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外莆商的职业构成与实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15
颗粒名称: 二、海外莆商的职业构成与实业发展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4
页码: 421-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海外莆商华侨选择职业时的特点与实业发展的概况,从而影响海外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海外;莆商;职业 实业;发展

内容

莆籍华人华侨历来以吃苦耐劳而著称,出国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赚钱,不管脏累活,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赚到钱,他们都愿意干。出国伊始,大多数莆仙人从事体力劳动,如挖煤开矿、垦荒种植、海洋捕捞、修桥铺路、拉人力车、挑银土、石泥匠、木工、理发、铁匠和小商小贩等。稍有积累之后,他们就会投资开店,经营点心店、塑料店、电器店、食品店、服装店、理发店等。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莆商们就会投资办厂,发展实业,如创办家具行、建材行、自行车行、汽车修理厂、塑料皮鞋厂等。据《莆田市志》记载:“远渡重洋到南洋谋生的莆仙人,多是贫苦劳动者,他们初到侨居地,从事垦荒、种植、捕鱼、采石、挖矿及肩挑、拉人力车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后逐步从事小贩,小商和各类服务业,有洗衣店多、餐馆多、杂货铺多和菜刀、剪衣刀、理发刀的‘三多三刀’之称。随着对行业的熟悉和经验的积累,以后又发展到经营大中型商企业,如自行车业、橡胶园、鱼行、酒馆、木材加工、电器和汽车业等。侨居地华人商店鳞次栉比,当地有‘无兴(兴化)不成镇’的俗谚”。②但由于各国经济状况不一样,莆仙移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初到马来西亚的莆籍华侨大多数到橡胶园务工,或到矿山当矿工,也有的人选择垦荒、筑路、手工业和小商小贩等职业。而赴新加坡谋生的莆仙人,一般先从事剪发、黄包车、捕鱼等行业,逐渐积累资本,为以后创办实业做准备。而在马来西亚谋生的莆仙人,数量多,行业分布广,且大多数从事商业。因为马来西亚莆籍华侨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惯例,即老侨亲对初到“新客”给予经济资助,先由老侨亲凑一笔钱,称“月会”或“会资”,首月会资交给“新客”作为谋生本钱,一时找不到合适职业的新侨也可以将“会资”贷给当地的小商贩,以收取利息,待“新客”积累一定资金后,便自己创办企业或开店,然后又资助后来的“新客”,循环往复,一批帮一批,这种资助办法为新来移民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使大多数莆仙侨民走上了经商之路。
  海外莆仙侨民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同族同乡集中居住;二是一个地区通常有一个主导产业。
  据《福莆仙乡贤人物志》记载:“早年移民多是由乡亲友互相提携,因此他们去东南亚的路线,不但依赖同行者的经验,到达砂捞越后也往往与亲友住在一起,生活上互相照顾。往往同一方言群居一地,甚而集族而居”。如马来西亚“古晋的兴化人,可分为两个小社群,即民达华村与新渔村”。“古晋地区的兴化人,他们有八十巴仙(80%)来自江口镇江下村和后墩村,大多居住在民达华村,一部分则从事商业的发展”。“新渔村的渔民则是来自莆田的上店村、象城、记户、港尾、顶眼等小村镇。在家乡时,他们几乎都是操捕渔业,南来后也操此旧业,而形成华族渔民中有九十多巴仙(90%以上)来自这一方言群”。而“诗巫兴化人的移民情况与古晋不同。一九一二年,在西教士蒲鲁士的带领下,有一百多人的兴化同乡抵达诗巫。一九一二年第二批四十名再抵达诗巫,他们在诗巫后浦港开辟垦场,从事农耕”。据《福莆仙乡贤人物志》记载:“砂捞越的兴化人是城市居民。古晋大部分兴化人以捕鱼为业,但居住在古晋市内。诗巫的后浦港是这一属人早期的农场......但移往市区从事商业的也不少。至于其他县份的兴化人,则大多在市镇上从事商业”,“古晋市区的脚车店及汽车零件商。几乎为兴化人所操纵,此外巴士及的士司机,也大部分为兴化人。诗巫的兴化人大部分在后浦一带从事农耕,一部分则移往市区经营交通行业生意。美里的兴化人几乎是城市居民,他们一样经营汽车零件与脚车店,有许多人则是的士与巴士驾驶员”。①海外莆籍华侨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近亲繁殖,亲朋好友相互提携、介绍、推荐,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庄,甚至一个乡镇的同乡,通常集中在一个地区,经营一、二个行业。据《福莆仙乡贤人物志》记载:海外“兴化人职业形式的特色与社会结构中的帮派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南来时多由乡亲互相带来,依靠先移殖者的照顾,这一方面是因为彼此间语言与生活习惯相同,易于相处。早期华人所经营的商店,属于家庭式的小型生意,他们所雇用的人大多是亲人或同乡,很少会雇用他籍人士,兴化人经营的脚车店,学徒多为同乡或亲人,当这些学徒在技术上稍有进步,而且略有积累时,便会自己开一间脚车店,这样的发展下去,有些则迁至较小的市镇经营,这一行业便多为同一属人所操纵。其它与交通有关的行业,情形也是如此。兴化人在交通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古晋与美里两地的车胎复制与电池翻新,全部由兴化人经营,脚车与汽车零件的经销,在古晋达九十巴仙(90%)以上,而在美里则达一百巴仙(100%)②在新加坡境内,早期移居的莆仙侨民大多聚居在新加坡惹兰勿刹地区,后来陆续转移到跑马埔路和吉真那路一带,并逐渐形成了新加坡“莆田街”,主要经营小旅馆、工艺品、首饰和兴化面食、米粉等地方小吃。由于同乡介绍和侨亲互相提携等缘故,后来的莆仙移民往往参与先来华侨所经营的行业,学到经商经验之后,便自立门户,滚动发展,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局面。
  从20世纪50年代起,海外莆籍华侨的经营行业开始扩散,分布日益广泛。据《莆田市志》记载:“50年代初期,在印度尼西亚的莆田侨胞中,从事出租三轮车的占10%,经营汽车、自行车零件的占25%,当雇佣工人的占18%,务农的占10%,从事文教事业的占3%,其他的为各类服务人员。在越南,三轮车工人占20%,经营自行车零件和修补车胎的占25%,塑胶制造的占4%,垦荒、捕鱼、理发等的占10%,还有从事粮食加工、知识服务等行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仍有少数侨胞拉人力车,当锡矿工、橡胶园工以及从事垦荒、烧窑、采石、打铁、捕鱼、裁缝等,因地缘和亲缘因素,在印度尼西亚的仙游籍侨胞,从业情况与莆田籍侨胞大体相同”。①随着海外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外莆籍华侨的行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大。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海外莆商大多数转行经营工商业。据《莆田市志》记载:“20世纪中叶,一些善于开拓进取的莆仙华侨,除继续经营有地缘特色的行业外,开始从早期的商贸活动及小手工业转向工业制造,从传统的小服务行业拓展到经营金融、保险、酒楼、木材及超市。有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发展生产经营;有的与侨居地的厂商合作,投资创办工商企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②其中经营比较成功的“有祖籍莆田的方德源、方成和创办的‘德源有限公司’,经营业务包括五金、机器零件、地产开发、运输、水产、油棕、可可与化肥等等”。③据《福莆仙乡贤人物志》记载:从20世纪60年代起,“福、莆、仙人经营的车业更为飞跃的发展。种类增多了:银行业、金融业、地产建筑、面粉厂、水泥厂、钢铁厂、棉织厂、旅店业、汽水厂、汽车公司、摩哆公司、公共巴士公司、罗厘运输公司、汽车零件制造厂、复新汽车轮胎公司等,与车业有关的各种行业应有尽有。范围也扩大了除原有的各个国家、地区更普遍外,又增添了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单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而论,据不完全统计,‘车商公会’之类的组织就达30个以上。在南洋一带,各种车商的家数,小的不算,规模较大的早已超过5000家”。④到了20世纪70年代,不少海外莆商事业有成,家资巨富。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有不少莆籍华人华侨脱颖而出,成为侨居国颇具影响力的著名商人。“如新加坡兴化人有黄廷芳、黄日昌、林和义、林生珠、黄亚兴、黄金宣、方秀仁。印度尼西亚兴化人有李文正、林德祥、陈江和、李文明、李思义、黄文华、黄文兰。还有文莱的刘鸿池、陈振荣、刘鸿攀。沙巴拿督方德源、拿督郑志雄、郑金山;砂捞越古晋的李宗林、拿督郑正金、郭德霖;美里的李光木、刘文贤、刘旭同;诗巫的刘元珍、郑宗钦。吉隆坡劳工部长林亚礼、兴总会长董玉锦局绅、拿督张德麟、拿督许元连、拿督叶林生、黄玉田、拿督林金树、庄玉霖局绅、林光第、杨梅水、王嘉良、卢文华、拿督刘文华、刘永龙、黄升福、陈兰、陈金发、王祖武、黄文兰、黄文渊、黄克鸿、黄贤泉、林德民、姚玉池、黄亚盾、林锦瑞、林清霖。新加坡的刘新楼、林锦源、姚国英、王如聪、王荣銮、王荣凰、俞进财。香港有景泰蓝大王陈玉书、陈和景、拿督郭成隆、黄清仪”等,都是海外著名莆商。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经济突飞猛进。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海外莆商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许多侨商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商界巨子。如金融寡头李文正,成为名震印尼的银行巨擘;房地产大亨黄志祥,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还有新加坡胶轮业巨商苏明发、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商林生、文莱著名实业家刘鸿池和刘鸿攀兄弟、马来西亚兴安总会署理事长姚文贵、新加坡音响系统电器厂董事长黄文兰等,都是颇具知名度的海外莆商。据1987年10月统计,仅“莆田县旅居东盟五国的华侨、华人中,多数经营汽车业,其次为从事电器、建筑、地产、石油、金融、船务以及种植业和冶金制造业。有60%以上的侨胞经济居于中、上层,其中资产亿元以上的有10家,千万元以上的有100家。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莆仙籍侨胞,在文化科技领域中充分发挥才干,开拓莆仙侨胞的从业范围,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教师、医师、工程师、会计师和高级技师等,莆田籍的美国数学博士、纽约福德姆大学数学系主任陈玉清教授,美国医学博士、国际著名心胸外科专家黄令南,美国电脑专家王宝硕,香港民爱医院院长、美籍华人余文荣,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仙游籍科学家王祖鉴、王武荣、王世障、王保垒博士等都是莆仙华人中的佼佼者”。①同时,一些卓有远见的海外莆商事业有成之后,积极跻身侨居国政界,将商界影响力扩展到政界,在维护华人华侨利益、扩大华人政治影响和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印尼境内就有5名莆仙籍侨商当选国会议员,有6位莆商当选州议会议员。林亚礼、方德源等14人荣获拿督勋衔。林荣膺旦斯里勋衔,李达荣获高级拿督勋衔,许元连、许金宝、郑金象、黄国森、陈仁华等人膺皇家拿督勋衔,在侨居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期间,海外莆商企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他们在巩固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开始向新兴行业进军,特别是金融证券、电子IT、房地产业、服装饰品、塑料玩具、新农开发、餐饮业、工艺品、超市、纺织、轮胎、造纸、钢铁、航运、石油等行业,成为海外莆商投资的新方向。如印尼著名莆商李文正及其家族企业,以金融业为基础,拓展了基金、证券、财务和投资咨询等领域。新生代华人黄志达,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兼营酒店、物业管理和娱乐业等。同时,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印度尼西亚的金融世家李文光和李文明、“钢铁大王”陈财基、“轮胎大王”林德祥和姚子兴、新加坡交通业巨擘林荣、石油大亨林恩强和餐饮业领军人物黄日昌、周颖南等。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莆籍侨商,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侨居国的商界名人。如香港地区有房地产巨商黄志祥、电子行业领军人物黄赛峰、林平基、“西装大王”吴良好,还有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的许奇峰,以及在阿根廷经商的郭加迪和陈荣华、南非的郭顺元、巴西的郑金云等,都是海外莆商的后起新秀。
  进入21世纪之后,新生代海外莆商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开拓新的行业,在电子科技、纳米技术、IT行业、金融保险、租赁、财务、通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海外各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附注

①陈盛钟、陈瑜瑜:《莆田海外华人华侨超百万》,福建侨网:http://www.fjqw.gov.cn/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4页。 ①《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06页。 ②《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4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4页。 ③林忠强等主编:《东南亚的福建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④《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页。 ⑤《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4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