印尼全国各地。另外,周颖南还将银行业务与企业发展挂钩并进,取得同步发展的效益。
  从1970年起,周颖南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他先后投资创办了新加坡国际纱厂和联洲油脂企业,亲自担任国际纱厂有限公司董事副经理、联洲油脂私人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兼任香港年年投资公司董事局主席、马来西亚综艺机构董事。随后,周颖南又创办了针织、漂染、胶带、塑料、成衣等多个企业,并将相关企业合并成立了“海洋纺织有限公司”,购置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了大批人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加坡纺织业的领军人物,荣获“新加坡50家杰出企业”。同时,海洋纺织有限公司不断兼并新加坡的同行企业,先后在南非、中国、印尼等国家投资办厂,迅速发展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1980年,周颖南把目光投向餐饮业。当时,新加坡流行粤菜和川菜,食客们趋之若鹜,生意很好。但周颖南却另僻蹊径,高薪聘请了湖南正宗厨师到新加坡掌厨,以当时尚属冷门的湖南菜为主,创办了“湘园酒楼”。周颖南推出的湖南菜,一炮打响,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随后,周颖南又先后在碧绿的新加坡河畔创建了“金玉满堂”、“楼外楼”、“明珠”、“百乐”、“芳园”、“灵芝”等8座高档酒楼,成立了“同乐饮食业集团”。周颖南独树一帜的经营策略,使餐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仅印尼雅加达和新加坡就有20家高档餐厅,年营业额达5000万新币。2001年3月,同乐饮食业集团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周颖南成为驰名东南亚的商界名人。
  周颖南不但在商界非常成功,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在《独乐乐,与众乐乐》中说:“业余时间,积习难改,读书、写作不断”。经商之余,周颖南兼任雅加达华文报纸《火炬报》特邀记者,先后撰写发表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读方志敏烈士遗著(可爱的中国)》、《祖国的感召》、《读艾青的新作(藏枪记)》、《百花齐放的中国画》、《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在庐山的唱酬》等一大批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周颖南的作品具有大众化特点,善于从平凡人物和普通事件中提炼出内涵深刻的社会意义,并在作品中渗透了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周颖南以文会友,笔耕不辍,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了多部文集,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开辟了“周颖南文库”,收藏其作品,这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海外华人。在2003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儒商大会上,周颖南荣获“国际儒商贡献奖”。周颖南一手打算盘,一手握笔杆,被誉为“南洋一枝笔”、“最具创造力的亚太华商”,成为华侨儒商的典范。
  八、航运巨商黄金宣
  黄金宣(1935—2012),祖籍莆田市秀屿区,出生于印尼椰加达。1957年,黄金宣毕业于椰加达中华中学,先后从事中学教职和小学校长等职。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金宣先后在新加坡大学、南洋大学和国立大学深造,研修公司法、股东法、会计和现代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为以后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金宣及其胞弟黄金春都是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SPC)的代理商,从销售工业柴油、船舶燃油和滑机油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黄金宣、黄金春两兄弟开始代理英国石油公司(BP)的石油产品,并在世界各主要港口设立轮船供应燃油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船务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1973年初,黄金宣、黄金春两兄弟在新加坡创办了“三达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达公司),主营燃油和润滑油,兼营运输业和船务业务。
  三达公司成立后,经历了1975、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面临着严峻挑战。但三达公司长期从事石油代理业务,经验丰富,服务周到,深受顾客好评,不但业务没受到影响,而且还获得了“BP”提供的大量石油销售配额,在石油危机中获得暴利。在短短的七、八年间,三达公司业务迅速发展,拥有15艘油船,载重量6万吨,成为一个上规模的石油企业。
  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萧条,探油、采油和船务、航运等行业一度低迷,不少船务公司倒闭,船价大跌,只剩下原来的两成。黄家兄弟抓住机遇,低价收购了多艘货轮和油轮,拥有各种运输船30多艘,总吨位达30多万吨,成为一家规模相当的船务公司。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三达公司成立20周年时,已拥有40艘油轮和货轮,且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到了1995年,三达公司已拥有50多艘油、货轮,总吨位达60万吨,成为新加坡航运业的巨头。1995年底,黄家兄弟自立门户。黄金宣继续经营三达公司,其弟黄金春创立了“辉煌船务管理公司”。
  三达公司以船务业为主,兼营服务业。早在1981年,黄金宣就投资1亿港元,在广州合资建设了“珠江商业大厦”,后因国家政策限制,导致珠江商业大厦项目多次更改,历经千辛万苦,费了10年功夫,最后以总投资额2亿多港元建成了“广州富丽华大酒店”。随后,三达集团又在广西北海投资了“北海富丽华大酒店”,新加坡原总统李光耀住进该酒店后,在记者招待会上称赞说:黄金宣懂得如何与中方合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达公司收购了“新加坡富丽华大酒店”和“阿波罗大酒店”,黄金宣亲自担任三达集团、新加坡富丽华酒店集团和阿波罗酒店三个企业的董事局主席。此后,三达公司的酒店业务蓬勃发展,先后在澳洲、台湾和美国加洲等地收购、兼并了一批大酒店,获得了巨大成功。
  黄金宣商务之余,积极参与华人社团活动,先后担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华中、华初的董事和兴安会馆、南洋黄氏总会名誉主席,以及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荣誉主席兼顾问等商团、学校及华侨社团等职务,积极参与侨团工作,联络同乡,协调事务,促进侨商事业共同发展。
  黄金宣既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又是一位爱国爱乡的慈善家。在印尼、新加坡、澳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都能积极参与华人社团和学校发动的各种募捐活动,慷慨解囊,出手大方,深受好评。为了帮助家乡百姓脱贫,三达公司经常在家乡招募员工,增加乡亲的经济收入,多次捐款捐资,办学兴医,支持家乡公益事业,被莆田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