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昔日的“地瓜村”变成了“中国银饰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06
颗粒名称: 二、昔日的“地瓜村”变成了“中国银饰之乡”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4
页码: 397-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改革开放后昔日的“地瓜村”变成了“中国银饰之乡”,内容包含了穷则思变去“打银”,盐碱地上建起珠宝城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新时期 打金匠 银饰之乡 莆田市

内容

“银出上塘,赢在中国”,这条醒目的广告已成为莆田市秀屿区上塘珠宝城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秀屿区上塘村是福建最大的银饰品集散地、国内重要的珠宝首饰产业基地,也是继深圳、义乌之后中国第三大银饰交易市场。2008年,上塘村荣获“中国银饰之乡”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村庄,但谁能想到20年前的上塘村,竟是一片盐碱地,人称“地瓜村”。
  (一)穷则思变去“打银”
  上塘村隶属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峤镇,全村约有6500多人,耕地900多亩、小盐田1000亩。改革开放之前,上塘村是莆田市经济最落后的地方之一。加上地处沿海,缺乏水源,土地贫瘠,只能种植耐旱耐碱的地瓜。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放松经济政策,上塘村农民因生活所逼,三三两两结伴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20世纪80年代期间,与上塘村不远的北高农民因开“金店”而发家致富,对上塘农民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于是,上塘人也陆续加入了“打金”队伍。但“打金”多少算个技术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已经错过最佳时机的上塘人,没有北高“打金匠”那么幸运,在“打金”生涯中没挣到什么钱。不过人在“江湖”机会总会有的。
  20世纪90年代初,金银首饰加工工艺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石膏模具的出现使“打金”工艺变得简单多了。上塘人抓住机遇,捷足先登,立即从长乐、福州等地购进大批石膏模具,倒卖到全国各地。当时首饰模具刚刚问世,不但大大提高了金银首饰的加工效率,而且用模具生产的黄金首饰更加均匀、美观,花样繁多,深受人们喜欢。所以,石膏模具非常紧俏,上塘人轻而易举地赚了一笔钱。但好景不长,贩卖石膏模具获利的消息一传开,大批上塘人加入了经营石膏模具的行列。而市场需求是有限的,经营的人多了利润就下降,石膏模具从暴利迅速转为薄利,最后连薄利都挣不到了。北高的“打金匠”亲自到福州、长乐等地批发模具,上塘人刚上道就面临着危机。
  正当上塘人“山穷水尽”之际,出现了“柳暗花明”。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上塘人,开始转向金银首饰加工业。由于使用石膏模具加工金银首饰工艺十分简单,很快就可掌握要领。上塘人本来就懂得石膏模具的使用,又长期同“打金匠”打交道,耳濡目染,多少懂些道道。所以,北高人打破了上塘人的饭碗,上塘人反过来要抢北高人的生意,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竞争,就是“弱肉强食”。
  但上塘人与已经完成资本积累的北高“打金匠”相比,无论是在资本或经验方面,还是销售渠道或客户群等,都相形见拙。且刚刚涉足商场的上塘人,还要经历艰难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
  加上当时黄金价格不断攀升,没有雄厚的资本根本开不起象样的“金店”,更不要说大宗的黄金首饰买卖了。不过,上塘人选择了另一条发展道路,即从价格比较低廉的白银首饰加工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发展。到了20世纪末,上塘村已经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银饰加工与销售的产业队伍,全村有3000多人从事银饰品产业,其中有一半人从事银饰品加工生产;另一半人从事原料采购和产品推销。上塘人与北高人一样,足迹也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上塘人也成功了,上塘银饰品名声在外。但上塘人的经营方式与北高人不同,北高人是在全国各地开设“金店”,从赚加工费开始发展到销售珠宝首饰,生意主要在外地,且以店面零售为主。而上塘人恰恰相反,则是从外地购买原料回莆田,利用家乡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然后将银饰品推销到全国各地,且以批发生意为主。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没几年功夫,上塘人就掌握了精致的银饰品加工技术,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银饰加工和销售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其中一部分人率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创办上规模的珠宝加工企业。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珠宝市场日趋旺盛,上塘银饰品因工艺精湛、款式多样、物美价廉而畅销全国,逐渐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上塘银饰品一条街。但银饰属于普通时尚产品,唯有创新,形成特色,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金银饰品需求日益多样化,价格低廉的银饰品显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于是,上塘人又在银饰品款式上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改进工艺,生产出款式多样的银项链、手链、脚链,推出各种造型的手镯、戒指、胸针、耳饰等,单单吊坠的款式就有几十种,包括花鸟鱼虫、贝壳、十字架、佛像、耶稣、蔓草等,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特别是“银镶玉”首饰,制作精美、晶莹剔透,倍受年轻人青睐,市场需求很大。
  在开发“银镶玉”首饰过程中,又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水晶宝石加工。那时上塘人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根本腾不出手来生产水晶宝石。于是,秀屿区埭头镇的后温村农民承接了这项业务,几年之间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水晶加工基地,全村现有6000人从事水晶加工和销售宝石,年产值达5亿多元。
  “十年磨一剑”,上塘村终于脱掉了“地瓜村”的帽子,大多数农民华丽转身,成为事业有成的珠宝商,建立了稳定的原料进货渠道和产品销售市场,白银、水晶、玉石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流入上塘,在上塘加工成珠宝首饰成品之后,又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诸国,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银饰品加工产业。
  (二)盐碱地上建起珠宝城
  进入21世纪之后,莆田银饰产业急剧扩张,声名鹊起,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又出现了技术人才不足、研发能力差、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知名品牌不多等问题。正如福建宝玉石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乃珠所说:莆田珠宝商人的巨大成功,与莆田本地珠宝业发展状况不成正比。
  莆田市有着发展珠宝业独一无二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既是莆田珠宝商们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莆田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思考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塘银饰产业终于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开始全面规划莆田银饰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秀屿区利用上塘村330亩废转的盐田,筹建了上塘银饰品工业加工区。2003年,秀屿区政府开始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大力招商引资,动员全国各地事业有成的珠宝商回乡创业,大力发展银饰品加工业,倾力构筑发展平台,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2006年,秀屿区结合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利用上塘村周边1588亩的废转盐田,开始筹建综合性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打造以金银珠宝首饰加工为主,集妈祖文化、商业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展示、博览和弘扬珠宝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珠宝首饰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提出了“打造中国银饰第一村”的口号。
  2006年7月,秀屿区投巨资建设上塘珠宝城,大力招商引资。最早落户上塘珠宝城是莆田市义兴珠宝有限公司,企业投产后出现了快速发展,年产值达亿元,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此后,在外莆商纷纷回乡投资,如原经营木材生意的著名莆商林金全,在上塘珠宝城创办“莆田市金银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之后又创办了“莆田市起航担保公司”,为珠宝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方便。在福州经营寿山石雕的东峤峤商人,也联合120多家石雕企业,组团回乡创建上塘石雕园。另外,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经营珠宝的莆商,也陆续返回家乡创办珠宝加工企业。至2008年底,上塘珠宝城已经初具规模,共进驻了规模以上珠宝企业32家,形成了以“七度银饰”、“雪峰机械银链”等为龙头的金银首饰加工业,以“义兴珠宝”为龙头的人造宝石产业,以“泰扬工艺品”为龙头的寿山石雕产业,带动了首饰盒、首饰模具、机械加工工具等相关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上塘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银饰加工基地之一,成为一个集生产、贸易、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银饰市场。上塘珠宝城累计投资2.5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至2011年底,已有200多家珠宝首饰加工企业和珠宝批发商入驻上塘银饰城,涉及金、银、铜、玉、宝石、寿山石雕等10多个种类,3万多个品种,拥有国家专利产品18项、省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2个、知名商标6个,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上塘银饰”品牌。比较著名的品牌有上塘珠宝龙头企业“雪峰银饰”、中国银饰行业十佳品牌“依依银饰”、福建省诚信单位“林家好银饰”、著名品牌“凌志银饰”、走在时尚前沿的“盛兴银饰”和以技术创新设计创意而著称的“闽盛银饰”。还有专业产销意大利款式的金海湾银饰和拥有箔金、箔银等特色产品的“义兴饰品”等。目前上塘珠宝城已经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全国各地5万多珠宝商和珠宝企业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和旅游景点都有固定的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欧、美、日、港、澳、台、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2011年统计,上塘珠宝城内日均交易额已达1000万元,年销售额约35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珠宝首饰的主要生产基地。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金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上塘珠宝城
相关机构
依依银饰
相关机构
林家好银饰
相关机构
凌志银饰
相关机构
盛兴银饰
相关机构
闽盛银饰
相关机构
金海湾银饰
相关机构
义兴饰品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