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外莆籍华侨社团组织的创建及其联谊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海外莆籍华侨社团组织的创建及其联谊活动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11
页码: 436-4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新中国成立后海外莆籍华侨社团组织的创建及其联谊活动,内容包含了马来西亚境内主要华侨社团,印度尼西亚境内主要华侨社团,新加坡境内莆籍华人社团,港澳台地区主要莆商社团组织,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莆籍侨商社团组织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海外;华侨社团 联谊

内容

莆籍海外华人华侨大多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出国,具有一地一业、集中居住和区域性明显等特点。二战之后,随着海外华侨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华人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侨民的联谊活动也日益频繁。他们“为了相互沟通,共谋福利,一般都建有社团组织。初期依地缘、亲缘关系成立小团体,机构简单,活动范围较小。随着商贸活动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较大的联合性会馆,有的会馆还开办实业,开展对外联络活动”。①特别是现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和中国政府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侨联谊活动更加广泛,华侨社团组织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共有61个莆籍华侨社团组织和众多的华人行业公会。
  莆籍华人华侨创建的海外社团与国内商人会馆基本相似,通常以“兴安会馆”或“莆仙同乡会”为名,且大多数与天后宫合二为一,以妈祖信仰为纽带联络同乡,开展联谊活动。海外华侨“社团活动一般是调解纠纷,解决困难,协调理顺关系;帮助亲朋好友谋职业;或是举办公益慈善事业,资助贫困华侨;加强各侨团之间的协作联系;保障华侨的各项权益等。各社团组织拥有一定的职能和职权,以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②本节着重介绍几个海外兴安会馆、同乡会和行业公会,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海外莆籍华人社团组织的基本概况和联谊活动。
  一、马来西亚境内主要华侨社团
  马来西亚是莆仙移民最早的国家之一,境内莆籍华人华侨众多,华侨社团活动历史悠久。马来西亚境内最早的华侨社团是“福莆仙会馆”,创办于清朝末期,其次是“兴安会馆总会”。从民国中后期起,马来西亚境内陆续成立了20多个兴安会馆,现马来西亚境内共有33个兴安分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太平兴安会馆、麻坡兴安会馆、巴生滨海兴安会馆、登加楼福莆仙会馆、山打根兴安会馆、柔南兴安会馆、淡乌鲁兴安会馆、吡叻兴安会馆、关丹兴安会馆、古晋兴安会馆、槟城兴安会馆、雪隆兴安会馆、马六甲兴安会馆、霹雳兴安会馆、吉兰丹兴安会馆、关丹兴安会馆、森美兰兴安会馆、金马兴安会馆、天定兴化会馆、美里兴安会馆、亚庇兴安会馆、丁加奴兴安会馆、雪兰莪兴安会馆、淡属兴安会馆、乌鲁冷岳兴安会馆等。同时,马来西亚境内还创办了众多的莆仙同乡会,如吉隆坡福莆仙同乡会、诗巫兴化同乡会、株巴连福莆仙同乡会和吉玻福莆仙同乡会等。另外,海外莆商还以行业为纽带建立了一些行业公会,如马来西亚诗巫兴化莆仙公会、昔属福莆仙公会、沙捞越兴安公会、瓜拉庇捞福莆仙工会、苍林已辖福莆仙公会、吉坡福莆仙公会、居銮福莆仙公会和乌鲁冷岳兴化公会等,这些公会既具有商人会馆的性质,又具有行业公会的功能。由于马来西亚境内华侨社团众多,不能一一叙述,本节着重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华侨社团进行介绍。
  (一)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
  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莆籍侨民社团,成立于1970年,下属33个分会,历任会长有林金树、童玉锦、陈仁华、陈兰、郑天祥等,名誉会长(顾问)有童玉锦、陈仁华、陈兰、郑天祥等人。现任会长卢金峰,理事会总会长关启宗,副总会长杨炳珊、黄瑞豹、余朝铭、王金发、郑瑞金等。
  兴安会馆总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3次常务理事会,以检讨和策划总会当年度工作。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由各地分会轮流承办,旨在增进兴化侨民友谊、促进乡亲团结、推动莆商企业发展和商议侨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等。
  兴安会馆总会非常重视侨居地华人子女教育问题,始终把发展侨民教育事业作为会馆宗旨之一。1973年,在原会长林金树、总务徐福隆和财务童玉锦等侨商的大力支持下,众理事慷慨解囊,发起筹募大专贷学基金活动,第一期筹集大专贷学基金100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弟入学深造。随后3年,众侨商积极捐助,基金总额增加到600万马币,有600多华侨子弟受惠。同时,会馆还创办了多所夜校,帮助老一代侨民脱盲,提高侨民的文化水平。
  兴安会馆总会注重华侨社团组织的接班人培养工作。1982年,总会成立了兴安总会青年团组织,领导各分属会的青年团,积极策划开展有益于侨民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成为推动侨民社团组织发展的生力军。1989年,兴安总会又成立了妇女总委员会(简称妇总),在马来西亚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妇女素质的活动,促进总会与各分属会之间的联系。兴安总会的妇女委员会和青年团组织,成为推动兴安总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
  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成立后,一直借用马六甲兴安会馆和雪隆兴安会馆的办公地点,解决会所问题成为各届侨领的重要任务。1999年,会馆理事会发起募捐会址建设基金的活动,拿督郑天祥、卢金峰走遍了马来西亚各地33个分会馆,发动在马莆商慷慨解囊、鼎力相助,集资在吉隆坡怡保路购买了一座四层楼房,解决了兴安总会的会所问题。同时,兴安总会为了发扬莆田人守望相助的传统,各下属分会有较大建设项目都会互相帮助,如各分会修建房屋、创办学校或购买新会址等,总会都会拨款赞助,并致函各分会给予支持,促进各地华侨社团事业的共同发展。
  兴安总会除了本身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外,还与大马福州总会、大马永联会、大马南联会、大马安溪总会、大马晋联会、大马惠安联会及大马龙岩联会进行联谊,每年轮流主办“福建乡亲新春大团拜”,以促进福建同乡的团结与友谊,扩大莆仙侨民的联谊范围。
  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成立30多年来,虽然社团领导几番更新,但历任侨领都能主动担负起敦睦乡谊、促进侨民文化、教育和工商业发展,以及谋求社会福利的重任。历届理事会积极发动各地乡长和侨民,群策群力、任劳任怨、苦心经营、精心策划、造福乡亲,为侨民公益事业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马来西亚太平兴安会馆
  马来西亚太平兴安会馆原为福莆仙会馆,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是海外莆仙华侨最早成立的社团组织。19世纪中叶,大批莆仙百姓因生活所迫前往马来西亚太平地区当矿工,人数近5000人,且大多为单身男子,遇到生病住院,没有家属照顾,其情形非常可怜。如遇工伤事故或不幸死亡,没人掩埋,抛尸野外,极其凄惨。“同时,同乡人数众多,没有会馆,同乡之间的团结,联络感情、互相帮助等方面也无所谈起,鉴于此,先辈郑美、颜绍、黄峰、李立、陈厝等5位乡贤,发起组织同乡会”。①召集福州、莆田、仙游三地同乡,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立了“福莆仙会馆”,并集资创建崇圣宫,奉祀观音、妈祖和“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的塑像。
  福莆仙会馆以莆仙同乡为主体,吸收了福州华侨参加,故取名“福莆仙会馆”。“馆内设有善后部,备有棺材,为不幸丧生他乡的同乡料理后事,并设有医疗部和互助部,为同乡延医施药和开展其它互助项目”。②1941年底,日军入侵东南亚各国,福莆仙会馆被迫停顿,馆内所有文件、物品等荡然无存。
  1947年5月,马来西亚光复后,莆仙侨民复办会馆,改名为太平兴安会馆,并在侨民联谊活动、解决纠纷、协调事务、帮扶难侨、促进莆商企业发展和支援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同时,太平会馆还筹集了一笔教育基金,每年向优秀华侨子女颁发奖学金,鼓励华侨后裔努力学习,多出人才。
  1979年,太平会馆筹资建设了新会所,推举黄安世、黄国安为会馆建委会主席,由叶焕武、徐德辽、阮荣丰等人进行策划,获得了马来西亚兴安总会会长林金树、马来西亚各分会馆和全马工商界同乡的鼎力相助。1984年11月,太平会馆新会址竣工落成,并举行第十五届马来西亚兴安总会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全马30多个会馆侨领前来祝贺。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开采,太平地区的锡矿资源已经枯竭,莆仙矿工和矿主大多数移居别处,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莆籍侨商陆续迁往外地,太平地区的莆仙侨民人数大减,换届时只剩下150多名会员,太平会馆失去了原来大社团的地位。
  (三)马来西亚古晋兴安会馆
  马来西亚古晋地处沿海,移居该地区的老一辈莆籍华侨以涵江区江口镇港下村和后墩村的农民居多,主要从事捕捞业和商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古晋地区渔业发达,莆籍鱼船达300多艘,但经常出现同业纠纷。于是,莆仙同乡便成立了渔业公所,推选郭天和为主席,何顺良、方亚坤、李永华、林立夫为副主席。渔业公所职责是协调侨民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侨民之间的矛盾,兼顾办理家乡赴沙劳越人员的入境手续等。同时,渔业公所还集资创办了民强学校,解决了莆田同乡子弟的读书问题。
  二战结束后,古晋地区的莆籍华侨逐渐增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侨民们开始酝酿创建兴安会馆。1945年底,莆籍华侨酝酿成立了“古晋兴安会馆”筹备会,由涂耐冰起草章程,推举德高望重的老华侨牵头联络,动员莆仙同乡入会。1946年春,500多名莆仙同乡欢聚一堂,宣告成立古晋兴安会馆,章程规定:凡操兴化方言者均可入会。由于会员众多,加上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侨领牵头,古晋兴安会馆很快成为马来西亚境内颇有影响力的华侨社团。
  古晋兴安会馆成立后,坚持兴学育才,推行慈善,历届执委慷慨解囊,出钱出力,不辞劳苦,为同乡排难解纷,谋求利益,建树颇多,厥功殊伟,深受莆仙同乡好评。
  二、印度尼西亚境内主要华侨社团
  印度尼西亚是莆籍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之一,境内华侨社团众多,各种联谊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早在民国时期,莆仙华侨就在印尼境内成立了多个兴安会馆、同乡会和行业公会等。新中国成立后,印尼境内莆仙华侨社团组织迅速发展,相继成立了雅加达九鲤洞、福莆仙总义祠基金会、巨港兴安会馆、锡江兴安会馆、泗水兴安会馆、坤甸兴安会馆、棉兰兴安会馆、三宝兴安会馆、占碑福莆仙同乡会、梭罗莆仙乡会、泗水福莆仙联谊社、兴安大众福利会、泗水仙溪福利基金会等。本节介绍印度尼西亚境内几个有影响力的华侨社团,以帮助读者了解印尼境内莆籍华侨的联谊活动。
  (一)印尼雅加达兴安会馆
  雅加达兴安会馆成立于1940年7月,由宋士镛、林廷登、林泰等人发起组织。时值日军占领印尼大部地区,殖民政府严禁民众集会,无法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只好召开筹备委员会,决议成立了雅加达兴安会馆,确定了第一届执监委委员名单,聘任林廷登为名誉主席,宋士镛为副主席,郑凤翔、林景辂、戴来发等人为顾问。第一届执监委委员就职后,参加福建侨团赈灾会,发动会员捐款捐物,积极支援祖国抗日,作出积极的贡献。1942年—1945年,日军大举侵犯爪哇群岛,雅加达兴安会馆被迫停止活动。
  抗战胜利后,雅加达兴安会馆恢复,先由著名莆商宋士镛驻会处理日常事务。后由陈庆嘉、林文祥、林朝廷等三位侨商义务代办会馆的联络事宜。1947年8月31日,雅加达兴安会馆举行复馆后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共有会员395名,会议筹募资金设立基金会,广大会员热烈响应,慷慨解囊。时逢福州和莆仙地区发生水灾,会馆将募捐款交赠给福建侨团转送家乡施赈。
  雅加达兴安会馆第二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由姚焕德蝉联理事长,第六届由王章培担任理事长。
  1952年,雅加达兴安会馆正式加入中华侨团总会。1953年,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会员增加到600名,原理事会、监事会改为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由林文祥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姚子亮、郑金钊任副主席,林凤城任监察委员会主席,黄治任副主席,并开始筹建会所。第七届至第十届理事会,即1953年—1958年4月,由林文祥蝉联主席,郑金钊、郑金炉、林焰治、畲锦睦为副主席;黄治为监委会主席,蔡亚畴、林文祥、郑金钊、郭友谊、畲锦睦等为副主席。2005年2月,雅加达兴安会馆换届选举后由关文龙担任会长,魏文芳任监事长,林秀礼任理事长。
  雅加达兴安会馆历来重视侨民福利事业。1956年6月,会馆筹建了兴安小学,解决了侨民子女就学问题。兴安小学在校董部和莆商林文祥、郑金钊、蔡文焕、陈琴棋、郭友谊、陈锦瑞、陈庆嘉、林朝庭、周颖南等人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1957年,又扩办了初中校,增设了夜校,学生由200多人至发展到1966年的1000人。1967年,印尼发生排华运动,学校被逼停办。
  雅加达兴安会馆还经常开展各种赈济救灾活动,平时会员家里的红白喜事,会馆亦派员协助,并从经济上给予支持,经常给困难同乡及其子女发放生活补助、津助和助学金等。同时,兴安会馆还经常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络,帮助侨商做好各种呈报手续、申请减免赋税等事宜。特别是在促进侨民商务发展和帮助侨商企业解决困难方面,会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印尼雅加达兴安会馆组织建全,联谊广泛,会务活跃,影响广泛,在印度尼300多个华侨团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印尼四大侨团之一。
  (二)印尼泗水福莆同乡会
  印尼泗水福莆同乡会成立于1951年,其宗旨是团结同乡、促进乡谊、推展福利互助精神、襄理喜丧事务。福莆同乡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主席分别由翁文英、黄文峰、郭兴祥担任。
  1955年,印尼莆商踊跃捐资,建设了福莆同乡会新会所,此后华侨联谊活动更加频繁。同时,泗水福莆同乡会还发扬莆仙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经常组织演出莆仙戏、十音八乐演奏等,使莆田传统文化在海外得到了传承。1960年,印度尼西亚发生排华运动,当局禁止华人在县级乡镇进行商务活动,小商小贩大量失业,大批莆商毁家荡产,流落街头。福莆同乡会大力开展救助难侨活动,将会所辟为临时收容所,接待同乡膳宿,分期分批地将难民遣返祖国。
  经历这场浩劫之后,印尼莆籍华人更加团结,海外莆商更加努力拼搏,陆续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商务日渐兴盛。但好景不长,1966年印尼排华之风再起,且势头更猛,印尼当局封闭了各地华人学校,解散侨民社团,禁止华文、华语交流。1968年,泗水福莆同乡会会馆被当局查封,会馆活动被逼停止。
  1983年,印尼反华风波逐渐平息,莆商郭兴祥、许明登等人发起重建基金会,并在公证处立案登记了第四届印尼泗水福利基金会,由李文献、许明登任正副主席。1991年,第五届印尼泗水福利基金改选后由李振亮任主席,许振祥、李文献、陈光荣等任副主席。从1997年起,泗水福利基金起用年青人,由王振祥任主席,李志良、关永遵等任副主席。2002年,选举产生了第七届泗水福利基金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仍由王振祥任主席,陈金福、陈子忠、杨金清、郭亚毛、陈玉泉任副主席,并购置了新会所。
  印尼泗水福利基金积极开展各种华侨联谊活动,不少著名侨商融入印尼主流社会,参政议政,争取多元族群的合法地位,敦促印尼当局铲除民族歧视政策,为争取华人华侨权益做出积极贡献。
  (三)印尼福莆仙基金会
  印尼福莆仙基金会的前身系印尼福莆仙总义祠·广化禅寺,由莆田南山广化禅寺赴印度尼西亚的本清和尚与莆田侨民共同创建的宗教机构。“九卅”事件后,印尼政局动荡,莆仙侨民借莆仙总义祠代替兴安会馆职责,凝聚同乡,开展联谊活动。1976年,由莆商卢善美、黄文琛、黄文麟等人发起创办福莆仙基金会。2000年,福莆仙总义祠改为福莆仙基金会,广化寺·总义祠为其下属机构。2003年,福莆仙基金会换届改选,由关文龙任会长,黄春元、姚道瑞任副会长,李振亮、郭说栋分别任监事长和理事长。
  印尼福莆仙基金会秉承兴安会馆的宗旨,热心服务同乡,救济难民,在侨居地扶贫帮困,集资创办了兴安学校,并积极支援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先后捐建了莆田市医院、莆田医院、涵江医院、平民医院等病房大楼,还通过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捐助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希望工程”,深受社会各界好评,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兴安利民”金质奖章。
  三、新加坡境内莆籍华人社团
  新加坡是莆籍华侨社团较多的国家,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印尼,新加坡境内最早的莆籍华侨社团创办于1920年,即新加坡兴安会馆。随后,新加坡各主要城市陆续创办了一些莆仙会馆、行业公会和同乡会,其中比较著名的华侨社团有莆中高平公会、福莆仙乡侨联谊会、南洋莆田会馆、荔城俱乐部、福莆仙公会等。同时,在新加坡境内还有不少莆籍华侨创办的行业公会,如新加坡车商会、汽车胶轮商会、载客三轮车公会、交通特示公会和雪兰莪自行车商会和车商会、霹雳车商会和自行车工业公会、马六甲商公会、吉兰丹车商会等。
  (一)新加坡兴安会馆
  新加坡兴安会馆创建于1920年,由陈耀如等10多位著名莆商发起组织。兴安会馆成立后发动会员捐资创建了宏文学校,解决了侨民子女就学问题。兴安会馆初建时租赁了新加坡桂因街133号为会址,以后两度搬迁,最后由会员集资在三龙路购置了新会址。历届主席有林金源、刘新楼、李庆传、李竹庵、陈耀如、陈慎余、唐文理、林生珠、苏仪福、苏志红、何文霖等。
  新加坡兴安会馆历经英国殖民地、日治、自治以至建国等阶段,各届理事会积极开展联谊活动,敦睦乡谊,促进莆商事业共同发展,秉承“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遗风,发扬文化教育等使命,深受海外侨民赞扬。
  1970年,新加坡兴安会馆召开50周年金禧纪念大会,参加会员众多,场面热烈壮观,并出版了单行本纪念特刊。20世纪80年代初,新一届理事会发起扩建宏文学校,新加坡莆商慷慨解囊。
  1982年,宏文学校新校舍落成典礼,莆仙同乡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2000年,新加坡兴安会馆举行80周年庆典,广邀莆田市政府代表团、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各国莆仙侨领出席。莆田市各有关部门和世界各地莆籍华侨社团发来贺词、题词、贺信和贺电。
  新加坡兴安会馆现有会员500多人,绝大多数会员系莆籍华人,会员中先后有11人获得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二)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
  莆中高平公会创立于1947年10月,由侨商唐文理、郑文高、林天建、林九三、林德美、陈鸿硕等人发起组织。会员主要由忠门、北高、平海、埭头四个乡镇的同乡组成,早期的会员大多以海为田,捕鱼为生。
  莆中高平公会成立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一些因战乱而逃难的莆籍华侨陆续返回新加坡,重操旧业,从事渔业生产。当时由于国内爆发战乱,大批莆田人为了逃避抓壮丁而迁居新加坡,莆籍华侨剧增。当时新加坡各方言地区百姓思想守旧,乡土观念重,聚族而居,形成帮派,经常因争夺谋生地盘或语言不通而引起纠纷,甚至群体斗殴。为了团结同乡,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发挥互助合作精神,莆田同乡于1946年12月20日成立了筹委会,筹备成立华人社团组织。1947年2月13日晚,唐文理主持召开捐资大会,审议通过了莆中高平公会章程,推举刘亚赞、刘亚汉、林亚望、宋开国、黄生土等5名委员,指定林天建、刘芳草为印度尼西亚廖属毛地区的联络人;林德美、许文祝为巴来地区的联络人;丘全钟、刘文粦为马六甲、麻坡地区的联络人;林九三为砂劳越盼甲地区的联络人,积极发展会员,筹集资金。1947年10月10日,莆中高平公会正式成立,其中“莆”指莆田,“中”指忠门,“高”指北高,“平”指平海,由黄金宣、林恩强、陈福林等人先后担任理事会主席。
  1953年,侨领陈六使号召新加坡侨民筹办南洋大学,莆中高平公会积极发动会员捐资办学,先后开展了“司机义驾”、“理发师义剪”、“三轮车义踏”、“小商小贩义卖”等募捐活动。1954年,莆中高公会捐巨款建设南洋大学,成为南洋大学的会员。
  新加坡独立后,经济逐渐繁荣,莆中高平公会会员大多数加入侨居国国籍,不少莆商事业有成,成为侨居国的著名商人,在新加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1975年,莆中高平公会着手筹办宏文学校,成立了五人小组(林和义、黄金宣、林源泉、蔡文高),专门负责筹集建校资金,并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华侨子女努力学习。
  莆中高平公会成立后,积极开展联谊活动,得到会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会员侨领们热心为同乡服务,济困扶贫,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得到莆田同乡的称赞。同时,公会还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如20世纪90年代初,公会主席黄金宣捐资50万元人民币,建设黄瓜岛淇沪小学教学楼,铺筑了东林淇沪公路2.8千米。1991年,公会赞助6万元新币作为《莆田乡讯》办刊基金。1993年,公会捐资100多万元,支援笏石、埭头卫生院建设资。1995年,莆中高平公会发动会员赞助600多万元,用于家乡公路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莆中高平公会及其新加坡侨领共向家乡捐资总额1000多万元。
  (三)新加坡三大莆籍侨民社团
  新加坡境内三大莆籍侨民社团是指南洋莆田会馆、兴安天后宫和荔城俱乐部。新加坡三大莆籍侨民社团,“三位一体”,长期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新加坡兴安天后宫成立于1920年,是新加坡莆仙三大社团中最早成立的同乡组织,侨民们通过妈祖信仰这一纽带,将莆仙同乡紧密联系起来。
  1950年,新加坡境内莆田同乡发起成立了荔城俱乐部,积极开展各种联谊活动,成为新加坡境内又一莆籍华侨社团。
  1957年,莆田同乡成立了南洋莆田会馆,共有会员228名,成为新加坡境内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侨社团。新加坡南洋莆田会馆成立之后,肩负促进乡亲情谊、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经常为乡亲们举办民族传统节目庆典。
  新加坡境内三大莆籍华侨社团经常联办“新春团拜”、“头牙”(农历正月十六日)、“端午节”、“莆田公建普渡”(七月)、“中秋节”和“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积极开展国庆节和社区性纪念庆典,经常组团参加各地恳亲大会和庆典会议,接待来新加坡访问的中国文化团体和经贸代表团。
  1980年,天后宫得到当地政府获准成立了理事会。随后因城市重建,南洋莆田会馆和天后宫搬迁到马德拉街,在芽笼33号购置馆所。2004年3月,南洋莆田会馆改名为新加坡莆田会馆,由林雍高任理事会主席;黄天铜任副主席;江启逢、刘庆瑞、王文顺、张金木、李添福、陈金水等人任名誉主席。
  四、港澳台地区主要莆商社团组织
  港澳台是莆仙百姓最早移民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外莆商最集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台湾境内约有近10万莆仙人,在香港、澳门地区也有10多万莆仙同乡。20世纪中叶以来,港澳台地区莆商队伍日益壮大,为商人社团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港澳台地区最早的华侨社团是台北莆仙同乡会和台湾花莲、彰化、基隆、高雄等莆仙同乡会等。而香港、澳门地区的莆商社团组织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大多数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建立的。
  (一)台湾地区莆仙同乡会
  民国时期,移居台湾岛内的莆仙同乡日渐增多,不少人事业有成。1946年,由莆商黄祖汉、张振汉、罗翰坡、蔡挺起和原台湾“国防部动员大会局局长”林秀栾等人倡议,在台北成立了岛内第一个莆仙同乡社团组织——台北莆仙同乡会,由黄绳武担任首届台北莆仙同乡会理事长。以后历届理事长有林秀栾、吴异修、蔡金清、龚以敏等人。
  台北莆仙同乡会以“团结在台乡亲,传承爱乡精神,关注家乡人发展,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热衷公益事业”为宗旨,积极为赴台莆仙乡亲提供帮助。
  台北莆仙同乡会每年举办一次同乡会联谊会,莆仙同乡共聚一堂,畅谈乡情,联络感情。同乡会还成立了“老人益寿会”,组织年长乡亲不定期地进行养生、敬老、聚餐等各项休闲活动。同乡会还设立教育奖学金,经常为同乡优秀子女颁发奖学金,鼓励莆籍乡亲后裔努力学习。
  台北莆仙同乡会创办有《莆仙会刊》,报道乡讯、传达乡声、联谊乡情、弘扬桑梓文化。同时,还编印了兴化文献、复印莆仙县志及天后经等,积极传承莆田地方传统文化。
  1972年,台北莆仙同乡会在台北市筹建会馆天后宫,得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同乡会的经费支持。会馆天后宫建设历时6年,于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九月落成,东南亚各国乡亲纷纷前来祝贺,盛况空前。
  台北莆仙同乡会积极支援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台北莆仙同乡会先后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3000多万元,涉及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
  台北莆仙同乡会还积极联络岛内同乡,凝聚乡亲力量,发展莆商事业。在台北莆仙同乡会的帮助下,台湾岛内先后成立了高雄莆仙同乡会、基隆莆仙同乡会、花莲莆仙同乡会和彰化莆仙同乡会,将岛内莆仙乡亲紧密团结起来。
  (二)香港地区莆商社团和同乡会组织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莆仙百姓通过各种渠道前往香港经商或定居。据不完全统计,旅港莆仙乡亲已逾10万人。在港莆仙同乡继承前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勤劳致富,艰苦创业,不少莆商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商界的精英,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企业家。香港莆商勤俭创业,诚信立业,多有建树。在港莆商企业众多,综合效益俱佳,特别是信和集团、力宝集团、金威集团、新威集团等,都是颇有知名度的莆商企业,现有13家莆商经营的上市公司,在港澳台地区和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1.香港仙游同乡会香港地区最早成立的莆籍同胞社团是仙游同乡会,创办于1985年,由印尼侨领张清泉、王伟奇等人捐资在香港九龙荃湾杨屋道购置一套楼房作为同乡会会所。历届会长有谢义泰、杨宗能、林明盾、朱展东、傅珍耀等人。
  香港仙游同乡会成立后,积极联谊乡亲,兴办公益事业,协调在港同乡的纠纷与矛盾,促进在港侨商事业的共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莆仙人前往香港经商兴业,莆商队伍不断壮大。1993年,在莆仙同乡倡议下,成立了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由王文荣担任首届会长,陈子煌、李承龙任名誉会长,许国华任监事长。
  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每五年进行换届选举,第二届理事会由吴良好担任会长,郭文雨任理事长,许国华任监事长。第三届理事会由黄肖青担任会长,林平基任理事长,蔡宜生任监事长。
  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秉承和弘扬莆仙乡亲爱国、爱港、爱乡的光荣传统,沟通乡情民意,维护乡亲权益,凝聚侨民力量,积极参政议政,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现有100多位莆商当选全国、省、市、县政协委员和海联会理事及各级侨联会委员,不少侨胞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和表彰。
  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成立后,积极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经常动员在港莆商回乡投资创业,促进家乡和祖国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总投资额已达300多亿人民币,为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及其旅港乡亲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经常捐款捐物,支持灾区,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如1999年,莆田发生特大水灾,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发动会员捐款100多万元,帮助家乡灾民重建家园。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华东冰雪等自然灾害捐赠活动中,香港莆仙联合会也积极发动会员捐款救灾。据不完全统计,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及其会员赞助祖国各地公益事业和救灾款的总额已逾2亿人民币。
  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各种联谊活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人数已逾千人,是海外莆籍华人社团中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在发动会员参与本港事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3.香港莆田商会香港莆田商会是一个莆商社团组织,现有会员企业100多家。香港莆田商会成立于1995年9月,由莆商郭祖基、黄清和、曾建恩、刘金枝等人发起倡议。首任会长由港商郭祖基担任,第二届会长由林国华担任。2003年换届以来由翁国亮蝉联香港莆田商会会长。
  香港莆田商会成立后,恰逢香港回归祖国。在香港莆田商会组织下,广大莆商积极参与香港特区的经济建设,为香港特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21世纪,香港与大陆的经济交流日益扩大,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在港莆商积极与家乡开展经贸交流,纷纷返回祖国投资创业,涉及鞋革、玩具、化工等多个领域。特别是电子企业陆续迁往莆田境内落户,使莆田市迅速发展成为计算器、电子表等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香港莆田商会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和莆港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莆田市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三)澳门莆仙同乡会
  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百姓陆续迁徙澳门经商或定居,目前在澳莆籍同乡约3万人,且大多数为商人。澳门莆仙同乡会原名为澳门莆田同乡会,创建于1995年,由莆商关荣丰、吴文央、黄宗辉、关永道、谢文高等人发起。首届会长由关荣丰担任,常务副会长有林立人、关水道、吴伟峰等人,黄宗辉任理事长,萧长荣任监事长。下设秘书处、财务部、青年委员会、妇女委员会、联络部、康乐部、福利部、协调部等工作机构。2004年,澳门莆田同乡会更名为澳门莆仙同乡会。
  澳门莆仙同乡会关心澳门地区的公益事业建设,积极参与澳门地区各项社会活动,先后捐赠多批款项给澳门慈善机构,得到澳门各界的好评。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公益金百万行”活动,澳门莆仙同乡会号召会员积极捐资,组织乡亲踊跃参加游行活动。
  澳门莆仙同乡会对家乡公益事业建设非常热心。在同乡会筹备期间,恰逢中国华南地区发生重大水灾,同乡会立即捐款5万多元给灾区人民。1999年,莆田发生特大水灾,同乡会又捐资21万元支援家乡减灾赈灾。还有莆田市侨联大厦装修、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澳门同乡会都给予经济支持。
  澳门莆仙同乡会积极为侨民排优解难,凡同乡、会员及其亲属或家乡在澳劳务人员,发生意外伤亡、交通事故、恶疾病逝等,同乡会都不遗余力地发动乡亲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后事。澳门莆仙同乡会还设立了奖学金,每年为成绩前三名的莆籍学生颁发奖学金,鼓励同乡子女努力学习。
  五、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莆籍侨商社团组织
  莆仙移民习俗历史悠久,移居范围广泛,除了东南亚各国外,在东亚的日本、韩国、朝鲜;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北美州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州的阿根廷、巴西,以及非州的南非、纳米比亚、利比亚等国,都有大量的莆藉侨民,不少国家成立了莆籍侨民社团。在此着重介绍阿根廷、西班牙和纳米比亚等国家的兴化(莆仙)同乡会。
  (一)阿根廷罗萨里奥华人商会及兴化同乡会
  改革开放后,莆田人陆续向南美州各国移民,并在当地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莆田商帮。据不完全统计,在阿根廷创业的莆商约有7000多人,在阿根廷首都罗萨里奥经商的莆籍华侨就有1000多人,且大多数为江口人,主要从事超市和餐饮业,现有30多家超市,多家豪华餐馆和众多的商店,还有不少莆田人创办的贸易公司。
  2001年,中国华侨在罗萨里奥成立华人商会,其中莆籍会员有100多人,会长关国武系莆田人,兼任阿根廷福建省同乡会副会长和兴化同乡会副会长。
  阿根廷兴化同乡会创建于1999年,第一届、第二届会长由莆商王庆苍担任;第三届会长由林国兴担任,黄敏任常务副会长;郑飞艇任秘书长,吴国荣任监事长;吴雄鹰任理事长。
  阿根廷兴化同乡会成立后,积极维护旅阿莆仙同乡的团结与友谊,引导会员遵纪守法、文明经商、公平竞争、协商合作,促进华人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兴化同乡会积极发挥“侨胞之家”的凝聚作用,凡侨民家庭纠纷、子女婚姻、经济纠纷等,不管大事小事,份内份外,理事们都尽心尽责、关心帮助、无私奉献。如2001年阿根廷发生动乱,莆籍企业和侨民经济惨遭损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兴化同乡会全力救助侨民,安置同乡生活,提供资金帮助,支持侨民生产自救。
  兴化同乡会还经常对阿根廷贫民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如赈灾救助、帮助难民和支持公益事业建设等,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
  阿根廷兴化同乡会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每当祖国和家乡遭受洪涝灾害时,同乡会都会开展赈灾捐助活动,向家乡人民献爱心。
  阿根廷兴化同乡会始终与祖国和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满腔热情地接待来阿根廷访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访问团和经贸代表团等,经常应邀组团回国参观访问,成为中阿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二)西班牙福莆仙同乡会
  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改革开放后有不少莆仙人移居西班牙境内,分布在各大城市经商兴办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西班牙境内现有莆仙乡亲1500多人,大部分来自涵江区江口镇,在首都马德里和大西洋加那利亚岛的莆籍侨民,主要从事餐饮、百货等经营业务,现有200多家莆商创办的公司、企业和商店。
  西班牙福莆仙同乡会成立于2003年5月,总部设在大西洋加那利亚群岛中最大的岛屿特内里费,首届会长蔡俊凡,第一副会长李凡;常务副会长陈铭泉、李森、王建国、黄文荣、蔡进瑞、蔡光华、李金水、李子平;副会长有陈国宝、何金木、张振辉等12人;秘书长李志成。
  西班牙福莆仙同乡会积极开展侨民联谊活动,协调解决侨民具体问题,扶贫帮困,救助难侨,支持公益事业,取得较大成效。
  (三)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会
  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创建于1999年11月,会长林金淡,常务副会长陈庆平。商会创办有《商会会刊》,作为中国侨民联络和联谊的载体。会长林金淡系莆籍商人,主要从事洗涤用品、床垫等批发生意。
  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的会员主体为赴纳经商的港澳台同胞和中资公司及其工作机构的人员,莆商会员约有100多人,主要从事超市、餐馆等服务业。
  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宗旨是团结广大侨胞,促进华人各项事业发展,维护华人华侨的正当权益,鼓励会员融入当地社会,努力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积极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贡献。
  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爱国爱乡,为促进中纳两国友谊和经贸交流进行不懈的努力。

附注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7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7页。 ①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②蔡玉兰主编:《风雨沧桑故园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