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境内著名莆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境内著名莆商
分类号: K828.8
页数: 15
页码: 447-4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海外印度尼西亚境内著名莆商,内容包含了热心教育事业的李王十二妹母子,乐善好施的何青原,古道热肠的黄文兰,造福桑梓的李文涛,金融奇才李文正,华人实业家姚子兴,重教兴学的张清泉,爱国恋乡的关文龙,“轮胎大王”林德祥,“钢铁大王”陈财基,中华慈善楷模陈江和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莆商 莆田市

内容

印尼是莆籍华侨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从明代起就有大批兴化移民前往印尼定居或经商,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大多数莆商事业有成,家资巨富,创办了不少工商企业和跨国公司,经营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如印尼金融界巨子李文正,不但在东南亚各国声名鹊起,而且在国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还有金鹰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江和,不但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而且还是中国的“慈善大使”,一生捐赠无数,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提名奖。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华人华侨回国投资创业,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事业蒸蒸日上。如“轮胎大王”林德祥,不但在东南亚各国有庞大的事业,而且在国内的投资规模也很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大海外莆商一生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积累财富,对祖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却能一掷千金,慷慨解囊,体现了海外赤子的一片桑梓之心。印尼境内莆籍侨商众多,比较著名的莆商有李文光、李文明、翁俊民、张清泉、李文涛、王贤宝、傅庆荣、何青原、姚子兴、关文龙、杨宗庆、陈财基、陈仁华、王伟奇、傅志民、戴宗廉、黄文兰、黄文华、林澄清、关启成、黄春元、黄文通、林秀礼、陈德发、陈子兴、陈子煌、方秀仁、方文荣、黄玉旗、郑金茂、许孙雄、卓傅芳、蔡文焕、陈琴棋、郭金标、薛文良、佘锦璋、王庆耀、祭元顺、王亚禄、林文祥、姚文隣等。在此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著名莆籍侨商,以展现印尼莆商的精神风貌(以出生年月先后排序)。
  一、热心教育事业的李王十二妹母子
  李王十二妹(1902—1996),莆田市江口镇新墩村人,10多岁时跟随父辈闯荡南洋,凭着莆田人吃苦耐劳、果敢创业的精神,白手起家,渐有成就。李王十二妹在海外奋斗几十年,虽然生意发达昌盛,儿孙满堂,家庭富裕,但始终有块难于割舍的心结,那就是她从小家贫,无钱上学,目不识丁,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早年写信先生根据她在家的排行,取名“李王十二妹”。
  李文光(1935—),系李王十二妹长子,印尼第二代华人,是一位杰出的银行家、实业家和慈善家。李文光曾任印尼泛印银行副总裁,香港工商银行副董事长,日本快捷银行副董事长,澳门国际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在印尼、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他投资创办的实业公司。
  李王十二妹幼年飘洋过海,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她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其儿子李文光、李文明10来岁时就送回祖国求学。李家兄弟学成之后,继承祖业,投身商界,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成为印尼金融界的华人实业家。李家事业发展之后,李王十二妹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回乡兴办学堂,让家乡百姓的子孙后代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末,李王十二妹应邀参加“侨胞北京观光团”,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家园,心情非常激动。当她看到家乡的孩子仍然光着脚丫远走他乡求学,夜里却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的情景,心里受到强烈震撼。于是,她把几十年来深藏心中的“办学梦”告诉陪同的官员,表示要在家乡捐建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李王老太回到印尼之后,倾其毕生积蓄,动员子孙们大力捐助,筹集了1000多万元人民币,在莆田老家独资捐建了江口新墩小学和莆田华侨中学。当两所新学校相继在家乡落成时,李王老太双眼湿润了。她说:这大半辈子在海外辛苦奔波的心愿终于梦想成真了。1996年夏天,94高龄的李王老太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一再嘱咐儿子要多联系、多关心、多支持。
  李王十二妹的两个儿子李文光、李文明,继承母亲的夙愿,时刻关注这两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1979年,莆田华侨中学初建时,李文光就提出“高起点、上档次、大规模”的办校理念,坚持把学校办成独具特色、有示范性的现代化一流学校。随后,李家兄弟数度回乡视察,先后捐建了华侨中学综合楼、科学楼,添置了语音室、电脑室等先进教学设备,不断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1992年,李文光又以母亲的名誉设立了“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基金会”,资助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凡是华侨中学毕业并获得留学资格的学生,由李文光提供每人2万美元的经济担保和5000美元的奖学金,每年度名额为12人。1998年,李文明有感于家乡广大学子好学求知的精神,决心把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从莆田华侨中学扩大到全市各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李文光对莆田华侨中学的捐助达1520万元人民币。
  2000年12月,李文光邀请莆田市有关领导赴深圳共商奖学兴教大计。他在会上感慨地说“家乡能多出一些杰出人物,多出一些科学家,就是我平生的最大愿望,也是家母设立‘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的初衷”。为满足莆田学子出国深造的需求,李文光决定从2001年起将“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的资助名额由每年12人扩大到24人,并再次捐资扩建江口新墩小学。此后,李文光多次对“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进行改进与完善,使更多的优秀学生受益。截至2010年底,共有300多名莆田学子得到资助,分别到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留学深造。
  晚年的李文光全身心投身于慈善事业,为了培育英才,李家兄弟共同捐巨资设立了新加坡宏文学校基金会,奖励优秀华侨子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2002年,李文光又联合几位侨商在雅加达创办了印尼总统大学,并在国内设立助学基金会,资助到国外深造的中国贫困学生。在印尼总统大学成立的短短几年间,已有300多位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其中福建、河南两地受资助的学生最多。
  虽然李家兄弟出生海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心系家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怀。李家慷慨解囊的爱心义举,体现了华夏子孙爱国爱乡的桑梓情怀,深受祖国和家乡人民的爱戴。2005年,省政府为其立碑,表彰李王十二妹、李文光母子捐资办学的义举。
  二、乐善好施的何青原
  何青原(1922—),祖籍中国北方,出生后因家庭贫困,无法养活,父母忍痛割爱,将3岁的儿子送到莆田江口镇新井村,由其伯母抚养。8岁时,养父母带着何青原到印尼雅加达读书,但因家庭拮据,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就被迫辍学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何青原少年时就开始帮助养父母料理自行车修理店生意,因手脚勤快,人缘极佳,深受顾客好评。随着何青原的逐渐长大,何家自行车修理店生意也日渐红火。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何青原便将自行车修理店改为三轮车销售店。随后,何青原又拓展了汽车零件的销售业务,生意逐渐扩大。1949年,何青原又同他人合伙创办了汽车销售公司。此后,何家生意蒸蒸日上,事业日渐兴隆。
  20世纪60年期间,何青原创办了“三化公司”,主营味精、调味品、食盐等食品添加剂。虽然何青原勤劳能干,诚信经营,但时运不佳,生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何青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精神,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终于使三化公司逐渐走出困境,经营范围不断拓展。
  随后,他又创办了富玛高(集团)有限公司、东国尔惹化工味精厂、莎嘉岭粮精厂、英智柠檬酸厂、英智甜蜜素厂、印尼天然盐厂等企业。何青原亲任董事长,谨慎经营,事必躬亲,企业不断壮大起来。
  中国改革开放后,何青原怀着对祖国和家乡的一片深情,毅然决定回国投资兴业。他先是在厦门创办了糖蜜素化工有限公司。接着,又在深圳、上海、杭州、桂林、阳泉等地开设分公司,都获得了成功。
  何青原是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他积极参与侨居国的公益事业和华侨社团工作,华人们称赞他古道热肠、乐善好施。凡扶贫济困、赈灾救灾和办学办医之事,他都热心参与、慷慨解囊。据旅外乡亲介绍,何青原在侨居国捐赠的公益事业比家乡捐赠数额更大,得到海外乡亲的好评。
  “关山难断故园情,岁月不老游子心”。何青原虽然身居异国他乡,但始终心系故园。早在1952年,何青原就与何金保等侨胞一道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踊跃投资参与建设江口侨光电厂和侨声电影院。20世纪60年代初,家乡发生自然灾害,何青原和众多侨胞一道,捐赠了多批化肥支持家乡百姓发展生产。20世纪70年代期间,他先后参与捐建港后小学和其他公益事业,深受家乡百姓好评。
  晚年的何青原思乡恋祖情愫更加强烈。从1982年起,他几乎年年都要返回家乡走走看看,以缓解心中的思乡之情。为了使爱国爱乡的薪火代代相传,何青原经常携带子孙回乡寻根问祖,且每次返乡都带回一份份深情厚意,屡屡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何青原参与捐建的公益事业项目达20多个,如锦江中学富玛1号楼和2号楼、平民医院富玛楼、青原楼、莆田学院富玛高楼、江口新井村村道以及江口中心小学、江口镇敬老院、莆田县侨联大厦、江口侨联大厦等公益事业建设,都倾注着何青原的一片爱乡之情。
  何青原的殷殷故乡情和拳拳赤子心,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颂,受到了家乡人民政府的表彰,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兴医利民”、“热心公益”等奖匾和金质奖章、荣誉证书等,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三、古道热肠的黄文兰
  黄文兰(1924—),乳名玉泉,出生在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的一个贫民家庭。黄文兰兄弟姐妹众多,排行第八,少时生活贫困,只读了五年私塾就辍学了,13岁时跟随当泥水匠的父亲四处奔波,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德。
  民国末期,内战爆发,为了逃避抓壮丁,黄文兰四兄弟中有三个哥哥相继离家出走,远赴南洋谋生。结果二哥和姐姐在新加坡死于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之下。不久,大哥也在战乱中得了重热症不治而亡。三哥经不起接连而来的噩耗打击,身患重病,在香港撒手人寰。
  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黄文兰,从此成为全家的顶梁柱。他边搞建筑,边当肩挑小贩,往返于莆田与福清的坎坷小道上,帮助痛不欲生的父母支撑着不幸的家庭,过着半饥半饱的艰难生活。
  1952年,黄文兰飘洋过海,前往东南亚谋生,开始了艰难的海外商旅生涯。
  黄文兰赴海外的第一站是新加坡,但因移民手续不全,不能长期居留,一年后辗转到印尼椰城。开始他只是在同乡店里打杂,白手起家,省吃俭用,从修自行车、做小买卖起步,艰苦创业。
  稍有积累之后,黄文兰开始扩大生意,从卖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零部件开始,扩大到兼营铁钉、铁线、钢材,后来又发展了缝纫机、塑胶机、电视机、收录机等贸易业务。
  20世纪60年代期间,黄文兰的事业开始快速发展。他与同乡合资创办了一个专门生产音响电器的工厂。在黄文兰的精心经营下,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员工近千人。20世纪70年代期间,黄文兰为了开拓国外市场,又在新加坡合资创办了得利顺有限公司,以制造业为主,国际贸易为辅。
  此后,黄文兰生意日益扩大,资本迅速增多,在印尼莆商中颇有名气。
  中国改革开放后,黄文兰与大多数华人华侨一样,怀着一颗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返回家乡投资创业,在莆田独资创办了仁德医疗器械厂,总投资387万美元,专门生产医疗器械。
  黄文兰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一生省吃俭用,积少成多,其身上体现了莆田人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他平时不买高档皮鞋,一双皮鞋要穿到鞋根塌底才肯换新,身上的西装穿了好几年都舍不得扔掉。2008年,他应邀参加莆田市“捐教助学”表彰大会,身上穿的蓝外套还有3处补丁,可见老一辈莆籍华侨的俭朴作风。
  在印尼华人华侨中,黄文兰虽然事业有成,但企业规模并不是最大,也谈不上亿万富翁,不过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却有良好的口碑,在家乡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主要原因是他一生古道热肠、助人为乐,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华侨社团工作和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上,把拳拳爱国爱乡之心化为一个又一个有目共睹的实际行动。早在1953年,黄文兰就开始捐资支援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当时生意刚刚起步,积累不多,但他还是捐出了3000港币,支援石庭小学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后,黄文兰经常回乡考察,屡屡慷慨解囊。如1981年,他与海外莆籍侨商一道捐建了涵江石庭医院。1985年,在黄文兰倡议下,莆田华侨职业学校迁址新建,黄文兰慷慨解囊,捐资80万人民币,独家建设一座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的大礼堂。此后,他长期关心华侨职业学校的发展,每次回乡都会到学校去走走看看,同广大师生交流座谈。2004年,黄文兰与妻子徐燕萍又带头捐资32万元,共筹资600多万元兴建莆田侨职学校实训大楼。同时,他还在莆田侨职设立黄文兰奖教奖学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子。
  黄文兰不但自己捐资捐物,还积极联络海外华人华侨支持家乡教育文化事业。1990年,莆田兴化职业大学准备升格为莆田高等专科学校,派人到印尼联络华侨支持。黄文兰将公司业务放在一边,亲自开车到机场将两个乡亲接到家中,热情款待。随后,他邀请印尼著名银行家李文正出面,把兴化籍的印尼恒荣银行董事主席陈子兴、RCM集团总裁陈江和、快捷银行副董事长黄俊发和李文涛等人,邀请到力宝银行工会室聚会,共同商讨兴化职业大学建设事宜。在黄文兰的热心联络下,海外莆商慷慨解囊,捐款数额高达一千多万港币。
  黄文兰在老一辈华人华侨中算是有文化的人,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热心。如1998年春,黄文兰牵头捐建了石庭总宫,并在宫里创办了图书馆,委托莆田华侨职校原校长黄瑞麟协助管理,如今馆里藏书近万册,几十种报刊杂志,终年免费开放。还有石庭石西影剧院、石庭宫文物、黄滔祖祠等建设,黄文兰都慷慨解囊,给予支持。特别感人的是2002年,当时黄文兰刚刚经历一场大病,得知“闽中文章初祖”唐朝文学家黄滔的墓址已被围困在一片废墟之中,如果不及时修缮保护,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物就会被废土和垃圾淹没。正在病榻上的黄文兰,慨然捐出3万元港币,请莆田市文学院在黄滔墓址的废墟上修建黄滔公园和竖立石像。捐资数额虽然不大,却体现了老一辈华侨热爱文化事业的一片诚心。
  黄文兰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他捐助的项目有石庭小学、石庭石西影剧院、江口侨联、莆田县侨联、江口镇老人协会、莆田华侨医院、莆田学院、石庭桥头外幼儿园及附设小学、石庭福利基金会、石庭宫文物、黄滔祖祠、石庭农贸市场和村道建设、水污染治理等,累计捐款数百万元。鉴于黄文兰对家乡公益事业的突出贡献,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他“乐育英才”、“兴医利民”两枚金质奖章。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和“捐教助学”奖章。
  四、造福桑梓的李文涛
  李文涛(1926—2002),祖籍仙游鲤城镇,出生在仙游农村的一个郑姓家庭。因家庭贫困,生父将其送给同乡李进坤为子。1937年8月,李文涛随养父李进坤前往海外谋生,开始了艰难的海外商旅生涯。初到海外时,李文涛靠摆小摊为生,逐渐积累资本和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文涛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便开始投资创办实业。
  从1950年开始,李文涛一直拜李文正为师,从事金融业。1971年,在李文正帮助下,李文涛创办了第一家自己控股的银行——印尼工商银行。此后,他苦心经营,业务不断扩大,成为印尼境内著名的银行家。1974年,李文涛又创办了海外快捷银行,由于经营有方,银行业务迅速发展,总资产达到了5亿多美元。1978年,该银行同国家银行合并,成为国营控股银行。随后,李文涛又与李文正等人合资创办了巴哈利银行和美罗国际银行,成为印尼金融界的知名人士。
  李文涛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十分热心慈善事业。他始终保持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省吃俭用,衣着朴素。在侨居国,李文涛慷慨解囊,一掷千金,积极支持当地公益事业。
  如1953年,他捐款1万元兴办华文学校。1980年,他又将一块面积18000平方尺、价值近600万美元的土地捐献给当地政府建设医院,以缓解百姓就医难问题。在海外克里莎蒂医院,他也捐建了一座病房和一座产科病房大楼,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从1994年起,李文涛坚持每年捐献200吨大米,用于救助当地受灾民众。同时,他还坚持每年捐资3万美元善款,用于救助仙游籍贫困侨民。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众多侨民失业,李文涛每月捐献500万印盾,为困难侨民每人提供40斤大米。
  李文涛心怀桑梓、爱国爱乡,事业有成之后几乎每年都要回老家探亲,经常携带子女回乡寻根谒祖,培养子女的恋土之情。几十年来,李文涛生活俭朴,一套西装穿了多年没有换新,政府官员接待时只要求吃碗面条,反对铺张浪费。但他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时却出手大方、一掷千金。
  早在1957年,他就带头捐资1万元,发起创办仙游县华侨中学。1960年,他又捐资1万元,发起兴建仙游侨联大厦和扩建仙游县华侨中学。1980年,他与印尼泗泗水仙溪福利基金会的其他侨领一道,发动侨胞捐资780万港元,兴建仙游县华侨大厦(他个人捐资100万港元),并在18个乡镇中心小学兴建教学楼。1985年,他捐资10万美元用于兴建仙游县实验小学和城西小学教学楼。1986年,他又捐资10万美元兴建仙游县华侨中学“伯特利科学大楼”。从1991年开始,李文涛先后捐资500多万美元,兴建仙游一中综合楼、参与捐建4个道德中学和10个道德小学,多个西部希望小学和教育基金会等。1993年,李文涛向莆田学院捐款100万元。1995年,他向仙游一中捐赠400万元、枫亭中学捐赠56万元、第二道德中学捐赠182万元、第四道德中学捐赠48万元、仙游尾坂小学捐赠20万元。1996年,又向西苑中心小学捐赠40万元。
  李文涛对家乡卫生事业也做出积极的贡献。早在1957年,他就捐资2000元人民币给仙游县医院作为医疗基金。随后,他捐赠了3部救护车。1985年,他以先父李进坤的名誉捐资40万美元,兴建仙游县医院慈爱门诊大楼。1990年,他又捐资15万美元兴建仙游县中医院慈爱综合大楼。
  1991年,他又捐资30万港元给莆田县医院,随后又捐赠一部救护车给涵江医院。
  李文涛关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发展,几十年如一日,捐资总额逾6000万元人民币,深受家乡民众的好评。1993年,李文涛被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4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对建国以来在教育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29位海外华人进行表彰,李文涛荣膺此誉。福建省政府和仙游县政府为了弘扬他对家乡公益事业的重大贡献,在仙游一中金石山上为李文涛树碑立传,让家乡人民铭记这位爱国华侨。
  五、金融奇才李文正
  李文正(1929一),祖籍莆田县江口镇新店村,博士学历。李文正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玛琅镇,少年时期就读于印尼玛琅中华中学,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后因参加抗荷活动被驱逐出境。返回祖国后,李文正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现东南大学)。1949年,李文正赴香港,翌年初重返印度尼西亚,后定居印尼雅加达。
  李文正父亲原在雅加达创办一家日用品商店,其父有意让儿子继承家业,但李文正对父亲的生意不感兴趣。成家后,李文正先在岳父家帮忙经营百货店,随后找到了一份船务代理工作。干了几年,业绩平平,感到乏味,又跳槽了。不过几年下来,李文正有了一些积蓄。然而,李文正有钱的消息迅速传开,一传十,十传百,竟被人误传成拥有20万美元的“大款”,正是这个误传给李文正提供了实现童年梦想的机遇。1960年夏季的一个晚上,营运不佳濒临倒闭的基麦克默朗银行经理皮拉马·沙里登门拜访李文正,邀请他将20万美元投向基麦克默朗银行。尽管李文正腰包里钱不多,但还是大胆地接受挑战,答应加盟该银行。于是,他向福建同乡和莆田自行车商帮筹集资金,成功地认购了基麦克默朗银行20%的股权,踏入了朝思暮想的金融殿堂。
  虽然李文正没有接受过任何金融业务的专业训练,却具备了银行家两项必备才能,即机警敏锐的市场头脑和超级的营销本领。凭借着敏锐的直觉和生意人的精明,李文正觉得要使基麦克默朗银行起死回生,必须打入到其它银行尚末开拓的领域。他用独到的眼光相中了雅加达自行车业这块末开垦的处女地,积极联络同乡,争取客户。由于经营自行车和汽车配件的绝大多数是莆田人,李文正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一举成功。此后,基麦克默朗银行在李文正精心经营下迅速扭亏为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人们称赞李文正为金融界奇才,是因为他有妙手回春之本领。在1963年至1971年期间,李文正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然后以这两家银行为基础,与亲友合资并购了印尼工商银行、印尼泗水银行,组建了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李文正拥有泛印银行30%的股份,亲自担任执行总裁,经过4年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资本达376亿印尼盾。李文正进入银行界之后,像魔术师一样将一家家濒临倒闭的银行通过重组、改造、搞活,起死回生,滚动发展,故被新闻界和银行界誉为“医治银行的专家”。
  1975年,李文正因与部分股东不和,辞去了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执行总裁职务,但他的奇才怪招早已引起印尼首富林绍良的注意。林绍良立即邀请李文正出任中央亚细亚银行董事及总经理,当时中央亚细亚银行比泛印度尼西亚银行规模小得多,资产额只有其1/333,存款额也只有泛印银行1%。但亚细亚银行是林绍良的财政支柱,有林氏集团庞大的经济实体作后盾,发展潜力很大。
  李文正仅用3年时间,就把中央亚细亚银行发展成为印尼境内最大的私营银行。至1983年,亚细亚银行资产总额已经增长了332倍,存款额增长了1253倍,并在印尼各地设立32处分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银行网,业务拓展到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以及美国的加州、纽约州、阿肯色州等地,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
  中央亚细亚银行成功之后,李文正开始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在香港,他创立了斯蒂芬财务公司,该公司拥有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股份,附设有2家大型财务机构,并通过斯蒂芬财务公司取得了香港一家华人银行50%股权。在美国,李文正购买了亚特兰大银行30%股权。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尼的圆木及胶合板大量销往美国,年贸易额达40亿美元,其中李文正占贸易总额25%,赚了不少钱。80年代后期,李文正又与林绍良再度合作,创立了力宝集团公司,李文正出任董事长,印尼总统苏哈托长子和长女各拥有16%股权,整个集团约有120多家分公司,11家挂牌公司,2009年全球华商500强排名第286位,总资产达28.71亿元,李氏家族占70%以上股权,业务涉及金融、保险租赁、证券、房地产、资讯工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李文正被誉为“金融奇才”、“印尼钱工”,《亚洲金融》杂志曾推举李文正为“最杰出的银行家”。
  李文正具有远大的商海谋略和明锐的商业头脑。他断言:“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机会和前景可与中国大陆相提并论”。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李文正大举进军中国大陆的窗口——香港,大手笔地投资了金融、证券、房地产、制造业和物业管理等行业。1991年,力宝集团以1.35亿港元的价格,成功地收购了香港一家上市公司——万众财务公司,并购置了一批物业。
  1992年,力宝集团又在香港开展了一连串的企业兼并活动。首先,收购了香港华人银行99.73%的股权,使该银行置于李氏家族的控制之中。其次,又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亚洲证券,将力宝集团业务扩展到财务及基金管理领域。再次,大力拓展了房地产业务,顺利地立足了香港房地产界。1992年,力宝集团仅房地产业的盈利就占总收益的50%。第四,大力发展工商实业,李文正先后收购了德信国际公司等一批香港企业。一系列兼并和扩张,使力宝集团走上了多种金融服务、多种行业和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力宝集团进军香港首战告捷,大获全胜。1992年,力宝集团在香港的经营纯利润达2.11亿港元。
  站稳香港这个桥头堡之后,李文正开始实施进军中国大陆的宏大计划。他同许多海外莆商一样,对祖国和家乡怀有特殊的感情。他说:没有什么比听到中国经济腾飞的消息更令人欢欣鼓舞。
  从1992年起,力宝集团在大陆开始大规模的投资,涉及金融、制造、电力、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在金融方面,力宝集团首先成立了深圳华侨银行,之后又于1993年在上海创建了分行。在实业投资方面,李文正集中资金在福建、山东两地投资。在莆田老家,李文正于1992年起投资开发湄洲岛、兴建忠门大地城和240万千瓦湄洲湾火电厂。其中湄洲岛开发投资了1亿美元,大地城投资了1.6亿美元;湄洲湾火电厂投资了7.55亿美元,李文正占有25%的股份。在山东境内,力宝集团用5年时间,总投资10亿美元,投资火电厂、码头和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目前,力宝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计划已经全面实施,每一个大型项目都体现了李文正这位杰出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一片深情。
  李文正事业成功之后,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损资办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李文正就在印尼独资创办了希望之光大学,陆续捐建了上百家小学,扶持印尼贫困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1995年,李文正荣获印尼总统颁发的“社会贡献忠诚奖”。
  李文正虽然出生海外,但对祖国和家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20世纪80年代期间,李文正获悉江口老家民众因水质问题经常患肠胃病,便投资创建了华正自来水厂,并利用水厂的利润设立了基金会,支持江口老家的福利事业。
  莆田华侨中学和莆田锦江中学的各项建设也得到李文正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莆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李文正的大量心血。早在1993年,李文正就向莆田高等专科学院捐赠价值200万人民币元的教学设备。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申报本科学校时,李文正又先后捐款2360万元人民币。
  为了感谢李文正的大力支持,莆田学院将一座总面积10500平方的教学楼命名为“文正教学楼”。
  李文正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带头捐资,还号召海外华人华侨积极支持莆田学院的建设。他曾经致信国务院领导,深情地说:家乡莆田市有300万人口,与台湾一水之隔,自古以来基础教育比较发达,但至今没有一所本科大学,由于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莆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海峡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我们海外侨胞翘首以待家乡申办莆田学院的早日实现。其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李文正不但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而且在全国各地也多有捐赠。如2002年,他捐赠1000万元建设厦门大学医学院“文正大楼”。2003年,他捐资1000万元为母校东南大学建设“李文正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李文正累计捐资6362万元人民币,荣获“福建省捐赠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和“莆田市荣誉市民”称号。
  六、华人实业家姚子兴
  姚子兴(1931—),出生于莆田江口镇东源村,原系印尼新时代集团董事长。姚子兴的祖父姚文瑞,于十九世纪末前往印尼谋生,经过30年的拼搏,在印尼创立了万丰隆公司。姚子兴的父亲姚焕章,11岁时(1919年)远渡印尼,开始艰辛的海外商海之旅。但由于没有文化,遇到了许多困难,吃过不少亏。事业有成之后,姚焕章开始回报家乡,多次捐款重建莆田韶源学校,使这所成立于1917年的老校旧貌变新颜。
  姚家事业进入第三代之后开始快速发展,主要业务是国际贸易,兼代理美国汽车与配件销售。
  姚子兴接手生意之后,在印尼创办了新时代集团,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涉及国际贸易、金融、房地产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1973年,世界最大轮胎制造企业日本普利司通株式会社在印尼创建汽车轮胎生产厂,邀请新时代集团加盟,给姚子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996年,姚子兴扩建了第二条轮胎生产线,产量增加了两倍,产品销售到日本、美国和欧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汽车轮胎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量。
  姚家恋乡之情非常感人,凡是从家乡来的乡亲,只要有求于他,不论认识与否,都会派职员前往码头迎接,免费提供食宿,并安排在自己企业学习业务。等他们熟悉环境、掌握了谋生技巧之后,愿意自立门户的提供无息资本,帮助其创业。姚家这种热心慷慨的家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深受乡亲的好评。
  姚子兴长期在海外生活,却始终怀有一丝无法割舍的恋乡情怀。他经常携带海外的弟妹和子女们回家乡探亲,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让子女们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把爱国爱乡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姚子兴继承父辈的夙愿,积极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姚子兴先后捐建了莆田市平民医院妇幼儿科大楼、东大学校、市医院新大楼、莆田医院新大楼、东源村公路等项目。为了表彰姚子兴对家乡公益事业的突出贡献,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兴医利民”和“乐育英才”的奖匾和奖章;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江口镇人民政府颁予“造福桑梓功德无量”奖匾。
  七、重教兴学的张清泉
  张清泉(1940—),原籍仙游县赖店镇,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曾任印尼仙溪福利基金会名誉主席,经营行业涉及造纸、酒店、医院、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张清泉父亲严金陆,原为仙游县盖尾镇湖宅村人,少年时因家庭贫困前往赖店坂头村张家当佣耕,由于为人诚实,又能吃苦,雇主便将其招为儿子。1936年,严金陆完婚后随赖店同乡远渡重洋,从披荆斩棘、结草为庐的刀耕火种开始,到肩挑贩运的艰苦创业,风风雨雨几十年,终于事业有成。
  张清泉是严金陆的大儿子,由于父亲入赘改严姓张。张清泉从小就与父母同甘共苦,受到良好的家庭薰陶和教育,学识渊博,卓识远见。特别是海外艰辛的商旅生涯,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勇于闯荡世界的胆量与卓识。他从拾纸盒糊口开始,发展到创办纸盒厂、发电厂;从造纸业、酒家起步,发展到经营医院、房地产;从小本生意做起,发展到跨国大买卖,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事业蒸蒸日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不但拥有世界先进的造纸生产线,还先后创办了发电厂、酒店、医院等多家企业,成为海外著名华侨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期间,张清泉先后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创办了3家大酒店,并在北京、天津、南京、山东等地投资创办造纸厂,开发房地产,还创办“海底世界”现代化游乐园,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张清泉在商界长袖善舞,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有余。在海外,张清泉积极参与侨团工作,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侨公益事业发展,深得华人赞誉。在侨居地,每悉侨民生活困难,他都会主动送钱送物,扶贫帮困,并建造了多处房子给难侨居住。他还将自己创办的中华医院赠送给当地政府,以缓解侨居地百姓看病难问题。张清泉乐善好施的义举,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广为传颂。
  张清泉从小深受父母爱国爱乡的思想影响,始终不忘祖国和家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中国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乡考察,慷慨解囊,支持家乡教育和卫生事业建设。早在1978年,他就开始联络海外乡亲,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分别在仙游境内18个乡镇各建一幢小学教学楼和华侨中学教学楼。1992年,他在百忙之中再次抽空返乡,开始实施新一轮的教育捐赠计划,先后在仙游的凤山、园庄等山区乡镇兴建了6所华侨初级中学,独资创办了仙游县华侨职业技术学校,并与其他8位侨胞一道共同捐建了仙游第二华侨中学。1993年,他又发动侨胞捐资兴建仙游县中医院病房大楼。在随后的数年中,张清泉先后捐资2000多万元,为家乡建设了24所“希望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以来,张清泉与其他华侨一道,捐资创办了仙游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华侨道德中学和象洋、杉尾、昌山等小学。其中捐赠仙游县华侨中学86万元、第二华侨中学146万元、华侨职专384万元、初级中学135万元、枫亭海平中学100万元、凤山中学56万元、130万元。同时,他还捐建仙游县中医院、华侨大厦、兰溪大桥、昌山村基金会等多项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
  张清泉具有捐赠不图名的高尚品德,侨胞们集体为家乡捐赠同一公益事业时,往往他捐赠的数额最多,而名字总是向后排。有一次,他捐赠135万元支援华侨中学建设,理应排名榜首,他却刻意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后面。仙游县政府为了弘扬张清泉重教兴学的精神,决定用其父母名字为学校命名。他却谦逊地说:“还是以华侨名义命名好,人多力量大!”可见张清泉的高风亮节。
  张清泉一生以俭为本,穿衣吃饭从不讲究,大多数积累用于公益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由于张清泉对家乡的特殊贡献,福建省政府授予他“重教兴学”金质奖章,并在仙游县华侨职业技术学校内立碑表彰;福建民政厅授予他“八闽慈善奖”;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文献奖章”和“荣誉市民”称号。
  八、爱国恋乡的关文龙
  关文龙(1942—),祖籍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出生于印尼雅加达,现任印度尼西亚海钻集团总裁,兼任印度尼西亚中华总商会副总主席、印尼兴安会馆会长、印尼福莆仙基金会会长、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顾问、福建省莆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等职。
  关文龙是第二代华侨商人,早期继承父亲的基业,在雅加达创办了印尼海钻集团,经营范围涉及金融、房地产、汽车、摩托车、金融业、车厢工业、铝百叶窗、制造业等,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同时,关文龙还是日产汽车印尼总代理商,在印尼商界颇有名望。
  关文龙虽然出生在海外,童年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但身上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他同老一辈华侨一样,有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1993年,关文龙受到祖国改革开放、振兴中华重大国策的感召,携巨资回国投资创业。他把归国投资的第一站选在福州,斥资8000万元创办了海钻(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福州市繁华的五一中路征地36亩,建筑了3幢32层的商住楼,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取名金钻世家,工程质量优良,荣获“榕城杯”奖。
  2003年,关文龙又在福州市中心投资开发了金钻世家的姊妹篇——海钻·凤凰城,建筑了两幢25层高层楼盘,引入了原生态SOHO概念,设置了市中心楼盘难得一见的上千平方米大会所,在城市中心区打造出融办公、居家两相宜的绝版楼盘。
  海钻集团在福州投资创业取得成功之后,北上江苏投资创业。2004年,关文龙在江苏徐州投资创办了江苏海钻投资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人民币,打建新沂国际汽车城。2006年,关文龙又投资2亿多人民币,建设了新沂海钻国际酒店有限公司,酒店总高度25层,总建筑面67600平方米,内设游泳池、KTV、咖啡厅、中西餐厅、多功能大宴会厅、商务中心,以及桑拿、美容、健身等多项娱乐服务设施,是新沂市乃至徐州地区最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之一。
  关文龙虽然是个商人,但在中印(尼)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年轻一代华侨对家乡感情等方面,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说:印尼莆籍乡亲有许多人已将企业交给年轻一代管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教育差异和语言不通等因素,年轻一代对家乡情况了解不够,感情不深,希望家乡政府多做年轻一代侨胞的联谊工作,重视华侨的文化交流与教育,派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印尼,在年轻一代侨胞中开展华文和地方文化教育,让他们接受在华传统文化和莆田特色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对家乡的历史、风俗、民情有更全面而深切的了解,培养和增强新生代华人对家乡的认同感,使家乡渊源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关文龙身为外籍华人,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他多次返乡考察,兴资创业,捐助公益事业。2004年10月,莆田市举行首届世界莆商大会和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关文龙两次应邀回乡,表示要大力动员印尼乡亲回乡投资创业,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当获悉家乡人民正着力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时,他激动地说:“家乡政府在努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要重视做好年轻一代侨胞的工作,培养其对家乡的认同感,从而吸引更多的莆籍侨胞回乡创业,为家乡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作出更大贡献!”①关文龙非常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他就捐资142万元,支持家乡学校建设。2006年,关文龙又捐资修建了圆智庵。在莆田锦江中学争创省二级达标期间,关文龙积极联络侨商、倡议捐资,招集了20多位海外侨胞共同捐资200万元,建设了锦江中学梓萱教学楼。2008年,锦江中学梓萱教学楼落成时举行剪彩仪式,关文龙率领众华侨参加落成典礼,并表示将继续为学校建设筹集资金。
  关文龙关心家乡公益事业,累计捐资260多万元人民币,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金质奖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2009年,关文龙被聘为莆田市五届政协特邀委员。
  九、“轮胎大王”林德祥
  林德祥(1943—),祖籍莆田县江口镇海星村,1943年出生于印尼,现任新加坡佳通集团总裁。林德祥的父亲林亚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远近闻名的“胡椒王”,但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林德祥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具有莆田人勤劳俭朴的美德和炎黄子孙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1951年,他在雅加达注册了“福泰兴有限公司”。1961年5月,改名为“卡加东格有限公司”。
  20世纪60年代中期,林德祥赴英国深造,主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成后返回印尼,先巩固父亲的基业,再拓展对外贸易、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逐渐积累资本,扩大产业规模。
  从20世纪70年代起,林德祥开始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大财团合作,引进先进设备,拓展现代工业、制造业,并向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海外著名华人企业家。
  20世纪90年代期间,林德祥在新加坡组建了佳通集团,经营范围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高科技业、水产业、矿产业和服务业等,在新加坡、印尼、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拥有10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跨国集团公司。据香港《资本家》杂志报道,在145位世界华人富豪榜上,林德祥名列第82位,个人资产达10亿美元以上。
  林德祥于1990年进军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福州等地投资了30多个项目,累计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比较大型的项目有上海房地产开发、安徽佳安轮胎厂和福建莆田佳通轮胎厂等。目前佳通轮胎已经向世界十大轮胎企业靠拢,成为世界华人中的轮胎大王,销量在中国排行第一位。近几年来,林德祥继续在中国增大投资,拟投资6亿美金,在上海创办了汽车配件产品相关的制造业基地及研发销售中心。计划在莆田投资9亿美元,用于扩建佳通轮胎厂、佳通总部大楼和建设锦江生态山庄及纸制品厂等。
  林德祥一家虽然长期居住海外,但眷恋家乡的桑梓之心令人敬佩。林德祥父亲林亚金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其母亲李乎夫从1965年起多次回乡捐建公益事业。林德祥继承父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慷慨捐资支持家乡的学校、基础设施、莆田学院、市残疾人基金、平民医院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612万元人民币。由于林家无私奉献,慷慨解囊,长期关心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深受家乡百姓赞扬,先后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金质奖章及“乐育英才”、“兴医利民”等奖匾,荣获“莆田市荣誉市民”称号。
  十、“钢铁大王”陈财基
  陈财基(1945—),祖籍莆田江口镇五星村,生于印尼棉兰,现任印尼武龙加鲁达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财基父亲陈锦裕,18岁时赴印尼谋生,开始在印尼棉兰经营万聚兴自行车行,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为陈家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1年,年仅16岁的陈财基开始涉足商海,先在亲戚的企业里当销售员,后又协助父亲经营万聚兴自行车行。1963年时,陈财基在母亲关美英的帮助下,在印尼棉兰创办了一家轧钢厂,利用拆船厂的废钢,生产各种建材。刚开始企业规模并不大,工人只有400多名,后来7个弟妹相继长大,各自走上管理岗位,加强了企业管理力量,生意开始拓展,除了轧钢厂外,又先后创办制氧厂、发电厂,从制氧、发电、拆船、轧钢一条龙生产,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员工发展到1500人。到了1986年,陈财基的钢铁公司年产量已达到20万吨,成为印尼境内著名的钢铁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期间,陈财基在雅加达郊区买了306公顷土地,投资2.5亿美元,建设了一座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印尼武龙加鲁达钢铁有限公司,实现了一年内建成投产的高效率。武龙钢铁公司聘请了德国专家为顾问,生产程序全部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很高,年生产工字型钢50万吨,平板钢材50万吨,产品出口中国、东南亚和欧洲各国。武龙公司在印尼钢铁行业综合排名第二位,公司旗下有武龙雅加达钢铁公司和武龙棉兰钢铁公司等多家企业。陈财基在印尼政界、商界都有较好的口碑,人称“钢铁大王”。
  陈财基一家虽然长期居住海外,但非常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多次慷慨捐资支持莆田县医院、平民医院、锦江中学、江口侨联、江口华侨宾馆、江口中心小学、江口五星村、江口园下村、江口东岳观、西来寺等公益事业建设,其爱国爱乡的动人事迹在侨乡广为传颂。为了表彰陈财基的爱乡善举,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兴医利民”、“热心公益”等奖匾和金质奖章,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十一、中华慈善楷模陈江和
  陈江和(1949—),祖籍莆田城厢区城郊乡下浦村,出生于印尼,现任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江和父亲陈金荣,于民国中期赴印尼棉兰谋生,后来在苏门答腊岛百佬湾开了一家小店,经营机车配件和汽、机油等。陈江和排行老大,家中有8个弟妹,由于家庭负担重,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作为长子的陈江和,17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初涉商海的陈江和,一时不知从何发展,开始只是继承父亲的小店生意,经营机车零配件和油料。随后,他拓展了发电机、炼油厂的设备和维修机电、机械等业务。后来,他又做起了承包商,承接石油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如液化天然气管铺设与维修等。
  由于陈江和勤奋诚实,深受客户好评,业务不断扩大。从1973年起,陈江和的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于1975年投资1000万美元扩大了三夹板厂的生产规模,员工人数达2000名,成为当时印尼境内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且在一年内实现投产。1975年8月7日开业时,印尼总统带领7位部长为陈江和新厂剪彩。此后,经过8年的努力,到了1983年,陈江和的金鹰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资产逾亿美元的大型企业,经营范围拓展到石油工程、夹板厂、棕榈油和地产业等。1985年,陈江和开始涉足造纸业。他投资1亿美元创办了大型纸浆厂,成为印尼纸业巨头。随后,他又先后建立了多帕纸浆厂、廖省纸浆厂和造纸厂、大型棕榈树种植园及棕榈油提炼厂等,事业蒸蒸日上,金鹰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型跨国集团。
  陈江和巩固了印尼事业之后,开始拓展国外市场,先后将造纸业拓展到新加坡、中国、菲律宾、巴西、马来西亚、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营范围涉及林业、制浆、造纸、纸品加工、电厂和能源、房地产、金融和贸易等诸多领域,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亚太地区规模宏大的工业集团。
  虽然陈江和从事高污染的纸业生产,却是个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他提出的镶嵌式种植理念,将种植园设计成为一个融合纤维种植园、森林保护区和当地生活社区为一体的联合体,既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百姓经济收入,又有效地降低非法砍伐和火耕现象,这一种植理念曾被亚洲管理协会(AsianInstituteofManagement)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选为2005年度亚洲企业社会责任大奖环境类亚军。
  陈江和超群的胆识和高瞻远瞩的商海谋略,使金鹰集团迅速发展起来。1994年,由于新加坡境内业务迅速扩大,陈江和便在新加坡设立了金鹰国际集团总部,亲自担任金鹰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在陈江和精心经营下,金鹰国际集团的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颇具知名度的跨国公司,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各种技术人员达5万多人。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陈江和把握商机,将投资重点放在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初,陈江和返回祖国,开始了产业报国之旅。他先在江西九江创建了亚洲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厂,年产粘胶6万吨。2004年,他在山东日照收购了山东森博浆纸有限公司90%的股权,将其改组为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成为年产量达100万吨的超大型纸浆厂。随后,他又在广东新会创办了亚太纸业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广东境内外资企业的老二。同时,陈江和还在江苏、福建等地投资创办了天然气电厂,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世纪末,陈江和着手在家乡投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新闻纸生产线,但因计划多次调整,直至2008年才完成立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62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动工建设。近几年来,金鹰国际集团开始拓展新的领域,向高科技行业发展,推进了多个大型电子商务项目、信息工程及互联网技术,以实现金鹰国际集团在世界产业革命中保持领先地位。
  陈江和虽然出生在海外,却始终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爱国恋乡情愫。他秉承“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人生理念,乐善好施,扶贫帮困,积极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陈江和除了在印尼、新加坡等侨居地支持公益事业外,还在中国各地捐建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他对祖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累计捐赠总额已达2亿元人民币。在莆田老家,陈江和先后捐资688万元建设市第一医院惠妹门诊楼和外科大楼、捐资1000万元建设莆田学院金荣综合楼、捐助500万元作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活动经费、捐赠88万元建设荔城区濠浦小学金荣教学楼。在国家重大活动中,陈江和出手大方,慷慨解囊,深受好评。如2006年筹办北京奥运会时,陈江和先后两次捐赠300、200万元美金,用于奥运场馆建设,是海外华人第一个为奥运会捐资的个人。在减灾赈灾方面,陈江和更是一掷千金,无私援助。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陈江和分别捐赠给卫生部2000万元,广东、江苏省各500万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抗“非典”疫情中最大一笔海外华人捐款。
  2005年,他向江苏慈善总会捐献500万元。2008年,他分三次捐给汶川地震灾区1100多万。在2008年的“抗雪救灾、温暖行动”活动中,他又捐赠1000万元......。特别是支援祖国教育事业方面,陈江和更是出手大方,倍受赞扬。他先后捐赠给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3000万元、陈金荣(中西部地区)文教专项基金1000万元、江苏省苏州大学800万元、西部“温暖工程”500万元、四川省广安中学450万元、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300万元,还有陕西贫困地区15所“陈金荣侨心小学”300万元、江苏省淮阴25所农村小学翻建经费200万元......类似捐赠,不计其数,体现了一位海外华人浓浓的爱国爱乡之情。2008年,陈江和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提名奖(全国共10名),荣获中国公益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
  拳拳赤子心,浓浓桑梓情。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之旅中,陈江和以其睿智和胆识,展现了一个商业奇才的英雄本色;在慷慨捐赠的活动之中,陈江和以一片赤子之心,赢得了祖国和家乡人民的敬重。

附注

① 刘永玉:《割不断的乡情》, 载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第226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